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能力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路历程,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真心英雄》一、导语:课前播放的歌曲什么名字?(学生:《真心英雄》)老师特别喜欢这首歌里的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
的确人生旅途不是时时都一帆风顺,往往充满心酸,饱含泪水,如果说,成长必须付出代价的话,那么孤独,就是我们成长旅途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
今天我们随着曹文轩笔下的杜小康,一起踏上一段孤独之旅,开启我们体验孤独的旅程。
二、整体感知:聊一聊小康的故事1、跳读课文,聊一聊小康的故事。
请同学以“过去……后来……最终……”的句式来聊一聊杜小康。
2、同桌交流小康的故事。
3、一学生面向全班同学分享小康的故事。
4、教师概述杜小康的成长经历。
三、细节揣摩:品一品小康的孤独1、放鸭的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孤独。
)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杜小康孤独的词句。
自我朗读后小组合作完成。
大屏幕出示合作要求:(1)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位同学朗读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其余同学听读思考:你体验到了一种怎样的孤独。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班上朗读交流。
2、学生交流,着重赏析课文第9、11、13、15、17、28、29、30段3、教师总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享,我们总结一下,我们品味到的杜小康的孤独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孤独?那是一种背井离乡的孤独,是别离母亲的孤独,是没有伙伴的孤独,是没有说话人的孤独,是没有思想交流的孤独,而这种孤独恰恰是杜小康由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因为家道中落而失学去放鸭时体验到的,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他的迷茫、他的痛苦、他的挣扎你能否感受到吗?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也想到我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孤独。
《孤独之旅》教学实录及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了解人物成长轨迹.2、体会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展现人物成长过程所起得作用。
3、联系实际,理解小说标题《孤独之旅》得含义,体验成长。
课前:品尝一份孤独(数字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一张图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们从这些故事中品尝出了一种共同得东西——孤独。
其实,人人都有孤独时,处处都有孤独在。
今天,我们学习曹文轩得长篇小说《草房子》得节选——《孤独之旅》,一起走进一个小男孩——杜小康,分享她得成长经历。
二、补充小说内容——杜小康得昨天数字故事:昨天得杜小康昨天得杜小康是油麻地呼风唤雨得少年,今天,我们要认识得杜小康不是这样得了。
她要离开家。
曹文轩散文《前方》中说: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得世界。
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三是人得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她。
默读课文第一节,思考杜小康离家得原因是哪一点?生:第二点,无奈。
师:您从哪儿读出来得?生:她得家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杜小康失学了。
师:您能读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杜小康得无奈吗?生读.师:哪一个词很重要?学生齐答:只好。
师:“只好”是什么意思呢?生:不得不,不情愿。
师:昨天得杜小康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得孩子。
而现在得杜小康呢?她过不上“小康”得生活了,做不成班长了。
读读《草房子》,您会知道:小康厚实得家底是她父亲开杂货铺挣来得,就在一次借了许多钱进货得返航途中,船被撞翻了,血本无归,她得家就败落了。
但父亲不甘心家业在她得手中败落。
于是她设计了一个拯救家业得蓝图。
杜小康被命运抛出原来得生活轨道,她要跟着父亲去放鸭了,即使一万个不愿意,她也得出发。
二、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结合昨天得预习,思考:在放鸭得过程中,杜小康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您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得杜小康?生1:害怕、恐慌、孤独,暴风雨。
生2:经历了这些磨难后,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三、精读探究师:曹文轩还在《前方》中说“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得旷野呢?” 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方”流浪.她得前方究竟是哪里?她们要把鸭群赶到哪里?生:21节中说到了目得地—-芦荡。
初中语文_初中语文3.14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相关环境描写及细节描写,学会赏析人物语言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能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深刻理解“孤独”的含义。
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相关环境描写及细节描写,学会赏析人物语言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美丽而又单纯的故事。
文中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有一种黑白电影时代淡淡的怀旧的忧伤。
诗化的语言,水墨画般的景致,童话般的情节,孤独的父子……用心品味,相信你会有所触动。
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出示曹文轩图片及简介: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请一名学生读。
三、踏上孤独之旅1、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轩(xuān)嬉.闹(xī)凹.地(āo)雍(yōng)掺.杂(chān)胆怯.(qiè)撅(juē)给予..(jíyǔ)觅.食(mì)撩.逗(1iáo)(2)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1)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2)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3)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撩逗:挑逗、招惹。
(4)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师过渡:看来大家的预习不错。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孤独之旅!(大屏幕出示)2、把握故事情节。
初中语文_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三下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一群处于浮躁变动的青春期的孩子。
这些孩子面对升学、生活的压力,在初三这一年,心理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切实帮助学生走出阴霾,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必须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的形象,学习在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方法。
3.感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命运的主人。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播放歌曲《隐形的翅膀》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受?生: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风风雨雨,人贵在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不经历风雨曾能见彩虹?生:历经磨难终能成功的一生才是精彩的一生。
人生旅途并非事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尝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是在这样的锻造中丰满成熟起来的。
生……导入课题: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历经困难和挫折,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主人公杜小康进行一次零距离的孤独旅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引导到阅读中来。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1.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的形象,学习在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方法。
初中语文_10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0.《孤独之旅》教学设计课前寄语:生命是一个旅程,不是一个家,是一条道路,不是一座栖居的城市;人们所有的享受与幸福只不过是生命路旁的旅店,供我们稍事休憩,好让我们增添精力到达终点。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理清小说的思路。
2、通过品味语言来理解文章的内涵。
3 、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含义,做个内心强大的人。
资料助读:1、走进作者:曹文轩,当代作家。
1945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
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2、故事链接:杜小康家原来是全村首富,一直过着无忧无虑,有求必应的生活。
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羡慕,他是班长,学习成绩优异,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时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时,他已经骑着属于自己的自行车穿梭于孩子们的游乐场。
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孩子王”,享受着至尊无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军”“司令”的领袖人物。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一瞬间毁了,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
于是他陪着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始了放鸭生活…….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小说情节自学指导:快速浏览课文,概述小说的情节。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 ( )高潮()结局 ( )学法小帖士:1、我们要看清杜小康所处的环境,更要看透他内心的变化。
2、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杜小康。
3、自主思考、互助合作。
二、品尝孤独之味自学指导: 跳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句段来说说杜小康承受了什么样的孤独,并阐述理由。
(注意文中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分小组讨论:1、去芦苇荡(2—11自然段)2、到芦苇荡(12—27自然段)3、在芦苇荡(28—34自然段)三、体验孤独之效自学指导:赏读暴风雨来临(35—49自然段),说说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有哪些表现 ,可以从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概括。
初中语文_10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相关论述】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教材与学情分析】《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家境败落后与父亲在放鸭生活中战胜孤独坚强成长的历程。
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生活的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小说的要素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
但他们往往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深入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还比较困难,不能准确寻根求源,透视主题。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因此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生活实际,细致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学习: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课前预习】1.搜集阅读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及他的其他代表作品如《青铜葵花》、《前方》《感动》等,初步了解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风格。
2.阅读并品读《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小说内容,了解“孤独之旅”的前因后果,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深层感悟“孤独”一词,感知“孤独”之于“成长”的关系。
初中语文_《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草房子》这部小说。
(屏显,生齐读)《草房子》这部小说写的是少年儿童的成长故事,描写的是苏北水乡孩子们的生活。
作者想通过描写他们的故事来感动我们现在的孩子。
师:我们再看看杜小康的家境。
(屏显,生齐读)杜小康家:油麻地的首富,他家没有一寸土地,只开了一个杂货铺。
师:再看杜小康。
(屏显,生齐读)杜小康:个头很高,不胖,脸色红润,很健康。
一年级,他就有了一条皮裤带。
油麻地的孩子只能用一条线绳来作裤带。
四年级,他有了一辆自行车。
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是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
他的成绩还特别好,谁也比不过他。
他一直当班长。
师: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好、条件好、有能力的杜小康,杜家的独子,在一天早晨却跌入了另一番境地,他不得不失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今天,我们就同杜小康一起走进他的《孤独之旅》(师屏显“走进孤独之旅”)二、初读课文,感知杜小康的心路旅程。
师:首先看“旅”字。
《新华字典》对“旅”的解释是“离家在外,居留他地”,引申为离家在外时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就跟随杜小康一起去感知他孤独成长的心路历程。
现在大家围绕五个时间段,在课文中勾画出杜小康成长变化过程中的心理的词,再从文中找出印证这个词的句子。
屏显(生读课文并勾画)师:这两名同学来板书,分别完成前面三个空及后面两个孔。
其他同学在书上勾画、批注。
(两位同学上黑板填空,教师提示规范书写。
)师:词找得特别好。
请两位同学讲一下为什么填写这些词。
生:杜小康的茫然和恐惧表现在第五自然段:“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第二段中写道:“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初中语文_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二)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环境描写
文章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多,也很精彩,可以说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主要围绕鸭群、芦苇荡、暴风雨这三个方面来写的。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断进行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小组探讨,分组进行,每一个小组围绕一个方面,小组发言)
教师小结: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以芦苇作为人物心理变化的见证;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面对芦苇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文章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舞台,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到了烘托、暗示、促进、推动的作用。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镇定下来。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到达芦苇荡时)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三、总结
那个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在经历了“孤独之旅”后,变的成熟了、坚强了,长大成人了。因为那份孤独已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雕刻了他的灵魂。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但只要你们勇敢去面对,就会收获成功与喜悦。有一首歌曲是这么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下面,我们一起唱响这首歌曲,祝愿同学们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
3、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尤其不得不“孤独”,但他逐渐学会面对“孤独”
初中语文_《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体会标题含义;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体验主人公成长的心里路程2、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和讨论法一、创设情境激励反思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
他的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
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他就是,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
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了。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去进行一场《孤独之旅》二、检查预习回顾反思(一)作者简介(二)检查预习给划横线的字注音(三)说说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四)本文突出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环境描写)是的,本文是:一个以水乡生活为背景的流浪故事;一个以芦荡为场景的父子牧鸭的故事,强调命运场景。
三、探究展示问题反思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正是恰恰不多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一)请速读课文,勾画(杜小康)语言。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2、我要回家……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二)、赏析语言,把握人物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告诉同学们怎么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
赏析第一句话。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1、生齐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2自然段。
2、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哪一段交代了原因?(他家由富变穷了,第1段。
)3、这段中哪一个词语鲜明地表示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怎样的态度?(只好。
初中语文_10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启发、激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努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2、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学会倾听,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通过学习《孤独之旅》这篇小说,读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学生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一些小说篇目的学习,以及本单元第一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体裁的特点、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已初步感知,只是对本文这样大量运用环境、心理描写的作用还缺少了一些认识,同时,九年级学生对这类涉及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感兴趣。
【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自读课文,本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本文注重环境描写的学习,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学习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联系实际体会成长中的感受,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积极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从人物语言角度赏析《孤独之旅》教材版本:九年义务教育五四制鲁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编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
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
学习这篇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人物语言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从人物语言入手,快速捕捉主要信息,从人物语言角度赏析杜小康在孤独中走向成长,体会作品意蕴,体验成长的感受。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初三的学生,在初一初二时已经接触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对小说体裁的特点、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已初步感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作品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析和鉴赏能力。
因此,教学本文,要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同时要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通过人物语言,来赏析人物形象的成长。
3.联系实际体会成长中的感受,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积极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验成长的感受,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难点)通过人物语言,来赏析人物形象的成长。
教法:1.诵读法:小说语言平白、朴实,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前准备:1.学生根据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
3.教师制作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人生道路上,成长是我们所必经历的阶段。
在成长中,我们有快乐有烦恼,有喜悦有忧愁,更多的则是寂寞与孤独。
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孤独,让生命在孤独中更加灿烂无比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与杜小康一起在孤独中成长吧。
【设计意图】: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是成长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
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通过人物语言,来赏析人物形象的成长。
3.联系实际体会成长中的感受,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积极人生观。
【设计意图】:按照课标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建议,制定目标由小说三要素入手,指导学生从人物语言入手,快速捕捉主要信息,从人物语言角度赏析杜小康在孤独中走向成长,体会作品意蕴,体验成长的感受。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曹文轩,当代作家,1954年生人。
现任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
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2016年4月获有“儿童文学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华人在该奖上零的突破。
2.同学们速读课文,根据下列提示,快速了解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
主人公(),因遭遇()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
他们放鸭的目的地是(),后来在那里安顿了下来,鸭子渐渐长大。
有一天父子俩遭遇到了最恶劣的天气——(),鸭群被冲散,主人公朝一股鸭子追去,终于找到了,他觉得自己突然()了,()了。
八月的一天,主人公惊喜地发现鸭()。
小说的主体事件,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的课文,并能加以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3.这篇小说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找出杜小康的语言。
(1)(2)(3)(4)【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对环境描写,深入人物,从人物语言角度进行赏析,来激发阅读思维。
四、合作学习,深入探究(一)赏析人物语言要点(1)联系相关内容。
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2)言为心声。
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二)人物语言赏析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杜小康的离家原因是哪一点?杜小康说这句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呢?我们能看出一个的杜小康。
出示: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散文:《前方》2.“我要回家……”在杜小康父子流浪过程中,有一个被他们称为最大的敌人,是什么?比较一下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在词语上有什么不同?你能感到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能看出一个的杜小康。
出示:“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曹文轩散文:《前方》3.“还是分头去找吧。
”为什么要“分头”去找呢?如果把“吧”去掉,将句号换成问号可以吗?为什么?如果换成感叹号,好不好?为什么?我们能看出一个的杜小康。
出示:“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曹文轩散文:《前方》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他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有一天他的付出得来回报,这一天有没有到来呢?他的回报就是什么?鸭子下蛋了,代表着什么?我们能看出一个的杜小康。
出示: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散文《感动》5.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他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角度进行阅读赏析,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小说中人物对话。
在提高学生对内容理解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五、拓展延伸,自我提升阅读《草房子》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陆鹤(秃鹤)片段,赏析人物前后的变化与成长。
(一)汇操开始了,油麻地小学是东道主,最后一家出场。
当表演进行了大约三分之二,整个过程已进入最后一个高潮时,一直面孔庄严的秃鹤,突然地将头上的帽子摘掉,扔向远处。
那是一顶黑帽子,当飞过人头时,让人联想到那是一只遭到枪击的黑乌鸦从空中跌落了下来。
这使队伍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紧接着,是场外的人,如久闭黑暗之中忽然一下看见了一盏大放光明的灯火,顿时被秃鹤那颗秃头吸引住了。
那时候的孩子上学,年龄参差不齐,秃鹤十岁才进小门,本就比一般孩子高出一头,此时,那颗秃头就显得格外突出。
其他孩子都戴着帽子,并且都有一头好头发。
而他是寸毛不长,却大光其头。
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很快产生。
场外的哄笑,立即淹没了站在台子上喊口令的那个女孩的口令声,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一下子失去了指挥,动作变得凌乱不堪。
场外的笑声又很快感染了场内的人,他们也一边做着动作,一边看着秃鹤的头,完全忘记了自己为油麻地小学争得荣誉的重任。
先是几个女生笑得四肢发软,把本应做得很结实的动作,做得象檐口飘下来的水一样不成形状。
紧接着是几个平素就很不老实的男生趁机将动作做得横七竖八完全地走样。
其中的一个男生甚至像打醉拳一般东摇西晃,把几个女生撞得连连躲闪。
就这样,秃鹤以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的轻慢与侮辱。
但秃鹤换得的是众人的冷淡,因为他使大家失去了荣誉,使油麻地小学蒙受了“耻辱”。
孩子们忘不了那天汇操结束之后,一个个灰溜溜地从人家眼皮底下退出场外,退回教室的情景,忘不了事后桑乔的勃然大怒与劈头盖脑的训斥。
(二)秃鹤从未演过戏。
但秃鹤决心演好这个戏。
他把这个角色要用的服装与道具全都带回家中。
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着:小姑娘,快快长,长大了,跟连长,有得吃,有得穿,还有花不完的现大洋……他将大盖帽提在手里,露着光头,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地旋转着,数着板。
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
秃鹤就是按夏日来打扮自己的。
但眼下却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
秃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
到灯光明亮的大舞台演出那天,秃鹤已胸有成竹,演得一丝不苟。
可以说,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只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
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
纯静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1.(一)段的内容,我们能看出一个的陆鹤。
2.(二)段的内容,我们能看出一个的陆鹤。
3.陆鹤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4.杜小康和陆鹤共同点是什么?5.成长永远是生命中最光辉的、最耀眼的,送给同学们诗歌《成长的美丽》,愿成长美丽与你们一起前行。
成长的美丽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在油麻地金泽闪闪的房檐下我听到竹笋拔节的声音我闻到了花苞绽开的芳香冬夜的苦练中秃鹤长成了月光下最英俊的少年洪水的洗礼下细马用瘦弱的肩膀顶起了家的脊梁孤独的芦苇荡中杜小康坚毅的站立在了生活的路口病痛的折磨下桑桑绽开了不屈的微笑成长在苦难中开始成长也因苦难更加美丽【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接触外界,扩大视野的最好方法,设置学生阅读《草房子》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陆鹤,既能对杜小康人物形象的有力补充,更能引起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
六、全文回顾,课堂小结那个油麻地少年杜小康,在经历了“孤独之旅”后,变的成熟了、坚强了,长大成人了。
因为那份孤独已撕去了他幼稚的外表,雕刻了他的灵魂。
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勇敢去面对,就会收获成功与喜悦。
送给大家一句话: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祝愿我们所有的同学长大时都是生活的强者!【设计意图】学习语文不仅要学习语言,更要学习生活,学习人生,本小结回归到语文的教育性上,加深对“孤独”、“成长”、“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