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

合集下载

王小波与李银河:最好的爱情是懂得-情感故事

王小波与李银河:最好的爱情是懂得-情感故事

王小波与李银河:最好的爱情是懂得_情感故事“银河,你好哇。

世俗所谓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是一件也不要的。

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

”“小波。

我的活力不够,这一点从第一天见到你的时候就看出来了。

你的生命的活力在吸引我,我不由自主地要到你那儿去,因为你那里有生活,有创造,有不竭的火,有不尽的源泉。

”“爱到深处真美。

”01爱上你灵魂的那一刻,我也接受了你的容颜1977年,李银河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史学组当编辑。

一天,她在朋友处读到了王小波的手抄本小说《绿毛水怪》,里面描述了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的恋情,其中的“真”深深打动了她。

小说作者的名字自然而然地刻在了她的心里。

她暗自思忖,是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充满诗意的小说啊!第一次见到王小波,她失望至极,他长得真够难看的。

小波却对银河心生爱意。

不久之后,他去光明日报社给银河还书。

他问她,“你有男朋友吗?”银河摇头。

“你看我怎么样?”小波的爱像冬日里挂在树梢的冰棱,赤裸裸毫不掩饰,却又如此纯净,让人无法拒绝。

刚开始恋爱就遭遇挫折。

银河提出了分手,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他长得太难看了。

小波气坏了,在信中说:“你从这信纸上一定能闻到二锅头、五粮液、竹叶青的味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你应该去动物园的爬虫馆里看看,是不是我比它们还难看。

”特立独行的王小波不仅才华横溢,在生活中也时时透露出热忱与幽默,于他来说,有趣比什么都重要。

信的末尾有一句话把银河逗乐了,他说:“你也不是就那么好看呀。

”自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因为容貌嫌弃过对方,反而是那异于常人的精神内核将他们彼此深深吸引,再也分不开了。

没有美的容颜有什么关系呢?我爱的是你深沉的灵魂。

什么貌似潘安,美若天仙,都没有精神相通、心灵契合来得踏实且持久。

02写在五线谱上的情书,是我们相爱的见证恋爱初期,他们总是聚少离多。

小波想了个主意,在五线谱本子上给银河写情书,而银河的回信就写在空白处。

王小波致李银河

王小波致李银河

《王小波致李银河》
爱到深处这么美好。

真不想任何人来管我们。

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

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银河,你好!
我收到你的信了。

可是我仍然闷闷不乐,只有等你回来我才高兴呢。

你要我告诉你我过的什么生活?可以告诉你,过的是没有你的生活。

这种生活可真难挨。

北京天气很冷,有时候天阴沉沉的,好象要开始一场政治说教,可真叫人腻歪。

有时我沮丧的直想睡觉去。

说实在的,我没有像堂·吉诃德一样用甜甜的相思来度过时间,我没有,我的时间全在沮丧中度过。

我很想你。

我好像在挨牙痛,有一种抑郁的心情我总不能驱散它。

我很想用一长串排比句来说明我多么想要你。

可是排比句是头脑浅薄的人所好,我不用这种东西,这种形式的东西我讨厌。

我不用任何形式,我也不喜欢形容词。

可以肯定说,我喜欢你,想你,要你。

总之,爱人和被人爱都是无限的。

你走了以后我写了几页最糟糕、顶顶要不得的东西,我真想烧了它。

快考试了,没有时间再写啦。

我写一个女孩子爱上一个男孩子之后想道:“我要和他一起深入这个天地,一去再也不回来。

”我总也写不好爱情,什么热烈和温情也到不了我的笔端,我实在是低能透啦。

我觉得爱情里有无限多的喜悦,它使人在生命的道路上步伐坚定。

性学家李银河提倡这三种男女关系模式...【图文】

性学家李银河提倡这三种男女关系模式...【图文】

性学家李银河提倡这三种男⼥关系模式...【图⽂】李银河,当我第⼀次看见这个名字还是因为王⼩波,她的⽂章多次提到了⾃⼰的⽼公是那个幽默风趣的作家王⼩波,我认为她就在蹭⾃⼰死去的丈夫的热度,我开始对她充满了鄙夷。

⼀个想靠蹭死去丈夫的热度⽽出名的⼥⼈,想想都知道她是怎样的⼥⼈。

但是,随着她的消息越来越多地进⼊了我的眼球,我便开始稍微对她感兴趣了起来。

原来,她不仅仅是王⼩波的⽼婆,还是美国匹兹堡⼤学社会学博⼠,北京⼤学社会学博⼠,更是中国第⼀位研究性的⼥社会学家,同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性社会学家之⼀,甚⾄她的丈夫王⼩波在她的帮助下才成为了⼀位作家,妥妥的⼀位⼤知识分⼦啊!看到了这些,我开始对李银河的印象有所改观,那么多头衔,按理说早该红遍⼤江南北,可还如此地低调,在⾃⼰丈夫背后默默辅佐,默默当着家庭⾥⾯的贤妻。

近年来,随着李银河在⽹上慢慢⾛红,她的⾝份也被更多⼈知晓,不单单再是王⼩波的⽼婆,尤其是她的“中国第⼀位研究性的⼥社会学家”这个⾝份。

也正是因为她的这个⾝份和研究这⽅⾯的东西,因此她的话往往突破了⼈们的固有观念,所以⼀段时间红遍⽹络。

在社会每个时代⾥,总有⼀些⼈宁愿冒着种种危险,也要将真话给吐露,唤醒⼈们那没有被唤醒的⼼底的本能。

⽏庸置疑,李银河就是这样的⼈,运⽤⾃⼰毕⽣所学,将正确的知识⽅法传授给⼤家。

其实,“性”就是我们作为⼈的本能,没有“性”,怎么会有我们⼈类的繁衍?⼜怎么会有⼈类社会?爱和情是性的基础,性是爱和情的维持。

性学家李银河提倡这三种男⼥关系模式,很多⼈不知道,却⼤有裨益:⾄于我所提倡的性⾏为模式有三种(从防病的⾓度,⽽不是从道德的⾓度):第⼀是熟⼈间的性,尤其是夫妻之间的性;第⼆是不交换体液的性;第三是禁欲。

李银河曾在多种相同或不同场合下提出这三种性⾏为模式,再结合她的⾝份来看,我们当下并没有理由怀疑它是对还是错,我们只要做到扪⼼⾃问就可以了。

很多⼈可能就是这样想的,因为这是我们作为⼈的本能,是⼤⾃然赋予我们的权⼒,但却不敢光明正⼤地说出来,怕被别⼈“骂”,被别⼈“喷”,甚⾄还会给⾃⼰带来⽣命危险。

六十余年的性沧桑

六十余年的性沧桑

141今年春天我到香港地区参加一个由香港岭南、上海复旦、美国哈佛——三个大学的中文系联合召集的中国文学六十年研讨会。

会议本来谋划,由男作家一组谈文学与社会,女作家一组谈男人与女人,后来这个安排遭到了女作家们的抗议,掉了个个儿,改由男作家谈男女之大伦了。

这个花絮事件既反映了某种对待女性的不妥,也看出女作家的缺少自信与实居弱势。

我不得不就对于我绝非长项的这个话题谈谈看法。

革命的动员与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列宁说,没有人情味就没有对于革命的追求。

人情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于革命的缘起之一是为受到性侮辱、性压迫的女性说话报仇。

例如《白毛女》中的喜儿,例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黑妮,例如《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在样板戏中被更名为吴清华,这个更名也流露了非女性主义、羞于女性特点主义),例如《家》里的鸣凤,例如话剧《屈原》中的女弟子婵娟。

有些作家本人并非革命作家,但是他们描写的不幸女孩,极具煽情性,例如《复活》中的玛丝洛娃,例如《白痴》中的娜斯塔西娅・菲丽波夫娜,例如《悲惨世界》里的芳汀。

想想看,如果喜儿没有被黄世仁强暴的遭遇,人们能不能激起那样强烈的阶级仇恨?甚至,如果不是每个乡村都有一个或几个准喜儿的故事,中国能不能出现急风暴雨式的土地革命?站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孩对面的是黄世仁、是南霸天,是那些享有性特权性霸道性暴力性穷奢极欲的旧社会的地主、恶霸、沙皇、将军、富商等人。

他们的存在是革命的暴力必然性的依据。

六十余年的性沧桑王 蒙也许我们还可以提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城市群众运动,在北京,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是一九四六年由于美国海军陆战队人员皮尔逊强奸北大女生沈崇引起的抗暴大游行。

当时的口号是谁无妻女,谁无姐妹,这样的群众运动使美军与国民政府处于与广大学生、老师、市民对立的千夫所指的被动地位,而使反美反蒋的烈火从此燃烧不息。

所以,谈到一九四九年标志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胜利的歌曲,一般都认为是《解放区的天》,而我宁愿选择郭兰英首唱的《妇女自由歌》,歌中用山西梆子的悲情风味唱道:旧社会,好比那,黑咕隆咚枯井万丈深,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

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话

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话

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话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话,喜欢王小波不温不火的说着情话,那么俗气却那么入我心,没有太过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爱意,一字一句,款款情深。

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话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话:1、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

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2、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3、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 ?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

你要是喜欢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4、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5、我现在不坏了,我有了良心。

我的良心就是你。

6、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7、虽然我资质平平却是真的想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你8、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9、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10、我觉得我们的爱情就像个糖果罐,我们呢就像两个围着这个糖果罐的孩子,不时的从里面发现一些惊喜。

11、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

12、我很讨厌我自己不温不凉的思虑过度,也许我是个坏人,不过我只要你吻我一下就会变好呢。

13、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你肯用这样的爱情回报我吗?就是你高兴我也高兴,你难过时我来安慰你,还有别爱别人!14、要无忧无虑地去抒情,去歌舞狂欢,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我怕人家说我疯。

有了你我就敢。

只要有你一个,就不孤独!15、我和你就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秘密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16、咱们应当在一起,否则就太伤天害理啦。

17、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

王小波李银河的爱情故事

王小波李银河的爱情故事

王小波李银河的爱情故事
“如果他要活回来的话,我们商量的结果肯定还是不要。

他的小说就是他的孩子吧。

我和小波在一起不是为了某一个目的,而是就喜欢在一起。

选择和自由是我生活的主要原则。

”(李银河语)李银河赶回来与王小波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在信中对她说的话一遍遍响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小波走后,李银河精神上很孤独。

她曾经说:“我从小就不太爱看星星,觉得人太渺小,像蚂蚁一样在地球上爬来爬去没什么意义,最后什么也留不下。

多少年后地球毁灭了,谁还知道人类的爱情?这么一想我就拔出来了。

”蓓青。

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真相

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真相

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真相很多人是因为喜爱王小波,才知道李银河的。

但在这段爱情中,其实李银河才是女神,王小波是个屡遭嫌弃的灰姑娘!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李银河王小波的爱情,希望能帮到你。

李银河王小波的爱情1968年十六岁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

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1971年,王小波十九岁,去了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

1973年,王小波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

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

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

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我是因为看他的小说认识他的。

他的那篇《绿毛水怪》跟我很投缘。

当时在另一个朋友手中拿到的,看完后,我就觉得早晚一定会跟这个人发生点什么。

"相识以后,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

"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的对爱的渴望与无助。

他曾对李银河说:"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令人作呕的,灰色的。

"这个184米身高的黑脸大汉,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旗杆上吊死的猫。

他曾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李银河也曾在恋爱中致信王小波:"我希望你爱我的全部肉体,我愿意它因为你变得美。

"她在给王小波的信中问道:"你能永远满足我的'要'吗……而且我还很爱妒忌,我甚至妒忌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小女孩。

"现在再读他写给我的那些情书,我就觉得更像一件艺术品。

他的表达除了对我个人的情感以外,有一种审美意义。

"李银河后来说。

结婚后1980年元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因为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学生有规定不准结婚,所以结婚是秘密的。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那些事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那些事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那些事你是不是因为喜爱王小波,才知道李银河的?你是不是觉得,在这段爱情中,王小波是主角?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王小波和李银河的那些事,希望对你有用!王小波和李银河的那些事有一天,我父亲四川老友的儿子北辰带了一个女孩上我们家来,这个女孩就是李银河。

他们这段恋情说来很有点传奇色彩,大可以加点佐料,写成一篇故事加到“三言二拍”里。

李银河可以被写成慧眼识珠的女主角,像红拂夜奔一样投奔了才子小波。

这样编织故事是因为他们当时的处境差别甚大,小波尚隐身蒿莱之中,而李银河已经走在通向庙堂的升天阶梯上。

说起来李银河的父母和我们父母都是八路出身,但此八路不同彼八路,我们的父亲中道折翼,被打入了另册,所以小波和银河在家世背景上有霄壤之别。

当时小波在街道厂当一个小工人,处在社会底层,而李银河已然在山西大学毕业,分到国务院政研室工作,在中南海里上班。

事情还不仅如此,当时李银河年纪轻轻,已经在中国政坛上出了名。

当时正是拨乱反正,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时候,她和另一个女孩写了一篇政治文章,被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头版,二版上,前面还郑而重之地加了编者按。

这分明是前途似锦的征兆。

据小波说,她是全国关心政治的青年的偶像,每天寄来的读者来信要用麻袋装。

所以说,他们之间的差别不可谓不大,换了别的女孩,就是不去攀援高枝,大概也不会和小波交朋友。

应该说,在李银河身上存在一种侠女气质,或者说,有一种追求传奇色彩的浪漫情思。

按照普通人的观念,李银河的声名地位十倍、百倍于小波,但她却说她自己算不了什么,小波才是不世出的天才。

小波写出的作品,她是第一个叫好者。

“太好了,没人能写得这么好”,这些热烈的夸奖极大地鼓舞了小波的信心。

说李银河是小波的最狂热的啦啦队,绝对是一个公允的说法。

这个啦啦队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特别是在他早年缺乏自信的草创时期。

对于一些前程难料、需要鼓起勇气、奋勇直前的人生事业来说,只要把士气鼓舞起来,则大胜可期。

1980年,中国性学家李银河与长相丑陋的环卫工人王小波结了婚

1980年,中国性学家李银河与长相丑陋的环卫工人王小波结了婚

1980年,中国性学家李银河与长相丑陋的环卫工人王小波结了婚17年没有要孩子。

一天,王小波拿着一张脏兮兮的20元大钞哭得稀里哗啦,李银河心疼地看了他一眼,然后说道:“你专心写小说吧,我会照顾好你的。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深夜,“天才作家”王小波突然离世。

听到这个噩耗,大家都不敢相信,为什么他会突然离开?当时他的妻子李银河在国外访问,邻居们说,半夜的时候,他们听到王小波家里传来了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但谁也没想到,第二天下午,王小波还没出来,他们就意识到了不对劲,打开门一看,顿时目瞪口呆。

王小波死得很惨,墙壁上到处都是血迹和指甲划破的痕迹。

他的指甲缝里也都是墙灰,这一幕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法医给出的死因是王小波血栓引起的心力衰竭,当时妻子李银河店铺,姐姐给她打了个电话,说:“快回来啊!小波出事了!”李银河听到这个噩耗之后,只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她怎么也无法相信,曾经那么爱过她的人,竟然会离她而去。

王小波的死给了李银河很大的打击,她那浪漫的骑士走了。

李银河在悼念王小波时写到:「小波走了,却给爱他的人留下无尽的痛苦。

」她决定把余生都用来怀念王小波。

从十几年前开始,他们就认识了,相爱了,从《绿毛水怪》开始。

当年李银河无意中看过王小波写的《绿毛水怪》,里面有一句话:“我忽然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渴望,想要去爱,想要活下去,想要活下去,就像是一百世一样。

”当李银河看到王小波的时候,整个人都呆住了,她忍不住惊呼了一声:“你长得真丑。

”不过王小波对李银河却是一见钟情,直截了当地说道:“你看看我怎么样?”李银河不置可否,虽然她很喜欢王小波的才华,但他的相貌实在是太差了。

李银河嫌他长得太丑了,王小波却是不为所动,继续追了上去。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小波终于把李银河给泡到手了。

1980年,他们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婚后生活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兴趣上都是相得益彰的,李银河转行当了一名研究学院的教授,专门研究男女关系、婚姻、亚文化等等。

王小波

王小波

微博认亲 2010年11月24日,李银河就透过王菲的微博,对李亚鹏隔空喊话:“李 亚鹏你关注我,我们可能是亲戚!”李银河在王菲的微博里留言:“李 亚鹏,你好。你的父亲是不是河南南阳人(邓县)?如果是,我们可能 是亲戚,估计没出五服。我姓的是母亲姓。我的外祖父叫李超千……”王 菲的粉丝随后纷纷把此留言转发给李亚鹏:“问你话呢,不过她发错信 息了,帮忙转一下!”因为两位名人都涉及“老家河南”的话题,引起 不少热心读者的关注。 怒斥张艺谋 2013年5月10日,李银河更新微博谈论了“张艺谋超生”,李银河斥责张艺 谋不该带头违法,并指责其“可耻”。李银河在题目为“张艺谋,shame on you(为你感到丢脸) ”的长微博中首先指出“越是名人越要带头遵纪守法,而 不是带头违法。”其次李银河表示张艺谋如果喜欢孩子大可以像布拉德皮特 一样收养孩子。如果觉得自己基因好,想多传些人,就应该以大哲学家人民 日报王若水先生为榜样,王若水忍痛让妻子做人流。最后李银河指责张艺谋 的行为可耻,“这种行为不能说明你很牛,只能说明你很可耻。你应当就此 向公众道歉。”随后李银河用自己此前曾写过的一篇关于“名人富人超生” 的文章来说明其对张艺谋事件的态度,她认为名人富人超生是在挤占公共资 源,如果不重罚就会造成社会不公,跟过去有钱人的“为富不仁”是同等性 质。
4.王小波:性、自由、幽默,是他的文章的三个要素, 而这也正是男生的共同兴趣点,所以王小波能够吸引众 多男生的目光。而且王小波是上个世纪90年代真正做到 不为任何一个人说话的作家。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出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 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 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 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 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 人。 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 久天长》。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 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被誉为 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 《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 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十大著名情书

十大著名情书

十大著名情书《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与李银河的情书集,是跨越世纪、超越时间的爱情经典。

这些情书让人们见识到王小波在理性之外至情至性、热烈纯真的一面,以及他们不畏世俗追求爱情的勇敢。

《两地书》:鲁迅与许广平的书信集,收录了两人从1925年到1929年间的通信。

这些信件完整记录了两人的爱情轨迹,展现了鲁迅浪漫、调皮、脆弱、迷茫等多面的性格,让人们认识到一个真实的鲁迅。

《曾经爱过你》: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情书集,这些情书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表达了徐志摩对陆小曼深深的爱恋和思念。

《朱生豪情书全集》: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文字优美,情感真挚,被誉为中国现代最美的情书之一。

《沈从文家书》: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家书往来,展现了两人深厚的感情基础和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爱情与生活的真实写照。

《傅雷家书》:傅雷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傅聪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对其进行了谆谆教诲。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儿子深厚的爱。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集,收录了朱生豪从1933年到1942年间写给宋清如的数百封情书。

这些情书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表达了朱生豪对宋清如深深的爱恋和思念。

《见字如面》: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综艺节目,其中不乏一些感人至深的情书。

这些情书通过明星的演绎,让观众感受到爱情的真挚和美好。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和她18岁的儿子用了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这些信件记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思考、困惑等等。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情书,更是一本教育孩子的典范之作。

《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向英国一家位于查令街84号的旧书店买书,在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来中,海莲和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德尔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虽然两人从未见面,但他们的友谊和爱意通过书信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这本书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情书。

李银河

李银河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性革命”这是李银河研究中 国性文化10多年来最大的感受。嫁给著名作家王小波后,她得 到了刻骨铭心的爱,也经历了大悲大欢。李银河研究的领域是 “性”,这恰恰是中国人认为最隐私的东西。主要著译作有: 《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 落透视》,《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性社会学》,《中国 婚姻家庭及其变迁》,《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女性的感 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性的问题》 等。……
李银河简介
李银河,女,中 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 社会学家,著名作家 王小波之妻。1952年 生于北京。美国匹兹 堡大学社会学博士。 1999年被《亚洲周刊》 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 响的人物之一。
中文名: 李银河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1952年 职业: 学者、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1997:《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 1997:《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同性恋亚文化》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虐恋亚文化》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9:《婚姻法修改论争》光明日报出版社(主编) 1999:《性的问题》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性·婚姻——东方与西方》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时事出版社 2000:《农民流动与性别》中原农民出版社(合著 2001:《一爷之孙——中国家庭关系的个案研究》 2001:《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西方性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主编) 2002:《李银河文集第一辑》含四册:《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

东宫王小波_西宫李银河

东宫王小波_西宫李银河

东宫王小波,西宫李银河这年头爱上耽美的女孩越来越多了,我说这话绝没有别的意思。

变态的大和民族在他们们狭小的国土上努力的寻找着新玩法,于是耽美就产生了。

耽美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为反对自然主义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耽美派。

耽美派的最初本意是“反发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意义”。

耽美在日文中的发音为TANBI,本义为“唯美、浪漫”之意,如耽美主义就是浪漫主义。

耽美,沉溺于美,详细解释则是「包含一切美丽事物,能让人触动的,最无暇的美」。

后来这个词被日本的漫画界用于BL(boy's love)漫画上、结果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最后更发展为男同性恋漫画的代称之一。

我身边有这样的人,曾经跑来跟我商量,说一起拍个同性恋短片吧,我就说我拍不了,我不是王小波。

当然,我这里对王小波先生的情感是崇拜,而并非不屑。

而字里行间不屑的语气是留给自己和这群疯狂的孩子的。

下面我将浅谈一下王小波先生的《东宫西宫》。

据说《东宫西宫》的产生是这样的:1991年,一个以健康研究为名的搜捕行动在北京同性恋圈中展开,执行者是北京东郊民巷派出所的警察。

50多名同性恋者被捉拿,审问,采血,问卷调查。

这起被“第六代导演”张元称为“荒唐透顶”的事件促成了中国大陆第一部同性恋电影《东宫西宫》的问世。

张元最初的设想是要拍一部类似以往作品的纪实电影,对同性恋群落的原生状态作一次全景式的描绘。

这个意图也体现在片名上面:北京同性恋者的语汇中,“东宫”、“西宫”指的是两处著名的同性恋聚会场所——天安门东西两侧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内的公厕。

这个题目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同性恋亚文化的“公厕特性”。

然而,作家王小波参与编剧后,全景图变成了“二人转”:警察与同性恋者,审问和坦白,较量与交流。

而在我看来,东宫西宫这个题目直至最后消逝了全景式的描述还依然存在,原因在于东宫与西宫的含义,东宫的含义各个朝代或有不同,但在这里,我就做大胆的猜测,这里所指的东宫西宫是代指“帝王的女人”。

王小波情史——谁才是那个刻骨铭心的陈清扬

王小波情史——谁才是那个刻骨铭心的陈清扬

王小波情史——谁才是那个刻骨铭心的陈清扬逐渐成熟的王小波,也遇到了人生的大问题,那就是爱情。

王小波虽然表面木讷,内心却非常敏感。

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他的爱情道路和心路历程鲜为人知,只是在他去世后,通过《爱你就像爱生命》、《浪漫骑士》等书,大众才了解王小波和妻子李银河之间浪漫的故事。

但一个人的感情经历往往是复杂的,有很多隐私。

对作家爱情生活的勾勒和考察,有助于理解作家独特的文学形态和美学追求。

李银河并不是王小波第一个痴恋的女性,而王小波也并不是李银河的初恋。

作家心目中最美的女性,很有可能来自其早年生涯、特别是情绪浓烈的初恋时期,而非现实配偶——尽管,现实配偶可能是他的挚爱所在。

王小波与李银河这种情况在很多作家身上都有体现,如沈从文和张兆和、鲁迅和许广平。

优秀的作家,往往擅长汲取原型人物的某一特质,加以丰富想象,形成更复杂的文学人物。

例如,小说《似水流年》中,惊世骇俗的悍女“线条”,据说来自王小波教育部时的同学——身材高挑、容貌秀丽的肖林。

肖林聪明倔强,自信坚强,和小波一起支边来到云南,就在弄巴农场不远的瑞丽农场。

她曾一度入缅作战,在热带丛林出生入死。

后来,她从缅甸回国,辗转回京后,在一家出版社工作至退休。

她特立独行、自尊自强的女性风范,让王小波非常欣赏。

所以,在小说中,王小波就以肖林的外号“线条”命名了这个人物——但实际上,据现有材料和笔者对肖林的采访,两人虽然熟悉,但并无“明确”的情感瓜葛。

那些写于1971—1978年之间的作品,尽管比较幼稚,但更能如自传体式地看到作家早期的心路历程。

这里有自卑自怜,也有不甘平庸的呐喊,有对童年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

小说《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中,主人公“我”是一个回城知青,因报不上户口,只能靠捡垃圾度日,这里能看到王小波从云南回来、滞留于京时期的灰暗心情。

《绿毛水怪》中,主人公陈辉儿童时期反抗老师和学校的描写,也显然有王小波儿时的影子。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歌仙》则更是一部男性“不平则鸣”的寓言之书。

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一封信

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一封信

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一封信大概是在上班的第一年,我买了王小波李银河合著的《爱你就像爱生命》,用本书编辑的话来说,这本书既是李银河送给王小波的礼物,也是对广大王小波迷在其死后仍然对他拥簇备至的感谢。

实际上我非常惭愧地对王小波的书没什么感觉。

看过他的《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就记得故事里面有一个女的被骂成破鞋,还有一句描述是“天空像巨大的阴茎倒挂下来”,其他情节全忘了。

但是显然我喜欢的几个国内作家以及身边的朋友都是王小波粉。

我非常肯定自己忽视了一个文学天才以及并没有看懂他的书。

我还在kindle上面买过王小波的散文集,结果也是没感觉。

并不是说他写的不好,可能只是不对我的胃口,没有什么真正触动我的地方,看过了就看过了。

看《爱你就像爱生命》却着实被震撼了一把。

不只是因为书里浓得化不开的荷尔蒙。

其实之前我看过不少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的书信,在爸妈的饼干盒里看到过,在文革时代很多小说里看到过。

在那个男女谈恋爱都要互称“同志”以及爱情被表达成“共同组建家庭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年代,王小波这种开口就“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

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

以及“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

等等等等的表达方式简直可以用石破天惊摧枯拉朽来形容。

在我父母那个年代,“爱”是一个太重的字眼,重到难以说出口。

我并不是不相信王小波能写出这些话,我只有一种非常隐秘的怀疑,在他写这些信的时候,具体对象真的是李银河,还是背后带着一些巨大空泛的对理想的激情。

李银河最近出了那件大新闻之后,我又翻开那本书看,看到一篇,里面王小波说:“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再次印证了我的感觉,我总觉得王小波爱的是“他对她的爱”,他多多少少是爱上了“爱情”这件事情本身,而这确实是对当时社会的巨大嘲讽。

而从情书本身来说,我又从非常自私的角度喜欢王小波—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写过情书的人,我还是明白,写情书的永远比看情书的幸福,在写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爱,所有令人烦恼的琐事都退居一隅,所有的天空都迅速变成深蓝,我们写出的每一封情书最终都是写给自己。

王小波:我一生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我一生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我一生的黄金时代01当代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时写过一首抒情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997年4月11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远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李银河怎么也不会想到,去年10月的机场一别,竟然会是她和爱人王小波的永别。

凌晨时分北京郊外的一个小写作间里,45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时代三部曲》的编辑钟洁玲后来写道:“据说,他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有墙灰,他是挣扎了一段时间,再孤独地离去的。

”至此,一个有趣的灵魂在尘世间烟消云散,一个天才的作家让中国文坛留下无限遗憾。

就像上个月霍金和李敖去世时,很多人都是先去了解他们的生前贡献,然后才开始在网上发起对他们的悼念。

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个世界,大部分人总是后知后觉的。

在媒体不发达的1997年,王小波的离世不足以让当时人为之颤动。

很大程度上,当人们开始熟知王小波,开始读王小波的作品,开始怀念他的风趣幽默时,早已经是21世纪的事情了。

值得欣慰的是,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无论是生前没有发表什么作品的卡夫卡,还是被人认为是疯子的梵高,总能从满是黄沙的队伍中淘出,露出原本属于他们的黄金本色。

王小波去世后,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时代三部曲》。

不同于此前《黄金时代》单行本出版时的历经波折和销量冷清,《时代三部曲》一时洛阳纸贵。

编辑钟洁玲回忆,在2001年底合约到期前,《时代三部曲》加印约十多次,印数约20万册,盗版更是难以统计。

这个生前因为没有被主流文学圈和读者所接纳的作家,身后声名鹊起。

02王小波是一个被后世人所公认的天才,关于这一点,高晓松就有谈到过。

高晓松说:“说他,我有千言万语,但是真到了要讲他的时候,又不知从何说起。

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我个人热爱写作,热爱做音乐,也热爱拍电影。

你真可爱,让人爱得要命

你真可爱,让人爱得要命

你真可爱,让人爱得要命你真可爱,让人爱得要命“你真可爱,让人爱的要命。

” 这是王小波在写给妻子李银河书信中的一句话。

也许,只有在相爱的人眼里,对方才会这么的可爱,可爱到要命了,这该是多深挚的感情啊!这个世界充满了薄凉,尤其是在这个爱情用金钱来衡量的时代,真正的爱情,更是显得弥足珍贵啊!爱,是让世人怦然心动的词眼,爱的初始生长中,醉了多少人的美好。

然而,真的能把初见之美,延续到生命终点的人,屈指可数吧!诸多人的爱情,都被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熏得看不到了初心。

那些动人的情话,在光阴的河床上,被冲掉了,或者变淡了。

也许不是不爱了,只是把初相遇时候狂热的爱情,沉淀成了温软的亲情了。

可是,总有一些人,一直怀着诗意的浪漫情怀,如王小波。

他直到生命终点那一刻,心中不变不悔的爱,唯有李银河。

最好的时间,遇到最爱自己的那个人,然后,风雨牵手同行的人,彼此深爱,这就是最美的爱情吧!“你一来,我就决心正经地,不是马虎的生活下去,哪怕要费心费力呢!哪怕我去牺牲。

”这情话,怎么能不让也爱着自己的李银河感动呢?虽然王小波英年早逝,可是依然坚守自己的承诺,在和自己妻子相伴的二十几年里,每一天都生活的很认真。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他的妻子,或许再也没有谁能入他的心了,因为他的心房住满的是对李银河的爱。

“我要和你相通、共存,还有你的温暖,都是最迷人的。

”若真爱,你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独一无二的美。

“让我们爱个够,爱个够,但愿我们是一首唱不完的歌。

”这是妻子李银河最美的回应。

真正的婚姻,是上天赐给两个人最好的礼物。

世间最美的爱情,莫过于和相爱的人,在余生里,梧桐相思老,两看永不厌,情深深,爱切切。

人有聚散离合,他突然走了,甚至还来不及和心爱的,可爱的人儿说一声道别,却再也无法拥抱了,也再也不能给心爱的妻子写诗了。

那个写诗的人走了,带着他的遗憾,带着对她的爱走了。

而她在承受着孤独的日日夜夜里,永远的相思着那个她爱的彻骨的人。

我想假若生命可以重来,他们依然会选择彼此,相伴,相爱下去,做彼此最可爱的,最温暖的,最美好的那个人吧!。

李银河小资料

李银河小资料

李银河李银河,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著名作家王小波之妻。

1952年生于北京。

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

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单身应庆幸生活的自由!为什么现代中国人选择单身者已约2亿,因,她认为应当庆幸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个人自由选择空间大大扩展的时代和社会。

出版作品▪五四运动简史▪现代社会学入门▪社会研究方法▪生育与村落文化▪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两性关系▪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李银河自选集▪性别问题▪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个人简介满族(1952年2月4日-),北京人,中国社会学家,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之妻,师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籍贯衡阳市衡山县,中国最著名性学家。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性革命”这是李银河研究中国性文化10多年来最大的感受。

嫁给著名作家王小波后,她得到了刻骨铭心的爱,也经历了大悲大欢。

李银河研究的领域是“性”,这恰恰是中国人认为最隐私的东西。

主要著译作有:《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性社会学》,《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性的问题》等。

生平履历1952年生于北京。

1969年从中学上山下乡到内蒙古兵团,后回山西老家沁县插队。

1974年-1977年,就读于山西大学历史系。

1977-1978年,光明日报社编辑。

1978-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1979-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助研。

1982-1988年,赴美国学习。

家庭背景母亲李克林(1916-2003),原名李振瀛,也曾用李荧这个名字,河南省邓州市人,1916年9月生于邓州市岗岔楼村一个地主家庭。

曾任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是参加了人民日报创建的为数不多的女编辑(记者)之一。

感情生活嫁给了著名作家王小波,她得到了刻骨铭心的爱,也经历了大悲大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
银河,你好哇。

世俗所谓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是一件也不要的。

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


“小波。

我的活力不够,这一点从第一天见到你的时候就看出来了。

你的生命的活力在吸引我,我不由自主地要到你那儿去,因为你那里有生活,有创造,有不竭的火,有不尽的源泉。


“爱到深处真美。


-01-
爱上你灵魂的那一刻,我也接受了你的容颜
1977年,李银河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史学组当编辑。

一天,她在朋友处读到了王小波的手抄本小说《绿毛水怪》,里面描述了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的恋情,其中的“真”深深打动了她。

小说作者的名字自然而然地刻在了她的心里。

她暗自思忖,是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充满诗意的小说啊!
第一次见到王小波,她失望至极,他长得真够难看的。

小波却对银河心生爱意。

不久之后,他去光明日报社给银河还书。

他问她,“你有男朋友吗?”银河摇头。

“你看我怎么样?”小波的爱像冬日里挂在树梢的冰棱,赤裸裸毫不掩饰,却又如此纯净,让人无法拒绝。

刚开始恋爱就遭遇挫折。

银河提出了分手,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他长得太难看了。

小波气坏了,在信中说:“你从这信纸上一定能闻到二锅头、五粮液、竹叶青的味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你应该去动物园的爬虫馆里看看,是不是我比它们还难看。


特立独行的王小波不仅才华横溢,在生活中也时时透露出热忱与幽默,于他来说,有趣比什么都重要。

信的末尾有一句话把银河逗乐了,他说:“你也不是就那么好看呀。


自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因为容貌嫌弃过对方,反而是那异于常人的精神内核将他们彼此深深吸引,再也分不开了。

没有美的容颜有什么关系呢?我爱的是你深沉的灵魂。

什么貌似潘安,美若天仙,都没有精神相通、心灵契合来得踏实且持久。

-02-
写在五线谱上的情书,是我们相爱的见证
恋爱初期,他们总是聚少离多。

小波想了个主意,在五线谱本子上给银河写情书,而银河的回信就写在空白处。

都时常会在信的开头快乐地写道:“你好哇,银河。

”小波曾说过,他喜欢银河这个名字,漫天的繁星是挂满嫩叶上的露珠,亮晶晶,闪着光。

她是他一生的光亮。

如今,谁还能拾起纸笔将心里的满腔爱恋写出来,寄给那个挂在心头的人?没有。

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那时相爱最好的见证,就是写着对方名字的情书。

一封封,以爱之名;一声声,唤着对方的爱称,告诉心上的人儿,你有多好。

思念有多苦,相爱就有多珍贵。

小波在信中写道:“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

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我还是喜欢你。


小波的坦然真诚流露在情书的字里行间。

李银河写给小波的回信也满载意趣和深情,她甚至嗔怪地写着:“我还很爱嫉妒,我甚至嫉妒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女孩。


真正赤诚地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会变成一个天真的孩子。

我就是要你只欢喜着我,少了一分一秒都不行。

他们的情书后来出版了,书名叫做《爱你就像爱生命》。

-03-
我坚信,你是一个文学天才
婚后,他们没有要小孩,俩人都不喜欢世俗油盐柴米的生活,日子过得马马虎虎。

小波的妈妈急坏了,感慨:“他们在一起吃精神吗?”
他们一直在追求高贵的精神生活。

银河是一个知识女性,上进,求知若渴。

新婚燕尔,三十岁的她远赴美国匹茨堡大学攻读社会学。

两年之后,小波也去了美国,办了陪读。

在国外,他们生活得很清贫,每个月的伙食费只能靠银河几百美元奖学金去维持。

迫不得已,他们俩都会打一点零工,诸如当服务生、装修等这些最底层的工作。

没有人知道,这小个子女人是社会学家,这大个子男人是作家。

虽然生活拮据,但是他们省吃俭用存下一笔钱遍游了美国,甚至游历了欧洲。

银河在生活上极为素朴,从不在乎穿衣打扮,她与小波一样,忽略物质,看重精神。

在行走的过程中,他们在精神上汲取了许多养分,相伴在一起走过的每一个城市,每一处风景,都成了铭记彼此一生的念想。

旅行途中,王小波的大哥王小平对李银河说:“小波靠写小说没法维生啊。


她回答得很坚定:“我坚持小波必须写小说,因为他的文学才能荒废太可惜了。

生计所需的那点儿物质太容易满足,实在不行,我一个人工作也够用了。

而文学是他的生命,不写小说他这个人就成了行尸走肉,那样的物质生活水平再高有何意义呢?”
回国之后,李银河潜心同性恋研究,王小波就职于人民大学。

1992年,40岁的王小波选择了辞职,准备安心写作,他对母亲说:“如果人总是瞻前顾后,就永远不可能做成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亲朋好友都不赞成王小波的做法,唯有一个人支持他辞职,她就是李银河。

她是他的灵魂知己,是他写作的坚强后盾。

银河鼓励小波:“好好写,将来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你的。


最好的爱情是互相懂得,懂得对方的才华,懂得对方的坚定。

如果没有李银河给予他爱情的滋养与支持,就不会有王小波日后轰动文坛的“时代三部曲”,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在与爱妻李银河相扶相依的日子里写下的。

而李银河的同性恋社会学话题研究,小波也会帮着一起搜集素材,一起采访,一起整理稿件,他们一起写下了一本研究同性恋的专著。

李银河对同性恋的研究影响了王小波,让他也开始深入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并以同性恋为题材写下《东宫西宫》的电影剧本。

他因着这部电影在1997年的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

银河一直坚信,王小波就是一个文学天才。

-04-
爱你就像爱生命
1997年的春天,王小波因心脏病发猝死,年仅45岁。

李银河怎么也想不到,那个说要陪她一辈子的男人就这样迅疾地走了,甚至在小波离开人世的前一刻,她还在遥远的英国访学,遗憾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法陪伴在他的身边。

她多想在他最痛苦的时候,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不要害怕,有我在。


李银河独自去给小波选骨灰盒,选着选着回头随口问了一句:“你喜欢哪一个?”
好似他还在。

在她的记忆中,与小波共处的这二十年,从未有过沉闷厌倦的感觉。

他的爱一直包裹着她的身体,她的灵魂。

哪怕他已提前去往了另一个世界,这份温存依旧存在李银河的生命中,不曾失去。

王小波生前并没有多少名气,作为一名作家,他写的书并不畅销,甚至有的书稿因为他对性的一些直白描写触犯了当时的尺度而不能出版,他并不能靠写作养活自己。

但他死后,突然声名鹊起,作品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报道,世人无不惊叹于他的才华,他成为“70后”“80后”心中追求精神自由的一面旗帜。

在他的作品被世人捧读的背后,是一个女人一边不遗余力地整理遗稿,一边努力地宣传、推广他的作品。

小波能在去世后轰动文坛,成为“中国的卡夫卡”,她的付出功不可没。

多年后,李银河在传记《人间采蜜记》中感慨道:“在他一生最重要的时间,他的爱都只给了我一个人。

我这一生仅仅得到了他的爱就足够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痛苦磨难,小波从年轻时代起就给了我这份至死不渝的爱,这就是我最好的报酬。

我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了。


很多年后,鲁豫采访李银河,问她当初收到“五线谱”情书时是怎样的感受。

这时的她已年过花甲,眼角有了皱纹,但是回答的时候仍然笑得恍如少女:
“当然是非常高兴,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能得到这样的爱真的不是很常见的事情。

原来跟我住一个院子的朋友,她就说,这些信她一生哪怕能接到一封,就满足了。

她的话让我觉得自己拥有了太多的财富。


李银河与王小波,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互相支撑,彼此懂得,全然地支持对方的人生理想。

哪怕相处只有二十年,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的爱情早已融进了各自的灵魂与文字作品中,那份美好的爱情定将永恒。

人们提到王小波,必定会想起李银河;看到李银河,肯定会提起她跟王小波的爱情,这样的关系,已经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了。

在未来的十年,几十年,甚至如果后来的人们提起这个时代,李银河和王小波,都是站在一起的。

“银河,爱情真美,遗憾的是咱们老不能爱个够。

真希望下个星期日早来,
并且那一天,春光明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