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化学

合集下载

高等有机化学

高等有机化学
C2H5O C Cl O
(氯甲酸乙酯)
NaCl
+ RCON3
H2O + RCON3
(70%)
+
NaN 3
C 2H5O C N 3 O
(叠氮基甲酸酯)
ROCO
N3
hv or
RO C N : + N2 O
3、消除反应
烷氧羰酰乃春由N-(对硝基苯磺酰氧基)胺基甲酸酯在碱存在下消
除反应得到:
ROCONHOSO 2 NO 2 KOH
二、高等有机化学
1、高等有机化学(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是基础有 机化学的深化和提高。
2、有机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是高等有机化学的基本研究内 容之一。 3、对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高等有机化学主要以物理测 试方法为主 。
三、高等有机化学的发展
1、由宏观观测向微观观测发展 2、由静态立体化学向动态立体化学的发展 3、量子化学的应用 4、研究由简单体系向复杂体系延伸
:CH2>:CHCl>:CCl2>:CBr2>:CF2
C X
+
: CH2
C CH2
X
(X=H,Cl,O,N,etc.),碳碳键不能插入
hv CH3CH2CH2CH2CH3 + CH2N2 o CH3CH2CH2CH2CH2CH3 + CH3CH2CH2CHCH3 + CH3CH2CHCH2CH3 -75 C
Cl (1) Na / NH3 (2) O 3 NaBH4 MeOH O
OH
CH3COCl NaH CH3I , NaH
OCOCH3
OCH3
第二节
乃春 (Nitrenes)

《高等有机化学基础》课件

《高等有机化学基础》课件

1 2
官能团
决定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系统命名法
按照一定的规则给有机化合物命名的方法。
3
俗名
根据有机化合物的来源或性质得来的名称。
04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取代反应
总结词
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常见的一 种反应类型,其中一个原子或基 团被另一个原子或基团所取代。
详细描述
在取代反应中,一个原子或基团被 另一个原子或基团所取代,生成新 的化合物。这种反应通常涉及电子 的转移和重排。
有机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01
高分子材料
有机化学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合成
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研究高分子链的构象和运动等。
02 03
纳米材料
有机化学在纳米材料的合成和修饰中具有广泛应用,如制备碳纳米管、 纳米颗粒和纳米纤维等,并研究它们在能源、催化、生物医学等领域的 应用。
06
有机化学的应用
有机化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药物合成
有机化学在药物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设计合成路 线和优化反应条件,制备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
药物代谢
有机化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有助于理解药物作用机制和优 化药物设计。
药物筛选
有机化学在药物筛选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高通量筛选和 虚拟筛选等方法,发现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 ,为新药研发提供候选药物。
详细描述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品,如衣物、食品、建筑材料和交通工具等,都与有机化合物密切相关。例 如,衣物中的纤维和染料、食品中的添加剂和防腐剂、建筑材料中的塑料和油漆等,都是有机化合物 。此外,许多医疗药物也是有机化合物,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

04 有机合成策略与技巧
有机合成的基本策略
碳-碳键的形成
选择性反应
通过各种反应如亲核取代、加成反应 、消除反应等构建碳-碳键。
在多取代的碳氢化合物中,选择性地 活化或转化某一特定位置的碳-氢键。
碳-氢键的活化
利用催化剂或反应条件将碳-氢键转化 为活性中间体,以便进行后续的转化 。
逆合成分析
目标分子的解构
自由基反应
总结词
自由基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种重要反应类 型,其特点是反应过程中存在不稳定的自由 基中间体。
详细描述
自由基反应通常由自由基引发剂引发,产生 自由基活性种,随后与其他分子发生反应。 自由基反应的特点是快而连锁,常常需要在 无氧或无水条件下进行。例如,烷烃的裂解 反应中,高温条件下烷烃分子产生自由基, 随后发生链增长反应生成多种小分子。
亲电反应
总结词
亲电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另一种常见反应类型,其特点是试 剂向反应中心的负电性较强部分进攻,通常发生在具有电子 缺口的碳原子中。
详细描述
在亲电反应中,具有正电性的试剂(称为亲电试剂)进攻具 有电子缺口的碳原子,形成过渡态,最终形成新的碳-碳键或 碳-杂原子键。例如,在烷烃的溴代反应中,溴分子作为亲电 试剂进攻烷烃的碳原子,形成碳-溴键。
共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形成
共价键是由两个或多个原 子共享电子形成的,电子 的共享程度决定了键的类 型和强度。
键的类型
根据电子的共享程度,共 价键可以分为单键、双键 和三键等不同类型。
键极性
共价键具有极性,可以分 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这 决定了分子的性质。
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的概念
分子轨道是描述分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
协同反应

高等有机化学

高等有机化学
•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高等有机化 学》这门课程专业性强,在整个受化学教育的过 程中,对提高化学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高等有机化学》内容多、理论性强,而在一些 具体的有机化学反应中又综错复杂,加之条件变 化影响,没有过硬的专业理论水平,是很难理解 并正确认识一些具体的有机化学的,因此要敢于 花时间和精力学好《高等有机化学》,让自己的 化学水平真正上一个台阶。
第二十一页,共43页。
高等有机化学
通过对一般典型有机结构的性质及典型反应
历程的研究,使有机合成化学家有可能运 用这些理性认识来推测未知有机物极其在 反应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利于设计具有 特殊性能的新化合物,考虑合成中的最好 原料和最理想的合成路线等。
第二十二页,共43页。
学习方法介绍
• 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四大基础课之一,因此,对 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非常注重他们有机化学基 础知识的认识水平,促使形成有机化学学科的思 维方式。
3.《物理有机化学》(上、下) 高振衡编,高等教育出版 社。
4. 《高等有机化学》汪秋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二十页,共43页。
高等有机化学
• 高等有机化学又名物理有机和理论有机化学 • 研究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以及有机化合物
在反应过程中结构的变化,研究有机分子的结 构和反应条件对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能 的影响以及化学反应历程。 • 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量子化学和以此为依据的 化学键理论和电子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
2023/5/13
生产计划部
第一页,共43页。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1.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机化合物。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变 化,以及伴随这些变化所发生的一系列现象。

高等有机化学

高等有机化学

★ 金属有机化学和元素有机化学,为有机合成化学提
供了高选性的反应试剂和催化剂,以及各种特殊材料及
其加工方法。
• C-M键的活性是近代化学前沿领域。主要方向:新型过渡金
属和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反应性能和机理的研究, 具有特殊光电磁性能的新型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如非线性光 学材料、超导材料)。 •有机磷:农药、医药、阻燃剂、萃取剂、润滑油添加剂、水处 理剂、Wittig反应。 • 有机氟:原子能工业、火箭技术、宇航技术。
《高等有机化学》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高等有机化学是由物理化学和有机化 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 构、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课程内容:进一步阐述现代有机化学的主要理 论,研究有机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探讨重 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细节与规律,如反应 途径、反应 活性中间体与过渡态,各种能量关 系、立体化学特征、环境和结构效应对反应的 影响, 有机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有机分子结构 与性能的关系等。
×
heat O H2N C NH2 urea (organic)
1854年Berthelot合成了油脂,生命力论被彻底推翻。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 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
C-C键的形成和断裂 有机合成化学 C-X键的形成和断裂
有 机 合 成 方 法 学
试剂,催化剂 温度,溶剂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求更深入 的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理论,提高运用有 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鼓励自 我获取、自我更新有机化学知识。
参考书籍:
1. F. A. Carey, R. J. Sundberg,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Part A.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篇1学问目标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推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辨别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熟悉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力量目标1、同学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创造的过程和方法:发觉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育同学的试验力量和思维力量。

2、提高同学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

情感目标1、通过古代对自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进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创造和悠久历史,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关于甲烷的教学材料分析:化学科学的进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熟悉,促进了社会的进展。

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进展,因而关心同学正确熟悉化学与社会进展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

有机物学问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洁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同学却未必留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

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同学简单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本节教学材料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

前一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

教学材料在列举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碳化合物后,又列举了蔗糖、淀粉、蛋白质等另一类含碳化合物,使同学对这两类含碳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高等有机第一章》课件

《高等有机第一章》课件

烯烃的化学性质
烯烃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聚合反 应等。
炔烃的结构与性质
炔烃的稳定性
炔烃的稳定性比烯烃差,因为它们具有不饱 和的三键。
炔烃的通式
CnH2n-2,其中n表示碳原子数。
炔烃的化学性质
炔烃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聚合反 应等。
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
1 2
芳香烃的通式
CnH2n-6,其中n表示碳原子数。
中间体的结构。
常见有机合成反应类型
烷基化反应
酰化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通过碳-碳键将一个烷基 基团连接到有机化合物
上。
将酰基基团连接到有机 化合物上,通常用于制
备羧酸衍生物。
通过添加氧原子或氧基 团来改变有机化合物的
官能团。
通过去除氧原子或氧基 团来改变有机化合物的
官能团。
06
有机化合物的应用
有机化合物在工业上的应用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烷烃的结构与性质
烷烃的通式
CnH2n+2,其中n表示碳原子数。
烷烃的稳定性
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稳定性逐渐增加 。
烷烃的化学性质
烷烃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和裂解反应。
烯烃的结构与性质
烯烃的通式
CnH2n,其中n表示碳原子数。
烯烃的稳定性
烯烃的稳定性比烷烃差,因为它们具有不饱 和的双键。
芳香烃的稳定性
芳香烃具有稳定的苯环结构,因此其稳定性较高 。
3
芳香烃的化学性质
芳香烃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等。
05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反应机理
有机合成简介
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分支, 主要研究如何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将 简单的原料转化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

3. 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伯卤代烷的乙醇解的相对速度是与中心碳原子 连接的烷基大小相关的:
R EtOH + H C Br H
R 相对速度 1.0 0.28 0.03 4.2× 10
-5
H3CCH3CH2(CH3)2CH(Isopropyl)
R EtO C H + HBr H SN2 反应
乙氧基从背后进攻
四. 场效应
五. 空间效应 ( )
1. 对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2. 对化合物酸性的影响 3. 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4. 张力:F-张力,B-张力,角张力
第一章 取代基效应 (Substituent Effects)
H H C Br + OH H H H H C OH + Br
反应的本质: 旧键的断裂,新键的生成 共价键的极性取决于取代基的效应
C2H5 CH3 N Ph O
不同取代开链叔胺分子不具有旋光活性:
R R' R" N
R N R' R"
两种对映体因快速翻转 相互转化,导致消旋。
手性中心 - 其它杂原子:
O
S
CH2Ph
H2C CHCH2 CH3
[α] D = +16.8°
P
[α]27 = +92.4° D
三. 含两个(或多个)手性中心的分子
空间传递
空间效应 (位阻效应) 物理的相互作用
电子效应 (Electronic effect):
由于取代基的作用而导致的共有电子对 沿共价键转移的结果。
O O2N CH2 C O H > CH3
O C O H
一. 诱导效应 (Inductive effect)

高等有机化学

高等有机化学
OH
如今: 一个高年级本科生大概1天
★ 高效低毒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昆虫信 息物质的研究和开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 要的保证。
➢性信息素具有强烈的生理作用。一只雌蚕蛾交配前在 其尾部每秒钟释放出毫微克量的信息素,顺风扩散可 引诱几个km外的雄蚕蛾逆风飞翔到雌蚕蛾。由于检测 仪器的进步,50年代需几十万只、60年代需几万只, 而80年代后则需10只或更少就能准确确定性信息素的 结构。即便样品量很少(< 100g)也能获得确切的结 构信息。
药学 医学
有机化学对于社会进步以及其它学科的发展的贡献也 是巨大的:
例如:
★ 在对重要的天然产物和生命基础物质的研究中,有机化 学取得了丰硕成果。维生素、抗生素、甾体和萜类化合物、 生物碱、碳水化合物、肽、核苷等的发现、结构测定和合 成,为学科本身的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为人类的医药 卫生事业提供了有效的武器。
高等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高等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的核心部分(core)
高等 有机化学
分子结构的 基本概念
含碳化合物的 反应性
化合物 中间体
结构
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反应机理
揭示反应的本质、内在规律,把有机反应有机地 联系起来。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目录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理论
9. 魏荣宝主编 高等有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
一、有机化学
来源:
☆1784: T. Bergman 首次明确定义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is the chemistry of carbon compounds
☆ 1808: 瑞典Berzelius首次使用organic chemistry

高等有机化学第一章

高等有机化学第一章

高等有机化学是基础有机化学的深化和提高。

物理有机化学是高等有机化学的主体,此外还包括理论有机、立体化学等方面的内容,主要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以及之间的关系。

高等有机化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量子化学和以此为依据的化学键理论和电子理论。

理论基础价键理论1916年Lewis提出电子配对学说(八隅体电子结构)1927年Heiter和London提出处理化学键的量子力学方法,后来经过Pauling等进一步完善。

价键法(VB法),又称为电子配对法。

基本要点:(1) 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均具有未成对电子,并且自旋方向相反;每一对电子形成一个共价键。

(2) 原子价数: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

(3) 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4)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5) 能量相近的轨道可进行杂化,形成能量相等的杂化轨道。

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是以―形成共价键的电子是分布在整个分子之中‖的离域观点为出发点的。

价键理论:是以―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只处于形成共价键两原子之间‖的定域观点为出发点的。

分子轨道即分子中价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波函数ψ来描述。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1)分子轨道可以由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而成;(2)组合前后的轨道数守恒:即有几个原子轨道就可以组合成几个分子轨道。

(3)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遵守最大重叠原则,能量近似原则,对称性匹配原则。

(4)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排布与原子中电子在核外排布类似。

多原子分子偶极矩是各个共价键偶极矩的矢量和。

偶极矩为零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偶极矩不为零的分子是极性分子;偶极矩越大,分子极性越强。

键的极化度: 体积电负性成键种类外加电场分子的极性影响化合物的沸点、熔点和溶解度等。

分子的极性影响化合物的沸点、熔点和溶解度等。

取代基效应分子中的某个原子或原子团对整个分子或分子中其它部分产生的影响电子效应(Electronic effect):由于取代基的作用而导致的共有电子对沿共价键转移的结果。

【2024版】高等有机化学导论

【2024版】高等有机化学导论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有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学时:34学时学分:2理论学时:30 讨论学时:4适用专业:化学教育、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大纲执笔人:张新明大纲审定人:商永嘉一、课程说明1.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的实质为《高等有机化学》是化材学院高年级有机化学专业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它是建立在主干基础课《有机化学》之上的课程(是基础有机化学的深化和提高),它着重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有机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高等有机化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对整个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也为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以及药物化学实践提供日益深化的理论基础。

2.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1) 对有机化学基础课大纲所要求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有机化合物官能团转化的基本反应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同时对有机化学发展现状有较明晰的了解。

(2)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熟悉描述有机反应机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3) 重点掌握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及应用,熟练掌握各类活泼中间体的结构、产生和有关反应,熟悉与理解重要的分子重排反应,以提高解题的技巧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绪论(1学时)第1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3学时)1.1分子的电子结构、分子的极性和偶极矩1.2电子效应(诱导效应与场效应、共轭效应、烷基的电子效应)1.3 空间效应1.4取代基效应对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影响(诱导效应的影响、场效应的影响、共轭效应的影响、空间效应的影响等)1.5 分子的共振(共振式、共振能)1.6 氢键1.7 芳香性(轮烯的芳香性、稠环体系的芳香性、带电荷环的芳香性及同芳香性)和休克尔规则第2章立体化学(6学时)2.1立体化学基础(构造、构型、构象和构象分析;相对构型与绝对构型;对称因素、手性与对映异构;顺反异构和非对映异构;立体专一性反应和立体选择性反应)2.2 各类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消去反应的立体化学、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协同反应的立体化学、重排反应的立体化学)2.3 潜手性分子2.4 不对称合成简介 (对映体的过剩百分率及非对映体的过剩百分率)第3章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和活性中间体(6课时)3.1 有机反应的分类3.2 有机反应中试剂的分类3.3 确定有机反应机理的方法(产品的鉴别、中间体的确定、催化作用、同位素标记、立体化学研究、动力学研究)3.4 有机反应中的活性中间体3.4.1 碳正离子(碳正离子的形成、碳正离子的结构、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碳正离子的反应和非经典碳正离子的形成及有关反应)3.4.2 碳负离子(碳负离子的形成、碳负离子的结构、碳负离子的稳定性、碳负离子的反应)3.4.3 自由基(自由基的形成、自由基的结构、自由基的稳定性、自由基的反应)3.4.4 碳烯(碳烯的结构、碳烯的形成、碳烯的反应)3.4.5 氮烯(氮烯的结构、氮烯的形成、Hofmann重排反应、Curtius等重排反应)3.4.6 苯炔(苯炔的形成、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环加成反应)第4章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2学时)4.1 几种典型反应机理(S N1、S N2、邻基参与、离子对历程、S N2′和S N i )4.2亲核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S N1、S N2、S N2′和S N i反应)4.3影响亲核取代反应速度的因素(反应物的结构、试剂的亲核性、溶剂效应、离去基团和空间效应)4.4 亲核取代反应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第5章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2学时)5.1 亲电加成反应机理5.2 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5.3取代基的性质对烯烃加成反应的影响5.4 共轭烯烃的加成反应5.5 烯烃和炔烃的亲核加成反应第6章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4学时)6.1 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6.1.1 反应机理6.1.2 影响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因素6.1.3 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6.1.4 各种重要的缩合反应6.2 羧酸及其衍生物与亲核试剂的加成6.2.1反应机理6.2.2 结构与活性6.2.3 各类重要反应(酯缩合及有关反应)6.3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麦克尔加成反应)6.3.1 反应机理6.3.2 影响加成方式的因素6.3.3 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7章消除反应(4学时)7.1 消除反应的分类7.2 离子型消反应机理7.3 消除反应中的定向效应7.4 消除反应中的立体化学7.5 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7.6 热消除反应第8章分子重排反应(6学时)8.1 重排反应的分类8.2 亲核重排(碳正离子重排;瓦格涅尔-米尔文重排;碳烯重排;氮烯重排;缺电子氮的重排;缺电子氧的重排;)8.3 亲电重排(Stevens重排;邻二酮重排;Wittig重排;Favorskii重排;环氧丙烷重排)8.4 芳环上的重排反应(联苯胺重排;Fries重排;Claisen重排)8.5 自由基重排8.6 σ键迁移重排反应(Cope重排;脂肪族Claisen重排)8.7 重排反应的主要应用考核方法:开卷考试选用教材:傅相锴主编,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教学参考书目:[1] 汪秋安编著, 高等有机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2] 恽魁宏等编,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3] [美]F.A.凯里.R.J森德伯格著,夏炽中译,高等有机化学,A卷,结构与机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 俞凌编,基础理论有机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 荣国斌编著,高等有机化学基础(第2版,修订本),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6] 王积涛编,高等有机化学, 1980[7] 高振衡编,物理有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8] 沈世瑜、王炎编, 高等有机化学习题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高等有机化学

高等有机化学

高等有机化学王银叶教案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又名物理有机和理论有机化学研究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以及有机化合物在反应过程中结构的变化,研究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反应条件对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化学反应历程。

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量子化学和以此为依据的化学键理论和电子理论。

通过对一般典型有机结构的性质及典型反应历程的研究,使有机合成化学家有可能运用这些理性认识来推测未知有机物极其在反应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利于设计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化合物,考虑合成中的最好原料和最理想的合成路线等。

第一章化学成键作用和分子结构引言了解到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才能正确地掌握化学反应,实验是实施反应和验证理论的手段,在理论指导下实践才有预期的效果。

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方有价值。

结构的知识在近代物理学方法帮助下已能比较搞精确地确定分子中各个原子(团)的空间位置,把人们的观察能力引到微观世界中去,量子化学理论进一步阐明了分于结构内在的作用力——化学键的本质。

化合价和化学键的理论是化学结构理论的核心问题。

前者解决元素的原子结合的数学问题,在有机化学中来说,就是碳为什么是四价的,后者解决原子之间凭什么力量结合的问题.具体地说,碳和碳结合的各种方式、键能、键长、键角,更重要的是电子在原子之间起着键合和这种键合作用力的奥秘。

两个问题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

碳的四价与外层电子的数量和分布方式有关,碳的各种化学键的种类也是和它的电子结合的方式,化学键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总之归结到一点,就是电子在化学键中的作用问题。

化学反应及其机理过去还是宏观现象的总结和推测.现在则和微观的分子结构理论联系在一起了。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就是把电子在分子中的运动规律解释分子起化学反应的条件和结果,把过去属于定性的结论提高到定量的水平。

所以近代有机化学必须以结构作为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动态学讲述有机物起化学反应时的结构变化、能量变化、速度问题和反应的深度和广度问题,它既有物理化学的理论又有有机反应中的规律,这是一门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立体化学、结构化学等综合性成果的分支学科。

高等有机化学

高等有机化学

液相中分子碰撞到分子激烈振动发生断裂、成键在10-13sec。因此,
跟踪能力至少为10-14~10-15sec的观察手段。而IR为10-12sec。这个问题有 待解决。
47
1. 研究手段由宏观向微观观察发展
该图为美国能源部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国 家加速器实验室研究人员首次通过X射线激光观测观测 到的化学键形成的过渡状态。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分子 (左边,由一个碳原子(黑)和一个氧原子(红)构 成)和它右边的一个氧原子。它们附着在钌催化剂表 面,催化剂让它们彼此靠近,更容易反应。当发射一 束光学激光脉冲,反应物振动并互相碰撞,碳原子和 氧原子形成一个过渡状态的键(中间)。生成的二氧 化碳分子脱离催化剂表面飘走(右上)。
35
在掌握“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创造”有机化合物,
进行有机合成。 发现新的反应
研究反应机理
新的合成方法
制备特定功能的复杂分子
设计有效的合成路线
有机化学的核心问题之三就是制造新分子。
其目标是从简单易得的原料出发合成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为此,需要了解各种有机反应,在机理层面上预测反应产物, 发展新的合成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合成“目标”分子。
①官能团的种类; ②分子中官能团之间的相互 影响; ③分子中直接相连、不直接 相连的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
决定
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和反 应性以及同类有机物中 各个化合物性质和反应 性的差异——各类反应 构成
有机化学的词汇表
熟练使用
①转化的类型;②所用试剂; ③反应条件;④每种类型的 逐步熟悉 局限性
分子和官能团的 相互转化
28
有机化学研究内容:
天然产物有机化学 金属有机化学(元素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高等有机-基础有机化学理论知识

高等有机-基础有机化学理论知识
(σ- π,σ- p)
场效 应 空间效 应
空间传递 (立体效应)
电子效应(Electronic effect): 分子中的某个原子或原子团对整个分子 或分子中其它部分产生的影响.
(1). 诱导效应 (Inductive effect)
δ 概 C 念 δ δ
C
δ
δ
Cl Cl Cl
δ
C C C
δ
C
因某一原子或原子团的电负 性不同所引起的极性效应, 通过化 学键传递到分子的其它部分, 这种 作用称为诱导效应.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唐瑞仁 办公室:理学楼415; 电话88836961 trr@
目录 绪论 第1章 基础有机化学理论知识 第2章 立体化学 原理 第3章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第4章 亲核取代反应 第5章 加成与消除反应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第6章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第7章 分子重排反应 第8章 芳香亲电和亲核取代反应
H
H
烯丙基正离子的稳定性
H3C 1 CH 2 CH 3 C H2 4 H3C 1 CH 2 CH 3 C H2 4
较稳定,贡献较大
Ⅰ δ
+
CH
Ⅱ δ
+
CH3
CH
2
4
CH2
C2比C 4容纳较多的正电荷
共轭效应特点:
Y
δ
CH
CH CH CH2
δ
δ
δ
分子中任何一个原子周围电 子云密度变化,马上会引起其它 部分的电子云密度的改变
后者是动态诱导(极化)的结果。

(2) 共轭效应 (Conjugation)
共轭体系与共轭效应
π - π 共轭
C C C C C C C C C C C N C C O C C C H

高等有机化学 罗一鸣

高等有机化学 罗一鸣
第第1章取代基效应应教学目的和要求?11掌握电子效应诱导共轭超共轭的基本概念定义方向强弱传导?22掌握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对性能的影响?33了解场效应的概念及其对化合物性能的影响?44学会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解释和预测反应现象
高 等 有 机 化 学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主讲:罗一鸣
8-氯-1-蒽酸分子中,C-Cl键偶极负的一端靠近 羧基质子的一端,使质子离解困难。 或者说,离解质子后的负电荷因排斥稳定性较 低。
丙二酸的pKa1值明显小于乙酸的pKa;而pKa2 值大于pKa1,后者可能是诱导效应和场效应的 综合影响结果。
3.饱和程度 与碳原子相连的原子,若是同种原子 但饱和程度不同,则不饱和程度高的吸电 子能力强。 –I效应: -C≡CR > -CR=CR2 > -CR2-CR3 =O > -OR ≡N > =NR > -NR2 (电负性:CSP > CSP2 > CSP3)
三、烷基的诱导效应
目前认为烷基的诱导效应方向取决于与什么样的 原子(团)相连。如果与电负性比它小的原子(团) 相连,则表现出-I,如果与电负性比它大的原子 (团)相连,则表现出+I。 1 .烷基与饱和碳原子相连,诱导效应为吸电子基。
甲烷的一取代物的偶极矩 取代基 —CN —NO2 —F μ(D)(在气态) 3.94 3.54 1.81 取代基 —Cl —Br —I μ(D)(在气态) 1.86 1.78 1.64
可以看出这些基团的负诱导效应(-I)的顺序为: CN > NO2 > Cl > F > Br > I > H
(二)影响诱导效应相对强度的有关因素: (取决于电负性大小) 1.周期律 同周期中,-I效应自左至右增加。 Eg. -I: -CR3 < -NR2 < -OR < -F 在同一族中,-I效应自上而下降低。 Eg. -I: -F > -Cl > -Br > -I; -OR > -SR

《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英文名称: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课程编码:x3030621学时数:48其中实践学时数:0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3.0适用专业:应用化学(精细有机合成方向)一、课程简介《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是《基础有机化学》的后续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之一。

《高等有机化学》是一门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科学,对整个有机化学起着理论指导作用。

本课程是在基础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对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和拓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立体化学原理;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酸碱理论;溶剂效应,亲核取代反应;加成与消除反应;羰基化合物的反应;分子重排反应等。

通过对高等有机化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基础有机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进行科研工作或教学工作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绪论理解课程名称的涵义;了解课程的内容体系;了解近代高等有机化学的发展;了解学习高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重点:高等有机化学的课程体系难点:课程名称的涵义。

(二)有机化学的近代结构理论掌握经典共振论的基本观点并学会用共振论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了解结构共振论;了解分子轨道理论和休克尔分子轨道法;掌握芳香性理论;重点:共振论的基本观点;芳香性理论。

难点:共振论的基本观点。

(三)有机立体化学掌握手性概念及其与对称因素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和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现象;熟练掌握构型和构象的标记;掌握立体异构体数目的推算;掌握不对称合成的几个主要规则,了解手性合成和外消旋体的拆分;掌握构象分析的方法。

重点:手性、内消旋体、外消旋体和对映体等概念;构型和构象的标记。

难点:手性与对称因素及旋光性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 浅谈有机化学的研究进展**: ***学院: 理学院专业: 化学学号: **********2015 年1 月12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浅谈有机化学的研究进展理学院2014111004 陶月红摘要:本文综述了中国大陆地区有机化学研究人员2011至2012年两年内在合成方法学领域获得的重要成果。

文章中共引用参考文献50篇,其中30多篇手性金属配合物和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反应、金属催化的碳氢键活化等合成方法学论文。

本文汇集了中国有机化学家两年中合成的30多个不同物质。

关键词:有机化学合成方法学有机合成有机化学是化学科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二级学科,也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化学分支,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政策和科研经费的支持下,我国有机化学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有机化学相关领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如,全国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的参会人员数已由十年前500多人发展到超过2000人),研究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数迅猛增加(几乎每期国际一流化学期刊上都有中国有机化学家的论文刊登)。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有机化学家被邀请担任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的地区主编和编委,国内的有机化学期刊也开始得到重视。

从近期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看,我国有机化学的各分支学科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工作主要集中于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的研究。

我国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研究始终保持强盛的发展势头,但原创性、实用性工作仍旧有限。

有机合成化学得到了发展,但主流观念和思路还停留在首次合成上。

在元素有机化学中我国有机氟化学一支独秀,其他元素有机化学需要加强。

中国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工作突飞猛进,成为发现新化合物分子的主力。

通过对我国有机化学学科2011~2012年发表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检索,本文对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有机合成化学、元素有机化学和天然产物化学等有机化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进展做一个简要总结。

1 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是有机化学的基础,历来受到有机化学家的重视。

有机化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许多以发现者名字命名的人名反应,使这些化学家名垂青史。

在我国除黄鸣龙外,尚未有其他有机化学家获此荣誉,故在近30 年来,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在我国有机化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我国有机化学界,从事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的化学家人数和各种资源占有半壁江山,导致我国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多为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内容,为此本文也仅能收录刊登在《J.Am.Chem.Soc.》和德国《Angew.Chem.Int.Ed.》上的成果。

国际上流行的热点研究领域,如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交叉偶联反应、碳氢键活化反应、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等,我国有机化学家不仅几乎全部涉足,而且人数比例和发表论文的数量均占有重要地位。

只要美国化学家能开辟一个新领域,我们就会使这一领域成为论文发表的热点领域。

我国有机化学家在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日新月异,如2012年10月,北京大学施章杰承办了第一届碳氢键活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担任大会主席。

无论如何,与西方国家的有机化学家,特别是美国化学家相比,我国的研究工作思路和成果还是属于跟踪的多,自己独创的少。

《J.Am.Chem.Soc.》创刊125周年列举的125篇有影响的文章中,来自我国的仅为黄鸣龙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论文,足以说明我国还是缺乏真正有影响的独创性研究成果。

我国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研究领域的特点是人数众多,仅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的人员就已超过千人;另一特点是发展均衡,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既有我国著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院士、教授,也有许多普通高校名不见经传、刚涉足其间的青年学者。

总之,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是我国有机化学界最有希望从跟随者变为领跑人的领域,但道路还很长,还需要加倍努力。

1.1金属参与的反应和合成方法学金属有机化学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得到迅速发展,所发展的反应涉及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并发展了很多新型的合成反应,该领域有机化学家多次获得诺贝尔奖化学奖。

本文主要综述了2011~2012年我国在碳氢键活化、加成活化以及金属催环合反应、偶联反应、过渡金属催化氟化反应、惰性小分子CO2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等方面的进展。

1. 1. 1 碳氢键活化将惰性的碳氢键直接转化为碳碳键或碳杂原子键一直是有机化学家们想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也是近年来有机方法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碳氢键活化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是非活化的烷烃碳的碳氢键活化[1~5]。

我国当前取得的大部分成果多属于活化的烯烃或烯丙位碳的碳氢键活化。

施章杰等[6~8]报道了不同金属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通过吡啶作为导向基团在铑催化下碳氢键活化与亚胺进行加成,得到碳碳键偶联的产物(式1)[9,10]。

焦宁等[11]利用钯催化碳氢键活化实现了以DMF为氰源的直接氰基化。

刘国生等[12,13]报道了钯催化下活性烯烃的芳基烷基化反应,实现了苯胺与乙腈的双碳氢键断裂(式2)。

张前等[14]也报道钯催化苯胺的碳氢键胺化反应,该反应可能经历高价钯中间体形成碳氮键。

雷爱文等[15]利用两次钯催化碳氢键活化,在常压CO氛围下进行羰基化,高效合成了含氧杂蒽酮结构单元的分子(式3)。

关正辉等[16]应用类似的碳氢键活化策略,通过两次CO插入,实现了芳基的羰基化,合成了靛红酸酐(式4)。

黄汉民等[17]在钯催化下,通过自由基活化苄位碳氢键形成苄基钯物种,对CO加成得到酯类产物(式5)。

此外,刘磊等[18]通过钯催化苯酚导向的碳氢键活化合成二苯并呋喃。

麻生明等[19]报道了钌催化联烯的氢芳基化反应,反应通过苯甲酰胺导向的碳氢键活化进而对联烯进行加成而实现。

除了钯钌等贵金属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外,利用相对廉价的铜、铁等金属实现碳氢键活化也受到很大关注。

焦宁等[20]实现了铜催化苯胺的邻位碳氢键活化而引入叠氮基(式6),该反应可能经历的是一个单电子转移过程。

1. 1. 2 加成环合反应麻生明等报道了用一锅法,从3-碘-烯丙基吲哚出发,在零价钯催化下与炔丙基溴发生碳碳偶联,形成的联烯中间体进一步环化得到了吲哚并八元环结构(式7)[21]。

此外,他们还报道了通过钯催化碳碳键偶联合成手性联烯的方法,丰富了联烯的化学内容[22]。

刘元红等[23,24]利用金催化1,6-二炔环合得到多取代的萘环以及苯并芴,并提出了Au/Sn转金属的反应模式(式8)。

施敏等发展了利用金催化1,6-二炔环合得到多取代的二氢吡咯结构[25](式9),而含炔基的联烯基环丙烷在铑催化下环合则得到多环化合物[26]。

支志明等[27]利用金催化分子内酮的α-位对非活性烯烃的氢烷基化反应。

1. 1. 3 偶联反应雷爱文等[28]在钯催化下,通过氧化酯化反应将伯醇转化成为相应的羧酸酯(式10)。

在此基础上,利用苄氯作为温和氧化剂,实现了醛和醇的选择性酯化[29]。

江焕峰等[30]提供了通过钯催化烯烃碳酯化反应从炔酸酯和烯烃出发合成α-甲叉基-γ-内酯的方法。

田世凯等报道在钯催化的烯丙基胺与芳基硼酸[31]或亚磺酸盐[32]的偶联反应。

苏伟平等[33,34]发展了钯催化羧酸的脱羧偶联反应等。

近年来,铜以及铁、钴、镍等廉价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雷爱文等[35]发展了镍催化的Heck反应(式11)。

刘磊等通过铜催化,实现了一级烷基卤代物与芳基硼酸酯[36]、二级烷基卤代物与格氏试剂[37](式12)以及二级烷基卤代物与硼酸酯B2pin2的偶联反应[38]。

焦宁等[39~42]利用铜、铁催化剂在氧化剂DDQ的促进下,产生的正离子与叠氮等反应形成四唑、芳胺等化合物(式13)。

王剑波等[43,44]发展了铜催化磺酰腙与炔烃等的偶联反应。

李金恒等[45]发展了镍催化的Kumada 偶联反应,实现了烷基磺酸与格氏试剂的偶联。

蔡倩等[46]首次报道了铜催化的去不对称Ullmann反应,并用于合成手性二氢吲哚。

1.1.4过渡金属催化氟化反应近年来,随着含氟化合物在医药、农药、材料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合成含氟化合物倍受有机化学家的关注。

利用过渡金属催化将氟原子或含氟片段引入到有机分子中的策略得到了很大发展。

这部分工作被纳入有机氟化学研究范围,将在后面元素有机部分进行叙述。

1.1.5惰性小分子CO2活化如何将CO这一惰性小分子进行活化,引入到有机分子中进行转化利用2报道了镍催化炔烃的氢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家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麻生明等[47],具有很好的立体选择性,反应得到反式α,β-不饱和该反应仅需要常压的CO2羧酸(式14)。

吕小兵等[48]通过银催化直接将端炔进行羧化,有效地合成了炔基羧酸(式15)。

丁奎岭等[49]通过二价铑催化氢化,高效地将环碳酸酯转化为乙二醇和甲醇这两类重要的化工原料(式16),相应的环碳酸酯可由环氧与CO制得,2向甲醇的高效转化。

从而实现了CO21.1.6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反应我国化学家在新型手性配体、新反应、新方法等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周其林等以螺二氢茚为配体骨架,设计了手性双噁唑啉配体[50]、手性氮膦配体[51]等,它们与不同金属络合后催化不对称反应[52, 53]均表现了很好的催化活性,如手性双噁唑啉配体与铜络合催化卡宾对氮氢键不对称插入反应(式17)。

丁对称的单齿亚膦酰胺配体,在铑催化不对称氢化反应中取得了奎岭等发展了C2很好的结果[54, 55],随后发展的手性螺缩酮骨架配体[56],实现了钯催化不对称烯丙基胺化反应[57](式18)以及不对称α-羟基化反应[58]。

唐勇等设计合成了具有“边臂效应”的假C对称的双齿或三齿噁唑啉配体,在不对称碳叶立德环合[59]、3环丙烷开环[60](式19)以及环丙烷化反应[61,62]中表现出优异的效果。

游书力等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联萘酚为骨架的亚膦酰胺配体,在铱催化不对称苯酚、吲哚和吡咯的去芳构化烯丙基化反应(式20)[63~65]以及吲哚、苯胺烯丙基胺化等反应[66~68]中显示了很好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

余志祥等[69]通过铑催化将该类配体应用于活化烯丙位碳氢键对共轭双烯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冯小明等发展的手性氮氧金属络合物(如式21方框内所示),在不饱和酮的氯胺化反应[70]、酮与α-重氮酯亲电加成反应[71]、不对称Baeyer-Villiger 氧化反应[72]、烷基烯醇醚对1,2-二羰基化合物的对映选择性加成[73]、2-吲哚酮的羟胺化反应[74]、吡唑啉酮对不饱和酮的Michael加成反应[75,76]以及靛红与α-烷基-α-重氮酸酯的不对称扩环反应[77]中,均体现出极优异的选择性(式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