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合集下载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是一门非常复杂而有趣的研究领域,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是语言习得研究中一个重要框架。

本文试图通过对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介绍和讨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习得过程。

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及实验心理学家Noam Chomsky首创的。

它被认为是第一个基于正规语言(formal languages)理论的语言习得模型,其目标是要解释语言的结构,也就是识别语言语法的规则。

它的扩展,多语习得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language acquisition),被认为是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第二个部分,它涉及语言习得中的多种不同语言技术。

根据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听觉经验、口头经验和语言意识。

首先,孩子们必须听觉接受语言,通过仔细聆听来意识到语言是什么。

然后,他们将开始使用语言,并尝试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孩子们将开始意识到语言特定的结构,并学会使用它来表达他们的意思。

Chomsky认为,这些三个阶段都受到人类先天具备的语言能力结构(language acquisition structure),也叫做克拉申记忆模型(Chomsky memory model)的影响。

此外,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光根源模型(illumination source model),它是一种简单的解释模型,旨在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发音和语法。

该模型认为,学习者可以从外部反映出语言中结构特征的信号中获取信息,而这些信号就像发光一样,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发音和语法。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语言应用逻辑操作系统(Language Appliance Logic Operation,LALO)。

这是一个计算机程序,用于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的结构,以及使用正确的语法结构来表达不同的句子。

LALO模型也是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语言学习者使用恰当的语言结构来表达各种思想。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德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德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德语教学的启示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是指在成人二语习得过程中,通过语言规则的内化来实现自然熟练度的提高。

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输入假设”、“计划-执行-监控系统”、“关键期假说”等。

针对该理论,本文从其理论背景、核心概念及对德语教学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德语教学的效果。

一、理论背景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是在翻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得出的。

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主要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规则的认知和内化机制进行探讨和说明的。

该理论将语言习得看作是通过不断地“输入-输出-内化”的过程,逐渐理解语言规则,最终实现语言自然熟练度的提高。

二、核心概念1.输入假设:输入假设指的是学习者接受的“输入”在其认知水平之下,但不完全失去“意义”的一种机制,即学习者可以通过对输入的不断接受和内化,慢慢地理解语言中的规律和文化内涵。

输入假设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学习者可以在不断接受输入的同时,建立对语言规律的认知体系。

2.计划-执行-监控系统:计划-执行-监控系统指的是人类大脑中的机制,通过它,人可以利用语言规则制定学习策略,采用不同方法、技巧实现语言规律的内化和熟练运用。

它是语言学习中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需要多种资源的协调配合。

其中,计划是指在使用语言前,学习者会预测可能会使用到的语言功能、范畴和句法结构等信息;执行是指在使用语言时将计划的内容转化为行动,即用语形式表达出来;监控是指在行动过程中对自己语言使用的监督和调整。

3.关键期假说:关键期假说指的是在儿童语言学习中,年龄在5岁之前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可以以相对容易的方式学习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习得的效率和某些能力将逐渐减弱。

三、对德语教学的启示1.提供充分的输入:德语教学应该以提供充分的输入为基础,通过有效的语言环境、课程设计、文化介绍等方式为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的机会,从而促进学习者对德语的接受和内化。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

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总是经历一个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这一规律同样适合于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的只要一天,有的则要半年或更久。

Krashen认为“沉默期”是使习得者建立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时期。

在沉默期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听”来提高语言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发展语言能力。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刚从沉默期走出来的孩子,刚刚学会开始应用第二语言,但是错误非常多,不习惯第二语言的规则。

语法干扰期是掌握语言的必经阶段。

孩子尝试着把语言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创造出大量的表达方式(其中有很多错误)。

这是儿童掌握语法规则,建立语感的必然方式。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孩子可以讲英语了,家长就认为完成了英语学习任务,其实这只是证明日常口语学习部分达到了一个水平,但是掌握的不全面。

许多中国孩子进入美国课堂学习时发现课本看不懂,学科词汇听不懂。

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掌握学术英语知识。

而这方面知识对于孩子的学科应用水平和日后的工作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好学术语言可以为孩子搭建另一片广阔天地,可以让中国孩子更深入的理解异国文化,可以训练孩子的多元学科思维,也可以使孩子更快融入国际交流,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国际人!作为家长要暗示孩子继续探索学习,鼓励他们多了解学科知识,让他们对学术英语感兴趣。

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达到英语学习一个阶段后孩子的提高水平趋于缓慢,多数家长这时看不到孩子有明显进步就会施加很大压力给他们,担心孩子英语水平下降。

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焦虑学习中出现的曲线期,这是每个学习者遵循的自然规律,只要坚持不懈,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会突破平缓期,继续提高英文水平。

教育技巧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母语时,要经历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职业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职业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1262020年39期总第531期ENGLISH ON CAMPUS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职业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文/叶 幸一、克拉申相关教学假说美国语言学教育家克拉申毕生致力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假说。

1. 习得-学习理论。

克拉申(1981)对于语言习得和学习作出了相应的区分。

习得(Acquisition)指的是类似于孩子从出生就学习母语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然的、无意识的。

语言学习者聚焦于交流的信息而非语言本身的对错和语言形式。

学习(Learning)是一个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语言的过程,教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系统化、目的性强,强调教授语言规则和语法。

克拉申认为在语言学习尤其是二语习得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出母语习得的环境,但他也接受二语学习。

2. 监控理论。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指出,在人们的大脑中,存在着监控机制。

监控机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是否在语音、音系、语法、句法等领域犯了错误。

克拉申认为,有意识的监控体系和无意识的监控体系都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监控体系就像编辑器一样,帮助人们自动矫正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

监控功能的实现,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语言学习者要对语言规则和语法有所了解;(2)语言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有时间地去自我调整相关的规则;(3)人们在说母语的过程中,往往语速较快,不会刻意纠正在意自己的语法和句法的错误。

但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监控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监控理论,克拉申将学习者进行了分类:(1)可以成功运用监控理论的人。

这些学习者可以很好地使用监控理论来调整自己,尤其是在进行书面写作练习时。

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学习者可能会犯错误,但是当别人提醒他们注意规则时,他们会及时做出调整。

(2)过度使用规则的人。

这些学习者,也许很好地掌握了相应的规则,但是他们因为缺乏练习,往往出现过度使用技巧的现象。

(3)没有掌握相应语言规则和语法的人。

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交响乐团里各种乐器的英文表达时考虑到学生对交响乐中的各种乐器可能并不十分了解学习这些乐器的英文表达更是困难枯燥便在课上播放了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唱会并借此引出为她伴奏的交响乐团一一介绍出现的各种乐器附带图片介绍
克拉 申语 言 习得 理论 对 英语 教 学 的 启示
王 园
片 。课上 , 学生利用 图片 、 背 景音乐 、 幻 灯片 、
克拉 申认 为 , 习得 与学 习是 两种 不 同 的 语言发展方 式 , 它 们 在获得 与贮存 等方 面存 在着很大 的差 别 。具 体表 现 为 : 习得 是 在 自 然运用语言 的过 程 中发 生 的 , 是一 种潜 意识
( 一) 采用新颖的教 学形式
教师的课 堂用语 是课堂 最主要 的语言输 入源, 并直 接影 响着 学 习者 的语 言 习得 效果 及语 言输 出方 式 。因此 , 教 师应 当提高 输入
语 言的可 理 解 性 , 并 依 据学 生 的“ 现 有 发展 区” , 构建学 生 的 “ 最 近发 展 区” 。笔者 认 为 , 应在教学 过程 中注意 两个 方 面。一是 , 教 师
教学 中, 教 师要 尽量 将枯 燥 的学 习 内容 用不同的教 学方 式展 现 出来 , 调动 学生 学 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积极性 。例如 , 在课堂 导入环节 采用歌 曲、 表演 、 竞赛 、 猜谜游戏 、 图片烘托情 景 、 问卷调
查等导入方式 , 让学生兴 致高涨 地进入学 习。
应对教材进行 合 理提 炼 与整 合 , 并 根 据学 生
学生的情感 因素。 关键词 : 输入假设 学习假设 情感过滤 启示
美 国应 用语 言学 家克拉 申( K r a s h e n ) 指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情感过滤假设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

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intake)。

情感过滤的过程如下图:
过滤

输入法→∣→ 语言习得器官移→ 习得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过程中,过滤是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逾越的头一道障碍。

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克拉申在总结过去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经验时指出,在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过程中,习得者并不吸收他所听到的一切,有几个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习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

这些因素是:1)动力。

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

2)性格。

所有的文献几乎都一致表明,那些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

3)情感状态。

主要指焦虑和放松这互为对照的精神状态。

它在较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外界的语言输入。

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理论

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理论

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理论
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是由理查德·克拉森教授提出的一种英语语言习得理论,它主张要有效地掌握英语,必须同时掌握有效的语言获取策略和感受性过滤系统。

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 输入差异:克拉森认为有效的英语习得,必须有足够而又相对较低的语言输入。

学习者需要有比较大的理解能力,跨越他们的当前等级,但很容易理解以及和正确的发音,这样他们就可以积极反映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2. 逐渐性:学习者不会一次完成掌握所有的语言,而是要逐渐提升他们的技能。

他们要建立基础并不断完善,这种过程可能会持续近十年。

3. 感受性过滤器:Krashen认为,当学习者有一个比较低的接受输入水平时,
他们会对新的句子和结构进行更容易的理解。

感受性过滤成为了学习者解决语言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免疫机制:Krashen认为,学习者有一个封闭的听觉机制,让他们只能接受
某些类型的输入。

他们有可能将英语语言的新知识连接到一起,而忽视或拒绝所有语法上的错误。

5. 自发加工:它特别介绍了一种自发加工的方法,这要求学习者广泛的接触外语,而不是通过某种形式的主动学习,这样他们不仅可以掌握新的语言内容,而且可以从中收获更大的乐趣。

克拉森的情感过滤理论研究英语学习中的情绪,把感受性过滤作为习得语言过程的重要一环,它提出了学习者有一个封闭的听觉机制,以及自发加工的方法,帮助学习者积极吸收并掌握英语知识,实现学习英语的目标和愿景。

克拉申关于二语习得的五个假说

克拉申关于二语习得的五个假说

克拉申关于⼆语习得的五个假说三、克拉申关于⼆语习得的五个假说克拉申是⼆语习得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的学者,他所提出的语⾔习得理论,是近⼏⼗年来影响⼴泛、解释全⾯以及引发讨论最多的理论。

克拉申的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1)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习得”和“学得”有什么区别?它们在学习者形成第⼆语⾔的过程中分别发挥什么作⽤?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是克拉申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得是两个独⽴的过程,它们在⼼理过程、发⽣环境、知识性质和知识在⼤脑中的储存等诸多⽅⾯都各不相同,并且这两个过程也不能互相转化。

“习得”是下意识(subconscious)的过程,类似于⼉童获得母语的过程。

习得者的注意⼒放在语⾔所传递的信息上,⽽⾮语⾔本⾝的形式上。

通过⾃然交际,习得者下意识地将语⾔进⾏内化,⾃然⽽然地获得语⾔能⼒。

“学得”则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学习者将注意⼒放在语⾔形式上⽽⾮语⾔所传递的信息上,学习者通过听教师讲解语⾔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习得”来的语⾔,储存在⼤脑的语⾔区;学得来的语⾔,则不在语⾔区存储。

“习得”与“学得”的区别习得学得获得⽅式⾃然交际关注语⾔传达的意义对语⾔的正式学习关注语⾔形式⼼理过程下意识、内隐学习有意识,外显学习知识类型隐形的语⾔知识难以⽤语⾔表达的程序性知识显性的语⾔知识可以明确阐述的陈述性知识储存⽅式⼤脑左半球语⾔区在左半球,不⼀定在语⾔区功能⽤于语⾔的⾃动加⼯,是语⾔理解与⽣成的主要源头主要⽤来监控语⾔的加⼯过程,⽤于语⾔输出的监控和调整(2)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即注意、留⼼、纠正语⾔的形式。

克拉申认为,“习得”使⼈获得真正的语⾔能⼒,⼆语学习者通过“习得”的知识⽣成语⾔输出;“学习”起到的作⽤有限,主要是让⼈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的语⾔形式,注意⾃⼰的语⾔是否正确。

浅谈对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解

浅谈对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解

浅谈对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解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或者有指导的情况下,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的启发,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二语习得理论,在其著作《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监察模型”。

克拉申认为,在二语习得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但主要为情感因素和学习者的智力因素。

该理论由5大假说构成,分别为: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下面我将就这五点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习得与学习假说习得和学习假说是克拉申五种假说中最重要的,也是广为语言学家和从业者所熟悉的。

习得和学习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的能力。

习得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行为与过程,例如儿童获取第一语言就是一种习得过程,其结果便是形成语感。

这种习得来自于自然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

而学习是可观察且有意识的,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区分语言习得与学习的标准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非语言环境。

此外,克拉申还提出了著名的“无接口”理论,即习得的知识与学习得到的知识是两种相互独立的知识,无法转换。

然而,对克拉申的这种“无接口”理论有部分人士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学习者在课堂环境中学到二语语法知识是他们关于目的语语法理性知识的主要来源。

经过反复操练和实践运用以后,这种外显知识即学习的知识可变得程序化、自动化,从而逐步转化为内隐知识,即习得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有接口”理论。

笔者认为,这种不同意见的出现很有意义,既体现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也为二语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二、监控假说该假说认为,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表达时,常常会不自觉留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正确。

这种“注意”或“留心”其实就是监控过程。

其基本意思为:言语由“习得系统”产生,学习只有一种功能,即“监察”或“编辑”。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如何有效地掌握这门语言是一个关键问题。

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领域,涵盖了众多的学者和观点。

其中,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即略高于其现有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实现语言习得。

同时,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等,会对语言输入的吸收产生过滤作用。

如果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不佳,即使有足够的输入,也难以有效地习得语言。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输入假说”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且有趣的英语语言材料。

例如,通过播放英语电影、歌曲、展示英语原版书籍和杂志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和语境。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互动也应使用自然流畅的英语,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语言环境。

为了确保输入的可理解性,教师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图片、实例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新的语言知识。

“情感过滤假说”则提醒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

对于那些学习积极性高、自信心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挑战,推动他们不断进步;而对于那些容易焦虑、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比如,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支持和鼓励,减轻个体的压力。

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宽容和引导的态度,避免过度批评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

除了克拉申的理论,互动理论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互动理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在学习者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中发生的。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习者能够获得语言输入,并根据对方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从而不断提高语言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活动,如对话练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摘要:克拉申在二语习得领域的贡献不言而喻,笔者尝试就习得与学得假说进行论证分析。

分别以习得和学得,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动力和内因动机为关键词从不同视角进行论证。

客观分析得出假说中的定义存在漏洞,不够科学,但克拉申在获取知识时两种不同过程的划分引发深层思考。

更准确的认识习得与学得假说,对更好的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有着积极作用。

一、克拉申习得与学得假说存在的不足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教育家克拉申开始了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即他最初的“监控理论”,经过多年的探索,克拉申称他有了“一个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是克拉申习得与学得假说论证,即学会的有意识知识与习得的潜意识知识之间没有接口;学会的知识只能用于监督控制语言运用,真正流利的自发的语言运用只能靠习得的潜意识知识(克拉申, 1985)。

下面笔者尝试以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学得和习得为关键词,从不同视角分别进行分析论证。

(一)关键词:语言的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1. 语言视角分析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郝滨, 2009)。

所谓语言的潜意识知识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中为了传递某一具体思想或交际目的而使用并习得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相对碎片化的语言知识;所谓语言的有意识知识则是人们在使用语言不断积累认知后发现系统的语言知识,包括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复杂符号系统,相对系统化语言知识。

当我们处理生活中较低水平的交际或传递思想是,我们习得的潜意识知识在发挥作用,就像小孩子在上学前,虽然没有认字念书,也能使用语言完成简单日常交际或思想传递。

当人们的需求提高时,人们需要处理更复杂的交际或传递更富有逻辑的思想时,语言的潜意识知识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需要從潜意识知识中提炼出有意识知识,帮我处理更为复杂的语言使用需求。

从而否定了克拉申的习得与学得假说。

2.教学视角分析从这一理解出发,“自下而上”的思考,学术上,叫做“增量式渐进变化模式”,或者就叫“自下而上”的演进模型。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中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The Monitor Theory)并以五个假说为基础论。

此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第二语言学习及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尽管围绕这个理论的争议不断,但毫无疑问的是它能够准确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及机制,完整地把握和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进而为更好地开展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本文拟从分析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入手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客观情况,探讨和摸索一种更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模式。

二、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包括五大假说,即习得――学习假说(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和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1.习得――学得区分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Hypothesis)。

这是五大假说中最基本的。

在这个假说中,克拉申对“学得”(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学得”和“习得”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这两种方式相互区别并且彼此独立。

“学得”指学习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形式去获取语言知识;“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指注意力集中于意义层次上的交流,像儿童学习母语那样,在交际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学会使用第二语言。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拉申认为 ,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 ,
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 ;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
作为“学得”的结果 ,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 ,而不
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习得”是第一位的 ,但也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064-02
身份参与课堂的交际活动,而不是以知识的化身、教学的主
体出现在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挑选出具有知识性、趣
味性和真实性的教学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并
在学生遇到表达和理解困难时,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以
便使交际活动能顺利地继续下去。同时,教师还应设法缩小
师生之间的距离,积极参与课堂交际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
并不排斥“学得”的作用。
2.监控假设 (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 ,语言习得能“引导”我们讲第二语言 ,并直
接关系到我们说话的流利程度 ;而语言学习只起监控或“编
辑”的作用。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前也可能在其
后。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 :其一、语言
,它区分了习得与
学习过程
,这为探讨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不同特点奠
定了理论基础。其次
,它强调输入语的可理解性
,特别是强
调应提供略高于学习者目前水平的语言输入
,这对第二语言
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
,情感过滤假设重视学习者
情绪、动机等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这为进一步探讨
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
则 ;其二、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2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

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

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

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

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说话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则。

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进行。

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这就是他著名的i + 1 公式。

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为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语言学习行为,应用语言学家提出了很多语言习得理论,并从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语言习得作出详细阐述。

其中影响最深的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an D. 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认知理论。

本文对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传统意义上讲,第二语言习得分为两大流派:行为主义学说( behaviorism) 和固有观念学说(innatism) 。

前者认为学习者与其周围环境的交流导致语言习得的产生;后者强调人的内在的和先天的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人与生俱来具备一种语言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2vice) ,使得人们去自由地习得语言。

从20 世纪70年代起,克拉申便专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于80 年代初发表其两大专著:《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1981) 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2) ;同时于1982年与特雷尔(T. Terrell) 合作出版了《自然途径》(The Natural Approach) 一书。

在这三部著作中,克拉申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由以下五个假设组成: ①习得- 学得差异假设(acquisition2learninghypothesis) ; ②监检假设(monitor hypothesis) ; ③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④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 ⑤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2filterhypothesis) [1 ] 。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2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

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

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

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

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说话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则。

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进行。

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这就是他著名的i + 1 公式。

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 +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简议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

简议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

简议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摘要:外语学习是在学习者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制约下进行的。

从外部环境讲,外语必须在学校环境中,在班级授课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组织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从内部环境讲,外语学习需要具备译码能力、语法敏感能力、归纳类推能力和联想记忆能力。

所以外语不可能是习得,而只能是以学习为主。

关键词:外语;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克拉申(S.D.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以下简称克氏假说)曾在不少国家的外语教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有赞成和支持的,如Ellen Bialystok(1984);也有表示反对的,如Antonella Sarace(1984)与Anjum D.Saleemi(1984)。

我国研究者对克氏假说多持褒态,但亦有贬,如荆增林(1991)等。

总的来说,克氏假说的影响仍然存在,笔者将各种褒贬内容作一粗略归纳,希望从我们的外语教学实际出发,应用和参考克氏假说。

第二语言可能包含外语,但两者不同;第二语言主要指侨居国语言。

克氏假说主要流传于外语教学界,本文主要以外语教学为立论基点,评析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先简述克氏观点,再归纳褒贬意见,最后谈点个人看法。

一、简介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的基本观点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假说是克氏理论的核心部分。

此假说认为,成人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知识。

第一条途径叫习得,大概像小孩那样自然学会;第二条途径是学习,指通过教学而有意识地学得第二语言的知识。

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主要靠习得,学得的语言知识只对运用语言起监察作用。

习得是接受输入后潜意识地吸入(intake),故第二语言的教学主要是输入与吸入,须采用隐含的办法,至于用课堂教学那种外显办法只能学到可帮助改错的语言知识。

持肯定习得―学得观点者认为:“这个领域(指外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得到了言之成理而又较公正的解释,其成就令人叹服。

自然教学法名词解释

自然教学法名词解释

自然教学法名词解释一、自然教学法的定义自然教学法(Natural Approach)是一种语言教学方法。

它强调语言学习应如同母语习得般自然,注重在自然的交流情境中让学习者接触和使用语言。

二、理论基础1. 语言习得理论它借鉴了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理论。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是潜意识的过程,与学习有所区别。

在自然教学法中,注重为学习者创造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环境,就像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接触到大量可理解的母语输入从而逐渐习得母语一样。

2. 情感过滤假说该假说也是自然教学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情感因素如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等会影响语言学习。

当学习者处于低情感过滤(low affective filter)状态时,即他们有较高的学习动机、较强的自信心且焦虑感较低时,更有利于语言的输入和吸收。

自然教学法强调营造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以降低学习者的情感过滤。

三、教学原则与特点1. 教学原则自然交流原则教学活动以自然的交流互动为核心。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尽可能接近真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场景。

例如,在课堂上不是单纯地进行语法讲解和机械练习,而是通过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自然的交流。

可理解性输入原则教师提供的语言输入要适合学习者的现有水平,略高于其当前的语言能力(i + 1原则,其中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代表略高于该水平的输入)。

这样学习者能够在理解大部分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语言能力。

对于初级英语学习者,可以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基本的句型结构,但在内容上可以包含一些新的词汇或稍微复杂一点的表达。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学习进度。

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自然教学法的课堂上,学生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更多地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2. 教学特点强调语境语言学习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要算克拉申。

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提出实质上是对近二三十年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研究的总结,并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自成体系的学说。

克拉申从70年代初便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

经过数十年的苦苦探索,他于80年代初发表了集其研究之大成的两部专著:《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981)、《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2);并与特雷尔(T.Terrell)合作于1982年出版了《自然途径》(Natural Approach)一书。

在这三部著作中,克拉申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外语教学思想和体系。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设组成:1)习得—学习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2)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3)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4)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5)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1 习得—学习差异假设,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习”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根据“习得—学习差异”这一假设,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习得第二语言能力
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习得语言,而只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二语言。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习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克拉申认为,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习”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检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克拉申强调“习得”是首要的、第一位的,但也并不排斥“学习”的作用。

2 监检假设监检假设,与“习得—学习差异”假设密切相关,它体现出“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

根据这一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

一般说来,语言习得能“引导”我们讲第二语言,并直接关系到我们说话的流利程度;而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

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习得”系统产生,经“学习”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

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然而,它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还有赖于以下三个条件:1)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语言使用者必须已经
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的知识。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注重的是说话内容而不是形式,语法规则如果不是习得来的,一时也用不上。

因此,在口头交流中,如果一方过多地使用语法监检,不时地纠正自己讲话中的语法错误,就会说起话来结结巴巴,使对方失去交谈的兴趣,因而达不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克拉申区别出三种不同的监检使用类型:第一种是使用得比较成功的。

这种人在口头使用语言时常有失言,但经人指出后能够自己改正;在写作时,由于较注重语言的形式,很少会出现错误。

第二种是使用过度的人。

这种人对语言的规则懂得很多,却不敢作口头表达,但书面语一般都较准确。

第三种是使用不足的人。

这种人能作口头表达,但错误很多,不能自己改正。

3 输入假设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理论的核心部分。

这一假设表明了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这一过程的实质的认识。

以前的外语教学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大力提倡先学句子结构(即句型),然后再将这些学得的句型用于交际中加以练习。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流畅地说外语的能力。

而克拉申则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i”,能促进他习得就是“i+1”的输入。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
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教会。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

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

2)既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

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习”,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足取。

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要习得一个新的语言结构,单靠几道练习、几篇短文远远不够,它需要连续多个小时的有内容有乐趣的广泛阅读和许多的会话才能解决问题。

4 情感过滤假设。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

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intake)。

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过程中,过滤是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逾越的头一道障碍。

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克拉申在总结过去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经验时指出,在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过程中,习得者并不吸收他所听到的一切,有几个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习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

这些因素是:1)动力。

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
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

2)性格。

所有的文献几乎都一致表明,那些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

3)情感状态。

主要指焦虑和放松这互为对照的精神状态。

它在较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外界的语言输入。

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显然学的更好。

5 自然顺序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实际上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其次序是可以预测的。

近年来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无论儿童或成人,无论学母语或学第二语言,都按一定的自然顺序来习得语言结构;也就是说,有些语言结构先习得,另一些语言结构后习得。

例如,一些实验研究表明,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s等。

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