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技教案
义务教育2024信息科技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数据宝藏在身边 教案

第1课数据宝藏在身边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多样性,知道数字、汉字、字母、符号、图片等都是数据,知道编码也能表示数据。
2.探寻与“我”相关的数据。
3.感受身边无处不在的数据。
教学重点1.数据的多种表示形式。
2.编码能够表示数据,编码的意义。
教学难点使用多种类型的数据来描述事物(如描述自己)。
教学准备教室、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说一说,无处不在的数据。
【教师活动1】给出一些数据的例子,如日期、天气、电视台的英文简写、特定数值、表格、图片等,引导学生说一说数据表示的含义。
(1)9月1日,星期日,开学啦→开学日期(2)天气: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18℃→天气晴朗,昼夜温差较大(3)骑行导航→骑行的相关数据,包括用时、距离、消耗能量、路线详情等(4)在CCTV-1看节目→要看的电视频道(5)我的记帐本(表格)→支出情况、收入情况、余额(6)“五一”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旅游出游人次增加情况、国内旅游收入情况等。
【学生活动1】交流讨论,思考数据表示的含义,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体验生活中遍布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数据,并能够了解数据表示的含义。
新知探究二、议一议,数据的表示形式。
1.发现数据的不同表示形式【教师活动2】提问:刚才提到的这些数据,它们的表示形式都一样吗?你能从中发现有哪些数据表示形式?【学生活动2】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3】组织学生讨论: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数据采用了这些表示形式,把讨论结果填写到学习任务单上。
【学生活动3】小组讨论,填写学习任务单并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本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数据的不同表示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数据表示形式的多样性。
2.编码也能表示数据【教师活动4】列举生活中编码的例子(高速公路编码、手势表示数字、身份证号码等),组织学生思考商品条形码是一种什么形式的数据表现形式?【学生活动4】辨析商品条形码属于哪种数据表示形式,填写学习任务单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物质1.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2 固体、液体和气体1.3 混合物与纯净物2. 第2章:力和运动2.1 力的初步认识2.2 运动的形式2.3 力与运动的关系3. 第3章:声音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2 声音的特征3.3 声音的应用与噪声防治4. 第4章:光和颜色4.1 光的传播4.2 颜色的形成4.3 光和颜色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力的作用、声音和光的传播等基本概念,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声音和光的传播、颜色的形成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天平、小车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单、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如“力的作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
2. 内容:列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以提纲形式呈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三种固体、液体和气体。
请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请简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请解释颜色的形成原理。
2. 答案:略略略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读物、科普视频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义务教育版(2024)四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2课 获取数据有方法 教案

获取数据有方法
气温数据获取原因
如何获取气温数据
五、当堂检测情况设计
可以说出数据的获取一般方法
六、作业设计
记录 7 日气温数据。使用喜欢的方式获取并记录所在地 7 日的气温数据,只记录“日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三项数据。
七、教后反思
八、安全教育
上下楼梯要注意,安全通行不玩耍。
师: 请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获取气温数据的方法,罗列并思考哪些方法是最便捷的。
教师巡视指导
请小组为单位介绍,同组可以补充。
师:用不同方式获取的数据一致吗?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哪个更准确?
师:1. 以上这些方法是否可以用于获取其他常见的数据?
2. 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到哪些获取数据的方法?
四、拓展与提升
记录 7 日气温数据。使用喜欢的方式获取并记录所在地 7 日的气温数据,只记录“日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一课时,计划授课时间:月 日
二、课时学习目标:
1. 了解获取数据的多种方法,体验获取数据的过程。(难点)
2. 认识获取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重点)
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知识链接
师:数据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可度量的维度,通过获取数据、分析数据,人们能以更科学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气温,天气预报提醒今夜到明天白天,晴,西北风3-5级,气温28/30度,我们明天出行应该如何穿衣呢?
师:谁来说一说?
教师倾听引导学生表述
师: 我们可以体验到气温的变化最直观的就是冷热的感受,气温数据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仅关系到天气预报,还对农业生产能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学生回答
义务教育版(2024)信息科技四年级全一册 第7课 数字编码随处见 教案

四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编码,如邮政编码、商品条形码等,但对编码的具体规则和意义可能了解不多。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学习新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邮政编码的编码规则和作用。
认识超市里商品编码的构成和意义。
了解公民身份号码的组成和每位数字的含义。
o观察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思考教师的问题。
o听教师讲解,理解公民身份号码的组成和含义。
o分组讨论双胞胎小朋友身份证的不同之处,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邮政编码的存在形式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商品编码的构成和意义,掌握商品编码的规则。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号码的组成和含义,掌握公民身份号码的规则。
o提问学生:“商品编码为什么能确保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唯一?”
o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超市里其他商品的编码,验证商品编码的规则。
3.探秘公民身份号码
o展示一张身份证,指出上面的公民身份号码。
o提问学生:“公民身份号码由多少位组成?每位数字有什么具体含义?”
o讲解公民身份号码的组成和含义,如前六位表示地址码,中间八位表示出生日期码,后面三位表示顺序码,最后一位是校验码等。
o布置任务:让学生思考双胞胎小朋友的身份证会有什么不同。
o观察信封上的邮政编码,思考教师的问题。
o分组进行查询,记录自己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邮政编码的编码规则。
o观察商品包装上的商品编码,听教师讲解。
o思考教师的问题,理解商品编码的作用。
o分组观察超市里其他商品的编码,记录并验证商品编码的规则。
学生活动
讲授新课
1.了解邮政编码
o展示一个信封,指出信封上的邮政编码。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是科技小达人 全国通用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是科技小达人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了解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简单的科技制作方法。
3. 探索科技制作中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难点: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实物展示。
2. 学具:科技制作材料、安全剪刀、胶水、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科技产品实物,引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科技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科技制作案例,让学生了解科技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科技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科技制作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6.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制作成果进行评价,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我是科技小达人2. 副探索科技制作的奥秘3. 教学内容:- 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技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科技制作的实践操作4. 教学重点与难点:-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激发对科技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5.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导入- 案例分析- 实践操作- 成果展示- 总结评价七、作业设计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与家长一起动手进行一项科技制作,记录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 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小学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4篇

【导语】科技的本质是发现或发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各种物质通过这种联系组成特定的系统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学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制动⼒⼩玩具 教学⽬标: 1、使⼩学⽣思维初步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创造性的想象,以及思维活跃有灵感。
2、引导学⽣带着创新意识去观察⽣活并运⽤创新思维⽅法去分析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较为顺利地解决新问题。
教学重点:激发学⽣思维创新的兴趣。
教学难点:制作动⼒⼩玩具。
课前准备:吸管、⽓球、橡⽪筋、细绳、图钉、透明胶等等。
教学过程: 1、导⼊ 我们可以利⽤各种常见物品设计并制作⾃⼰的动⼒⼩玩具。
2、做中学 (1)制作空⽓动⼒⼩玩具。
⽓球向前滑动,⽤了什么动⼒? 通过以上测试,我发现了: (2)⾃⾏设计并制作动⼒⼩玩具。
3、测与评举⾏⼀次动⼒⼩玩具的演⽰、评⽐活动,全班学⽣从外观、动⼒利⽤、创新程度等⽅⾯评价每⼀件作品,并提出你的改进建议。
我的作品的优点是: 不⾜之处是: 改进的⽅案是: 4、⼴⾓镜 反冲⼒,物体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反冲作⽤通常叫做反冲⼒。
现代⽕箭就是利⽤⾼速喷出的⽓体的反冲⼒,使⽕箭获得巨⼤的上升速度的。
⽔上快艇就是利⽤⽔流的反冲⼒向前快速航⾏的。
⽔⼒、风⼒、弹⼒、电⼒、磁⼒等都可以通过相应的装置成为各种设备的动⼒。
5、拓展活动 我们⾝边有各种各样的动⼒⼩玩具。
开展⼀次调查活动,看看⾝边有哪些动⼒⼩玩具,了解他们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分别利⽤了哪⼀种动⼒。
⼩学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向上“流”的⽔ 教学⽬标: 认识向上“流”的⽔,了解⽑细现象及其作⽤与害处,促进学校科普、环保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的动⼿实践能⼒和创新精神,切实提⾼学⽣的科技素质。
教学重点:⽔是怎么样往上“流”的。
教学难点:⽑细现象及其应⽤。
课前准备:玻璃杯、筷⼦、餐⼱纸、棉线、粉笔、纸条、清⽔、红墨⽔、钢笔等。
教学过程: 1、导⼊ 教师:⽇常⽣活中,⽔往低处流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但有时候,⽔也能⾃动地从低处往⾼处流呢! 2、试⼀试:分别将粉笔、纸条和棉线的⼀端放⼊⽔中,你会发现⽔竟然能沿着物体上升。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同学们是否对各种天气现象感到好奇,想要对各种自然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吗,激发你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热情,在实验教案中解决自己的疑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希望大家会喜欢。
四年级科学教案1一、单元教学意义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
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
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
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
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
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
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
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
“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
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科技就在身边(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班队主题活动

小学班会教案科技就在身边教学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科技产品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3. 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科技产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自带一些科技产品,如手机、电脑、智能手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科技产品的图片,如手机、电脑、智能手表等,让学生猜一猜这些产品的功能。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产品的了解和看法。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手机支付、智能家居、在线教育等。
2. 学生观看相关科技产品的视频,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功能。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便利性、效率提高、信息传播等。
三、动手操作1.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科技产品,如电子积木、机器人等,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科技的魅力。
2. 学生分组进行科技小制作,如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编程控制机器人等。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提出自己对科技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3.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得到了激发,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科技企业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
2. 开展科技小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邀请科技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前沿科技动态。
义务教育版(2024)四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1.数据宝藏在身边 教案

理解编码也是数据
三、合作探究
任务二:猜猜我是谁
师: 请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数据来描述自己,并注意使用多种表示形式的数据。可以使用数字、汉字、字母、符号或图片等方式,从年龄、身高、体重、五官特征,以及饮食习惯、兴趣爱好、作息时间等方面介绍自己,我们最后选取三到五个描述自己的数据来猜猜他是谁。
学生倾听明确任务,开展小组合作
学生数据的分享,全班猜猜看他是谁
学生倾听
学生回答,同桌或者小组交流
数据知识实例的举例,感受数据就在身边。
通过活动更易理解数据的类型和编码在生活的使用。
知识迁移更好的体验数据就在身边
四、总结反馈
本节课你一定有所收获, 可以和大家分享吗?
教师小结并强调知识点
学生回答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记忆
教师巡视指导
师:教师选取描述自己的数据,或者小组选取的描述自己的数据,我们来猜猜他是谁 。
四、拓展与提升
请用数据从多个角度向同学推荐一个旅行的地点,也可以是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也可以是有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
例如:黄河长约 5 464 km,是我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级行政区,最后流入渤海;历经4000 多米海拔落差,孕育了中华文明,正如李白的诗句“黄河之 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所描述的那样,大河汤汤,奔涌向前,永不停歇。
教师倾听引导学生表述
师:生活中还存在一些数据,需要按照一定规则,才能理解它们的意思,这就是编码。例如如高速公路的编码、用手势表示数字,商品上的条形码、快递单号,车票、二维码等(课件展示)。
你还能继续举例说说生活中编码还有什么?
学生倾听内容,观看课件
小学四年级教案(优秀7篇)

小学四年级教案(优秀7篇)小学四年级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1.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2: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3: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2: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3 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集中话题教师:先出示降落伞下降的图片或录像。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降落伞可以把我们安全的从天上带回到地面吗?学生回答:是因为空气托住了降落伞。
教师让学生讨论:降落伞在下降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学生开始讨论:讨论过后组织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降落伞受到的地球引力及空气阻力。
探索和调查教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降落伞吗?学生说:想。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根据具有的材料设计制作降落伞的方案。
小学四年级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读出人们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5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精选5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精选5篇)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
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
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
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二、探究过程1、开个石头展览会(1)岩石来自哪里?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我的岩石观察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
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2、给岩石分类(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
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四年级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要阶段,是孩子们开始接触科学的重要时间段。
科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学科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提供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精选,帮助大家更好的指导孩子学科学。
四年级科学教案1:主题:天气的变化知识点:季节、天气的变化目标:让学生了解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规律,学会观察天气并记录。
教学步骤:1.引入:引领学生深刻认识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是学习本课的必要渠道。
2.呈现:讲解季节的变化规律和不同天气的出现概率。
通过一个季节变化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
3.探究:分组观察当天天气,并记录当天天气情况。
分析记录数据,探究天气变化规律。
4.扩展:通过老师科普讲解了解天气的影响因素,如气温、湿度、气压等。
5.总结:总结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规律,自我探究并记录。
学生思考季节间变化差异和各地天气变化不同的原因。
四年级科学教案2:主题:植物的观察与测量知识点:植物的构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精确的方法测量植物的生长情况。
教学步骤:1.引入:带领学生了解植物、植物的构造及植物的生长发育。
2.呈现:分发种子,用种子实际操作作为体验,学习灌溉规律,通过设置对照组,对植物进行比较。
3.探究:学生探究植物生长的关键环节,如适宜的土壤、养分、养护等方面。
让学生进行测量和观测,记录植物生长状态的变化。
4.扩展:学习植物发育的过程和发育过程中的阶段,沉淀到基本概念上再次向和学生阐述。
5.总结:生长商水平和维持适宜的环境是植物生长关键的一环。
让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记录的重要性和测量数据的精确性。
四年级科学教案3:主题:鸟类的观察知识点:鸟类的观察和生态环境的反馈目标:让学生学会观察及对其形态、颜色、栖息地等因素进行判断。
教学步骤:1.引入:启发学生批判思考,认识和尊重野生动物。
2.呈现:讲解鸟类的生态特征,以及栖息地的特点,同时讲解本地区特别在意及需要保护的鸟类。
3.探究:观察不同鸟类栖息地的差异,并判断鸟类形态、颜色与栖息地的关系。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开花结果等基本知识。
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研究动物的行为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觅食、防御、繁殖等方面。
3. 第三章《岩石与矿物》:学习岩石的分类、特点及矿物的形成过程,培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第四章《电的奥秘》: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电流现象以及安全用电的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岩石矿物和电的基础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安全用电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动物行为与适应的关系、岩石矿物的辨别、电路的组成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岩石矿物的特点与分类、安全用电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行为视频、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播放动物行为视频,引发学生对本册内容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特点、岩石矿物分类及电路原理。
3. 实践: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如观察种子发芽、制作简单的电路等。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过程图解2. 动物行为特点表格3. 岩石矿物分类图4. 电路原理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子发芽的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小小发明家小学四年级科技制作活动教案

小小发明家小学四年级科技制作活动教案教案目标:通过科技制作活动,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材料:小灯泡、电线、电池、开关、纸板、剪刀、胶水等。
制作目标:小学生能够制作一个简单的小灯泡电路。
教学重点:了解电流、电路结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教师可以讲述科技发明的一些例子,如扫地机器人、智能手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能发明什么东西?你们认为怎样的小发明可以帮助人们的生活?第二步:教学1.教师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包括电流、电池、开关等。
2.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电线、电池、开关等材料的特点和功能。
3.教师示范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小灯泡电路,包括连接电线、安装开关等步骤。
4.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亲自动手制作小灯泡电路。
第三步:实践1.学生按照教师示范制作小灯泡电路。
2.学生自主创作,设计自己的发明小装置,并用电路连接。
第四步:展示和分享1.学生展示自己的发明小装置,向全班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创意和制作过程。
2.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评论,鼓励分享各自的发现和困惑。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复习电路结构、电流等知识点。
2.教师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创意表现,鼓励学生的努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评价学生的成果展示和发明小装置的创意水平。
3.提问学生关于电路结构和电流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延伸活动:为了进一步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组织类似的科技制作活动,如制作简易风车、电动小车等。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技能和思维能力。
同时,可以开展推广活动,邀请其他年级的学生参与,并举办一个小型科技展览,以展示学生们的发明作品。
总结:通过小学四年级科技制作活动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光的折射现象”。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光的基本特性,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光学演示仪、透明塑料尺、装满水的玻璃杯、激光笔等。
学具:每组一个光学演示仪、透明塑料尺、装满水的玻璃杯、激光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装满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放入其中的物体(如塑料尺)会发生什么变化。
(2)用激光笔照射玻璃杯,引导学生观察光线的走向。
2. 例题讲解(1)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2)通过光学演示仪,演示并讲解光的折射规律。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透明塑料尺在装满水的玻璃杯中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2)讨论并回答: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为什么会发生折射?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棱镜等。
(2)拓展:光的折射现象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现象2. 光的折射规律3. 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并举例说明。
答案:如水池边上的景物、水中的鱼等。
2. 作业题目:简述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
答案:光的折射规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有一定的关系。
应用:眼镜、放大镜、棱镜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声音与听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保护耳朵,预防听力损伤2.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与反射彩虹的形成原理眼睛的结构与功能3. 电与磁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磁铁的性质与应用电磁感应现象4. 运动与力速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机械运动与能量转换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声音、光、电与磁、运动与力等科学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光、电与磁、运动与力的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光源、电流表、磁铁、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音叉、镜子、电池、导线、小灯泡、磁铁、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声音、展示光源、演示电与磁现象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声音、光、电与磁、运动与力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3.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声音:产生、传播、特征、保护耳朵2. 光:传播、反射、彩虹、眼睛结构3. 电与磁:电流、磁铁、电磁感应4. 运动与力:速度、力、机械运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传播原理。
(2)解释彩虹的形成原因。
(3)列举电流的三个作用。
(4)分析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答案:(1)声音传播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如空气)传播。
(2)彩虹形成原因:太阳光通过雨滴时,发生折射、反射、色散,形成彩虹。
小学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4篇

小学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4篇教学目标:1、使小学生思维初步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以及思维活跃有灵感。
2、引导学生带着创新意识去观察生活并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去分析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较为顺利地解决新问题。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兴趣。
教学难点:制作动力小玩具。
课前准备:吸管、气球、橡皮筋、细绳、图钉、透明胶等等。
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常见物品设计并制作自己的动力小玩具。
2、做中学(1)制作空气动力小玩具。
气球向前滑动,用了什么动力?通过以上测试,我发现了:(2)自行设计并制作动力小玩具。
3、测与评举行一次动力小玩具的演示、评比活动,全班学生从外观、动力利用、创新程度等方面评价每一件作品,并提出你的改进建议。
我的作品的优点是:不足之处是:改进的方案是:4、广角镜反冲力,物体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反冲作用通常叫做反冲力。
现代火箭就是利用高速喷出的气体的反冲力,使火箭获得巨大的上升速度的。
水上快艇就是利用水流的反冲力向前快速航行的。
水力、风力、弹力、电力、磁力等都可以通过相应的装置成为各种设备的动力。
5、拓展活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动力小玩具。
开展一次调查活动,看看身边有哪些动力小玩具,了解他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分别利用了哪一种动力。
教学目标:认识向上“流”的水,了解毛细现象及其作用与害处,促进学校科普、环保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
教学重点:水是怎么样往上“流”的。
教学难点:毛细现象及其应用。
课前准备:玻璃杯、筷子、餐巾纸、棉线、粉笔、纸条、清水、红墨水、钢笔等。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日常生活中,水往低处流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但有时候,水也能自动地从低处往高处流呢!2、试一试:分别将粉笔、纸条和棉线的一端放入水中,你会发现水竟然能沿着物体上升。
分析一下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3、做一做在玻璃杯中倒入半杯清水。
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将竹筷放入水中,调节竹筷与玻璃内壁之间的间隙,慢慢调整这个间隙的大小,仔细观察竹筷与玻璃内壁间的水上升的高度,并将你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6篇)

最新科学级上册教案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6篇)科学级上册教案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篇一1.能交流搜集到的植物资料按问题进展讨论。
2.引导学生观察叶的蒸腾实验。
3.能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做植物蒸腾实验,能解释实验中的现象,理解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难点: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一盆植物。
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
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如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课前通知学生带这类书。
师:“上节课前大家搜集了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植物,以及植物的有关资料,让我们这节课继续研究植物。
”〔1〕聚集学生带来的各种植物、植物书、有关植物的资料,把学生所说的各种植物的名称一一列在黑板上。
〔2〕把有关书籍分配到各小组供学生研究和查阅。
〔1〕阅读教材中所列的凤仙花的五个特征。
〔2〕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观察植物和查阅资料,答复:生长发育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要涉及植物的变化,植物有生长的阶段,也有死亡的阶段〕。
繁殖后代。
身体构造。
生长环境。
运动与反响。
〔注意要求学生列举与凤仙花一样和不同的植物,到达理解植物多样性和具有共同特点目的。
〕〔1〕做实验,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2〕“别的植物也是这样吗?”——推广到所有的植物。
〔3〕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气候、对其他生物和对人有什么作用。
〔1〕师:“你能说说形形色色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吗?”〔2〕师:“在观察和理解了许多植物之后,我们知道植物的共同特点了吗?请你写写植物的共同特点。
”你能寻找出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一样点和不同点吗?科学级上册教案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篇二1、可以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降临。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重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科技教案【篇一:四年级科技教案】四年级上科技教案1.明轮船(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观赏已经制作好的电动明轮船,使学生了解明轮船的基本结构。
2.亲自动手制作电动明轮船,从中学会用美工刀、钢锯条切割塑料泡沫的方法,掌握用铁锤锤平铁皮和起子旋螺丝的基本技术要领,学会用螺栓固定塑料泡沫模型的方法。
3.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模型创作艺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亲自动手制作电动明轮船,从中学会用美工刀、钢锯条切割塑料泡沫的方法,掌握用铁锤锤平铁皮和起子旋螺丝的基本技术要领,学会用螺栓固定塑料泡沫模型的方法。
【学材分析】【教学过程】一)制作船体(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具体步骤见学材)1.在泡沫塑料上按图的尺寸描上船模并加工成明轮船的船体。
2.用三合板做船面板,并且在上面的开关位置上开个开关孔。
3.用泡沫塑料制作桥楼:先画上线,再用钢锯条按图锯出。
二)制作两个叶轮(叶轮制作比较困难,老师要多加指导)制作叶轮时:注意两个轮叶的拨水方向必须要相反,这样相对安装时前进的方向才能相同。
要求同学在制作中仔细体会。
1.切割易拉罐。
切割易拉罐最好用美工刀。
切割时,先用美工刀的刀尖刺进易拉罐,然后用力压,易拉罐的底就会很快被切下。
切下易拉罐的口和底后,剩下的是一个无底无盖的圆筒。
再用剪铁皮的剪刀将圆筒剪开,然后把它摊开,用铁锤在铁板上把它锤平整,待用。
切割过铁皮的刀片会很钝,不能用于切割其他物品了。
2.制作明轮叶轮。
把叶轮设计图贴在铁皮上,按图线剪下。
用尖嘴钳按线将叶片向上弯折90度,然后用烙铁将叶轮焊在马达轴上。
三)组装1.安装电机仔细观察电动明轮电路图,用导线并联电动机。
这一步十分重要,这里两个电动机的旋转方向要相反,如果两个电动机的方向相同的话只要把其中一个电动机的两根电线对换,然后调试。
再把叶轮用电烙铁焊在电动机轴上,看看叶轮的方向,装上电池再调试,这里很难做,一切要在做中学。
等到考虑周到后才能把这个电路图移到船舱内。
2.安装桥楼船面板上面用装饰纸美化后安装桥楼,用螺丝杆固定,最后装上护栏,插好旗杆。
好,一艘古代明轮船模就做成了!四)交流创新1.你认为你刚才制作的明轮船模还有那些缺点?怎样使你的船模制作得更加漂亮?请把你的好点子写在纸上。
让学生寻找自己制作过程中的缺点,就是让学生寻找创新的课题。
如果缺点找到了,再让学生想想改进的设想,这个设想便是创新的课题。
2.你认为还有什么材料也可以制作明轮船模,和同桌交流。
这一个问题也是让学生创新,让学生从材料的选择上打开思路进行创新。
展示台1.介绍你的船模特点,比比谁得明轮船模制作得好。
这里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赛也是评价,意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再次创新。
教学反思:2.火车头模型(2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有关火车的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2.学会用废纸盒等材料制作玩具小火车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火车头的制作。
难点:车轮与车轴制作及装配。
【教具】:火车模型、自制玩具小火车、课件(有关的火车知识及制作步骤)【材料和工具】:长方形纸盒、灰卡纸、各色蜡光纸、水彩笔、胶带纸、双面胶、吸管(粗、细两种)、竹签、剪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有关火车知识1.课件演示火车的运行,学生观察。
提问:从大山深处,向我们迎面开来了什么交通工具?(火车)2.老师知道在你们诸暨有个火车站,想必你们对火车会比较的熟悉。
现在谁来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关于火车的知识。
学生发言(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a世界上第一列火车:世界上最早的火车出现在1804年。
b名称的由来:因为它是用煤炭或木头生火作为动力,所以叫“火车”c火车种类:有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磁浮列车。
d火车作用:火车可以运货、载人。
3.了解了一些关于火车的知识,又欣赏了各种火车图片,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做?(引出课题)二、观察火车构造选择合适材料1.(出示火车模型)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列火车,说说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制作?2.发生言,师归纳并板书。
a车厢、火车头:用牙膏盒做。
b车轮:用灰卡纸做。
(有什么办法把车轮剪得圆c车轴:用竹签做。
d瓦轴:用吸管做。
(简介车轴是在瓦轴里运转)三、观看教师示范小组分配任务1.播放制作过程,学生观看。
2.提问:刚才的制作步骤适合一个人完成。
想在较短时间内把火车做好,做漂亮,可以小组合作。
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做车厢,剪车轮、轴瓦,修饰火车头这四件事可以同时做。
)3.准备怎么分配任务?(请一小组派代表说,并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特长来分配)4.出示各种奖项,激发学生制作兴趣。
四、学生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五、作品评议表扬优秀作品,并以评价鼓励。
六、课堂小结七、板书设计制作火车模型教学反思:3.手掷滑翔机(1课时)【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飞机模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追求欲。
2.懂得并初步掌握手掷模型调试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懂得并初步掌握手掷模型调试的基本方法。
2.难点学会根据对模型飞行姿态的综合分析和判断,确定调整手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1.回顾复习:模型飞机各操纵舵面的名称与作用1)副翼——机翼后缘靠外侧的活动部分,左边的称左副翼,右边的称右副翼。
它们的作用是对飞机作横向转动操纵。
2)襟翼——机翼后缘靠内侧的活动部分,左边的称左襟翼、右边的称右襟翼。
它的作用是增加机翼的升力。
3)升降舵——水平尾翼后缘的活动部分,一般没有左右之分。
它的作用是对飞机作俯仰转动操纵。
4)方向舵——是指飞机垂直尾翼后缘的活动部分。
它的作用是对飞机作方向转动操纵。
2.直线飞行调试示范活动过程介绍:手掷起飞→飞行观察(轨迹、姿态)→分析原因→调整→再试飞,观察效果示范步骤:1)小动力手掷模型。
2)观察模型飞行轨迹和姿态。
假设模型偏航,同时快速下沉。
3)分析原因偏航的可能原因:1横侧不平衡; 2方向不平衡下沉的可能原因:1重心位置太靠前;2水平尾翼安装角太大4)调整方法探讨在实施调整前,必须先制定调整方案。
当模型同时存在几个问题时,首先要分清主次,找出主要问题,即主要矛盾,先行解决。
其它次要的问题暂时撇开。
等主要牙盾解决后,再看留下的问题。
如果问题还不止一个,那么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分清主次矛盾,按照先主后次的步骤,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模型飞行调试的过程,学习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5)实施调整措施。
6)再试飞,观察调整结果。
3.学生操练活动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剖4.效果检验组织若干学生飞行演示5.教师总结调试的步骤和方法6.课后探究探索盘旋飞行的调试方法,自制飞行调试实验表,把调试内容、方法、过程记载清楚。
课后反思:4.魔术罐(2课时)【活动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魔术罐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魔术罐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活动准备】1.小茶叶罐2.冰棒棍3.橡筋圈4.细铁丝5.细棉线、铁螺帽6.剪刀、7.钳子【活动方法】找一个茶叶罐、两根冰棒棍和一根橡筋圈。
将两根冰棒棍折断,其长度比茶叶罐的内径稍大一点;再用细棉线将橡筋圈的两头系扎成小圈,将冰棒棍插入系扎成的小圈里;然后把有螺母的细铁丝固定在橡筋圈中间。
最后,将连着橡筋圈的冰棒棍分别卡在茶叶罐的底部和盖子内。
【活动过程】1.折断冰棒棍;2.将铁丝固定在螺帽上;3.挂上螺帽;4.将冰棒棍卡在盒内;活动提示:茶叶罐在桌面上向前滚动时,里面的橡筋圈在落幕和在、茶叶罐的共同作用下被扭紧,从而使茶叶罐滚了几圈后被拽了回来。
学生制作问:你能用其他废旧物品制作魔术灌吗?1.卫生纸芯2.塑料杯3.饮料瓶4.药瓶)活动评价:我的魔术罐————————————————(成功了、基本完成了、下次再努力)我的作品是用————————————————————————材料制作的。
课后反思:5.哇声筒(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准备器材】【篇二:四年级科技教案】45第二课缤纷万花筒【教学目标】1. 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 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资料。
2. 学生准备学具:学生将自己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车,厨具??)带来。
带齐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1. 引导阶段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
然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的?请学生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提非常小,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学生: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2. 发展阶段学生思考: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继续启发学生思考: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者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始作业。
3. 收拾与整理4. 学生的创作往往要两课时才能完成,在第一课时结束的时候,教师可将作业收起来。
678【篇三: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