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堡病毒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尔堡病毒研究进展

摘要:马尔堡病毒自发现以来已经在世界各地流行了多次,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笔者从马尔堡病毒的发现过程、结构特点、传播途径、流行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加以概述。

关键词:马尔堡病毒;出血热;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

一、马尔堡病毒概况

(一)病毒的发现

1967年首次发现于德国马尔堡市的一家实验室中发生传染而得名。当年8月马尔堡、法兰克福和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中同时暴发马尔堡出血热,有31人发病,其中7人死亡,这些患者大都接触过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长尾青猴,科学家们对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了培养,分离出一种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病毒,因此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马尔堡出血热的自然流行至今仅局限于一些非洲国家,无明显的季节性[2]。

(二)有关背景资料

马尔堡病毒的出现促成cdc(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按照最高等级标准建造了一个四级实验室[3]加以研究,该病毒随后消失,直至1975年2月,一名之前有前往津巴布韦旅行史的急性发病男子在南非一所医院住院治疗。感染从该名男子扩散至他的旅行同伴和医院

一名护士。该男子死亡,但其它2例痊愈。1980年在肯尼亚发生2例,其中1例死亡。1987年在肯尼亚又发生1例致命病例。1998年至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马尔堡病毒造成了149人感染,123人死亡。2004年10月至2005年发生于安哥拉,在安哥拉爆发的马尔堡病毒疫情,累计报告病例374例,其中死亡329例,这是最严重的一次疫情。最近的一次马尔堡出血热疫情在2007年7月至10月发生于乌干达,在同一个矿区先后有3人感染马尔堡病毒,其中1人死亡。

二、马尔堡出血热的症状

马尔堡病毒会引起宿主全身性出血,感染后期甚至会造成全身内脏的溶解,所以死亡率极高。这种疾病最容易感染儿童,在非洲,有75%的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成人感染者大多为与受感染儿童接触密切的亲属和医护人员。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薄弱,目前患病的大部分死者是五岁以下儿童。

马尔堡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9天,长的可超过2周,病程为14~16天,最初两天的症状,就是发热(发热极期体温可达40℃以上)、肌肉痛、关节痛、全身不舒服,没有特异性。接着,就会出现疟疾症状,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便血等。之后,就会出现严重的出血症状,呕血、流鼻血等。可以影响到胃肠道和肺部,并伴随有皮疹。晚期常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昏迷等。症状呈渐进性发生,出现多脏器累及症状,如肝功能损伤,胰腺炎症及神志失常、颤动等神经系统症状,继而肝衰竭、弥散性出血和多

器官衰竭。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约1/4的患者死亡。幸存病例完全恢复大约需要5周时间,恢复期并发症有睾丸炎、复发性肝炎、骨髓炎、眼炎、腮腺炎等。

实验室检测,患者发病早期有蛋白尿、转氨酶升高、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显着减少、伴有反常的血小板凝聚现象。

三、马尔堡病毒的结构和特点

马尔堡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rna病毒。病毒体呈圆柱状,卷曲成“6”字形、蚯蚓状、蹄铁形或一端弯曲成手杖形。病毒颗粒直径75-80nm,长度为130-2600nm。在20nm厚的由脂蛋白构成的包膜内有一个直径为60.6nm内部结构,为核衣壳,在其内部有一个直径20.7nm的中心轴和一个轴距为5.3nm的螺旋。病毒颗粒有类脂包膜,包膜上有大的凸起,包绕的螺旋状的核衣壳。可在多种组织细胞中生长,包括恒河猴肾细胞、人羊膜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等原代细胞,人宫颈癌细胞系细胞(hela细胞)、绿猴肾细胞(vero 细胞)、幼地鼠肾异倍体细胞、人肝l细胞系细胞等传代细胞。四、马尔堡病毒损害的机理

(一)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导致细胞的直接损伤

病毒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复制,通过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凋亡。

(二)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间接损伤

1、病毒由入侵部位扩散至各系统,从而抑制机体固有免疫应答,

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对干扰素-?%z的应答;2、由于病毒感染,影响了体液的免疫反应;3、在整个感染过程中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导致免疫抑制;4、受感染的巨噬细胞产生多种介质,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导致血管功能失调、低血压。

研究表明,病毒侵害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系统的巨嗜细胞和肝细胞。有研究者认为这些细胞的损害导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倒流入外周器官,从而造成循环系统的崩溃并使人快速死亡。在马尔堡病毒损害中,内皮通透性增加及毛细血管的受损看来是病理损伤的关键。

(三)诊断与治疗

马尔堡出血热的初期症状与疟疾、sars、流感或黄热病等相似,晚期症状与埃博拉出血热、拉沙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等相似,确诊较为困难。诊断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来自疫区、与感染者或感染动物有接触史或接触过新输入的非洲灵长类动物的人员,出现突然发病,发热,有全身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皮疹及出血症状,化验可见蛋白尿、转氨酶升高、淋巴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使用抗生素和抗疟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为马尔堡出血热。确诊应依据特异性诊断方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到igm抗体或恢复期血清igg抗体呈4倍以上增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ifa 检测到血液、血清、组织匀浆或肝细胞中的病毒抗原;电镜检查或病毒分离检测到病毒颗粒或抗原。如发现马尔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

阳性,病毒rna阳性,以及从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即可诊断为马尔堡出血热。

目前对马尔堡出血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依靠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对症治疗以及积极的支持治疗:1、对症治疗:包括退热、镇静、供氧、止血、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2、支持治疗:液体疗法、营养支持、补充凝血因子、补充新鲜血浆和白蛋白、维持血压,治疗各种并发症。抗凝药物肝素的应用尚有争议;3、使用恢复期患者血清及动物免疫血清球蛋白治疗早期患者可能有效,但目前争议较多。体内病毒量高,肝、肾、肺、心脏等主要脏器功能损害严重者预后较差。

五、马尔堡病毒的传播途径

马尔堡病毒引发的出血热疾病的传染源是青猴。虽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种病毒的天然宿主尚不清楚,据信非洲绿猴并非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宿主。

有人认为很可能在热带雨林藏匿着某种人类还不知道的马尔堡

病毒的天然存储库。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和欧洲都曾派出科学家小组到肯尼亚和乌干达搜寻这种动物,他们捕捉并测试了成千上万只猴子、猩猩、啮齿类动物、蚊、蜱、蝙蝠和猫等。不幸的是,这样一种动物——马尔堡病毒在它们身上自然生长,两者又相安无事——一直没有发现。

目前所知,马尔堡病毒只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如体液、血液、呕吐物、排泄物等,以及被病人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比如与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