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重点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重点讲解
宋代部分复习要点
宋代文体以词和文为主,对于一些经典诗词要求背诵,特别是一些警句,经典名句。作家以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辛弃疾、姜夔为主。
篇目的重要性和可能出题方式,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歌有“欧、梅”,散文有“欧、苏”,词有“欧晏”。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导人物。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重视道统和文统。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宋史?本传》),曾巩、王安石、三苏就是得欧阳修奖掖,显名于世,接受他的影响,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
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称赞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议论抒情,文笔皆纡徐委曲、条达疏畅,语言明白易晓,且针对世事,言之有物。
(一)《戏答无珍》
背诵:“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二)《踏莎行》,背诵。
特色:这首词的上片是写行人的离愁,下片是写行人对思妇的思念。
1暗用典故,情深意长。
2层次递进,韵味无穷。
3以乐景写哀景。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一篇史论。
主旨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
(四)《秋声赋》这是一篇体物写志的文赋。告诫人们不必悲秋怨秋恨秋,而要顺应自然规律,表现一种超脱的情怀。
1、此文是怎样描绘“秋声”形象的?或具体分析《秋声赋》如何运用铺陈比喻来描摹秋声的?
答:这篇文章里,作者先用风雨、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再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进行描摹,把无形的秋声写得有声有色,有意有形,从而描绘了一个独特的“秋声”的形象:虽令人感到悚然,感到悲凉,但又气势恢宏。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故称柳七。世称柳屯田。善于填词,以铺叙委婉细密见长。柳词流传甚广,一西夏归朝官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是北宋第一个大量写慢词的人。有《乐章集》。
(一)《雨霖铃》抒发了离情别绪和身世凄怆之感。
分析此词点染、铺叙的特点。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上片的“念去去”是点,点明这次分明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种景物加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点明离别的时间和气氛,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来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借以烘托伤秋伤别的情感。这里点染、铺叙交织使用,从而化虚为实,把一首深情款款、哀凄感人的叙事曲,写得自晓畅,情事俱显。
(二)《望海潮》,词牌曲是柳永的首创。是一首铺叙都市生活的长调。背诵。据说金主亮闻此歌,遂起投鞭渡江之意。
1、艺术特色:
1)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
2)夸张的笔调。
3)音律和谐。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世称王荆公。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一)《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一首怀古词。
1、分析此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上片写景,热情地赞美了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景象;下片怀古,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深的慨叹,不只怀古,而且警时。词人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对北宋王朝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2、艺术特色:
1)托故喻今。
2)写景如画。
3)典故运用,化用前人诗句。
(二)《答司马谏议书》这是一篇书信体政论文。了解此文的写作背景。
1、本文的结构特征。
1)直接从“所操之术多异”出发,提出变法的原因。
2)逐条驳斥司马光五条谬论(核心部分)。
3)提出自己变法的目的是为了“膏泽斯民”。
2、艺术特点:
1)书信体和驳论体结合。
2)谦和的应酬和激烈的论辩结合。
(三)《明妃曲》是一首咏史诗。
1、分析此诗以议论入的特点。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年枉杀毛延寿”一是由意象式而为议论式,“意态由来画不成”,不仅感叹翻新,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画理命题:“人生失意无南北”,不仅感叹历史人物,同时也是现实人生的写照。这种议论式笔法既使作品曲笔转折,纵横跳跃,又使作品深含理趣,体现了宋人与唐人不同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
2、分析如何塑造昭君形象。
1)形象描绘。
2)侧面烘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多面手天才,他诗、词、文、书、画都取得开创性成绩。文有“欧苏”,诗有“苏黄”,词有“苏辛”,书法有“苏黄蔡米”,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的豪放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有《东坡文集》,《东坡乐府》。
(一)《游金山寺》主题句“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诗歌主旨:厌倦官场,思乡归隐。
1、结构特征:
1)开头从江水入手,点明诗歌思乡主旨。
2)描绘了长江傍晚、初夜到深夜的瑰丽景色,富有变化,情寓景中。
3)后四句写归隐心情。
(二)《江城子》一首悼亡词,悼亡诗古已有之,而将悼内容写词中,苏轼为首创。
1、分析此词的艺术表现特点。
此词想象丰富,结构往复曲折。作者在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中驰骋想象,并把过去与未来、梦境与现实、生者与死者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回环往复,曲折有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真挚深婉的情感历程。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背诵。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
词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的是(周瑜)。
1、分析此词的艺术表现的特点。
此词的整体艺术表现主要是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一种恢弘峥嵘的意境。先是由“大江东去”建立起博大、开阔的空间意象,再从“千古风流人物”带出时间的长远,空间的长江水变成了时间的洪流,冲刷着“故垒西边”的历史,拍打着“乱石穿空”的岩岸;映现出“雄姿英发”的身影,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全词笔力雄健,一气如注一洗婉约词愁山恨水之景、游子思乡之情与低徊婉转之调,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因而被誉为“古今绝唱”。
(四)《赤壁赋》是一篇文赋 .
背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予之所共适。”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哲理意义。
本文为苏轼被贬黄冈游赤壁时所作,在这种心境下游赤壁,当有无限苦闷,诸多感慨。然作者不仅能“入乎其内”地深锐感受到人类无法逃避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能“出乎其外”地深刻领悟到“物与我皆无尽”、“造物者无尽藏”的宇宙人生哲理,因此,才能写出这篇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的赋中佳作,文中带有浓厚的老庄色彩,但这种在贬谪逆境中的旷达精神是积极健康的。
2、艺术特色:
1)有对偶句式和押韵,主客问答等赋体特征。
2)随意的散文笔调和优美的诗歌意境
3)写景、抒情和说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