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纳病毒的研究进展
埃博拉疫苗临床研究进展
埃博拉疫苗临床研究进展埃博拉病毒,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恶魔,自其被发现以来,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从未停止过与它的抗争,其中埃博拉疫苗的临床研究就是这场战斗中的关键一环。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极其致命的病原体,其引发的疾病具有极高的死亡率。
正因如此,研发有效的埃博拉疫苗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紧迫任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早期的埃博拉疫苗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十分复杂,对其的了解还存在很多未知领域。
其次,疫苗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速度和规模。
此外,由于埃博拉疫情通常发生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临床试验的开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埃博拉疫苗的研究逐渐取得了突破。
其中,一些疫苗候选物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rVSVZEBOV 疫苗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且取得重要成果的埃博拉疫苗之一。
该疫苗基于重组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构建,能够表达埃博拉病毒的表面蛋白。
临床试验表明,该疫苗在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方面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在疫情爆发期间,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行动得以实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传播。
Ad26ZEBOV/MVABNFilo 疫苗也是备受关注的疫苗之一。
其采用了腺病毒载体和痘苗病毒载体相结合的策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临床试验显示,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除了上述疫苗,还有其他多种疫苗候选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或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
这些疫苗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和策略,为最终找到更有效、更安全的埃博拉疫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埃博拉疫苗的临床研究中,安全性和有效性始终是关注的重点。
研究人员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设计和监测,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反应。
同时,还需要考虑疫苗的稳定性、易于储存和运输等实际应用问题。
此外,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和分发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博尔纳病病毒p24和p40基因星形胶质细胞特异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
博尔纳病病毒p24和p40基因星形胶质细胞特异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李文娟;张亮;邓婧;金戈;黄荣忠;房亮;谢鹏【摘要】目的构建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和核蛋白基因重组质粒,以供后续实验研究使用.方法用PCR方法扩增BDV p24和p40基因完整序列同时加入Nhe Ⅰ和EcoR Ⅰ酶切位点,将所得目的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再通过酶切连接将其连接至pCMvie-GFAP质粒中的GFAP启动子的下游,分别得到p24和p40重组质粒.用酶切、PCR以及测序3种方法鉴定重组质粒,并将质粒转染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目的蛋白表达.结果pCMvie-GFAP-BDVp24和pCMvie-GFAP-BDVp40重组质粒经酶切、PCR鉴定可见目的条带位置与预期相符,经测序可见插入序列正确,质粒转染U251细胞后,经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到目的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pCMvie-GFAP-BDVp24和pCMvie-GFAP-BDVp40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表达质粒,为研究这两种病毒蛋白的致病机制及其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提供了工具.%In order to establish specific expression of GFAP recombinant plasmids by astrocyte from p24 and p40 gene in Borna disease virus the target DNA fragments of BDV p40 and p24 genes were replicated by PCR and added to endonuclease cutting sites Nhe I and EcoR I. Then these two obtained fragments were respectively cloned into the pMD18-T vector. At the last step,BDVp40/p24 fragments were obtained by Nhe I and EcoR I double digestion to connect with pCMvie-GFAP plasmid, Finally,the p24 and p40 recombinant plasmids were established and confirmed by Nhe I and EcoR I double digestion, PCR and sequencing. In addition, the p24 and p40 recombinant plasmids weretransfected into U251 cell line and their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cytochemistry assa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arget bands were also observed and the sequences were correct in detections,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detection showed p24 and p40 proteins were expressed in U251 cell. In conclusion the pCMvie-GFAP-BDVp24&p40 plasmids wer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which are useful tools for stud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these 2 virus proteins and their effects on astrocyte.【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2(028)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博尔纳病病毒;核蛋白;磷蛋白;星形胶质细胞;质粒【作者】李文娟;张亮;邓婧;金戈;黄荣忠;房亮;谢鹏【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3.9博尔纳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属于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博尔纳病毒科博尔纳病毒属,1994年Briese等和Cubitt B等分别对Giessen株和V株BDV基因组测序,发现其共有8910bp[1-2]。
临床病毒性脑炎标本的博尔纳病病毒核酸检测的开题报告
临床病毒性脑炎标本的博尔纳病病毒核酸检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常伴有急性脑病、脑膜刺激征、精神障碍等严重症状,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大。
博尔纳病毒是一种起源于欧洲、非洲和亚洲地区的RNA病毒,感染人和动物均可引起急性或慢性感染,其中神经系统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临床上,病毒性脑炎的确诊通常依靠病毒学检测以及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
然而,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病毒学检测技术如病毒培养、免疫学检测、PCR等对博尔纳病毒的检出率均较低,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开发一种高效、快速、准确的博尔纳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博尔纳病毒核酸检测方法,为临床病毒性脑炎患者快速、准确的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1、回顾博尔纳病毒的研究进展和现有的检测方法,明确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筛选适宜的引物和探针,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
3、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各项参数,包括引物浓度、探针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
4、确定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与现有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
5、利用该技术对临床病毒性脑炎标本中的博尔纳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四、研究意义1、建立高效、快速、准确的病毒核酸检测技术,为临床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2、提高博尔纳病毒检出率,减少漏诊的情况发生。
3、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加速患者康复。
五、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方法1、实验室模拟标本制备:以人体血液和脑脊液为原料制备含不同浓度博尔纳病毒核酸的模拟标本。
2、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建立:通过引物和探针的筛选以及优化,建立适宜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
3、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参数优化:根据反应体系的实际情况,优化反应体系的各项参数,如引物浓度、探针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
c小鼠感染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博尔纳病病毒对BALB/c小鼠感染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博尔纳病是一种由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 BDV)引起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感染对象为哺乳动物,特别是马、羊、猪等家畜动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DV也可以感染人类,并引起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BALB/c小鼠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在BDV感染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目前对BDV在BALB/c小鼠中的感染性以及影响尚未得到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BDV对BALB/c小鼠的感染性及其影响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BDV的感染性检测:采用ELISA和PCR等方法检测BALB/c小鼠血液和脑组织中BDV抗体和BDV RNA的存在情况,确定BDV的感染情况。
2. BDV的病理学检测: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DV感染后BALB/c小鼠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包括神经元损害情况、髓鞘损伤情况等,并分析BDV对BALB/c小鼠神经系统的影响。
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对BDV感染在小鼠体内的感染性及其影响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深入了解BDV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此外,本研究也为人类BDV感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参考。
博尔纳病毒的研究进展
博尔纳病毒的研究进展金兴振【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2(028)007【摘要】Borna disease virus is a non-cytolytic, neurotropic RNA virus. The virus has a wide range of infected hosts and its infection range is from birds, horses, primates to human, causing Borna disease. Borna disease is a fat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 and its main performance is clinical, spiritual, behavioral abnormalities. Its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目的博尔纳病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溶解性,嗜神经性核糖核酸病毒.该病毒具有广泛的感染宿主,感染范围从鸟类、马、灵长类等到人类,博尔纳病是一种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其流行病学调查、检测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总页数】5页(P713-717)【作者】金兴振【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遵义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3.9【相关文献】1.博尔纳病病毒接种Wistar大鼠脑组织中病毒基因组的原位检测 [J], 刘爱平;李玉军;李小光;宋武琦;李爱梅;周淑如;张凤民2.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博尔纳病病毒p40基因片段的检测 [J], 陈静;徐平;刘海军3.博尔纳病病毒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J], 赵立波;李亚军;张小东;谢鹏4.博尔纳病病毒感染的非免疫病理性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答嵘;陈小贝;宋武琦;李小光;张凤民5.博尔纳病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陈大伟;谢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概况作者:李俊良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22期[摘要] 该文主要是叙述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概况,该病的诊断标准有3个方面;CFS的流行病学特征是较多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CFS在护士中高发;发病的影响因素有营养素失调、社会心理因素2个方面;发病机制有氧化应激、氧化应激、病毒感染、内分泌功能异常、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4个方面;从营养疗法、对症疗法、祖国医学以及心里治疗几个方面对CFS的治疗方法也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研究;发展[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197-02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综合征,常伴有头痛、咽喉痛、淋巴结肿大和压痛、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多种神经精神症状,其基本特征为新发生的、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虚弱性疲劳,持续时间≥6个月,卧床休息不能缓解,而各项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的异常发现[1]。
“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一术语是由美国CDC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2],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在当代工作节奏快、高压力和多变的环境中,世界各地被报道的患者日益增多,尤其是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的人、管理人员、高考前的中学生、期末考试期间的大学生以及长期处于心理压力和身体应激状态之下的人,患CFS的比例明显升高[3]。
目前,CFS的病因及病理过程尚未研究透彻,考虑可能与病毒感染、神经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氧化应激和遗传等因素有关。
该文将对其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CFS的流行病学特征CFS发病率国内外报道不一,美国的两项社区调查显示(依据美国CDC的诊断标准)CFS的患病率为0.23%~0.42%,而英国依据同样标准的调查结果为2.6%。
据Devanur LD报道,全球CFS患病率为0.4%~1.0%,英国患者约24万。
博尔纳病毒在宁夏的人和动物感染的检测
性 , 毒 可 能 由 国 外 引入 本 土 , 排 除 病 毒 株 变异 的 可 能 , 和 绵 羊 之 间存 在 相 互传 染 的 可 能 。 病 不 人 关 键 词 : 尔纳 病 毒 ; 染 ; 式 逆 转 录 实 时 荧 光 定 量 P R 博 感 巢 C
中图 分 类 号 : 3 3 文 献 标 识 码 : R7 A
a he a i cd s qu nc sw e e a l e fe r nsor a in,phy o ne i i i ft iusw a onsr t d a e1 The nd t m no a i e e e r nayz d a t rt a f m to l ge tcorg n o he v r sc t uc e sw l. P2 nd P4 r gmen s ofBDV e e de e t d by n s e e e s r n c i t s ol e a e c i e c i ( T— 4a 0 fa t w r t c e e t d r v r e t a s rp a e p ym r s ha n r a ton R PCR ) wih r a t e l tm ePCR n pe i i i rphe a oo r lbl d mono nuce r c ls ( la el PBM Cs f o E a int nd t e e po e ni a s Beor om p i g w ih ) rm V p te s a h x s d a m l. f ec arn t t e s ass r i ncudig H E8 heov r e t ans i l n 0, H 17 nd s r i by M EG A nd Dna 66 a t an V a SP4 0, t e postve s m pls w e e cone nd s — h ii a e r l da e
博尔纳病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C【 f a 1 a it 1 c 肌
0 盯
(t Ⅱ)
话 d p … 呻
呻k ( m
1 B DV在病毒学 中的分类 以前 B V一直 被划分 为未 分类 病 毒“ D 。但 最新 公布 的国际病 毒分类 系统把它 归入单分子 负链 R NA病 毒 目下的 博尔纳病毒 科, 并且 它是 唯一的 代表 种。单分 子 负链 RN A
维普资讯
第 1 8卷
第 1 期
病
毒
学
报
2 0 n 2 年 3 月
C HT ES 1 J N AL ( F V T H N E nI R ) Rf n( Y
・
综述 ・
博 尔纳病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陈 大伟 , 鹏 谢
病毒 目下 的 另王 个 科 为 : 粘 病 毒 科 、 状 病 毒 科 和 丝 状 病 副 弹 毒 科n。 1
4 D B V的转录策略
4 1 B V 的 转 录 起 点 和 终 点 通过 一 套 互 相 重叠 并 覆 盖整 . D 个B DV基 因组 的 探 针 , 受 染 细 胞 内 的 P l( R A 做 对 o A) N y N rhr l 杂交 , 定 了 1 otenb t o 确 2种 与 负 链 R A 基 因 组 相 互 补 N 的 P y A) 基 因组 mR A[ d ( 亚 N ・ ( 1 。 通 过 对 这 些 亚 网 ) 基 因组 的 5端 和 3端 的 核 苷 酸 序 列 分 析 发 现 , D 基 因 组 BV 上 存 在 3个转 录 起 点 和 4个转 录 终 点 ( 1 。 3个 转 录 起 始 图 )
2 B V是一种具有包膜的非分段的单分子 负链 R A D N
博尔纳病病毒在动物中感染的研究现状
1l 4
中 国蚀 生 态学 杂志
20 0 2邙 4月 第 l 4卷 第 2期
C i s o ra o Mire o g - p i2 0 ・ o1 2 hn eJu nl f eocl y A r 0 2 V ]4No e o l
文 章 编
健康 。 在实验条件下 . BDV 可 以 感 的 宿 主 范 围 相 当 广 泛 从
啮 齿 类 动 物 到 非 』 娄 灵 长 类 动 物 . 兔 、-wi 鼠 、 鼠 、 、 如 l- s . 小 几
内亚 猪 、 、 及 牛 等均 可 以受 到宴 驻 性 感 染 】 们 通 常 认 鸡 猥 人 为 L wi e s鼠剥 B V 高 度 易 感 , 最 近 有 报 道 指 出 新 生 沙 鼠 D 但 可能 是 此大 鼠更 易 于遭 受 到 B V 实 验 性 感 染 的 动 物 。在 D 宴验 性 感 染 实验 中 通 常 使 用 已 皋 患 病 动 物 脑 组 织 匀 浆 进 行 『 I 感染 . 过 在 鼻 腔 、 内 、 下 、 膜 I 方 式 接 种后 . 多数 通 脑 皮 腹 等 大 1 实验 动 物经 过 个 从 数 周 到数 月 长 短 不 等 的潜 伏 期 后 可 形 成在 临床 表现 及 组 织 病 理学 J与 自然 感 染 的 马和 绵 羊 B 一 D
进 行 综 述 1 B DV 的 感 染 宿 主
尽 管 马 是 人 们 最 早 发 现 的 B V 的 自然 感 染 宿 主 . 是 D 但 在 自 然 条 件 下 , 羊 、 、 羊 、 、 洲 驼 羊 驻 、 、 、 绵 兔 山 驴 姜 牛 狗 猫 及鸵 鸟 等 均 可 艟 B V 感染 D 早 在 1 2 年 . 0 报 道 指 出 马 和 绵 羊 身 上 发 生 的 BD 6 9 Ⅱ有 是 由 同 一 种病 原 子 引 起 的 . 来 , 免 疫 日 迹 法 和 / 逆 转 近 用 f 或 录 一P R( T— P R) 法 , ¨ 多 匡 家 的马 和 绵 羊 等 健 康 C R C 方 在 f 动物 中 检 出 丁 B V 特 异性 抗 体 和病 毒 R D NA 。 我 国新 疆 在 地 区 的 马 旺 和绵 羊 中 存 在 有 B V 的 自然 感 染 。 曾有 两 D 十 研 究 组 分 别 发 现 r经 临 床 和 病 理 学 检 验 而 被 诊 断 为 B D 的患 兔 . 通 过 在 兔 脑 组 织 中直 接 观察 到 B V 而 得 以确 认 。 并 D 在 三 只 山 羊 身 上 发 现 了类 似 于 绵 羊 B 的 神 经 症 牡 及 典 D 型 的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t NS 损 伤 的 研 究 已经 报 道 C ) A1 _ T MA NN 及其 同 事发 现 在驴 、 洲 驼 和 羊 驼 中均 可 以 见 到 t ) 美 3 1 - 的表 现 = 一 次 对 7 在 1头健 康 奶 牛 的 调查 中 , 人们 发 现 奶 牛 可 成 为 B V 的 健 康 携 带 者 ¨ We s n o k H 等 根 据 临 床 表 D 一 i e hc s 现 、 织 学 和 免 疫 组 化 原 位 杂 交 卡! 式 RT — P 组 l 套 CR 的 检 测 结 果 对 B V 感 染 脑 膜 啮 炎 患 拘 进 行 r确 渗 , 是 拘 可 D 这 受 到 B V 自然 感 染 的首 例 报 道 。越 来越 多 的证 据 表 明 猫 D 。 和 鸵 鸟 均 可 能 成 为 】DV 的 自然 感 染 宿 主 ” “ 特 别 引 人 注 / 1 意 的 是 : 近 不 断 有 证 据 示 】 V 迁 可 能 会 威 胁 到 人类 的 最 I D
博尔纳疾病
检测BDV的FQ-PCR诊断 有效疫苗。 试剂盒
六、展望
确切的病原学作用是什么呢?
BDV
人们对BDV的研究纱。
如何预防感染,以防疾病发生?
相信随着对BDV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 人们必然能够从容的面对这些问题,并 在正确预防、诊断和治疗神经精神疾病 的过程中获益!
1精神分裂症 2帕金森氏综合症 3慢性疲劳综合症
抑郁症 脑膜脑炎、脑炎 情感性精神障碍 精神(功能性)疾病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三、致病机制
BDV可能通过干扰星形细胞对神经元的支持和调节 BDV 作用、通过某种尚未清楚的机制干扰神经营养因子 的信号传导通路,对神经胶质细胞造成影响,通 过持续感染期中增大表达的P蛋白,与称作HMGB1 口咽、肠粘膜 感觉神经末梢 (高迁移率族蛋白)的宿主因子特异性结合,而影 响神经元的延伸和迁移等作用,从而对神经系统产 轴突 生直接影响
最 近 20 年 , BDV 又 出 现 在 人类疾病中,并在全世界的 范围里分布流行。越来越多 的动物种系被检测出了BDV 抗体及其核酸阳性,也越来 越多的在除中欧传统的博尔 纳病流行区外的国家与地区 找 到 了 BDV 感 染 的 证 据 , BDV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
博尔纳病毒 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三军医大学 2009年微生物学论坛
第八组
学员旅三队:汤汪洋 孙洋洋 李政波 指导老师:杨杰
1885年,博尔纳镇大批的马、羊患上 研究者们从病马脑组织分离出了病 了一种以精神异常为主的脑炎,而且在 当地居民中也广泛流行。 原体,命名为博尔纳病毒(BDV).
博尔纳病毒 由于地区的局限性,以及典型的博尔 纳病的消失 ,该病毒渐渐淡出国际科学 就此销声匿迹了吗 界的视野。
CNS
博尔纳病
人们已经发现, 各种动物园动物均易自然感染 BDV。迄今为止, BDV 在羊驼[ 9] 、浣熊[ 10] 、尖鼠[ 11] 、 树懒、猴子和河马[ 7] 身上得到证实。近年来, 在自由 放养的山猫身上也检测到了 BDV。 2. 3 人
近十年间, 关于 BDV 是否能够感染人类并导致 精神疾病这一问题, 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证实, 在各 种精神疾病病人的血清中存在 BDV 特异性抗体, 然 而这些 抗 体也 偶 尔 能在 临 床 健康 的 人 们身 上 发 现[ 4, 12] 。但也有人没有发现抗体和病毒, 如 Na K S 等[ 13] 检测了 198 例精神疾病病人的血样, 均未检到 BDV 或抗体。对于精神 疾病病人血液样品中的抗 体或病毒 R NA 检测结果目前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分 歧。
3 流行病学
3. 1 传播性 BDV 的自然传播途径仍然不清楚, 但是在调查
* 收稿日期: 2010 03 01 基金项目: 农业( 奶牛) 现代化体系建设项目 ( 2060302) 作者简介: 刘雨田( 1976- ) , 男, 江西吉安人, 助研, 博士, 主要从事兽医病理和免疫学诊断工作。
病毒学研究中的新进展和前沿技术
病毒学研究中的新进展和前沿技术现代病毒学研究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充满了前沿技术和新进展。
病毒是一类独特的微生物,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病毒学研究,人类能够更好地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和传播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提供有力的基础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病毒学研究中的新进展和前沿技术。
一、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一项在病毒学研究中日益重要的技术。
病毒基因组是研究病毒生物学的基础,包含着病毒的遗传信息和生物学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快速测序病毒基因组,并对不同病毒基因组进行比较,进一步了解病毒间的关系和差异。
此外,病毒基因组的研究也能够为病毒疫苗的研发提供关键信息。
例如,在研发COVID-19疫苗时,基因组学技术被用于了解病毒传染性和生物学特征,从而帮助科学家们研发出有效的疫苗。
二、结构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毒学研究,能够揭示病毒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
通过结构生物学技术,我们可以了解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生长和复制过程,并发现可远程控制的潜力药物靶点。
最近,结构生物学技术的一个关键进展是微波辐射技术在冷冻电镜显微镜中的应用。
此技术可用于得到紧密契合病毒纤维上的高清晰度图像。
这项技术让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毒入侵机制,并探索潜在的药物靶点。
三、单细胞分析技术单细胞RNA测序是一种近年来在病毒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
该技术可以测量单个细胞中的RNA分子,从而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细胞响应和炎症反应。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还能够为深入研究有关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响应机制,如细胞凋亡、免疫逃避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提供关键数据。
这些数据将为科学家开发更有效的抗病毒疫苗和治疗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四、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大规模生命科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在病毒学研究中,生物信息学可用于分析病毒序列数据、进行病毒基因组比较和进行数据挖掘。
微生物研究进展
Pa类细胞趋光性机理研究及其显微操作技术进展 趋光性运动是指某些微生物为到达适于自身生长的最佳光环境 所做的趋向性运动,多数藻类具有明显的趋光性行为.由于趋光 所做的趋向性运动,多数藻类具有明显的趋光性行为. 性的过程涉及复杂的生物学,物理学和光化学内容,所以对藻 性的过程涉及复杂的生物学,物理学和光化学内容, 类细胞趋光性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随着微-纳米技 类细胞趋光性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随着微术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藻类细胞趋光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 术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展.文中对藻类细胞趋光性功能体及其光响应和光动力特性的 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显微视觉研究中的显微跟踪技术与控 研究进行了综述, 制技术的新成果.结合作者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初步探讨了细 制技术的新成果.结合作者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 胞趋光性与细胞光合作用之间可能存在的内部联系,提出细胞 胞趋光性与细胞光合作用之间可能存在的内部联系, 趋光性机理的研究方向,并指出利用趋光性调控的细胞运动在 趋光性机理的研究方向, 生物学,医学,微装配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生物学,医学,微装配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Page 7
变异病毒源于杂交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称,鸟类禽流感病毒和人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称 , 类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杂交和相互作用有可能产生一种高致病 性流感病毒,其传染能力甚至与H1N1病毒无异.但在此之前, 性流感病毒,其传染能力甚至与H 病毒无异.但在此之前,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培育出的杂交病毒的毒性都小于亲本病毒.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培育出的杂交病毒的毒性都小于亲本病毒. 新研究称,在H5N1病毒和H1N1病毒同时暴露的情况下,两种 新研究称, 病毒和H 病毒同时暴露的情况下, 病毒极有可能杂交产生更具传染性和致病性的新病毒,而且 病毒极有可能杂交产生更具传染性和致病性的新病毒, 这种新病毒极有可能具备人际传播能力.数据表明,在H 5病 这种新病毒极有可能具备人际传播能力.数据表明, 毒和大流行的H1N1病毒间极有可能发生重组,从而产生出一 毒和大流行的H 病毒间极有可能发生重组, 种更具传染性的H5N1病毒. 种更具传染性的H 病毒.
博尔纳病病毒的生物学特点以及检测方法
镇的名字命名 了『 但是真正对 B V病原学 的了解是从 12 l 】 。 D 99
年 Zi we k在 他 研 究 的 感 染 B V 的 马 匹 中 成 功 分 离 出 D
S R I T A NV株 开 始 的 。
B V的传播途径 主要 是通过鼻 口粘膜 的分 泌物。 由于 D B V可 以在血液 中被检 出, D 推测血液是传播途径之一 。 另外 , 垂直传播 的也是重要 的一种传染途径 。
圈 即便 是 在变 异最 多 的 第 三 区核 苷 酸 , 酸 的 变 异 也 没 有 引 , 核
起氨基 酸的改变 ,直到 2 0 0 8年末 才从 鸟类 中发现一类变异 尤 为严 重的病毒株 I t l 。此外 , D B V还有严格的嗜神经性 、 非 溶细胞性和和低复制持续感染宿主等特性 。 22 博尔纳病病毒的分子生物特点 .
一
Hale Waihona Puke 在 核 酸序列 中存 在复 制和转 录位 点 的单股 负链 R A病 N
毒, 由于这些特点 使他成为 了博尔纳病毒属家族 中唯 一的成
员; 其次 B V通过重叠排列 开放 该码框( pnraig rm , D O e dn a e e f O F 和 R A前转 录子剪接使得其核 酸序列排列尤 为紧密。 R ) N 再次 B V与大多数 R A病毒不 同 , D N 其核酸序列 在不 同病毒 株 、 现时 间 、 发 地理分 布和宿 主种类 间都 具有高度 的保守性
221 核 酸 特 点 . .
物感染 , 则表现和 自然感染 的动物一致 。如果是初生动 物感
序列 : D B V是一种有包膜的 、非节段性 的、单股 负链 的
博尔纳病病毒的研究进展
C h i n J o f C l i n i c a l R a t i o n a l D r u g U s e ,J u l y 2 0 1 5 ,V o 1 . 8 N o . 7 C
・
1 65 ・
・
综 述・ ຫໍສະໝຸດ 博 尔纳 病 病 毒 的研 究 进展
杨 全 凤 ,徐 平 【 摘 要】 博 尔纳病病 毒 ( B D V )是 在人与哺乳动物 间 自然传播 的一种动 物病原体 ,人体感染 B D V后可 导致
病毒相关 基因组发生变化 。目前 ,随着 B D V检测方法 的不断发展 ,检 测出的 B D V感染 例数不 断增加 ,给患者及 社会
带来沉重 的经济负担 。本文对 B D V的流行病学 、病原学 、治疗及 预防进行 综述 ,为临床提供参考 。
【 关键 词】 博 尔纳病病 毒 ;流行 病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R 1 8 1 . 2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 - 3 2 9 6( 2 0 1 5 )0 7 C - 0 1 6 5 - 0 2
出现假 阳性 ,故 B D V感染 后导致人 类相关神 经系统 功能改 变 的发病机 制有 待进 一步研究 。 B D V实验性感染动 物途径 不 同 ,可经肌 肉 、皮下及 皮 内
为主 。本文 对 B D V 流 行 病 学 、病 原 学 及 治 疗 与 预 防 进 行
综述 。 1 流 行 病 学
的尿液 中含 有 丰 富 的 B D V,能 感 染 与其 密 切接 触 的其 他 大 鼠 。K i n n u n e n等 研 究表明 ,除尿 液外 ,实 验感 染 的 田鼠 常从粪便 中排 出 B D V病毒 ,某些 自然感染 B D V的马和羊 ,其
《特产研究》2023总目次
第6期189《特产研究》总目次●研究报告灵芝子实体醇提物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胡浪,等(一,01)山羊、和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能关联分析……李昆谕,等(一,06)基于生物信息学及分子动力学探讨牛膝影响铁死亡治疗骨质疏松机制……肖剑伟,等(一,14)不同采收时期和不同性别的梅花鹿尾化学成分对比分析…………赵丽娟,等(一,23)基于GC-MS和网络药理学研究南柴胡挥发油抗抑郁作用机制………邴一凡,等(一,32)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杜仲防治骨质疏松作用机制………曲永嘉,等(一,39)响应面优化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千里香总黄酮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徐汉,等(一,50)长白山野生乌杆天麻“母麻”和“子麻”的质量对比研究………………刘俊泽,等(一,58)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山慈菇抗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机制…杨冬冬,等(一,64)甘麦大枣复合饮料制备工艺及其抗疲劳功能研究………………杨娜娜,等(一,72)二苯乙烯苷含量为指标的古方固发喷雾提取工艺研究……………谷昕雨,等(一,82)安神饮对失眠小鼠的药效学研究…………………………丁匀乔,等(一,87)五味子及其炮制品挥发油成分差异研究……………………李晓霞,等(一,92)牡丹新品种‘羽衣贵妃’的选育研究…………………………王二强,等(一,99)栽培密度及黄翅菜叶蜂防治对黄芩种子产量的影响………………张利超,等(一,105)不同树种下雅连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及与土壤营养相关性分析………阮音音,等(一,110)珍稀药用动物仔幼林麝饲养管理…………………………王永奇,等(一,118)梅花鹿红茸与黑茸的营养成分对比分析……………………张禾垟,等(一,122)陇南油橄榄低糖果渣膳食纤维粉的特性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叶文斌,等(二,01)干旱胁迫对3种地被月季生物量及抗氧化的影响………………毛永成(二,06)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究黄芪葛根丹参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李思远,等(二,11)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附子的蒸制及干燥工艺………………李凡,等(二,20)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绞股蓝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年霞,等(二,26)正交实验法优选藏药三果汤中没食子酸水提取工艺研究…………龙小妹,等(二,35)施氮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云烟121产质量的影响……………曾帅波,等(二,40)益肺解毒颗粒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研究……………安玉叶,等(二,47)五味子藤茎抗氧化活性成分提取纯化工艺条件优选……………郑晓霞,等(二,54)设施甜瓜蜜蜂授粉效果研究……………………………孙智禹,等(二,62)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王海坤,等(二,66)梅花鹿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及回归分析……………………李浩东,等(二,74)基于转录组学探讨夏枯草茎叶总多酚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的药效学作用及机制……肖志葵,等(二,81)月见草茎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伍俊衡,等(二,90)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蒙药文冠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张智敏,等(二,95)塔河马鹿三杈茸鲜茸重和茸尺的相关性分析…………………杨苏坤,等(三,01)不同树种下雅连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吴虎平,等(三,05)梅花鹿魏氏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王晓旭,等(三,13)软枣猕猴桃成分分析及润肠通便功效的研究…………………许丽文,等(三,18)笼养猕猴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潘昌滨,等(三,24)文冠果种质资源种仁主要营养成分检测及相关分析………………葛朝红,等(三,30)一例从国内鹦鹉鉴定到鹦鹉博尔纳病毒2型的诊断研究…………吴俊仪,等(三,38)不同套袋处理对曹州木瓜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康玉柱,等(三,42)基于伏旱条件下的烤烟成熟度与致香物质及评吸质量关系……………何文伟,等(三,46)罗伊氏乳杆菌对大鼠不同类型腹泻的影响……………………王金铭,等(三,51)岑软系列油茶无性系栽培品种配置研究……………………曾雯珺,等(三,59)枯草芽孢杆菌Czk1与化学杀菌剂复配对橡胶树炭疽病和白粉病的防效测定………尹建行,等(三,65)脊痛消胶囊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谢希,等(三,72)耕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以长治市为例……………………史晓宁(三,81)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火把花根干预IgA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钟秀玉,等(三,88)泽兰素缓解丙泊酚诱导的小鼠海马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周进国,等(三,98)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中医药治疗房颤的核心中药及机制…邓良英,等(三,103)石家庄地区貉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毒力与耐药性分析……………李伟,等(四,01)玉木耳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其部分有效部位含量分析…………陆珠,等(四,08)负载量和叶幕形对‘北冰红’葡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刘迎雪,等(四,13)黑参水提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调节血脂作用研究…………………綦占文,等(四,18)朝天椒壮苗指数与苗期性状的关系分析………………布卡·欧尔娜,等(四,27)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栝楼瞿麦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周龙龙,等(四,32)丹栀逍遥合剂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的药效学研究…………………袁名扬,等(四,42)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肝爽颗粒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孙鹏,等(四,47)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土家药复方竹节参片对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宋添力,等(四,57)金丝皇菊脱毒苗田间性状研究……………………………赵艳莉,等(四,69)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高频调髓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汪正明,等(四,74)三种盐制桑螵蛸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刘雨冬,等(四,82)基于二次饱和D探究微营养对工厂化杏鲍菇产量及品质影响………许娟,等(四,90)不同加工方式对金线莲茶品质的影响…………………………吴梅,等(四,98)疏调气机汤水提取工艺正交优化及其对桥本甲状腺炎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龙小妹,等(四,103)不同品种软枣猕猴桃酿制干酒香气成分分析…………………张宝香,等(四,112)院内制剂清胃片中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赵诗聪,等(四,118)咖啡叶锈病菌单管巢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吴伟怀,等(五,01)不同有机钾肥对人参及栽参土壤元素含量的影响…………………刘政波,等(五,08)贵州白山羊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生物信息学预测与系统进化分析………宋兴超,等(五,16)北细辛产地加工参数优化及活性评价…………………………焉学倩,等(五,22)一株野生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模式研究…………………陆珠,等(五,28)西洋参果肉提取物对UVB辐射HaCaT细胞损伤保护作用…………郝岩,等(五,33)丹麦咖啡色水貂与明华黑色水貂杂交效果分析…………………涂剑锋,等(五,38)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桂枝茯苓丸治疗肝硬化的作用机制…杨石磊,等(五,42)两种玉竹根茎显微形态及同工酶谱带比对研究…………………吴杰,等(五,53)基于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人参调控肺腺癌的铁死亡机制…汪雪莹,等(五,57)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北冰红葡萄生长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研究……刘迎雪,等(五,66)3种微生物制剂对黄芩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及叶片黄酮类成分的影响……张玲,等(五,69)不同防腐剂对抹茶拿铁饮料保鲜影响的研究……………………何文毅,等(五,75)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益肠散结汤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刘静璇,等(五,82)犬细小病毒吉林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李紫仟,等(五,92)楚雄烟区烤烟新品种筛选及综合质量评价………………………胡小东,等(五,99)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珍珠烧伤膏辅助缓解疼痛的作用机制……宋欣宏,等(五,106)枯草芽孢杆菌和牛至提取物对北极狐生长性能和粪便中细菌数量的影响……宗文丽,等(五,116)枇杷叶提取物干预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大鼠MH-S细胞炎症反应及机制研究……王俊男,等(五,121)石斛华夫饼的加工工艺研究……………………………王焕(五,126)基于流式细胞术和K-mer分析的荆芥基因组大小评估……………姜涛,等(六,01)基于不同方法对长白山食用玫瑰的抗寒性评价…………………王丹萍,等(六,06)《特产研究》2023总目次特产研究2023年第45卷第6期190人参根际溶磷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促生作用……………………穆朋,等(六,10)基于GEO芯片挖掘联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当归补血汤治疗股骨头坏死分子机制…黄为,等(六,18)基于CiteSpace分析的我国荷花食药与观赏研究进展……………王洁,等(六,30)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赤芍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分子机制…王文祥,等(六,37)不同土壤改良方法对草莓连作土壤理化性状、养分和微生物量的影响…李跃飞,等(六,46)一种消杀蜜蜂狄斯瓦螨方法的研究…………………………郝京玉,等(六,53)-谷甾醇与Vc抗氧化性能比较及-谷甾醇抑菌活性研究…………赖丽玲,等(六,56)不同整形方式及负载量对‘北冰红’葡萄的影响研究……………刘迎雪,等(六,60)增加骨密度鹿骨片保健食品的功能学和安全性评价……………张悦,等(六,6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生脉散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郝秀华,等(六,70)水貂缓慢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感染的病原分离与鉴定…………王晓旭,等(六,80)基于网络药理学对鹿茸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研究……………李春楠,等(六,87)复合人参葵花盘抗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作用研究………………李志满,等(六,98)不同移栽方式对信阳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苏烁,等(六,103)一株野生盖囊侧耳的鉴定与驯化栽培………………………肖自添,等(六,108)何首乌对高血脂小鼠的降脂作用及转录组学研究………………罗玲,等(六,116)●测试分析微波水解全自动氨基酸分析法测定黄精中的氨基酸含量…………孙紫薇,等(一,127)HPLC法测定蒙药蓝刺头中7种有机酸的含量…………………赵磊,等(一,131)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极杆轨道阱质谱分析柏树花粉过敏原蛋白……宋天园,等(一,136)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头汤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建立……………王佳,等(一,142)南方菟丝子多成分含量同时测定及聚类热图分析…………………李雅娟,等(二,104)康艾注射液UPLC指纹图谱研究…………………………刘悦,等(二,110)GC-MS/MS联用法同时筛查款冬花中114种农药残留……………赵磊,等(二,116)辽宁10种蒲公英的指纹图谱分析…………………………吴杰,等(二,122)RP-HPLC法测定安石榴苷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田莉,等(二,127)川藏产手掌参主要成分含量及组分分析与评价…………………杨洋,等(三,114)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油莎豆品质检测及相关性分析……………魏尊苗,等(三,120)枸杞籽油脂肪酸和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质联用分析……………邹新,等(三,125)元和正胃片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朱日,等(三,131)木姜叶柯叶三萜化学成分研究……………………………魏文文,等(四,126)南柴胡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刘学琴,等(四,129)基于ICP-MS法比较木香炮制前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变化………陈新阳,等(四,135)香附中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马晓静,等(五,134)HPLC法测定柴胡舒肝丸(大蜜丸)中香附烯酮和-香附酮的含量………崔业波,等(五,138)参芪颗粒质量标准研究…………………………………张红岩,等(五,142)山东省威海地区西洋参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张燕停,等(六,124)HPLC-MS法同时测定北细辛药材中30种禁用农药残留…………杜连云,等(六,132)应用液质联用与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黑参中的活性寡肽……………高晓晨,等(六,139)●专论与综述玄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陈丽新,等(一,147)西洋参作为药食同源原料的历史考证与现代功效综述……………林钰镓,等(一,152)黄连中重金属及其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吴虎平,等(一,156)苦豆子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陈静,等(一,162)药用植物种子贮藏的研究进展……………………………隋昕,等(一,174)中药菟丝子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汤静,等(二,131)丁酸盐调节畜禽肠道健康及生产中的作用……………………葛博文,等(二,137)基于秀丽线虫的鹿茸功效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李儒,等(二,141)北极狐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刘倩,等(二,149)哈蟆油化学组成、药理作用机制及其制剂研究进展……………田圆,等(二,154)大枣炮制的历史沿革…………………………………罗锐,等(二,164)姜黄素的化学成分分析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聂思垚,等(二,169)人参防治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任东文,等(二,175)鹿茸美容护肤作用和应用研究进展………………………张佳怡,等(二,182)阿胶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曲媛鑫,等(三,136)苍术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及合成途径研究进展…………………陈研,等(三,144)炎琥宁的药理作用及应用研究进展………………………胡媛,等(三,150)植物耐盐碱性研究进展及外源褪黑素应用研究………………贾文飞,等(三,157)人参皂苷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郭校妍,等(三,163)植物乳杆菌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其增殖的因素…………………马翠柳,等(三,169)UPLC-MS法同时测定人参不同部位中16种皂苷含量及差异性分析研究…李莹,等(四,139)药用植物种植模式的变迁………………………………丁自勉,等(四,146)贵州省三都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杨玉婷,等(四,152)人参皂苷抗脑缺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张剑宁,等(四,158)威灵仙有效成分及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黄荣,等(四,164)粗糠树果实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趋势分析………………刘耀玺,等(四,173)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研究进展…………………………刘昱欣,等(五,147)黄精人工栽培模式分析及发展建议………………………田新,等(五,154)多民族、多基原药物沙棘的历史源流考证……………………赵磊,等(五,159)人参皂苷Rg3抑制肿瘤微血管形成的研究进展………………姜楠美,等(五,165)多组学技术在人参属药用植物抗根部病害研究中的应用…………李雅淑,等(五,170)降香檀的主要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王鑫,等(六,143)西洋参外源污染物研究进展……………………………陈兰兰,等(六,151)灵芝保肝作用的研究进展………………………………刘洋,等(六,159)我国蜂蜜产量分布特征分析……………………………王琦,等(六,166)刺五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王佳佳,等(六,173)●产业发展菏泽市芍药鲜切花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梁栋,等(一,180)乡村振兴战略下瓜州县枸杞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王年年,等(三,174)乡村振兴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困境及策略——以江西D县茶业为例…汪函丹(三,179)云南省红河州蓝莓产业发展报告…………………………杨璐羽,等(四,177)东丰县梅花鹿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简保权,等(五,176)“双碳”目标背景下江苏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张亚鑫,等(五,182)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蜂业发展调查及优化策略——以汪清县为例……王志,等(六,178)●教育实践与改革科研项目平台融入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的探索研究——以吉农动物药学专业为例……宗颖,等(一,183)动物科学一流本科专业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与实践………何玉华,等(一,187)新农科背景下《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实践研究…孙青松,等(二,187)基于产教融合的农业标准化本科课程设置探讨………………张瑞,等(三,183)仪器分析实验“三点一线”式教学模式探索…………………肖玉涵,等(三,187)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实验动物管理思路初探…………………于小亚,等(四,180)基于雨课堂的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教学改革与实践……………李金玲,等(四,184)“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食品相关专业学生为例…吴杰,等(四,188)动物药学专业《兽药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探索…………………曾范利,等(五,188)畜牧相关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及分析——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赵海平,等(六,184)。
江西及周边地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博尔纳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第28卷 第10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Vol. 28 No.10 2018年4月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Apr . 2018收稿日期:2017-02-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470605);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No :20073069)[通信作者] 谢洪武,E-mail :332993562@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8.10.007文章编号: 1005-8982(2018)10-0037-06江西及周边地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博尔纳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吴伟1,谢洪武2,谢亮1,黄孝天3,谢鹏4(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江西 南昌 330006;3.南昌大学 基础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重庆 400016)摘要:目的 探索博尔纳病毒(BDV)在江西及周边地区感染,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状况。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0例病毒性脑炎(VE)的患者、10例多发性硬化(MS)的患者、10例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患者、10例帕金森病(PD)患者、60例健康受试者外周血液中的单个核细胞(PBMC)、60只山羊的PBMC 中BDV p24基因片段比较,对其阳性产物进行相关的基因序列测定,氨基酸排列顺序及同源性的相关分析,并探讨其BDV 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结果 PBMC BDV p24基因片段检出率比较,VE 和MS 患者高于健康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山羊检测BDV p24的基因片段阳性率为1.67%。
VE 和MS 患者的BDV p24基因片段测序结果相一致,且与strain V 毒株同源性比较为95.73%;而与BDV/MDCK 毒株同源性比较为97.89%。
贵州遵义地区82只健康蝙蝠脑组织博尔纳病毒核蛋白检测
贵州遵义地区82只健康蝙蝠脑组织博尔纳病毒核蛋白检测雷以会;徐平;杨利玲【摘要】目的观察贵州遵义地区蝙蝠脑组织博尔纳病毒(BDV)感染情况.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贵州遵义地区82只健康蝙蝠脑组织中BDV核蛋白.结果蝙蝠脑组织BDV核蛋白阳性率为12.2%(10/82).结论贵州遵义地区健康蝙蝠存在BDV感染.【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11【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博尔纳病毒;蝙蝠;核蛋白;蛋白质免疫印迹法【作者】雷以会;徐平;杨利玲【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563000;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563000;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5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3博尔纳病毒(BDV)[1]是一种非细胞溶解性和严格嗜神经性的RNA病毒,可以持续感染中枢神经系统。
健康啮齿动物感染BDV后,表现出以行为异常、运动障碍及精神异常为特征的严重神经功能紊乱[2]。
目前关于人和动物BDV自然感染的研究[3~5]遍布全球,在中国也存在BDV的散在感染。
学者们曾在蝙蝠体内分离出80多种病毒,除狂犬病毒、SARS样冠状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常见病毒外,还有亨德拉病毒[6]和尼帕病毒[7]等新发病毒。
由此可见,蝙蝠可成为多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的重要传媒。
BDV作为一种新发的传染性病毒,国内外尚无蝙蝠与BDV相关性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对贵州遵义地区82只健康蝙蝠脑组织BDV核蛋白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实验标本82只蝙蝠采集于贵州省遵义市,样本采集时间为2014年5~9月,未区分蝙蝠种类、雌雄及年龄等,每例取同侧新鲜额颞叶脑组织约250 mg,分装在去RNA酶EP管中,-80 ℃冰箱保存。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磷酸化蛋白提取试剂盒(Key GEN);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Beyotime);BDV核蛋白(BDV-P40)多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山羊抗兔IgG、BDV阳性蛋白均由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提供。
博尔纳病病毒核蛋白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构建的开题报告
博尔纳病病毒核蛋白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构建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博尔纳病毒(BDV)是一种脑部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原体,可以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动物,如马、猪、牛、猫等等。
该病病毒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和逃避免疫作用的能力,目前还没有能够对该病病毒产生根治性效果的药物或疫苗。
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对博尔纳病病毒的快速准确检测非常重要。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检测方法和试剂盒常常用于该病的诊断和处理,其中ELISA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简单和经济等优点,并且可以达到高通量检测的需求,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博尔纳病病毒核蛋白抗体ELISA检测方法,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1)搜集并培养BDV病毒原料,并提取核蛋白取BDV病毒进行培养,制备病毒原液,离心制备病毒颗粒物,提取病毒核蛋白作为抗原。
(2)制备抗BDV核蛋白单克隆抗体该研究将采用小鼠或大鼠为实验动物,将BDV核蛋白注射到动物体内,制备单克隆抗体。
(3)建立BDV核蛋白抗体ELISA检测方法利用BDV核蛋白抗体和抗原建立ELISA检测方法,优化反应体系来达到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要求。
三、预期成果和研究进展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可靠的BDV核蛋白抗体ELISA检测方法,用于临床的BDV病鉴定。
预计能够建立出稳定、高效、简便、敏感和特异性都较高的检测体系。
四、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1. 提高诊断准确度:建立BDV核蛋白抗体ELISA检测方法,将会对BDV病的诊断准确度和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2. 促进病毒学研究: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BDV的病理机制和生物学特性,有利于深入探究病毒学方面的学术问题。
3. 推动应用市场发展:新型BDV检测方法的应用将会为检测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推进检测行业的发展。
同时,还将为生物技术初创公司开拓新的商业领域提供有力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 毒 ) 为单 股 负链病 毒 目中的 一个 新 的 家族 B r a , o n 病 毒科 的典 型代 表 。B ] DV 具有 严 格 嗜神 经性 , 并 可 长期 寄 居 在 神 经 系统 内而 不 被 机 体 免 疫 系统 清 除, 明确其 致病 机制 对 许 多 神 经 系 统 的疾 病 及 病 毒 持 续感 染 的 研 究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D s o h t d f Bo na d s a e v r s o r s n t e s u y o r ie s i u
J N n —h n, I Xig z e XU n Pig
( e fii e s ia f Zu y d c lColg Th Af l d Ho p t lo n iMe ia le e,Zu y 6 0 0,Chn ) at n i5 3 0 ia
中 国 人 兽 共 患 病 学 报
Ch ne e J ur a fZo os s i s o n 1o on e 7 3 1
DOI 1 9 9 cz j i n 0 2—2 9 2 1 0 0 4 :0 3 6 / j.. s 1 0 s 6 4 0 2 7 1
博 尔 纳 病 毒 的研 究 进 展
1 9 —19 年 在 S x n 84 86 a o y州 B ra镇 的 马 群 中 曾 经 on
广 阔 的 感 染 区域 。
B V 是 一 种 非 节 段 性 的 单 股 负 链 RNA 病 毒 D
( Nons g e e e a i e s r nd RNA ius,NNR e m nt d n g tv — t a vr
Thi t y wasf nd d by t ai n Pr gr m u s a s s ud u e he Tr nig o a ofO t t ndi o g Sce ts s i ng Y un in it n Guih ov n e ( o 00 1 z ou Pr i c N .2 7 5)
tcto nd t e t e r ri uary i p t nt e in a r a m nta e pa tc l l m ora .
KEY OR DS:Bo nadie s ius d t ci n;pr r s h t y W r s a e vr ; e e to og e son t e s ud
8 9 b 具 有 6个 可 读 框 , 别 编 码 磷 蛋 白 ( h s .k , 分 P o— p o r ti , 、 蛋 白 ( c o rti,N) 糖 蛋 h po e P) 核 n Nu l p oe e n 、 白 ( y o rti ,G) 基 质 蛋 白 ( ar r ti , Glcp oen 、 M t x p oe i n
C0r s o dn u h r re p n ig a t o :XuPig, u ig 2 @ s h . o n x pn 5 7 o u c r n
博 尔 纳 病 病 毒 ( on ies i s D 最 B r adsaevr ,B V) u 早发 现是 在 1 8世 纪 末 德 国的 南部 出现 了少 量 的 散 发感 染病 例 , 是 在 当 时 还 没 有 对 它 正 式 的命 名 。 但
s s e d s a e n t i e f r n e i ci ia ,s ii a ,b h v o a b o maiis t pd mi l gc li v s i a in,d — y t m i e s ,a d i ma n p ro ma c s l c l p rt l e a ir la n r l e .I se i e o o ia n e t t s n u t g o e
金 兴振 ( 述 )徐 综 , 平( 校) 审
摘 要 : 目的 博 尔 纳 病 病 毒 是 一 种 非 细 胞 溶 解 性 , 神 经 性 核 糖 核 酸 病 毒 。 该 病 毒 具 有 广 泛 的感 染 宿 主 , 染 范 围从 嗜 感 鸟 类 、 、 长 类 等 到 人 类 , 尔 纳 病 是 一 种 致 死 性 中枢 神 经 系 统 疾 病 , 床 上 以 精 神 、 为 异 常 为 主 要 表 现 。 其 流 行 病 学 调 马 灵 博 临 行 查 、 测 和 治疗 显得 尤 为 重 要 。 检 关 键 词 : 尔 纳 病 病 毒 ; 测 ; 展 博 检 进 中 图分 类 号 : 3 3 9 R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6 4 2 1)7 7 3 5 1 0 —2 9 ( O 2 0 —0 1 一O
ABSTRACT : Bor ie s r s i n c t y i n ur r i na d s a e viu s a no y oltc, e otop c RN A ius T he vr s i a vr . ius ha a w de r nge o i e t d ho t f nfc e s s a d is i e in r gei r n t nfcto an sfom r ,ho s s,p i a e o human,c usn bids re rm t st a ig Bor s a e Bo n ie s sa f t lc ntaln r ou nadie s . r a d s a e i a a e r e v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