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史记》与《汉书》比较课件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汉书》是第一部断代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除了二者体例内容不同,更重要的不同还在于深层次的内容,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不同。
一、人物记叙侧重点不同《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对于武帝和宣帝朝涌现的各类人材作了概述,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人物都在《汉书》中有一席之地,分别为他们立传。
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此时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
在汉初的功臣传记中,只有《绛侯周勃世家》写了周勃、周亚夫父子的事迹,其他人的传记基本是止于其身。
西汉盛世培育了一大批官僚世家,他们不是一代为官,而是几代人相承,常盛不衰。
《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如《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杜周传》、《韦贤传》、《萧望之传》、《冯奉世传》、《翟方进传》等,传主都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记叙几代人的事迹。
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
二、笔法不同《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ppt
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 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 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 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 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 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被鲁迅誉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2019-7-23
谢谢您的观赏
1
项羽(前232—前202)
项氏,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 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 宿迁)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 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 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 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 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 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 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 《谭嗣同传》
2019-7-23
谢谢您的观赏
9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019-7-23
谢谢您的观赏
10
教师示范: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选择了留 在乌江江畔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这一刻我 们看到了一个铁血男儿不屈的铮铮傲骨。就算明 知前方是失败,是死亡,也绝不妥协屈服,这才 彰显英雄气概,男儿本色。准备好棺材,诀别妻 儿之后向嘉靖上疏的海瑞; 拒绝逃亡,为变法斗 争到最后一刻的谭嗣同:历史从来不缺乏这样的 “勇士”,他们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不屈的精神 却足以激励后人继续前行。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失败的项羽比成功的刘邦更让我们震撼。
【精编】史记与汉书之比较幻灯片
變態!歧視女性
武帝時,幸夫人婕妤……上居甘泉宮,召畫工圖畫周公負成 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 獄!」夫人還顧,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雲 陽宮。其後帝閑居,問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對曰: 「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兒曹 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 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后邪?」故諸為 武帝生子者,無男女,其母無不譴死,豈可謂非賢聖哉!
• 史記幽憤,漢書醞籍:這主要是由於二人性情、遭遇及 著史環境不同所致。史遷因李陵事件受辱,故書中正義 感極強烈,班固則境遇較史公安順,是奉詔在蘭台官撰, 朝廷賞賜甚渥,所以文章溫雅醇謹。
• 史記文字平易,漢書文字較艱澀, • 史記之文有獨創性,漢書則傾向於文獻保存。
*元曲選中有:<楚昭王>、<趙氏孤兒>、<伍員吹簫>、<氣英布>、 <誶范叔>、<凍蘇秦>、<賺蒯通>、<馬陵道>等,現存132種雜劇 中就有16種取材自史記,京劇中也有<霸王別姬>、<文君當鑪>、 <博浪椎>、<浣紗計>、<完璧歸趙>等名劇。 可見史記之通俗。
《漢書》
相同 相異
(1)劉知幾史通:「蓋紀者,編年也,傳者列事也。……列事者,錄 人臣之行狀。」
(2)太史公自序/ 敘傳:個人身世、撰作動機、寫作經過等 (3)「太史公曰」/ 「贊曰」:傳末之評論
標準:不拘社會之階級、賢不肖, 西漢人臣之傳記
只限對社會有影響力者
加入外戚、皇后、宗室
例:刺客、俠客、滑稽
• (四)核桃乳(露)
以核桃仁为原料经磨 碎等工艺制得的浆液中加 入水、糖液等调制而成的 制品。
(五)花生乳(露)
• 以花生为原料经磨碎等工艺制得的浆液 中加入水、糖液等调制而成的制品。
史记与汉书的体例
前言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 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 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 对举。 《汉书》与《史记》相比起来,在编篡体例上有了 一系列的创新:它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形式;顺应时代潮 流,取消了“世家”体例;在继承改造《史记》诸志 的基础上,新创立不同的志。班固以自己的世界观 审核了《史记》的各种材料,利用时作了很多 增补、移动、删节、订正工作。这些创 新在内容上突破了史书只载政 治事件和为人物立传的局限性。
相异
体 例 、 编 次 、 传 目 自 由 , 例 : 体例严谨,突出名礼:以人物名 《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 称为传目,列外族传于诸大臣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 后,置《王莽传》于最末。 史记:体例是根据历史发展之变化来展开。 汉书:重视严格体例,遵守儒家正统思想,将贰臣贬于最后。
表
《史记》 相同 《汉书》 1、刘知几《史通》:“观太史公之创“表”也,燕越万里而方寸之 中,雁行有序,使读者举目可详。” 2、谱列王侯世系
史记与汉书的概述2自行添加标题史书比较内容史记汉书共同点二者皆是纪传体作者司马迁班固体裁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断代史断限记载着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晚期将近3000年的历史记述的起讫为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整个西汉一代共230年的历史成书西汉武帝时东汉光武至安帝编修形式私修私修后来变成官修编目共有130篇或称卷分为本纪十二世家三十列传七十表十书八约526500余字共100遍120卷有帝纪十二传七十表八志十约80来万字
《史记》与《汉书》之语言现象比较
《史记》与《汉书》之语言现象比较——以《淮阴侯列传》和《韩信传》第三部分为例人文学院06中本一班徐林媛0605121121《史记》和《汉书》为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部历史著作,后人并称史、汉。
二书在体制、取材、治学精神、风格、笔法等方面均有其不同之处,这里我所谈论的是它们的语言现象上的区别。
《史记》与《汉书》的语言风格形成鲜明对照。
《史记》之文奇特变幻,挥洒自如,笔墨酣畅,当豪放处豪放,当简洁处简洁,不拘一格;《汉书》则细致工整,组织严密,工整凝炼,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崇尚典雅。
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后汉书·班固传》)指出了《史》、《汉》的不同风格。
对于《淮阴侯列传》和《韩信传》第三部分语言方面的不同,本人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比较:一、对应字词比较《史记》和《汉书》中有很多对应字词,找出这些字词,并根据《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二、对应语句比较《史记》和《汉书》在叙述时的语言风格不同,在句式上有较大差异。
通过《古代汉语》专业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是对应字的比较。
对应字中又分为很多种,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以及没有以上关系的同义字等等。
★1、莫∣不(“∣”之前引用《史记》,“∣”之后引用《汉书》,以下均同)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按甲休兵(《史记》)當今之計,不如按甲休兵(《汉书》)“莫”可以表示否定:不,不能。
《诗·邶风·终风》:“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荀子·解蔽》:“桀死於鬲山,紂縣於赤斾,身不知先,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
”《史记·陈丞相世家》:“高帝既出,其計祕,世莫得聞。
”《汉书·匈奴传上》:“已而,冒頓以鳴鏑自射善馬,左右或莫敢射,冒頓立斬之。
”在这里“莫”作为一个副词,与“不”同义,是同义字。
★2、案∣按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史记》)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內,牛酒日至(《汉书》)“案”,通“按”。
史记与汉书之比较
《史记》与《汉书》之比较《史记》和《汉书》是二十四史中前两部,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恢弘史篇,记录了丰富且珍贵的历史史料。
两部记录历史的重合点为西汉前半部分历史。
(一)作者《史记》作者是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任太史令,负责起草文书)。
司马迁年轻时游历天下,早年的游历经历为其后来撰写《史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因其父亲的缘故,司马迁回京得以侍为郎中,随后出使西南。
其父司马谈在弥留之际留下子承父业的遗命。
随后他在长安任职,结交诸多贤能之士,其中受董仲舒和孔安国的影响最大。
纵观史记,董仲舒之公羊学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为:其一公羊家颂扬汤武革命,主张以无道伐有道,成为《史记》反暴政的基础;其二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成为《史记》贯穿全书的主要观念;其三,公羊家崇让,尚耻之义是《史记》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孔安国是孔子后人,家中有当世失逸的《古文尚书》十余篇,并兼通文学。
司马迁写上古三代史从中间做了大量的引用。
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给予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度赞扬。
吸收了孔子学说和六艺经传的精华,效法孔子精神,完成一大典。
后因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史记》大典,被后世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汉书》作者是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出身儒学世家。
班彪之子。
早年受父祖影响,文学造诣深厚,精通儒家经典。
公元58年,私撰《汉书》汉明帝永平五年时,因“私自改做国史罪”入狱,其弟班超上书释放。
公元62年,任兰台令史,继续编撰《汉书》。
公元89年,任中护军,随窦宪出击匈奴。
公元92年,窦宪自杀,司马迁受牵连,死于狱中。
随后,其妹班昭帮助完成《汉书》八表。
刘知己曾有言“究西都之首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带,撰成一书。
言皆精炼,事甚该密。
”(二)内容比较二者均为纪传体。
史记与汉书中对项羽的叙述和评价的比较PPT课件
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有一
• 《漢書》的例,多繼承《史記》而來,全書為紀、志、表 和列傳四類。《史記》的「本紀」是以朝代或帝王為主, 按年月記一國之大事,詳述帝王之興廢為全書的總綱,是 以編年體的方法記事,共有十二本紀。此外,「世家」是 專記諸侯世系活動的,也是以編年體的方法記事。史遷立 「世家」的標準,不在年代之久與論封地之大小,而是在 乎有功或德於天下。
一、好勇鬥狠 ◎不好讀書、尚勇好武。 ◎身長八尺,力能扛鼎。 ◎觀秦始皇渡錢塘江,云:「彼可取而代也」 ◎殺會稽郡守殷通 ◎殺卿子冠軍宋義 ◎楚漢於廣武澗對峙時,要求單獨與劉邦決雌雄。
二、對敵殘暴
◎項羽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阬之。
◎攻城陽,屠之。
◎為免秦降吏不服,不聽號令,命黥布、蒲將軍阬秦 卒二十餘萬人。
項 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
羽
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 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
本 ,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
紀 :「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
• 《漢書》稱「紀」不稱「本紀」,共十二篇,「紀」是專 記皇帝事跡。班固的標準是只有帝皇才可以立紀,因而楚 漢相爭時期的項羽及西漢以後的王莽,僅置於「列傳」
悲劇式的人物---項羽豋場
• 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 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上: 「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 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 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二 十四歲的項羽,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 上了歷史舞古。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
《史记》和《汉书》皆是汉代史学家所撰写的史学著作,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以求在比较中得出二者在史学史领域里究竟谁的贡献较大。下面,本人将尝试从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以便更清楚地理解二者对史学史的贡献谁多一点。
二 史学思想上的比较
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例,本身就体现了他重视人为作用的思想,“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而他也尝试对历史变化规律进行探讨。“述往事,思来者”“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司马迁对“变”的认识正是对历史发展之势的研究,有一定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成分。而《货殖列传》和《平淮传》也充分体现了他对经济活动的重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民众求利的自然之势来制定政策和组织经济活动。《汉书》也重视民生经济,但它唯心思想教浓,且极力维护封建教条和封建伦理,与《史记》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发言形成鲜明的对比。《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过去的历史著作都记载了人的历史活动,但这些记载都是以时间或事件为本位的,人的主体地位未能被充分地意识到和表现出来,而且,这些历史著作中的人物总体说来,一是局限于社会上层,至多包括了游士策士,二是局限于政治性人物,范围有限。《史记》所记述的人物,虽然仍以上层政治人物为主,但其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包括社会中下层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我们看到在《史记》中,帝王、诸侯、农民领袖、卿相、将帅、后妃、宦官、文学家、思想家、刺客、游侠、商人、戏子、医师、男宠、卜者,各各显示出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又共同组成色彩斑斓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在这以前及以后的史书中,很少看见如此众多类型的人物,尤其是社会中下层的人物。这表明司马迁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一种认识,尤其是对社会中下层人物的态度,在一般“官史”中是几乎看不到的。
《史记》与《汉书》的史学价值教学课件
②社会风气盛行“尊古卑今”
俗儒迷信古代到了是非颠倒的地步: “俗好高古而称所闻,前人之业,菜 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而 造成这种社会风气的原因是因为儒生 们自生下来读的就是记述和颂扬三代 的书:“朝夕讲习,不见汉书,谓汉 劣不若。”——王充《论衡》
郑樵:“使百代之下,史官不能易
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 之后唯有此作。”
赵翼:“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
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梁启超:“诸体虽非迁自创,
而迁实集其大成,兼综诸体而 调和之,使互相补充而各尽其 用,此足证组织力之强,而文章 技术之妙也。”
• 2.《史记》的材料收集和取舍为 后世树立了典范
•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 实的实地调查,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 知识和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 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 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 苏辙:“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 山大川,与燕赵豪杰交游,故其文疏 宕颇有奇气。”
• 司马迁《史记》 “草创未就”之时, 突然飞来横祸,天汉三年(前98),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受宫刑,司马迁 经受着生死煎熬,发愤著述。他的不 幸,加深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强 烈地表达他的是非观点和爱恨感情。 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
演变。古和今代表司马迁要囊括的全 部的历史,也说明今天是由历史演进
而来,不能割断历史的联系;变是强
调历史长河中治乱盛衰的局面不断变
化;通则是把历史的变化贯通起来考
察,总结出发展变化的道理。
• 古今之变:
• 一是时势之变。 • 二是兴亡之变,朝代国家的兴亡变化 • 三是成败之变,由胜而败,反败为胜 • 四是穷达之变,由穷而达,由达而穷 • 只有变革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变化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内容摘要】本文从写作动机、结构体例、思想内容、文章风格、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比较《史记》与《汉书》之间的异同,并通过比较分析探究二者异同产生的原因。
透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两部历史名著,看到他们各自的特色,最终能正确的评价这两部同样伟大的历史名著。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归纳的方法,务求全面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二者的异同,在比较的时候能够较深入地说明二者差异的具体表现,如对二者结构体例的分析,在分析中发现二者治史理念的分歧;对二者在史学上、文学上的影响,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史记;汉书;异同;对比分析《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凡属数千年的历史。
《汉书》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断代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史记》、《汉书》作为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纪传体史书,被后人并称为“史”、“汉”,自古以来对二者异同的研究就非常多,所以笔者在此不一一阐述。
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对比:一、写作动机: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
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作为一名卓越的历史学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并把这个当作了自己神圣的使命。
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
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1](《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
而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
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
《史记》与《汉书》比较解读
《史记》与《汉书》比较汉语言专升本071 曹燕萍 07011102 一、音关系1a.王乃与伍被谋,先杀相、二千石;伪失火宫中,相二千石救火,至即杀之。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1b.王乃与伍被谋,为失火宫中,相、二千石救火,因杀之。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此例“为”与“伪”字音相近(匣疑旁纽、同属歌韵),“为”假借为“伪”。
2a.汉使马邑下人聂翁一奸兰出物与匈奴交,详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2b.汉使马邑人聂翁一间阑出物与匈奴交易,阳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
(《汉书•匈奴传》)“详”与“阳”字音相同(喻母阳韵),“阳”假借为“详”。
3a.相如不得已往,一坐尽倾。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3b.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一坐尽倾。
(《汉书•司马相如传》)此例中“疆”与“强”为异体字。
4a.孝文时中宠臣,士人则邓通,宦者则赵同、北宫伯子。
(《史记•佞幸列传》)4b.其后宠臣,孝文时士人则邓通,宦者则赵谈、北宫伯子。
(《汉书•佞幸传》)《史记•佞幸列传》中有宦官名为赵同,而《汉书》中所记此人名为赵谈。
记同一人之名而用字不同是因为司马迁之父字“谈”,于是用一同音字“同”字来代替“谈”字。
二、义关系(一)义同5a.匈奴俗,见汉使非中贵人,其儒先,以为欲说,折其辩。
(《史记•匈奴列传》)5b.匈奴俗,见汉使非中贵人,其儒生,以为欲说,折其辞辩。
(《汉书•匈奴传》)此处“先”与“生”为同义异对应。
6a.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
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
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
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
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謁者。
(《史记•汲郑列传》)6b.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
其先有宠於古之卫君也。
至黯十世,世为卿大夫。
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严见惮。
武帝即位,黯为謁者。
(《汉书•张冯汲郑传》)7a.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
史记与汉书
A.《史记》和《汉书》比较《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凡属数千年的历史。
《汉书》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断代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史记》、《汉书》作为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纪传体史书,被后人并称为“史”、“汉”,自古以来对二者异同的研究就非常多,所以笔者在此不一一阐述。
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对比:一、写作动机: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
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作为一名卓越的历史学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并把这个当作了自己神圣的使命。
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
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1](《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
而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
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
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
此外,《太史公自序》云:“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
……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 [2]可见史马迁撰《史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而班固先世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子,班氏世代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因此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
《汉书叙传》说:“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
”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
因此,司马迁与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第十一讲中西小说比较 ppt课件
ppt课件
7
(二)西方小说的出处和起源 出处
Novel:长篇小说['nɔvəl] Fiction:指虚构的事,后用来指代小说 Story:故事、小说 Roman:传奇、小说 [rəu'mɑ:ŋ] Roman一词出自法语romance,原指中世纪 的骑士传奇,它说明了欧洲小说的源头。
ppt课件
8
起源
18
西方小说往往喜欢将
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
来反映社会生活,表
达主题思想。如《悲
惨世界》,故事的主
线围绕主人公获释罪
犯冉阿让试图赎罪的
历程,带出了芳汀、
珂赛特、马吕斯等人
的故事,线索极其复
杂。
ppt课件
19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不仅将情节故到
首位,而且强调说:“悲剧是对一个
完整划一,且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 模仿……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 段和结尾组成。
ppt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13
(二)西方小说产生和发展的线性图:
神话传说——史诗——骑士传奇——流浪 汉小说——近代小说——现代小说
(《希腊神话》;《荷马史诗》;《骑士 的战争》;汉译《小癞子》;《悲惨世 界》;艾略特《荒原》卡夫卡《变形记》)
ppt课件
14
中国小说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神魔类 、传奇类、历史类、人情类、讽刺类。依照 这五大类型,可对中西小说的主题进行对比 研究。
中国小说:形式短小的锁语。
ppt课件
4
代表说法二:起源于神话传说。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 “我国小说……最早可以溯源到古代的神 话和历史传说。”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史记与汉书之比较通用课件
04
史记在史论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作者司马迁通过对历 史事件的深刻剖析,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对 于后人理解历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汉书的文学成就
01
02
03
04
汉书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 其严谨的史论和叙事结构上 ,作者班固对于历史事件和 人物的描述客观、准确,没
有过多的主观色彩。
受和理解。
两书文学风格比较
史记与汉书虽然都是史书,但在文学风格上却有 着明显的差异。史记的文学风格更倾向于浪漫主 义,语言华丽、情感丰富;而汉书的文学风格则 更倾向于现实主义,语言朴实、客观冷静。
从史论方面看,史记的史论更加富有激情和主观 色彩,而汉书的史论则更加注重客观分析。
从人物塑造上看,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生动,而汉书的人物形象则更加客观、准确。
由于历史资料的限制和时代的局 限性,司马迁在考证史实时可能
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
篇章结构不够严密
《史记》的篇章结构虽然有其独 特之处,但也有部分内容安排不 够严密,导致读者在理解时可能
产生困惑。
汉书的局限与不足
1 2
政治色彩浓厚
《汉书》主要记述汉朝历史,不可避免地带有浓 厚的政治色彩,对某些政治事件的描述可能不够 客观。
汉书的语言运用也十分考究 ,用词简练、精确,文笔典 雅、庄重,给人以美的享受
。
汉书在史论方面也有独到之 处,作者班固通过对历史事 件的深刻剖析,提出了许多 富有见地的观点,对于后人 理解历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
用。
汉书在叙事结构上也有所创 新,采用了纪传体的形式, 使得历史事件的叙述更加生 动、具体,更易于被读者接
内容过于简略
《汉书》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有时过于简略,缺 乏细节描述,使得读者难以全面了解历史背景。
《史记》与 《汉书》
一、伟大的时代、坎坷的人生 伟大的时代、
伟大的时代:
汉武帝时代是一个强盛的、气势宏大的、 汉武帝时代是一个强盛的、气势宏大的、蓬勃发展的 时代。 时代。 经济上,国库充盈“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于外, 经济上,国库充盈“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至腐败不可食。” 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道路通畅, 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道路通畅,司马迁可 畅行无阻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的遗闻轶事。 畅行无阻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的遗闻轶事。 文化政策:武帝“建献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百年之 文化政策:武帝“建献书之策,置写书之官”“百年之 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间,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司马谈写出 了气象宏伟的《论六家要旨》 了气象宏伟的《论六家要旨》,一个对先秦文化总结 的时代已经到来。 的时代已经到来。 文学方面: 文学方面:贾谊等人的政论文和辞赋的成就对司马迁的 史记》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史记》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思想上的禁锢:外儒内法或者叫儒学加酷吏, 思想上的禁锢:外儒内法或者叫儒学加酷吏,汉武帝对 外发动战争,对内残酷掠夺,国家由盛而衰。 外发动战争,对内残酷掠夺,国家由盛而衰。所以司 马迁的文字有尖锐的批判性。 马迁的文字有尖锐的批判性。
2、《史记》的思想性 史记》
• 进步的历史观 •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cuī ,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 非一木之枝;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非一木之枝;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写帝王也关注良臣, 写帝王也关注良臣,写帝王将相也写百行人 关注失败的英雄、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物。关注失败的英雄、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如刺客、如侯赢、朱亥、冯谖、郭解。 如刺客、如侯赢、朱亥、冯谖、郭解。 • 卓越的经济观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主张农工商虞并行发展,人人致富, 主张农工商虞并行发展,人人致富,反对重 本抑商。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 本抑商。 农不出则乏其食, 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
第十一讲《史记》与《汉书》比较
(二)《汉书》的成书动机 1、续父业,补正《史记》之缺与失 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是非颇谬于圣人,论 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 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 。
2、受诏,昭显汉室功德 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 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后 世,冠德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 有文章也。”汉承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 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 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纂前记, 缀辑所闻,以述《汉书》。
(二)班固生平,其成书可分为六个时期: 1、撰史之前期:13岁为王充赞-16岁入太学- 23岁归乡守丧; 2、居家私撰期:丁忧闲居-27岁续父作-31 岁 为人告发下狱; 3、转祸为福期:兰台令史-撰功臣、新市、平 林事;
4、继而官撰期:33岁续撰《汉书》,明帝永平 17年(74年),召见班固、傅毅等人,谈论司马 迁著书。章帝继位(76-88),固愈得幸。 5、撰史以后期:从章帝建初8年(83)53岁至 和帝永元4年(92)死于洛阳监狱中。 6、最后完成期:死后书散乱,八表和《天文》 未及而竟
3、用于当世,列炳于后人 用纳于圣德,列炳于后人 辅世成名,可述于后 (《汉书叙传》)
三、编纂体例和内容比较 《史记》的体例 《汉书》的体例
12本纪
10表 8书 30世家
12纪
8表 10志
70列传
70传
汉书
汉书体例 (一)纪 标准是:只有皇帝才可立纪 项羽、王莽只可置于列传 内容主要为政治大事
问题
《史记》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四)《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 练畅达、生动形象,完全是文学家的语言; 《汉书》简洁整饬、典雅规范、准确严谨、 韵味深长,堪称史家语言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
(二)表 为妹妹班昭所作 著名的表为: 《百官公卿表》-秦汉的官制 《古今人表》-汉代以前的历史人物
汉书
(三)志 由《史记》的《书書》演变而來。(原因?) 新创的表有:《地理志》、《五行志》、 《刑法志》和《艺文志》 主要记述上古到汉代的制度。
汉书
(四)列传 汉书并无世家 将汉初诸王事迹放入列传 将外族传放在人物传之后 而王莽因乱政更置于各外族传之后,己表示不 齿于他。
(二)班固生平,其成书可分为六个时期: 1、撰史之前期:13岁为王充赞-16岁入太学- 23岁归乡守丧; 2、居家私撰期:丁忧闲居-27岁续父作-31 岁 为人告发下狱; 3、转祸为福期:兰台令史-撰功臣、新市、平 林事;
4、继而官撰期:33岁续撰《汉书》,明帝永平 17年(74年),召见班固、傅毅等人,谈论司马 迁著书。章帝继位(76-88),固愈得幸。 5、撰史以后期:从章帝建初8年(83)53岁至 和帝永元4年(92)死于洛阳监狱中。 6、最后完成期:死后书散乱,八表和《天文》 未及而竟
(三)《汉书》传写人物的成就也略逊以《史记》 一筹。 《史记》总是通过生动曲折的情节、矛 盾剧烈的场面、个性化的语言、心理活动等 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在《汉 书》中,有的被省略、有的被删节,影响了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 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 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 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明 茅坤) 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 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 长叙事入神处。”(斋藤谦之《拙堂文话》)
(二)《汉书》的成书动机 1、续父业,补正《史记》之缺与失 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是非颇谬于圣人,论 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 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 。
2、受诏,昭显汉室功德 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 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后 世,冠德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 有文章也。”汉承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 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 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纂前记, 缀辑所闻,以述《汉书》。
二、写作动机比较
(一)《史记》的写作动机: 1、续祖业,奉父命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白上世尝显功 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 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绩吾祖矣。今天子接千 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 也夫,命 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 著矣。且夫孝始 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 者。
公擅山川铜铁鱼盐市井之入,运其筹策, 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皆陷不轨奢 僭之恶。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 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夏齿列,伤化败俗, 大乱之道也。
---《汉书•货殖传》
3、司马迁生亲身体验地方的人民的贫穷,又 曾游历民间,体察民情,故《史记》较着重 下层人民的生活,反映历史的整体面貌。如 特意立《刺客列传》、《滑稽列传》、《日 者列传》、《龟策列传》等。而班固则着重 稳定皇朝统治的精神,而忽略了民间小人物 以及民生等问题。故《汉书》把这些都删去, 而专注记述社会上层的事迹。
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 邵之风,达 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 后稷也。幽、厉之後,王道缺, 礼乐衰,孔子修 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 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 兴,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 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 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 次旧闻,弗敢阙。”
3、用于当世,列炳于后人 用纳于圣德,列炳于后人 辅世成名,可述于后 (《汉书叙传》)
三、编纂体例和内容比较 《史记》的体例 《汉书》的体例
12本纪
10表 8书 30世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纪
8表 10志
70列传
70传
汉书
汉书体例 (一)纪 标准是:只有皇帝才可立纪 项羽、王莽只可置于列传 内容主要为政治大事
2、绍继《春秋》精神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 孔 子。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 传, 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
3、遭祸,藉舒其愤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 喟然而 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 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 《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 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 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 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 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究天人之 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四、思想与性质方面比较
(一)《史记》为一部通史,司马迁欲贯串历 史发展的“变”的意识,希望从历史变迁的 规律中,找出“天人之际”的交接点。相反, 《汉书》并无“会通”的思想,目的只是为 西汉写一部历史。事实上,它是一部断代史, 而开了中国为断代着史的先河。
(二)《史记》与《汉书》都提倡儒家思想, 但由于时代不同,史学思想也有很大的分歧 1、价值评价方面 司马迁本着“通古今之变”的理想和“不虚美”以 及“实录”的精神,将孔子、陈涉入于“世家”,甚 至把曾与汉高祖争夺天下的项羽,以及专擅汉室 的吕后,列入“本纪”,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 相反,班固把项、吕归入“列传”,以示否定。
4、《史记》由于出于私选性质,故言论较为自 由。反之,《汉书》则多多少少带有半官修 色彩,在不少敏感事件上,不得不出现迴护 的情况。正如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论曰” 指出:“议者或称二子有良史之材,迁文直 而事窍;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敍事,不激 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然其议 论,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敍杀身成仁之 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
赞曰:臣之姑充后宫为婕妤,父子昆弟侍 帷幄,数为臣言: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 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 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 容受直辞。公卿称职,奏议可述。遭世承平, 上下和睦。然湛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 朝,言之可为於邑。建始以来,王氏始执国 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盖其威福所由 来者渐矣! ——《汉书•成帝纪》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 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 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 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 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 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 无所比矣。是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 争时,此其大经也。今治生不待危身取给, 则贤人勉焉。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 富最下。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 仁义,亦足羞也。
陵夷至乎桓、文之后,礼谊大坏,上下相冒,国 异政,家殊俗,嗜欲不制,僭差亡极。于是商通难 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 而取世资。伪民背实而要名,奸夫犯害而求利,篡 弑取国者为王公,圉夺成家者为雄桀。礼谊不足以 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富者木土被文锦,犬 马余肉粟,而贫者短褐不完,含菽饮水。
问题探究: 比较《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苏 武传》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异同
参考书目: 1、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王锦贵《汉书和后汉书》,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杨树达《汉书窥管》,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4、朱东润《汉书考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白寿彝《司马迁与班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年 第4期 6、施丁《马班同异三论》,收入《司马迁研究新论》,河南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瞿林东《史记汉书比较》,《文史知识》1987年第12期 8、朴宰雨 《<史记><汉书>比较研究》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4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 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 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 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 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 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 曷可少哉! 《史记 •货殖列传》
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 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 力政争强。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 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 鸡鸣狗盗,无不宾礼。而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 穷交魏齐之厄;信陵无忌窃符矫命,戮将专师,以 赴平原之急:皆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扼腕而游 谈者,以四豪为称首。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 奉上之义废矣。
古之正法:五伯,三王之罪人也;而六 国,五伯之罪人也。夫四豪者,又六国之罪 人也。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 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观其温良泛爱, 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惜 乎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杀身亡宗, 非不幸也。 (汉书•货殖传)
2、经济思想方面 司马迁认为求利是人的天性,应该“因人 之求利本能而善导之,使安居乐业,甘食美 服。“而班固则坚持重农抑商,认为商业发 展唯利是图、罔顾道德。
问题
《史记》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四)《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 练畅达、生动形象,完全是文学家的语言; 《汉书》简洁整饬、典雅规范、准确严谨、 韵味深长,堪称史家语言的典范。
总结: 一、从作者生平与成书过程比较 二、写作动机比较 三、编纂体例和内容的比较 四、思想与性质方面比较 五、风格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