美声歌唱中的头腔共鸣
唱好高音的关键!高位置头腔共鸣的两种训练方法
唱好高音的关键!高位置头腔共鸣的两种训练方法头腔共鸣,能使声音上下统一、咬字清晰以及向更高音区扩展。
也就是说利用头腔共鸣能够使歌者在歌唱的时候,对声音位置准确定位,一张嘴、一发声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高位置演唱,一旦声音处于高位置上,那么无论歌者唱什么音或是以多大的声音唱都能够运用自如,这时,你便变成了声音的控制者。
那么,声音就可以流畅、连贯的发出来了。
接下来就给大家简单的说一下两种简单训练头腔共鸣的方法!一、哼鸣训练法用声母“m”闭口哼唱,这种训练方法叫哼鸣法。
1.训练方法用打“哈欠”时的吸气状态,笑肌微提,将嘴唇轻轻闭上,上下牙略分开,口内略呈“0”型状,舌根放松,软腭上提,用平缓的气流冲开声带发出带“m”音的哼鸣声,音量不宜过大,并将声音延长哼唱,尽量使声音的集中点和着力点往前、往上,好象声音发自鼻腔后部的上方。
这时,嘴唇有“麻”的感觉,同时眉心及周围的骨面应有明显的振动感觉,说明初步掌握了哼鸣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要使嘴唇“麻”的感觉逐步减轻,让声音集中在鼻腔后部引起较大的振动,使眉心及周围的眉骨、额骨、鼻骨都有更明显的振动感觉。
2.注意事项哼鸣要轻柔、气息要均匀,相关发声共鸣器官要适当放松,集中精力想象发声的位置,使大脑中有一个准确的高位置声音概念。
3.自我检验方法在哼鸣延长声音时,将嘴唇轻轻打开,音色特性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哼鸣发声位置正确。
若打开嘴唇时,音色立即起明显变化,说明发声位置不集中或发声位置在咽喉部。
4.纠正方法认真按照打“哈欠”吸气时的动作状态练习,注重软腭的提起和咽喉腔的打开两个中心环节,使声波顺利通过喉腔在咽腔以上集中振动。
5.自我检测方法在唱“mi(咪)、ma(妈)”延长音时,用手指将鼻孔口堵住,这时若鼻孔内没有气息受阻现象,声音仍保持不变,说明头腔共鸣正确,若鼻孔中有气息受阻现象和声音有明显变化,说明有鼻音,应及时纠正。
6.纠正鼻音的方法发声时软腭适当上提,舌根放松使舌身自然前伸,打开口腔和咽腔使声音自然放出,将发声的集中点和着力点放在哼鸣发声的位置进行振动,有一种气息从鼻咽部位向下回流和声音往上走从眉心飞出的感觉。
美声唱法中共鸣的运用
美声唱法中共鸣的运用美声唱法中共鸣的运用美声唱法是指喉头在保持吸气位置状态下,呼出气流吹响声带,使打开的共鸣腔体能够完全、均匀共鸣的歌唱方法。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美声唱法中共鸣的运用,希望大家喜欢!1、胸腔共鸣胸腔共鸣是气息冲击声带一部分带声的气息回流在胸腔内共振产生的共鸣效果。
由于胸腔共鸣空间大,又在较低的部位,所以共鸣音色显得厚实,低沉,前胸有明显振动感。
控制胸腔共鸣取决于胸腔体积的大小。
体积越大,胸腔共鸣成分越多;反之,胸腔共鸣成分越少。
体会胸腔共鸣,要在正确的声带下压的基础上,不要塌胸,用叹气的感觉去唱。
声音和气息都好像从外向里吞吸的感觉。
2、咽腔共鸣咽腔共鸣(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是由气息冲击声带产生的基音经过咽腔共鸣腔体所产生的共振效果。
咽腔共鸣是连接胸腔共鸣与高位置共鸣之间的通道,是形成与声带下压相适应的声带上压的重要环节,并且与咬字、吐字过程密不可分。
人体发音的声学原理表明:科学的发音必须是在声带声带下压与声带上压的平衡中才能形成。
前面已经说了,正确的声带下压是在气息、声带、喉咙三者协调配合产生的,而且随着声音从弱到强、由低向高的变化,声带下压逐步增强。
这就需要声带上压也要随着声带下压的变化而变化。
声带上方的压力主要产生于咽腔共鸣与高位置共鸣。
而就声带上压来说,咽腔共鸣又是高位置共鸣的基础。
基音通过咽腔共鸣所产生的声带一压与咽腔体积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
咽腔的体积越大,振动压力越大,泛音共鸣越多,声音向上穿透力越强,咽腔的体积越小,振动压力越小,穿透力越小。
所以随着音的升高即声带下压的逐步增大,咽腔的体积也要逐步增大。
而且咽壁越坚实则发出的泛音越结实、明亮,而咽壁越松软则发出的声音愈虚弱、暗淡。
美声唱法则要求把咽腔充分打开。
那么我们如何掌握咽腔共鸣呢?(1)要稳住身体。
由于歌唱是以身体为乐器,但是乐器本身是一个随时可变的活动着的肉体。
这对歌唱状态的建立带来很多困难和障碍。
所以,要首先稳住身体,好似做成一件固定的乐器。
美声唱法之增进头腔的共鸣
美声唱法之增进头腔的共鸣增进头腔的共鸣注意四项重点一.金鱼嘴:在唱歌时要嘟起小嘴像金鱼一样,运用脸部的肌肉瞪大眼睛,你会比扁着嘴唱歌时的口腔多出一些空间,咬字也会较为清晰,省下的力气用来推高音的部份绝对足够。
所以唱歌前请按摩脸部的肌肉,要不然太僵的脸除了唱不出好声音外,观众看了也倒胃口,事实上在台上面带微笑会让你心情放松,声音也会较轻软温柔地好听。
二.压舌头:把舌头往下颚压紧,注意不能太用力,全身要放轻松,只有丹田可以用力,这样做在你口腔中会多出更大的空间,会让声音不受阻挠的发出去,自然不用太多力气就可发出相同的音量,声音也较圆润,相对地要发出更高亢或更大声时,才有足够力气可用。
这个动作看来简单,其实是所有的技巧中最难练成的,因为台语发音不动舌头是不可能的,想在必要时压紧舌头于下颚,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台语歌手难以发挥的致命伤。
请准备可随身携带的小镜子,每日对着它苦练外,唱歌时更要常常注意其位置与用力技巧,尤其是在唱台语圣诗时,大多的圣诗是由一些世界名曲而来的,若学会其中的技巧,在唱其它歌曲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练习时很快就可上手。
三.收下巴:这个技巧是最简单的,却是所有初学者必犯的错误,一般人会随声音的高低不自主地抬高下巴,有时唱大声一点也会这样做,前面说过声音的高低跟我们的声带长短有关,当我们抬高下巴时声带会拉紧而伸长,可想而知唱完一首歌时,声带会因被过度拉紧而疲累不堪,许多的高音也会唱不上去,而用喉咙的声音硬撑上去,更别提要用头腔共鸣这件事,千万记住下巴只要一抬高什么都完蛋了。
四.企鹅身:所谓企鹅身是说唱歌时身体要微微向前倾,全身放松,从侧面看像企鹅站立的姿势一样,这么做的目的是方便我们运用丹田之力,记得正确的呼吸要以腹式呼吸为主,以胸式呼吸为辅,气息要吸入丹田才把气呼出,微微向前倾时会感到声音往前送,此时头部也会自然突出,结果会让整个注意力会集中在头顶上,运用丹田之力发出的声音才会有穿透力,更因注意力的集中,唱出来的声音才会像天使的歌声一样美妙。
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简述
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简述中国的古典音乐艺术历史悠久,美声唱法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声唱法是中国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演技艺,它不仅有着独特的形式和风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拥有头腔共鸣的巧妙技巧。
它不但能深深地把人们的灵魂带到一种高雅的气氛中,而且还能使人们体会到共鸣的美丽。
头腔共鸣是指美声唱法中特有的一种技巧。
头腔共鸣是指在唱歌时,歌者需要将声音经过头腔内部的反射,从而使声音中回荡出另外一种更加融合和温柔的感觉。
在头腔共鸣中,歌者将口腔做到了最大程度的扩大,并调节口腔的形状,让声带和鼻腔的音域得以扩大,从而使声音更加浑厚和深沉。
在头腔共鸣中,歌者可以通过调整头腔空间来改变声音的频率,从而达到调节声调的目的。
此外,头腔共鸣还可以帮助歌者保持歌声的稳定,从而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歌者可以通过头腔共鸣在非常低或非常高的声音中控制调频,从而使歌曲更加流畅。
在此基础上,歌者可以更好地演绎歌曲,从而让人们更能感受到表演者的专业技艺和高雅的情怀。
另外,头腔共鸣也可以帮助歌者控制呼吸,从而延长唱歌的时间,使歌曲能够更加完美地表现出来。
歌者需要通过头腔共鸣建立一个持久而稳定的气息,来保持歌词的流畅,同时又能够稳定持续。
在此基础上,歌者可以控制大气,从而延长歌曲的持续时间,从而使演唱更加完美。
综上所述,头腔共鸣在美声唱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可以调节声调,还可以帮助歌者控制呼吸,从而提升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而且,头腔共鸣还可以让歌曲拥有更加浑厚、流畅、悠扬的声音,从而让歌曲呈现出细腻的感情。
正是这种头腔共鸣巧妙技巧,让美声唱法有了独特的风格和美感,让人们体会到共鸣的美妙。
歌唱三要素《头腔共鸣、打开喉咙和气息支持》
歌唱三要素《头腔共鸣、打开喉咙和气息支持》我觉得要想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我们必须首先知道一下与演唱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头腔共鸣、打开喉咙和气息支持。
这三个方面有任何一点没有做好,都会影响演唱,对于演唱高音则会表现的更明显一些。
一般中声区的歌曲会很容易唱,这是因为它对头腔共鸣、呼吸方法、喉咙状态、吸入的气量等方面的要求更接近人说话时的状态,易于把握。
而演唱高音则不然,它在上面的几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仅仅用说话时的状态至于头腔共鸣、打开喉咙和气息支持这三个方面,不演唱是不够的,它要求演唱者必须对上面的几个方面的正确操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它要求演唱者必须能够更准确的控制和突出头腔共鸣、喉咙更好的打开并稳定好、正确的吸气,而且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吸入足够演唱高音的气量,演唱高音是需要更大气量和气息支持的。
同的人出现的问题不一样。
有的人在头腔共鸣做的不好,有的人在打开喉咙方面做得差一些,而有的人在前两项上能够做到一些,可在气息支持上表现的明显吃力。
当然,上面的三个方面都无法做好的人同样是非常多的。
下面我尽量细致地说一下这三个演唱要素在演唱时的正确操作方法:1. 头腔共鸣人的口腔上盖主要包括硬腭(前面的比较硬的部分)、软腭(在硬腭后面的比较软的部分)、悬雍垂(或者叫小舌,与软腭相连)。
在演唱时要求硬腭和软腭都必须向上撑开,同时悬雍垂放松,根部向下,尖部向上稍翘起些,但不能过于紧张。
人的口腔后面的部分叫咽腔,我们的咽腔也要撑开。
在做好上面的操作后,要求鼻腔也要撑开。
鼻腔与口咽腔是连通的,我们管这一连通部分叫作鼻咽腔,鼻咽腔也是撑开的。
为了更好的打开鼻咽腔,要求我们的眉心不能紧张,不能向中间收,要把眉心的表皮也撑开,同时我们要面带微笑,颧骨上提。
这样,鼻腔到口腔就做到了畅通无阻。
在这种状态下发声时,我们感觉到上口盖以上有一个整体的共鸣效果,而这就是头腔共鸣。
大家可以结合下图来理解头腔共鸣。
演唱高音,头腔共鸣会更多一些,我们必须根据演唱作品的实际情况控制和减少口腔共鸣,从而突出头腔共鸣。
歌唱头腔共鸣的要求及其训练
歌唱头腔共鸣的要求及其训练现在热爱唱歌的朋友很多,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普遍感到掌握歌唱的技巧很难,尤其是难于掌握歌唱的头腔共鸣。
其实无论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对头腔共鸣(俗称“高位置”)要求都很高。
这里,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写出这篇《歌唱头腔共鸣的要求及其训练》一文,以供热爱歌唱的朋友借鉴,商榷。
(左图是歌唱家吴碧霞)美声唱法很讲究腔体共鸣的发挥,所谓的腔体共鸣,是指头腔共鸣、鼻咽腔共鸣、胸腔共鸣,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歌者最难掌握的就是头腔共鸣,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高位置”。
对于头腔共鸣,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著名声乐教师巴拉先生认为,“胸腔音会使声音苍老,而头腔音会延长到晚年,”他的格言之一就是“谁会用头腔共鸣,谁就能唱一辈子”。
也正如一些声乐大师所说的那样,无论是“要竖一些,或是横一些”,这种头腔发声法都要保持不变,要求“把声音集中到头腔共鸣”。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蒋英教授在《西欧声乐技术和它的历史发展》一文中就介绍了很多著名歌唱家是注重头腔共鸣的,比如德国女高音歌唱家利里 .雷曼就认为,“没有头腔共鸣的声音就没有光彩,也不能把歌声送到听众。
没有头腔的颤音,声音是老的,声音的鲜明是在于声音的泛音,注重头腔共鸣就是保持声音鲜明的秘密”,这已经是所有声乐大家的共识。
可见能否掌握并运用头腔共鸣,对于一个歌唱演员是十分重要的。
实际上不光是歌唱演员,话剧、朗诵、播音专业的人员都要求声音具有光彩、明亮、“高位置”,实践证明缺乏头腔共鸣的朗诵、播音甚至说话,声音都是苍白的,缺乏光泽的。
但是,好多初学的声乐爱好者对于掌握头腔共鸣,感觉很难,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头腔共鸣的声音,专家们具有不同的见解和方法。
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声乐教师巴拉认为,男高音感到声音在硬腭上面的某个地方,在颧骨部位的面颊上;男低音则经常感到在门齿后面。
波兰声乐教授查列斯基认为,声音从头腔眉心出来,感觉在双眼下方鼻上方的地方,要求每一声音都要送到头腔共鸣的地方。
头腔共鸣简单方法 歌唱中的共鸣
《头腔共鸣简单方法歌唱中的共鸣》摘要:在歌唱时使用的共鸣器官胸腔、喉腔、口腔、咽腔、鼻腔、鼻咽腔与头骨中的各大小窦穴等系列器官,口腔不仅是歌唱语言的重要器官,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共鸣腔体,练习哼鸣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开口哼鸣,哼唱时将舌根与软腭贴住,让声音进入鼻咽腔和鼻腔共鸣是一种物理现象,无论是人声还是其他物体都有共鸣现象存在,只不过共鸣腔体的不同,所产生的声音的效果不同而已。
人在说话时,由于彼此交谈的距离近,对象少,音色好不好、音量大不大都无关紧要。
但是,对舞台上的歌唱演员来说,歌唱的声音必须大到使剧场里所有的听众都听得见的程度。
需要有相当响亮的音量,需要有比较宽广的音域,需要有表达歌曲情感的多种声音色彩,这些除了要靠正确的气息控制、正确的发声之外,更要靠正确的发声共鸣。
共鸣能够形成声音的变化,要比演唱者自身的发声能量大很多,共鸣时所产生的泛音,能够使声音达到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
当一个物体发生振动时,则产生具有一定振动频率的基础音响,这种基音频率能使临近的发音体或近似的发声体振动发音,被迫振动体的音量会立刻增响、扩大。
这就是物理的共振现象,在声学上称作共鸣。
为了弄清人体共鸣器官的共鸣作用以及腔体共鸣的调整方法,我们应该首先分析一下腔体的共鸣状态,从而,掌握调整腔体共鸣状态的发声方法。
在歌唱时使用的共鸣器官胸腔、喉腔、口腔、咽腔、鼻腔、鼻咽腔与头骨中的各大小窦穴等系列器官。
根据这些腔体的生理构造,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不可调节共鸣腔和可调节共鸣腔。
其中胸腔、鼻腔与鼻腔各窦均由固定容积,属于不可调节的固定共鸣腔:而咽腔、喉腔与口腔无固定容积,其形状可随意改变,属于可调节的可变共鸣腔。
这些共鸣腔体在不同音区里产生共鸣,下面将不同腔体的共鸣状态剖析如下:一、胸腔共鸣胸腔由胸骨、锁骨、肩胛骨、肋骨与肋间肌等组成。
歌唱发声时,从声带产生的振波一部分沿喉室、咽腔、口腔、鼻腔、头部各窦去形成共鸣,而另一部分则沿气管、支气管(胸腔)去形成共鸣。
论科学歌唱的三腔共鸣
论科学歌唱的三腔共鸣科学歌唱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艺术,要想在歌唱领域取得突破,技巧尤为重要。
三腔共鸣是科学歌唱的重要技巧之一,它能够帮助歌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声音,并且在演唱时更加自如。
本文将对三腔共鸣进行深入的剖析,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技巧。
一、三腔共鸣的定义三腔共鸣,指的是声音在人体的三个共鸣腔中产生的效果。
这三个共鸣腔分别是头腔、咽腔和胸腔,它们能够让声音在发声时得到更好的共鸣和放大,让声音更加丰满、圆润,同时也能够减少对声带的伤害。
二、头腔共鸣头腔共鸣是指声音在头部骨骼内产生的共鸣效果。
在进行头腔共鸣时,需要注重舌头的位置和口腔的形状。
这样可以使得声音在头部骨骼中得到放大和共鸣,让声音更加清晰、圆润。
为了有效地利用头腔共鸣,歌手需要通过练习改变舌头的位置和口腔的形状,让声音能够更好地在头腔中共鸣。
这需要不断的练习和调整,只有在技巧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真正做到头腔共鸣。
咽腔共鸣指的是声音在咽喉部位产生的共鸣效果。
在进行咽腔共鸣时,需要注重发声的力度和咽喉部位的放松。
只有在咽喉能够得到放松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够更好地在咽腔中共鸣,产生更好的效果。
五、三腔共鸣的训练方法为了做到三腔共鸣,歌手需要不断地进行训练,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声音技巧。
一般来说,对于科学歌唱来说,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声音练习:需要不断地进行声音练习,提高自己的音准和音色,以及用力的控制力。
2. 呼吸练习:需要不断地进行呼吸练习,让自己的呼吸能够更加深入和有力。
3. 身体训练:需要通过一定的身体训练,让自己的身体能够更好地发挥力量,让声音更加有力。
4. 表演训练:需要不断地进行表演训练,提高自己在舞台上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三腔共鸣对于科学歌唱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让声音更加丰满、圆润,让歌手的音色更加优美,更容易打动人心。
它可以减少对声带的伤害,让歌手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状态,发挥更高水平的演唱。
它可以让歌手更加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声音,在演唱时更加灵活、更加出色。
美声唱法-面罩共鸣与头腔共鸣
1、歌剧演唱需要强大的音量,但为了减轻声带的负担,就需要加强共鸣。
19世纪末,把鼻腔共鸣作为“面罩”唱法理论化了的是法国歌唱家雷斯克(Jeamde Reszke ,1850-1925)。
他指出:“前额和鼻梁有振动是发声方法和位置良好歌者的一种感觉和现象。
”2、面罩共鸣是现代美声学派的主要特征,追求在中声区就能形成高位置的面部共鸣,也是通常所说的把字声送到前面颧骨部位或眉心部位的唱法,也就是母音和字声结合点在面罩形成。
面罩学派认为:以眉心或面罩为中心辐射出的共鸣才是高位置的头腔共鸣。
3、法国人发明了面罩唱法,但却一度不为听众所接受,这是因为他们天生带有鼻音的语言。
可是这方法一经被意大利人尝试,则立刻受到美声界的极大赞赏,这是因为意大利人得益于天生元音后置的语言,使他们的喉咙和咽腔都始终处于良好的打开状态,所以同样使用面罩唱法,其声音效果和法国人相比就明显不同了。
4、在有关美声的著述中都讲“面罩”,讲它的重要性,讲它听起来的感觉,甚至讲它的生理结构,但却很少对怎样能获得好的面罩进行论述。
5、所谓面罩是指想象中假面舞会上所戴的面罩,用其罩住前额、鼻梁、眉心这个区域,实际上就是充分的鼻腔共鸣。
6、鼻腔共鸣是人声的高音喇叭,要吹响这个喇叭,也就是要“吹响鼻子”。
这是高位的共鸣通道,它能使上升的音束得到集中,过滤声音杂质,使字声变得纯净、高亢、明亮、富有金属感和穿透力。
7、由于鼻腔邻近的颅骨也连带参和了共鸣,所以也有专家称“鼻腔共鸣”为“头腔共鸣”。
美声界更习惯称“面罩共鸣”。
8、面罩共鸣最易使学唱者发觉并体会共鸣。
运用时,先将下腭放松,用规则的呼吸将气息运送至面部前,随时用“M”音哼出,不可使鼻腔肌肉紧张,鼻孔要充分打开通畅,小舌上提,下腭自然向下。
9、高位置的面罩共鸣就是在喉咙打开,咽腔扩张的基础上努力用气息扩充鼻咽腔,在那里产生通畅的字声共鸣,再使其进一步振动扩展到头腔。
一旦获得这种共鸣,声带负担就会减轻,发声就会省力,音束就会集中,音色就会变得纯净、华丽。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唱歌气息及发声的基本知识
就中国目前声乐发展的形式和情况,早在86年左右就已经形成了三种唱法: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三种唱法气息运用以及发声方法的基本知识。
1、美声唱法:它是国外的声乐艺术,17世纪由意大利歌剧逐渐形成的。
它可以在很大的剧场演唱,而且不用电声的麦克,直接穿透乐队来演歌剧。
这就要求在唱法上要非常的科学。
世界各国都在学美声唱法,而且公认这种唱法非常的科学。
三十年代和我国解放后,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主要是美声。
(合唱主要运用美声唱法)2、民族唱法:(一)来源:它是由传统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过来的。
(1)是来源于中国戏曲和曲艺( 戏曲有三四百种,以唱、念、坐、打为特点。
曲艺又叫说唱,是以说和唱结合的叙述性的形式和特点。
(2)是来源于民歌(它分为山歌、小调、号子。
直接来自于民间,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
) (二)定义:在继承和吸收传统的戏曲、曲艺、民歌这三种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混声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声音更圆润、亲切。
3、通俗唱法:又叫流行音乐、流行唱法,是指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曲所运用的表演手段。
演唱是主要使用中、低声区,凭借麦克风演唱。
一、唱歌姿势、面部唱相、放松问题(一) 姿势:头正,眼睛平视,面部和颈部肌肉放松,下巴内收。
挺胸,略向前倾。
两肩、双臂、手自然下垂,放松。
肩膀向下、向后展开,这样有利于胸部的扩展。
背部的脊椎骨始终要有向上、下两端延伸的感觉,即脊椎要立起来,但注意整个后背不要像铁板一样,那样整个脊椎会僵硬,把用力点放在腰椎上,即把力气用在腰椎上。
两脚自然分开,或一前一后站稳,脚底要有向上充实的感觉。
整个人处在即积极又放松的状态。
(二) 面部唱相:眼睛有神,不要皱眉,脸是打开的,面带微笑,脖子到头顶都是自然兴奋的。
双唇自然放松,嘴型是在自己的基础上以自然的微笑状态打开就够了。
(三) 放松: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就是说在歌唱状态下放松(简单的说,该放松的放松,不该放松的不要放松。
歌唱家这样练出“头腔共鸣”,开窍!
歌唱家这样练出“头腔共鸣”,开窍!曾有人说过:“唱歌就是唱呼吸,唱共鸣”,可见共鸣在歌唱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唱歌若不会用头腔共鸣,高音很难唱得好听,轻声也唱不好。
打开头腔共鸣比较困难,靠“爬”钢琴练习,力度太小,同时,常因为喉位高,因此总是吊着嗓子在唱,所以声音不好听。
记得在初学声乐时,练唱“哼鸣”,老师的共鸣声很大,轮到我们做哼鸣时,共鸣声就很小,我自己的声音也很小。
我常想这是什么原因,但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过了一段时间,有天晚上我突发奇想,我想老师的“哼鸣”是“哼”字拖长音,我若带气冲鼻腔发出“哼”字会怎样?于是当晚我就开始练习。
我从鼻腔开始,然后到头顶,再绕到后脑勺。
这样不间断第练了三个多月,我感到头腔共鸣的状态竟然基本打通!曾经在文献上看到理论依据,方才知道头部原来有那么多的共鸣腔,也才明白我的方法成功的道理。
姑且把这个方法叫“空气冲击法”介绍给各位。
具体方法如下:一、(一)口自然闭上,牙齿微微松开,气往鼻子后面的前硬颚猛冲,同时用本嗓发出这个“哼”字。
(二)方法同上,只是气从鼻腔往额头方向冲,这一步比较难,要花较长时间,眉心处可能才会有振动。
以下各步练习,方法如一。
(三)气冲的位置往口腔里移一下。
(四)气冲的位置在口腔中间硬口盖部位。
(五)气往口腔后斜上方冲。
(六)气往后咽壁部位冲。
二、(一)用假声“轰”字冲鼻腔。
(二)用假声“轰”字冲口腔各部位。
(三)用假声冲鼻腔和口腔各部位,每次把“轰”字拖三拍。
经过以上各步练习,当每一步发的声都有较强共鸣时,可以说头腔共鸣初步打开。
如果再想提高,把头腔共鸣做得更好,还可做“哼鸣”字练习,只是在意识里,要让哼字冲击头骨各部位,比如头顶、后脑勺。
头腔共鸣区在解剖学上是看不出来的,我认为头腔除了各窦是共鸣腔,凡是头腔里有空隙的地方,都可以被认为是共鸣腔,此练习法能把头腔各共鸣空间冲开。
当然,打开头腔共鸣是比较难的,要坚持不懈的练,方才能得真谛。
编者说:头腔共鸣实际上是打开鼻咽腔之后获得的声音效果,其中包括了头部上呼吸道所能及的各个不同腔体包括了:鼻咽腔、鼻腔、各个鼻窦等具备一定共鸣能力的腔体及器官,其中的声音共鸣主体是主要以几个能产生强烈反射作用的声音反射点大致为咽腔咽口部位反射区(咽音)、鼻腔硬腭反射区(前位置共鸣)、眉心筛窦反射区(面罩音)、后咽壁反射区(脑后音)等等。
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简述
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简述美声唱法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古典唱法。
在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该方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高质量的声乐技术之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比较好的声音特征和表现力的层面上。
因此,对于学习美声唱法,掌握头腔共鸣的理念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头腔共鸣是一种音乐理论,它指的是声音在头腔内发生共振,并在个人声柄之间产生和谐。
其次,美声唱法需要学习者理解头腔共鸣一词的核心意思,并在语言练习中使用更多的连贯发声。
头腔共鸣是声乐学习者不可忽视的概念,因为它涉及声音的共鸣,这对于如何控制发音技巧和发声质量都非常有用。
此外,头腔共鸣也使学习者了解更多关于发音的要素,例如发声强度、音色和音调等。
其次,头腔共鸣还可以增强个人的声音表现力。
首先,通过调整头腔的空间来控制声音的音调。
在调整头腔空间的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头腔共振体系,以便在理解和控制头腔和声柄调整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其次,头腔共鸣也可以增强声柄的表现力,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控制语音的抽象性。
另外,头腔共鸣有助于优化个人的乐器演奏技巧,让学习者可以通过摩擦法弦和打击乐器的方式,以较低的音调和更高的表现力演唱歌曲。
最后,头腔共鸣也能帮助提高歌唱者独特风格表现力和旋律表达力。
此外,头腔共振可以促进发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学习者的表现,并有助于歌唱者更好地创作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总之,头腔共振是美声唱法学习者需要牢记的思想,其重要性不可忽视,而且在歌唱者的表现中也显示出它的巨大影响力。
以上就是关于《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简述》的文章。
作为一种传统的古典唱法,美声唱法在其中的技巧要求同样不可忽视,其中头腔共鸣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调整声音的音调,控制发音技巧和发声质量,还能增强学习者的表现力,以及唱歌时的旋律表达力。
通过头腔共鸣,可以更好地理解发音的要素,更好地控制发音,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歌唱者头腔共鸣如何练习?
歌唱者头腔共鸣如何练习?谢谢邀请。
歌唱作为声乐艺术,是胸腔、口腔、咽腔和头腔等共鸣腔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头腔共鸣在歌唱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十分重要。
也可以这么说,没有头腔共鸣,就没有高位置泛音;没有高音,很多歌曲唱不了。
每个部位的共鸣获得都有相应的训练方法,下面讲一下获得头腔共鸣的训练方法:一、张口哼鸣练习。
要领是微抬笑肌,保持微笑状态,嘴巴微张,上下牙保持1cm以下的间隔,舌头自然平放,声音挂在'眉心',位置保持不变,哼唱:嗯丨5 4 3 2丨1 2 3 4 丨5 4 3 2 丨1 - - - 丨,从键盘乐器中央C作上下行练习。
上至哪儿呢?简单讲是能哼多高是多高,因为声乐界前辈的师训是'哼多高就能唱多高'。
但要注意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造成声带损伤而失声。
只要你能长期坚持,就会越哼越高。
每天训练时间可选择上午9点后的10分钟和下午15时后的10分钟右右的时间。
二、闭口哼鸣练习。
要领是上下唇微闭,其他方面的要求与上述张口哼鸣的要领相同,不再重复,哼唱:(稍快)嗯丨3 2 1 - 丨3 2 1 - 丨,从键盘乐器中央C作上下行练习,每天练习两次,每次时间10分钟左右。
三、女生'u'母音练习。
女生'u'母音练习是统一腔体共鸣,获得高位置泛音的巩固练习。
要领是将气息吸到横膈膜上,打开喉咙,声音的位置挂在'眉心'并保持不变,哼唱:呜丨5 4 3 2 丨1 - - - 丨。
从键盘乐器中央C作上下行练习,每天练习两次,每次时间10分钟左右。
四、男生e母音i母音练习。
根据个人经验,以闭口母音带i母音和e母音练习,能让男生轻松获得高位置泛音,大家可以大胆尝试。
要领是将气息吸到横膈膜上,打开喉咙,声音的位置挂在'眉心'并保持不变,哼唱:咪丨1 3 5 i 丨5 3 1 - 丨妈丨1 3 5 i 丨5 3 1 丨美丨1 3 5 i 丨5 3 1 - 丨妈丨1 3 5 i 丨5 3 1 - 丨,速度快慢结合,即一次慢一次快。
浅析声乐演唱中头腔共鸣的应用
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绪论........................................................................................................... - 5 - 二认识头腔共鸣.. (2)三头腔共鸣与其它歌唱要素的关系 (3)(一)头腔共鸣与呼吸 (3)(二)头腔共鸣与发声 (3)四头腔共鸣的训练和应用 (4)(一)头腔共鸣的训练 (4)1 哼鸣训练法 (4)2 子母音结合训练法 (5)(二)头腔共鸣的应用 (6)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一绪论如何将悦耳地、优美的、科学的歌唱发声运用在歌唱中,这是声乐学习者们在追求声乐艺术所追求和思考的。
而归纳起来,正确的歌唱发声,除了气息的支持,还必须很好地发挥各共鸣腔体对发声所起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声音协调到最好的效果。
呼吸如果是歌唱的发声动力,那么共鸣则是线路或法则。
因此,共鸣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意大利声乐教育家巴尔拉最爱的格言之一就是:“谁会用头腔共鸣,谁就能唱一辈子”。
只有运用头腔共鸣才可能使歌唱得到形成意大利典型发声法的那种色彩,那种技巧。
因为他认为在发声的过程中,歌唱者的胸腔、头腔共鸣都要用上,但是他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头腔共鸣。
因为他认为只有那些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去的人才是真正在歌唱。
在歌唱时先是共鸣,然后才是吐字,如果歌唱家掌握了真正的真正的共鸣,那么他的吐字也会生动起来。
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简述
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简述作者:王振国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9期【摘要】共鸣的使用能够扩大音响效果同时还可以美化声音,我们应充分利用人体构造的共鸣腔努力控制歌唱发声,逐步训练形成空间立体感的音响。
歌唱发声的共鸣效果对于歌唱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美声唱法;共鸣;科学;分类;统一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歌剧,美声唱法也逐渐完善。
佩里根写出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作曲家的创作使歌剧突破了以往的唱法。
歌剧中要求咏叹调和宣叙调相结合、合唱和重唱相结合,宣叙调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持,明亮优美的声音能穿透交响乐送到观众耳边。
它的出现使美声唱法不断发展和变化。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并逐步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一、美声唱法的概述美声唱法同时也对我国形成具有独立特色的声乐艺术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青年歌唱家纷纷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更进一步说明运用美声唱法来解释和表达外国声乐作品的艺术水准已达到相当水平。
但如何使中国声乐走向世界?如何把美声唱法的优点不断地与我国声乐艺术、语言特点相结合而形成中国相对科学的声乐学派?这还需要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广大的专业和业余的声乐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 canto,我国在开始引进这种唱法时把Bel canto翻译为“美声唱法”,并把学习这种唱法的人统称为“美声学派”。
其实Bel canto这个词意大利语的真正含义是“完美的歌唱”。
“美声唱法”与“完美的歌唱”之间,在含义上是不尽一致的。
“完美的歌唱”不仅包括声音,它还应该包括歌唱的内容及歌唱者的风度、仪表、气质等。
而“美声唱法”很容易地被顾名思义地理解为具有“美好声音”的唱法。
把“完美的歌唱”理解为“美好的声音”,用田玉斌老师的话说这是不全面、不准确的理解,使我国的声乐在发展中走了一些弯路。
在很大程度上把美声唱法理解为只重视声音,声音高于一切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学习。
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简述
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简述
头腔共鸣是美声唱法中一种较为重要的元素,也是优秀音乐演唱者最具特色的唱法。
它是指通过音准、发声和维持由低音至上音的声振,使头腔容纳更多的气体量,使声带在维持更高的振动强度的情况下发出更加完美的音色。
美声唱法中的头腔共鸣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情绪和情怀,让歌曲的每一句歌词都变的更加的有力,让演唱者的表达更有层次,从而达到使歌曲更加生动有力的效果。
头腔共鸣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头腔共鸣在演唱时能起到塑造出美丽高亢的音色的作用,它的高亢元素使歌曲更加有层次感,使歌曲中的每一个成分都能够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头腔共鸣可以帮助歌手把嘴唇和脸部肌肉松弛,在声带发生高频振动的时候,将气体容纳在鼻腔、喉咙和嘴巴之间,从而形成更加完美的音色。
头腔共鸣不仅能够帮助歌手把歌曲的音色发挥的更加完美,而且能够起到有效地减缓和缓和歌曲中许多对比鲜明部分的作用,从而使歌曲更加柔和顺滑。
此外,头腔共鸣的存在也能够有效地调节歌曲中的动态变化,使歌曲更加有致,让歌曲更加有趣,从而让观众也有更加深刻的体验。
头腔共鸣在美声唱法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帮助歌手们把歌曲的音色演唱的更加完美,让观众体会到歌曲的真情实感,让歌曲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得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因此,头腔共鸣在美声唱法中不可或缺,只有通过头腔共鸣,才能打动观众,把音乐表现得更加精彩。
美声唱法中女高音的技巧
美声唱法中女高音的技巧女高音是声乐中最高的音域之一,要想唱出华丽悦耳的高音,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以下是美声唱法中女高音的一些重要技巧。
1.放松喉部:女高音的音域相对较高,所以在唱高音时要保持喉部的放松。
要避免喉部的紧张和压力,唱歌时要感受自然呼吸,避免用力压迫喉咙,让声音流畅地通过声带。
2.触发共鸣:共鸣是美声唱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产生更加丰满、明亮的音色。
在唱高音时,要学会触发头腔共鸣。
可以用手指轻轻敲击额头、鼻梁和上颚骨,这样能够刺激产生共鸣的部位,帮助唱出更加明亮的高音。
3.控制气息:在唱高音时,要学会控制气息的流动。
气息的流量要适宜,避免太多或太少。
要通过腹式呼吸将气息与声音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控制气息的流动,使得高音更加持久、稳定。
4.协调开放音道:女高音唱高音时要保持开放的咽喉和口腔。
要注意张开嘴唇、鼻腔和喉咙,形成一个良好的共振空间,帮助高音的发声。
5.避免声线吃力:女高音的喉部相对较薄弱,唱高音时很容易出现声线吃力的问题。
要避免过度使用喉咙肌肉,而是通过正确的共鸣位置和呼吸来发声。
这样可以保护喉部,避免损伤。
6.声音上升过渡:女高音中的上升过渡是关键步骤。
要平稳地将声音从中音过渡到高音。
可以通过练习升高不同的音阶,从而让声带逐渐适应高音。
7.理解共鸣空间:女高音的共鸣空间主要集中在头部和面部,包括额头、鼻腔和上颚骨等。
通过正确地运用共鸣空间可以让高音更加明亮、饱满。
8.培养耐力:女高音的音域较高,所以在唱高音时需要一定的耐力。
要通过适当的声乐练习来培养唱高音的耐力,逐渐提高高音的稳定性和持久力。
9.注意发音清晰:女高音唱高音时往往需要发出长音,要注意发音的清晰度。
清晰的发音不仅可以提高听众的听辨力,也能够更好地呈现高音的美感。
10.寻找适合自己的曲目:女高音的音域非常宽广,可以尝试唱一些适合自己的曲目。
不同的曲目有不同的要求,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高音实力。
美声共鸣腔及应用
美声共鸣腔及应用美声共鸣腔是指在演唱过程中,将气流经过喉部时所引起的共鸣现象。
它是一种发声技巧,可以增强声音的共鸣效果,使声音更加饱满、富有穿透力和音乐感。
美声共鸣腔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中都有所运用。
美声共鸣腔的基本原理是寻找合适的共鸣空腔,使声音在共鸣腔内发生共振,从而增强音色和音量。
在演唱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共鸣腔有三个:胸腔共鸣腔、喉咙共鸣腔和头腔共鸣腔。
胸腔共鸣腔是指将气息引导到胸腔中,利用胸腔的共鸣效果来增强声音的声量和厚度。
胸腔共鸣腔是演唱中最基础的共鸣腔,因为我们的声音大部分都是由胸腔产生的。
在唱歌时,要通过正确的呼吸和声带控制,将气流引导到胸腔,并利用胸腔的共鸣效果,使声音更加富有力量感和饱满度。
喉咙共鸣腔是指将气流引导到喉咙后部,利用喉咙共鸣腔的共鸣效果来增强声音的尖锐度和清晰度。
喉咙共鸣腔的使用可以使声音更加明亮,穿透力更强,适用于高音部分和表达激情的音乐形式。
头腔共鸣腔是指将气流引导到口腔和鼻腔,利用头腔共鸣腔的共鸣效果来增强声音的音色和音色的变化。
头腔共鸣腔的使用可以使声音更加丰富多变,适用于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头腔的形状、嘴唇的张合和舌头的位置来改变声音的音色和表现力。
美声共鸣腔的应用非常广泛,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在古典音乐中,美声共鸣腔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因为它可以使声音更加纯净、饱满,并能够发出高亢激昂的声音。
在流行音乐中,美声共鸣腔可以使声音更加富有穿透力和能量,适用于各种动感和高音要求的曲目。
除了在演唱中的应用外,美声共鸣腔还可以用于声乐教学和声乐训练中。
通过刻意训练和练习,可以提高共鸣腔的运用技巧,使演唱更加出色。
美声共鸣腔还可以对声音的发声和发音进行调整和修正,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声音不准确或有问题的演唱困扰。
总之,美声共鸣腔是演唱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和发声原理,它可以使声音更加饱满、富有穿透力和音乐感。
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中都有所运用。
论歌唱中口腔共鸣技巧的运用
论歌唱中口腔共鸣技巧的运用人体的共鸣大体包括:胸腔、口腔、头腔(包括鼻腔),口腔共鸣使得声音音色明亮清晰、字音亲切。
美声唱法的要求是人体共鸣要一体,也就是要上下贯通。
而喉音的就是因为口腔共鸣与头腔共鸣不能连在一起从而不能产生面罩共鸣而产生的,这样就影响了人体共鸣的畅通。
本文主要从共鸣的形成、三种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共鸣的因素等方面展开论述。
标签:共鸣口腔头腔喉音一、引言美声唱法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意大利,從17世纪开始经历长时间而形成的一整套声乐艺术的技法,有着完整理论体系,它强调气息的控制和共鸣的运用,美声唱法对世界各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目的是产生优美的音乐和流畅的旋律以及清晰的语言。
而在美声唱法中良好的呼吸是美好歌唱的动力和基础,但声音的好坏更多取决于共鸣。
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混合共鸣,声音真假混合,共鸣同时出现。
在物理上来说:共鸣——某物体因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又传播到其它物体上,引起其它物体的共振的现象叫共鸣。
二、共鸣是怎样形成的从生理上来说人体的共鸣包括了三个部分,它们分别是: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鸣(包括鼻腔共鸣)。
而其中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又形成了面罩共鸣。
人的声音是由下往上的,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声音通过喉腔到会厌,会厌成卷状再通到咽腔,再到口鼻咽腔,杂音被吸收掉,然后释放出干净而美妙的声音的过程,当然这个是从发声器官来说共鸣的原理,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共鸣所涉及的身体的部位比较多,而只有这些器官通了,才能形成完美的共鸣。
三、三种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人体的共鸣器官是一个完整体,互相联系协调,缺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影响到共鸣的效果。
声带所产生的音量是很小的,只占人们讲话时音量的5%左右,其他95%左右的音量,需要通过共鸣腔放大得来。
下面就来介绍下各个共鸣的作用。
1.口腔共鸣的作用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声歌唱中的头腔共鸣声乐学习者在歌唱的时候,最为迷惑的就是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的区别在哪里?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很好的处理好头腔共鸣?我认为头腔共鸣在美声歌唱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分类,头腔共鸣运用的技巧,以及头腔共鸣与气息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为大家阐述了关于头腔共鸣的几个问题。
一、头腔共鸣的分类所谓的头腔共鸣,实际上是引用了头骨(医学上称之为颅骨)中的各种空窦腔体的共振的结果。
头骨空腔就是鼻窦。
这些含气的鼻窦空腔共计四对,左、右对称排列。
每个空窦都有一个窦口与鼻腔通气。
它们分别是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它们属于固定空间。
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
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
下面,我详细的介绍一下这四个鼻窦空腔。
1、上颌窦:在鼻前庭两侧,是鼻窦中最大的空腔;2、额窦:位于两眉之中额骨内外两层骨板之间,呈上尖下宽的三棱锥体形。
由于此空窦较小,易产生共鸣的高频泛音音色;3、筛窦:位于鼻腔外上方的筛骨内,是一些不规则的小空腔;4、蝶窦:位于蝶骨内,居鼻腔最后上方,左右各一而又常不对称。
蝶窦因似蝴蝶形状而命名,它比额窦的容积约大两倍。
以上头骨空腔,均能依照声音频率产生相应的共鸣谐振,从而使歌唱增加了明亮的共鸣泛音音色,产生出优美动听的艺术效果。
二、头腔共鸣运用的技巧首先我想明确的一点是,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不是一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
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从我自己在歌唱时的感觉来说,我感觉头部像是一个前后相通的仿佛像个倒悬的瓶子,软腭后部的鼻咽口就像是瓶口。
我在唱歌的时候,总是想着鼻咽口,想着声音穿过那个小口,向上送,然后注意一下声音进入的角度,应该是贴着鼻咽口的后边有种向上吹的劲儿。
如果这样做,我就会很容易就找到头腔的共鸣。
头腔共鸣在歌唱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低音区的时候不是太明显,特别是到了高音区,头腔共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高音区处理不好头腔共鸣就没有了高音的共鸣色彩,声音听上去像是喊出来的。
这样,就失去了“歌唱”的意义,就是在喊歌了。
我认为在高音区,在鼻咽腔中有种吸气的感觉,这种感觉能使声音进入头腔。
这种吸气的感觉使头腔的空间向后向上扩张,软腭与小舌头微微的向上提起,硬腭有一种稍稍紧张的感觉。
“这种空腔充气声音膨胀的感觉,就是‘打开头腔’的感觉”。
在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积的骨面上振动。
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中去,认为这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永远年轻。
在歌唱发声时感到前额和脸两颧部分有振动的感觉。
发出的声音有假声的特色。
同时要注意在高声区演唱时,鼻咽腔和软腭等处的肌肉的运动不可收缩过分,使音波没有流动的余地,影响了泛音音响效果。
如果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而且声音是十分不悦耳的。
歌唱家对于有浓厚头腔共鸣的发声,主观上的感觉应当是好像在“面罩”部分有振动。
但是各种不同的歌唱家的这种感觉是个不相同的:男高音感到它在硬腭上面的某个地方,在颧骨部位在面颊上,男低音则经常感到在门齿后面。
例如,在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第一句——分析它的旋律可以看出,旋律于5、4、3、2一列下行音阶中,在最后的2前加入了高音1和7两个音。
这两个音的出现增加了旋律的优美动听性,但是,这两个相对的高音出现在一系列低音的环境中。
如果不利用头腔共鸣,两个高音将会像是脱离了群体的两个音一样,产生了不协和的因素。
所以,头腔共鸣在声乐中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打开头腔”的同时,在心理是为了让声音能在头腔里集中。
这样可以既使头腔共鸣音色变得明亮、声音结实而富有穿透力,又能使高音唱得轻松、自然、自如。
所以我认为“打开头腔,集中音色”是获得头腔共鸣最关键的方法。
在能够基本正确运用头腔共鸣以后,自己凭耳朵听到的自己唱歌声音的音量是相对以前来说比较小的,而别人听到的声音要比以前的声音要大。
这是因为在原始的歌唱状态下,很多的声音来自于喉部声带周围的空腔产生的音量;而正确的共鸣状态下,很小的共鸣腔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用很小的空间产生了巨大的音量。
三、头腔共鸣与气息说到头腔,它只是人体歌唱共鸣器官中的一小部分。
要想要唱好歌曲,只靠头腔共鸣是不够的。
在美声唱法中讲究的是“中通”的感觉,就是说人体从小腹一直到头顶,就像是一个直上直下中通的管道一样。
共鸣腔体最终的支点是气息。
在这里我只说一下头腔共鸣与气息的相互关系。
歌唱的根基是气息。
没有气息的运用就不能谈歌唱。
气息对共鸣起着辅助并且决定的作用。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邹本初老师《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一书中,提到沈湘老师说过:“一个好的共鸣音响,声音里面总是有混着气儿的感觉。
这个气儿来源很深。
胸腹之间的气儿和上面各种空腔都互相通着气儿。
上下通气儿,里外通气儿。
音儿越高,气儿越通。
所以说,‘高位置’与‘深呼吸’是辨证统一的整体。
没有‘深呼吸’就没有‘高位置’,没有‘高位置’说明歌唱时所利用的气也不深。
所以我认为,在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中,头腔共鸣是需要最多气息去支撑的一种共鸣。
我还是引用《在银色的月光下》中的一句来说明:这里出现了整首歌曲的最高音,这个最高音前面没有什么铺垫,在两个中低音区的音之后直接上到最高音,在这里,突出了头腔共鸣和气息两者相互配合的作用。
如果没有气息,高音会上的很乏力,如果只有气息,没有头腔共鸣,声音只是从嘴里出来,就没有很好的音色。
所以,头腔共鸣与气息是相辅相成的。
综上所述,在美声歌唱中,头腔共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只有头腔共鸣也不能很好的歌唱。
希望本文能让广大的声乐爱好者重视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作用,能给广大的声乐爱好者以帮助,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与训练方法一、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但歌唱的发声运动又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因而歌唱发声又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
而进行歌唱艺术实践又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我们的歌唱运动可以说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体”的行为。
歌唱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全部物质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
1、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即“源”动力,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组成。
气息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肺中由两个叶状的海绵组织的风箱构成,它包含了许许多多装气的小气泡);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到两面三刀个大气管,最后形成一个气管,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
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
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
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
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2、发声器官发声器官,即发出声音的器官。
它包括喉头、声带。
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
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
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
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音。
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
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
我们在声乐训练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运用它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在不正确的发声习惯下唱坏了嗓子。
还有喉咙的上部与舌根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软骨,叫会厌。
会厌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起到声门的保护作用,当我们吞咽食物和饮水的时候,它本能地自动盖住气管,让食物通过时避免进入气管,我们往往有时不小心喝水“呛”了气,就是会厌动作不协调所致。
第二个作用是歌唱的时候,会厌竖起,形成通道让声音流畅地输出。
3、共鸣器官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
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
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
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
在歌唱中,由于音商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
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鸣发挥作用了。
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闪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4、咬字吐字器官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
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位置和不同的着力部位,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
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
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
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
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要训练好声音进行歌唱,首先要了解所参与发声器官的构造和作用。
歌唱运动的感觉远不如看得见、摸得着的如钢琴、小提琴训练那样的肌体运动来得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歌唱者要有敏锐的自我感觉,并在专业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以形成条件反射去断定自己的声音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声器官运动的基本规律。
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部分器官及它们的运动形式是歌唱的生理学为基础,而这些器官的协调活动,则是在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支配下完成的。
任何身体的运动都受到心理的指挥或暗示,歌唱者的意志、情感、愿望及舞台感觉等等,很大一部分与心理的因素有关,有时候心理的制约因素甚至比发声技术更重要地左右着我们的训练,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心理的重要性,当我们在歌唱时,尤其在台上表演时,则需将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内容与情感上,以情带声,而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具体器官的位置及活动状态上。
二、歌唱的姿势有人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
”唱歌训练,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往往不够重视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发声时各个器官配合的协调姿势,姿势的正确了,发声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而不正确的姿势,则往往带来不正确的声音。
这好比我们的跑步运动员,赛跑时如果没有正确的跑步姿势,就会直接影响跑步的速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