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合集下载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重点突破: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革?一、政治: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分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2.列国纷争(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原因:P9学习聚焦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礼崩乐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

*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的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建立的时期【知识拓展】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比较战争春秋时期争霸战争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性质以尊王为旗帜,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以统一为目标,前期是封建兼并战争,后期是封建统一战争影响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促进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促进了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3.民族关系:“华夏”认同(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1)农业:①生产工具: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③劳作方式:从集体农耕转变到小农经济④水利: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28张PPT)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28张PPT)
统治者需要
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④士阶层活跃
周游列国,颇受重视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3 “百家争鸣”
(2)表 现
儒家孟子
01 核心:“仁政”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02
03
义利观:先义后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人性论: 人性本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
(4)孔子的教育思想
01 教学原则:“有教无类”
02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03 教育贡献: 首创私学
04 学习方法:“ 温 故 而 知 新 ” “学思结合”
05 学习态度:“当仁不让于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1不5 知
三、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2 老子
(1)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时期楚国人, 是我国道 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观点 见于《老子》一书中。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 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 ”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老子春秋战国, 社会大变革
经济发展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阶级关系
旧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 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2 老子
(2)核心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 道生一,一原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3)哲学思想
①追求天人合一,朴素的唯物史观。
17
2 老子
(3)哲学思想
②朴素的辩证法

人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共56张PPT)

人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共56张PPT)
们 让 他 们 鼓 动自己 的好友 甚至是 好友的 好友来 支持我 。
经 过 这 次 自 我推销 ,我获益 良多。 以前,虽 然学习 过电子 商务课 以及市 场营销 ,但是 , 一 直 没 有 实 践机会 ,对营销 的概念 也只限 于书本 上的定 义,而且 我还一直认为营销是
一 间 很 简 单 的事情 ,但是经 过这次 算是营 销最简 单的一 次尝 试 ,我 体 会 到 营销真 的是一 种能力 ,对营销 人员的 各方面 素质都 要求极 高。 然 后 ,我 开 始 搜寻企 业,希望 与他们 建立链 接。我 登陆阿 里巴巴 网站后 ,首先 ,我申请
“百家争鸣”
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1)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2)封建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
(3)各国纷争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4)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人才 (5)统治者为了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 (6)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相互争 论
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争霸兼并战争
3.作用
(1)灾难、痛苦、破坏 (2)局部统一 (3)推动改革,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4)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加强民族认同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
①原因: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后要求政治上的权利

⑴三家分晋 魏
②标志
BC403年
一 、 校 内 上 宣传是 我的首 选
二 、 然 后 我 选择的 是qq 三 、 我 在 自 己的博 客上发 表关于 自己参 赛的相 关文章 ,并建立 了友情 链接,争取获得
博 友 的 支 持 以及我 的博客 的阅读 量。
再 次 ,我 用 手 机联系 我的亲 朋好友 ,给他们 介绍大 赛有关 事宜,争 取他 们的支 持 最 后 ,我 给 自 己最要 好的朋 友发信 息或者 打电话 ,在邀请 他们的 支持外 ,我还 说服他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梳理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背景:①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②诸侯实力日益强大独立性增强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

2、表现(1)春秋五霸: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2)战国七雄的形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实质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①三家分晋: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②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姜姓国君③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最终形成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根本原因:生产力提高(3)实质:分封制瓦解直接原因:王室衰微知识延伸: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同项目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处在奴隶制瓦解时期处在封建制确立时期战争性质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争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战争结果冲击了奴隶制,使东周处于分裂局面封建制逐渐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为统一打下基础3、影响(1)积极:①列国纷争,政治秩序的动荡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②一系列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的进程。

③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也促进了当时各民族的交融④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兴起并掌握政权,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2)消极: 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灾难。

知识拓展:周朝的政治经历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变化历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实行巩固了统治”→“春秋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诸侯争霸,不再服从周天子的命今”→“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崩溃,兼并战争不断,新兴地主阶级夺权”的历史变迁。

(二)华夏认同(1)华夏:华,指服章之美;夏,意为礼仪之大。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2)原因:诸侯争霸;民族斗争;民族往来频繁;礼乐制度的教化(3)影响①战国之后,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3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33张ppt)

商鞅虽死 秦法未败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2 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军事
军功爵
什伍制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 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政治
建立县制
连坐制
文化
焚烧诗书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2 变法运动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商鞅变法有哪些影响?(评价)
积极影响: 1.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 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2.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Βιβλιοθήκη 春秋战国时间轴本课重点
(1)重要名词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华夏认同、百家争鸣
(2)课程标准
①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 的必然性。 ②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 ③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的局面及其意义。
燕昭王 赵烈侯 齐威王 李悝 申不害 吴起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2 变法运动
(3)代表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4)影响: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2 变法运动
背景 原因: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目的: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三、孔子与老子
3.1 孔子
(2)孔子的思想
文化贡献:
整理《诗》《书》 《 礼 》 《 乐 》 《 易 》 《春秋》等文献,被称为“六 经”,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史料阅读原文、译文和注释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史料阅读原文、译文和注释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史料阅读一原文:田氏取齐①,六聊分晋②,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③经岁,流血满野。

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④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⑤七,千乘之国⑥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贪饕⑦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⑧,各自制断。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⑨,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译文:田氏取代了齐国姜氏的统治,晋朝被六卿分成三个小诸侯国,导致道德伦理荒废,上下秩序混乱,因此人们开始互相效仿。

后来的国君师法他们,便开始互相吞并,大国兼并小国,战争连年不断,士卒的血流满原野,父子不能相亲,兄弟不能相安,夫妇遭到离散,还往往不能保命,道德在这时就泯然无存了。

到了晚期,情况就更加剧了,经过兼并,只留下七个万乘之国,五个千乘之国,互相匹敌争胜,都成了参战的国家。

各国都贪得无厌,没有廉耻,竞相进取,不知满足;每个国家的政治教化各不相同,都以自己的标准各行其是,上面没有了天下,下面没有了方伯;各国以武力相争,取胜的就是强者。

[注释]①田氏取齐:田氏先祖陈完是春秋时陈国公族,陈厉公之子,后奔齐改姓田氏(陈、田古音相通)。

田乞、田常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回,让利于民。

《左传·昭公三年》载:“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

”田氏扩大了在齐国的势力。

后田常杀齐简公,并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专齐政。

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周天子册命田和为齐侯。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

齐国政权最终被田氏所掌握。

②六卿:春秋时期晋国卿族。

晋国因不许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导致异姓或国姓中疏远的卿大夫得势,先后出现狐、赵、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卿族,经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最强的赵、魏、韩、范、中行、智氏六族,称六卿。

后来范氏、中行氏被灭,继而智氏被灭,由韩、赵、魏氏三分晋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30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30张ppt)

同阶级政、,阶时层君的世思主想,家好层恶出殊不方穷。,是士以阶九层家的之活术跃,和
受重用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
(4)思说想,文取化合:诸学侯术。下其移言,虽“殊学,在辟官如府水”火发,展相到
“学在灭民亦间相”生,也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
自由。
——《汉书·艺文志》
(三)百家争鸣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渐变——王室衰微与列国纷争 二、变因——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三、应变——变法运动与百家争鸣 四、质变——华夏认同与天下一统
本课要求:一画三思
时间 画 时空坐标(时间轴)
事件
思 一、著名的变法运动及其发生的原因
二、诸子百家的观点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平王东迁
制崩溃,为封建经济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因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
思考2 为侯什割么据春局秋面战出国现时,期社出会现处了于百大家变争革鸣时?期,各国竞相
礼贤下材士料、四招:揽凡人诸才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
(3)阶二级十关四系篇:。阶…级…结皆构起和于阶王级道关既系微复,杂诸,侯代力表不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 是争霸。主要的霸主包括: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
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
楚庄王)。各国以尊王为旗帜, 建立霸业。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 是兼并。主要的大国包括:
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各国 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一、
(一)权力下移
材料一:天子适诸侯 曰巡狩,诸侯朝于天 子曰述职。……一不 朝,则贬其爵;再不 朝,同削其地;三不 朝,则六移之。
思考1 东周时期为什么会“礼崩乐坏”列国纷争?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古代社会的两次重大转型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迈入早期国家
从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
时空定位
空间 定位
时间 定位
春秋 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
战国 取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时期
东周时期
战国时期
BC770
平王 东迁
BC476 475
周敬 王卒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BC256 BC221
秦灭 统一 东周 六国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 运动
课程标准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 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
其意义。
学习目标
通过研读图文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政治、文 化方面的重大转型,把握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了解老子、 孔子学说,能说明“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时空观 念、史料实证)
之犁),童五尺一犁”
的实物史料、原始史料,价值较高。 材料二是文献史料,且都成书于春秋 战国时期,是原始史料,可以用于研 究春秋战国时期牛耕使用情况,需要
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管子·乘
大发展:铁犁牛耕,井田瓦解
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 商业:
• 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多种样 式的金属铸币;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阅读下
列材料:
•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简表(部分)
(1)从材料一中提取“出 土地点”和“出土器物”的相 关信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2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29张ppt)
“箭射周天子”是指在春秋初期,周 天子讨伐郑国,却被郑国的大将一箭 射到肩膀的故事。“箭射周天子”后, 大周的颜面扫地,开启了诸侯争霸的 时代。
问鼎中原:在鲁宣公三年楚庄 王想要取周而代之,于是便借 口朝拜周天子的名义带领大军 前往国都询问九鼎的重量。
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 了怎么的变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2课
受租于新兴地主阶级耕种土地的 逃亡奴隶或破产农民(佃农)
奴隶主贵族阶 级没落;新兴 地主阶级崛起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应变之策·变法运动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 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 变化,......要求建立更加 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 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 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 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 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快速通 读教材,整 体感知教材 2、画出相 关关键词。 3、标出疑 点、难点。 4、带着小 组疑点进行 讨论。
43分钟 4分钟
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及百家争鸣 问题一在课本中
1、找出孔子、老子的思想
找到画下来
2、整理百家争鸣中各思想代表人物 问题二用表格整
54分钟
议:带疑点,小组议,互帮互启来解疑
春秋
战国
主要形式
奴隶主争霸战争
地主阶级兼并战争
战争特点 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 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
阵地战为主
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主。
时代特点 奴隶制瓦解时期:
封建制度确立形成时期
战争结果 冲击了奴隶制,使东周处于分裂 封建制逐渐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局面
为统一打下基础。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消极: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影响
楚伐随之战: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 “我蛮夷也。”
晋楚邲之战: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 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 止戈为武……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 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
★从楚武王到楚庄王,楚国完成了从“蛮夷”到“诸侯”的角色转变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 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 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 十分深远。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社会:社会流动加快,进一步刺激世袭贵族的衰落 3.制度: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催生了君主专制的出现
田釐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於民以小斗受之,其 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於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 宗族益彊,民思田氏。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田氏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代齐”,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结合教材与之前所学思考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崩溃,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物质基础
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新制酝酿;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兴起并活跃;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社会存在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发展的产物
主要观点: ①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 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②提出五德转移说,认为历史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的 顺序而循环。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平王东迁洛邑之后,所控制的地盘人口已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掌控洛邑 周围几百里的范围,而且军事力量、政治威望与经济实力均大大下降。长期主 要依赖周围的晋、郑两国支持,方得免于别国与犬戎的侵扰,而各诸侯国则各 自为政,并互相倾伐吞并,周王室亦无力介入,王室之衰微可想而知。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
政治上,商鞅变法实行废分封,行县制的措施,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君 主权力不断增强、对外扩张的时代需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军事上,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的措施;顺利强 兵的时代需要,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增强,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 特权,推动新兴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推动了统一全国的进程与社会转 型。 总之,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整体上推动了社会转型以及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第2课 列国纷争
阶级关系 政治
新兴地主、农民两大阶级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变法成为潮流, 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政治
经济
社会
1)奖励军功, 1)重农抑商, 1)强制大家
剥夺和限制贵 奖励耕织; 庭拆散为个
族特权;
2)废井田开 体小家庭;
2)废分封, 阡陌,推行 2)实行什伍
行县制。
——沈长云《先秦史》
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2课 列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① 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富国) ② 各国兼并战争需要建立君主集权制度。(强兵) ③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需要调整旧的生产关系
2、变法运动 (1)变法的必然性 (2)商鞅变法
领域 政治 军事 经济
主要内容


废分封,行县制,县主要官员由 一定程度上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
材料: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 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 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 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 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变法运动 (1)变法的必然性
春冶铁业
药材
羽毛齿革
阶级关系的变动——新旧领导阶级的交替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牛耕的逐步推广,农业生产不断得到 发展。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开辟出更多“私田“,诸侯国的” 公田“逐步荒芜。为了增加国家收入,从鲁国”初税亩“制度开始,各 国陆续在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原公田所有者奴隶主阶级希望并要 求征收私田赋税,而从奴隶主阶级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则希望提高 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因此,二者不断地发生斗争。最终,地主阶级夺 权成功,自此”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新兴地主阶级成为新的领导者。
1、列国纷争:大国争霸
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 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 齐桓、晋文提出“尊王攘夷”的 口号,虽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的含义,但其真实目的更多地是 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这种 争霸战争使中国历史不断发展, 最终步入了封建社会的形成时 期——战国时代。
1、诸侯国数量减少: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统一趋势加强。 2、出现长城:阻止游牧民族入侵,保护华夏文化,增强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 3、出现新兴大城市:说明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进一步壮大。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荀子
朴素的唯物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
道 家
老子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朴素的辩证法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
小国寡民,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问题探究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奴
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 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 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 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舍弃)不急之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 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 周郑交恶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 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 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4.商鞅变法
▪ 经济上,生产力提高,农业和工商业获得发展; ▪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
人物 国家 主要内容
李悝 吴起
魏国 楚国
“食有劳而禄有功” “尽地力之教”
颁布《法经》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申不害 韩国 “循劳功,视次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主题立意] “列国纷争、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

[教学环节及目标](1)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多角度材料,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培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的能力。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大变革——改革潮流。

通过地图,了解改革变法已成为时代潮流,通过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改制的彻底性,适应了时代需要。

(历史解释)(3)大争鸣——诸子百家思想。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理解“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及意义,并将其思想主张与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认识其思想主张所代表的社会阶级、阶层。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教材解读】*一、政治上: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拉长度][找角度] 民族交融:春秋中期,随着中原各国的强大与争霸,戎狄蛮夷先后被征服、吞并,如西戎为秦所驱,赤狄、白狄为晋所灭,莱夷为齐所灭,濮夷为楚、鲁所灭,蛮为楚所灭。

到春秋末年,戎狄蛮夷逐步被华夏所同化,华夷差别慢慢地消失了。

——樊树志《国史概要》[名家言] 秦人所以能收成功之利,则(一)秦地处西陲,开化较晚,民风较为诚朴。

(二)三晋地狭人稠,秦地广人稀,秦人因招致三晋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战。

(三)又能奉行法家的政策,裁抑贵族的势力,使能尽力于农战的人民,有一个邀赏的机会,该是其最重要的原因。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1.列国纷争(1)春秋争霸: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大的诸侯国企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①诸侯国间: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号称“战国七雄”。

②诸侯国内:卿大夫替代国君掌握朝政,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华夏认同(1)原因:中原各国经济文化先进;戎狄蛮夷与中原交流频繁。

(2)内容:内迁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楚国不再被视为蛮夷。

(3)影响:使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二、经济上: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各国纷纷兴建水利工程。

(2)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货币广泛流通,涌现出一批商业中心城市,不少商人富比王侯。

2.商鞅变法(1)原因①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旧的制度。

②兼并战争迫使各国进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2)商鞅变法①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实行什伍连坐。

③行政上:普遍推行县制。

④社会上:个体小家庭政策。

三、思想上: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1.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论语》是体现其思想的代表作。

①思想核心:仁,主张关爱他人。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感化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实行一定的改良。

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倡导私学,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④文化贡献:相传整理了《诗》《书》《礼》《易》《春秋》等古籍。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是其代表作。

①思想核心:道是万物的本原。

②哲学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③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图解史] 早期儒学体系的逻辑关系*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①根本原因: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旧政治势力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社会基础: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③国家政策: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的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2)流派:①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②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③墨家: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

④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适应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影响:诸子百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领域的思想基础,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课堂探究】(春秋五霸另一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问题] (1)据材料指出当时的社会矛盾,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问题。

[结论] (1)矛盾:射王中肩:诸侯国君与周王间的矛盾;三家分晋:卿大夫与诸侯国君的矛盾;五霸七雄:诸侯国君相互之间的矛盾。

问题: 政局: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君臣易位——礼崩乐坏;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瓦解——制度弊端。

材料二* [易错点]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其学生韩非、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

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

后世儒家多奉孟子为正统,奉为儒家的又一宗师,而视荀子为旁门别支。

[问题] (2)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结论] (2)表现:铁犁牛耕出现,水利兴修——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生产关系变化;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由集体耕作变为个体经营。

[深化拓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环节二 大变革——改革潮流材料 战国变法运动是各国在兼并战争压力下,实现大一统的必然要求。

……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

……为增强国家集权能力、提高国家的资源汲取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加强君主的权力,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改革的主题和高潮,它以打击旧贵族抵制分裂叛逆势力为核心。

……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变法改革最核心的差异在于是否以君主集权为旨归。

——改编自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结论] 任务:富国、强兵、集权以实现统一。

环节三大争鸣——诸子百家思想材料一孔子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问题]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在“治国”上的具体主张,并指出孔子追求的理想社会及其特点。

[结论] (1)治国:德治礼治;仁政民本;仁义王道。

理想社会:人人道德自觉,礼乐文明社会。

特点:复古至西周礼乐文明社会。

材料二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庄子》[问题] (2)据材料结合教材,概括道家在“治国”上的具体主张,并分析老子追求的理想社会有何特点。

[结论] (2)治国: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特点:复古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问题] (3)据材料结合教材指出法家的治国主张,并分析其历史观。

[结论] (3)治国主张:集权专制、以法治国、重农抑商。

历史观:后胜于今,历史是发展、进步的。

[深化拓展]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

【随堂训练】编者选题表1.(2019·山东青岛期中)成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

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这一成语最早可能出现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解析:C “秦晋之好”应该出现在西周分封制实施以后,A、B两项错误。

晋国的存在证明是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已经没有晋国,C项正确。

2.据《左传·定公十年》记载,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这里的“夏”是( )A.国名,指夏朝B.姓氏,指夏启C.族名,指华夏族D.地名,指今河南登封解析:C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较周边民族较为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被称为“夷”,C项正确。

3.(2019·山东济南期中)《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解析:B 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与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

4.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解析:B 材料强调实行仁政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是儒家的观点,故选B项。

5.“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解析:A 材料反映的是“少”与“多”、“得”与“惑”、“损”与“益”之间的一种相互转换,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观点,A项正确;先秦儒学的主要观点是孔子的“仁”和“礼”、孟子的“仁政”以及荀子的“礼法并施”和“君舟民水”,并没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项错误;先秦法家的主要主张是“中央集权”和“今必胜昔”,同样没有辩证法的观点,C项错误;先秦墨家的思想观点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等,也没有辩证法的思想,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

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 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

材料三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57%,而人口则作更大幅度的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经济情况?(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3)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 答案:(1)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