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药方及常用药药理药性归纳

合集下载

中药学基础基础知识整理 大全

中药学基础基础知识整理 大全

中药基础知识总结不属温热性能作用的是:开窍平性药的含义:、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具有发散作用的药不宜使用下法治疗的是:痞块属于“反佐药”范畴的是:防止邪甚而拒药由大承气汤化裁为小承气汤属于: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不属于丸剂的特点:不易变质(服用方便、吸收缓慢、药效持久、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病证)麻黄、杏仁同用的方剂是: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方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是::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是:干姜、细辛败毒散是配伍人参的用意是:扶正鼓邪外出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主治病证是: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温病条辨》所称“辛凉平剂”指的是:银翘散不宜使用解表剂治疗的是:风邪初中经络者败毒散的功用是:散寒祛湿,益气解表小青龙汤中主要发挥发汗解表作用的药物是:麻黄、桂枝小青龙汤中主要发挥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是:干姜、细辛九味羌活汤的功用是: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小青龙汤的功用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气虚之体,外感风寒湿者,治宜选用:败毒散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者,治宜选用:九味羌活汤济川煎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牛膝、枳壳黄龙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桔梗、枳实十枣汤服用的最佳时间:清晨空腹服下列泻下剂组成中不含有大黄的是:济川煎不列各项是对十枣汤使用注意事项的描述,其中欠妥的是:宜从大剂量开始大黄牡丹汤的功用是:清热解毒,攻下散结黄龙汤的功用是: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黄龙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阳明腑实,气血不足不属于济川煎证临床表现的是:舌燥少津属于麻子仁丸主治病证的是:脾约便秘不属于黄龙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脉象沉实治疗肾虚便秘,首选的方剂是:济川煎治疗脾约便秘,首选的方剂是:麻子仁丸蒿芩清胆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赤茯苓、生枳壳下列方剂组中含有烧生姜的方剂是:逍遥散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黄芩、大枣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半夏、甘草痛泻要方中配伍防风的主要用意是:散肝舒脾逍遥散中配伍薄荷的用意是:疏肝散热四逆散的功用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大柴胡汤的主治病证是:少阳阳明合病小柴胡汤证的发热特征是:往来寒热不属于蒿芩清胆汤证临床表现的是:手足不温不属于逍遥散证临床表现的是:脉弦而数不属于半夏泻心汤证临床表现的是:按之痛大紫胡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枳实、半夏蒿芩清胆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枳壳、陈皮四逆散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黄芩大柴胡汤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甘草痛泻要方的主治证是:脾虚肝旺证逍遥散的主治证是:肝郁血虚脾弱证普济消毒饮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僵蚕、陈皮、桔梗含有生地、知母的方剂是:青蒿鳖甲汤方药配伍体现“以泻代清”特点的方剂是:凉隔散仙方活命饮与普济消毒饮两组组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陈皮芍药汤与白头翁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黄连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用量的比例是::下列方剂组成中不含有连翘、薄荷的是:仙方活命饮立法用药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方剂:芍药汤白虎汤中配伍粳米、炙甘草的主要用意是:益胃生津清胃散中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又寓“火郁发之”之意的药物是:升麻玉女煎中配伍牛膝的主要用意是:导热下行黄连解毒汤的功用是:泻火解毒苇茎汤的功用是: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葛根黄芩黄连汤的主治病证是:协热下利下列方剂中可用治消谷善饥的是:玉女煎下列方剂中可用治黄疸的是:黄连解毒汤下列方剂中可用治斑疹隐隐的是:桃核承气汤不属于竹叶石膏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舌红苔腻清营汤证的发热特征是:身热夜甚泻白散证的发热特征是:皮肤蒸热不属于清营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舌绛而干不属于龙胆泻肝汤证临床表现的是:吞酸清营汤中体现“透热转气”配伍意义的药物是:银花、连翘方药配伍寓有“火郁发之”之意的方剂是:清胃散方药配伍寓有“通因通用”之意的方剂是:芍药汤玉女煎的功用是:清胃热,滋肾阴清胃散的功用是:清胃火,凉血热赤多白少之热毒痢疾者,治宜选用:白头翁汤赤白相兼之湿热痢疾者,治宜选用:芍药汤青蒿鳖甲汤的发热特征是:夜热早凉泻白散证的发热特征是:皮肤蒸热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荷梗、黄连六一散的功用是:清暑利湿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的功用是: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主治阴暑证的方剂是:香薷散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和竹叶石膏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甘草、粳米、竹叶白虎汤和竹叶石膏汤组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甘草、粳米、石膏下列方配伍炮姜炭的是:阳和汤小建中汤的君药是:饴糖下列方剂中重用生姜的是: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和理中丸两方组成中药均含有的药物是:人参下列方剂组成中不含有生姜、大枣的是:理中丸小建中汤原方中芍药与桂枝的用量比例是::吴茱萸汤的功用是: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阳和汤的主治病证是:阴疽下列方剂中可用治阳虚失血证的方剂是:理中丸四逆汤主治证的病位是:心、肾不属于理中丸主治病证的是:失眠不属于四逆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脉弦有力治疗阳郁厥逆,首选的方剂是:四逆散治疗阳衰寒厥,首选的方剂是:四逆汤完带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橘皮、皮前子归遥组成中含量有的药物是:木香、炙甘草地黄饮子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石菖蒲、肉苁蓉含有生地、阿胶的方剂是: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原方中熟地与泽泻的用量比例是::肾气丸原方中干地黄与炮附子的用量比例是::补中益气汤中配伍黄芪的用意是:补气升阳一贯煎中配伍川楝子的用意是:疏肝泄热理气生脉散的功用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归脾汤的功用是: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生脉散与炙甘草汤均具有的作用是:益气养阴四君子汤的主治病证是:脾胃气虚证地黄饮子的主治病证是:暗痱下列方剂可用于治疗疝气瘕聚的是:一贯煎大补阴丸主治证的脉象是:尺脉细数当归补血汤主治证的脉象是:脉洪大而虚完带汤的主治证的病位是:肝、脾不属于肾气丸主治证的是:寒痹大补阴丸中体现“滋阴降火”配伍意义的药物是:黄柏、知母补中益气汤与归脾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白术、当归补中益气汤与普济消毒饮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升麻、柴胡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白术、人参理中丸和四逆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干姜、炙甘草参苓白术散和归脾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茯苓、白术完带汤和参苓白术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人参、山药生脉散的君药是:人参玉屏风散的君药是:黄芪阳和汤的组成药物中用:熟地黄肾气丸的组成药物中用:干地黄完带汤中具有燥湿运脾作用的药物是:苍术完带汤中具有补脾祛湿作用的药物是:白术一贯煎的功用是:滋阴疏肝玉女煎的功用是:清胃滋阴脾虚肝旺之腹泻者,治宜选用:白头翁汤脾虚湿盛之腹泻者,治宜选用:参芩白术散治疗气阴两虚之虚功肺痿,首选的方剂是:麦门冬汤治疗阴阳气血之心动悸、脉结代,首选的方剂是:炙甘草固冲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生黄芪、煅牡蛎固冲汤原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白术真人养脏汤中配伍诃子的用意是:涩肠止泻真人养脏汤的功用是:涩肠固脱,温补脾肾牡蛎散的主治病证是:体虚之自汗盗汗证金锁固精丸的主治病证是:肾虚不固之遗精不宜使用固涩剂治疗的是:血热崩漏完带汤和固冲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白术、白芍金锁固精丸和固冲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龙骨、牡蛎苏合香丸的功用是:芳香开窍,行气止痛安宫牛黄丸的功用是: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紫雪的主治病证是:热盛动风证不属于至宝丹证临床表现的是:痉厥对开窍剂使用注意事项描述错误的是:多加热煎者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厚朴、瓜蒌苏子降气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桂枝、当归旋覆代赫汤中的君药是:旋覆花小青龙汤与定喘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半夏、甘草定喘汤与苏子降气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苏子、甘草下列方剂组成中含有干姜的是:当归四逆汤苏子降气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痰涎壅肺,肾阳不足下列方剂组成中不含有当归的是:定喘汤不属于暖肝煎组成药物的是:吴茱萸暖肝煎中配伍当归的用意是:补血养肝越鞠丸的功用是:行气解郁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功用是:通阳散结,祛痰下气厚朴温中汤的功用:行气除满,温中燥湿具有宣肺降气、清热化痰功用的方剂是:定喘汤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功用的方剂是:旋覆代赫汤半夏厚朴汤的主治病证是:梅核气旋覆代赫汤的主治病证是:胃虚痰阻气逆证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的颠顶头痛,呕吐涎沫,首选的方剂是:吴茱萸汤治疗胃气虚弱,痰浊气逆所致的胃脘痞满,呕吐呃逆,首选的方剂是:旋覆代赫汤小蓟饮子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木通、当归桔梗、枳壳同用的方剂是: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原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大黄黄土汤与理中丸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白术不属于生化汤组成药物的是:生姜不属于咳血方组成药物的是:丹皮生化汤重用全当归为君的用意是:化瘀生新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为君的用意是:补气行血温经汤中配伍半夏的用意是:通降胃气而散结七厘散的功用是:散瘀消肿,定通止血黄土汤的功用是:温阳健脾,养血止血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用的方剂是: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祛瘀、疏肝通络功用的方剂是:复元活血汤具有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功用的方剂是:失笑散黄土汤与归脾汤均具有的作用是:健脾生化汤与当归四逆汤均具有作用是:温经养血生化汤的主治病证是:产后血虚,寒凝瘀阻证小蓟饮子的主治病证是: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的方剂是:咳血方咳血方主治证候的病机特点是:肝火犯肺,灼伤肺络血府逐瘀汤证的发热特征是:入暮潮热主治脾阳虚便血的方剂是:黄土汤不属于桃核承气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胸胁苦满血府逐瘀汤与补中益气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柴胡、当归血府逐瘀汤与败毒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甘草当归补血汤的君药是:黄芪生化汤的君药是:当归温经汤的君药是:吴茱萸桃核承气汤的君药是:大黄、桃仁温经汤中吴茱萸的作用是:散寒止痛四神丸中吴茱萸的作用是:温脾暖胃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配伍意义是:补气行血补中益气汤中黄芪的配伍意义是:补气升阳左金丸的主治证是:肝火犯胃证咳血方的主治证是:肝火犯肺证羚角钩藤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竹茹、生甘草下列方剂组中含有细辛、薄荷的是: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散原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薄荷龙骨、牡蛎同用的方剂是:镇肝息风汤桑叶、菊花同用的方剂是:羚角钩藤汤下列方剂组中含有甘草的是:消风散镇肝息风汤中具有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作用的药物是:川楝子、茵陈、生麦芽大定风珠中的“三甲”是: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不属于消风散组成的药物是:甘草、羌活镇肝息风汤中配伍生麦芽的主要用意是:疏肝理气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凉肝息风、增液舒筋功用为祛风化痰、通络止痉的方剂是:牵正散羚角钩藤汤和天麻钩藤饮均具有的作用是:平肝息风川芎茶调散的主治病证是:外风头痛消风散的主治病证是:风疹湿疹羚角钩藤汤的主治病证是:热盛动风证镇肝息风汤的主治证的脉象是:脉弦长有力大定风珠主治证的病机特点是:阴虚动风方药配伍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的方剂是:消风散一贯煎和镇肝息风汤组成中均含有:川楝子一贯煎和逍遥散组成中均含有:当归九味羌活汤和川芎调散组成中均含有:羌活、川芎麻黄汤和小青龙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有:麻黄、甘草镇肝息风汤和天王补心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玄参、天冬天王补心丹和一贯煎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麦冬、生地玉女煎中配伍牛膝的主要用意是:补益肝肾,导热下行镇肝息风汤中重用生怀牛膝的主要用意是:补益肝肾,引血下行温病后期,阴伤邪伏者,治宜选用: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阴虚风动者,治宜选用:大定风珠治疗温热病,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首选的方剂是:羚角钩藤汤温热病,热闭心包兼热盛动风,首选的方剂是:紫雪百合固金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玄参、桔梗百合固金汤和养阴清肺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生地、玄参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是:百合固金汤桑杏汤与桑菊饮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桑叶、杏仁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养阴清肺汤中配伍薄荷的用意是:散邪利咽麦门冬汤的功用是:清养肺胃,降逆下气具有清燥润肺、养阴益气功用的方剂是:清燥救肺汤主治外感凉燥证的方剂是:杏苏散养阴清肺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阴虚燥热,复感疫毒方药配伍寓有“金水相生”之意的方剂是:百合固金汤方药配全寓有“培土生金”之意的方剂是:麦门冬汤麦门冬汤和泻白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粳米麦门冬汤和止嗽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甘草镇肝息风汤与养阴清肺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玄参、白芍羚角钩藤汤与镇肝息风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白芍、甘草桑杏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栀皮定喘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白果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风温初起,津伤不甚者,治宜选用:桑菊饮外感温燥,津伤较甚者,治宜选用:桑杏汤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体现“金水相生”治法的方剂是:百合固金汤实脾散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泡附子、炙甘草独活寄生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细辛、防风三仁汤中配伍杏仁的用意是:宣利上焦肺气三仁汤与八正散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滑石五苓散的君药是:泽泻平胃散与藿香正气散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陈皮、厚朴、甘草八正散与小蓟饮子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木通、滑石不属于藿香正气散组成药物的是:苍术不属于萆薢分清饮组成药物的是:山药平胃散中以苍术为君的用意是:燥湿运脾猪苓汤中配伍阿胶的用意是:滋阴润燥实脾散中配伍木瓜的用意是:除湿醒脾藿香正气散的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八正散的功用是: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五苓散的功用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猪苓汤的功用是:利水清热养阴苓桂术甘汤的功用是: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九味羌活汤和羌活胜湿汤均具有的作用是:祛风胜湿不属于独活寄生汤功用的是:益心脾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的方剂是:苓桂术甘汤主治肾阳虚水泛证的方剂是:真武汤下列方剂中可用治黄疸的:栀子柏皮汤下列方剂中可用治血淋的是:猪苓汤治疗热重于湿之黄疸的首选方剂是:栀子柏皮汤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的方剂是:萆薢分清饮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的方剂是:羌活胜湿汤不属于防己黄芪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脉浮而数不属于三仁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脉象濡数方药配伍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的方剂是:苓桂术甘汤不属于祛湿剂范畴的是:燥湿化痰苇茎汤和大黄牡丹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桃仁苇茎汤和三仁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薏苡仁小蓟饮子和龙胆泻肝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生地、当归小蓟饮子与三仁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滑石、竹叶猪苓汤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白术五苓散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阿胶九味羌活汤中配伍苍术的主要用意是:发汗祛湿平胃散中配伍苍术的主要用意是:燥湿运脾防己黄芪汤中黄芪的作用是: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玉屏风散中黄芪的作用是:补脾肺气,固表止汗苓桂术甘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特点是:中阳不足,痰饮不化真武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特点是:脾肾阳虚,水气泛溢不属于贝母瓜蒌散组成药物的是:半夏二陈汤中配伍乌梅的用意是:敛肺贝母瓜蒌散中配伍橘红的主要用意是:理气化痰清气化痰丸的功用是:清热化痰,理气止咳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功用是:温肺化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用是:化痰息风,健脾祛湿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功用的方剂是:温胆汤二陈汤的主治病证是:湿痰证治疗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最宜选用的方剂的是:茯苓丸主治痰热结胸证的方剂是:小陷胸汤治疗风痰上扰之眩晕,最宜选用的方剂是:半夏白术天麻汤不属于清气化痰丸证临床表现的是:咯痰清稀枳实薤白桂枝汤和小陷胸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瓜蒌枳实薤白桂枝汤和半夏厚朴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厚朴温胆汤与橘皮竹茹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竹茹、甘草竹叶石膏汤与橘皮竹茹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人参、甘草百合固金汤与清燥救肺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麦冬、甘草百合固金汤与贝母瓜蒌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贝母、桔梗复元活血汤中配伍天花粉的主要用意是:消瘀散结润燥贝母瓜蒌散中配伍天花粉的主要用意是:清热生津润燥贝母瓜蒌散的主治证候是:燥热伤肺,灼津成痰之燥痰清燥救肺汤的主治证候是: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温燥健脾丸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木香、山楂保和丸和健脾丸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神曲、山楂保和丸中配伍连翘的用意是:散结清热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泻功用的方剂是:健脾丸保和丸主治证候的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不属于健脾丸证临床表现的是:怠惰嗜卧大承气汤和大黄牡丹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大黄、芒硝大承气汤与枳实消痞丸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枳实、厚朴半夏泻心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半夏、干姜枳实消痞丸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人参、枳实枳实导滞丸的君药是:大黄枳实消痞丸的君药是:枳实越鞠丸的君药是:香附保和丸的君药是:山楂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首选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食积之泄泻,首选的方剂是:健脾丸乌梅丸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桂枝、炮附子乌梅丸的主治病证是:蛔厥味是:辛不属苦味药作用的是:行气五味的阴阳属性,属阳的一组是:辛甘淡归经的含义: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脏腑经络理论具有沉降性质的性味:苦寒中药的毒性的含义是:中药的偏性常用盐炒增强入肾经作用的药物是:黄柏具有沉降性的花类药物是:旋覆花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中药性能是:四气与所治疾病的病势相对而言的中药性能是:升降浮沉甘味药物的作用是:缓急酸味药物的作用是:收敛辛味药物的作用是:发散咸味药物的作用是:软坚朱砂能治疗心悸失眠,具有重要安神之功,其归经是:归心经杏仁能治疗胸闷喘咳具有止咳平喘之功,其归经是:归肺经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关系是:相须表示减毒配伍关系的是:相畏相杀黄芪与茯苓配伍,这种配伍关系是:相使生姜与半夏的配伍关系是:相杀麻黄与桂枝的配伍关系是:相须不宜与瓜蒌同用的药物是:乌头不宜与牙硝同用的药物是:三棱属于相恶的是:人参与莱菔子配伍属于相须的是:石膏与知母配伍不属妊娠绝对禁用的药物是:半夏所谓中药的剂量,一般是:单味药成人一日量健胃消食药的服药时间是:饭后服气味芳香,成分易挥发药物的用法是:后下贝壳、甲壳、化石等类药物入汤剂的用法:先煎入汤剂用法错误的是:鹤草芽入煎服入汤剂用法错误的是:琥珀入汤剂先煎入汤剂宜先煎的药物是:贝壳、甲壳、化石及多种矿物药入汤剂宜布包煎的药物是:某些粉末状状药物及细小的植物种子药物钩藤入汤剂的煎服方法是:后下西洋参入汤剂的煎服方法是:另煎辛温解表药的主要归经是:肺、膀胱桂枝具有的功效是:发汗解肌,温经通阳,助阳化气外感风寒表证兼气滞胸闷不舒者,首选的药物是:紫苏外感风寒表证,外感风热表证均可使用的药组是:荆芥、防风具有祛风胜湿止痛功效的药组是:防风、羌活、藁本既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又能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药物:白芷辛凉解表药共有的功效是:发散风热具有疏肝解郁行气功效的药物是:薄荷外感风热,咽喉肿痛,咯痰不利,兼大便秘结者,首选的药物是:牛蒡子不属蝉蜕功效的是:宣通鼻窍治疗风热、肝热之目赤肿痛的首选药组是:桑叶、菊花善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具有和解退热功效的药物是:柴胡防风、羌活均具有的功效是:既有发散风寒、又能胜湿止痛麻黄、香薷均具的功效是: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治疗外感风寒之眉棱骨痛,首选的药物是:白芷治疗外感风寒之巅顶头痛,首先的药物是:藁本菊花具有的功效是: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肝明目薄荷具有的功效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风热郁肺,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首选的药物是:蝉蜕肝经风热,小儿惊风,夜啼者,首选的药物是:蝉蜕功能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消肿利咽的药物是:牛蒡子功能疏散风热,明目透疹,息风止痉的药物是:荆芥桂枝具有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紫苏具有的功效是: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治疗痰饮眩晕,首选的药物是:桂枝治疗破伤风证,首选的药物是:防风具有疏散风热透诊功效的药物是:薄荷栀子的归经是:心、肺、胃、三焦经既治风湿热痹,又治湿热黄疸的药物是:白鲜皮夏枯草的药用部位是:带花的果穗不必治疗肝火目赤肿痛的药组是:女贞子、枸杞子清热安胎,首选的药物是:清炒黄芩上以清肺、中以凉胃、下泻肾火的药物是:知母长于鼓舞脾胃清阳之气而治疗湿热泻痢,脾虚泄泻的药物是:葛根内服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火煅外用能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的药物:石膏治疗胃火上炎的头痛,牙龈肿痛。

大学《中药学》各药材的药名、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总结

大学《中药学》各药材的药名、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总结
络石藤
苦微寒,心肝肾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1风湿痹证2喉痹,痈肿3跌扑损伤
雷公腾
苦辛寒,有大毒,肝肾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1风湿顽痹2麻风,顽癣,湿疹,疥疮
防己
苦寒,膀胱肾脾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1风湿痹证2水肿,脚气肿痛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
桑寄生
苦、甘,平,肝肾
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1、用于温热病及热入营血证2、用于血热出血证3、用于热病津伤证,阴虚内热证
玄参
甘苦咸微寒,肺胃肾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1、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证2、用于热病伤阴,骨蒸劳嗽,津伤便秘3、用于目赤咽痛,痈肿疮毒,瘰疬
牡丹皮
苦、辛,微寒
心肝肾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1、用于血热斑疹吐衄2、用于虚热证3、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4、用于疮痈,肠痈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1、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初起2、用于目赤昏花3、用于肝阳上亢4、用于疮痈肿毒
柴胡
苦辛微寒,肝肺胆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1、用于表证发热,少阳证2、用于肝郁气滞3、用于气虚下陷,内脏脱垂
升麻
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用于外感表证2、用于热毒证3、用于中气下陷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五加皮
狗脊
苦、甘,温,肝肾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1、用于风湿腰痛脊强,肾虚腰膝软弱2、用于肾虚尿频,遗尿,白带过多
第五章化湿药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药名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笔记,DOC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笔记,DOC

中医基础理论1.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3.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4.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5.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3-5)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9.血有余则怒,血不足则恐。

中药学1.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羌活: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椿皮:清热燥湿,止带止泻,收敛止血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鸦胆子:有小毒。

中药配方大全.

中药配方大全.

中药大全目录药物药性效 (2)药性口诀 (3)解表方剂类 (5)清热方剂类 (6)泻下方剂类 (11)和解方剂类 (13)温经方剂类 (16)消导方剂类 (20)止血方剂类 (20)理气方剂类 (21)止呕降逆方剂类 (22)安神方剂类 (24)祛风化湿方剂类 (24)活血方剂类 (26)镇痉方剂类 (28)止咳化痰方剂类 (30)止痛方剂类 (32)化湿利水方剂类 (34)补益强壮方剂类 (37)治痈疡方剂类 (42)驱虫方剂类 (44)其他方剂类 (44)现将药物药性疗效药性口诀列下:1.发散风寒药;麻黄、根、桂枝、肉桂、紫苏叶、梗,细辛、防风、荆芥、生姜、干姜法、炮姜、葱白、辛夷、2.发散风热药:薄荷、牛旁子、蝉蜕桑叶、葛根花、3.祛风湿药:姜活、独活、五加皮、木瓜、威灵仙、白芷、秦艽、豨签草、苍耳子、桑枝、臭梧桐、4.清热凉血解毒药:石膏、菊花、知母、柴胡、银胡、白薇、决明子、夏枯草、栀子、芦根、牛黄、玄参、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金银花、连翘。

蒲公英、白头翁、与齿苋、柴草根、青葙子、西瓜、虎耳草、5.泻下药:大黄、芒硝、香泻叶.6.润肠药:大麻仁、黑芝麻、蜂房。

7.消化药:山查、麦芽、谷芽、鸡内金、神粬、建神粬、午时茶、莱菔子、白萝卜.8.芳香化混药:霍香、佩兰苍术、白术厚朴、白豆蔻、缩砂仁。

9.利水渗湿药:茯苓、茯神、泽泻、车前子、茵陈蒿、冬瓜皮、金钱草、竹茹、竹沥、款冬花、滑石、薏苡仁、防已木通、灯心草、柴菀、百部、佛耳草、胖大海。

10.化痰止咳药:贝母川贝、浙贝、杏仁半夏、姜半夏、前胡、白前、枇杷叶、桔梗、瓜蒌、天花粉、草菓。

11.理气药:陈皮、枳实、枳壳、香附、木香、乌药、甘松、苦楝子(川楝子、金铃子)沉香、薤白。

12.活血药:川芎、郁金、丹参芍药、赤药、白药、红花藏红花、益母草、延胡索、玄胡、手膝、桃仁、王不留行13.止血药:蒲黄、仙鹤草(脱力草,龙芽草,金顶龙芽)三七、田七、白芨茜草、地榆、槐花侧柏叶、柏子仁、白茅根、莲藕、艾叶、丝瓜络、伏龙肝、百草霜。

中药药性大全(完整版)

中药药性大全(完整版)

中药药性大全(完整版)清热解毒之最—---金银花;芳香化湿之最---—藿香;利水渗湿之最———茯苓;芳香开窍之最———麝香;清热之最———石膏;泻火之最———黄连;降气之最———沉香;生津之最———石斛;化痰之最———半夏;平肝之最———羚羊角;辛凉之最———薄荷;止痛之最———元胡;止血之最———三七;补阳之最———鹿茸;补阴之最———女贞子;泻下之最———大黄;凉血之最———犀角;理气之最———枳实;舒肝之最———郁金;活血之最———丹参;补气之最———人参;补血之最———当归;补脾之最———山药;消食之最———神曲;清痰之最———贝母;退黄之最———茵陈;祛风之最———独活;安神之最———枣仁;温里之最———附子。

1.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荣养卫。

2.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 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黄苓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18.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19.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烦,湿热皆可。

20.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22.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中药功效汇总及药理总结

中药功效汇总及药理总结

中药功效总结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麻黄 [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表实无汗)★桂枝 [(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紫苏 [ 行气宽中,(行气安胎)发汗解表解鱼蟹毒▲生姜 [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药毒)▲香薷 [ 化湿和中,利水消肿,(阴暑证,夏月之麻黄)★荆芥 [ 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发表散风 [ 渗湿止痛,止痉,止泻★白芷 [ 止痛,通鼻窍,消肿排脓,燥湿止带,(阳明头痛——前额头痛)★羌活渗湿止痛,(太阳头痛——巅顶头痛)▲藁本散寒祛风▲细辛 [ 通鼻窍,止痛,温肺化饮,(阳虚外感;煎服2-5g,入丸散0.5-1g)▲苍耳子 [ 散风除湿,止痛通鼻窍▲辛夷 [ 发散风寒(木笔花,春花;包煎)二.发散风热药★薄荷 [ 清利头目,疏肝解郁,(后下;3-6g)★牛蒡子利咽,透疹 [ 解毒消肿,(大力子,鼠粘子,恶实)▲蝉蜕 [(开音,治音哑),明目退翳,止痉★桑叶疏散风热 [ 清肺润燥★菊花平肝明目 [ 清热解毒(黄菊花——疏散风热,白菊花——平肝明目)▲蔓荆子 [ 清利头目,(太阳头痛)★柴胡 [(疏散),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中气下退热陷,内脏下垂等;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葛根解表升阳 [(解肌),止泻,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清阳不升之泄泻等)▲升麻 [ 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淡豆豉[ 除烦比较:麻黄与桂枝;紫苏与生姜;麻黄与香薷;羌活与白芷;薄荷、牛蒡子与蝉蜕;柴胡与葛根.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 [ 除烦止渴,(气分实热要药),清肺胃热,收敛生肌,(煅后外用)清热泻火★知母 [ 清肺润肺,滋阴润燥,(既清实热,又清虚热),(滑肠)▲芦根 [ 除烦,清肺胃热,(肺痈),止呕清热生津▲天花粉 [ 清肺润燥,解毒消痈,(块根)★栀子 [(泻火除烦,泻三焦之火),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清热除烦▲淡竹叶 [(清心火),利尿★夏枯草 [(目珠疼痛),散郁结,降血压清肝火▲决明子 [ 明目,润肠通便二.清热燥湿药★黄芩 [(清上焦肺热),凉血止血,清热安胎★黄连 [(清中焦胃热,长于清心火,兼清肝火,为治痢、泻火解毒止呕要药),(味苦,2-10g)★黄柏 [(清下焦湿热),退热除疹,(既清实热,又清虚清热燥湿热)▲龙胆草 [(除肝胆及下焦湿热),泻肝胆火,(味苦,3-6g)秦皮 [ 解毒止痢止带▲苦参 [ 杀虫利尿白鲜皮[ 祛风解毒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痈肿疔疮要药),凉血止痢,(双花,二宝花,忍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冬花)★连翘 [(疮家圣药),消痈散结,(瘰疬痰核),(清心火)★蒲公英 [(乳痈要药),利湿通淋,(黄花地丁),(可致消痈散结缓泻)紫花地丁 [(疔疮要药)▲野菊花清热解毒▲穿心莲 [(善清肺火),燥湿消肿,(一见喜,榄核莲),(味苦,注意用量)▲贯众 [(痄腮),杀虫,凉血止血,(血热崩漏)▲大青叶 [ 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 [ 利咽▲青黛 [ 消斑,(痄腮),清泻肝火,定惊,(冲服或入丸散)★鱼腥草 [ 消痈排脓,(肺痈,肺热咳嗽),利尿通淋红藤清热解毒 [ (肠痈)活血止痛败酱草 [ 消痈排脓,(肠痈,肺痈),(祛瘀)★射干 [ 祛氮清热解毒,利咽▲山豆根 [ 消肿,(咽喉肿痛要药),(过量易致呕吐)蚤休 [ 消肿止痛,(疮痈,毒蛇咬伤),凉肝定惊,(七叶一支花)▲熊胆清热解毒 [ 息风止痉,清肝明目,(不入汤剂)▲白花蛇舌草 [ 利湿通淋★白头翁 [ 凉血止痢▲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梅毒要药)四.清热凉血药★生地黄 [ 生津养阴★玄参 [ 泻火解毒★牡丹皮清热凉血 [ 散瘀,清虚热,(既清实热,又清虚热),(肠痈)★赤芍活血 [(散瘀),止痛▲紫草 [ 解毒透疹,(轻泻)▲水牛角 [ 解毒五.清虚热药★青蒿 [ 除骨蒸,解暑,截疟,(不宜久煎),(既清虚热,又清实热)★地骨皮 [(凉血退蒸),清肺降火,(既清虚热,又清实热)银柴胡清虚热[(专清虚热)除疳热胡黄连[ 清湿热,(既清虚热,又清实热)比较: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与黄柏;牡丹皮与赤芍.泻下药一.攻下药★大黄 [ 攻积,(热结便秘要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生大黄后下),(怀孕、哺乳、月经期慎用或忌用)★芒硝泻下 [ 软坚,清热消肿,(冲服)番泻叶[ 导滞,(泡服)芦荟[ 清肝,杀虫,(不入煎剂)二.润下药火麻仁 [(大麻仁,麻子仁)润肠通便郁李仁 [ 利水消肿三.峻下逐水药甘遂 [(入丸散,醋制,0.5-1g)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京大戟 [ (红大戟功偏消肿散结,京大戟功偏泻水逐饮)(1.5-3g煎服)巴豆 [ 冷积(寒积便秘),逐水退肿,祛痰利咽(有大毒,制霜内服0.1-0.3g)泻下牵牛子 [ 逐水,去积,杀虫祛风湿药一.祛风湿散寒药★独活 [解表(下半身风湿痹痛)▲川乌 [ 散寒止痛(止痛力强;有大毒,内服制用)▲威灵仙祛风湿 [ 消骨鲠(诸骨鲠喉要药)★蕲蛇通络 [ 定惊止痉雷公藤 [(类风湿性关节炎)活血,消肿止痛,杀虫解毒(有毒,内服宜慎)木瓜——舒筋活络,除湿和胃(吐泻转筋要药)二.祛风湿清热药★秦艽 [ 退虚热,清湿热(既清实热,又清虚热)止痛★防己 [ 利水消肿(木防己——祛风湿,汉防己——利水)祛风湿络石藤 [ 凉血消肿通络希莶草 [ 清热解毒二.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 [ 安胎(补肝肾,养血安胎)▲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 利尿狗脊 [(强腰膝)比较:独活与羌活芳香化湿药★苍术 [ 健脾,祛风湿,明目燥湿★厚朴 [ 行气,消积,平喘★藿香 [ 和中止呕(长于止呕),解表解暑佩兰 [(善治脾瘅)祛风湿▲砂仁 [ 止泻,安胎(行气安胎)(后下)行气,和中止呕▲白豆蔻 [(后下)比较:藿香与紫苏利水渗湿药一.利水消肿药★茯苓 [(性平,利水渗湿要药)健脾★薏苡仁利水渗湿 [(性凉,能清利湿热)除痹,清热排脓(肺痈、肠痈)▲猪苓 [(利水力强)★泽泻 [ 泻热香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止痛(有毒)二.利尿通淋药★车前子 [ 渗湿止泻(水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包煎)▲滑石 [ 清解暑热,收湿敛疮(外用)▲关木通利尿通淋 [ 下乳,(清心火)(3-6g,古称通草)通经瞿麦 [ 活血海金沙 [(药用孢子,细小,宜包煎)萆薢——利湿浊(粉萆薢、山萆薢),祛风湿(绵萆薢、川萆薢)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三.利湿退黄药★茵陈蒿 [ 清热利湿(黄疸专药)利胆★虎杖退黄 [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泻下)★金钱草 [(除湿),利尿通淋,解毒消肿比较:茯苓与薏苡仁车前子、滑石与木通温里药★附子 [ 救逆(要药),助阳补火,散寒止痛(辛热,有毒,先煎)回阳★干姜 [ 通脉(力弱),温中散寒(要药),温肺化饮★肉桂 [ 补火助阳(要药,引火归源),温通经脉,(鼓舞气血生长)(后下,研末,1-2g)★吴茱萸散寒止痛 [(肝寒气滞诸痛要药——厥阴头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五更泄泻)▲小茴香 [(疝痛,睾丸偏坠痛),理气和中高良姜[(胃脘冷痛)温中止呕▲花椒 [ 止痛,杀虫,止痒温中▲丁香 [ 降逆(呕吐、呃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比较:附子、肉桂与干姜理气药★橘皮 [ 健脾(脾胃气滞),燥湿化痰(寒痰、湿痰)★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木香 [(中焦气滞要药,善行大肠气滞,又疏利肝胆)▲沉香行气止痛 [ 温中止呕,纳气平喘(后下,1-3g;研末,0.5-1g)乌药 [(善行下焦气滞)温肾散寒▲川楝子 [(性寒,疏泄肝热),杀虫疗癣荔枝核[ 散结(疝气、睾丸肿痛),散寒止痛▲薤白[ 导滞,通阳散结(胸痹)▲青皮 [(破气),消积化滞★香附疏肝理气 [(善治上焦气滞),调经止痛(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佛手 [(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柿蒂——降气止呃(止呃要药)比较:橘皮与青皮;厚朴与枳实消食药★山楂 [ 化积(油腻肉积),行气散瘀★神曲 [ 和胃(消米谷食积)▲莱菔子消食 [ 除胀,降气化痰谷芽★麦芽健胃 [(消米面薯芋食积),回乳消胀(授乳妇女不宜)▲鸡内金 [ 涩精止遗(化石,治结石症)驱虫药★使君子 [(蛔虫)(小儿每岁每日1-1.5粒,<20粒/日>)驱虫消积(有眩晕等反应;忌饮茶★槟榔 [(绦虫),行气利水★苦楝皮 [(蛔虫、蛲虫、钩虫),杀虫疗癣(有毒,不可过量)南瓜子杀虫 [(绦虫)(研粉,冷开水调服)鹤草芽 [(绦虫)(不入煎剂;小儿0.7-0.8g/kg,成人30-45g/kg)雷丸 [(绦虫)(不入煎剂,含蛋白酶)止血药一.凉血止血药▲大蓟散瘀解毒消痈★小蓟 [(尿血)★地榆 [ 解毒敛疮(便血、痔血)▲槐花清热燥湿 [ 清肝火(便血、痔血)▲侧柏叶 [ 化痰止咳(肺热咳嗽)▲白茅根 [ 清热利尿(尿血)苎麻根[ 安胎,解毒二.化瘀止血药★三七 [ 活血定痛★茜草化瘀止血 [ 凉血,通经(茹虑,虑茹)▲蒲黄 [ 利尿(包煎)(孕妇忌服)三.收敛止血药★白芨 [(肺胃出血),消肿生肌仙鹤草收敛止血 [ 消积止痢,补虚(脱力劳伤)棕榈炭 [(崩漏多用)四.温经止血药炮姜 [(胃肠出血)温中止痛温经止血★艾叶 [(崩漏)散寒调经安胎活血祛瘀药一.活血止痛药★川芎 [ 祛风止痛(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活血行气▲姜黄 [ 通经止痛(风湿臂痛)★延胡索 [(气滞血瘀诸痛证)★郁金 [(性寒)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川郁金——活血化瘀;广郁金——行气解郁)▲乳香清热凉血消肿生肌没药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包煎)二.活血调经药★丹参 [(善调妇女经水,妇科要药)凉血消痈,安神★益母草活血调经 [(妇科经产要药),利水消肿▲鸡血藤 [ 补血,疏筋活络★红花 [ 祛瘀止痛(孕妇忌用)活血通经★牛膝 [ 补肝肾、强筋骨,引火下行,利水通淋(川牛膝——活血祛瘀;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三.活血疗伤药苏木 [ 祛瘀通经骨碎补活血疗伤 [ 补肾强骨(毛姜、申姜、猴姜)血竭 [ 止血生肌自然铜[(伤科接骨续筋要药),(散瘀)止痛、接骨(疗伤)★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有大毒,入丸散,0.3-0.6g)庶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地鳖虫,土鳖虫)四.破血消癥药★莪术 [(偏破气)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棱 [(偏破血)★水蛭 [(破血逐瘀)消癥穿山甲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排脓化痰止咳平喘药一.化痰药★半夏 [(善治湿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外用)▲天南星燥湿化痰 [(善治风痰)消肿止痛(外用)祛风解痉禹白附 [ 止痛,解毒散结(有毒,生品不内服)旋覆花 [ 降逆止呕(包煎)白前降气化痰 [(性微温,无论寒热、内伤外感均可用)前胡 [ 宣散风热(性凉)白芥子 [(温肺)(善治皮里膜外之痰),利气散结(祛经络之痰)(皮肤过敏慎用)★桔梗化痰 [(宣肺)(性平,专入肺经)利咽,排脓(过量易致恶心)皂荚 [(祛顽痰)通闭开窍,祛风杀虫★川贝母 [ 润肺止咳(偏甘润)散结消肿★浙贝母 [(开郁)(偏苦泄,象贝母)★瓜蒌清热化痰 [ 宽胸散结(胸痹、结胸),润肠通便▲竹茹 [ 除烦止呕(竹二青)竹沥 [(豁痰),定惊利窍天竹黄 [ 清心定惊(3-6g研末,0.6-1g)海藻利水消肿昆布消痰软坚黄药子 [ 散结(瘿瘤),清热解毒(有毒,不宜过量)二.止咳平喘药★杏仁 [(有小毒,慎用)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苏子 [ 降气化痰★百部 [(新久、肺痨咳嗽)杀虫▲紫菀润肺止咳 [(长于化痰)化痰▲款冬花 [(长于止咳)▲马兜铃 [ 平喘(清大肠热,治痔疮)(注意用量)清肺化痰止咳▲枇杷叶 [ 降逆止欧(胃热呕吐)★桑白皮 [(泻肺中之火)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葶苈子 [(泻肺中水饮)▲白果——敛肺定喘,止带缩尿比较:半夏与天南星;川贝母与浙贝母安神药一.重镇安神药★朱砂 [(镇心)清热解毒(入丸散,0.3-1g;有毒,不可过量,忌火煅)★磁石 [ 聪耳明目,纳气定喘(先煎)镇惊安神平肝潜阳★龙骨 [ 收敛固涩(生用先煎)琥珀 [ 活血散瘀,利尿通淋(不入煎剂,研末,1.5-3g/次)二.养心安神药★酸枣仁 [ 益肝,敛汗▲柏子仁养心安神 [ 润肠通便▲远志 [(宁心)祛痰开窍,消散痈肿(易致呕吐)比较:龙骨与牡蛎平肝息风药一.平抑肝阳药★石决明 [(善治目疾,先煎)清肝明目珍珠母平肝潜阳 [ 镇心安神(研末外用,燥湿敛疮,先煎)★牡蛎 [ 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生用先煎)★代赭石 [ 重镇降逆(肺、胃气逆),凉血止血(生用先煎)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二.息风止痉药★羚羊角 [(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高热神昏)(1-3g,另煎;0.3-1g/次,研粉)★牛黄平肝潜阳 [ 化痰开窍,清热解毒(0.2-0.5g,入丸散,又名丑宝)★钩藤 [ 清热平肝(不宜久煎)★天麻 [(治风神药)平抑肝阳(眩晕要药),祛风通络▲地龙 [(清热)平喘,通络,利尿▲全蝎 [ 长于止痛(有毒,0.6-1g/次,研末)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蜈蚣 [ 长于解毒(有毒,0.6-1g/次,研末)▲僵蚕 [ 祛风止痛,化痰散结开窍药★麝香 [(醒神回苏要药)活血通经止痛,催产(入丸散,0.06-0.1g,孕妇忌用)▲冰片 [ 清热止痛(龙脑冰片、艾片、机制冰片)开窍醒神(0.03-0.1g/次,不入煎剂;孕妇慎用)苏合香 [ 辟秽止痛(树脂;0.3-1g;不入煎剂)★石菖蒲 [(宁神),化湿和胃蟾蜍 [ 解毒,止痛(有毒;0.015-0.03g/次);孕妇忌用;外用不可入目补益药一.补气药★人参 [(大补元气——气虚欲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挽救虚脱用量为15-30g,文火另煎兑服)▲西洋参 [ 养阴,清火(生津)(另煎兑服)★党参生津 [ 养血太子参 [(又名孩儿参)★黄芪补气 [ 升阳(中气下陷),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白术 [ 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健脾安胎)★甘草[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补中(益气)(湿盛中满,水肿慎用)▲大枣[ 养血安神,缓和药性▲山药[ 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扁豆——健脾化湿消暑比较:白术与苍术;黄芪与白术二.补阳药★鹿茸 [(壮肾阳,血肉有情之品)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1-3g/日,研粉服)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 [ 润肠通便蛤蚧 [(助肾阳)补肺气定喘(研粉,1-2g/次)▲紫河车 [(温肾)益气养血(血肉有情之品)(1.5-3g/次,研粉或入胶囊)▲巴戟天 [(肝肾不足腰膝痛或久痹)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淫羊藿 [(温肾壮阳)(又名仙灵脾)▲补骨脂 [ 纳气平喘(又名破故纸)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益智仁 [(暖肾)摄唾★菟丝子 [ 止泻,安胎补肾固精,养肝明目(平补阴阳)沙苑子 [(又名潼蒺藜,沙苑蒺藜)★杜仲 [(腰痛要药)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续断 [ 止血(安胎),疗伤续断冬虫夏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益气养血三.补血药★当归 [ 活血止痛,润肠通便调经(全当归——和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活血)★白芍 [ 平肝止痛,敛阴止汗★何首乌 [(益精血)固肾乌须,截疟解毒,润肠通便补血制首乌——益精血,固肾乌须;生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熟地黄 [ 益精填髓(滋腻碍胃)滋阴★阿胶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烊化兑服)(滋腻碍胃)四.补阴药★北沙参 [ 益胃生津清肺南沙参 [ 化痰,益气▲百合 [ 止咳,清心安神★麦冬养阴润肺 [ 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又名麦门冬)黄精 [ 补脾益气▲天冬 [ 清火生津(入肺肾经,又名天门冬)润燥▲玉竹[ 生津止渴(原名葳蕤)▲石斛[ 清热,益胃生津▲枸杞子 [ 明目女贞子补肝肾阴 [ 乌须明目墨旱莲 [ 凉血止血(又名旱莲草)★龟甲 [ 益肾健骨,固经止血,养血补心(又名龟板,先煎)滋阴潜阳★鳖甲 [ 软坚散结(先煎)比较:麦冬与天冬;龟板与鳖甲收涩药一.固表止汗药麻黄根 [ 敛肺(止汗)止汗浮小麦 [(敛汗)益气,除热二.敛肺涩肠药★五味子 [ 滋肾,生津敛汗,宁心安神,涩精(3-6g)五倍子 [ 降火,固精止遗,敛汗止血(虫瘿)★乌梅敛肺涩肠止泻[ 安蛔止痛(蛔厥),生津止渴止咳诃子[ 利咽开音▲肉豆蔻 [ 温中行气涩肠止泻赤石脂 [ 收涩止血,敛疮生肌三.固精缩尿止带药★桑螵蛸 [ 缩尿,补肾助阳(卵鞘)固精▲海螵蛸 [ 止带,收涩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又名乌贼骨)★莲子 [ 养心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芡实 [ 除湿(止带)★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枣皮)比较:莲子与芡实涌吐药常山 [ 截疟(有毒,4.5-9g)涌吐痰涎瓜蒂 [(痰食),祛湿退黄(2.5-5g,0.3-1g/次,入丸散)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雄黄 [(燥湿祛痰截疟)(0.15-0.3g,入丸散)解毒杀虫★硫黄 [ 止痒(疥疮要药),补火助阳通便(1-3g)白矾 [ 解毒,化痰止血止泻(内服)蛇床子杀虫止痒 [ 温肾壮阳土荆皮 [(癣病)蜂房 [(攻毒)杀虫,祛风止痛拔毒化腐生肌药★升药——拔毒化腐(只作外用)砒石——外用蚀疮去腐,内服截痰平喘(0.003-0.004g/次,入丸散)炉甘石 [ 明目退翳,收湿生肌敛疮(只作外用)解毒硼砂 [ 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入丸散,1.5-3g/次)药理学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中药药性总结

中药药性总结

一.性能特点1.要药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治胸痹之要药:薤白止呃之要药:柿蒂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安胎之要药:苎麻根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治疗“皮里膜外之痰”之要药:白芥子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疥疮之要药:硫磺2.良药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白头翁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砂仁治湿热淋痛之良药:滑石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良药:木通理气良药:沉香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三七补肝肾、益精血为滋补良药:何首乌治崩漏带下之良药:乌贼骨3.佳品疏肝解郁之佳品:香附外用治头虱、体虱之佳品:百部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羚羊角活血通经、止通之佳品:麝香平补气阴之佳品:山药黄精阴阳并补之佳品:山茱萸菟丝子肝肾亏虚胎漏或胎动之佳品:杜仲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蛤蚧内科补血之佳品:当归4.圣药“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5.通用药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治风通用药:防风治痹证通用药:秦艽6.经典用语“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夏月麻黄”:香薷“斩关夺门之功”:巴豆“将军”:大黄“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血中之气药”:川芎“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祛瘀生新”:桃仁“引血、引火下行”:牛膝“风药中之润剂”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7.病证选药安胎:紫苏(气滞胎动) 黄芩(胎热胎动) 砂仁(气滞胎动) 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竹茹(胎热胎动) 白术(脾虚气弱胎动) 杜仲(肝肾虚亏)桑寄生(肝肾虚亏)续断(肝肾虚亏)菟丝子(肾虚)鱼蟹中毒:紫苏,生姜,破伤风:防风蝉蜕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蜈蚣胃寒呕吐:丁香生姜吴茱萸高良姜沉香胃热呕吐:芦根竹茹枇杷叶胃火牙痛:石膏阴署证:香薷风湿寒痹、肩臂疼痛:羌活项背强痛:葛根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桑枝太阳头痛:羌活阳明头痛:白芷厥阴头痛:藁本(巅顶头痛)鼻渊头痛:辛夷苍耳子细辛引产:天花粉无汗骨蒸:牡丹皮有汗骨蒸:地骨皮梅毒:土茯苓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鸡眼赘疣:鸦胆子回乳:芒硝(外用)麦芽诸骨鲠喉:威灵仙吐泻转筋:木瓜蚕沙膏淋:萆薢血淋:蒲黄虚寒呃逆:丁香寒疝腹痛:乌药荔枝核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虎杖肺胃出血:白及手足皲裂:白及脱发:侧柏叶(外用)阴疽流注:白芥子痨嗽及百日咳:百部噤口痢:石菖蒲休息痢:鸦胆子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口中甜腻:佩兰排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核桃仁喉痹:络石藤灯心草口疮:吴茱萸龋齿疼痛:筚拨手足皲裂:白芨失音:诃子桔梗胖大海顽固性头痛及风湿顽痹:全蝎蜈蚣毒蛇咬伤:紫花地丁蚤休白花蛇舌草穿心莲金钱草半夏退虚热:知母黄柏牡丹皮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龟甲鳖甲利咽:薄荷牛蒡子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马勃玄参巴豆牛黄胖大海桔梗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芦根紫草升阳举陷:升麻柴胡葛根黄芪亡阳证:附子干姜引火归元治命门火衰证:肉桂寒凝肝脉诸痛证:吴茱萸泻痢里急后重:木香米面薯芋食滞证:麦芽绦虫证:鹤草芽槟榔南瓜子雷丸榧子芜荑风痰证:天南星滑脱诸证:龙骨牡蛎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证:西洋参乌须黑发:何首乌女贞子黑芝麻肾不纳气之喘:蛤蚧补骨脂沉香磁石紫河车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核桃仁桃仁决明子榧子苏子冬葵子栝楼当归何首乌黑芝麻桑葚肉苁蓉胖大海知母生地黄锁阳杏仁烫烧伤:四季青紫珠地榆虎杖侧柏叶脱发:侧柏叶疟疾:柴胡青蒿草果鸦胆子槟榔何首乌常山胸痹:薤白通经下乳:路路通关木通通草漏芦王不留行穿山甲冬葵子梅毒:土茯苓脾胃虚寒吐泻:砂仁血淋涩痛:石韦蒲黄乳痈:蒲公英漏芦丝瓜络远志肺痈:鱼腥草薏苡仁栝楼肠痈:红藤败酱草牡丹皮络石藤薏苡仁栝楼大黄梅核气证:绿萼梅紫草半夏紫苏暑湿吐泻:白扁豆高血脂症:山楂蒲黄姜黄没药降血压:杜仲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车前子罗布麻地龙青木香大蓟小蓟马兜铃桑白皮荠菜臭梧桐淫羊藿山茱萸稀莶草山楂明目退翳:秦皮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蝉蜕熊胆赤芍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枸杞子木贼扩瞳:青葙子清心利尿:连翘关木通瞿麦竹叶淡竹叶虚火咽痛:玄参阴虚外感:玉竹安蛔止痛:乌梅8.配伍用药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证.麻黄配杏仁:风寒束肺喘咳气逆.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虚有汗证.柴胡配黄芩:少阳寒热往来生葛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石膏配知母: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知母配黄柏:阴虚火旺知母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栀子配茵陈:湿热黄疸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黄柏配苍术: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白薇配玉竹:阴虚外感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积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丁香配柿蒂:虚寒呕逆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及消渴黄芪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当归配黄芪:血虚或气血双亏。

老中医推荐:45种中药药性一览表,非常实用,建议收藏

老中医推荐:45种中药药性一览表,非常实用,建议收藏

老中医推荐:45种中药药性一览表,非常实用,建议收藏
说到中医,人们很容易会立刻联想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一缕长髯,手执银针或草药。

诚然,这是古代中医主要的行医方式。

中医是几千年人类经验的总结,体现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哲学也是自然科学,也是不断吸收社会发展中的先进科学技术的结晶。

中医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发展至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中医中所用的中药也非常厉害。

中药根据具体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十几大类药,常见中药分类如下:
1、解表药:主要治疗外感、各种表证的药物;
2、清热药:可以治疗各种体内火热之邪,不论是实热证,还是虚热证都可以通过清热药进行治疗;
3、利湿药:可以治疗体内湿邪,不论是风湿之邪、痰湿之邪,还是湿热之邪,均可治疗;
4、泻下药:主要具有泻下通便作用;
5、消导药:主要具有消食作用;
6、理气药:主要具有理气行气作用,可以治疗各种气机郁滞出现的症状;
7、化痰、止咳、平喘药:主要治疗各种咳嗽、咳痰、喘息;
8、补益药:主要治疗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作用,若是想要达到治病的目的,最好掌握不同中药的作用和类型。

老中医推荐:常见的中药药性一览表,非常实用,建议收藏
总结:中药的应用在临床上十分重要,建议您将这篇文章分享给周围的朋友和家人。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概述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以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尤以植物为多。

故传统的中药专著称之为“本草”。

我国地域辽阔,跨寒,温、热三带,天南地北,平原,高山,丘陵,盆地,各处有着非常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世界著名的天然药材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目前使用的中草药已达五千多种。

一、中药药性中医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用药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理论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及有毒无毒等。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性”。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与热,寒与凉是性质相同仅在程度上的差异。

药物寒、热、温、凉的性质是古时医家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一般属于凉性或寒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温性和热性。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原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逐渐发展为利用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古人在长期尝试药物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味道的药对疾病产生不同的作用;相同味道的药,其作用也有相近和共同之处,而后逐渐演变成中药药性的五味。

然而,中药的味,其实也是其所含化学物的滋味。

如含生物碱类的中药大多具有苦味,由于生物碱类物质大多具有良好的治病疗效。

含一些无机盐类如钠、钾、钙、镁的药物大都具有咸味。

含有机酸类如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等的药物则具有酸味。

中医药学概论重点药物,方剂小结.

中医药学概论重点药物,方剂小结.

中医药学概论重点药物,方剂小结.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麻黄】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麻黄汤》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实证。

《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恶寒发热,脉浮等。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桂枝】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证。

温通经脉:用于胸痹痛,心悸,结代脉,脘腹冷痛,经闭腹痛,风湿麻痹等寒邪阻滞病症。

温助阳气:用于脾肾阳虚水肿。

2、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蝉蜕,柴胡,葛根,升麻【薄荷】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及热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无汗等。

《银翘散》清头目、利咽喉: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或咽喉肿痛等。

透疹毒:用于麻疹初起,或风热外袭疹发不畅。

《加减葛根汤》【桑叶】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

清肺润肺:用于肺热或燥热咳嗽。

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以及视物昏花等。

【菊花】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

《桑菊饮》平肝明目:用于肝阳上亢或风热、肝火目疾。

《杞菊地黄丸》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肿。

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石膏】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白虎汤》除烦止渴: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鼻翼煽动等。

《麻杏石甘汤》收敛生肌:用于湿疹、疮疡溃而不敛,水火烫伤等。

【栀子】清热泻火,清心除烦:用于温病气分热证以心热内忧之心烦失眠。

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淋证涩痛。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痈。

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黄芩】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湿温、黄疸、热淋等。

《黄芩汤》泻上焦肺火:用于肺热咳嗽或温热病高热烦躁。

《清肺汤》解毒:用于热毒疮肿及咽喉肿痛。

《黄连解毒汤》止血:用于内热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出血。

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1、四逆散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药物: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小柴胡汤方歌: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药物: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功用: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热血室。

3、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药物: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4、止嗽散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药物: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5、银翘散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药物: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豆豉、薄荷、生甘草、桔梗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6、清胃散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药物: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

升麻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7、理中丸方歌: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药物: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

8、四君子汤方歌:四君补气基本方,食少无力大便溏, 人参白术茯苓草,益气健脾功效强。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药物: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9、玉屏风散方歌: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

药物:生黄芪、白术、防风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10、小承气汤药物:大黄、厚朴、枳实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11、四物汤方歌:四物补血基本方,营血虚滞急煎尝, 熟地当归白芍芎,补血调经功效强。

200味中医最常用中药功效表+分类记忆口诀,珍贵全集,建议收藏

200味中医最常用中药功效表+分类记忆口诀,珍贵全集,建议收藏

200味中医最常用中药功效表+分类记忆口诀,珍贵全集,建议收藏一:200味常用中药药性口诀侧柏叶苦,吐衄崩痢,能生须眉,除湿之剂。

槐实味苦,阴疮湿痒,五痔肿痛,止涎极莽。

瓦楞子咸,妇人血块,男子痰癖,症瘕可愈。

棕榈子苦,禁泄涩痢,带下崩中,肠风堪治。

冬葵子寒,滑胎易产,癃利小便,善通乳难。

淫羊藿辛,阴起阳兴,坚筋益骨,智强力增。

松脂味甘,滋阴补阳,祛风安脏,膏可贴疮。

覆盆子甘,肾损精竭,黑须明眸,补虚续绝。

合欢味甘,利人心志,安脏明目,快乐无虑。

金樱子甘,梦遗精滑,禁止遗尿,寸白虫杀。

楮实味甘,壮筋明目,益气补虚,阴痿当服。

郁李仁酸,破血润燥,消肿利便,关格通导。

没食子苦,益血生精,染发最妙,禁痢极灵。

空青气寒,治眼通灵,青盲赤肿,去暗回明。

密陀僧咸,止痢医痔,能除白癜,诸疮可医。

伏龙肝温,治疫安胎,吐气咳逆,心烦妙哉。

石灰味辛,性烈有毒,辟虫立死,堕胎极速。

穿山甲毒,痔癖恶疮,吹奶肿痛,鬼魅潜藏。

蚯蚓气寒,伤寒瘟病,大热狂言,投之立应。

蜘蛛气寒,狐疝偏痛,蛇虺咬涂,疗肿敷用。

蜍气凉,杀疳蚀癖,瘟疫能治,疮毒可祛。

刺猬皮苦,主医五痔,阴肿疝痛,能开胃气。

蛤蚧味咸,肺痿血咳,传尸劳疰,邪魅可却。

蝼蛄味咸,治十水肿,上下左右,效不旋踵。

蜗牛味咸,口眼歪癖,惊痫拘挛,脱肛咸治。

桑螵蛸咸,淋浊精泄,除疝腰痛,虚损莫缺。

田螺性冷,利大小便,消肿除热,醒酒立见。

象牙气平,杂物刺喉,能通小便,诸疮可疗。

水蛭味咸,除积瘀坚,通经堕胎,折伤可愈。

贝子味咸,解肌散结,利水消肿,目翳清洁。

蛤蜊肉冷,能止消渴,酒毒堪除,开胃顿豁。

海粉味咸,大治顽痰,妇人白带,咸能软坚。

石蟹味咸,点睛肿翳,解蛊肿毒,催生落地。

海螵蛸咸,漏下赤白,症瘕惊气,阴肿可得。

无名异甘,金疮折损,去瘀止痛,生肌有准。

青礞石寒,硝煅金色,坠痰消食,神妙莫测。

磁石味咸,专杀铁毒,若误吞针,系线即出。

花蕊石寒,善止诸血,金疮血流,产后血涌。

代赭石寒,下胎崩带,儿疳泻痢,惊痫诡怪。

中药宝典中草药的药性与功效解析

中药宝典中草药的药性与功效解析

中药宝典中草药的药性与功效解析中药宝典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其中收录了众多中草药及其功效与药性的解析。

中草药作为中医药疗法的核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中草药的药性与功效进行深入解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草药的特点,为其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指导。

一、药性的解析药性是中草药的基本特点,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主要表现。

中药宝典中对于各种中草药的药性进行了详细解析,可以根据中草药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

1. 寒性药物:如贝母、薄荷等,具有清热解毒、降火平喘的作用。

2. 热性药物:如附子、大黄等,具有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3. 温性药物:如肉桂、当归等,具有温补血脉、祛寒驱湿的作用。

4. 凉性药物:如黄连、竹叶等,具有清热解暑、凉血止血的作用。

5. 苦性药物:如黄连、皂角等,具有燥湿利水、消食减肥的作用。

6. 甘性药物:如甘草、枸杞子等,具有补中益气、调和药味的作用。

二、功效的解析中草药的功效是指药物在人体内所起到的功效作用。

不同的中草药具有不同的功效,在中药宝典中对于中草药的功效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解析。

1. 清热解毒功效:一些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如金银花、连翘等,可以有效治疗热毒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状。

2. 活血化瘀功效:莪术、桃仁等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疗瘀血引起的疾病,如瘀血性痛经、瘀血肿痛等。

3. 补中益气功效:人参、黄芪等中草药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4. 利水消肿功效:茯苓、泽泻等中草药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水肿、尿频等症状。

5. 安神助眠功效:柴胡、酸枣仁等中草药具有安神助眠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疾病。

三、中草药的合理应用中草药的合理应用是根据中草药的药性与功效,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合理应用中草药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组方:中草药常常以组方的形式应用,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中草药进行配伍,以增强疗效。

中药学方剂总结

中药学方剂总结

中药学方剂总结中药学方剂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草药的配方和炮制,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药学方剂中,有许多经典的方剂,它们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已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根据方剂的功效和应用范围,对一些常用的中药学方剂进行总结。

一、清热泻火类方剂1. 龙胆泻肝汤:适用于肝胆湿热型的黄疸、胸胁满闷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龙胆草、黄芩等。

2. 白虎汤:用于热毒实证引起的高热、口渴、便秘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膏、知母等。

3. 清热解毒汤:适用于热毒实证引起的扁桃体炎、肺炎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金银花、连翘等。

二、补益类方剂1. 四君子汤:适用于气虚体质引起的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人参、白术等。

2. 八珍汤:用于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心悸、畏寒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党参、黄芪等。

3. 归脾汤: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白术、茯苓等。

三、活血化瘀类方剂1. 走马补中汤:适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乏力、脸色苍白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肉桂、白芍等。

2. 桃红四物汤:用于气血不畅引起的经期不调、痛经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熟地黄等。

3. 当归生地汤:适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头晕、耳鸣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生地黄等。

四、化痰止咳类方剂1. 瓜蒌败毒散:适用于痰热内壅引起的咳嗽、痰黄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瓜蒌皮、贝母等。

2. 杏苏散:用于痰热阻肺引起的咳嗽、痰黄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杏仁、苏木等。

3. 升白散:适用于肺热痰滞引起的咳嗽、痰稠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升麻、白芥子等。

五、安神定志类方剂1. 安宫牛黄丸:适用于心神不宁引起的失眠、健忘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牛黄、磁石等。

2. 清心安神丸:用于心火亢盛引起的健忘、多梦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黄连、丹参等。

3. 安神定志汤:适用于心脾不安引起的焦虑、易怒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茯苓、龙骨等。

以上列举了一些常用的中药学方剂,它们具有不同的功效和应用范围。

400味常用中药口诀速记,性味、功能、主治全都有

400味常用中药口诀速记,性味、功能、主治全都有

400味常用中药口诀速记,性味、功能、主治全都有诸药之性,各有其功,温凉寒热,补泻宜通。

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畏恶,立见吉凶。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2第二天背诵任务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

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

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3第三天背诵任务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4第四天背诵任务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痛,疏筋活血。

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去,风邪可屏。

香附味辛,理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中医配药药理知识点总结

中医配药药理知识点总结

中医配药药理知识点总结中医配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运用中医药学理论,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组方配药的过程。

中医配药是中医临床重要的一环,它要求中医医生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选取合适的中药,并合理组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配药的药理知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掌握中医药物的药理知识对于中医医生选药用药、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中医配药的具体实践,对中医药物的药理知识进行总结。

中医药物的分类中医药物按其药性分为寒、凉、温、热、平五味。

其中,寒、凉为寒味,温、热为热味,平为平味。

不同药味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对于不同的病情和病机,应选取合适的药味。

例如,对于表症较重、体表有寒邪外袭的病情,应选用温热药味为主的中药;对于内热或实热病证,应选用寒凉药味为主的中药。

中医药物的药效中医药物的药效是指药物对人体的化学、生理和生化作用。

中药药效是由其化学成分、药物的性味、归经、毒性等综合作用而产生的。

通常情况下,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扶正祛邪、散寒散湿、活血化痰、理气解郁、消炎抗菌、镇静安神、止咳化痰等。

药效决定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用药效果和副作用等,药理知识对于药效的掌握至关重要。

中医药物的归经中医药物的归经是指中药的归属经络。

中医药物的归经决定了其归属的脏腑经络及其对应的病证。

如川芎归肝经、白芍归肝经、丹参归心经,这些药物的归经规定了其对应的主治病证及其临床应用范围。

在中医配药中,归经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中医药物的毒性中医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

不同药物的毒性不同,而且还受药物的剂量、应用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

中医医生在配药时必须要了解药物的毒性大小,以便于合理用药。

对于毒性大的中药,在配药时需要慎重考虑,掌握好用药的剂量和用药的方法。

中医药物的禁忌中医药物的禁忌是指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是不能使用某种药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麻黄
1、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2、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 通痹。
3、主治:
(1)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鼻塞、头痛、畏寒 发热,缓解咳嗽喘气,清肺散热。
(2)有助于宣肺气、散风寒、开腠理。
4、西药药理:抗过敏、抗炎、镇痛,发汗、利尿 等。
桂枝
1、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愈即止。地体收杀(煞),故云应地。”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
本类药物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 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即《内经》所谓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此外,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 疹、止痛、消疮等。
党参补中益气、甘草调和诸药等。
一、中药药性基础知识
•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 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证。如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 苦:能泄、能燥。泄字含义较广,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降泄如杏仁降泄肺 气;清泄如黄芩清热泻火。燥即燥湿,用于寒湿证如厚朴等温性苦味药、用 于湿热证如黄连等寒性苦味药。
•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 瘕等病症,及用于大便秘结,如芒硝泻下通便等。
•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作用,二者合参并与药物的功效结合起来, 方能对中药有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一、中药药性基础知识
• 3.升降浮沉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 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者大多
2、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3、主治:用于风寒表证,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水肿 ,痰饮,胸痹、心悸、瘀滞经闭,痛经、癥瘕,脘腹疼 痛。
4、作用: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解热、镇痛、镇静、 抗惊厥、抗过敏。
5、药理药性:辛温解表类中药。中药桂枝温中散寒之 功,亦治脘腹冷痛;还能温化阳气,化湿利水
荆芥
1、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即后世所称“三品分类法”。 • 上品药应天,行王道:“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厚,不为仓卒之效,然
而岁月常服必获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云应天。” • 中品药应人,行人道:“中品药性,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
当速,而延龄为缓。人怀性情,故曰应人。” • 下品药应地,行霸道:“下品药性,专主攻疾,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恒服,疾
羌活
1、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肝、肾经
2、功效: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3、主治:用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内湿痹痛
4、作用:抗菌、抗炎、镇痛
腑经络的病变起主要治疗作用。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 人体脏腑各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在临床用药时,首先应根据各经
表现症状进行诊断,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 掌握归经,并结合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有助于提高用药准确
性,提高治疗效果。
一、中药药性基础知识
• 《神农本草经》 •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简称《本经》,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 载药365种,按照药物有毒无毒、养生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花、叶、皮、枝等质轻药物大多升浮,种子、 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药物大多沉降。 •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包括炮制和配伍。例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 收敛、盐水炒则下行。(李时珍“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一、中药药性基础知识
• 4.归经 •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说明某种药物对有些脏
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 。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通、疮疡初起等兼有 表证者。
根据解表药的药性及功效主治差异,可分为发散风寒和发散风热药两类。 也称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辛夷 发散风热药 蝉蜕 桑叶 菊花 柴胡 升麻 葛根 牛蒡子
2、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3、主治: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
4、作用:、增强免疫功能、抗菌、抗炎、镇痛、镇静 、解热、催眠
5、药理药性:(1)辛温解表类中药:
(2)中药防风能祛风止痉。用治破伤风引起的牙关紧 闭,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症,常与天南星、白附子等 配伍,如玉真散。
2、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血。
3、主治: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麻疹不畅,疮疡肿 瘤,出血证
4、作用: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解热、镇痛、止血、对 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5、药理药性:(1)辛温解表类中药
(2)中药荆芥能辛散解毒消疮。可用于疮疡初起,兼有 表证者,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
防风
1、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中医穴位贴敷疗法常用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穴位贴敷疗法常用中药基础知识
一 中药药性基础知识
目录
二 常用贴敷中药分类
CONTENTS
三 常用贴敷中药介绍
四 贴敷中药使用原则
一、中药药性基础知识
• 1.四气 • 四气,即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 一般来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
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 • 《神农本草经·序例》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运用中药要掌
握寒热温凉四气,才能针对病情的阴阳寒热正确选用药物。
一、中药药性基础知识
• 2.五味 •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等。由于长期以来将涩
附于酸,淡附于甘,故习称五味。 • 至于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 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 •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
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红花,都有辛味。 •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