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论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源在于教育。

他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强调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德育为先梁启超主张德育为先,强调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提倡“以德育人”,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知识与能力并重梁启超主张知识与能力并重,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开放教育梁启超主张开放教育,认为教育要面向世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提倡“中西合璧”,主张借鉴西方教育制度,改革我国教育体制。

5. 个性发展梁启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潜能。

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二、梁启超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梁启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如清华学堂、南开中学等。

这些学堂以西方教育制度为蓝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

2. 推动教育改革梁启超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主张。

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3. 撰写教育著作梁启超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如《中国教育史》、《教育杂论》等,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培养人才梁启超注重人才培养,他创办的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梁启超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启示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只有重视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

论梁启超的近代国家观

论梁启超的近代国家观

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3〕黑格尔这种把国家看成是“神圣理念”化身的观点是与他颂扬普鲁士的君主制度、推崇德意志民族意识相联系的,他的国家至上说适应了德意志建立统一帝国的需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

在他之后,瑞士政治学家伯伦知理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学说,他的名著《国家论》被看成是国家主权学说的圭臬,影响极大。

他发展了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布丹的国家主权说和黑格尔的国家至上说,认为国家就是一个民族力量的具体表现和人格化,具有最大最高的权力,居于一切权力之上。

对于国家中的人民,伯伦知理认为,人民不是散漫的一群个体,而是在政治意义上有组织的整体,拥有宪法的权力,并表现国家主权。

他反对卢梭的人民公意即为国家主权的观点。

他说,人民公意实是人们的意志,而意志属于人们的精神范畴,主权却是国家的法律,意志虽能促使法律的实施和变更,但它本身并不是法律,应该是先有主权然后才有主权意志。

在伯伦知理看来,人民作为社会群体时,可以处于各种状态之中,有时是涣散的,有时是分属不同的派别,国家主权应该体现人民的公意,但不能说国家主权就是由人民公意直接产生的。

在国家主权与统治者的关系问题上,伯伦知理认为两者都包含统一的、完全的权力,但从整体上说,国家主权先于统治者个人,国家制定法律,而统治者则在法律规范内自由行使法律赋予的最高权力。

在国家的目的上,他认为应该以国家为第一位,各私人只是实现国家目的的“器具”。

一般情况下,各私人的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两者也可能发生矛盾冲突,这时,国家可以要求人民付出生命,人民也应该为国家的利益做出牺牲。

与伯伦知理上述思想相表里的是德国政论家波伦哈克的见解。

波伦哈克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职能是平衡正义、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冲突。

他认为,在君主政体中,君主居于国家各种团体之上,拥有最高主权,从而很容易扮演国家主权的这一职能;但在共和政体中,由于人民享有民主权力,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在人民之上没有任何更高的权威来扮演国家主权的协调职能,于是社会冲突经常发生并导致革命,难以维持社会政体的稳定,因此他总结说:“因于习惯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安,因于革命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危。

民族主义与晚清民族国家认同——以梁启超为中心的考察

民族主义与晚清民族国家认同——以梁启超为中心的考察
— —
F o c u s i n g o n Li a n g Qi — c h a o
ZH O U Ni ng
( I n s t i t u t e o f Hi s t o r y a n d Cu l t u r e , An h u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Fi n a n c e a n d Ec o n o mi c s , Be n g b u 2 3 3 0 3 0, An h u i , Ch i n a )
如前文所述梁启超认为凡国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级者不得谓之国并指出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国民所当汲汲者其经由民族主义建立强大国家的呼吁已跃然纸上
第 2 7 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石河 子大 学学 报 ( 哲 学社 会 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h i h e z i U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t i o n a l s t a t e i d e nt i t y . By e mp h a s i z i n g t he un i t a r y b l o o d r e l a t i o ns h i p o f n a t i o n a l i t y a n d t he t he o r y o f n a t i o n - s t a t e , t he r e v o l u t i o n i s t s a p p e a l e d e x c l u d i ng t h e Ma n c hu n a t i o n a l i t y .Ho we v e r, by s t r e s s i n g t he n a t i o n’ S c u l t u r a l bl e n d o f n a t i o na l i t i e s , r o y a l i s t s a d v o c a t e d t h e n a t i o n a l i s m wh i c h h a d c o n t a i n e d b o t h Ma n c hu a n d Ha n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Li a n g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探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并总结对今天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生平事迹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聪明好学,17岁时考中秀才,18岁时进入广州学海堂学习,接触西方文化。

梁启超在读书期间,深受康有为的思想影响,认识到中国需要变革政治、推进现代化。

1895年,他参与了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随后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担任了内阁司法部长等职务,后来又成为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币制改良委员会会长等要职。

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学术和思想的发展。

学术成就梁启超在学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以研究学问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提倡“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且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的著作《饮冰室合集》收录了他的重要文章和演讲稿,其中包括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

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既受到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也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尖锐。

面对国家的危局,梁启超认为,教育是拯救国家、培养人才的关键。

他提出,“教育者,万事之本源也”,认为教育应该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同时,梁启超也受到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推崇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发挥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的梁启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德行,使人具备爱国、进步、实干的精神。

论梁启超的民族观

论梁启超的民族观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在历史上一向是很重要的问题,而梁启超则是运用近代观念和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民族关系历史的第一人。

他不仅撰写有理论著作,运用近代学术观点论述民族关系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而且在其通史和专史著作中,予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相当的重视。

他作为本世纪前期具有突出的进步民族观点的思想家,对其后的研究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试图对梁启超的民族观加以探讨,敬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一、以近代眼光论述民族问题的奠基之作1922年梁启超发表了他的著名学术论文《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注: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又,梁启超在北京高师史地部以《中华民族之研究》为题讲演的记录稿发表于中国地学会出版的《地学杂志》民国11年第1—7期上,此讲演的记录稿又以《中华民族之成分》为题发表在上海中华书局印行的《史地丛刊》民国12年第2卷第2、3期合刊上,其内容都与《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基本相同。

),通过对民族之意义及中华民族之由来、分类、分布、演化融合的历史轨迹等项重要理论问题的论述,阐发了他的近代民族观。

因而这篇文章在本世纪学术史上,成为运用近代观点论述民族问题的奠基之作。

首先,关于民族的定义。

我国古代文献对“民”和“族”这两个概念,虽都有所阐述,但没有将二字联起来使用。

梁启超不仅率先将“民族”一词引入中国思想界(注: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在介绍日本史著中多次出现“东方民族”、“支那民族”、“民族之变迁”、“民族之立国大原”等新名词。

详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90、94、100页。

),而且是近代中国赋予“民族”一词比较科学意义的第一人。

他明确提出:民族既与种族不同,也与国民不同。

种族是人种学研究的对象,国民是法律学研究的对象,而民族虽以血缘、语言、信仰为成立之有力条件,但断不能以此三者作为民族之分野。

“民族成立之唯一的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

梁启超的民族观研究

梁启超的民族观研究

《梁启超的民族观研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梁启超的民族观概述•梁启超民族观的演变•梁启超民族观的影响•结论目录01引言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思想家民族观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梁启超的民族观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背景与意义1文献综述23涉及梁启超研究的学术论文、著作和传记等数量众多关于梁启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领域已有较深入研究关于梁启超的民族观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主要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探讨采用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历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论文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分为三个章节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02梁启超的民族观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深重危机,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国家如何构建成为焦点。

时代背景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科举失利后投身报界,逐渐认识到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个人背景梁启超民族观的形成背景03民族复兴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必须以民族精神为支撑,发扬民族主义精神,强化民族认同感。

梁启超民族观的主要内容01民族平等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由各民族共同组成,各民族应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共同发展。

02民族团结他强调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认为团结是国家繁荣和民族安危的关键。

梁启超民族观的特点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他的民族观强调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既关注现实问题,又追求理想目标。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梁启超的民族观既强调爱国主义,又关注国际形势,追求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和谐共处。

传统性与现代性梁启超的民族观既吸收了西方现代思想,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特点。

03梁启超民族观的演变意识到中国民族危机的严重性,主张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

强调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相互结合,以国家利益为重。

早期: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相结合提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主义思想。

对梁启超的民族观评价

对梁启超的民族观评价

对梁启超的民族观评价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晚清和民初时期,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思想启蒙和国家建设。

梁启超的民族观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国家强大的追求,以及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和借鉴。

以下是对梁启超民族观的一些评价:1.倡导变革和思想启蒙: 梁启超认为中国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弊端和文化的滞后。

他提倡变革,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以启蒙的方式推动社会和思想的进步。

这种思想在当时被认为是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

2.民族自强: 梁启超强调中国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进行自我振兴,强调了民族自强的理念。

他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以提高中国的国力。

这一思想在后来的时期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对西方文明的学习: 梁启超鼓励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并提出了一系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见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吸收西方的先进文明,中国才能在世界上立足。

这种开放的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被认为是开创性的。

4.多元文化的认同: 梁启超对多元文化的认同较为突出,他不仅关注中华文化传统,也积极学习借鉴西方文明。

他提倡文化的多元共存,认为中国应当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以推动自身的发展。

5.思想影响: 梁启超的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些观点被认为是当时一些先进思想的代表,同时也受到一些争议。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史上,梁启超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之一。

总体而言,梁启超的民族观在当时的背景下被认为是积极的,因为他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观点,致力于推动中国的变革和现代化。

然而,他的思想也受到了一些批评,特别是在后来的历史时期,有人认为他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并非完全正确或可行。

清末梁启超的民族认同历程

清末梁启超的民族认同历程

对待而起。《 曰: 诗》 兄弟阅于琦, 外御其侮。苟无外侮, 则虽 兄弟之爱, 亦几几忘之矣。 故对于他 家, 然后知爱吾家, 对于他 族, 然后知爱吾族。u 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绝对 , 但恰恰表明他 到 日本以后 , 对世界 、 对世界中的中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 认为 “ 国民之有爱国心与否 , 必当于其 民之 自居子弟软 自居 奴隶软验之 。 [ 9 1 他开始用新的国民理论来解释爱国之源 , 这 为他新的民族 国家理论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思 想, 他解释说 : 国者何? “ 积民而成也。 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 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 , 故民权兴则国权立, 民权灭则
秋》 而未尝见有此言也。吾遍读先秦 、 两汉先师之口说 , 而未 尝见有此言也。孔子之作 《 春秋 》 治天下也 , , 非治一国也 , 治 万世也, 非治一时也。故首张三世之义, 所传闻世 , 治尚粗略, 则 内其国而外诸夏 ; 所闻世 , 治进升平 , 内诸夏而外夷狄; 则 所 见世, 治致太平, 则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而且 , 阎 他认为要实 现“ 大一统”的理想 , 还需要一个 步骤 , 那就 是孔子提 出的 “ 三世说”。 梁启超反对革命派的 “ 夷夏之辨”, 其理论依据正 是孔子的 “ 三世说” 。他在 19 年《 87 复友人论保教书》 中说; “ 窃以为居今 日而不以保国保教为事者 , 必其人于危亡之故 , 讲之未莹 , 念之未熟也。夫春秋三世之义 , 据乱世内其国而外 诸夏 , 升平世内诸夏而外夷狄, 太平世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口 ”
的思想, 而代之以狭义的国家和民族观念。 他在 1 9 8 年写道: 9
我支那人 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 , 由不 自知 其为国也。中国 自古一统 , 环列皆小蛮夷, 无有文物 , 无有政 体, 不成其为国, 吾民亦不以平等国视之。 故吾国数千年来, 常 处于独立之势, 吾民之称禹城也 , 谓之为天下, 而不谓之为国。 既无国矣, 何爱之可云?今夫国也者, 以平等而成 , 爱也者, 以

关于梁启超之“历史上中国民族”研究

关于梁启超之“历史上中国民族”研究

关于梁启超之“历史上中国民族”研究周云民族文化研究所民族学在梁启超的两篇关于“历史上中国民族”研究之中,其关键词无非是“华族概念”和天下一统,也就是主张在中华民族的基础上,主张通过其他他认为的“别族”,最终冠之以“华族”之属。

梁启超在两篇文章之中尽力想要证明的还有中华民族的起源、地缘和血缘的来龙去脉,在他论述关于中华民族多元起源的观点之中,实际上是符合学术界的研究范式的,多元的、多边的和多元素的文化介入与传承,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

他将其主族界定为所谓“炎黄之遗胄”,其实“未有定论”,但就今天汉族的基数而言,此言非虚,只是谁也不知历史上的炎黄之属其变化如何。

因此,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梁启超提出了诸多问题与困惑,并就这些假设,从历史史实在《史记》《春秋》等史籍中找寻佐证。

他在开篇提出,两大研究的问题:1、今中华民族,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自初本为一族乎?抑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乎?吾所欲研究之第一问题。

2、若果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则其单位之分子,今尚有遗迹可考其见乎?其最重要之族为何?吾所欲研究之第二问题。

——摘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两大问题的提出,梁又提出中华民族研究的八大问题:总结如下1、汉族是一个民族还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2、如果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那么是否如今有所考究;3、多民族融合是一次完成,还是多次,每次融合进来的民族是哪些?4、多民族融合的具体路线和走势怎样?是否形成交通上的极大影响?5、融合的外因和助力如何?6、迁徙而来的民族是域外民族还是域内民族?所属何地?影响如何?相互间的交集何在?中华民族是否也迁徙域外,是否在域外建国等?7、同化之于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相互作用是什么?8、还是关于同化的问题,是完全同化还是部分被同化?梁在此文中开门见山的表明了他在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是的主要侧重问题和试图寻求的答案。

实际上,梁的观点是当时在民族研究领域的先进风尚,众多的民族问题尚待研究,他的研究调查起了关键性的领导作用,对于今天的演剧领域而言,尽管我们已经证实了一些东西,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其存在。

论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

论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
倡导爱国主义精神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 ,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推动文化创新
鼓励文化创新和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使 其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国家现代化
通过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02
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
晚清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的萌芽
1 2
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变 革,这促使人们开始从民族的角度来思考国家 的处境和前途。
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
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西方民族观念也逐渐影 响了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其中包括梁启超。
3
反侵略斗争的反思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梁启超详细描述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认为它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 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03
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在当代的启示
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
01
增强民族凝聚力
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强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认同感。
02
弘扬中华文化
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使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的价值
和精神。
03
维护民族团结
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
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通过各种途径,如教育、文艺、传媒等,传承和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培育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敌的侵略。
“中华民族”的初步定义
03

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民主主义在政治方面是个永恒的话题,那写好一篇民主主义的论文必然显得个人出色的能力,那么如何写好呢?下面请看下小编为您准备的一些优秀的民主主义论文范文。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

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摘要: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先行者,其民族主义思想极其丰富、深邃,主要来源是中国的传统民族平等观念、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以及日本民族运动的启迪等。

其学术价值在于,立足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国民认同特质的民族国家。

关键词: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学术评价一、梁启超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的认识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与理解有着明显不同。

据史料记载,古时“民”一般指“百姓”、“平民”和被统治者,“族”指某个群体,表达家族、种族、宗族等多种意思,而“民族”旧时主要指宗教范围内的人,与近代以来人们对民族含义的理解截然不同。

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古时民族观念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民族观念相通于种族观念;第二,民族观念疏离于国家观念。

”①鸦片战争爆发后,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传统民族观念悄然生变。

受此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奠基者梁启超在1899年的《东籍月旦》一文中,首次并高频率使用“民族”一词,随后发表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又对西方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状况做了阐述。

随后梁启超在借用瑞士政治家伯伦知理所著《国家学》中的民族定义时,对伯伦知理所理解的民族做了具体阐释,而且对民族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此外还对伯伦知理的“民族”定义进行了初略评析。

1902年梁启超著述的《新民说》,首次对民族主义做出了概念诠释:“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探讨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探讨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探讨概要:面对国家局势的巨变,虽然他境遇不佳,但是仍然坚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梁启超不仅是民族主义思想的宣传者,更是一位践行者。

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具有民族意识与近代国家相联系,实现了从“天下王朝”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激发了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推动着中国的民族民主运动。

民族主义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的一个内容,它的学术价值方面的研究,可以推动思想史研究方面的深入,我们有必要探寻该思想的学术价值。

以语言学的角度对民族进行分析,它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民族观念相通于种族观念;第二,民族观念疏离于国家观念。

”[2]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的一些先进的东西也传到了中国,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国人传统的民族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在1988年的《东籍月旦》一文中,多次使用“民族”一词,他比较赞同瑞士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在《国家学论》中使用的民族定义,并进一步进行了创新:把有机体学说和“国民”与“民族”学说进行融合,认为“我中国今日所最缺点而最急需者,在有机之统一与有力之秩序,而自由平等直其次耳”。

它认为,存在“部民—国民—社会”这样一个递进的进化层次,在理清“国民”与“民族”关系的基础之上,分层逐步地进行社会进化。

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孙中山先生“军政、训政、宪政”的政治设计。

[3]梁启超对于民族主义的认识,首先体现在他在1902年编写的《新民说》一文中:“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4]这一表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梁启超对民族主义的认识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并赋予其更为广泛的内涵。

梁启超对民族主义的概括,标志着他已经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民族主义者。

梁启超作为作为一位先行者,其民族主义思想正是在民族生死存亡及社会危机四伏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生的。

试论《新中国未来记》中梁启超的民族国家思想

试论《新中国未来记》中梁启超的民族国家思想

的精神状 态与 民族 国家的基 本要 求存在 着 巨大的差距 , 力图通过 国民精神 价值的重建 而为政 治理 想的实现找到一条道路 由
是 观 之 ,新 中 国未 来 记 》 分 体 现 了 梁启 超 的 民 族 国 家思 想 。 《 充
关键词 : 民族 ; 家 ; 启 超 ; 中 国 未 来 记 国 梁 新 中 图分 类 号 : 8 - 5 B 20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4 8 9 (0 9 0 — 0 5 0 1 0 — 4 9 2 0 )5 0 3 — 3
现 , 发 了众 人 的讨 论 , 说 纷 纭 。本 文 拟 就 其 中体 现 的 民族 引 众 国家思想做一些探讨 。 针 对 《 中 国未 来 记 》 上 述 特 点 。 学 者 认 为 它 “ 新 的 有 只是 一 部 对 话 体 的 ‘ 表 政 见 , 榷 国 计 ’ 书 而 已 ”37。在 这 部 作 发 商 的 [6 1) 0
l 9世 纪末 2 0世 纪 初 的 中 国政 治 昏聩 , 济 萧 条 , 务 废 是 一 部 极 难 定 性 的 作 品 。因 为 它 虽 然 在整 体 上 采 用 的 是 小 说 经 军
弛 , 交 孱 弱 。 清 政 府 腐 败 无 能 的 领 导 致 使 反抗 外 来 侵 略 的 模 式 , 且 采 取 了倒 叙 手 法 , 是 写 作 重 心 却 偏 向 于 政 治 主 张 外 满 并 但

要: 梁启 超 的 《 中 国未 来记 》 一 部 体 裁 模 糊 的 作 品 , 有 小 说 的 外 壳 , 内舍 大 篇 幅 的政 论 。 其 中 , 克 强 和 李 去 新 是 它 却 黄
病 之 问的 辩 论 是 全 文 的 一 大 焦 点 。 作 品 中有 对 未 来 中 国 的 想 象 , 有 对 现 实 中 国的 描 述 , 有 采 用 两位 主人 公 激 烈 辩 论 的 方 也 更 式 探 讨 如 何 改 变 中 国现 状 , 论 是 从 形 式 还 是从 内容 看 , 并 没 有 全 盘 接 受 西 方 民 族 国 家 思 想 。 是 清 醒 地 意 识 到 中 国 国 民 无 他 而

梁启超新民思想

梁启超新民思想

梁启超新民思想1902年当梁撰写《新民说》的时候,群对他来说已明确地是指民族国家思想。

在《新民丛报》的创刊号中,梁启超如是表达该报的宗旨:“一,本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鼓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乎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

”由此可以看出,开民智、兴民权是基础,而育民德则是新民的深化,是其核心和精髓。

梁启超大声疾呼:不知有公德,是中国政治不进,国运日衰的根本原因。

他的《新民说》可以说就是一部“公德说”。

他认为当时国民之所以麻木不仁,无视国家的兴亡,只重自身的私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的公德心不强,没有理解道德的含义和精神。

梁启超说: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以成立者也。

即公德是一种系带,可以把散乱的个体连系成强大的整体组织。

所以,为人民大众谋权益就是公德。

一个人即使具有再好的品质能力,但是若是的不到外界条件的帮助,不借助于外部因素,也很难成其大事、立大业。

没有了群体的支持,自身都难以得到发展,更何谈兴旺国家。

因此更进一步,梁启超提倡“群”的观念,倡导“合群”的思想。

整部《新民说》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合群”的思想,论述怎样才能合群而展开的。

在其《论学会》中,梁启超这样说道:“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

独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合群是多么的重要。

联系当今世界,企业单位都提倡“合作、协同”的团队精神,重视群体的力量。

这其实正是梁启超所提倡的“合群“的思想。

维新变法之前,梁启超四处奔走游说,积极拉拢各种力量。

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地方的开明士绅、地方大员,为维新派的壮大作乐积极的贡献。

这一切的活动就是其“群”的观念的具体亲身履行。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材火焰高。

“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激之,惟有厉愤气以张之。

”“移其营私之心,以营一大公,移其保家之心,以保一大国。

民族国家视野下的梁启超的民族文化思想

民族国家视野下的梁启超的民族文化思想

Ke od :i g i a;utr;ai d te C nui i yw r sLa c oc l ent n n a ; ofc ns nQ h u oa st a m AbtatLagQca og thth ao ac l r w s h aifrh s bi m n ddvl m n o t a o ds t. e s c :i i o huh a te t nl ut e a e s e t lh et n ee p e tf ent n a H r n h t t n i u t b so t e a s a o h i a te n t aue hns aio acl r, u a a st e pitf e u u Sh o( e ig hns utr Q it sneSho r srdC i erdtn t e b t s gi t ev w o oC i colm a n iee l e un sec co1 e e t i l uu w a n i h n ot G h n C C u e )
Jo nal nch g Han ur Na of an gkon i er iy g Un v s t
社会科学版 … … … - o i ce c s S c l i e aS n
21年1 0 1 2月 第 1 3卷 第 4期
民族国家视野 下的梁启超的民族 文化思想 6 3
6 2
: 期
JR L N CNH G N社 科I CLIC) O N O A H GA学 报NE版SIS NS UA F N南 航 大 学 (IR YOAC E A 空 KG 会学 ) 昌 N O UVS ( T E

民族 国家视 野 下 的梁启 超 的 民族 文化 思 想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探析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探析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探析作者:王莹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6期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民族主义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其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源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同时汲取了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精髓,是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民族主义;背景阐述;主要内容;现实影响;局限性一、引言民族主义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理论。

西方学界更多地将民族主义界定为一种意识形态运动,即是一种以政治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运动。

梁启超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奠基人,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以其民族主义思想更加凸显民族性、爱国性和独立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背景阐述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是基于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有着特殊的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

(一)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背景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中西文化碰撞后的产物。

首先,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为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天下统一”“协和万邦”等思想为民族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其次,西方卢梭的“天赋人权”思想为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原动力。

卢梭强调自由权是最根本的权力,是做人的根本,这使得梁启超扩大了其思想视野,重新审视民族主义,更使他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和看待中国的民族问题。

最后,西方达尔文的“进化论”也为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基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梁启超非常赞同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只有破除人民心中的愚昧状态,激发其民族情感,才能逐渐认识到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二)梁启超民族主义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命运转折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是壮观而多变的。

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

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

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作者:陈悦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8期摘要:新民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群”的观点,从公德缺失与私德堕落,政治能力低下,缺乏权利与义务意识,缺乏进取、尚武精神与毅力,缺乏自由自治及群体思想这五个方面做出的对国民劣根性的分析揭露以及对培养新民的号召。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积极意义表现在直接号召性和强烈启蒙性、高度思想性和重视个体价值;不足之处表现为以民族优劣论作为思想依据和片面激进及脱离社会实践。

关键词: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一、内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产生源于内忧外患及国民素质低下这一时代背景,其思想的理论渊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进化论思想。

何谓新民?梁启超在第三节《释新民之义》中指出“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1”即肯定了国民独具的民族精神。

在此基础上,才要“不可不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

2”至于要取长补短的内容,不仅是政治、学术、技艺,更应该是民德、民智、民力。

(一)公德缺失与私德堕落公德,即人人相善其群;私德,即人人独善其身。

公德和私德本是德的两个方面,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公德是私德发展的更高境界。

梁启超指出当时中国的状况是“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3,且“私德之堕落,至今日中国而极”4,并指出了私德堕落的五条原因,提出要冲破轻公德的束缚,在新时期重建有利于群体的新道德,重新倡导公德;要重塑私德,必要正本、慎独、谨小。

我认为,私德和公德应位于同等重要之地位,梁启超先论公德,原因应在于指出公德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长期被忽视的严峻状况以及在新时期被重新提倡的急迫性与必要性;后又详细对私德展开论述,目的在于强调私德的重要性,缺少了私德就难以培养公德。

作为新民,首先要培养自身的私德,而后要树立“群”的观念,相善其群,在自身优良私德的基础上培养公德,做利群之事。

(二)政治能力低下梁启超通过分析各国发展历史和对比各国发展状况,得出政治能力对优胜国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结论。

梁启超民族凝聚力思想研究

梁启超民族凝聚力思想研究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Liang Qichao' s National
Cohesive Force
作者: 袁树平[1];王素萍[2];东建广[3]
作者机构: [1]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2]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17;[3]河北省儿童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出版物刊名: 河北学刊
页码: 233-236页
主题词: 梁启超;民族凝聚力;启示
摘要:梁启超的思想启迪了一个时代,特别是他团结、自强、爱国的民族凝聚力思想更是深入人心,给人以深深的启示: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国家统一、民族富强是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基石,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坚强后盾,爱国团结、自尊自强是民族凝聚力不竭的力量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许小青【专题名称】中国近代史【专题号】K3【复印期号】2000年07期【原文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2000年02期第97~102页【作者简介】许小青(1969—),男,湖北蕲春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内容提要】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的形成有两条清晰的脉络:一是从天下到国家,二是从“泛黄种人主义”到“大民族主义”。

其主要内涵为主权、国民和国家至上三个方面,虽然其中蕴含着难以克服的矛盾,但梁启超“大民族主义”思想的提出及对近代国家建构方式的探索,使其民族国家思想朝本土化方向演进,对当时及后世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民族国家/本土化中图分类号:B2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0)02—0097—06民族国家(Nation—state )是近现代世界列国并列的国际政治体制的产物,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主权”观念的确立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即国家由民族和人民组成,占有一定的领土,不受外来的统治,拥有一个有组织的政府。

任何传统社会谋求近代化时,都必然要经历建构民族国家、从而在国际政治秩序中明确其位置的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国家日益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中心话题,各种民族国家思想在此交汇、论争,其中梁启超的民族国家思想丰富、深刻而富有特色,本文就其民族国家思想的形成、内涵、本土化特色及地位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形成的两条脉络对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既是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确立,又是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确认。

民族国家的观念与中国传统的“朝代国家”观念冲突极大。

中国人要确立民族国家思想必须突破传统的两大观念:其一,传统的世界秩序观,即以华夏为中心的“天下主义”观念;其二,夷夏之辨的“内诸夏、外夷狄”的种族思想。

此前,不少学者在论及梁启超民族主义或国家思想的演变时,多以划阶段的方法分析其变化,忽视了梁启超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笔者认为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的形成实有两条清晰的脉络:1.从天下到国家:梁启超世界观的确立可以说,梁启超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仍处于天下主义的封闭症之中,1890年梁启超从京师“下第归,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1](p16)。

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思想仍然完全是康有为以春秋三世说为出发点的大同学说。

甲午战后,梁在京参加公车上书,鼓吹变法,其政治思想突出地表现在“群”论上,从1897年发表的《说群》可以看出其世界观某种程度的松动:“今夫千万人群而成国,亿兆京垓人群而成天下,所以有此国与天下者,则岂不能群乎哉?……抑吾闻之,有国群,有天下群,泰西之治,其以施之国群则至矣,其以施天下群则犹未也。

”[2](p4)这里,梁启超思想不仅开始暗含了将中国人整合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政治实体,而且明显地分辨出“国群”与“天下群”,表现出其传统“天下主义”思想开始松动,但其对“国群”的认同并不强烈,而把这种朦胧的“国”的概念仅看成是向大同世界过渡的一个中介,他接着说:“易曰,见群龙无首吉,春秋曰,太平之世,天下远近大小若一,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其斯为天下群者哉!”[2](p4)同样的观念也可以从其当年发表的有关春秋公羊之义中看出来,“孔子之作春秋,治天下也,非治一国也,治万世也,非治一时也,故首张三世之义。

”[2](p48)这仍是一种典型的天下观。

但是《说群》这篇文章明显地浸透着一些达尔文式的概念,将“群”看成社会政治有机体,与同期的康有为、谭嗣同相比,梁启超思想中明显地疏远了“仁”的道德理想。

带着“群”的思想,梁启超开始向早期的民族共同体思想迈进,这在他对国家如何建立中得到反映:“敢问国,曰有君焉者,有官焉者,有士焉者,有农焉者,有工焉者,有商焉者,有兵焉者,万其目,一其视,万其耳,一其听,万其手,万其足,一其心,一其力,万其力,一其事……是之谓万其途,一其归,是之谓国。

”[2](p64)百日维新后,与外界的接触,使梁启超天下主义的余烬渐趋熄灭,国群观念逐渐凸显。

1899年,其写道:“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

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

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无有文物,无有政体,不成其为国,吾民亦不以平等之国视之。

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

……自数千年来,同处于一小天下之中,末尝与平等之国相遇,盖视吾国之外,无他国焉。

”[3](p66)这时梁启超把天下群积极推进到“国家群”,并批评中国人“不知群之物为何物,群之意为何义也,故人人心目中但有一身之我,不有一群之我”[4](p23)。

随着国群意识体认的强化,他明确地认为中国人爱国心不发达,乃在于天下主义的阻挠,疾呼除去中国人的天下观,确立以国家对国家的办法——“今日救中国别无他术焉,亦先建一民族国家而已。

”[5](p35)他一方面批判旧的国家观:“一曰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一己而不知有国家。

”[6](p21)明确地把朝廷与国家区分开来:“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而握朝廷之权者,则事务所之总办也。

”[6](p16)另一方面,梁启超明确区分出部民和国民:“昔者吾中国有部民而无国民……有可以为一个人之资格,有可以为一家人之资格,有可以为一乡一族人之资格,有可以为天下人之资格,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

”[6](p6)之后,梁启超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国家思想:“国家思想者何?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

”[6](p16)这样,国家“群”在四个对照中其位置自然明确起来,这就是指中国人必须有近代国家的自觉,以这种国家思想为引导,而认同于国群,可以说这是中国人世界观的革命性转变,也是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形成中的一次革命性的转变。

1903年,梁启超旅美,思想振动很大,深刻体会到加强中国竞争力的重要性。

此时,他深受日尔曼国家主义者伯伦知理学说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国群”的自觉,变成了一位明确的国家主义者,他强调“国家理性”的至高性和权威性。

从上可以看出,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也是从一个天下主义者到国家主义者的过程。

2.从“泛黄种人主义”到“大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传统的“天下主义”纠缠一起的是矛盾重重的夷夏之辨的观念,当天下主义退潮,而民族国家符号系统还远末确立之时,梁启超唯有诉诸人种论。

1897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泛黄种人主义”:“种战之大例,自有生以来至于今日,日益以剧……,自此以往,百年之中,实黄种与白种人玄黄血战之时也,然则吾之所愿望者,又岂惟平满汉之界而已,直当凡我黄种人之界而悉平之,……以与白色种人相驱驰于九万里周径之战场,是则二十世纪之所当有事也。

虽然,黄种之人,支那人居其七八焉,故言合种必自支那始。

”[7](p83)从理论上分析,这里的“华夏”内涵已扩展为黄种人,“夷”的内涵已变为西方,但整体上仍未摆脱“天下”观念所形成的“华夷之辨”的思维模式,这种合种思想,仍是公羊学的遗存,其基调仍是天下主义的残余。

戊戌变法失败后,民族危机加剧,梁启超在国群意识的萌动下,要求中国人“合群”,就最敏感的满汉问题,他主张从国家整合出发,满汉宜合不宜分。

他说:“今夫国也者,必其全国之人,有紧密之关系,有共同之利害,相亲相爱,通力合作,而后能立者也。

故未有两种族之人,同受治于一政府之下,而国能久安者,我汉人之真爱国而有特识者,则断未有仇视满人者也。

何也?以日本之异国,我犹以同种同文之故,引而亲之,而何有于满洲?”[4](p36)为加强其论点,梁启超又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加以疏解,他认为:“种界者本难定者也,于难定之中而强定之,则对于白棕红黑诸种,吾辈划然黄种也,对于苗、图伯特、蒙古、匈奴、满洲诸种,吾辈庞然汉种也,号称四万万同胞,谁曰不宜?”[8](p7)可以说,这是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自觉。

但这种自觉又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种族主义的纠缠,他时时流露出排满的偏见,如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梁启超提到“以晚明政治之腐败,达于极点!其结局至举数千年之禹域,鱼烂以奉诸他族,创巨痛深,自古所未尝有也。

”[9](p84)传统的夷夏观仍十分顽固。

1902年,梁与康有为通信,解释其排满思想的理由:“至于民主扑满保教等义,其有难言者。

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不能实行也。

故不如披肝沥胆一论之。

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决不能立国……而所以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

日本以讨幕为最相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相宜之主义。

”[10](p286)这一时期,梁启超与革命派联系密切,受革命排满思想影响较重,表现出强烈的种族主义色彩。

1903年,梁游美,进一步发展以前“国群”思想,深受伯伦知理学说的影响,强调国家理性至上,认为中国要达到一个统一有力的秩序而求生存,中国境内各民族必须统合起来:“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提全球三分之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蹠于五大陆之上。

”[11](p76)因此,他提出了他的的大民族主义主张:“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

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

”[11](p75-76)鲜明地体现出民族共同体的自觉。

在这种大民族主义指导下,梁启超在与革命派论战中,明确地反对排满,“吾党认中国自有史以来,未尝亡国。

谓爱新觉罗氏之代朱氏,乃易姓而非亡国,其根据之理论不一。

而满洲人在明时实为中国臣民。

……以中国臣民而篡中国前代君主之位,此历史上所数见不鲜者,而亡国问题,安自发生耶?”[12](p56-59)他进一步主张说:“但以严格论之,满洲与我确不能谓为纯粹的异民族,此吾所主张也。

”其理由是:“彼满洲人实已同化于汉人,而有构成一混合民族之资格者也。

”[13](p31)梁启超此时最关心乃是“国家至上”,深恐排满会流于复仇主义,他指出:“吾又见夫不必持复仇主义,而国民最高之目的,固非不能达也,吾又见乎苟持复仇主义,充之至于尽,则应仇者不止一满洲也。

故吾谓复仇主义其可以已,而其爱国者,允宜节制感情,共向一最高之目的以进行也。

”[13](P43)这一最高目的使是建一民族国家,梁在这里对共同体的体认已完全确立。

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的形成始于天下主义的松动,成于国家至上观念的确立,与之相伴的是民族思想的变迁,由种战而引发的“泛黄种人主义”到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确认,经由一个反复的过程,尤其在“排满”问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最后民族共同体的体认乃指归到国家理性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