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3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3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书第54的例题以及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展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那谁来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字母公式呢?(随学生回答出示小卡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乘法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1.谈话:五一快要来了,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呢!一其去看看吧!2.课件例题情景图。
(1)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短袖衫: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
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2)问:李阿姨一共要付多少钱呢?谁能口头列出综合算式?指名说出算式,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65+45)×5 65×5+45×5让回答的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即先算的是什么。
)第一个算式: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第二个算式:先算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各用多少元。
(3)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结果会怎样?(相等)(4)计算验证。
师:真相等吗?让我们动笔来算一算,男生算第一道,女生算第二道,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5)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的确是相同的,可以给它们画上等号。
(板书:=)我们把这个等式轻声读一读。
(学生轻声读读这个等式。
)3.探索、发现规律。
(1)师: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5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5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5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主要内容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学会如何运用它来简化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
学生们需要准备纸笔,以便进行练习和记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图片,例如苹果树和篮子。
我会问学生们,如果有3个苹果树,每棵树上摘了5个苹果,一共可以摘多少个苹果?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
2. 讲解:然后我会引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题来解释和讲解。
例如,我会展示一个题目:25 + 35 = ?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乘法分配律来简化计算?学生们可以发现,25 + 35 等于 50 + 5,而 50 + 5 可以通过乘法分配律简化为 (20 + 3) 5,即 25 5 + 35 5。
这样学生们就可以通过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出答案。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公式,并配合例题进行讲解和展示。
公式如下:(a + b) c = a c + b c七、作业设计a) 125 + 75 = ?b) 150 + 50 = ?c) 100 + 200 = ?a) 小明有20个糖果,他给了小红5个糖果,又给了小华7个糖果,小明还剩下多少个糖果?b) 一箱橙子有24个,小明拿走了8个橙子,小华拿走了12个橙子,一共拿走了多少个橙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9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9篇)《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埋伏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二、新授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某25=6某25=150(人)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某25+2某25=100+50=150(人)4某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某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
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某c=a某c+b某ca某(b+c)=a某b+a某c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P38/5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1)(4+2)某25(2)4某25+2某25=6某25 =100+50=150(人)=150(人)(4+2)某25=4某25+2某25┆(学生举例)(a+b)某c=a某c+b某ca某(b+c)=a某b+a某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乘法分配律教案乘法分配律教案5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乘法分配律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5篇乘法分配律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
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其他同学快速判断。
(二)、探究发现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
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那怎么办?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案优秀8篇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案优秀8篇《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采摘园图片。
这是老师去采摘园采摘草莓的图片。
你们观察过采摘大棚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采摘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
现在果园的面积有多大?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
交流学生作品后,出示60米30米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 20=1800,60× 20+30× 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米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刚才已知长增加了30米,现在尝试自己决定长增加的数量,你还能写出一些类似上面这样的等式吗?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
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米()米()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教师小结: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等于用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和相加。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技巧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与公式:a ×(b + c) = a ×b + a ×c2.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和简化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找到合适的分配律应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公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3.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简化计算。
2. 新课讲解: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公式,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案例分析: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掌握情况。
5. 总结与拓展: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技巧,拓展学生思维。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其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探索乘法分配律在更复杂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将乘法分配律与其他数学定理结合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竞赛或挑战更高级的数学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能。
八、教学资源:1. 乘法分配律讲解PPT。
2. 实际问题案例库。
3. 练习题PDF文件。
4. 课后作业模板。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公式,介绍应用场景。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5篇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大纲》要求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一)教学方法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技巧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公式:a ×(b + c) = a ×b + a ×c2.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场景和实际问题。
3. 乘法分配律在不同题型中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公式。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例题演示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练习题、答案及解析。
3.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乘法分配律吗?它能解决哪些问题?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公式:a ×(b + c) = a ×b + a ×c。
2. 通过例题演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3. 分析乘法分配律在不同题型中的应用方法。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强调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技巧。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组,讨论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各小组选取一个讨论主题,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简单的乘法题目,复习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讲解乘法分配律:详细解释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公式,并通过示例题目展示其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
【教材简析】本信息窗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的一个完善。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济青高速公路为素材,通过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提供的信息,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1.结合相遇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在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活动中得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难点】清楚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及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1.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出示情境图谈话:瞧,这是济青高速公路!在这里,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请你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信息预设: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
问题预设: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板书)谈话:请你试着用两种方法在答题纸上解答。
生独立解答。
预设:2.结合情境,感知规律。
提出要求:结合线段图说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
回答预设:①我先算出1小时两辆客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然后再求两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通用7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通用7篇)《乘法分配律》篇1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54—55。
教学目的:1 .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教学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1、口算a b(2+8)×5 2×5+8×5(2+10)×3 2×3+10×3(9+11)×6 9×6+11×6(12+18)×5 12×5+12×5(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
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
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 64×2+26×2(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65×5+45×5=(65+45)×5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技巧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技巧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及表达式;(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讲解、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兴趣;(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及表达式;(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2. 学具:练习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乘法运算的基本知识;(2)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定律——乘法分配律,你们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2. 知识讲解:(1)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及表达式;(2)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3)强调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3. 课堂练习:(1)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2)引导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计算规律。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 布置一些有关乘法分配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乘法分配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场景。
2.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七、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学习乘法分配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小黑板3.练习题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生:不知道。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请大家跟我一起写课题:《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讲解新课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a×c。
师:现在我们来举个例子。
请大家看黑板,我写一个算式:(2+3)×4。
这个算式可以怎么计算呢?生:可以先算括号里的加法,再乘以4。
师:非常正确。
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可以先算2×4和3×4,然后把两个积相加。
师:很好,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否相同。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师:经过计算,我们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20,这就证明了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
3.练习巩固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一下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4.解决实际问题师:现在我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看看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答)例:小明买了一支铅笔和一本书,铅笔2元,书5元。
如果他买了3支铅笔和2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师:请大家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更加简便。
《乘法分配律》教案(通用14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通用14篇)《乘法分配律》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社教材四年级下册P26页例7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某些运算简便。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1、通过买衣服的情境转入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字母公式,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今年十月,县里准备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们学校准备派5个同学参加比赛,学校准备为这5位同学选一套运动服装。
老师在商店逛来逛去选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请看大屏幕。
出示:两件上衣(价格分别是100元、80元)两条裤子(价格分别是70元、50元)2、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2)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案计算出总价(用多种方法计算)。
二、探索交流,建构规律1、生选择搭配方案并计算。
2、组内研讨,并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3、汇报交流:(1)探讨第一种方案。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项老师推荐他的方案?(预设学生回答:A: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1套多少钱。
即:一套的价钱×套数=总价。
列式为:(100 70)×5B: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5件上衣的价钱和5条裤子的价钱。
即:上衣价钱裤子价钱=总价.列式为:100×5 70×5)(2)探讨第二种方案。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优秀7篇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实际内容,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主要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挂图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优秀9篇)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优秀9篇)《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
运用已有经验(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1.口算:(卡片)25× 17×4 125×24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投影片)(6+4)×5 6×4+4×5(二)探究新知1.导人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
(板书课题)2.教学例5:(1)出示例5:(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18×6+7×6二150(]8+7)×6二18×6+7×6 .(4)教师出示:20×(15+9)20× 15+20×9=48020×(15+9)二20×15+20×9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
(投影出示)(——+——)×——=——×——+——×——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经过再次检查,我们发现原来的计算过程是错误的。正确的计算过程应该是:
参加篮球比赛的女生人数:18 - 20 = -2人
这个结果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人数不能为负数。我们再次检查一下题目和计算过程。
经过再次检查,我们发现原来的计算过程是错误的。正确的计算过程应该是:
这个结果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人数不能为负数。我们再次检查一下题目和计算过程。
经过再次检查,我们发现原来的计算过程是错误的。正确的计算过程应该是:
参加篮球比赛的女生人数:18 - 20 = -2人
这个结果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人数不能为负数。我们再次检查一下题目和计算过程。
经过再次检查,我们发现原来的计算过程是错误的。正确的计算过程应该是:
参加篮球比赛的女生人数:18 - 20 = -2人
这个结果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人数不能为负数。我们再次检查一下题目和计算过程。
经过再次检查,我们发现原来的计算过程是错误的。正确的计算过程应该是:
参加篮球比赛的女生人数:18 - 20 = -2人
这个结果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人数不能为负数。我们再次检查一下题目和计算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计算中。具体包括: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3)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难点:
经过再次检查,我们发现原来的计算过程是错误的。正确的计算过程应该是:
参加篮球比赛的女生人数:18 - 20 = -2人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技巧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技巧。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公式:a ×(b + c) = a ×b + a ×c2.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3. 乘法分配律在四则运算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利用乘法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谜语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公式和应用场景,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实际意义。
3. 案例分析: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规律。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技巧。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乘法分配律在更复杂运算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 结合其他数学概念和运算定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篇一学情分析: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
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1.情景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
(出示照片)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③交流算式的意义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
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3+27138×1008×9×125
100-6464×1(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2020=2000+□
(300+2)×43(2000+3)×14
=300×□+2×□=2000×□+□×□
订正时说明根据什么填数.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同学们踊跃举手,如填上48,老师会迅速得出4896,填上72,得出7344……
老师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102×43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反馈: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92×200+92×□
(2)计算102×24.
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根据是什么.
(3)计算9×37+9×63.
启发提问: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
9×37+9×63
=9×(37+63)
=9×100
=900
师生共同总结: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反馈:计算下面各题.
①(80+8)×25②32×(200+3)③35×37+65×37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④38×29+38
讨论:这个题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从乘法的意义上考虑,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小结我们在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式子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反馈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简算.
生:出72×46.
师:加上28×46.
板书:72×46+28×46
生计算:=(72+28)×46
=100×46
=4600
生:我出49×180.
师:加上49×20.
板书:49×180+49×20
生计算:=49×(180+20)
=49×200
=9800
生:我出63×49.
师:加上37×51.
板书:63×49+37×51
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
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数.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
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共同修改成:63×49+37×49或63×49+63×51.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
23×12+23×8823×(12+88)
(35+45)×1235×45+45×12
(11×25)×411×4+25×4
25×(4+40)25×4+25×40
讨论: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改哪个地方?
在讨论基础上得出:
第2题,如果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12+45×12,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右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35+12)×45.
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
25)×4.因此要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须
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数连乘则是可以改变
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须要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别.
(四)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前一节课学生通过推导,已初步理解和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但要使学生切实理解乘法
分配律,必须经过反复地练习,本节课就是解决如何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在应用
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师生对出题,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应用乘法分配律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经过观察,讨论找出
题目的特点,总结出简便运算的方法.
本节课的练习分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讲中练,边讲边练,并在练习中不断变换题目形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运
算定律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总结性的综合练习.通过师生对出题使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抓住关键,进行简算;同时对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题目,经过讨论,修正过来,使学生对
运算规律理解得更透彻.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02=300+□
(300+2)×43=300×□+2×□
(2000+3)×14=2000×□+□×□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1)
=38×30
=1140
例6
(1)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2)9×37+9×63
=9×(37+63)
=9×100
=900
23×12+23×88=23×(12+88)
12
(35+45)×1235×+45×12
+
(1125)×411×4+25×4
25×(4+40)=25×4+25×40
特点
1.×+×
2.两个乘法里有一个相同的因数,把相同因数提到括号外面. 3.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加数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记住你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牵挂,发给你的短信就是最好的礼物,在繁忙的日子里,希望我的问候犹如雪碧加冰块带给你无限清爽,让你愉快地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