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模式

合集下载

克拉申监控理论述评

克拉申监控理论述评

克拉申监控理论述评一、引言监控理论是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如何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本文将对克拉申的监控理论进行述评,旨在阐明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发展历程以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二、克拉申监控理论概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主要包括五个假说:习得-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其中,习得-学习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通过潜意识的语言习得过程实现的,而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

监控假说则认为,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会根据情况选择使用习得的知识或学习的知识。

三、克拉申监控理论的发展自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提出以来,它一直是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虽然该理论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但它对语言教学的启示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监控理论的各个假说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理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克拉申监控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该理论强调了可理解性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这为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其次,监控假说启示我们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应注意运用习得的知识,而非仅依靠学习的知识。

最后,情感过滤假说提醒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以降低情感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它为我们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该理论强调可理解性输入、习得-学习差异以及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对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监控理论在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需要未来的研究加以解决和完善。

例如,如何准确定义“可理解性输入”以及如何有效降低情感过滤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便更好地将监控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中。

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模式课件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模式课件

理论框架
01
语言输入假说
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的语言输入应该
是可理解的、有趣的、与学习者相关的,并且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

02
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和学习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是在自然语境中
无意识地获得语言知识的过程,而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和记忆语言规则
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习得和学习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但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 。
强调输入质量的重要性
有效的语言输入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输入应该是可理解的、 有趣的、与学习者相关的,并且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
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创造一个积极的情 感环境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反馈
学习者需要获得关于其语 言输出的反馈,以便了解 其语言使用中的不足和错 误。
调整与修正
学习者需要根据反馈调整 和修正其语言输出,以提 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04
监控理论的应用与实 践
教育领域应用
语言教学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在语言教学中 应用广泛,强调通过输入和输出 假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
学习。
实证研究
加强实证研究,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第一 手数据,验证和完善相关理论。
跨文化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得过程和规律,以 揭示语言习得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监控理论概述
监控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提出的,旨在 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该理论包括五个假说,即输入 假说、习得与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和情感 过滤假说。

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作业

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作业

正式的课堂教学针对的是明确的意识过程,只 正式的课堂教学针对的是明确的意识过程, 能对学习过程起作用。 能对学习过程起作用。 学习者在课堂学习的语言规则, 学习者在课堂学习的语言规则,在习得之前的 自然交谈中是不会出现的。 自然交谈中是不会出现的。 Krashen认为 教师控制的教学大纲是一个“ 认为, Krashen认为,教师控制的教学大纲是一个“学 习大纲” 学习者的“ 习大纲”(learning syllabus) ;学习者的“内 在大纲” builtsyllabus)则是一个“ 在大纲”(built-in syllabus)则是一个“习 得大纲” syllabus), 得大纲”(acquisition syllabus),前者是无法 改变后者的。 改变后者的。
二、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natural acquisition order hypothesis) “自然习得顺序”是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 自然习得顺序” 自然习得顺序 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一般先学会进行时这种 -ing形式 复数 ,然后学会第三人称 形式, 形式 复数-s, 单数。 单数。 这种顺序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发展顺序。 这种顺序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发展顺序。
语言监控模式的含义
语言监控模式也被称作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这个 语言监控模式也被称作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 模式最初是Krashen(1979)在70年代提出来的。 模式最初是 ( ) 年代提出来的。 年代提出来的 后来, 后来,Krashen(1981,1982,1985)先后提 ( , , ) 出了“可理解输入” 输入假设”的概念, 出了“可理解输入”及“输入假设”的概念,使他最初 的语言监控模式更加完善。 的语言监控模式更加完善。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在70-80年代是最为全面的理 年代是最为全面的理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在 论模式,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 论模式,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由于该模式本身存在 的诸多问题,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尽管如此, 的诸多问题,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尽管如此,该模式 对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对该模式感兴 趣的是语言教师,而不是二语习得研究者。 趣的是语言教师,而不是二语习得研究者。

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及其局限性

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及其局限性
下 。
2 1学 得 — — 习得 假 说 . 这 一 假 说 是 克 拉 申在 1 8 9 3年 提 出 的 。 他 认 为 该 假 说 在
会 语 言 的 唯 一 途 径 。包 括 说 和 写 在 内 的 语 言 产 生 性 运 用 无 助 于 语 言 习 得 , 有 听 才 有 帮 助 。克 拉 申把 它 称 之 为 “ 只 可理 解 的
玄 忠 波
( 东 外 贸 职 业 学 院公 外 部 山东 青 岛 2 6 0 ) 山 6 0 1 摘 要 : 拉 申 的监 察 模 式 共 包括 五 个假 说 : 克 习得 一学得 假 说 、 自然 J 假 说 、 入 假 说 和 情 感 过 滤 假 说 。这 五 个 假 说 惯序 输 共 同决 定 了 涉 及 二 语 习得 的 各种 因素 , 释 了不 同二 语 习得 者 在 学 习 外 语 过 程 中程 度 提 高快 慢 的 原 因 。他 也 为 这 些 解
语 的过 程 相 似 , 一 过 程 是 在 二 语 学 习 者 在 没 有 意 识 到 习 得 这 的情 况 下 完 成 的 , 且 由这 种 过 程 而 获 得 的 能 力 也 不 为 习 得 并
语 言 材 料 难 度 应 该 稍 高 于 学 习 者 目前 已 经 掌 握 的 语 言 知 识 。 这 就 是 克 拉 申所 提 出 的 “+ ” 论 。 I1理 在 克 拉 申看 来 , 想 的 输 入 应 该 有 四 个 特 征 : 理 解 性 理 可 (o rh n il) 既 有 趣 又 关 联 性 ( trsn n e v n) cmpe e s e , b i e t g a d rl a t, n ei e
部 分 , 明 确 告 诉 我 们 语 言 是 如 何 习 得 的 。克 拉 申认 为 , 言 它 语 习 得 是 通 过 理 解 信 息 产 生 的 。学 生 首 先 接 触 大 量 易 懂 的 实 际 语 言 , 过 上 下 文 和 情 景 去 理 解 其 意 思 , 样 寓 于交 际 语 言 通 这 中 的 句 子 结 构 和 语 法 规 则 就 自然 学 会 了 。根 据 这 一 假 说 , 人

5、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5、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13
三、自然习得顺序假说(JC第112、124页)
• (一)假说的概念 – 1、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的概念
• 自然习得顺序——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儿童遵循一种 相似的习得顺序。举例(JC第112页)。
•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克氏由儿童习得母语的习得顺序,假设在 习得第二语言时,成人也遵循某种习得顺序。这种习得顺序,于 母语背景、文化背景没有太大的关系,反而很相似,并且可以预 测。这种自然习得顺序,实际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系统中生成的 产物,与学习的知识无关。
7
3、获得的心理方式
• 从获得的心理方式来看前者是——“内隐学习”;后者是—— “外显学习”。 – 内隐学习 • 一种心理获得语言的方式,是潜在的获得,具有下意识或无意 识特征。 – 外显学习 • 一种心理获得语言的方式,是显性的获得,具有有意识或主动 性特征。
8
4、存储获得的知识的方式
• 习得的知识 – 存储在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
17
争议3
• 语言任务影响语言表现。原因: –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依赖于考察对象的语言表现,而语言表现是由考察 对象的不同任务决定的。例如, • 即便是母语者,在面对不同交际任务时,也会有不同的语言表现— —对于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来说,和他进行语言学方面的讨论,使 用的词语必然是极其流畅和专业的,可是你让一个对语言学完全没 有所少了解的人和他谈论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必然出现不流畅和不 理解的现象。 – 其次,语言监控模式是一种“二元能力模式”,即认为学习者只有两 种对立的、互不干扰的语言获得能力。 • 但实际上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现象都具有左中右三种 状态,甚至更多的中间状态,因而人的获得语言的方式或能力也不 例外,必然在习得和学习之间存在某些中间状态。 • 正是这种二元能力模式,无法解释学习者由于交际任务和环境的不 同造成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上的差异,从而遭到学者的质疑。

第五章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模式

第五章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模式
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 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
输入假说的四个要素:
1.输入数量 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量的语言输入。
2.输入质量 必须是可理解的,即i+1。
3.输入方式 4.输入条件
克拉申从四个方面对输入假说说明:
1.输入假说与习得有关,而与学习无关。 2.学习者通过理解稍稍超出现有语言能力的语言结构
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 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 言知识不相关。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 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无接口观点”的解释
在Krashen看来,课堂教学对自然习得顺序是无法 改变的,习得过程只能在即时的言语表达中得到 体现。
正式的课堂教学针对的是明确的意识过程,只能 对学习过程起作用。
学习者在课堂学习的语言规则,在习得之前在自 然交谈中是不会出现的。
“无接口观点”的解释
Krashen认为,教师控制的教学大纲是一个“学习 大纲”; ( a learning syllabus)
学习者的“内在大纲”(built-in syllabus)则是一 个“习得大纲”; ( an acquisition syllabus)
才可习得新的语言结构。 3.如果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得到理解,而且实现了有效
的交流,“i+1”过程就可以自动实现。 4.说话能力是自然产生的不是被教会的。
克拉申两条推论:
1.“说”是习得的结果,而不是习得的起因。
2.如果学习者理解了足够的语言输入,那么他们所需 的语法知识就已经被自动输入到大脑中。
储存方式 位于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 本质上属于元语言知识,也存储在
大脑的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语言区

克拉申监控理论论文: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监控理论论文: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监控理论论文: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摘要] 主要讨论了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下的输入假说理论,其主要特点及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所产生的启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加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还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克拉申监控理论输入假说大学英语教学克拉申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他所倡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外语学习理论之一。

他的著名的监控理论分为5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这五个假说彼此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在语言学界该理论虽受到了不少挑战,但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实验的支持。

可以说,克拉申的理论极大影响了最近几十年外语教学。

一、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输入假说”是克拉申于1977年、1981年、1982年和1985年多次在他的著作及文章中阐述的理论。

他认为“输入假说”是外语习得的中心部分,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这就是他著名的“i+1”公式。

“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可理解性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

2.既有趣又有关联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

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研究背景部分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研究意义则在于提高汉语教学效果。

正文部分首先概述了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探讨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且提出了重视输入环境、注重学习者情感体验、促进语言自主学习、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和提高教学效果等五点启示。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克拉申、监控模式、输入环境、学习者情感体验、语言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效果、启示、研究方向、指导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旨在解释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如何调节使用内部语法知识和外部环境信息的关系。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和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来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和运用。

随着中国的全面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领域。

在实践中,教师们往往面临着学生语言输入不足、学习动机不高、学习者自主性不强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借鉴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帮助教师们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提高,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来支持和指导,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启示,深入分析该理论对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通过对比理论与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监控模式”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第5章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第5章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对外汉语专业基础课Study of acquisition The ofSecond Language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Monitor Model)•克拉申(Stephen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Krashen),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这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界性声誉上世纪70 年代,初克拉申提出了监控模式,该模式出了“监控模式”以“监控假说”为核心;80年代中叶,克拉申对之进一步年代中叶克拉申对之进步扩充修订,形成了“输入假说具体联系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①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习得顺序假说(The Natural②自然序假说Hypothesis)Order Hypothesis)③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④(Th I H h i)情感过滤假说⑤(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一节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克拉,即两种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即“习得”与“学习”。

:习得的知识与学习的知识无法转换。

(另一些学者持有接口观点)自然习得顺序假说二、自然习得顺序假说1. 克拉申认为,和儿童的母语习得一,成人的二语习得也存在“自然习得样成人的语得也存在“自然得,即尽管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文顺序”,即尽管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单在习得语言规则和,往往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项目时往往遵循种相似的习得顺序某种语法结构总是先就某种语言而言,某种语法结构总是先掌握,而另一些语法结构掌握得相对较晚。

2.自然习得顺序是语言习得系统的产物,自然习得顺序是语言习得系统的产物,与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的语法知识无关。

第五章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第五章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第五章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第一节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一、语言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的含义也被称作“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这个模式最初是Krashen(1979)在70年代提出来的。

二、克拉申的“五个中心假设”习得与学习的假设(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习得顺序假设(natural acquisition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设(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1.监控假说图示(1)学习者分类监控过多者监控不足者监控合理者(2)语言监控的条件Krashen认为,在实际的语言输出过程中,运用语言监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2)注意力必须放在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意义上;(3)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规则。

2.情感过滤假设Krashen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情感”是指与学习者的动机、态度等相关的因素。

情感过滤指的是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语言的心理障碍。

正态的情感可以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言语输入,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言语输入的吸纳。

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较高的自信以及焦虑感较低的学习者,即过滤程度较低的学习者可以获得充分的言语输入;学习动机较弱、缺少自信、焦虑程度比较高,即过滤程度比较高的学习者可以获得的言语输入就比较少。

情感因素可以影响学习者的习得速率,但并不会影响习得的顺序。

三、语言监控模式的证据1.母亲话语、保姆话语2.教师话语、外国人话语3.习得初期的沉默期4.儿童与成年人的差异5.可理解输入的量与二语水平的关系6.教学方法:全身反应法、听力先行的教学法、沉浸式教学法7.双语教育。

克拉申监控理论

克拉申监控理论

克拉申监控理论⼀、综述克拉申是美国南加州⼤学的教师,他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第⼆语⾔习得,并于80年代初期提出了著名的⼆语习得理论——“监控理论”,包括“五⼤假说”,它们是:(1)习得——学得假说。

(2)情感过滤假说。

(3)监控假说。

(4)输⼊假说。

(5)⾃然顺序假说。

(⼀)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在习得者第⼆语⾔能⼒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的认识。

“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然交际的结果,⼉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过程。

与之相对的是“学得”,这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的了解和对其语⾔形式和语法概念的掌握。

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语⾔能⼒的发展,才是⼈们运⽤语⾔时的⽣产机制,⽽对语⾔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运⽤中起监控作⽤,⽽不能视为语⾔能⼒本⾝的⼀部分。

克拉申断⾔,学得的知识与习得的知识⼆者是相互独⽴的,不存在转换关系。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是语⾔使⽤者⽤以对所表达的语⾔进⾏编辑的⽅式。

语⾔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能⼒。

⽽语⾔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知识,只是在第⼆语⾔运⽤时起监控或编辑作⽤。

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的是检查语⾔输出的正确性。

它能否发挥作⽤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时间充分,即语⾔使⽤者必须要有⾜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语法规则;2.懂得语法规则,即语⾔使⽤者必须具有所学语⾔的语法概念及语⾔规则知识。

3.关注语⾔形式,即语⾔使⽤者的注意⼒必须集中在所⽤语⾔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的正确性。

(三)语⾔输⼊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在五⼤假说中,语⾔输⼊假说⽆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最具重要性。

述评克拉申的语言监控理论

述评克拉申的语言监控理论

述评克拉申的语言监控理论作者:祁佳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4期【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起由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语言教学工作中影响甚远,该理论由五个假说构成。

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五个假说,同时对该语言学习理论做了相应的评价,最后提出了它们对外语教学工作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监控理论二语习得述评一、引言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为著名,但也存在诸多争议的一个理论就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汉译名:克拉申)提出的语言监控理论。

该理论由五个著名的假说构成,分别为: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五个假说之间互为影响并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监控理论“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

该理论对语言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二、五大假说1.习得-学得假说。

克拉申认为获得第二语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即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学得(Language learning)。

前者是一种潜意识、非正式、日常暗含的学习方式,儿童掌握第一语言正是采用这种方式。

而后者是一种有意识、正式、明确的学习方式,在外语课堂中主要通过该方式进行语言学习,即教师通过教学计划和教材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通过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从而达到对所学语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自然顺序假说。

自然顺序假说认为,人们学会一门语言规则有固有的顺序,这一顺序似乎不是单纯由这些规则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也不依赖于语言课堂上所授语言内容的次序。

语言监控模式假说

语言监控模式假说

在输入假说中,可理解的输 入对语言学习起着决定性作 用,是习得的充要条件。但 是有学者列举了语言学习取 得成功的74项条件,其中只 有第71项和“可理解的输入” 有关。这说明,可理解的输 入是习得的必要条件,但并 不是充分条件。
PEPORT ON WORK
01
四、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
在学生掌握该兼语句的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使”字兼 语句的句型,最后使学生学会“使”字兼语句。
01
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 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 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 过“说”获得的。口头表达是 语言习得的结果而不是它的成 因和动力,它是在学习者通过 可理解性输入提高语言能力之 后自然而然出现的结果。
(三)自然顺序假说的意义
一. 强调自己环境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二. 自然顺序假说可用来解释学生犯错现象:学 生之所以在已学过的某些语法结构上还会犯 错,是因为那些结构的习得过程尚未完成。
三. 自然顺序的研究成果可为二语教学的大纲编 排提供合理参考。
(四)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的争议
一. 自然顺序假说是建立在英语语素习得顺序研 究基础上的,而英语语素习得顺序研究本身 在理论假设、调查手段方面都还有待商榷。
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成人二语习得与儿 童母语习得之间的差别。事实上,母语习得和二 语习得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目的和学习 过程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二.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一)概述
克拉申赞同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律是有一定的 顺序的。克拉申还通过实验得出习得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语素是按照 一定的顺序的,这种顺序不受学习者母语和年龄的影响,称为自然顺序。

论文《克拉申“监控理论”的意义》阅读笔记课堂汇报

论文《克拉申“监控理论”的意义》阅读笔记课堂汇报

• 3、对意义的关注最终指向了交际
双向互 动
可理解输 入
习得
输出
(有意义的交际)
这实际上是把交际模式引入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从而把输 入和输出层面统合起来。交际就是信息的传送和接受 ,一方传 送信息,一方接受信息。但双方并不是固定的,传送者在下一 次交际时就有可能是接受者,接受者在下一次可能变成传送者
• 这种输入一方面能够给语言学习者一个正确的句法框架 ,另一方面 ,在降低难度的同时也提供了 明确的信息,显示出了渐次向母语层次提升的趋势 ,有利于语言学习者的语言 能力进一步发展, 这两种层次的句子在交流过程中是混合在一起的,不能够截然分开。i 水平的句子稳固基本的交流 平台,i+1水平的句子为语言学习者创造更大的能力增长空间。而且 ,随着语言学习者的水平 日 益进步 ,周围的“看护人语言”和“外国腔”也会逐渐消失。
,在交际模式中,意义始终是核心和灵魂。
小结
•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也可以视为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范式在第二 语言习得领域的延伸,不论坚持以语言习得制为理论核心 ,还是强 调“看护人语言”强调对意义的关注 ,都是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实 践普遍语法范式的应有之义。
• 我觉得监控理论对二语习得者来说有一定得理论借鉴意义,它强调有 意义的双向互动(看护人语言对幼儿),然后行进可理解性输入,最 后习得,最后输出,这一过程都是在交际中完成的,强调意义的重要 性,但是我觉得这一理论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忽视了语言结构的重 要性,那么习得者可能就会说出一些错误的句子(i水平的句子), 所以我觉得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在有意义的交际环境中去习得第二语 言
克拉申“监控 理论”的意义
输入假说
70年代, 美国语言 教育学家 科拉伸提 出来的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模式(稻香书屋)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模式(稻香书屋)

高等课堂
4
1.“习得”与“学习”的假设
成人L2学习者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 习得---下意识的语言习得---习得的知识
subconscious language acquisition---acquired knowledge
学习---有意识的语言学习---学得的知识
conscious language learning---learnt knowledge
运用语言监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 (2)注意力必须放在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
意义上; (3)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规则。
高等课堂
17
习得知识的监控作用
Krashen也认识到,在运用“习得”的知识 时也会产生语言的监控。
不过这种监控不是依据元语言知识,而是跟 着感觉走(editing by feel)。
这些话语的特点,虽然不是导致习得的直接原因, 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教师、母语者在与语学习者交际时,都会调整其语 言,为学习者提供了理想的语言输入。
高等课堂
28
三、“沉默期”是获得可理解输入的必经阶 段
“沉默期” 指学习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 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
高等课堂
20
语言习得发生的外部条件
输入假设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必要条 件;
描述了第二语言习得是如何发生的过程。 可理解输入从外部环境来说明第二语言习得
是如何发生的及其发生的条件。 言语输入的环境对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
意义。
高等课堂
21
5.情感过滤假设(1)
“情感过滤”是由Dulay and Burt(1977) 提出的概念。
储在大脑的左半球,但不一定是左半球的语言 区。主要是用来控制语言的加工过程。 习得的知识是语言理解与生成的主要源头,而 学得的知识仅仅用于语言输出的监控和调整。

简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简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简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摘要】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各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开设英语课程不仅培养了大量专业语言人才,也能够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朝着国际化方向改革发展。

理论研究是大学英语教育的必备工作,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体系,可指导本国高校英语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进而促进专业课程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语习得理论是国内外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以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为主,分析了大学英语理论研究与教育的相关问题,从各个理论阶段探究大学英语教育的技巧。

【关键词】二语习得监控理论阶段教育技巧【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4-02二语习得理论主要研究了人类获取语言知识能力的相关机制,融合了语言学、教育学、社科学、心理学、神经学等多项理论知识。

详细划分,二语习得又包括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二语习得的环境论、克拉申的监控论等几个主要分支,掌握这些理论能够科学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师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知识能力。

一、克拉申监控理论的概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是近代语言教育学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对各国的语言课程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不同语言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先进性的指导。

斯蒂芬·克拉申教授长期致力于第二语言获得的理论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探索活动中,其逐渐对监控理论进行细化处理,最终总结成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等几个基本理论。

克氏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

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

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的过程[1]。

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掌握某种语言的人,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本监控。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监控模式假说

语言监控模式假说

(一)概述
克拉申赞同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律是有一定 的顺序的。克拉申还通过实验得出习得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语素是 按照一定的顺序的,这种顺序不受学习者母语和年龄的影响,称为自然 顺序。 科德1967年在其《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中提出的内在大纲 (builtin syllabus),并提出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 映。科德还认为,当教师的教学安排与学生习得规律内在大纲不一致时 ,就会影响二语习得。
四、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监控假说的内容
1、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人脑
潜意识系统
意识系统
习得
驱动话语输出
学习
监控者
2、监控: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控制。学习只对表达有作用, 对理解不起作用。换句话说:说话者的话语内容及流利程度由“习得”
决定;监控的作用是改变说出或写出的话语形式的错误。
许多学者认为,习得与学习这两个过程在实践中是难易区分的。事实上在习得发生 的目的语环境,也可以伴随着“学习”过程,在学习发生的环境也可以产生习得过程, 二者并不因环境不同而截然分开。有学者提出了有接口理论,认为学习的知识可以转化为 习得的知识。学习的知识经过反复操练会程序化、自动化,从而转化为内隐知识。 他们认为,二语学习者不仅在课堂中接受正规的学习,他们还经常有意识地进行课 外阅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动。正式的课堂教学与非正式的课外习得应该互相补充。 习得的知识也可渗透到学习的知识中。二语学习者在应用二语过程中,不断发现语言规 律,总结语言知识并创造性使用这些规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有意识的学习。
3.习得是首要的,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而学习实际
上是辅助性的。

Krashen’s Monitor Theory监控理论ppt

Krashen’s Monitor Theory监控理论ppt

Monitor Theory began life not as a theory of SL acquisition, but as a model of SL performance. (Krashen, 1976)
D
2
Contents
1. 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 2.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3. The Monitor Hypothesis 4. The Input Hypothesis 5.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6. A critique of MT
D
17
4.2 The Input Hypothesis involves four main issues: First, the input hypothesis relates to acquisition, not learning;
Second, learners acquire by understanding language a bit beyond their current level of competence. This is done with the help of the context. Clues based on the situation and the context, 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of the world make comprehension possible.
D
14
3.3 Three types of monitor users
a. Monitor over-user (监控过多者) They are performers who are constantly checking their output with their conscious knowledge of the second langugae. As a result, such performers may speak hesitantly, often self-correct in the middle of the utterance and are so concerned about correctness that they cannot speak with any real fluenc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输入假设
Krashen(1982)认为,第二语言习得 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可理解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 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 得水平,用i+1来表示。 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 1表示略微超过的 部分。
Krashen认为,可理解输入必须是由 “i+1”构成。这是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必 要条件。 如果学习者可以理解略微超过其现有水 平的语言规则,第二语言习得才能发生。 当学习者进行富有意义的交际时,这种 习得过程便自动产生。
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也是如此,他们需 要积累和消化,才能逐步培养第二语言 能力,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说明,能听懂的输入才是有实际意义 的,也即可理解输入才是理想的输入。
四、儿童与成年人的差异
克拉申认为,短时间内成人习得第二语言往 往强于儿童。但随着学习时间增长,儿童的 语言能力就会超过成人。 成人利用社会经验、世界知识可更多地获得 可理解输入,因此成人在学习初期比儿童进 步快。儿童之所以能随着时间的增长越学越 好,是因为儿童的情感过滤比成人低。 这证明了可理解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七、基于可理解输入假设的教学 方法
以可理解为基础的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法、 听力先行的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听说法。 使用全身反应法,学习者可以在想说时才说 第二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情感过滤 的作用。而传统教学法过分强调有意识学习, 不能提供充分的可理解输入,情感过滤程度 高,不利于语言习得。
八、沉浸式教学法的成功
沉浸式教学法采用目的语作为课堂教学 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 的语语言输入。这种自然的教学途径为 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语言输入。 克拉申认为,用第二语言教授其他课程, 如历史、数学、物理等,也能对第二语 言习得产生起较好的作用。
output
引自Keith Johnson and Helen Johnson(1999:216) 引自
根据监控的程度,学习者分为三类: 1.监控过多者 过度关注语言形式、结结巴巴、不断纠正, 结果言难达意。 2.监控不足者 完全依靠习得的能力,往往不受外界干扰, 对语言错误纠正只靠自己的感觉。 3.监控合理者 以不影响语言交际为前提运用监控手段。
母亲话语句法比较简单,句型易于理解,易于再 生成。 母亲对儿童的话语(i+1)是一种粗略调整,而 不是精细调整。 这些话语以某种交际为目的,但并非有意识地教 幼儿某种语言结构。
母亲话语为儿童提供了可理解输入环境, 证明了克拉申的可理解输入假说。
二、教师话语为L2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 教师话语为 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 入
语言监控的条件
Krashen认为,在实际的语言输出过程中, 语言监控是大量的。但其功能是极为有限 的。 运用语言监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 (2)注意力必须放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意 义上; (3)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规则。
习得知识的监控作用
Krashen也认识到,在运用“习得”的知识时 也会产生语言的监控。 不过这种监控不是依据元语言知识,而是跟 着感觉走(editing by feel)。 学习者根据感觉来判断对与错。 这个监控过程与上面图表表示的过程不同。
一、母亲话语为儿童提供了可理解输 入环境
克拉申的模式是建立在第一语言习得研究的 基础上,其中儿童习得语言过程中的“母亲 话语”(motherese)和“保姆话语” (caretaker talk)为克拉申的理论提供了重要 论据。 这两种话语都是成人为了使幼儿能够听懂新 的概念、事物,而使用的简化语言。 母亲话语具有“此时此地”特点。
心理过程 知识类型
下意识、内隐学习
有意识、外显学习
习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 学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是可 是不可言说的程序性知识; 以明确陈述的陈述性知识 本质上属于元语言知识,也存储在 大脑的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语言区
储存方式
位于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
功能
用于语言的自动加工, 是语言 主要是用来控制语言的加工过程, 理解与生成的主要源头 用于语言输出的监控和调整
以上是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的主要内容。在 监控模式的基础上,克拉申提出了评价教材 和教学法的六条标准: 1.可理解输入是理想输入。 2.可理解输入应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或与学 生的要求相关。 3.不遵循语法顺序。 4.充足的输入量。 5.不应使学生处于防备状态。 6.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交谈方法。
第二节 语言监控模式的基本证 据
一、母亲话语为儿童提供了可理解输入环境 二、教师话语为L2学习者提供了可理解输入环境 三、“沉默期”是获得可理解输入的必经阶段 四、儿童与成年人的差异 五、可理解语言输入越多,第二语言越流利 六、可理解语言输入的缺乏,会阻碍语言习得 七、基于可理解语言输入假设的教学方法 八、沉浸式教学法的成功 九、双语教育的长处在于提供可理解语言输入
所谓“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 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 障碍。情感因素作用是阻碍或协助输入进入 语言习得机制。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学习者接 受更多的言语输入,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学 习者对言语输入的吸纳。 情感过滤如同水闸。
与二语习得相关的情感因素分为三类: 1.动机 2.自信 3.焦虑
输入假说的四个要素: 1.输入数量 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量的语言输入。 2.输入质量 必须是可理解的,即i+1。 3.输入方式 4.输入条件
克拉申还从四个方面对输入假说进行了说明: 1.输入假说与习得有关,而与学习无关。 2.学习者通过理解稍稍超出现有语言能力的 语言结构才可习得新的语言结构。 3.如果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得到理解,而且实 现了有效的交流,“i+1”过程就可以自动实现。 4.说话能力是自然产生的不是被教会的。
教师话语是教师课堂上对学习者所说的话语, 特点是语速较慢、句子结构完整、句法简单。 母语者对外国人所说的“外国人话语” (foreigner-talk)与教师话语有相似的特点, 根据外国人的语言水平进行调整。 这些话语的特点,顺应了可理解输入。
三、“沉默期”是获得可理解输入的必 沉默期” 经阶段
“沉默期”指学习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 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在此期 间,幼儿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 加工、整理。幼儿似乎通过“听”习得了语 言能力。
根据该假说,语言学习的好坏差别主要产生 于心理方面。学习者动力越大,自信心越强, 焦虑感越低,对语言输入的过滤就越少,从 而获得的输入就越多,学习成绩就越好。相 反,学习者没有动机,缺少自信,心情焦虑, 有防范心态,其心理屏障会增强,对可理解 输入的吸收就越少,习得效果就越差。 情感因素可以影响学习者的习得速率,但并 不会影响习得的顺序。
学习者如果接触不到可理解输入,其语言 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听力正常的儿童,如果他们的父母是聋哑 人,并且儿童在家庭以外接触到的可理解 输入也很少的话,其语言发展可能会相当 缓慢;如果能在家庭以外接触到足够量的 可理解语言输入,他们的语言还是能正常 发展的。 只有接触到足够量的语言输入,他们的语 言发展才会逐渐跟上正常水平。
五、可理解语言输入越多,二语越流 可理解语言输入越多, 利
第二语言接触量越大,语言流利程度越高。 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的居住时间往往与其目 的语水平成正比。 克拉申认为,阅读技能随着阅读量的加大而 提高。 不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习得没有作用。看电视 也只有在可理解的情况下才有助于习得。
六、可理解输入缺乏,会阻碍语言习得 可理解输入缺乏,
“无接口”观点 无接口” 无接口
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 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学得的知识无法 转换成习得的知识。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谓“无接口观 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 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 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 规则。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 得过程的发生。
二、自然习得顺序假设
“自然习得顺序”是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 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一般先学会进行时这种 -ing形式, 复数-s,然后学会第三人称单 数。 这种顺序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发展顺序。
L2的自然习得顺序 的自然习得顺序
研究表明,第二语言习得也遵循一个固 定的顺序,这个顺序是可以预测的,不 受语言教学顺序的影响;在Krashen看来, 课堂教学对自然习得顺序是无法改变的, 习得过程只能在即时的言语表达中得到 体现。
正式的课堂教学针对的是明确的意识 过程,只能对学习过程起作用。 学习者在课堂学习的语言规则,在习 得之前在自然交谈中是不会出现的。 Krashen认为,教师控制的教学大纲是 一个“学习大纲”(learning syllabus) ; 学习者的“内在大纲”(built-in syllabus)则是一个“习得大 纲”(acquisition syllabus),前者是无 法改变后者的。
一、“习得”与“学习”的假设 习得” 学习”
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 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 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 等方面都不同
习得 获得方式
学习
非正式、类似于儿童习得母 正式的课堂教学学习;课堂的规则 语;自然的交际;关注语言传 学习;关注语言形式 达的意义;可理解输入
第五章 克拉申的 语言监控模式
第五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设 第二节 语言监控模式的基本证据 第三节 语言监控模式的批评与评 价
语言监控模式的含义 语言监控模式也被称作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 式。这个模式最初是Krashen(1979)在70年 代提出来的。 后来,Krashen(1981,1982,1985)先后提 出了“可理解输入”及“输入假设”的概念, 使他最初的语言监控模式更加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