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家对苏轼的评价
后人对苏轼的评价诗句
![后人对苏轼的评价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e725b2f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e.png)
后人对苏轼的评价诗句新时代,苏轼仍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尤其是从其言论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慈悲善良,给人们以无限的感召力。
正如宋代文人王安石所说:“苏子自无,有之者曰苏轼。
”苏轼的诗歌,深刻地捕捉了当时一个社会的状况和人们的情感,体现着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宋代文人陆游曾在《推崇苏轼先生》中写道:“当今之人,去苏轼先生,拾翼足以及天下,若以之比物,非虚也!”他对苏轼的评价之至,表明了苏轼给人们留下的深远影响。
《游山西村》中苏轼写道:“恩泽草木令人惆怅,行行多惊魂梦断。
故国深居良机在,犹抱琵琶到天涯。
”此句描绘了苏轼童年的游玩记忆,也反映了宋朝内忧外患的苦难境地。
此言深刻揭示了苏轼忧心国家不幸及时人活动劳苦的清醒认识。
《钗头凤》中,苏轼以其凄美的词句,写出了一个坚贞不屈的故事,反映出对人生坚定的信念。
苏轼的诗歌,体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在文化上,他把儒家伦理道德融入诗歌,审视人性;在社会上,他也质问社会的不平等,关切人民的苦难。
他的诗歌也体现了他对宋代宫刑暴政的强烈不满和反对,他发出呼吁,希望能够有一天朝政能够真正改革,忠臣可以公正施政,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
在流传千年的诗歌中,苏轼弘扬了和谐、宽容、仁慈的美德,它们已经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的诗歌又如同流光溢彩的音乐,滋润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形成良好的境界,去发现责任与梦想,寻找文艺的天堂。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磨灭的光芒。
他把中华文化精髓融入诗歌,赋予诗歌新的生命,为时代留下了不朽的精神宝藏。
在我们思想上,苏轼就像一座高耸的山峰,指引着我们走向更高的境界。
他的诗歌,就像一股清流,滋润我们心灵,令我们铭记永恒;他的心灵,就像一片明月,引导我们的思想,激发我们的智慧;他的精神,就像一轮红日,穿透万物,温暖着大地。
总之,苏轼的诗句和文章,跨越时空,留下了智慧的巨轮,成为一部分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
今天,苏轼的诗句仍将在人们心中,留存芬芳,铭刻深刻。
世人对苏轼的简短评价
![世人对苏轼的简短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0a61c0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9.png)
世人对苏轼的简短评价
1苏轼——一个千古无双的文化传奇
苏轼,字子瞻,江苏泰州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人自由派代表,宋朝末期大文学家,“水松石”之一。
苏轼学习立身,实践言行均为传统:孜孜不倦的求精进取;毅然而不吝的归属正义;奉献自我的慷慨悲歌……他的文学造诣高深,让他在文史圈中有着传奇般的成就,被尊崇为“谪仙先生”,也被誉为“文章苏轼”,文笔飞扬,可谓宋代文字之瑰宝,与李白、柳宗元、辛弃疾等文豪班超同台而喝采。
2苏轼的文学作品之精彩
苏轼在文学创作中可谓专精并重。
他的诗歌以宋词为主,题材很广泛,既有抒发喜悦,又有哀叹社会,更有赞颂英雄。
他的诗歌泰斗较小,表达鲜活,抑扬顿挫,极富感情,旋律优美,内容具有穿透力,让人耳目一新,只管认赞也能体会其中的深意,有人称他的一句诗内涵就能环及两千年的历史变迁。
尤其他的散文,更是囊括心魄之丰富,展现其丰富的情感、多变的神态,让读者不能自拔。
他的《赤壁赋》洋溢着文人慷慨的心境,《洞庭记》既描绘了湖泊及其秀美,又博大大今古之等价;《你阮籍》情真意切;而《毛遂自荐》则彰显出他毅力卓越,精湛手段;《贾谊论梦》也呈现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些文章,无不饱含深刻的思考和积淀,历久弥香。
3苏轼的简短评价
苏轼,一位极其伟大的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坛数一数二的文人,其文字之精彩,足以在历世压轴。
其文学作品用语婉转,表达思想深刻,且内涵极其丰富,囊括了浩如洪塘的心灵世界,不只灌输出知识,更传递了理想,他所创造的精品文学传承至今,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无论明代文人,还是现代一般市民,对苏轼的评价终究是:真正的文章苏轼!。
名人评价苏轼的句子
![名人评价苏轼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daec99b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3.png)
名人评价苏轼的句子1. 关于苏轼的作文要有文采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清代画家胡锡珪1881年所作《东坡小照》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欧阳修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名: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父:苏洵弟:苏辙民族:汉所处年代:北宋诗歌类型:宋词、宋诗诗派:豪放派代表作品:《水调歌头》《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饮湖上初晴后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转载]中国历代及现代名人对苏东坡的评价
![[转载]中国历代及现代名人对苏东坡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5b8c9ac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b.png)
[转载]中国历代及现代名人对苏东坡的评价原文地址:中国历代及现代名人对苏东坡的评价作者:眉山苏生1、宋神宗皇帝:“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2、宋孝宗皇帝:“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
”亲读其文、亲赐谥号文忠公,又赐太师官阶,亲封其孙高官、亲为《苏东坡集》作序。
3、董其昌著名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4、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
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
5、国学大师林语堂《苏东坡传》: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7、陈毅元帅:“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
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8、朱德委员长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9、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荣誉院长、教授,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余秋雨在回答台北《中国时报》社一位女记者通过越洋电话采访提问: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余秋雨先生回答说:苏东坡10、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康震评价苏东坡:没有一个人像苏轼这样在各个领域里边都表现出了特别卓越和杰出的才华。
11、“学术超女”——于丹评价苏东坡时说:苏轼的一生是洒脱豪放的,苏东坡很会过日子,好日子有好日子的过法,苦日子也有苦日子的乐处。
他在四川做了东坡肘子。
在杭州当官就游西湖,修苏堤。
后来被贬岭南又对荔枝情有独钟,生活过得很滋润,诗里看到的是乐观。
所以,我们的生命中少一些沉思,多一些率直,就能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和舒畅。
”12、武汉女作家池莉则更直率,他曾在一位记者面前宣称:要嫁就得嫁给苏东坡。
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后世诗人赞美苏轼的诗
![后世诗人赞美苏轼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8a03e43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3.png)
后世诗人赞美苏轼的诗
苏轼,北宋文学巨匠,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有着高超的艺术价值,更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数百年来,许多后世诗人都为苏轼的诗歌所倾倒,把他称为“文学之神”、“诗圣”,并对他的诗歌进行了赞美和传承。
苏轼的诗歌作品,以其自然、清新、豁达的风格,深受后世诗人的喜爱。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赞叹苏轼的诗:“他的诗风清新,思想豁达,真正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巨匠。
”
明代诗人杨慎也曾为苏轼的诗赋予高度评价:“苏子瞻(苏轼字),诗气清新,文思豁达,其诗意境高远,一派清新之气,使人心旷神怡。
”
清代诗人袁枚则更是对苏轼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他认为苏轼的诗歌“有自然、豁达、潇洒、清新之风,内外相合,气象生动,真正是一代文学巨匠。
”
近现代的诗人也是对苏轼的诗歌进行了高度赞美。
鲁迅先生曾说过:“苏轼的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
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则认为:“苏轼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可以说,苏轼的诗歌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情感真挚,艺术手法高超,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苏轼的诗歌作品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手法,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苏轼的文化精神,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挥自己的作用。
古今中外对苏轼的一部分评价
![古今中外对苏轼的一部分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8ff933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a.png)
古今中外对苏轼的一部分评价古今中外对苏轼的一部分评价吴泓工作室辑录“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宋史·东坡先生传》黄庭坚:“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欧阳修评价东坡,惊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王安石称赞东坡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
”秦观《答傅彬老简》,“中书(苏轼)之道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知仰其高明。
”李廌在祭文中写道:“道大不容,才高为累。
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胡元任《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
”朱弁的《风月堂诗话》云:“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范温评价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许岂页:“东坡海南诗,超然迈伦,能追李、杜、陶、谢。
”陆游《题东坡贴》有句,“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
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诗人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金朝著名学者赵秉文《滏水集》,“东坡先生人之麟凤也,其文似战国策,间之以谈道如庄周;其诗似李太白;而辅之以明理似乐天;其书似颜鲁公,而飞扬韵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窃尝以为书仙。
”董其昌评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明朝文坛盟主、史学巨匠王世贞《书苏诗后》观点,“其缺乏权变,故坎坷终生,此苏子之大不幸也。
然其生前死后,宋代文士之争事东坡,却又宛如众派归江,百川汇海,‘天下争趣之,如诸侯王之求封于西楚’。
”清初杰出诗人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东坡、稼轩直以太史公笔力为词,可谓振奇矣。
苏轼人品——精选推荐
![苏轼人品——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6fcc0ce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a.png)
苏轼⼈品王国维⼤师是这样评价苏轼的苏轼是宋朝⽂⼈的代表,中国⽂学史上⼀颗璀璨的明珠。
他的⼈品和他的诗词⼀样耀眼。
王国维⼤师是这样评价苏轼的王国维⼤师是这样评价苏轼的: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的道德家,是悲天悯⼈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散⽂家,是散⽂家新派画家,是新派画家是伟⼤的书法家伟⼤的书法家,酿酒的实验者,是酿酒的实验者⼯程师,是⼯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是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是佛教徒⼤夫,是⼤夫皇帝的秘书,是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是饮酒成瘾者⼼肠慈悲的法官,是⼼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坚持⼰见者,是政治上坚持⼰见者⽉下漫步着者,是⽉下漫步着者诗⼈,是诗⼈⽣性诙谐爱开玩笑的⼈。
是⽣性诙谐爱开玩笑的⼈可是这些还不⾜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若说⼀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切了。
苏东坡的⼈品,具有⼴博,诙谐,有⾼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博,诙谐,有⾼⼀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度的智⼒,有天真烂漫的⾚⼦之⼼天真烂漫的⾚⼦之⼼——正如耶稣所度的智⼒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其他诗⼈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这些品质之荟萃于⼀⾝,是天地间的凤⽑麟⾓,不可常见的。
⽽苏东坡正是此等⼈!先说说政治上,举个例⼦,王安⽯变法,苏轼反对;司马光当政时,苏轼还反对,为什么?王安⽯变法,苏轼觉得推⾏青苗法是考虑不周的,所以他反对;司马光上台,矫枉过正,苏轼觉得太过,所以还反对。
没有⼼机的正⼈君⼦,不站这正体现苏轼是⼀个没有⼼机的正⼈君⼦,不站队,不善权谋。
⽂学上,虽然被政敌排挤打击,但和政敌还是可以⼀起讨论⽂学的。
⽐如《北窗炙輠(guǒ,古代车上盛润滑油的器具。
)》中记载,苏轼问王安⽯:“西汉果有杨⼦云否?”,后两⼈⼤笑。
两⼈可以说亦敌亦仕途不顺被贬多次,依然保持本友,惺惺相惜。
仕途不顺被贬多次,依然保持本⼼,⽂学创作精品不断。
刘辰翁对苏东坡的评价
![刘辰翁对苏东坡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b9ee235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8.png)
刘辰翁对苏东坡的评价说起刘辰翁对苏东坡的评价,那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仿佛咱们穿越回了古代,和刘辰翁一起品茶论诗,聊聊这位大文豪的点点滴滴。
刘辰翁啊,那可是宋朝的一位才子,对苏东坡那是敬仰得不得了,他的评价,就像是咱们现在追星族对偶像的崇拜,满满的都是敬意和喜爱。
刘辰翁说苏东坡,那简直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全能型人才。
你想啊,苏东坡不仅诗文写得溜,那书法也是一绝,画画也是高手一枚。
他的文章,读起来就像是春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他的诗词,就像是山间清泉,清新脱俗,直击人心。
刘辰翁就说了,苏东坡的才华,那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老天爷都眷顾着他呢!而且啊,苏东坡这个人,性格豁达开朗,就像咱们现在说的“乐天派”。
不管遇到啥困难,他都能笑对人生,这种心态,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刘辰翁就感慨了,说苏东坡就像是那“风雨中的竹子”,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坚韧不拔,屹立不倒。
这种精神,真是咱们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啊!苏东坡的才华和性格,还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上。
他对待朋友,那叫一个真诚,就像咱们现在说的“患难见真情”。
刘辰翁就说了,苏东坡的朋友遍天下,那是因为他待人真诚,从不虚情假意。
这种品质,在现在社会里,那可是难能可贵啊!再说说苏东坡的幽默感,那可是出了名的。
他的诗词里,经常藏着让人捧腹的笑话,就像咱们现在看的段子一样。
刘辰翁就笑了,说苏东坡这个人啊,真是“幽默风趣,自带笑点”,和他在一起,那生活肯定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当然啦,苏东坡也有他的小脾气,有时候也会发发牢骚,抱怨几句。
但刘辰翁说了,这才是真实的苏东坡,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他的牢骚,那也是因为他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和关注。
这种真实,才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
刘辰翁对苏东坡的评价,那真是赞不绝口,就像咱们现在说的“粉丝滤镜”全开。
他觉得苏东坡这个人,简直就是“完美无缺”的代名词。
他的才华、他的性格、他的为人处世,都是咱们学习的榜样。
其实啊,刘辰翁对苏东坡的评价,不仅仅是对苏东坡的敬仰和喜爱,更是对咱们现代人的一种启示。
李清照对于苏轼的评价
![李清照对于苏轼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935d18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a.png)
李清照对于苏轼的评价
李清照对苏轼的评价主要是正面的,她非常推崇苏轼的才华。
她认为苏轼的词作风格独特,不受传统音律的束缚,展现出豪放无束缚的特点。
虽然李清照提到苏轼的词作“往往不协音律”,但这并非贬意,而是对苏轼词风、词格的一个客观评价。
她认为苏轼以诗为词,这种创作方式使得词作不便于歌唱,但却赋予了词作更深厚的内涵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此外,李清照还尊称苏轼为“苏公”、“坡翁”、“坡仙”,这些称呼都体现了她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在李清照的文集中,只要提到苏东坡,她都会表现出极高的推崇和尊重,这足以说明她确实将苏轼视为文坛前辈和榜样。
总的来说,李清照对苏轼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她认为苏轼的词作风格独特、才华横溢,是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世人对苏东坡的评价
![世人对苏东坡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107763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9.png)
世人对苏东坡的评价引言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广泛的知识,深受世人的赞赏和敬仰。
本文将探讨世人对苏东坡的评价,并分析他在文学、政治和书法领域的贡献。
苏东坡在文学领域的贡献1. 作品风格多样苏东坡以其作品风格多样而著称。
他能够写诗、作曲、写散文、写小说等等,涉及广泛的题材和风格。
他的诗歌既有豪放派的气势磅礴,又有婉约派的细腻感人;他的散文既有议论时事的锐气,又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温情;他还创作了许多寓言故事和小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2. 真实感与幽默感并存苏东坡在其作品中常常展现出真实感和幽默感。
他善于描绘生动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使读者产生代入感。
同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幽默和诙谐的元素,给人以愉悦和轻松的阅读体验。
3. 对文学理论的贡献苏东坡还对文学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诗以时为贵”、“文章合乎时令”等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该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现实。
他还倡导“诗情画意”、“返本溯源”,主张文学作品要有情感表达和深刻思考。
苏东坡在政治领域的贡献1. 清廉政治家形象苏东坡以其廉洁正直的政治家形象而闻名于世。
他在官场上不为权势所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他曾多次主张减轻百姓税赋,关心民生疾苦,并积极推行改革措施,使得百姓受益良多。
2. 聪明才智与务实作风苏东坡以其聪明才智和务实作风在政治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他在担任宰相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强军事防御、整顿财政、改革教育等。
他还主持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解决了灾民的生活问题。
3. 被罢官后的影响力尽管苏东坡曾多次被贬谪或罢官,但他的影响力却没有减弱。
相反,他通过写作和交往广泛的朋友圈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观点被后世政治家广泛借鉴和研究。
苏东坡在书法领域的贡献1. 书法艺术独特风格苏东坡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而闻名于世。
王安石对苏轼的评价
![王安石对苏轼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8923e6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c.png)
王安石对苏轼的评价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王安石对苏轼的评价可以
说是复杂而多元化的,既表现出对其文学才华的赞赏,又存在对其政治观点的分歧。
首先,王安石对苏轼的文学才华赞不绝口。
苏轼以他的诗词而闻名于世,被誉
为北宋文坛的巨星。
王安石对苏轼的作品非常赞赏,认为他的诗词深邃而富有表现力。
他欣赏苏轼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人情世故的独特洞察力。
可见,王安石对苏轼的文学成就非常推崇。
然而,王安石和苏轼在政治观点上存在明显的分歧。
苏轼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
反对者,他批评王安石的新法对于社会造成了种种弊端。
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过于强硬,给普通百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此外,苏轼还主张文治,即通过教育和文化的改革来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是过度依赖政治手段。
这些观点与王安石的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
尽管有政治分歧,但王安石仍然承认苏轼的文学成就。
他在苏轼被贬谪时,暗
中保护和赞赏苏轼的才华,曾多次为其提供援助。
这表明王安石对苏轼的文学价值有着客观的认可和尊重。
总而言之,王安石对苏轼的评价是复杂而多面的。
他对苏轼的文学才华赞赏有加,但在政治观点上存在明显的分歧。
然而,这并没有阻碍王安石对苏轼作为文人的才华给予肯定与赞赏。
苏轼散文特点名家点评
![苏轼散文特点名家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341cb6a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9.png)
苏轼散文特点名家点评咱来唠唠苏轼散文的特点,以及那些名家是咋点评的哈。
苏轼的散文那可真是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苏轼散文的特点可多了去了。
他的散文风格多变,就像个超级魔法师。
有时候他的散文充满了豪放之气,那气势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一浪接着一浪。
比如说他的赤壁赋,读起来就感觉自己仿佛站在赤壁的古战场上,能感受到那历史的沧桑和英雄的豪情壮志。
他在文中大谈天地万物,对人生的感悟那是相当深刻,感觉他就像个超脱尘世的智者,在和天地对话。
再说说他散文的语言,那叫一个妙啊。
他用词生动形象,就像把一个个鲜活的画面直接摆在你眼前。
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你看这词儿,一下子就把那种在江上驾着小船,周围是茫茫一片江水的感觉给勾勒出来了。
而且他的语言很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就跟唱歌似的。
名家对他的点评也是相当精彩。
欧阳修就特别赏识苏轼,说他的文章必定会独步天下。
这就像一个行业大佬给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极高的赞誉,说明苏轼的文章那是真有水平。
黄庭坚也说苏轼的文章妙不可言,就像那江河里的水,滔滔不绝,而且有深不见底的内涵。
苏轼散文的结构也很有特色。
他不会按照那种死板的套路来,而是随心所欲又不逾矩。
他能把各种素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就像个超级大厨,把各种食材搭配得恰到好处,做出一道绝世美味。
他可以从一个小事儿说起,然后慢慢引申到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的思考,就像挖宝藏一样,越挖越深,越挖越有趣。
还有啊,苏轼散文的情感表达特别真挚。
他不会装模作样,而是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融入到文章里。
当他高兴的时候,你能从文章里感受到那种阳光灿烂的喜悦;当他忧愁的时候,你也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那种阴霾。
他就像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放在文章里,让读者能够和他同喜同悲。
概括性来讲呢,苏轼的散文特点丰富多样,名家的点评也从各个角度肯定了他的文学成就,他的散文就像一座永远挖不完的宝藏,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惊喜。
历史名人对苏轼的评价
![历史名人对苏轼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8eee9c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7.png)
历史名人对苏轼的评价1、孙中山:苏轼的诗文和书法,是经典地代表着宋代文学艺术最高水平,他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诗人,在社会道德、文化传统方面都拥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
2、谭嗣同:苏轼在宋朝时代拥有丰富的文学才华,终生不断的追求卓越的文学天赋,并且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著称于世。
3、黄庭坚:苏轼是一位无论在文学、书法和诗歌创作方面都极具天赋的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艺术、哲理和社会的意蕴,对后人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4、林则徐:苏轼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刻洞察人性、朴素唯美的主题,也有着精湛的习作技艺,他凭借一项前无古人的艺术,影响了几千年来留存下来的诗歌。
5、李贽:苏轼是一位崇高的文人,出神入化的文学才能和诗词技巧令他独树一帜,没有一个能与他媲美的,尤其是他的文学和言论,代表着中国文学宝库中的宝石分子,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6、唐伯虎:苏轼是宋朝文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诗文才华令人叹为观止,而书法则令人朦胧绝伦,其浩如烟海的文集,保存了他的一生努力与汗青,犹如其朝代的景象浮现在人们眼前。
7、胡适:苏轼的文学作品极富多样性,既有诗词,也有散文和文论,他创作的诗歌风格柔和而明艳,传递出哲理和教育的力量,吊人耳目,犹如瑞雪山水般。
8、三清宗师:苏轼的诗文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而且因其诗文中的哲理精髓、意境优美以及诗句简洁动人而被尊为中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人和写手。
9、欧阳修:苏轼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而是一个诗人、书法家、艺术家,乃至哲学家和文论家,他可以充分掌控宋代学术思想与文学,使他成为宋朝文学艺术史中永恒的灿烂异彩。
10、南怀瑾: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在诗歌、文论和书法方面,他的成就可以跻身历代高手中的顶尖!他的诗歌巧妙转折、情节宏大,心旷神怡,沾湿了往昔的优美境界。
世人对苏轼的简短评价
![世人对苏轼的简短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50b227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b.png)
世人对苏轼的简短评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先生,宋代伟大的文艺家、思想家、诗人、词人、书法家、史学家以及政治家,世人一直以来都以他博学多闻、才情横溢,经世致用,深受之仰望,称之可敬。
苏轼出生在宋利陵文宗朝廷的官宦家庭,父亲苏洵历官尚书,曾出使辽东,并出任宰相,其人德行高贵,深受皇室器重。
苏轼本科加试,状元及第,师从辽阳王,洛阳府令,蜀州刺史青州公杨万里,被称为“万里千里才子”。
在此之后,苏轼余生主要的职责是以散宦的身份外出,参加朝廷的政事,为国政服务。
为人宽厚仁慈,以乐天派风格洋洋洒洒,不断有新思想。
苏轼是宋代重要诗人,他看见世间风云变化,生活环境变迁,不断思考人生、社会存在的哲学价值,他的诗歌深受现代读者喜爱。
苏轼早年设计《流觞》,以精心挑选秦唐千古绝唱,伴以自己的闲言碎语,创作出一部将诗词曲赋文学相结合的巨著,两百余年来,《流觞》一直受到世人的称颂和欢迎。
苏轼的书法自苏洵等老神仙,被称为“南宋书法家中的代表人物”。
他的书法笔墨,极富文采,抒情意境,宽松疏朗,疾病板,章法清晰,留有大量书法作品至今,被评价为优秀的艺术形象,被尊称为经典。
苏轼是宋代思想家,他的诗词乃至散文尽现出乐天的思想倾向,浪漫主义的美学思维,对世人充满启发,成就了“苏东坡诗词之经典”,被誉为“中国乐天派的领袖”和“中国文艺史上伟大的民主主义者”。
在宋末辽中的政治事务上,苏轼也有其重要作用,秉持“讲理”、“办实”、“宽怀”的政治思想,他反对大量录用阉宦宦枭之属,不惜挺身顶压,所进行的重整,为宋朝末年的政治稳定以及后继太祖朱全忠所建立的太祖朝而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历史记载中,中国有多位伟大思想家及文学家,但无法比拟及苏轼的博学多闻与智慧,他的散文习章诗词书画,贯穿着乐天的思想和浪漫的气息,至今仍饱含不灭的光彩,极大的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当今,世人仍以沉思的心情默哀苏轼,感叹伟大的文艺家与思想家苏轼的创作才气。
古人对苏轼的评价
![古人对苏轼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5e55ab0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7.png)
古人对苏轼的评价古人对苏轼的评价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博学多才,创作了许多的经典诗歌。
古人对他的评价极高。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古人对苏轼的评价,欢迎阅读!古人对苏轼的评价是怎样的呢?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云其绘画:“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林语堂《苏东坡传》云:“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作家李敖评论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平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于《赤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
又掺入佛、道及民间迷信,行为上搞求雨、炼丹,境界有低段出现。
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
”国学大师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
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
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
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
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
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概括是"苏东坡在中国是主要的诗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家,善谈吐,游踪甚广。
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
人们对苏轼词的评价
![人们对苏轼词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7f6c54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0.png)
人们对苏轼词的评价千百年来,无论中华诗词的创作形式如何变革,苏轼的经典词集《东坡乐府》向来被人们公认为词坛上的一座高峰。
苏轼的词别具一格,他不仅创立了一个新的词学流派——豪放派,更是极大地影响了词的发展史。
那么苏轼的词究竟有何特色?又为何对中国词坛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就此,我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
一、名家对苏轼词的评价苏轼一生诗词的产量巨大,约有四千来首,而其中在世间被广为传颂的著名词作就有三百余首,若要以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其词的特点,未免有些困难。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历代文人名家对其词作的评价,大致了解一下苏轼词的主要特征。
被称作“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张耒均十分推崇苏轼的词,曾说:“东坡小词似诗。
”而同为苏轼的门生,也同被称作“苏门六学士”之一的陈师道却对苏轼的词不大认同,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这句话中的“本色”一词,古今学者均有异议,不过陈师道表达的意思倒十分清楚,他认为苏轼的词虽然好,但他“以诗为词”的做法,就像是雷大使跳教坊的舞蹈一般不合身份,失去了词作为一种文体原本该有的属性。
苏轼的弟子对其词作风格的态度都不一致,可见苏轼的词在当时有多么的标新立异,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形式。
而这几位苏门学士所争论的焦点都是“以诗为词”,就是说苏轼将词当作诗来写,可见这是苏轼词与当时传统意义上词的所不同的关键之处。
苏门子弟尚且争论如斯,外人对苏轼的词更是各有看法。
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对苏轼等人的词评价是:“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李清照认为词和诗要有严格的界线划分,并且作为歌唱的词还必须要符合音律,苏轼等人以诗作词还不懂音律,根本就不能算作真正的填词。
南宋著名文学家王灼却极力为苏轼的词正名,他在《碧鸡漫志》中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名人对苏轼的评价
![名人对苏轼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bafd37c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6a.png)
名人对苏轼的评价1.叶圣陶:苏轼是文学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成就使他成为文学宝库。
2.郭沫若: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他的诗歌技巧高超,语言生动,结构紧凑,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成为中国文学的巨人。
3.梁启超:苏轼是绝世文学巨匠,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拥有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养,尤其是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4.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然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
唐人为之最工者。
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
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5.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
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6.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7.陆游: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8.范祖禹:苏轼文章为时所宗,名重海内,忠义许国,遇事敢言。
如轼者,岂宜使之久去朝廷?9.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10.每个人对于苏东坡喜爱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于是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名人曾留下对于苏轼的评价。
这些评价千姿百态,视角迥异。
11.宋仁宗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仁厚的仁宗皇帝,当时殿试完回宫对曹皇后说的的第一句话。
发现未来宰相人才的兴奋之心,跃然纸上。
12.黄庭坚说苏东坡:“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辛弃疾对苏轼的评价
![辛弃疾对苏轼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9830f0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0.png)
辛弃疾对苏轼的评价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两人的文风独特,各有
千秋。
辛弃疾对于苏轼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高的。
辛弃疾对苏轼的文学才华给予了高度赞美。
他认为苏轼的文采煊赫,才情出众,对于诗词、散文都有着出色的造诣。
辛弃疾特别欣赏苏轼
的诗歌作品,他认为苏轼的诗词充满了豪气、激情和深情,字里行间
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和抒发的痛苦。
辛弃疾曾称赞苏轼的诗作为“纵横名世、刻骨铭心”,将他看作是同辈中最具杰出才华的文人之一。
辛弃疾欣赏苏轼的思想境界。
他认为苏轼的思想独到,并能深入人心。
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对社会问题、人生哲理进
行了深入思考,并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出来。
辛弃疾对苏轼的思想境界
赞赏有加,认为苏轼的作品透露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洞察,表现出
对人类命运和情感的关怀。
辛弃疾也对苏轼的胆魄和意志表达了赞赏。
苏轼在政治上经历了一
系列起伏和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辛
弃疾称其为“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别已吞声”的人,赞美了苏轼坚定而
不屈的意志。
总体而言,辛弃疾对苏轼的评价非常高,他将苏轼视为同辈中最具
才华和意志的文人之一。
辛弃疾对苏轼的文学才华、思想境界以及意
志品质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美。
两人在北宋文坛上各自独领风骚,共同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永恒的名篇。
欧阳修是如何评价苏轼王安石
![欧阳修是如何评价苏轼王安石](https://img.taocdn.com/s3/m/1d8bd2d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4.png)
欧阳修是如何评价苏轼王安⽯2019-10-19 21:20欧阳修是⼀代⽂坛领袖,对于⾃⼰的门⽣苏轼苏辙王安⽯等⼈,欧阳修⼀直很欣赏。
欧阳修评价评苏轼。
欧阳修虽然年长苏轼三⼗岁,他与苏轼之间纠葛最多,他们既有师门之名,⼜有⽂友之谊。
欧阳修对苏轼评价最出名也是最经典的是:“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夫当避路,放他出⼀头地”,对苏东坡的激赏之情溢于⾔表。
该评价来源于⼀个很有趣的传说。
说是宋仁宗嘉祐⼆年(1057),欧阳修担任这⼀年的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考卷收上来后,负责点检卷⼦的梅尧⾂发现其中⼀篇⼗分精彩,特意挑出让欧阳修看。
欧阳修读后,果然眼放异彩,想排为第⼀,但他那时对苏轼的才学还缺乏更深⼊的了解,恰好他的弟⼦曾巩也是这次考试的考⽣,于是他推测这篇⽂章可能是曾巩写的,于是他想,如果是曾巩写的,他⼜作为主考官把⾃⼰的弟⼦列为第⼀,岂不是“徇私情”嘛,因怕⼈闲话,为了避嫌他将此⽂列为第⼆名。
谁知最后结果⼀揭晓,欧阳修傻了,原来这篇本该排名第⼀的⽂章是苏轼的考卷,他把⼈家苏轼活⽣⽣的给“坑”成了第⼆名!评苏辙。
相⽐⽽⾔,⽂学造诣⽅⾯,苏辙⽐他的兄弟苏轼名⽓⼩很多,苏辙政治上做官做得却远超苏轼。
历史上,暂没有查到欧阳修对苏辙有过什么代表性的评价。
评王安⽯。
王安⽯跟苏轼⼀样,是宋代⽂坛上的⼤⽜⼈,他俩⼈是当时⽂坛上欧阳修最为欣赏的两个⼈,⼜同为欧阳修的门⽣。
与苏轼不同的是,王安⽯与欧阳修似乎⼜多了⼀份“爱恨情仇”。
原因是王安⽯⾝为当朝宰相倡导变法,⽽司马光、欧阳修反对变法,政见不同,时有争⽃。
但在⽂学上和师门之谊⽅⾯,两⼈⼜惺惺相惜。
欧阳修对王安⽯有“此⼈⽂字可惊,世所⽆有”的评价,可见认同度有多⾼。
相传,1056年的⼀天,欧阳修终于同王安⽯有了会⾯的机会,两个⽂豪相谈甚欢,惺惺相惜。
⽽在聚会之后,欧阳修写下《赠王介甫》⼀诗,送给王安⽯。
翰林风⽉三千⾸,吏部⽂章⼆百年。
⽼去⾃怜⼼尚在,后来谁与⼦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对苏轼文学地位的评价
![对苏轼文学地位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70ccd0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a7.png)
对苏轼文学地位的评价
后人称赞苏轼豁达、开朗、天真、豪情,实则是说他于何时何境下所展现出的生活态度和生命姿态,就像他在黄州时创作的文学作品,无一不透着恣意洒脱,奇雄豪迈、格局天成,篇篇精绝,令无数才子竞折腰。
欧阳修高度称赞苏轼的文学才华并拔高了苏轼的文学形象,其将视为继自己之后扛起文坛大旗的领军人物。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汲古阁本向子諲《酒边词序》) 王若虚 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盖不更此境耳。”陈后山曰:“宋玉不识巫山神女而能赋之,岂待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 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 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 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 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 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 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 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 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 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 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 东坡真是好命。
王若虚: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盖不更此境耳。”陈后山曰:“宋玉不识巫 山神女而能赋之,岂待更而后知?”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 于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当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 复尔尔者也。若乃纤艳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也哉?公雄文大 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滹 南诗话》)
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 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五引)
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 谑浪游戏而已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 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汲古阁本向子諲《酒边词序》)
钱穆: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 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 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 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 工部。”又,“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采,所以他们对于世务, 认为并没有一种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标准。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 明来随机应付。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 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
王士禛: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 铢,无乃为髯公所笑?(《花草蒙拾》)
周济: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东坡每事俱不十 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介存斋论词杂著》)
刘熙载: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 太白为近。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 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东坡《定风波》云:“尚馀孤瘦雪霜 姿。”《荷花媚》云:“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 便可从此领取。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艺概》卷四)
王士禛 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花 草蒙拾》) 周济 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 画皆尔,词亦尔。(《介存斋论词杂著》) 刘熙载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太白《忆秦 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 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东坡《定风波》云: “尚馀孤瘦雪霜姿。” 《荷花媚》云:“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 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艺概》卷四)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者。此四子者,若 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当代著名学者钱锺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 放。” 朱德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黄庭坚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苏辙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 然终不以为恨。 王直方
林语堂: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 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 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 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苏东坡传》)
王鹏运:北宋人词,如潘逍遥之超逸,宋子京之华贵,欧阳文忠之骚雅,柳屯田之广博, 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虚之婉约,张子野之流丽,黄文节之隽上,贺方回之醇肆,皆可模拟得 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轶尘绝世,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 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 (《半塘遗稿》)
元好问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 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 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 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 人角胜负,误矣。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 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 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遗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轩乐府引》)
更而后知?” 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当如是。其溢为小
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若乃纤艳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 岂公之雅趣也哉?
公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滹 南诗话》)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
阳关曲。”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历代
诗馀》卷一百十五引) 胡寅 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唐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 诗。”(《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
王灼 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 法,正自不分异耳。 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 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虽可笑,亦毋用笑也。(《碧鸡漫志》卷二)
夏敬观: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 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 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后之学苏者,惟能知第二乘,未有能达上乘者, 即稼轩亦然。东坡《永遇乐》词云:“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 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此数语,可作东坡自道圣处。(吷庵《手批东坡词》)
沈曾植:“东坡以诗为词,如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后山谈丛语 也。然考蔡绦铁围山丛谈,称:“上皇在位,时属升平。手艺之人有称者,棋则有刘仲甫、 晋士明,琴则有僧梵如、僧全雅,教坊琵琶则有刘继安,舞有雷中庆,世皆呼之为雷大使, 笛则孟水清。此数人者,视前代之技皆过之。”然则雷大使乃教坊绝技,谓非本色,将外方 乐乃为本色乎?(《菌阁琐谈》)
名人对苏轼的评价
导语: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永不放弃,这样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那么, 名人对苏轼有着怎样的评价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名人对苏轼的评价,欢迎阅读!
余秋雨对苏轼的评价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 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 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 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 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