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支气管哮喘的常见病因
支气管哮喘的常见病因130021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近年来,由于现代化工业急剧发展,大气环境恶化,加之吸烟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参与,使哮喘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该病病因复杂,致病因素是支气管哮喘发生的基本因素,是疾病发生的基础,大多数主张是一种基因遗传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所以近年来对哮喘的遗传因素研究的较多。
哮喘的诱发因素也较多且复杂,多与变应原、感染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职业因素、药物因素、运动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内分泌因素等有关。
但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的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
家族遗传因素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哮喘特应性基因及其染色体定位是目前国内外哮喘分子遗传学研究重点。
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个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哮喘患者的特应性素质、气道高反应性和血清总IgE水平均与遗传因素有关。
随着免疫遗传学的发展,哮喘与遗传的关系以及遗传规律的研究日益深入。
目前认为哮喘是一种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的多基因遗传疾病。
近年来,对哮喘机理研究的一个重大的发现是哮喘基因的发现,即位于人类的第5号和11号染色体上存在着决定哮喘遗传方式和涉及哮喘病免疫遗传学的调节应答基因,以及免疫应答调节基因,5号染色体上存在着许多细胞因子基因对哮喘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而11号染色体可能存在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关的IgE高亲和性受体基因。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种基因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不同基因在不同种族中表达不同,对于哮喘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大领域:抗原特应性IgE抗体、气道高反应性的表达、炎症介质和Thl/Th2细胞免疫反应。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一、病因概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呼吸道过度敏感引起的反复发作性阻塞性通气障碍。
在临床中,支气管哮喘可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喘息、胸闷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适。
二、病因分析1. 遗传因素:遗传倾向是支气管哮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家系调查可发现,在某些家族中,有多个成员受支气管哮喘困扰。
2.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饲养宠物毛发或皮屑等过敏原都可能引起支气管黏膜过度敏感。
同时,空调房间内的低温、干燥环境也易诱发哮喘发作。
3. 过敏原:尘螨、花粉、霉菌孢子等常见过敏原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发生。
4. 过度使用消毒剂:长期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洗涤剂、漂白剂等消毒产品会损害支气管上皮细胞,加重哮喘症状。
5. 气候因素:寒冷的天气容易引起呼吸道黏膜的收缩,增加支气管阻力,使哮喘发作。
三、治疗方法1. 基于药物治疗:(1)舒张支气管药物:β2受体激动剂作为一类经典的舒张支气管药物被广泛使用。
常见的雾化吸入或口服β2受体激动剂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
这些药物能迅速扩张肺部小气道,并有效改善哮喘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
(2)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孟鲁司特等可以减轻过敏反应,降低过敏原对支气管的刺激和损伤。
(3)糖皮质激素:对于严重的哮喘发作,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迅速控制病情。
而长期使用激素存在副作用,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非药物治疗:(1)避免过敏原接触:尽量避免与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接触,如鸡毛、宠物毛发等。
保持室内清洁和通风可以减少尘螨孳生。
(2)环境调控: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避免暴露在干冷空气中。
注意避免空气污染,定期清扫室内灰尘或者佩戴防护口罩。
(3)积极锻炼:根据医生指导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肺功能,并能改善支气管的自我调节能力。
四、预防与康复1. 调整生活方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以减少过度疲劳对哮喘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
治疗
支气管哮喘
(2)色苷酸钠
部分抑制IgE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介质
MDI (3)LT调节剂
调节LT的生物活性而发挥抗炎作用 舒张支气作用支气管平滑肌
扎鲁司特
孟鲁司特
治疗
支气管哮喘
三、哮喘的教育与管理:
哮喘的治疗目前是控制症状,预防病情恶 化,如果支持合理的系统防治,大多数可以有 效控制。反复发作、防治不当可导致难以逆转 的肺功能损害。所以需要患者了解哮喘的相关 知识,积极配合预防、治疗。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变应原
刺激
支气管哮喘
炎症细胞
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气道上皮损害
上皮下神经末梢裸露
高反应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支气管哮喘
4、神经机制:发病的重要环节
ß -肾上腺素受体功能下降 迷走神经张力亢进 α –肾上腺素能神经反应性增加 非肾上腺素、 非胆碱能神经系统作用
血管活性肽(VIP) 一氧化氮(NO)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潘敏娟
概述
支气管哮喘
一、定义: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 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 症。 多种细胞 气道慢性炎症 细胞组分 气道高反应性 遗传易感全体 气道缩窄 激发因素 可逆性气流受限 哮喘
概述
支气管哮喘
二、临床表现: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气性
支气管哮喘
1、缓解哮喘发作 (1 )β 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环磔腺苷增加、Ca++减少,舒张支气管 (不主张长期用: β 2 功能下 调,气道反应性增高)
2020支气管哮喘指南中文版
2020支气管哮喘指南中文版引言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健康。
本指南的目的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支气管哮喘,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病因与发病机制2.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免疫系统等多种因素有关。
哮喘的特点是支气管通畅度下降,痉挛增强,黏液分泌增加,导致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
哮喘的发作通常与过敏原、感染、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3. 哮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咳嗽、气促、胸闷、喘息等症状。
在发作期,患者可能感到气短和呼吸困难。
严重的哮喘发作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诊断4. 诊断哮喘需综合患者临床症状、家族史、过敏史、体格检查、肺功能测试及变应原检测等信息。
对于哮喘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
治疗5. 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控制性治疗和急性发作治疗,主要药物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抗白细胞介素等。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避免过敏原、生活方式调节、运动训练等。
预后6. 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大部分哮喘患者可以良好控制病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发展为难治性哮喘。
结语7.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和医生需要共同努力,合理规划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本指南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最新、权威的治疗建议,有助于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参考文献:1.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0[G].2.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2019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中华中西医杂志,2019,42(8):548-597.注意事项:1. 本指南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综合判断。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探析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探析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支气管高反应性和气流受限。
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括炎症反应、机械性阻塞和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炎症反应是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以嗜酸性粒细胞和T细胞的浸润为主。
这些炎症细胞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IL)-4、IL-5和IL-13等,导致气道黏液分泌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上皮细胞扩张,进而引起气道狭窄和阻塞。
其次,支气管哮喘的机械性阻塞也是引起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因素。
机械性阻塞是由于气道炎症和气道平滑肌收缩导致气道狭窄,进而减少了气流通过。
气道狭窄使空气流经过气道时产生阻力增加,呼气困难。
由于气道受限,大量气体滞留在肺部,导致残气量增加和肺容积降低。
此外,免疫异常也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免疫系统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和调节失衡是炎症反应的主要原因。
炎症反应引起支气管黏液分泌增加,进而导致气道狭窄和阻塞。
此外,免疫细胞的激活还会导致过度的炎症介质释放,加剧气道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策略,需要根据以上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抗炎治疗是支气管哮喘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其他抗炎药物,可以抑制气道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缓解气道狭窄和阻塞。
其次,维持治疗是控制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手段。
这包括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布地奈德等药物来减轻症状、控制疾病的进展。
此外,免疫调节治疗也是支气管哮喘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应用人工合成的免疫调节剂,如抗IL-5抗体、抗IL-13抗体等,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从而缓解气道炎症和阻塞。
总之,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炎症反应、机械性阻塞和免疫异常等。
了解这些机制对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支气管哮喘
嗽是唯一的临床表现,无喘息症状。临床 上易误诊为“支气管炎”等疾病。
精选 ppt
29
临床表现
咳嗽
尤其
喘息
胸闷
活动后
呼吸时产生 哮鸣音
吸入冷空气后
夜间
感冒后
哮 喘
突然发作性
呼吸困难
尤其 间歇性或多变
活动后出现 夜间发作
精选 ppt
30
临床表现
体征
症状。
运动型哮喘:运动时出现胸闷及呼吸困难。 阿司匹林性哮喘:服用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引起哮
喘。 职业性哮喘 月经性哮喘 妊娠精选期ppt 哮喘
32
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常规检查 2 .痰液检查
3 .呼吸功能检查
4 .动脉血气分析 5 .胸部 X 线检查 精选ppt 6. 过敏原检查
33
气管痉挛 引起
。
精选 ppt
24
发病机制
精选 ppt
25
正常人
哮喘患者
精选 ppt
26
病理
早期肉眼解剖学上较少器质性改变。 疾病进展,病理表现典型:
1 、炎症细胞浸润 2 、上皮细胞破坏:气道上皮脱落、纤毛细胞
损伤 3 、基底膜变化:基底膜增厚 4 、黏液腺肥大
5 、气道黏液栓形成
气道重塑 精选 ppt
等) 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性疾病的家族史。 ( 下1 )列支肺气功管能激实发验试至验或少运有动一实项验呈;阳性结果:
( 2 )支气管舒张试验:给予 β2 受体激动剂吸入后, FEV1 增加 15% , 且 FEV1 增加值>
200ml ; (实验精3选性)ppt 治PE疗F:昼给夜予波平动喘率或≥抗2过0%敏;治疗,症状迅速缓解,考虑哮喘。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特征及发病机制解析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特征及发病机制解析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过敏反应和气道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和喘息声。
本文将解析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特征及发病机制,以增进对该疾病的理解。
1.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特征: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道炎症、气道平滑肌收缩和粘液分泌增加等方面。
首先是气道炎症,慢性炎症引起气道黏膜通透性增加,使过多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刺激物能够进入气道壁并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其次,气道平滑肌收缩会导致肺泡腔内气流受阻,进一步导致呼气困难。
最后,气道黏液分泌的增加会导致黏液阻塞气道,使气道通畅性降低。
2. 支气管哮喘的生理特征:支气管哮喘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增加。
首先,气道炎症引起黏液分泌细胞的增加和炎性细胞浸润,导致气道上皮细胞受损,使气道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
此外,气道炎症还引起气道黏膜通透性增加,造成外源性刺激更容易进入气道壁。
其次,气道高反应性增加表现为气道平滑肌收缩和气道过敏反应的增强,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能引起气道的痉挛和狭窄。
3.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遗传因素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家族史是支气管哮喘患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其次,环境因素也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如患者暴露于空气污染、室内过敏原等刺激物。
此外,免疫系统异常也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包括Th2细胞的过度活化和IgE的合成增加。
最后,神经系统异常也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如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功能失调。
总结起来,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特征包括气道炎症、气道平滑肌收缩和黏液分泌增加。
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和神经系统异常等多个方面。
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和管理,了解其病理生理特征及发病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支气管哮喘的护理查房
04
03
01
02
02-29患者胸闷气喘症状 较前明显好转。昨夜自感受凉,有鼻塞症状,现已加用连花清瘟、奥司他韦防治流感。患者痰找抗酸真菌未见结核杆菌。
03-03患者胸闷气喘症状 较前明显好转,今起甲强龙减量至20mg每天。
03-04患者胸闷气喘症状基本改善,今日甲强龙停用,改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
气道高反应性
环境激发因子
症状性哮喘
神经调节失衡 上皮细胞及气道平滑肌 结构功能异常
哮喘发作时气道的改变
多数有明显过敏原接触史,起病快,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干咳、打喷嚏、流涕。继之突然胸闷,呼气性呼吸困难,病人被迫采取坐位。严重时张口耸肩、烦躁不安。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可自行或用平喘药物缓解。
基本正常
>95%
能被 控制
中度
日常生活受限,稍活动便喘息,喜坐位,讲话时断时续,有焦虑和烦躁,哮鸣音响亮而弥漫。脉率100~120次/分,有焦虑和烦躁。
PaO2 60-80mmHg PaCO2 <45mmHg
91%~95%
仅有部分缓解
重度
喘息持续发作,日常生活受限,休息时亦喘,端坐前弓位,大汗淋漓,常有焦虑和烦躁。脉率>120次/分,常有焦虑和烦躁。
02
性别:男
03
年龄:44岁
04
职业:职员
05
主诉:反复咳嗽喘息20余年,再发加重3天
06
诊断:支气管哮喘
07
病例介绍
现病史
(2016-02-26)患者20余年前在天气变冷时会出现胸闷气喘症状,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以对症治疗,症状好转后间断发作,一直未予以重视特殊治疗,3天前不慎受凉后再次发作,咳少许白黏痰,喘息明显伴胸闷,不能活动,就诊于中医院,予以沙丁胺醇、甲强龙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遂今日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支气管哮喘”收住入院。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1气道炎症形成机制1.1肥大细胞(MC):MC被认为在哮喘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可是最近证明MC在接触变应原后的迟发哮喘反应(LAR)和气道高反应性(AHR)的发生中作用甚微。
1.2嗜酸性粒细胞(EOS):哮喘患者气道的EOS浸润是其特征之一。
现已证实嗜酸粒细胞表面(主要是低密度嗜酸粒细胞)有大量的低亲合力IgE受体(FcεRЦ),可通过IgE介导激活而释放气道上皮毒性物质、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和活性氧参与气道变应性炎症的调节。
1.3T-淋巴细胞目前研究显示,T细胞免疫耐受的丢失以及TH1/TH2失衡是哮喘发病的关键因素。
而黏膜发生的抗炎机制主要包括1)变应原激活诱导的T细胞耐受,这又涉及产生IL-10的变应原特异性CD4+调节T细胞的生成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删除;2)TH1/TH2的平衡:GATA-3是一种选择性在TH2表达的转录因子,与IL-5启动子的转录激活区结合而诱导IL-5的转录激活。
而Tbet也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控制T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炎症中起关键性作用,其缺陷可导致T细胞依赖性的,伴有IL-13和IL-4释放增加的AHR。
因此,GATA-3/Tbet的平衡决定了T细胞在黏膜表面的命运,决定了TH1/TH2平衡的稳定性。
2气道的神经一受体调节机制2.1肾上腺能胆碱能神经一受体失衡机制β2受体功能低下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或同时伴有α-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反应性增加,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哮喘发作。
2.2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调与神经源性炎症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on-adrenergicnon-cholinergic,NANC)神经系统可分为抑制性NANC神经系统(i-NANC)及兴奋性NANC神经系统(e-NANC)2.2.1i-NANC功能i-NANC可能是人类唯一的舒张支气管的神经,其神经递质为VIP和NO。
VIP是对人类气道的一种强力松弛剂,这种肽如被炎症细胞释放的酶加速降解,可能减弱胆碱能神经的制约作用,从而导致支气管收缩效应加重。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篇一: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支气管哮喘是由于过敏反应或其他因素引起支气管弥漫性痉挛,出现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也可视为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的一种特殊类型。
本病的病因较复杂,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了。
目前一般认为,本病是在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基础上由于变应原或其他因素激发介质释放,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所致。
至于支气管反应性增高,则可能是与遗传有关的支气管-肾上腺素受体封闭或敏感性降低所致。
-肾上腺素受体(腺苷环化酶)受刺激时,腺苷环化酶被激活,使细胞内atp形成camp,从而抑制介质的形成和释放,使支气管舒张。
当 -肾上腺素受体封闭或敏感性丧失时,支气管受刺激后易发生支气管痉挛。
关于发病机制,目前公认的是本病属Ⅰ型变态反应。
激发Ⅰ型变态反应性哮喘的变应原较多,如花粉、屋尘、尘螨、动物皮屑、霉菌、某些食品、药物、某些工业粉尘及气体等。
当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发b细胞产生较多的ige,并结合到靶细胞(气道粘膜内的肥大细胞)上,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抗原与ige发生桥联反应,催化肥大细胞膜上的花生四稀酸代谢过程,通过环氧化酶途径生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txa2);通过脂质氧化酶途径生成白细胞三稀(lts),肥大细胞脱颗粒后还能释放组胺、5-羟色胺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肽等介质,引起弥漫性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液分泌增多以及管壁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他因素,如呼吸道感染、寒冷空气、刺激性气体和精【篇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某些环境因素作用遗传易感个体,通过t细胞调控的免疫介质释放机制(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作用于气道产生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同时气道结构细胞特别是气道上皮细胞与上皮下基质及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气道神经调节的异常均加重了气道高反应性,也直接或间接加重了气道炎症,在环境因素的进一步作用下,使炎症加重,气道平滑肌收缩,而出现症状性哮喘。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特点为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和深化。
本文将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为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概述支气管哮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然后分别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机制、气道炎症、神经调节等多个方面,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讨论。
本文还将关注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如表观遗传学、微生物组学、气道重塑等,以期能全面反映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二、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
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气道结构改变。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对哮喘的发病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气道炎症:哮喘的核心特征是气道炎症,主要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在吸入变应原或其他刺激物后,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白三烯、组胺、前列腺素等,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黏液分泌增多,进而引发哮喘症状。
气道高反应性:哮喘患者气道对多种刺激物呈现高度敏感,称为气道高反应性。
这种反应性的增强与气道炎症、神经调节异常、气道重塑等多种因素有关。
气道高反应性使得哮喘患者在轻微刺激下即可发生气道痉挛,导致哮喘发作。
气道重塑:哮喘患者气道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可发生气道重塑,表现为气道壁增厚、平滑肌增生、黏液分泌增多等。
气道重塑是哮喘慢性化、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哮喘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之一。
免疫机制:哮喘的免疫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Th1/Th2细胞失衡、Treg/Th17细胞失衡等。
哮喘患者体内IgE 水平升高,与变应原结合后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
呼吸科笔记—支气管哮喘
呼吸科笔记—支气管哮喘01病因和发病机制1. 病因:遗传因素:基因遗传;环境因素:过敏源2. 发病机制:(1)气道免疫-炎症机制:一方面,活化的辅助性Th2细胞产生白介素(IL)如 IL -4、IL -5和IL -13等激活B淋巴细胞并合成特异性{{IgE}},后者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表面的IgE受体。
若变应原再次进人体内,可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交联,使该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介质,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和炎症细胞浸润,产生哮喘的临床症状,这是一个典型的变态反应过程。
(2)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如变应原、理化因素、运动、药物等呈现的高度敏感状态,接触这些刺激因子时气道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
目前普遍认为气道慢性炎症是导致AHR的重要机制之一。
(3)神经机制:支气管哮喘与β-肾上腺素受体功能低下和迷走神经张力亢进有关。
3.病理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以及气道黏膜下组织水肿,变应原可使该细胞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介质导致气道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亢进及黏液清除障碍和气道壁炎性细胞浸润,产生哮喘的临床症状,这是一个典型的变态反应过程,可引起气道狭窄,气流受限。
气道慢性炎症作为哮喘的基本特征,存在于所有的哮喘病人,表现为气道上皮下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的浸润。
02临床表现1. 症状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
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
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
也有的哮喘患者以反复发作性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的不典型表现,咳嗽变异性哮喘:仅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特点:日轻夜重。
运动型哮喘:多于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困。
胸闷变异性哮喘: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
毕业设计支气管哮喘
毕业设计支气管哮喘毕业设计:探索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与治疗引言: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大量患者。
它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为了更好地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本文将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目前的治疗方法。
一、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无明确的答案。
然而,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与遗传、环境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
1.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在家族中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导致呼吸道的过敏反应增加,从而引发哮喘。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
空气中的污染物、过敏原以及病毒感染等都可能引发哮喘发作。
尤其是儿童时期的过敏原接触,可能会对成年后的哮喘发病率产生影响。
3. 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之一是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炎症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异常反应导致了气道的狭窄和痉挛,从而引起哮喘症状。
二、支气管哮喘的影响因素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和病情严重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家族史家族中有哮喘病史的人更容易患上支气管哮喘。
因此,有家族史的人需要更加重视预防和治疗。
2. 年龄和性别儿童和女性更容易患上支气管哮喘。
儿童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而女性的激素变化可能会影响呼吸道的敏感性。
3.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污染物、花粉、宠物毛发等过敏原会刺激呼吸道,导致哮喘发作。
居住环境的改善和避免过敏原接触对于预防哮喘很重要。
三、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目前,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支气管哮喘症状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以及抗过敏药物等。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气道炎症,而支气管舒张剂可以扩张气道,缓解哮喘症状。
2.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是辅助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
包括呼吸训练、饮食调理、环境改善等。
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治理参考手册
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治理参考手册1. 简介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以及可逆性的气道阻塞。
本手册旨在为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提供关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的专业指导。
2. 病因与发病机制2.1 病因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发病风险较高。
- 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气候变化、感染、过敏原等。
- 其他因素:如运动、情绪波动、药物等。
2.2 发病机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 气道炎症:各种病因导致的气道炎症是哮喘的核心环节。
- 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炎症导致气道对各种刺激物的高反应性。
- 气道重构:长期炎症刺激导致气道壁增厚、平滑肌增生,使气道狭窄。
3. 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症状:发作性呼吸困难、咳嗽、胸闷、喘息等。
- 体征: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哮鸣音等。
4. 诊断与评估4.1 诊断标准根据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如下:- 典型哮喘症状:发作性呼吸困难、咳嗽、胸闷、喘息。
- 肺功能检查:吸入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 支气管舒张试验: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后,FEV1增加12%以上,且绝对值增加200ml以上。
- 排除其他心肺疾病。
4.2 评估哮喘评估主要包括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方案调整和疗效评价。
常用评估工具为哮喘控制测试(ACT)和哮喘症状日记。
5. 治疗与管理5.1 治疗原则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为:- 急性发作期:缓解症状,纠正低氧血症。
- 慢性持续期:控制炎症,减少发作,改善肺功能。
5.2 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分为四个级别,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调整。
各级别治疗方案包括:- 初级治疗: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使用。
- 中级治疗: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使用,必要时加用口服糖皮质激素(OCS)。
支气管哮喘总结笔记
支气管哮喘总结笔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感染、脱离诱因或气候变化等情况下,会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和胸闷等症状。
根据我多年来的学习和总结,我将以笔记的形式分享我对支气管哮喘的理解和治疗方法。
1. 疾病特点及发病机制支气管哮喘最主要的特点是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
气道高反应性指的是患者气道对刺激物质的敏感性增加,呼气流速明显降低。
气道炎症则是指气道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炎性细胞浸润。
这两个特点导致了气道狭窄和过度分泌黏液,进而引起支气管痉挛和喘息。
2. 分类及症状表现支气管哮喘可以根据持续时间和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根据持续时间,可分为间歇性哮喘和持续性哮喘。
间歇性哮喘指的是发作较少、症状较轻的情况,而持续性哮喘则是指症状频繁、严重程度不一的情况。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哮喘。
3. 诱因及预防措施支气管哮喘的发作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诱因包括过敏原、感染、气候变化、药物以及体力活动等。
针对不同的诱因,我们可以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良好的家庭卫生环境、避免感染源等。
4. 治疗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方法包括控制症状、预防发作和纠正病因。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支气管舒张剂、抗炎药物和抗过敏药物。
此外,体育锻炼、呼吸道康复训练和减轻精神压力也是治疗哮喘的重要手段。
5. 日常管理对于患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来说,日常管理非常重要。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劳累、注意饮食合理搭配、远离刺激物质等都是帮助控制病情的重要方法。
此外,定期接受医生的随访和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也是必不可少的。
6. 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患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如避免吸烟、避免与感染者接触、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学品等。
此外,应携带急救药物,以备发作时使用,并及时与医生沟通和寻求帮助。
7. 教育和心理支持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教育和心理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疾病的了解和掌握,患者能更好地管理病情,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第一章绪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呼吸道疾病,其患病率日益增加。
支气管哮喘的特征是呼吸困难、喘息、咳嗽和胸闷,常常在夜间和清晨加重。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
第二章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2.1 遗传因素支气管哮喘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许多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一些基因的突变有关。
这些基因包括细胞因子和受体基因、氨基酸代谢基因、抗氧化基因和免疫调节基因等。
2.2 免疫因素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呼吸道黏膜存在免疫炎症,这种免疫炎症包括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异常产生。
此外,研究表明,一些细胞因子的异常产生也是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之一。
2.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境污染、二手烟、室内空气污染、气体和化学物质、微生物感染、饮食、药物和激素等因素都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相关。
第三章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研究3.1 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口服和静脉给药的类固醇、抗组胺药和抗白细胞介素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缓解支气管症状,减少发作次数。
3.2 特殊治疗对于难治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特殊治疗是必要的。
这些治疗包括免疫治疗、生物制剂和特殊设备治疗等。
免疫治疗是通过注射过敏原和抑制过敏原IgE的抗体来缓解过敏症状。
生物制剂是指利用生物学技术生产的药物,如抗白细胞介素、抗IgE单克隆抗体和抗细胞因子治疗剂等。
特殊设备治疗主要是通过人工呼吸机和氧疗设备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第四章结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基因、免疫和环境等因素。
目前,针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特殊治疗和特殊设备治疗。
这些治疗方法的应用使得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变得更加有效和个性化。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对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不良反应和治疗的副作用。
导致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南京解放军454医院导致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原因是什么?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和人们对其缺乏了解是有关系的,加大哮喘患者基本知识宣传力度,不仅有助于减少哮喘的患病率,还有助于患有哮喘的人群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避免误诊、漏诊带来的困扰。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什么病?该病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促发支气管哮喘的原因错综复杂,了解支气管哮喘的促发因素可有效的预防疾病反复发作。
那么导致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原因是什么?促发支气管哮喘的病因:
1、过敏因素:尘螨、猫、狗的皮垢、霉菌、花粉、牛奶、禽蛋、蚕丝、羽毛、飞蛾、棉絮、真菌等都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过敏原。
2、非特异性理化因子:如吸入烟、尘和植物油、汽油或油漆等气味以及冷空气,可刺激支
气管粘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和咳嗽,在气道高反应的基础上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从而诱发支气管哮喘。
3、气候因素:如严寒季节轻易受凉而导致呼吸道感染,或天气忽然变化或气压降低,都可激发支气管哮喘发作。
4、微生物感染: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尤其病毒感染更易引致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
5、过度劳累:突击性强烈的或长时间的体力劳动,紧张的竞技性运动,均可诱发支气管哮喘。
6、神因素:情绪波动可以成为支气管哮喘的诱因,例如忧虑、悲伤、过度兴奋甚至大笑等。
以上就是“导致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原因是什么”的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支气管哮喘名词解释医学
支气管哮喘名词解释医学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简称哮喘。
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通常具有家族集聚现象,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支气管哮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干咳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者加重,但多数病人可以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此外,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呈现高反应性,常见的刺激因素包括变应性因素如花粉、灰尘等,以及非变应性因素如烟雾、冷空气等。
诊断支气管哮喘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气流受限。
支气管哮喘的气流受限具有可逆性,这是与慢阻肺的主要区别之一。
在治疗方面,支气管哮喘患者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如果出现哮喘急性发作,应尽快就医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发病机制【摘要】本篇综述主要根据近几年来对支气管哮喘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探讨参与哮喘发作的多种免疫机制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如比较肯定的THI/TH2失衡学说,以及还有待于补充和完善的调节性体细胞学说,树突状细胞学说等。
通过对多种免疫机制的认识,给临床治疗哮喘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THI/TH2失恒调节性体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网络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症细胞和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介导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并可引起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的反复发作,症状在夜间和清晨尤其明显。
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疾病,全球哮喘约有3亿【1】。
揭示哮喘的发病机制,对于哮喘的控制和治疗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公认哮喘属于1型超敏反应,近几年来,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大量的从免疫学方面揭示哮喘发病机制的实验性研究,并获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
本文将立足于哮喘的免疫发病机制,综述近几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
1Th1/Th2失衡学说Th1细胞和Th2细胞相互调节对维持特异性免疫功能平衡至为重要。
Th1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抗病毒和抗胞内寄生菌感染,参与移植物排斥;Th2细胞主要涉及B细胞增殖,抗体产生和超敏反应。
Th1细胞和Th2细胞相互制约可以有效进行调节并维持免疫平衡。
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NF-γ和TNF-β。
IL-2的主要活性是支持T细胞的分化和生长,促进CTL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分化。
INF-γ是最典型的Th1型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有活化巨噬细胞,使之产生IL-12,IL-12又作用于Th1细胞、NK细胞和CTL细胞。
此外,INF-γ还促进MHC抗原的表达,增加抗原的递呈和促进抗原被识别。
并且INF-γ可以诱导B细胞产生同种异型抗体。
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10、IL-5、IL-6和IL-3。
IL-4、IL-5和IL-6刺激B细胞分化、成熟和Ig类别转换。
IL-5还作用于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直接原因。
IL-10抑制巨噬细胞和其他APC细胞的功能,并以此抑制特异性免疫细胞和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Th2型细胞因子促进自身发展而抑制Th1型免疫;而Th1型细胞因子的作用恰好相反,抑制Th2型免疫。
这些细胞因子不仅决定细胞亚群的功能,还参与相应细胞亚群活化和增殖,并且他们发挥作用时相互辅助、拮抗,使得Th1和Th2也成为功能上相互协调的T细胞亚群。
例如,Th1细胞分泌的INF-γ可进一步促进Th1亚群的分化,但却抑制Th2亚群的分化。
反之亦然,Th2 细胞产生的IL-4可促进Th2亚群的分化,而Th2细胞产生的IL-10却抑制Th1细胞的活化。
此外,抗原浓度、递呈细胞、共同刺激信号、激素、神经递质和遗传因素均影响Th1细胞和Th2细胞的生成和活化。
每个细胞亚群自我扩增的同时抑制另一个亚群,那么一旦免疫应答的类型确定,免疫应答将或以细胞免疫为优势,清除胞内寄生的病原体,或以体液免疫为优势,清除胞外寄生的病原体[2]。
现已明确, 并非是对于吸入性抗原的免疫反应本身决定哮喘的发病过程,而是在抗原激发免疫反应之后,T细胞的不同分化方向决定了哮喘是否发生[3]。
哮喘过程可分为致敏、活化和效应3个时期,细胞因子在各个时期中均起重要作用。
在致敏阶段,过敏原多肽与APC细胞上的MHC相结合形成复合物,被T细胞的TCR-CD3复合体识别,T细胞因受致敏其克隆扩大并分泌细胞因子。
由于过敏原多是蛋白酶类或富含芳香族氨基酸的蛋白质,优先活化Th2细胞,使之产生IL-4、IL-5、IL-13和GM-CSF类细胞因子。
IL- 4和IL-3促进合成IgE,而IgE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启动哮喘的致敏相。
在此过程中,Th2细胞产生IL-4,而IL-4可诱发T细胞增殖,使未定型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体外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合成IgE有调节作用,Th2细胞产生的IL-4刺激B细胞产生IgE,而INF-γ抑制IL-4所诱导的IgE合成,说明Th1和Th2细胞均调控IgE的合成。
因此,IL-4和INF-γ量的比例和相互制约的平衡调节是IgE合成的决定因素之一。
过敏原致敏B细胞合成IgE需IL-4的机制之一是IL-4为B细胞提供了活化信号,B细胞产生IgM转换成产生IgE抗体,因此,IL- 4是一个Ig类别转换因子。
在哮喘的活化相,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胰蛋白酶、白三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
在此反应中Th2细胞受到强活化,并且分泌IL-5。
IL-5活化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并且将它们聚集到炎症部位。
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化、成熟和活化均需依赖于IL-5。
IL-5为嗜酸性粒细胞必需的生长因子,在形成和维持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中起主要作用。
而IL-5特异性作用于EOS前体,使CD+34细胞向EOS定向分化,促进EOS的终末化及成熟。
研究发现IL-5转基因小鼠持续IL-5的表达,可引起高EOS血症,EOS增多水平与IL-5携带的转基因拷贝数成正比[4]。
Horie 等[5]研究发现IL-5同时也是最重要的EOS活化因子,能诱导EOS脱颗粒,增强其ADCC 作用。
IL-5还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apoptosis)而延长EOS的生成时间[6]。
由此可见,IL-5直接影响着EOS的分化、成熟与成活,从而参与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发病过程。
哮喘状态下循环中IL-5表达分泌亢进,进而刺激造血祖细胞定向分化为EOS增多,EOS生存时间延长,激活增强,脱颗粒分泌过多的炎性介质及毒性蛋白,造成气道的病理损害。
2调节性T细胞(Treg)与支气管哮喘Treg细胞是指一类控制其他细胞功能的T细胞,以抑制作用为主。
近年来,关于各型Tr eg与过敏性哮喘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Treg可分为多种不同的亚群:CD4+Treg,CD8+Treg,自然杀伤Treg等(nTreg)。
CD+Treg亚群又分为自然Treg,适应调节性细胞(aTreg)。
nTreg 主要是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的作用来发挥其抑制T细胞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效应; aT reg 则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而发挥其调节功能[6]。
2.1nTreg与支气管哮喘:因nTreg绝大多数直接来源于胸腺, nT eg又称胸腺依赖性Treg 。
在小鼠和人类体内,nTreg占血液和外周淋巴组织所有CD4+T细胞的比例为5% ~ 10%,在骨髓中占有的比列20%。
此外,在外周低剂量的抗原刺TGF可诱导产生少量的nTreg。
nTreg是在胸腺中通过阳性选择,在树突状细胞(DC)协同作用下,分化发育而来,DC是在由胸腺上皮细胞生成的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被活化的[7]。
有一些研究探索了nTreg在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哮喘中所发挥的调节功能。
在一个以儿时对牛奶过敏为受试对象的研究中,将现已不再过敏的受试者与仍然持续过敏者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前者外周血中的nTreg的比例远远高于后者,前者来源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牛血清抗体的增殖反应明显下降[8],这说明nTreg在抑制机体对过敏原产生过敏性反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在空气中花粉含量高的季节里,过敏性疾病患者体内的nTreg丧失其抑制活性,从而导致过敏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和发展,然而,在无花粉的季节里,过敏性疾病患者与非过敏性疾病患者体内nTreg都能发挥其免疫调节功能,有效地抑制效应性T细胞对过敏原的增殖反应和Th2细胞因子的产生[9]。
这些研究表明nTreg的调节功能受过敏原剂量大小的影响,因而过敏性哮喘季节性发作可能与nTre的功能在不同剂量的过敏原刺激下处于不同的状态有关。
2.2aTreg与支气管哮喘:外周致耐受性DC(不成熟DC)摄取抗原后,加工提呈的MHCII-抗原肽复合物,能特异性地活化初始CD4+T细胞并促使其向aTreg分化。
aTreg具有抗原特异性,根据其分泌的效应性细胞因子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1型Treg(Tr1)和CD4+Th3,它们分别通过分泌IL-10 和TGF-β来发挥其免疫抑制功能。
现在尚缺乏特征性的细胞表面标志来对aTreg进行区分和分离,这给研究其分化发育的路径和具体特点带来了困难。
研究者公认的过敏性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抗原特异性的Th1细胞和Th2细胞反应之间的失衡,但随着CD4+Treg亚群的发现以及对其功能的研究和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更倾向于发病机制是抗原特异性Treg与Th2细胞功能之间的失衡。
在对过敏性疾病和非过敏性疾病患者对比研究中发现:过敏性疾病患者体内的IL-4水平和效应性T细胞数明显增加,IL-10水平和抗原特异性Treg数下降[10]。
同时有许多研究发现IL-10和TGFβ对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IL-10是促使外周T细胞对过敏原和自身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的极其重要的细胞因子,它能够抑制效应性T 细胞对过敏原的增殖反应和细胞因子的产生。
当机体aTreg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时,分泌的IL-10减少,机体免疫系统就不能有效的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因而易患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
研究发现,过敏性哮喘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IL-10水平显著下降,且下降的程度与过敏性哮喘的严重程度相关。
aTreg分泌的细胞因子TGF-β的作用是多样而复杂的,有实验证实它能抑制Th1、Th2和Th17细胞的增殖反应及其相应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IgE;还有实验研究发现TGF-β与CTLA4的表达相关,而CTLA4为效应性T细胞的增殖提供抑制性信号,如阻断CTLA4 信号路径则肺组织中的过敏性炎症加剧,这些均说明TGF-β参与了抑制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和发展[11]。
但是,也有研究报道TGF-β能够促使人受损肺组织发生重建,且TGF-β的表达水平与过敏性哮喘患者肺上皮层下的纤维化呈正相关[12]。
由此可以看出,TGF-β在过敏性哮喘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可能在过敏性哮喘发生的早期,TGF-β能够抑制过敏性哮喘的急性发作和发展,但在后期,反而促使过敏性哮喘并发症的发生,致使可逆性的气流受限发展为不可逆的气流受限,继而出现肺气肿。
3 树突状细胞(DCs)与支气管哮喘树突细胞( dendritic cel,l DC )被认为是目前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 APC ) , 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DC对来源于微生物、致敏原和气道组织微环境信号特别敏感, 并诱导初始化T 细胞分化为辅助性T 细胞( Th) 1或Th2效应细胞;同时DC 对气道吸入抗原建立T细胞记忆和耐受起着主导作用。
针对各种非特异性炎症刺激, DC可从外周循环中迅速募集到呼吸道黏膜并形成密集的网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