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思想与佛教涅盘说的相通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思想与佛教

涅槃说的相通之处

!∀詹伟鸿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南昌∀330022)

提要:∀超个人心理学是以超越性精神体验为研究对象,它吸收东方许多传统的哲学、宗教理论。涅槃作为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理论与涅槃有相同之处,两者在人性基础、通往超越性精神体验的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分歧。

关键词:∀超个人心理学;涅槃;意识谱

中图分类号:∀B84-0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6)05-0221-04

∀∀一、超个人心理学与涅槃思想简介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 logy)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马斯洛(A.H.M aslo w)、萨蒂奇(A.J.Su ti ch)等人在吸收道教、佛教、禅宗、瑜伽等传统东方文明成果之后建立的一种当代心理学流派。它继马斯洛开创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后,自称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

从字面上讲,#超个人∃一词的含义是超越个体的人或精神,即超越通常的自我的界限,超越时空的人类意识的扩展和转换,萨蒂奇在说明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时曾指出:#这种新出现的超个人心理学特别关注对成长、个人和种族的超越需要、终极价值、统一的意识、高峰体验、存在价值、神入、神秘体验、敬畏、存在、自我实现、本质、极乐、惊叹、终极意义、超越自我、精神、一体性、宇宙意识、个人与种族的协同一致、最高的人际了解、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现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最高的觉知、反应与表达,以及相关的概念、经验和活动等实证的与科学的研究,对它们的认真贯彻实施和研究发现。∃[1]不难看出,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是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超越精神和信念系统。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研究致幻剂、静修、僧侣和神秘家的经验记载以及临床上的观察,揭示一些神秘经验的奥秘,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的内外部经验和行为。由于人类意识心理的极端复杂,作为超个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类高级精神生活和意识状态转换更具极大的难度和主观色彩,因此他们大多主张心理学理论体系和方法的整合。不再仅仅在科学的架构中定义它,而是将心理学定义为关于人性的知识的研究。为了这一目的,超个人心理学坚持方法论上的多元化,主张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科学实证与内省、理性思维与现象学分析的综合,甚至主张东方与西方、宗教与科学、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跨文化跨学科整合。超个人心理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极大地扩展了人性中的深度层面和高度层面,其中主要有:转换意识状态的研究,#意识谱∃(spectrum of consc i ousness)理论研究,宗教体验和静坐沉思的研究,对传统的生物-心理-社会(b i opsychosoc i a l m ode l)的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医学模式(b i opsy chosoc ialspir itia lm odel)的转换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对当今管理领域的#Z理论∃和教育领域一些新理念的提出都有许多影响。

作为超个人心理学思想来源之一的佛教,对前者的提出产生过极大的影响。而涅槃作为佛教学说中的基本理念,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价值。本文就力图在两者之间这些方面内容作一些比较和研究。主要涉及的范围是佛教理论中,特别是大乘佛教时期涅槃观念以及超个人心理学理论支柱的意识转换方面的内容。

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佛教学说的基本理念,在佛教不同的发展阶段,涅槃观念有不同的内涵。涅槃一词的梵语为#n irvana∃,巴利语为#ni bbana∃。汉语涅槃为音译,汉语的音译还有涅槃那、泥槃日、泥隶槃那等。意译则有寂灭、圆寂、灭、寂、寂静、灭度等。涅槃一词的原意是#灭∃或#熄灭∃。在佛教中,它的主要含义是烦恼的灭除或熄灭,引申出的主要含义是达到无烦恼的最高境界。在佛教的众多经典中,对涅槃的解释主要有四种:第一,涅槃指一切烦恼的灭除或熄灭。如 杂阿含经中的#涅槃者,贪欲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涅槃∃。第二,涅槃是指达到对事物本来面目认识的状态。如罗什汉译本 中论卷中的#诸法实相即是涅槃∃。第三,涅槃就是指达到跳出生死轮回的状态。如 大乘义章卷第十八中说:#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敌大寂静故,亦名为灭。∃第四,涅槃是一种超言绝相、无法形容的玄奥境界。如 肇论的 涅槃无名论中说:#夫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虚癀,不可以形明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3]

在佛教理论的不断演变时,涅槃所指的具体含义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但无论佛教理论和涅槃观念怎样变化,其中的有些基本理念则是相对固定的。例如,涅槃是一种能感受到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高原体验∃状态;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地超言绝相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认识能够摆脱种种的假象,摆脱各种#执著∃和对事物进行固执的抽象分解,超越认识中各种矛盾对立所带来的烦恼,而不断趋向于统一、整合的认识。这种状态下的人更多地意识到存在的王国,生活在存在水平和目的水平,并有神圣和宁静的体验等等。至于通

过#入世∃还是#出世∃亦或是其他修炼方式,涅槃与作为果报的现受色身能否共存,以及作为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的常乐我净是否存在等具体问题上,不同派别则有不同的理解。

二、超个人心理学与涅槃相似之处

在对超个人心理学和佛教中的涅槃观念作了简要介绍后,可以看出作为超个人心理学理论来源之一的佛教,特别是作为佛教核心观念的涅槃思想与它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超个人心理学也并非对前者简单地叠加,而是建立在具有统摄性的人性理论和意识模型上,至少可以被视为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种尝试[4]。大体看来,超个人心理学在以下方面与前者有相似之处。

首先,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理论,包括转换的意识状态和#意识谱∃(s pectru m of consci ousness)理论,与涅槃状态有许多相似之处。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核心是意识论,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意识理论,它是一种包含意识和潜意识的分层次的意识论,将人类的意识分为正常的意识状态和转换的意识状态,后者是一种高级的超越自我的意识状态。作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家的维尔伯(K.W il ber)还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灵发展模型的#意识谱∃理论。该理论把人的意识分为心灵层、存在层、自我层和阴影层四个层次,每一层代表着对个人本体的不同理解,其中心灵层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意识与宇宙的终极价值相认同的意识状态,它是意识中惟一真实的状态,因而又被称为宇宙意识层,人的最高本体层。在这里我与非我的界限被打破,有一种强烈的合一和忘我的状态,并有一种持续的空灵和神圣的体验,超越了各种二歧式的矛盾,更多地以存在水平看待周围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实质。超个人心理学家坚信,人的本性主要是精神性的,人类确实具有精神追求的强烈趋力,表现为通过进入个体、社会和超越意识的深处而寻求全体的倾向。他们认为心理学已关注到动机层次,但动机层次有待从低级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后达到精神的或超越境界的提高,在超个人心理学看来,精神处于首要地位,正是精神为自我提供了支撑性的架构。虽然超个人心理学的提出是在吸收众多东方经典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且就维尔伯本人来说,是否他也涉及过佛教中的涅槃的理论,我们不敢妄断。但可以肯定超个人心理学强调心灵层与存在层在人的意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指出只有心灵层是惟一真实的本体层,这与佛教把涅槃当成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而涅槃是指认识事物的#实相∃,超脱认知中矛盾烦恼那种超言绝相状态,两者强调那种精神体验在自我发展中的首要地位和目的所在,无疑有众多相似之处。客观地说,所有的宗教都有宗教体验理论,而且大体上都相似而只是通往意识发展中所达到的层次不一而已,人们把自己达到的意识发展的较高层次主观地设定为宗教的最高体验,从而有不同宗教体验的争论,而这种争论的外在形式就是各种宗教派别之间的纷争。因此,我们不能说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论就是在对佛教理论继承的结果,也不能说佛教的涅槃观念是促成马斯洛超个人心理学和维尔伯意识层理论的惟一源泉,而更可能是众多源头之一。

其次,超个人心理学与佛教涅槃对人性基础的设定有相似之处。随着涅槃观念的不断发展,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即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涅槃境界,修成正果?大乘佛教的瑜伽派对此的主张是众生都有获得涅槃的可能,即众生从本质上说都有涅槃性或众生皆有佛性。在 成唯识论卷第十中对四种涅槃分类的第一种即是:#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然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相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路断,为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强调的就是每个个体涅槃性是与生俱来。在明确众生皆有佛性,围绕着这种佛性究竟如何存在,不同的派别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分为地论师和摄论师两派,在地论师内部围绕着佛性究竟如何存在,又分为南北二道,他们具体争论的问题被称为#当现二常∃之争,这里的#常∃,即是涅槃,也指佛性,因为按涅槃类经的看法,涅槃有#常∃的性质,而涅槃了即是成佛。#当常∃的#当∃即是将来之义,其主要意思是只有当以后修成佛果时佛性才会展现出来,北道地论师就主张#当常∃说;而#现常∃的#现∃则是指现在、现时,他们主张众生皆有佛性,而且是现时或从来就有佛性,南道地论师强调佛性是与生俱来,是本来就有的,主张#现常∃说[5](P211-213)。与此相对,超个人心理学虽然主张超越性精神体验的重要性,但并不否定较低层次的心理活动,反而强调超越的精神层面要以较低的层面为基础,在人心理发展的动力结构方面,马斯洛在其早期的著作 动机与人格中就强调过人性发展自然倾向的方面,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本质的内部天性,这种内部天性是似本能的、特定的。∃[6](P76)人本主义时期的马斯洛把现在人们熟悉的生理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设定为这种#内部天性∃。强调似本能倾向和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种子∃作用。但正如前文所述,随着对自我实现者深入研究和对传统东方文化的吸收,马斯洛认识到自己原有需要层次理论有很大缺陷,逐渐认识到人类有精神追求的强烈趋力,超越性的精神需求才是发展的最高境界。1968年,马斯洛在他的著作 存在心理学探索第二版前言中写到: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为#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即超越个人或超人本心理学做准备,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它超出人性、同一性(identity)和自我实现的那种心理学准备阶段[7](P60)。于是马斯洛修改了需要层次模型,主张对原来个人意义上的自我实现的超越,而#超越指的是人类意识最高而最广泛或整体的水平,超越是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发挥作用并和一个人自己,和有重要关系的他人,和一般人,和大自然,以及和宇宙发生关系∃[8](P82)。在超个人心理学的马斯洛看来,对超越性精神体验的追求如同其他需要一样,有一种积极的、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本能。#精神具有自然主义的意义,无需任何宗教的或形而上学的假设。∃[9]综上不难看出,佛教强调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有达到涅槃的可能,尤其是#现常∃说更是主张佛性是与生俱来的,是本有的。这同超个人心理学所强调人性的发展具有遗传的#内部天性∃,甚至对超越性精神体验也有着生物学的基础,是我们每个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