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理论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是一门非常复杂而有趣的研究领域,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是语言习得研究中一个重要框架。
本文试图通过对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介绍和讨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习得过程。
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及实验心理学家Noam Chomsky首创的。
它被认为是第一个基于正规语言(formal languages)理论的语言习得模型,其目标是要解释语言的结构,也就是识别语言语法的规则。
它的扩展,多语习得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language acquisition),被认为是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第二个部分,它涉及语言习得中的多种不同语言技术。
根据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听觉经验、口头经验和语言意识。
首先,孩子们必须听觉接受语言,通过仔细聆听来意识到语言是什么。
然后,他们将开始使用语言,并尝试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孩子们将开始意识到语言特定的结构,并学会使用它来表达他们的意思。
Chomsky认为,这些三个阶段都受到人类先天具备的语言能力结构(language acquisition structure),也叫做克拉申记忆模型(Chomsky memory model)的影响。
此外,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光根源模型(illumination source model),它是一种简单的解释模型,旨在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发音和语法。
该模型认为,学习者可以从外部反映出语言中结构特征的信号中获取信息,而这些信号就像发光一样,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发音和语法。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语言应用逻辑操作系统(Language Appliance Logic Operation,LALO)。
这是一个计算机程序,用于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的结构,以及使用正确的语法结构来表达不同的句子。
LALO模型也是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语言学习者使用恰当的语言结构来表达各种思想。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克拉申监控理论述评
克拉申监控理论述评一、引言监控理论是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如何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本文将对克拉申的监控理论进行述评,旨在阐明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发展历程以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二、克拉申监控理论概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主要包括五个假说:习得-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其中,习得-学习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通过潜意识的语言习得过程实现的,而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
监控假说则认为,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会根据情况选择使用习得的知识或学习的知识。
三、克拉申监控理论的发展自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提出以来,它一直是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虽然该理论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但它对语言教学的启示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监控理论的各个假说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理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克拉申监控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该理论强调了可理解性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这为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其次,监控假说启示我们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应注意运用习得的知识,而非仅依靠学习的知识。
最后,情感过滤假说提醒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以降低情感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它为我们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该理论强调可理解性输入、习得-学习差异以及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对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监控理论在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需要未来的研究加以解决和完善。
例如,如何准确定义“可理解性输入”以及如何有效降低情感过滤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便更好地将监控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中。
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克拉申监控理论
克拉申监控理论⼀、综述克拉申是美国南加州⼤学的教师,他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第⼆语⾔习得,并于80年代初期提出了著名的⼆语习得理论——“监控理论”,包括“五⼤假说”,它们是:(1)习得——学得假说。
(2)情感过滤假说。
(3)监控假说。
(4)输⼊假说。
(5)⾃然顺序假说。
(⼀)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在习得者第⼆语⾔能⼒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的认识。
“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然交际的结果,⼉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过程。
与之相对的是“学得”,这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的了解和对其语⾔形式和语法概念的掌握。
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语⾔能⼒的发展,才是⼈们运⽤语⾔时的⽣产机制,⽽对语⾔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运⽤中起监控作⽤,⽽不能视为语⾔能⼒本⾝的⼀部分。
克拉申断⾔,学得的知识与习得的知识⼆者是相互独⽴的,不存在转换关系。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是语⾔使⽤者⽤以对所表达的语⾔进⾏编辑的⽅式。
语⾔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能⼒。
⽽语⾔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知识,只是在第⼆语⾔运⽤时起监控或编辑作⽤。
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的是检查语⾔输出的正确性。
它能否发挥作⽤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时间充分,即语⾔使⽤者必须要有⾜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语法规则;2.懂得语法规则,即语⾔使⽤者必须具有所学语⾔的语法概念及语⾔规则知识。
3.关注语⾔形式,即语⾔使⽤者的注意⼒必须集中在所⽤语⾔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的正确性。
(三)语⾔输⼊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在五⼤假说中,语⾔输⼊假说⽆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最具重要性。
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克拉申理论对于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理论对于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理论对于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克拉申(John Classen)提出的。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建立、修改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
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克拉申理论可以提供以下启示:
应该采用以自然发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自己的节奏中自然地掌握语言知识,而不是强迫学生按照特定的步骤和时间表学习。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克拉申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
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拉申理论认为,学习兴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并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总得来说,克拉申理论告诉我们,语言学习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应该采用以自然发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
知识,并且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把这些启示融入到教学计划和实施中,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2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在关系。
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
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
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
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说话的容而不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则。
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进行。
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这就是他著名的i + 1 公式。
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 +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克拉申语言监控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语言监控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一、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普遍关注。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是20世纪末影响最大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假设是以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为出发点,其他假设理论是以该假设理论为基础。
根据该假设,克拉申认为二语习得包含习得过程与学习过程。
成年人通过“习得”与“学习”学得第二语言。
“习得”是指潜意识地、自主地、类似幼儿学习母语,于不知不觉中学会某种语言的过程。
“学习”是指二语习得者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理解运用语法规则的过程。
2.自然顺序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强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习得者遵循一个语言监控调节系统,学习者利用这一系统调节自己的语言行为。
总结美国第二语言教学经验时,克拉申发现,不管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是什么,不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多么迥异,他们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时,掌握其语法的一般顺序基本上是相同的。
3.监控假设在区别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基础上,监控假设认为,只有“习得”才能指导学生习惯用第二语言来表达,只有靠“习得”才能培养出语感,才能流利地、自如地、顺畅地使用第二语言来进行交流。
4.输入假设语言输入假设强调的是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超出其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时,自然语言习得就会发生。
语言输入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有趣的、密切相关的和大量的。
在The Input Hypothesis一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如:“…humans acquire language in only one way—by understanding message,or by receiving comprehensible input.”5.情感过滤假设对于情感过滤假设,克拉申力图说明感情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克拉申认为情感对习得机制并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促进输入内容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
浅谈对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解
浅谈对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解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或者有指导的情况下,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的启发,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二语习得理论,在其著作《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监察模型”。
克拉申认为,在二语习得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但主要为情感因素和学习者的智力因素。
该理论由5大假说构成,分别为: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下面我将就这五点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习得与学习假说习得和学习假说是克拉申五种假说中最重要的,也是广为语言学家和从业者所熟悉的。
习得和学习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的能力。
习得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行为与过程,例如儿童获取第一语言就是一种习得过程,其结果便是形成语感。
这种习得来自于自然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
而学习是可观察且有意识的,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区分语言习得与学习的标准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非语言环境。
此外,克拉申还提出了著名的“无接口”理论,即习得的知识与学习得到的知识是两种相互独立的知识,无法转换。
然而,对克拉申的这种“无接口”理论有部分人士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学习者在课堂环境中学到二语语法知识是他们关于目的语语法理性知识的主要来源。
经过反复操练和实践运用以后,这种外显知识即学习的知识可变得程序化、自动化,从而逐步转化为内隐知识,即习得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有接口”理论。
笔者认为,这种不同意见的出现很有意义,既体现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也为二语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二、监控假说该假说认为,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表达时,常常会不自觉留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正确。
这种“注意”或“留心”其实就是监控过程。
其基本意思为:言语由“习得系统”产生,学习只有一种功能,即“监察”或“编辑”。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摘要:克拉申在二语习得领域的贡献不言而喻,笔者尝试就习得与学得假说进行论证分析。
分别以习得和学得,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动力和内因动机为关键词从不同视角进行论证。
客观分析得出假说中的定义存在漏洞,不够科学,但克拉申在获取知识时两种不同过程的划分引发深层思考。
更准确的认识习得与学得假说,对更好的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有着积极作用。
一、克拉申习得与学得假说存在的不足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教育家克拉申开始了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即他最初的“监控理论”,经过多年的探索,克拉申称他有了“一个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是克拉申习得与学得假说论证,即学会的有意识知识与习得的潜意识知识之间没有接口;学会的知识只能用于监督控制语言运用,真正流利的自发的语言运用只能靠习得的潜意识知识(克拉申, 1985)。
下面笔者尝试以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学得和习得为关键词,从不同视角分别进行分析论证。
(一)关键词:语言的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1. 语言视角分析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郝滨, 2009)。
所谓语言的潜意识知识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中为了传递某一具体思想或交际目的而使用并习得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相对碎片化的语言知识;所谓语言的有意识知识则是人们在使用语言不断积累认知后发现系统的语言知识,包括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复杂符号系统,相对系统化语言知识。
当我们处理生活中较低水平的交际或传递思想是,我们习得的潜意识知识在发挥作用,就像小孩子在上学前,虽然没有认字念书,也能使用语言完成简单日常交际或思想传递。
当人们的需求提高时,人们需要处理更复杂的交际或传递更富有逻辑的思想时,语言的潜意识知识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需要從潜意识知识中提炼出有意识知识,帮我处理更为复杂的语言使用需求。
从而否定了克拉申的习得与学得假说。
2.教学视角分析从这一理解出发,“自下而上”的思考,学术上,叫做“增量式渐进变化模式”,或者就叫“自下而上”的演进模型。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2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
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
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
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
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说话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则。
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进行。
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这就是他著名的i + 1 公式。
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的理论
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的理论
Q 最近上⽹了解了⼀些语⾔学的知识,赖⽼师在美国是学外语教学的,我想知道赖⽼师对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的理论怎麽看?与您的⽅法有没有⽭盾?
A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理想的外语教学环境应该要能让学⽣获得更多直接使⽤该外语的场所和机会,让学⽣沉浸于使⽤该外语的环境中,进⾏有意义的沟通,如此才能激励学⽣学习。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如何从⼀开始就让学⽣不会因为过度害怕犯错⽽阻碍了学习的动⼒,是关系到外语教学成败的重要课题。
我个⼈认为要重新学习英语的重要步骤,就是⾸重实际运⽤,当你有了动机,有了和外国⼈真正沟通交流的环境,必定会促使你想要精进⾃⼰的英⽂能⼒,再加上⼤量阅读⽂章,反过来再应证⼀些⽂法句构的使⽤,⽽不是把⽂法书从头到尾念⼀遍,这就是Stephen Krashen的理论精随。
克拉申
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
•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密切相关,它 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
•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
识,是真正的语言能力。学生只有靠“习得”才能 培养起语感,才能流利、顺畅地运用目的语(the target language)进行交际。 •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有一种 功能,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monitor)或编辑 作用,即用学会的语法规则监控语言的准确性。
The Input Hypothesis -- Language is best acquired from messages that are just slightly beyond a learner’s current competence. This is called comprehensible input.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 Motivation, self-confidence, and anxiety all affect language acquisition by impeding or blocking input necessary for acquisition.
• 可见, 克拉申强调其理论建立于乔姆斯 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和儿童母语习得的 普遍原则的基础之上, 认为学习者通过 接触外部足量的可理解性输入, 便可激 活LAD, 第二语言习得和母语习得是完 全等同的。下面从学习外语的主体角 度来讨论克拉申的习得—学得假说。
在外语教学中的启示
将“习得”和“学得”有机结合。我们不能 因为外语教学没有“习得”的自然环境而否定语言习得机制 的作用,也不能一味强调“习得”的作用而否定教学中“学 得”的意义。以记单词为例,好多同学都是看着单词表机械 地记忆,那么这样的“学得”效果多半不尽人意,并且耗时 耗神。如果在阅读理解中,在背诵短文时记忆单词,虽然是 无意识记忆,但因为有了自然的英语环境,在这样的“习得” 中,不仅单词记住了,单词的例句也记住了,并且加强了语 感。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外教已成为绝大多数高校的共识,那 么如何充分利用外教?在课堂内,让学生大胆地和外教交流, 在“习得”中“学得”一定的词汇、语法、句型。在课堂外, 鼓励学生多和外教进行互动,比如邀请外教加入到学生的体 育运动中,加入到学生的英语沙龙、英语角,创设有利于学 生习得的环境,把“习得”和“学得”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便能在有意识的理智研究中,较为轻松地掌握英语。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2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
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
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
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
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说话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则。
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进行。
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这就是他著名的i + 1 公式。
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 +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克拉欣
克拉欣: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也是最全面的理论便是克拉申(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
他的理论实际上是对近几十年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研究的总结,并把各种研究超过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系统的学说。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五个假说组成.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中文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外文名:Sigmund Freud国籍:奥地利民族:犹太人出生地:摩拉维亚出生日期:1856 年5月6日逝世日期:1939年9月23日职业: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家毕业院校:维也纳大学主要成就:开创精神分析学说; 建立精神分析法代表作品:《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艾宾浩斯: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1850.01.24-1909.02.26,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最早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
冯特:威廉·冯特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是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构造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威廉·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後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
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
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联想主义心理学:用心理、观念以及精神要素的联想来说明人的心理的学说。
克拉申理论
2. 有关输入假设 总的来说 ,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是合理的 , 但是 , 仍 有些问题值得商榷。 首先 , 克拉申未明确定义什么是“可理解输入” 。从 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个循环论证: 任何促成习得的输入 一定是可理解的 , 因此可理解输入就是任何可促成习得 的输入。他的理论缺乏明确的独立的语言学定义来说 明可理解输入 , 而且很难确定某种特定的语言“水 平” 。学习者目前到底处于哪一“水平” ? 怎样才能 精确选择出适当的可理解输入 ? 怎样才能保证新“水 平”是“i + 1” 而不是“i + 0”或“i + 2” ? 这些仍然是未解决的问题。 其次 , 口语是否只是习得的结果而非其原因。克拉 申认为 , 习得取决于听 , 学习者说不说并不重要。事实 上 , 并无足够证据表明口语无助于语言习得。虽然阅读 和看电视作为唯一输入而成功掌握第二语言的例子不 胜
克拉申“i+1”理论与自然学习法
克拉申“i+1”理论与自然学习法一、克拉申与“i+1”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语言学教授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提出的语言监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领域,是国际公认影响最大的。
其中“i+1”输入假说(即i+1理论),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
二、i+1理论的主要观点1、简化语言和语言沉默期克拉申i+1理论是建立在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基础上的,儿童习得母语过程中的“简化语言”和“语言沉默期”是这个理论的重要依据。
“简化语言”是指成人为了幼儿能听懂输入信息而使用的简单化语言形式,比如叠字等,易于孩子理解和再产出。
“语言沉默期”是指语言习得者还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期,这让人们认识到语言习得过程中“听”的重要性和语言学习需要一个过程。
2、语言启蒙的首要条件和必要条件听力输入是语言启蒙的首要条件,一切语言启蒙都是由听力输入开始的;听力输入还必须是“可理解”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3、i+1输入原则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必须具备i+1特性,i代表孩子现有的语言水平,i+1代表有效的语言输入水平。
超过这个部分,即i+2部分,是孩子学习的恐慌区。
在i和i+2区域的输入,是无效输入,不会对语言学习产生作用。
如下图所示,三、自然教学法中i+1理论的运用自然教学法(The Natural Approach)是由克拉申和特雷儿共同提出的。
他们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习得”比“学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自然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如下:1、先理解,后产出原则在学习语言的开始阶段,特别是沉默期阶段,不要求学生从字母、语法开始,也不要求学生模仿目标语言产出任何声音产品,而是用各种可能的方式用外语口头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i+1部分)的内容和知识。
即从大量的有效听力输入开始。
2、降低学生情感滤器原则i+1部分的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相关有趣的,不然孩子会产生压力和焦虑,变得不自信并且厌倦。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情感过滤假设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
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
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intake)。
情感过滤的过程如下图:
过滤
∣
输入法→∣→ 语言习得器官移→ 习得的能力
∣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过程中,过滤是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逾越的头一道障碍。
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克拉申在总结过去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经验时指出,在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过程
中,习得者并不吸收他所听到的一切,有几个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习得语言的
速度和质量。
这些因素是:1)动力。
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
的学习效果。
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
2)性格。
所有的文献几乎都一致表明,那些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
3)情感状态。
主要指焦虑和放松这互为对照的精神状态。
它在较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外界的语言输入。
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 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克拉申认为,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 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 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 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 语言运用中起监检作用,而不能视为语 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克拉申强调“习 得” 是首要的、第一位的,但也并不排 斥“学得”的作用。
为得此答案 ,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 众所周知 , 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 , 学生们几乎所有的外语知识都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 获得的 , 因此这些都应归类为学习到的知识。依照克拉 申的观点 , 他们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只能作为检查语 言运用的规则 , 这些学生不可能会说外语 , 因为他们几 乎没有习得任何潜意识中的信息。但是事实却是许多 外语学习者在没有获得习得知识的前提下能够讲一口 流利的外语 , 这表明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仅可以充当“监 控器” ,而且可以通过实践自动转化为习得的能力。 一些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睡眠中或喝得大醉时 可以按照语法规则符合逻辑地讲说第二语言或外语 , 这 难道是偶然现象吗 ? 笔者不这么认为。这很可能是长 期实践或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尽管目前无人能对此给 予科学的解释 , 但至少可以说在这一现象中不能也不应 该简单随意地认为是习得的知识或学习到的知识在起 作用。
克拉申理论
08级 08级2班 纪嘉琦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1941年 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 休教授,他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 这为他赢得了世界了性声誉。克拉申在20世 纪中叶以来提出的第二语言学习得的“输入 假说模式”,这是近几十年来影响广泛、解 释全面又很具争议性的理论。早在1970 年 代初克拉申就提出了“监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 ,该模式以“监控假说 ( The Monitor Hypothesis)”为核心;80 年代中叶,克拉申对之进一步扩充修订,转为 以“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为中心,形成了“输入假说模式”。
二、克拉申理论的缺陷分析 1. 有关习得、学习的差别 依克拉申所言 , 习得和学习是两个互不干涉的独立 过程。习得的知识和学习到的知识不仅获得方式不同 , 在讲说第二语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笔者对此观 点不敢苟同。首先 , 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假定存在这 样的定义) , 是发生在人脑中的极其复杂的过程 , 人们经 常将人脑比作一个“黑盒子” , 因为我们无法打开它看清 里面发生了什么 , 怎样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 , 任何假 设都可能是正确的 , 反之亦然。因此 , 笔者的观点是人 们在客观上是通过两种方式从外部接受信息的: 一是有 意识的 , 二是潜意识的。但是如果说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互不干涉 , 那是没有道理的。倘若两者之间真有所谓清 晰的分界线 , 那么界限在哪里呢 ? 该假设并未给出答案。 其次 , 克拉申宣称 , 人们利用第二语言的能力来自于习 得的能力 , 来自于潜意识中学习到的知识。而通过学习 , 即有意识获得的知识 , 只能起到“编辑”或“监控器” 的作用。克拉申明确地指出了每种知识的作用。但事实 又是如何呢 ? 学习到的知识真的仅能起到“监控器”的 作用吗 ? 它们就不能转化为习得的知识吗 ? 人们在讲说 第二语言时 , 我们能确定是哪一范畴的知识在起作用吗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输入语 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 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 2)既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要 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 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 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3 not sequenced)。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 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习”,按语 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足取。 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一个新的语言结 构,单靠几道练习、几篇短文远远不够,它需要 连续多个小时的有内容有乐趣的广泛阅读和许多 的会话才能解决问题。
2 监检假设 监检假设与“习得——学得差异”假设密切相关,它 体现出“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根 据这一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 一般说来,语言习得能“引导”我们讲第二语言,并 直接关系到我们说话的流利程度;而语言学习只起监 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 话语由“习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 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 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然而,它 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还有赖于以下三个条件: 1)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 运用语法规则; 2)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 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 3)语言使用者必须已经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 言规则的知识。
5 自然顺序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实 际上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其次序是可以预测 的。近年来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无 论儿童或成人,无论学母语或学第二语言,都 按一定的自然顺序来习得语言结构;也就是说, 有些语言结构先习得,另一些语言结构后习得。 例如,一些实验研究表明,在儿童和成人将英 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 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s 等。 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 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 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 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枚举 , 但这基本上都是一些奇闻轶事 , 并且我们也不清 楚利用这种输入所学习到的知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 以 转化为自发交流中所利用的知识。况且 , 没有说的听几 乎是不能形成反馈的 , 教师怎样才能在无反馈的情况下 调整输入材料来满足“可理解”的需求 ? 同时 , 尽管在 讲说第二语言时习得的知识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 但 是, 它决不是一个充分条件 , 而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除此 之外 , 还需要一个条件 , 那就是实践。因此 , 笔者认为 在此假设中听与说之间的关系应当重新定位。
4 情感过滤假设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 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 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 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 intake “吸入” (intake)。 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过程中, 过滤是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逾越的头一道障碍。 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克拉申在总结过去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经验时指 出,在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过程中,习得者 并不吸收他所听到的一切,有几个心理上的因 素影响着他习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
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 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 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的认识。根据“习得—— 学得差 异”这一假设,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 途径逐步习得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 是“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 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 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 习过程中,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习得 语言,而只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 第二语言。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 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 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 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 语法,注重的是说话内容而不是形式,语法规 则如果不是习得来的,一时也用不上。因此, 在口头交流中,如果一方过多地使用语法监检, 不时地纠正自己讲话中的语法错误,就会说起 话来结结巴巴,使对方失去交谈的兴趣,因而 达不到交流思想的目的。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 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 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克拉申区别出三种不同的监检使用类型:第一 种是使用得比较成功的。这种人在口头使用语 言时常有失言,但经人指出后能够自己改正; 在写作时,由于较注重语言的形式,很少会出 现错误。第二种是使用过度的人。这种人对语 言的规则懂得很多,却不敢作口头表达,但书 面语一般都较准确。第三种是使用不足的人。 这种人能作口头表达,但错误很多,不能自己 改正。
具体而言, 输入假说模式” 具体而言,“输入假说模式”由五个互相联系的 核心假说构成,它们分别是: 核心假说构成,它们分别是: Acquisition— ①语言习得- 学得(The Acquisition—Learning 语言习得- 学得( Hypothesis)假说; Hypothesis)假说; ②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自然顺序假说( Hypothesis) Hypothesis); ③监控假说; 监控假说; ④语言输入假说; 语言输入假说; ⑤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情感过滤假说( Hypothesis)。这五个假说彼此联系、互相补充, )。这五个假说彼此联系 Hypothesis)。这五个假说彼此联系、互相补充,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3 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 分。这一假设表明了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是 如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这一过程的实质的认识。 以前的外语教学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大力提倡先学句子结构(即句型),然后再将这 些学得的句型用于交际中加以练习。他们认为只 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流畅地说外语的能力。 而克拉申则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 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 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 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 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如果习得者现有水 平为“i”,能促进他习得就是“i+1”的输入。根 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 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 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按 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流逝自 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