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
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_泛化与分化
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泛化与分化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考试真题里也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中公教师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的相关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一、提出者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普洛夫。
二、定义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三、实质区别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四、实例泛化:在巴普洛夫的试验中,最初训练狗对1000赫兹的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然后呈现1100赫兹和1200赫兹的铃声,狗也能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分化:只有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呈现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
狗逐渐学会了在有1000赫兹铃声的时候,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五、真题回顾及解析[2016年上半年]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在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内化B.泛化C.焦虑D.移情[解析]B。
小英对不但对医生这个特定的人物感到害怕,对穿白大褂的人都感到害怕,说明小英分不清楚医生和穿白大褂的人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对相似性事物<白大褂>做出同样的反应<感到害怕>,所以是对刺激泛化。
六、练习以下情境中属于分化的是< >。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B.杯弓蛇影C.能正确叫出双胞胎各自的名字D.把"中国人民银行"看成"中国人民很行"[解析]C。
能对相似性对事物<双胞胎>做出差异性对反应<叫出各自对名字>。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分不清蛇和井绳,对相似对事物做出了同样对反应;同样,B是分不清墙上挂对弓箭和蛇,所以都感到害怕,仍是泛化;D对相似对汉子"银行"和"很行"分不清楚,所以以上三个选项都属于泛化。
泛化
《一般、严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分》●考试中,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见三级技能教材P45。
●泛化:又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具体概念见《基础知识教材》。
泛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概念。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发生,遵循刺激——反应原理,各种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对象就是外在的刺激物(环境、生活事件等)或者说这些刺激物引起了这些反应。
所以泛化指的是:诱发或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1)如果未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2)如果已经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3)如果完全泛化,且心理冲突性质已经变形、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都判断神经症;4)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一般不会在考试中出现。
如果出现,只能是单选题,而且,选项中没有神经症,才可以选择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如图举例:案例一: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3岁,外企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大学毕业后进入某外企公司,因人际关系好,能力强。
工作很勤奋,深得上司及客户的好评,很快晋升为部门经理。
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政策的变化,求助者所在部门的业务逐渐萎缩,公司进行调整,他被调整到其他部门作普通职员。
职务没有了,工资待遇也降了两千余元,求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有时喝闷酒,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发脾气,甚至乱扔家里的东西。
虽然目前的收入足以使他衣食无忧,但他就是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烦躁。
甚至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对前途很担忧,对妻子、朋友的劝说也听不进去,以前他是同事、同学的聚会的召集人,现在却经常找理由逃避聚会,工作效率也降低了。
觉得妻子不理解他,有时和妻子吵架,对女儿发脾气。
最近出现胸闷、头晕,没食欲,全身乏力,入睡困难,主动前来咨询。
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
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和巩固过程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从定义、原理和练习角度介绍这三个概念。
一、泛化过程泛化指的是将已学习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中,以解决面临的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把在一个场景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其他场景中。
例如,学过一个计算圆面积的公式,就可以使用同样的公式计算其他形状的面积,如矩形、梯形等。
泛化过程的原理是在某种意义上将过去的学习经验转移到新的情境中,认知学家认为这个过程是基于获得的原则、概念和规则之上的。
泛化过程可以自然而言之发生,也可以被刻意地促进和支持,以促进新信息的快速学习和知识的迁移。
分化与泛化相反,指的是将已学习的知识、技能从一个广泛的类别中区别出来,以应用于具体的情境中。
例如,当我们学习了如何画人物头部时,我们需要通过学习眉毛、眼睛、口鼻等部位的特征,从“人物头部”这一类别中分出不同的部位,用于具体绘画。
分化过程的原理是通过在已有的广泛概念中区分出对特定情境有意义的子概念或特性来完成。
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反复实践、对已有概念的深入理解以及将新知识和经验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来促进。
三、巩固过程巩固指的是通过练习和再现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加深和巩固这些内容在大脑中的建立。
例如,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巩固学过的数学知识,或者在聆听某个说话者的演讲后,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演讲的内容,来加深对这个演讲的理解和记忆。
巩固过程的原理是基于记忆加工理论,即通过不断的信息转换、组合和存储来加强记忆。
巩固过程可以通过反复练习、使用、调整和再造来促进,使得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大脑中的建立和加工更加牢固和深入。
四、练习练习是巩固过程的核心,是向泛化和分化过程转化的桥梁。
练习的目的是加深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不断的实践中打磨技能,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通过练习,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以更好地应对不同的情境和问题。
练习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包括自我练习、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
最新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幻灯片课件
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 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 用。在刺激——反应的联结中,个体习得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 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 得的习惯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桑代克认为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学习的进
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增加,而终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 的联结。桑代克用不同的动物进行试验,结果相当一致,由此, 他认为联结的形成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 教学中教师允许学生犯错误 爱迪生发明灯泡
牢固的刺激—反应联结,从而形成了新的行为习惯。在华生看来,人类
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 怒等)所有其它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应(S--R)联 结而形成的。
华生所做的一个让婴儿形成对兔子的恐惧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10
2、恐惧形成的实验:
以一个11个月大的男孩为被试,看能否通过条件作用让他对 小白兔产生恐惧。
12
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有效的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 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 激并与条件作用建立起联结的。
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 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 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可而 努力学习。
13
20
3、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 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练习律)
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 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 (准备律)
巴甫洛夫泛化与分化举例
巴甫洛夫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在条件反射过程中,刺激物产生的反应在其他类似刺激物上的扩散或差异化。
以下是泛化和分化的一些例子:
1.泛化的例子:
在经典条件作用中,巴甫洛夫通过研究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来阐述泛化现象。
他发现,当狗在响铃声(条件刺激)后接受食物(无条件刺激)时,它们开始出现唾液分泌反应。
随着实验的进行,巴甫洛夫发现,即使使用类似的声音,如钟摆摆动的声音,狗也会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这表明,狗对于与响铃声相似的声音也能泛化出相同的条件反射。
2.分化的例子:
而分化则是指刺激物之间的差异被主体所辨别,并产生不同的反应。
例如,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习惯了响铃声与食物之间的关联后,他引入了另一个声音(如钟摆摆动的声音),但并未给予食物。
在实验中,狗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因为它能够辨别出钟摆声与食物之间的差异。
3.其他例子:
泛化和分化还可以在人类行为中观察到。
例如,当一个人被蜜蜂蜇伤后,他可能会对其他相似的昆虫保持警惕,即使这些昆虫没有威胁。
这是泛化的一种表现。
相反地,在一个人对某种特定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后,他可能会注意到只有该药物才引起反应,而对其他药物则没有反应,这是分化的一种表现。
这些例子展示了巴甫洛夫泛化和分化的概念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泛化和分化的理解对于理解学习、心理过程以及行为变化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常考教育心理学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判断对错时,是从主观责任到客观责任发展(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重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町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2. 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3.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4.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的行为。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
5.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m的随意反应.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心理学名词解释2
心理学名词解释(二)79. 再造性思维也叫常规性或习惯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程序,用常规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80. 创造性思维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81. 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即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82. 问题情境是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83. 定势(即心向)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84.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
85. 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86.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87.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88.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89. 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
90.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91.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92. 幻想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93. 创造性思维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智力的高级表现94. 灵感指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
95.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好奇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96. 求知欲又称认识兴趣,它是好奇心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
97. 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98.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时印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教育知识与能力—心理学知识
教育知识与能力—心理学知识知识点1:刺激的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例如: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最初训练狗对1000赫兹的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然后呈现1100赫兹和1200赫兹的铃声,狗也能够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例如:只有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呈现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
狗逐渐学会了只有在1000赫兹铃声的时候,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练习题:消费者在购物时偶尔会被物品的品牌所蒙骗,比如把“康师博”看成“康师傅”、把“六人核桃”看成“六个核桃”,这是由于对刺激产生了( )。
A.强化B.惩罚C.分化D.泛化【答案】D。
解析: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消费者对形近字无法区分,产生了泛化才导致被欺骗。
知识点2:知识学习的类型: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组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
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
(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教师考编心理学易混淆知识概念汇总
1从众、服从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表征学习指学习一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
例如,将“鸟”这一个符号和鸟这种动物关联。
概念学习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是区分事物的关键。
概念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
例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掌握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而与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无关。
命题学习是指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点的新意义。
例如,对“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就属于命题学习。
3思维定势、功能固着思维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
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4感性知识、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对具有感性特征的具体而有形的信息的言语概括。
理性知识:所谓理性知识是指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一般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例如,在屋内感觉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去。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例如,害怕见生人不敢上街。
6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错题集
教育心理学错题集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三类:认知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正确答案】:错【您的答案】:对新教师常利用学生的非语言线索来判断和调整教学。
()【正确答案】:错【您的答案】:对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正确答案】:错【您的答案】:对()是使教材有效地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D A练习册B课程标准C教学程序D教学内容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C A学生B教学目标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与桑代克的试误说的区别是(【正确答案】:A,C,D【您的答案】:C,D A试误是顿悟的前奏B顿悟是试误的结果C试误的发生在学习过程的早期D顿悟发生在学习过程的中晚期教学监控过程包括()。
【正确答案】:A,B,D【您的答案】:A,C,DA自我检查B自我校正C自我反省D自我强化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
【正确答案】:B,C,D 【您的答案】:B,D,EA主观主义B客观主义C环境主义D强化E发现学习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
【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BA分化性B半成熟性C成熟性D动荡性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A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A关系密切B关系不明显C存在负相关D有利有弊【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D以下道德情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C A事业感B自尊感C集体主义情感D义务感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
A桑代克B巴浦洛夫C斯金纳D加涅E维纳【正确答案】:B,C,D【您的答案】:A,B,C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称为()。
幼儿教育心理学泛化和分化
幼儿教育心理学泛化和分化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心理学泛化和分化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
泛化与分化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泛化的概念与原理泛化是指幼儿能够将已学习的知识、技能、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或新的问题中。
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通过接触和体验不同的环境,积累了大量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泛化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关键。
幼儿教育的泛化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经验:幼儿需要通过多次重复和实践,不断巩固和扩展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更好地将其泛化到新的情境中。
2. 给予积极的引导与反馈:教师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应提供积极的引导与反馈,帮助幼儿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并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3. 创设情境与情感联系: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建立知识与情境、情感之间的联系,使得所学的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情感体验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分化的概念与原理分化是指幼儿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先前整体的知觉、概念与技能分解为更细致、具体的部分,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深入认知和理解。
分化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幼儿教育的分化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逐步深化与细化: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逐步的分解、概括和归纳,将复杂的概念和技能分解为更具体的部分,从而提高对事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提供具体的学习经验与实践机会:幼儿需要通过亲身接触和实践,逐渐将抽象的概念和技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 引导与支持思维的分化:教师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幼儿将整体的知识逐步分解为具体的部分,并鼓励他们通过思考和实践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泛化与分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泛化和分化两个概念在幼儿教育中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举例说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概念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回复
举例说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概念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回复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理论,它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研究,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涉及到几个重要的概念,包括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这些概念的问题。
1. 什么是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人或动物经过重复的刺激和响应后,形成对特定刺激的自动反应。
最经典的例子是巴甫洛夫对于狗的实验,他通过训练狗在听到铃声之后给予食物,最终导致狗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
2. 什么是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通过给予食物作为强烈刺激,他让狗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随着实验的重复,铃声成为了最初刺激的替代品,也就是说,狗通过对铃声的刺激产生了自动的唾液分泌反应。
这个过程被称为获得。
3. 什么是消退?消退是指在经过一段时间没有实施条件刺激之后,获得的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或完全消失的现象。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如果停止给予狗食物,只播放铃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最终会停止。
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4. 什么是泛化?泛化是指当一个获得了条件反射的刺激之后,类似的刺激也会产生相似的反应。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如果狗经过训练,在播放铃声之前还播放其他类似的声音,例如敲击声,狗可能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也就是说,狗将敲击声与铃声相类比,产生了泛化效应。
5. 什么是分化?分化是指当一个获得了条件反射的刺激之后,只有与初始刺激非常接近或非常相似的刺激才能产生类似的反应。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如果狗经过训练,在播放铃声之前还播放其他不太相似的声音,例如笛声或钟声,狗可能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也就是说,狗对于非常相似的刺激才能产生条件反射,这就是分化效应。
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中,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获得和消退反映了条件反射是如何形成和消失的过程,而泛化和分化则揭示了条件反射是如何在不同刺激下表现出差异的行为。
心理学中的泛化
心理学中的泛化概念泛化在心理学中又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概念。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发生,遵循刺激——反应原理,各种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对象就是外在的刺激物(环境、生活事件等)或者说这些刺激物引起了这些反应。
从心理咨询角度来说,所谓泛化指的是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鉴别泛化的意义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
1、如果未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2、如果已经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3、如果完全泛化,且心理冲突性质已经变形、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都判断为神经症;4、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1)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评1分;3月到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
(2)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于事3分。
(3)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
(2和3的评定至少要考虑三个月的情况,时间太短不可靠。
)总分为3分,不够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总分不小于6分,神经症诊断成立。
心理冲突的泛化与变形心理冲突是常形还是变形是区别心理问题和神经症的唯一依据。
心理冲突的泛化属于常形,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
心理冲突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相联系,涉及到大家公认的重要的生活事件,例如:夫妻关系不和,病人长期长期想离婚又不想离婚,内心痛苦;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无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视为不道德的。
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两种: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什么关系,或是它涉及的是生活中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不值的为它操心,很容易解决得问题病人却解决不了。
泛化在心理学中的含义
泛化在心理学中的含义泛化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将先前学到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或问题中。
它是人类学习和适应的关键能力,允许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以应对新的挑战。
在心理学中,泛化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行为心理学。
一种常见的泛化形式是概念的泛化。
当我们学习了某个概念后,我们能够将它应用到类似的对象或情境中。
举个例子,当一个幼儿学会认识和称呼他自己的宠物狗时,他很快就能够将这个概念泛化到其他狗身上。
尽管狗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但幼儿能够根据共同的特征(例如喜欢玩耍或喜欢被撸)将它们归类为“狗”。
泛化还可以应用于学习新的技能或行为上。
当我们在某个情境中学会了特定的行为后,我们往往能够将它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
例如,当我们学会骑自行车时,在学会掌握平衡和踩踏之后,我们可以将这些技能应用到不同的地方,如骑电动车或滑板。
然而,泛化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
过度的泛化可能导致我们对新情境的错误判断或应用错误的行为。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经验中被一个黑色的狗咬过,他可能会泛化地认为所有的黑色狗都是危险的,而忽视了其他变量或信息。
为了利用好泛化的能力,心理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研究,以深入了解泛化的过程和机制。
通过研究泛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学习和思维的本质,也可以为教育和治疗等领域提供指导,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新的情境和问题。
泛化在心理学中意味着个体能够将先前学到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应用到新情境中。
它是人类学习与适应的重要能力,涉及到概念和行为的泛化。
深入研究泛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与思维的过程,并为教育和治疗提供指导。
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
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
这类心理问题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心理咨询有较好的效果。
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综合描述“心理问题”,可概括为如下几点,并给出如下定义:“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单就不良情绪症状来看,与上述条件相类似的临床案例是大量存在的,但我们只要从刺激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反应的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这四个维度出发,就可以区分和鉴别哪些属于“心理问题”,哪些不属于“心理问题”。
以下,举例说明“心理问题”的具体含义。
例4-7-1(摘录)郑 xx,男,31 岁,大学助教,未婚。
求助者主诉:近来时而失眠;心情不好时注意力不集中;读书环境越安静,思想越爱开小差;工作效率比原来低。
原来喜欢和朋友聊天,最近和别人来往时有些烦,但在理智控制下,同顾客维持一般同事关系。
咨询师:你自己能找到原因吗 ?求助者:〈沉默〉咨询师:心理咨询工作有严格的保密制度……求助者:(会心地一笑 ),其实,我知道原因。
原来在大学读书时有一位女朋友,相处很好,后来分配在两地,也有信件往来,假期也能见面,正式恋爱已有五年了。
现在,和我在一起工作的另有一位女同事,对我很好,她也知道我有女朋友,所以与我相处只是一般关系。
新整理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教育心理学中的易混淆概念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教育心理学中的易混淆概念(一)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是量的变化;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是质的变化。
(二)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三)沉思型与冲动型沉思型个体在问题解决时常常不急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先对各种可能的答案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时往往强调精度而非速度;例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话音刚落,小学生举手回答的问题。
冲动型个体则常常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强调速度而非精度。
例如,高中生回答问题。
(四)辐合型和发散型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例如,司马光砸缸。
(五)同时型与继时型继时型认知风格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同时型认知风格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
例如,初中生小敏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小敏的认知方式属于继时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泛化与分化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考试真题里也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中公教师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的相关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
一、提出者
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普洛夫。
二、定义
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三、实质区别
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四、实例
泛化:在巴普洛夫的试验中,最初训练狗对1000赫兹的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然后呈现1100赫兹和1200赫兹的铃声,狗也能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分化:只有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呈现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
狗逐渐学会了在有1000赫兹铃声的时候,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五、真题回顾及解析
【2016年上半年】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在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内化
B.泛化
C.焦虑
D.移情
【解析】B。
小英对不但对医生这个特定的人物感到害怕,对穿白大褂的人都感到害怕,说明小英分不清楚医生和穿白大褂的人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对相似性事物(白大褂)做出同样的反应(感到害怕),所以是对刺激泛化。
六、练习
以下情境中属于分化的是( )。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杯弓蛇影
C.能正确叫出双胞胎各自的名字
D.把“中国人民银行”看成“中国人民很行”
【解析】C。
能对相似性对事物(双胞胎)做出差异性对反应(叫出各自对名字)。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分不清蛇和井绳,对相似对事物做出了同样对反应;同样,B是分不
清墙上挂对弓箭和蛇,所以都感到害怕,仍是泛化;D对相似对汉子“银行”和“很行”分不清楚,所以以上三个选项都属于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