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习题拓展案例)
道德与法治《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习题(附答案)教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案+习题(附答案)5 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课题应对自然灾害课时安排 2 课时1.进一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与习惯。
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自教、自护能力。
2.知道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缘由,了解自救自护知识,提高自教自护能力。
教学3.运用读图表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增强防灾减灾的的意识,提高目标自数自护的能力。
4.感知保护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
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灾避险的意识。
1.感知防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自然灾害及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
教学2.树立环保意识:学会应对自然灾害的招施。
重点3.学习不屈的抗灾精神,用行动共同保护地球,预防、减少自然灾害。
教学 1 学会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用行动共同保护地球,预防、减少自然灾害。
难点 2 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课件准备教学第一课时设计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汶川地震2.谈话引入,启发思考2008 年5 月12 日14 时28 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大家仍记忆犹新。
导入短短的三钟,无数家园瞬成废墟,无数亲人生离死别,无数孩子成为孤儿,直接经济损失8451 亿元人民币。
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除了地震外,还有哪些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呢?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将如何应对呢?3.揭示课题:《5 应对自然灾害》二、活动一运用读图分析我国自然知识知多少1.出示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这是一张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
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小结:1、种类多、分布广2、对我国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和病虫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洪灾主要发生在南部,旱灾主要分布在北部。
3、在沿海地区都有台风发生,而地震主要发生在中西部活动二看统计图,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性1.出示统计图新课认真阅读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我国哪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教学小结:1、旱涝灾害和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最大的。
从“多而散”到“少而精”——“以学为中心”的《裂项求和法》教学案例
从“多而散”到“少而精”——“以学为中心”的《裂项求和法》教学案例新课程以其庞大的容量让奋战在一线的老师们吃尽苦头,每位老师都有课时拮据的感叹。
有幸参加两位教师一起开课《数列通项专题》、《数列求和专题》,同样是对课本例、习题的拓展,教师A抓住“乘比错位相减法”展开,从等差、等比的求和公式的推导引出差比数列,引导学生探究获得该方法,从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课堂上围绕差比数列的求和,例、习题并不多,但由于聚集于某一点,把挺难的方法细化,学生亦明确了其中的关键。
教师B则由数学思想方法出发,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性质的同时,升华、提炼出多种思想方法,如错位相减法、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思想、函数思想、整体思想、待定系数法、转化与化归思想。
本教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对高一学生而言,不仅容量太大,而且拓展得太过了,一节课下来,听课老师都颇感吃力,更不用说学生了,这种课于高三总复习时使用或者更适合。
于是我决定改变教学内容,裂项法是重要的求和方法,不仅渗透了化归的重要思想,而且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从最简单的题目入手,循序渐进,或者会有不可估计的收获吧。
以下是笔者经过思考之后而改进的教学思路:二、教学片断三、教学反思1.提倡“学为中心”的课堂,即一定要保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可是教师的“一言堂”还是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因为这样教师只需要备自己、备教材,不需要备学生,可以省力很多。
当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话,也不容易做到。
但不是以“学为中心”的课虽然有时表面看上去很流畅,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内化并且创造,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2.对数学课,传统的认识是“数学即解题”,谁解题又快又准,考试分数也会较高,顺理成章成了高材生。
于是课堂成了“给出公式——例题示范——强化训练”的模式,教学目标便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解题机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便慢慢地被扼杀了。
然而“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的传统认识并不可靠,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为中心,更多关注学生得到了什么。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才能目的: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发现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理论的辩证关系,适时浸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才能和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3、情感目的: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究、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难点:底数 a 的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打破难点的关键是利用多媒体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其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教学法、比拟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事例引入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指数的运算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指数有关的函数。
什么是函数?S: --------T:主要是表达两个变量的关系。
我们来考虑一个与医学有关的例子:大家对“非典”应该并不生疏,它与其它的传染病一样,有一定的埋伏期,这段时间里病原体在机体内不断地繁殖,病原体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分裂就是其中的一种。
我们来看一种球菌的分裂过程:C:动画演示(某种球菌分裂时,由1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
一个这样的球菌分裂_次后,得到的球菌的个数y与_的函数关系式是: y = 2 _ )S,T:(讨论) 这是球菌个数 y 关于分裂次数 _ 的函数,该函数是什么样的形式(指数形式),从函数特征分析^p :底数 2 是一个不等于 1 的正数,是常量,而指数 _ 却是变量,我们称这种函数为指数函数点题。
二、指数函数的定义C:定义:函数 y = a _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_∈R.。
问题 1:为何要规定 a 》 0 且 a ≠1?S:(讨论)C: (1)当 a <0 时,a _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 a=﹣3 时,当_=就没有意义;(2)当 a=0时,a _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_= - 2时,(3)当 a = 1 时,函数值 y 恒等于1,没有研究的必要。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_《指数幂的拓展》教学设计
《指数幂的拓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回顾复习整数指数幂的定义,并填写下面结果: (1)n a =________________;(2)0a =_____________________(0)a ≠; (3)n a -=____________()0,a n +≠∈N .思考:薇甘菊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它所到之处,树木枯萎、花草凋零经测算,薇甘菊的侵害面积S (单位:2hm )与年数t 满足关系式01.057t S S =⋅,其中S (单位:2hm )为侵害面积的初始值.根据上述关系式,可以计算出10年后薇甘菊的侵害面积是10201.057hm S ⋅,其中101.057是整数指数幂的形式那么经过15.5年,薇甘菊的侵害面积是多少?如何表示?这就给我们提出问题:3121.057具有实际意义,那么指数是分数时,指数幂的意义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举实例引入新课,将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从形象到抽象,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学科素养.二、新知探究 1.正分数指数幂.若已知327a =,则3a =,我们也可以用分数指数幂表示为13273a ==. 正分数指数幂:给定正数a 和正整数m ,n (1n >,且m ,n 互素),若存在唯一的正数b ,使得n m b a =,则称b 为a 的mn次幂,记作mn b a =.这就是正分数指数幂.例如,327b =,则237b =.注:我们也把m nam na = 教师讲解例题:例1、把下列各式中的正数b 写成正分数指数幂的形式: (1)520b =;(2)452b =;(3)()3,n m b m n +=∈N ; (4)()39,n m b m n π+=∈N .解:(1)1520b =;(2)542b =;(3)3m n b =;(4)3m nb π=.练习1 把下列各式中的正数x 写成正分数指数幂的形式: (1)564x =;(2)()2345n x n +=∈N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练习1,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教师评价. 答案:(1)1564x =;(2)3245nx =. 例2 计算:(1)1327;324.解:(1)因为3327=,所以13273=. (2)因为3248=,所以3248=. 练习2 计算:(1)1532;(2)2327.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练习2,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教师评价. 答案:(1)15322=;(2)23279=.设计意图:介绍完概念紧跟例题,通过讲解例题,介绍做题方法并加以练习,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数学情境中了解运算对象,提出运算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2.负分数指数幂.请同学们回顾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能否类似地引入负分数指数幂呢? 给定正数a 和正整数m ,n (1n >,且m ,n互素),定义1mnm na a-==.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说明:(1)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幂中的指数就从整数推广到了有理数当我们把正整数指数幂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m na 或m na -(1n >,且m ,n互素)时,对底数a 应有所限制,即0a >.(2)对于每一个有理数我们都定义了一个有理数指数与它对应,这样就可以把整数指数函数扩展到有理数指数函数,得到一个定义在有理数集上的指数函数.(3)特殊地,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例3、把下列各式中的正数b 写为负分数指数幂的形式: (1)532b -=;(2)453b -=;(3)()52,m n b m n π-+=∈N . 解:(1)1532b -=;(2)543b -=;(3)25n mb π-=.练习3 教材第76页练习第1题.请三名学生到黑板上做练习3,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教师评价. 答案:(1)1332b -=;(2)343b -=;(3)32m nb π-=.例4、计算:(1)138-;(2)2327-. 解:(1)因为328=,所以131311828-==. (2)因为23279=,所以23231127927-==. 设计意图: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研究负分数指数幂的定义和归纳分数指数幂的定义,了解熟悉的定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无理数指数幂.思考交流: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5页至第76页并回答问题:指数幂中的指数拓展到全体实数后有意义吗?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积极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生有困惑时加以解释,可用多媒体显示辅助内容:的方向另一方面从小于的方向.②对表格的观察一方面从上往下看,另一方面从左向右看,注意其关联. ③上述方法实际上是无限接近,最后是逼近. ④对问题给予大胆猜测,从数轴的观点加以解释. ⑤在③④的基础上,推广到一般的情形,即由特殊到一般. 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一般地,无理数指数幂a α(0a >,α是正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实数. 也就是说,无理数可以作为指数,并且指数幂的结果是一个实数,这样指数幂中的指数范围又一次得到推广在数的拓展过程中,我们知道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我们规定了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知道它是一个确定的实数,结合前面的有理数指数幂,那么,指数幂就从有理数指数幂拓展到了实数指数幂.说明:(1)正整数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整数指数幂→正分数指数幂→负分数指数幂→分数指数幂→无理数指数幂一实数指数幂.(2)若nmb a =,则我们把b 叫作a 的mn一次幂,记作m n b a =,且mn a =(3)一般地,给定正数a ,对于任意的正无理数α,有1a aαα-=. 这样,指数幂中指数的范围就扩大到了全体实数.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1)给定一个正数a ,对任意实数α,指数幂a α都大于0; (2)0的任意正实数指数幂都等于0;(3)0的零指数幂没有意义,任意负实数指数幂我们暂不研究.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 1.分数指数幂的概念. 2.分数指数幂的计算. 3.无理数指数幂的概念. 四、布置作业教材第77页习题31-A 组第2题,B 组第1题.板书设计教学研讨本案例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形成体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的过程,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的数学学科素养在例题和习题的设计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结合题目及时总结、归纳解题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在内容的处理上,也可以尝试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分组学习或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进行总结归纳提升的方式,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较高要求,比如,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利用好这些问题等,也可以尝试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阅读教材后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然后总结归纳提升.。
教学设计(模板及范例)
教学设计(模板及范例)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本教案适用于XX年级的学生,学生应具备基础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课程相关知识背景。
三、授课时间本课程设计为1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四、授课教师XX老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应用能力。
- 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学习策略,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升信息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
-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通过课后练习与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调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激发求知欲。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合作共赢的精神风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 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 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与示范。
- 实践活动中关键步骤的指导与解析。
- 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与培养。
2、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并内化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回顾已学知识或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 设计一个简短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状态。
2、新知讲授(20分钟)- 教师采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或板书讲解等方式,清晰、系统地传授新课程的知识点和关键概念。
- 结合实际案例和具体操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确保学生对新知识的准确把握。
3、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程内容提出探究性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共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2)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1、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2、教学案例不是教师的教案或教师个案,也不是课堂实录,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情景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3、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要求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学问题。
(×)算法多样化是指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即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算法多样化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而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的过程。
4、只要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和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上面提到的是自学,开展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更需要的是自主学习的空间。
5、《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彼此独立的。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P1—26、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起点能力。
(√)7、“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习题训练》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习题训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习题训练》教学设计2主要针对本册书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训练。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分数指数幂、对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函数、方程等基础知识,对于数学概念和数学语言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证明仍然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指数幂、对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等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指数幂、对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等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2.难点: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数学证明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详细的PPT,展示知识点和案例分析;2.教学案例: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3.教学素材:收集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题目,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实数、函数、方程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讲解分数指数幂、对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等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3.操练(20分钟)针对每个知识点,给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完整版)习题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的运用。在复习的过 程中,提升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复习,提高学生 运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概括本节知识的复习,运用拓展等。 感悟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转化等数学方 法。
(3)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 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 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习题课过程中的变式训练
在上习题课时,题型要包罗万象,在变与不 变之间中进行训练,变式有三种,其一:形变方 法不变;其二,形不变而方法变;其三:形变方 法也变。教师主要依据自己的课前准备内容,先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讲解典型例题,根据学生反 馈信息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课前准备的例题可以 不用,侧重方法技巧的训练,让学生了解掌握知 识的科学性与灵活性,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以提高 是在情理之中。
活动方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进行小组抢答。让 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 悦。(约12分钟)
(四)用心做一做
1.如图所示,O为矩形ABCD的对角线交 点,DE∥AC,CE∥BD,OE与CD•互相垂 直平分吗?请说明理由.
A
D
O E
B
C
2、已知: 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 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四边形AFCE是 菱形吗?为什么?
(三)耐心填一填
1.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O是两条对角线的交
点,AC=8 cm,DB=6 cm,菱形的边长是____
cm
2.菱形ABCD的周长为40 cm,两条对角线AC:
BD=4:3,那么对角线AC=
cm,
BD=
cm
A
3.如图:点E、F分别是
菱形ABCD的边BC、CD上
B C 的∠F点AD且=45∠°E,AF则=∠∠DC=F6E0=°__,_______E__.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我今天要教学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六年级上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01页到第103页的内容,这部分主要介绍了百分数的定义,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百分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以及黑板和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苹果,问学生,如果我有10个苹果,这个苹果占我所有苹果的多少?学生回答是10%。
我再问,如果我有一个班级的学生,这个苹果占我班级学生的多少?学生回答是1%。
通过这个例子,我让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2. 教材内容讲解:我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解了百分数的定义,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我通过PPT和黑板的板书,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了百分数的概念。
3. 例题讲解:我出了一个例题,比如说一个班级有30个学生,其中有15个学生参加了数学竞赛,那么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我让学生一起解答,得出了50%的答案。
4. 随堂练习:我让学生拿出练习册,做了一些关于百分数的练习题。
我走遍教室,帮助学生解答疑问。
5.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实际问题的案例,比如说一家商店,这个月的销售额是10万元,比上个月增加了20%,上个月的销售额是多少?我让学生解答,通过这个例子,我让学生理解了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百分数的定义,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我们今天学习的例题和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做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并让我明天批改。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小明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平时体育成绩一直很好,但最近几次体育测试,他的成绩明显下降。
以下可能是造成他成绩下降的原因的是()。
A. 睡眠不足
B. 饮食不均衡
C. 身体状况不佳
D. 研究压力大
答案: C C
2. 小玲是一名小学体育老师,她想设计一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研究足球。
以下哪项活动最适合小玲进行?()
A. 授课讲解足球的规则和技术要领
B. 让学生进行足球比赛
C. 带领学生观看足球比赛的视频
D. 组织学生进行足球讲座
答案: A A
3. 小明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研究能力较弱,但他对体育非常感兴趣。
下面是小明在课堂上表现的一些情况,请选择最适合他的教学设计方式()。
A. 以小明为中心,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B. 安排小明做体育助教,帮助其他同学研究
C. 组织小明进行一对一的教学辅导
D. 让小明担任体育课代表,在课堂上表演示范
答案: C C
二、判断题
1. 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倡导个人竞争,追求个人荣誉。
()
答案:错误错误
2.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身体
的惯。
()
答案:正确正确
3.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基本体育技能训练,而忽
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
答案:错误错误
以上是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教学设计(优秀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教学设计(优秀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中小学《青山不老》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题卷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肆虐、盘踞、如臀如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关键句的解读,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的条件,理解课文“青山是不会老的”等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借助关键句的解读,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的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青山是不会老的”等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了解背景师:这是山西省的地图,找一找,晋西北在哪个位置?晋西北指山西保德、河曲、偏关这三县。
1.出示“山西省地图”:认识晋西北的位置。
2.出示“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片”:这是曾经的晋西北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风沙四起、黄沙漫天、飞沙走石、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土地沙漠化)3.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这是如今的晋西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山林图吗?(树木茂密、生机勃勃、绿树成荫)4.同学们,这两幅图都是来自中国晋西北的风光,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你们可知道,这绿意盎然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是他为这一块块黄土披上绿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吧!5揭示课题:《青山不老》(齐读)二、先学交流,感知奇迹师:课前预习时,我们每个人都拿到了一张先学单。
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
检查“先学单”任务一(1)认读词语肆虐盘踞①指名读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肆虐:任意残杀和破坏。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对晋西北的破坏盘踞:非法占据。
文中指:自然灾害经常在晋西北发生)③小结:这两个词语都让人感受到——环境的恶劣。
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①指名读,合理停顿。
(载:多音字记录:第三声承载,用交通工具装:第四声)②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句子大意。
(擎:举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二三丈高空再抛下来。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复习教学设计(含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复习教学设计(含练习题及答案)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围绕“遵守社会规则”这一主题展开。
本单元共包含3课时,分别是《社会生活需要秩序》、《规则与秩序》、《维护秩序靠规则》。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社会规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性,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规则。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常识和规则意识,但部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仍难以做到严格遵守社会规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认识和理解社会规则,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的种类、作用以及遵守社会规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使他们自觉地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规则的种类、作用以及遵守社会规则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境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社会规则。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2.案例材料:有关社会规则的案例。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如插队、随地乱扔垃圾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遵守社会规则。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第一课时内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的种类、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规则。
《电磁场与电磁波》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
“五位一体”能力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以《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为例《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面向电子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必修基础课,其教学内容抽象、涉及的数学运算复杂,大部分学生对其望而生畏。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课程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系统优化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设计,将线上资源有机融入到线下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实践意识,借助引入引出策略,形成“五位一体”能力导向的教学特色,有效解决了教学痛点,并拓展了课堂内涵,实现了知识的传承和专业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提升。
一、课程概况《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电子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需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是从“场”的角度,描述静态(电、磁)场和时变场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及其数学模型求解。
授课对象是本科二年级的学生,3个学分,计划学时为48学时。
课程组于2020年完成了《电磁场与电磁波》慕课建设,并投放到学银在线慕课平台,2021年投放到中国慕课大学平台,该慕课是混合式教学的线上资源部分,随着教学迭代更新,线上资源新增有习题库、试卷库和问卷库。
2022年3月开展第四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电磁场是一种特殊且抽象的物质,它不是由分子、原子组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也有质量和能量。
研究电磁场的方法(场论)将涉及大量的、复杂的数学公式计算和推导算,不仅让学生感觉课程学习难度大,还抓不住学习重点,因而怵学。
反馈到课堂教学上,《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有:(1)课程内容抽象,难度高,亟需习题训练和巩固,但学时有限;(2)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知识灌输,缺乏主动学习意识;(3)师生互动少,无法满足发现教学、引导教学的需要,更无法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4)课堂容纳度有限,缺乏发散性、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内容与引导。
二、课程教学特色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借助于MOOC平台(爱课程、学银在线)和雨课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聚焦学生自主学习,将教学活动拓展至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逐步凝练出了“五位一体”能力导向的课程特色及教学改革创新点。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享九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享九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享九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篇1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却收获多多。
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教九(4)班的数学,我总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将教学所得总结如下:一、在备课方面在上课前我总是查阅很多教参、教辅,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总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写教案,力争做到熟知知识要点,心中有数。
二、在教学过程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究问题,发现知识。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还是难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经验不足,不太敢放手,怕完成不了当趟课的教学任务。
后来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才开始进一步尝试,并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4)、差生末抓在手。
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
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
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1)、加强学习,学习新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思想。
2)、熟读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老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他们处理突发事件方法。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教学设计(教案)加减消元法模板
加减消元法-模板教学目标:1. 理解加减消元法的概念和原理。
2. 学会使用加减消元法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3. 能够应用加减消元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加减消元法的概念和原理。
2. 使用加减消元法解决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1. 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原理。
2. 应用加减消元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加减消元法的应用场景,如购物时找零、制作食品时的配料等。
2. 提问:什么是加减消元法?它是如何工作的?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解释加减消元法的概念:通过加减运算消去方程中的一个变量,从而得到另一个变量的值。
2. 演示加减消元法的原理:通过示例方程解释加减消元法的步骤和思路。
三、实例演示(10分钟)1. 给出一个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如2x + 3 = 7。
2. 引导学生使用加减消元法解决该方程,展示步骤和思路。
3. 让学生尝试解同一个方程,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四、练习题(10分钟)1. 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 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提示,确保学生理解解题过程。
五、总结和复习(5分钟)1. 总结加减消元法的概念和步骤。
2. 强调加减消元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1. 提供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消元法的应用。
2. 介绍加减消元法在解决更复杂方程组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应用拓展(10分钟)1.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某个物品的原价是20元,现在打8折,求打折后的价格。
”2. 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并使用加减消元法解决。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
七、巩固练习(10分钟)1. 给出几个有关加减消元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习题课教学设计
习题课教学设计第1篇:习题课教学设计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习题课教学设计政治组杨永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有针对性的习题课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文化生活客观题与主观题的一般步骤和基本规律;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整体协作共同提高答题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从试题中来,到试题中去”的学习环节,使学生懂得解答每个试题也要把握其内在生命和灵魂的道理。
尤其是针对本课习题,提高学生甄别落后与腐朽文化的能力,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交流、学会领悟、学会归纳;找准题设切入口,归纳总结答题技巧。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教学流程】:明确目标—习题演练—师生说题—总结归纳—巩固强化【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夯实基础】:请同学们回顾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的知识体系。
(学生自主完成,过程略)【习题一组练习】多媒体展示略。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习题探究,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探究命题立意,归纳总结,通过变式训练拓展提升,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配合学生做多媒体展示。
)【变式训练1】多媒体展示略【习题二组练习】多媒体展示略。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习题探究,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探究命题立意,归纳总结,通过变式训练拓展提升,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教师配合学生做多媒体展示。
)【变式训练2】多媒体展示略【习题三组练习】:(多媒体展示主观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习题探究,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探究命题立意,归纳总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变式训练3】多媒体展示略【归纳总结】:学生自主总结关于解答客观题的技巧与方法,教师以多媒体设备辅助展示。
【巩固强化综合拓展】多媒体展示材料、问题略。
【小试牛刀】学生自主思考,全面分析,详尽作答,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及解法探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程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复习题,第12题证明及拓展变式题解法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证明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对一道题的解法及变式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猜想、证明和合作交流能力。
(2).通过对本节课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感与态度:
(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获得严谨认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怎样据题目条件构建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怎样从基本图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根据证明的需要添加辅助线。
教学过程:
出示原题:如图1,△ABC是等边三角形,BD是中线,延长BC至E,使CE=CD,求证:DB=DE
师:结合平时学习,证明线段相等常常有哪些方法?
生:常常构造全等三角形或构造等腰三角形.
师:此题如何证明呢?
生:如图1,根据等边三角形ABC及D为AC的中点,
可知:∠DBC=300,∠ACB=600,又因为DC=CE,可知
∠E=300,那么,∠DBE=∠DEB,故DB=DE.
师:若在本题条件中,增加点F 点与点B 重合,BE+BF 与BC 有何数量关系? 生:BE+BF=32BC 师:很好!今天我们把以上问题作为原题并将这一问题进行拓展变形,得到如下问题。
变式1:将图1中的∠FDE 绕D 点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如图2),DF 交AB 与F 点,DE 交BC 的延长线于E 点,其中,“等边△ABC 中,D 为AC 的中点”这一条件不变,将“CD=CE 换成∠FDE=1200”则DE 与DF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BE+BF 与BC 有何数量关系?
师:仔细读题,画出满足条件的图形,明确已知和求证,通过量一量、猜一猜,它们有什么数量关系?(学生动手画图,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图)
生:我通过度量发现DE=DF ,猜想BE+BF=3
2BC 仍然成立。
师:这仅仅是一个猜想,还必须经过推理论证,如何证明呢?
(同学们先思考、再分组讨论)。
师:巡视各小组,参入讨论。
追问:如何构建全等三角形或寻求其它途径? 生:过D 点作DM ∥BC 并交AB 与M,再证明DE=DF.
师:怎么证明DE=DF?.
生:可证明△MDF ≌△CDE .
师:很好!请同学们按此思路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展示学生的证明过程。
证法1:如图2.①过D 点作DM ∥BC 并交AB 与M ,则∠AMD=∠ABC==600, ∠ADM=∠ACB=600,
∴∠DMF=∠MDC=1200,又∠FDE=1200, ∴∠MDF=∠CDE.
∵△AMD 是等边三角形,AD=DM. 又AD=CD,
∴DM=CD ,∠DMF=∠DCE,
∴△MDF ≌△CDE(ASA) ∴DE=DF.
②由①知△MDF ≌△CDE ,∴MF=CE
∴BE+BF=BC+CE+BF=BC+BM
而AM=21AC=21AB,BM=2
1BC.
故BE+BF=32BC 。
师:书写端正,条理清楚,此题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吗?(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新方法)
生:如图3,连结BD,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构造直角三角形全等。
证法2:①连结BD ,作DM ⊥BC 于M, DN ⊥AB 于N.
∵△ABC 是等边三角形,且D 为AC 的中点
∴∠ABD=∠CBD=300,∴DM=DN.
∵∠FDE+∠ABC=1800,
∴∠DFB+∠E=1800又∠DFB+∠DFN=1800
∴∠DFN=∠E, 又∠DNF=∠DMB=900
∴△DNF ≌△DME(AAS)
∴DE=DF.
②在△DMC 中,∠MDC= 300.设MC=x,则CD=2 x,BC=4 x,
∴BM=3 x, BE+BF=6 x.
故BE+BF=3
2BC 。
师:把原题再作如下变形。
变式2:将图1中的∠FDE 绕D 点逆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如图4),DF 交AB 的延长线于F 点,DE 交BC 的延长线于E 点,其中,“等边△ABC 中,D 为AC 的中点”这一条件不变,将“CD=CE 换成∠FDE=1200”,则原题中的结论成立吗?如果不成立,请写出新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师:与变式1一样,要重新画图,再做分析。
生:我通过度量发现DE=DF 仍然成立。
,猜想BE-BF=3
2BC 。
师:这只是一个猜想,还必须经过证明,哪位同学能证明呢?(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书写证明过程,学生举手,要求展示)
师:展示学生的证明过程。
证法1:如图4.①过D 点作DM ∥BC 并交AB 与M ,
则∠AMD=∠ABC=600, ∠ADM=∠ACB=600,
∴∠DMF=∠MDC=1200,又∠FDE=1200,
∴∠MDF=∠CDE,∠DMF=∠DCE
∵△AMD 是等边三角形,AD=DM. 又AD=CD,
∴DM=CD,
∴△MDF ≌△CDE(ASA) ∴DE=DF.
②由①知△MDF ≌△CDE ,∴MF=CE BE-BF=BC+CF-(MF-BM)=BC+BM=32BC.
师:很好!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
生:同样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构造直角三角形全等来证明。
学生展示新的证法。
证法2:如图5.①连结BD ,作DM ⊥BC 于M, DN
⊥AB 于N.设DF 交BE 于O 点
∵△ABC 是等边三角形,且D 为AC 的中点
∴∠ABD=∠CBD=300,∴DM=DN.
∵∠FDE =1200,∴∠DOE+∠E =600,
∵∠F+∠BOF=600,又∠DOE=∠BOF
∴∠E=∠F ,又∠DNF=∠DME=900
∴△DNF ≌△DME(AAS)
∴DE=DF.
②在△DMC 中,易知∠MDC= 300.设MC=x,则CD=2 x,BC=4 x,
∴BE-BF=6 x ,∴BE-BF=32
BC 。
师:变式1与原题的两个结论相同,变式2中的第2结论与原题的第2结论不相同,做题时要据条件准确画出图形,仔细观察,正确猜想并弄清理由。
课堂小结:学生交流,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及时总结评价。
布置作业:
A组:完成变式1和变式2。
B组:将以上三题中的等边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将“D为AC的中点”
换成“BD为∠ABC的角平分线”将“CD=CE换成∠FDE=1350”,其它条件不变。
C组::将以上三题中的等边三角形变为顶角为1200的等腰三角形,将“D为的中点”换成“BD为∠ABC的角平分线”“CD=CE换成∠FDE=1500“其它条件不变。
请同学们分别证明DE=DF,并判断BE、BF与BC的数量关系。
其中A组为原题变式题,要求成绩尚差或中等成绩的同学完成;B、C组为较难的题,由成绩较好的同学完成。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尽相同,设计三种类型的课外作业,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这样也有利于分层教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由教师单独找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适当辅导,要求完成C组题。
设计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途径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画图,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多方观察、纵横联系、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得出可能的结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教学主线。
只有探索,才能有发现,它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思想,把原题设计成开放题,即是符合当今教学研究的趋势,符合课改减负的要求,又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
2011年11月李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