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跟骨轴位的最佳投照方法以及对跟骨骨折临床诊断的价值

合集下载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发生在跟骨的中部或后部。

影像学在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影像学表现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 X线片:X线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直观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在跟骨骨折中,X线片可以显示跟骨骨折线、骨片移位和关节面的受累情况。

2.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更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显示骨折的三维形态和更详细的骨折线。

在跟骨骨折中,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和形态,对于复杂的跟骨骨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3.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于软组织的显示效果更好,能够显示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和关节囊的情况。

在跟骨骨折中,MRI 可以显示骨折周围的软组织肿胀、积液和大块的软骨碎片。

影像学检查方法跟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X线检查:X线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快速地检查骨折的部位和大致形态。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轻微的跟骨骨折在X线片上并不清晰,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

2.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的形态和移位情况。

CT扫描尤其适用于复杂的跟骨骨折和关节面受损的情况。

3. MRI:MRI对于软组织的显示效果更好,可以显示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和关节的情况。

MRI在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中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对于有关节面受损或伴有软组织损伤的患者。

跟骨骨折的影像学在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X线片、CT扫描和MRI来观察骨折的形态、移位情况和软组织损伤。

针对不同的病例,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跟骨骨折。

以上是关于跟骨骨折影像学方面的一些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跟骨骨折影像学跟骨骨折是指跟骨(calcaneus)发生断裂或骨折的一种损伤。

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量冲击或意外伤害导致的。

了解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跟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方法通常情况下,跟骨骨折的诊断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射线、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

- X射线:X射线是诊断跟骨骨折最常用的方法。

通过X射线可以观察到骨折线的位置、形态和类型。

常用的X射线检查方法包括正位X射线、侧位X射线和斜位X射线。

-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折信息,包括骨折线的方向、分段和移位情况。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并指导手术治疗。

- MRI:MRI适用于评估跟骨骨折的软组织损伤,如关节周围组织损伤、韧带损伤等。

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骨折的稳定性,并指导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的选择。

影像学表现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系统具有差异。

下面将介绍两种常用的分类系统及其影像学表现。

Essex-Lopresti 分类系统Essex-Lopresti 分类系统将跟骨骨折分为三个类型:关节面骨折、体骨折和过度翻转骨折。

- 关节面骨折:关节面骨折是指跟骨关节面骨折的损伤。

影像学上表现为关节面碎裂或压缩性骨折。

通过X射线或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关节面的损伤情况。

- 体骨折:体骨折是指跟骨的骨折,不涉及跟骨关节面。

影像学上表现为跟骨的骨折线,可以是横向骨折、纵向骨折、螺旋骨折等。

- 过度翻转骨折:过度翻转骨折也称为Chipppendale骨折,是跟骨底部的骨折。

影像学上表现为骨折线经过跟骨底部,并伴有距离骨折边缘较大的距离。

歌德法则歌德法则将跟骨骨折分为四个类型:全骨折、关节面分离、顶隆突骨折和距骨骨折。

- 全骨折:全骨折是指跟骨的完全骨折,骨折线经过跟骨的三个主要支撑点:跟骨关节面、顶隆突和距骨。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目录一、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目的和目标二、跟骨骨折的定义与分类2.1 跟骨骨折的定义2.2 跟骨骨折的分类三、影像学检查方法3.1 X线检查3.1.1 传统X线片3.1.2 特殊投影3.1.3 X线片的解读方法3.2 CT扫描3.2.1 CT扫描的原理3.2.2 CT扫描的应用3.3 MRI检查3.3.1 MRI的原理3.3.2 MRI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四、跟骨骨折的影像表现与诊断4.1 X线影像表现4.1.1 骨折线4.1.2 关节间隙4.2 CT影像表现4.2.1 骨折线的清晰度4.2.2 关节面的平整度4.3 MRI影像表现4.3.1 骨折线的清晰度4.3.2 关节软组织伤害的判断五、治疗方案选择与手术规划5.1 保守治疗5.1.1 手法与技巧5.1.2 治疗效果评估5.2 手术治疗5.2.1 手术适应症5.2.2 手术方案选择5.2.3 手术后护理六、并发症与预后评估6.1 早期并发症6.1.1 感染6.1.2 骨不连6.2 晚期并发症6.2.1 跟腱短缩6.2.2 关节僵硬6.3 预后评估因素七、附件附件1:跟骨骨折X线片示例附件2:跟骨骨折CT扫描示例附件3:跟骨骨折MRI图像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 X线片:医疗影像技术中,通过将X射线穿过患者身体,然后利用X线的透射、吸收和散射原理,通过记录或产生的连续或不连续的影像图像来显示和诊断2.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连续的X线扫描图像采集并使用计算机重建,以人体内部的横截面图像。

3. MRI:磁共振成像,利用电磁波和磁场的相互作用,通过探测人体组织中水、脂肪等活动粒子的运动状态,来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技术。

以上是本文涉及的附件和法律名词及注释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更多信息,请参阅附件内容。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跟骨骨折影像学摘要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骨折,多发生于剧烈扭伤或跌落引起的外力作用下。

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对于骨折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引言跟骨骨折指的是跟骨部位发生的骨折,包括跟骨体骨折和跟骨关节骨折。

跟骨是足部的重要组成部分,骨折会对步行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对于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跟骨骨折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在X线片上,跟骨骨折的表现如下:1. 跟骨体骨折:跟骨体骨折通常呈横行骨折线,位于跟骨体的骨折线两侧松质骨呈碎裂状。

骨折线的位置和角度可以帮助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2. 跟骨关节骨折:跟骨关节骨折是指骨折沿跟骨及其关节面的部位发生。

骨折线的形态和位置可以帮助确定骨折类型和是否伴有关节内积液。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折图像,特别适用于复杂的骨折情况。

CT扫描可以帮助确定骨折的分段和骨折线的详细形态,提供精确的三维重建图像,有助于手术规划和导航。

MRI检查MRI检查可用于评估跟骨骨折的软组织损伤,包括骨膜撕裂、韧带损伤和关节囊损伤。

MRI对于复杂的骨折和伴发损伤的评估非常有价值,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骨折的整体情况。

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跟骨骨折需要综合考虑骨折线的形态、位置和角度,以及骨折的分段和伴随的软组织损伤。

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结论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对于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检查、CT扫描和MRI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医生可以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跟骨骨折,影像学,X线检查,CT扫描,MRI检查。

跟骨骨折的X线及CT诊断

跟骨骨折的X线及CT诊断

收稿日期:2014-10-10作者简介:何建灵(1981-),男,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M R 室主治医师㊂研究方向:胸部和骨关节病变的影像诊断㊂ ә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基金编号:2010174,项目名称:感染性肺炎解剖分型与机体免疫状态及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文章编号:1004-4337(2015)04-0486-02 中图分类号:R 683.42 文献标识码:A㊃临床科研分析㊃跟骨骨折的X 线及C T 诊断ә何建灵 崔伟锋 许国增(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 广州511400)摘 要: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X 线㊁C T 表现及诊断相关问题㊂方法:对26例28足跟骨骨折的X 线平片及C T 进行分析㊂结果:距下关节内骨折17足,其中跟骨全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6足,跟骨外侧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11足;距下关节骨折11足,其中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5足,跟骨结节水平骨折3足,载距突骨折2足,前突骨折1足㊂结论:X 线平片及C T 表现对跟骨骨折诊断治疗有指导意义㊂关键词: X 线平片; 计算机断层; 跟骨骨折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4-4337.2015.04.005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创伤,占全身骨折的2%,跗骨骨折的60%[1]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其X 线㊁C T 表现认识不足,放射科常不能对骨折作全面而准确诊断,以致临床未能及时整复治疗而造成足跟畸形和功能障碍㊂因此,收集26例跟骨骨折,就分类㊁创伤机转和诊断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提高跟骨骨折影像诊断水平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6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跟骨骨折患者26例(28足),男20例,女6例;年龄18~72岁;左足骨折13例,右足骨折11例,双足骨折2例;临床表现为足跟部疼痛肿胀㊁功能障碍;均有足部外伤史,其中高处坠落伤27例,刀砍伤1例;受伤至就诊时间1~3h;合并腰椎骨折4例㊂1.2 方法1.2.1 X 线平片患者均应用西门子F L U O -R O S P O T H 直接数字X 线机,常规摄取跟骨侧轴位片,观察骨折线是否波及距下关节㊁距下关节面是否塌陷㊁跟骨结节关节角(B o h e r 氏角)大小㊁足弓及跟骨体形态是否改变㊂按骨折是否波及距下关节,将骨折分为距下关节内骨折与距下关节外骨折[2~3]㊂1.2.2 C T 检查X 线平片显示距下关节内骨折者应用日本T o s h i b a 公司A qu i l i o n 64排螺旋C T 行平扫㊂扫描参数:电压120k V ,电流100m A ,扫描层厚2mm ,层距2mm ,探测器厚度0.5mm ,探测器宽度32mm ,最高旋转速度0.4s/周;骨窗宽1200H u ,窗位400H u ;软组织窗宽400H u ,窗位40H u㊂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跟骨呈侧位,扫描线垂直于跟骨短轴,扫描范围跟骨结节底部止于踝关节,重建层厚1mm ,间隔1mm ㊂将重建后图像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和计算容积重建㊂依据S a n d e r s [4]标准进行分型㊂2 结果26例跟骨骨折按骨折是否波及距下关节分两类,X 线及C T 表现如下㊂2.1 距下关节内骨折包括跟骨全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及跟骨外侧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㊂跟骨全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共6足,X 线及C T 表现为距下关节面中心塌陷,跟骨结节上升,轴位片跟骨体增宽,体部外翻,跟骨结节关节角变小;跟骨外侧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共11足,轴位骨折线通过距下关节面外侧,外侧距下关节面塌陷,跟骨体增宽,轴位角加大,侧位跟骨后半部骨折,折块上移,跟骨角变小,或呈负角㊂2.2 距下关节外骨折包括跟1足骨前突骨折㊁2足载距突骨折㊁3足跟骨结节横行骨折及5足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㊂跟骨前突骨折X 线及C T 表现为跟骨前部骨折,骨折块呈三角形小骨片,移位不明显;载距突骨折X 线及C T 表现侧位,皮质断裂,骨折累及前部,轴位见载距突纵行骨折线,骨块向下移位;跟骨结节横行骨折侧位片可见骨结节撕脱,骨片轻度翘起如鸭嘴状,并向后上方移位;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侧位片骨折未显示,轴位片显示骨折线位于骨结节内侧突处,纵向行进,皮质断裂㊂3 讨论3.1 跟骨骨折的分类跟骨骨折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1~3],正确骨折的分类可有效反映创伤的机转,并对诊治及预后评估提出积极指导㊂基于多年临床经验,笔者认为骨折应作如下分类,首先依骨折是否波及距下关节分为距下关节内骨折及距下关节外骨折㊂距下关节内骨折根据关节面损伤程度划分为:外侧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㊁全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而距下关节外骨折则根据骨折部位划分为: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㊁跟骨结节横行骨折㊁跟骨载距突骨折㊁跟骨前突骨折㊁跟骨体近距下关节面骨折㊂S a n d e r s 氏分型是C T 诊断最常用的关节内骨折分型方法,其分型以冠状面及横轴面C T 扫描为基础,并选择后距下关节的最大面,用A ㊁B 二线将距骨面三等分,则跟骨被对应的A B 两线分为三部分:内侧柱㊁中柱和外侧柱,C 线对应距骨面内侧缘㊂Ⅰ型:为所有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此型不需手术治疗;Ⅱ型:出现移位的关节内骨折;Ⅲ型:后关节面出现二根骨折线,并根据其部位分A B ㊁B C 及A C 三个亚型,各亚型均有一中央凹陷骨折段;Ⅳ型:包括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后关节面㊃684㊃J o u r n a l o f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e d i c i n eV o l .28 N o .4 2015出现4个以上的骨折块㊂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这个分类简便明了,容易掌握,且便于实际应用㊂3.2跟骨骨折机转与解剖特点及外力作用方式有关,跟骨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其周围除后面结节部及跗骨窦处的骨皮质较厚外,仅有一层极薄的皮质骨包绕,其中包含特殊排列的辐射型和弓形骨小梁,在后关节面前下方尚有骨小梁稀少的三角区㊂此外,正常状态下,跟骨处于自然外翻位,距下运动轴为偏心性,距骨前外侧突正好骑跨跟骨的G i s s a n e角上,由于上述解剖特点,外力作用容易导致跟骨骨折㊂跟骨所受外力主要包括牵引力㊁垂直压缩力㊁剪力及直接致外力[5]㊂牵拉力可导致腓肠肌所致跟骨后结节骨折及前突骨折等;垂直压缩力可导致跟骨体压缩骨折;剪力可使跟骨在纵轴方向骨折;直接致外力多由刀伤所致㊂本组28足中,27例为垂直压缩力所致创伤,1例为刀砍伤所致㊂3.3 X线诊断要点针对不同类型跟骨骨折患者采取不同的检查方法㊂对于足跟外伤患者,常规必须摄侧轴位片,如有跟骨前突骨折等特殊部位损伤,单纯摄斜位或摄轴位都有可能将骨折遗漏,须加摄斜位或D e g a n斜位片㊂本研究中3例跟骨纵向骨折及2例载距突骨折,分别有2例(66.7%)和1例(50%)因只摄侧位片而发生漏诊㊂在明确跟骨X线解剖生理基础上,采取某些测量方法可达到辅助诊断的目的,跟骨结节关节角(B o h e r氏角)是跟骨骨折中最常应用的测量方法,正常生理状态下,跟骨结节上缘与跟骨后关节面高突处直线和沿跟距关节面后延长线形成的20~40度夹角,如角度变小或出现负角,则提示存在压缩骨折㊂本研究28足中,采用跟骨结节关节角(B o h e r 氏角)测量诊断骨折10足㊂3.4 C T诊断要点C T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可有效克服X线摄影中的组织相互重叠及轻微组织改变显示不足的确定,可直观显示跟骨骨折解剖部位㊁类型,碎骨片的数目㊁大小和碎骨片移位的情况,明确跟骨前部的骨折及骨折线累及距下关节的情况㊂M P R冠状位可显示跟骨内外侧壁的骨折线㊁跟骨结节碎裂程度及中后关节面骨质损伤情况;横断面可显示跟骰关节㊁跟骨前突㊁跗骨窦及跟骨体变形情况;冠状位及矢状位可明确跟骨结节骨折塌陷和移位程度㊂C V R可任意角度旋转,呈现立体的跟骨结构,全方位显示骨折线走行㊁骨折块的数量和移位情况及距下关节面损伤程度㊂本研究中采用多层螺旋C 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进行患者诊断均获得满意图像,可清晰明确骨折线㊁骨折片㊁关节腔内骨碎片及软组织肿胀等情况㊂值得注意的是,脊椎骨折约10%合并跟骨骨折,本组26例中,跟骨骨折同时伴有腰椎骨折便有4例,因此,对于脊椎骨折患者须提防跟骨骨折的存在,反之亦然㊂参考文献1 D a f t a r y A,H a i m sA H,B a u m g a e r t e rM R.F r a c t u r e s o f c a l c a n e-u s:ar e v i e w w i t he m p h a s i so nC T.R a d i o g r a p h i c s,2005,25(5): 1215~1226.2黄耀华.骨关节创伤X线诊断图谱.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8~190.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44 ~1548.4 S a n d e r sR.D i s p l a c e d i n t r a-a r t i c u l a r f r a c t u r e so f t h ec a l c a n e u s.JB o n e J o i n t S u r g A m,2000,82(2):225~250.5毛宾尧.足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37~140.X-r a y a n dC TD i a g n o s i s o fC a l c a n e u s F r a c t u r eH e J i a n l i n g,e t a l(P a n y uT C M h o s p i t a l,G u a n g z h o u511400)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X-r a y,C T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a n d p r o b l e m s r e l a t e d t o t h ed i a g n o s i s o f c a l c a n e a l f r a c t u r e s.M e t h o d s:A n a l y s e t h e p l a i n f i l mo f X-r a y a n dC To f c a l c a n e a l f r a c t u r e(28f e e t)o f26c a-s e s.R e s u l t s:17f e e t s u f f e r e d f r o ms u b t a l a r j o i n t i n t r a-a r t i c u l a r f r a c t u r e,o fw h i c hc a l c a n e a l i n f e r i o r p a n t a l a r a r t i c u l a r f a c e t c o l l a p s e d6f e e t,c a l c a n e a l l a t e r a l i n f e r i o r a r t i c u l a r f a c e t c o l l a p s e d11f e e t;s u b t a l a r j o i n t f r a c-t u r e d11f e e t,i n c l u d i n g5f e e t o f c o l a t e r a l f r a c t u r e o f c a l c a n e a l t u b e r c l e f,3f e e t o f h o r i z o n t a l f r a c t u r e o f c a l c a-n e a l t u b e r c l e,2f e e to fs u s t e n t a c u l u mt a l i f r a c t u r e,1f o o to fa n t e r i o r p r o c e s s f r a c t u r e.C o n c l u s i o n:X-r a y p l a i n f i l ma n dC T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o f c a l c a n e a l f r a c t u r e s i so f g u i d i n g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t h ed i a g n o s i sa n dt r e a t-m e n t o f c a l c a n e a l f r a c t u r e.K e y w o r d s X-r a y;C T;c a l c a n e a l f r a c t u r e㊃784㊃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年第28卷第4期。

骨折后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骨折后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骨折后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一、X线检查法X线检查法是目前骨折诊断的首选方法,它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骨折后疼痛、肿胀等症状明显,X线检查可以快速准确的诊断骨折部位、类型、程度、方向、位移等情况。

X线检查一般包括正、侧位两个方向。

正位图能清晰显现骨的形态、连续性和关节的解剖结构;侧位图则能更准确地显示骨折的位置、程度和方向。

在检查前,应告知患者脱掉所患部位的衣物、饰品等,并保持相应姿势,避免影响检查结果。

二、CT检查法CT检查法又称为“计算机断层扫描”,其优点为清晰度高、分辨率高、检查深度大、立体感强等,特别适用于骨折精细解剖结构的检测和复杂骨折的确定。

CT检查需要使用特殊的设备进行,在检查前需要向患者介绍检查过程和注意事项,同时应了解患者的相应病史和身体情况,以便决定是否采用对比剂增强CT等检查方式。

三、MRI检查法MRI检查法是通过检测骨骼周围的软组织构造来辅助判断骨折的类型、程度和复杂程度,尤其适用于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MRI检查需要使用特殊的设备,不仅需要考虑检查过程的时间和精度,还需要考虑设备的磁场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患者的安全要求等。

四、DSA检查法DSA全称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和数据传输技术来显示患者血管内腔结构,适用于血管折断、修复和狭窄等情况的检查。

DSA检查需要对患者进行防止过敏反应的预防措施,同时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禁止用药等情况,并与医师和技术人员沟通好检查过程和注意事项。

五、骨密度检查法骨密度检查法是通过特殊设备检测骨骼组织的X射线吸收量来判断患者骨量储备是否充足、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

骨密度检查需要注意方法和时机,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六、PET-CT检查法PET-CT检查法是通过结合PET和CT两种技术来检测骨折部位的代谢情况,尤其适用于对骨折愈合的效果进行追踪和评价。

PET-CT检查需要事先注射放射性药物,同时需要考虑放射性对患者的影响以及安全性问题。

跟骨轴位摄影方法

跟骨轴位摄影方法

跟骨轴位摄影方法
骨轴位摄影是骨科临床常用的一种诊断影像学检查方法,它是在患者直立时,采用多把X射线源拍摄全身影像,模拟人体各关节、脊柱和关节突及各骨骼构成的骨轴,获得躯干骨轴位影像,从而对骨骼疾病有客观判断,为骨科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可辅助诊断或术前术后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骨轴位摄影的拍摄方式一般是双侧全身正位外翻平片。

首先,患者直立于X射线拍片机中央,头部仰角45°,两手护腕放在臀部,踝关节轻微屈曲,颈部前俯角20°,两肩部前转角20°和后推角20°。

X射线照射线穿过肩关节,当脊柱及半月板形成交界时,用一把X射线源拍摄,另一把X射线源同时拍摄胸腹部。

拍摄时,需要给患者像有外束带一样的紧线,让患者的身体稍微僵硬,用以拍摄出更加清楚的骨轴位影像。

在拍半月板时,应采取成像技术,尽量将照射线旋转在半月板表面,使胸椎,腰椎及骶尾椎不受X射线影响。

此外,在拍骨轴位影像时,照射强度、照射量和暴露时间也要加以控制,尽量在照射强度低、暴露时间短,放射剂量小的情况下保证拍摄效果。

以上是骨轴位摄影的基本流程。

此项技术能够较为客观地检测患者的各骨骼、关节及脊柱的状况,从而提高诊断的把握程度及治疗的准确率。

跟骨轴位DR标准投照方法

跟骨轴位DR标准投照方法

跟骨轴位DR标准投照方法:跟骨轴位有三种摄影体位和方法:1、就是咱们常说的,足尖向上背屈20-30度,中心线向体侧倾斜35-45度。

2、患者俯卧,踝前垫起,使足趾背屈,胶片放于跟部下,中心线自头向足跟部倾斜35-45度。

3、就是咱们说的“跑步位”1、U型臂处于立位,把摄影床放置管球于CCD之间,患者俯卧于摄影床,将患侧腿抬起,膝关节伸直,患足踩在CCD上,可水平投照跟骨。

不过,旁边必须有陪员帮助患者把腿抬住。

此办法用于外伤较重的患者。

2、U型臂处于卧位,把摄影床放置管球于CCD之间,患者跪在摄影床上,做田径起跑前的动作,刚好将跟骨置于身后方,可垂直投照跟骨。

旁边最好有人搀扶,此办法用于外伤较轻的患者。

患足踏于暗合上方,足底与胶片平行,踝关节尽量屈曲,身体前扑,将重心前移;健足跨前一步,类似起跑动作;球管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5度,通过跟腱穿过第五跖骨基底部达暗合。

德国IMIX的也是这种“U”型的,这种打不了角度的。

在拍根骨轴位的时候用一根绳把脚尖往后拉,在把管球向脚底打一定的角度,这样管球和探测器相对脚就是一种倾斜的位置,这样拍出来的效果还可以。

X线片影像标准一、胸部(一)胸后前位1.影像标准(1)胸廓对称显示。

(2)双锁骨位于第1前肋间上1/3处,呈对称显示。

(3)双胸锁关节对称。

(4)双肩胛骨投影于双肺野之外。

(5)横隔以上肋骨呈整体显示(前6肋,后10肋)。

(6)双肺野血管影显示至末梢血管。

(7)无明显伪影。

(8)层次丰富,对比良好。

2.解剖结构显示(1)肺野。

(2)气管及邻近支气管。

(3)心脏及主动脉边缘。

(4)横隔及双侧肋隔角。

(5)心影后肺野及纵隔。

(6)心影后脊柱影。

(二)胸侧位(1)深吸气后双臂高举,屏气摄片。

(2)双肺后缘重叠,肺尖圆盖部显示良好。

(3)气管显示,从颈部到气管分*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

(4)肋隔角显示。

(5)心脏后缘、主动脉、纵隔、横隔、胸骨以及胸椎显示。

(6)无明显伪影。

跟骨骨折影像学简洁范本

跟骨骨折影像学简洁范本

跟骨骨折影像学跟骨骨折影像学引言影像学表现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X线、CT和MRI。

下面将分别介绍各种影像学方法的表现和优缺点。

X线X线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直观地显示跟骨骨折的形态和位置。

常见的跟骨骨折类型包括斜行骨折、纵行骨折和关节附近的骨折。

X线可以明确骨折的断裂线、位移情况以及骨折片断的数量和形态。

X线不能很好地显示软组织损伤和骨骺的损伤,限制了其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

CTCT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折信息,包括骨折的形态、断面和位移情况。

CT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片断之间的间隙和骨折端的错位程度,有助于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

CT还可以评估相邻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

但是,CT对于软组织损伤的显示不如MRI,且辐射剂量较高,应慎重使用。

MRIMRI对于跟骨骨折的评估具有独特的优势。

MRI可以显示骨折周围的软组织结构,包括肌腱、关节囊和韧带。

MRI能够准确评估骨骺的损伤和关节面的情况。

MRI还可以帮助诊断关节积液和判断骨折的愈合情况。

MRI的成本高且扫描时间较长,可能对部分患者不适用。

评估方法在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评估中,需要综合考虑X线、CT和MRI的结果,以便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般的评估方法:1. 骨折的定位和类型:通过X线和CT可以明确骨折的位置和类型,包括关节附近的骨折、斜行骨折和纵行骨折等。

2. 骨折的位移和间隙:CT可以帮助评估骨折片断之间的位移情况和间隙大小,有助于判断骨折的稳定性和预测治疗效果。

3. 软组织损伤:MRI可以显示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腱和关节囊的受损程度。

4. 关节面损伤:CT和MRI可以评估关节面的损伤情况,有助于判断骨折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5. 骨骺损伤:MRI可以评估骨骺的损伤程度和预测愈合情况,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评估是确诊和治疗的重要步骤。

X线、CT和MRI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方法。

综合考虑影像学结果,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便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跟骨轴位摄影方法

跟骨轴位摄影方法

跟骨轴位摄影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跟骨轴位摄影法已经成为诊断X线图像的理想方法。

尽管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有效的信息,但也有一些关键因素需要遵循,以确保收集到有效的图像数据。

本文将就跟骨轴位摄影方法的内容、原理及步骤进行讨论,以期对这项技术提供有用的信息。

跟骨轴位摄影方法是一种将X射线沿一个垂直于骨轴的轴线发射的技术。

它能够提供视网膜下的局部组织的更清晰的X线图像,相比普通的X线技术,它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由于沿垂直于骨轴的轴线发射X射线,可以明确地检查到软骨和关节膜等结构,使精确诊断更加容易。

在使用跟骨轴位摄影方法之前,患者首先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准备,以确保X射线图像的可靠性。

首先,患者需要放射科医生检查病情并排出X射线,检查时需要检查特定的运动性,以便更准确地评估病变部位的情况。

然后,为了准备X射线检查,患者必须采取正确的体位,并咨询放射科医生提供必要的指导。

接下来,放射科护士和技术人员就可以安排X射线检查了。

为了确保有效的信息,护士和技术人员必须准确地安排探测器和患者的体位,以便检查所需的垂直骨轴位置。

当探测器位置和体位被调整,护士和技术人员就可以发射X射线,收集所需的图像数据。

发射X射线检查时,放射科医生和护士需要注意每张图像的数量,曝光时间,曝光比例等,以确保收集到有效的图像数据。

此外,放射科医生还可以利用特殊的图像处理技术,如添加颜色或重复X射线来进一步加强图像质量。

经过以上步骤,跟骨轴位摄影方法的X线图像检查就完成了。

该方法提供的清晰的图像质量,使诊断X线图像更加容易,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跟骨轴位摄影方法也能够帮助确定软骨紊乱、骨折及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协助进行治疗决策。

跟骨轴位摄影方法能够提供准确的X线图像和有效的信息,但是仍需遵循一些关键因素,以确保收集到有效的图像数据。

首先,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采取正确的体位,以便准备X射线检查。

其次,对于X射线检查,护士和技术人员需要准确地安排探测器和患者的体位,以便检查所需的垂直骨轴位置。

手把手教程:跟骨骨折从解剖到诊断

手把手教程:跟骨骨折从解剖到诊断

手把手教程:跟骨骨折从解剖到诊断本文作者:pirate_ship许多跟骨骨折病例均会出现距下关节僵硬,并导致功能严重受损。

通常,通过X 线检查即可对跟骨骨折进行诊断,而CT 扫描的诊断准确性更高。

在过去的岁月里,跟骨骨折的病理生理学和手术治疗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术界仍在非手术治疗或有限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方面存在争论。

基于此,来自西班牙 Enrique Guerado 等对既往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相关内容发表于最近的 Injury 上,现介绍如下:跟骨解剖非常复杂,在三维上,存在多条关节轴线(图1)。

跟骨后关节面呈凸起状,并向后内侧倾斜以支撑距骨体。

前、中关节面则呈扁平状,分别支撑距骨头和颈部。

载距突位于前中关节面的内侧,为一坚硬的骨性凸起,在进行内固定时,是理想的螺钉拧入位点(图2 和 3)。

图1 跟骨后面观(如图所示,在三维空间中,包括跟骨结节、距下关节和跟骨内外侧皮质的轴线走行方向各异。

a: 跟骨结节;d: 距下关节后部;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内侧面;g: 载距突;k: 外侧皮质;m: 内侧皮质。

)图2 跟骨内侧面观。

a: 跟骨结节;b: 前凸;d: 距下关节后部;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中间关节面;g: 载距突;h: 拇长屈肌腱沟;m: 内侧皮质。

载距突把持住内侧关节面,并通过三角韧带(虚线)与内踝(实线)相连。

发生跟骨骨折后,载距突及内侧关节面通常会与跟骨体分离,但在三角韧带作用下,仍可保持与胫骨的贴附。

拇长屈肌腱走行于载距突下方的沟槽中,发生骨折时此沟槽可能会裂开而使肌腱嵌入骨折端。

当骨折涉及跗骨窦时,可使走行其间的胫后神经血管束发生损伤。

图3 跟骨外侧面观。

a: 跟骨结节;b: 前凸;c: 跟骰关节;d: 距下关节后部;e: 跗骨窦;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中间面;f’: 跟骨-距骨颈关节前关节面;i: 骨间韧带;k: 外侧皮质。

骨间韧带止于跗骨窦的更偏内侧部分,从而将关节面分为内侧面和前部,在采用外侧入路时,由于韧带的阻挡将很难显露载距突区域。

跟骨骨折的症状有哪些,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

跟骨骨折的症状有哪些,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

/跟骨骨折的症状有哪些,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跟骨骨折的常见症状扭伤、足部肿胀压痛、残株型骨折、脚外侧疼、足跟淤血、脚后跟长骨刺、舌型骨折跟骨骨折有什么症状一、症状本病患者主要有以下的表现:1.外伤后、足跟疼痛、不利站立、行走。

按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以缓进型多见。

2.局部肿胀、压痛、畸形、或摸到骨擦音。

依典型的外伤史、足跟疼痛及压痛、足跟淤血、宽而扁的畸形以及跟骨向外倾斜呈外翻、外踝下方正常凹陷消失等,不难作出骨折判断。

X线片主要是标准侧位及轴位片,摄轴位片时X线球管应与足纵轴线呈40°角投照,侧位片上从跟骨的前关节突到后关节面画一线,再自后关节面到跟骨结节画一线,两线交角称跟骨结节画一线,两线交角称跟骨结节角(Bouml;hler角),正常为20°~40°。

一般分为以下2型:1.关节外型指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包括:(1)跟骨后结节骨折:又有纵形骨折、横形骨折及撕脱性骨折之分。

(2)跟骨前结节骨折:其骨折线穿过跟骨前结节。

(3)载距突骨折:表现为跟骨之载距突呈断裂状,多伴有移位。

(4)结节前方近跟距关节之骨折:实际上此处已波及关节,在处理上应注意。

2.关节型骨折视其形态及受损程度等又可分为以下4型:(1)舌型(tongue type)骨折:多系垂直暴力所致。

(2)压缩型(depression type)骨折:亦因纵向垂直外力所引起。

(3)残株型(stump type)骨折:即波及距骰及跟距关节的纵(斜)向骨折。

(4)粉碎型(crush type)骨折:多由强烈的压缩暴力所致。

二、诊断病人有典型的外伤史,患足承重困难和足跟疼痛,局部触痛、肿胀和皮下淤血斑亦多明显。

在较严重的压缩骨折时,除可见到足后跟的高度变低和足跟横径变宽以及外踝下部正常凹陷消失外,距下关节话动亦完全丧失。

但跟骨周边骨折仅有局部肿胀及压痛,而距下关节活动范围多属正常。

x线正、侧、轴位片可明确跟骨的结节关节角和其横径宽度的改变。

跟骨骨折诊疗常规

跟骨骨折诊疗常规

跟骨骨折诊疗常规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约占跗骨骨折的60%,多为高处跌落足跟着地所致。

跌落的高度、地面性质及体重均为损伤之要素;另有从下方反冲击力作用于足跟所致。

因跟骨骨折多为坠落伤,并且约5%跟骨骨折合并有胸、腰椎骨折,故对每一跟骨骨折病人都应想到这一点,注意查体并照胸腰段脊柱正侧位片,以免漏诊。

【病情评估】1. 体格检查:接诊医师及时完成体格检查,重点注意足部跟骨畸形情况,局部皮瓣血运情况,距下关节活动情况,多为高处坠落伤,同时注意有否存在其他部位的骨折,胸腹部损伤,必要时请专科医生会诊,协助诊疗。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对损伤部位及时拍摄肩部创伤系列X 线片(足前后位,侧位,轴位,斜位,broden位X线片)以确诊骨折及了解骨折类型。

CT检查:进一步明确距下关节面是否受累及骨折移位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化验及辅助检查: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肝功,传染病三项、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

查心电图及胸透。

【诊断】1.判断是否有骨折(1)病史:包括外伤性质(多为高处坠落伤)、时间、机制、部位、是否合并开放性伤口及有无出血情况及伤后处理经过。

(2)损伤部位可出现肿胀、皮下瘀斑、张力性水泡、跟骨畸形、压痛、反常活动、距下关节关节功能受限。

(3)是否有神经血管损伤则有相应’表现。

(4)X线发现骨折移位情况,侧位判断跟骨高度丢失(Bohler's 角丢失)和后关节面的旋转;轴位判断内外翻和足跟宽度;前后位、斜位判断前途、跟骰关节面是否受累;Broden位判断后关节面移位情况。

2.判断骨折的类型常用Sanders跟骨骨折分型:根据CT30°半冠状位扫描,最大程度显示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将跟骨平均分为3柱,跟骨后关节面由平行于跟骨纵轴的A.B两线分为3 个等大的区域,产生3种潜在的骨折块,外侧、中央、内侧;I型:所有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II型:后关节面2片段骨折,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分为A.B.C3个亚型III型:后关节面3片段骨折,按照2个骨折线的位置分为AB.AC 或BC3个亚型IV型:后关节面4片段骨折,为严重的粉碎性关节内骨折,常不止4个骨块。

跟骨骨折影像学范文精简处理

跟骨骨折影像学范文精简处理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简介
X射线影像
在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评估中,X射线是最常用的影像学工具。

以下是X射线影像常见的表现:
1. 移位:跟骨骨折常伴有骨折断端的移位,通过X射线可以直观地评估骨折的移位程度。

2. 骨折线:X射线影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跟骨骨折的骨折线,骨折线的特点有助于确定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 软组织肿胀:跟骨骨折常伴有软组织肿胀,X射线影像可以显示软组织的肿胀情况,有助于判断骨折的程度和愈合情况。

4. 其他骨损伤:X射线影像还可以观察到跟骨骨折的是否存在其他足部骨损伤,如踝关节骨折等。

CT影像
CT影像在跟骨骨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CT能够精确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移位程度和骨折形态,对于骨折的类型和治疗方
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T还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足部骨和关节的解剖结构,发现并评估骨折引起的其他骨损伤。

MRI影像
MRI影像在跟骨骨折的评估中主要用于评估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的愈合情况。

MRI能够显示跟骨周围软组织的完整性和损伤情况,包括韧带、肌腱和关节囊等。

MRI还可以评估骨折愈合的进程和质量,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康复计划。

结论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骨折,影像学在诊断和评估跟骨骨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X射线、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跟骨骨折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DR跟骨俯卧轴位投照对跟骨骨折临床诊断的价值分析

DR跟骨俯卧轴位投照对跟骨骨折临床诊断的价值分析

DR跟骨俯卧轴位投照对跟骨骨折临床诊断的价值分析目的探讨DR跟骨俯卧轴位投照在跟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对68例跟骨外伤患者分别进行足部正斜位、底部轴位以及跟骨俯卧轴位的DR投照拍片,取得患者的不同部位的DR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68例跟骨外伤患者经过X线或CT扫描确诊为跟骨骨折的有60例,采用足部正斜位DR检查发现跟骨骨折29例,底部轴位DR检查发现跟骨骨折43例,跟骨俯卧轴位DR检查发现跟骨骨折55例。

三种轴位的DR检查的跟骨骨折显示率分别为48.3%、71.7%和91.7%;三种轴位DR检查的显示率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跟骨俯卧轴位的DR拍摄具有较高的显示率,可提高跟骨骨折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R calcaneal prone axial projection value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fracture of calcaneus. Methods 68 cases of calcaneal injury patients were foot is oblique,bottom axial and calcaneal prone axial DR projection of films,made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DR slice images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68 cases of calcaneal injury patients after X-ray or CT scan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calcaneal fractures in 60 cases,found 29 cases of calcaneal fractures by foot is oblique DR inspection,the bottom axial DR examination revealed 43 cases of calcaneal fractures of calcaneus prone,axial DR examination revealed 55 cases of calcaneal fractures. Three kinds of axial DR examination of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 showed rates were 48.3%,71.7% and 91.7%;the three axial DR checking showed that the rat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alcaneal prone axial DR shooting the show rate is high,can improve the diagnosis of calcaneal fracture rate,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Calcaneal fracture prone;Axial;DR examination;Diagnosis跟骨骨折[1-3]是骨科中较为常见的骨损伤,在跟骨受到突然的高速的外力时极易导致跟骨骨折。

盘点跟骨轴位的拍摄方法,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

盘点跟骨轴位的拍摄方法,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

盘点跟骨轴位的拍摄方法,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前几天,我在群里分享了跟骨轴位的拍摄方法,和大家交流时感觉拍摄效果还不错。

这两天群里大神想出了各种的跟骨轴位拍摄方法,真的是集思广益。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为我们技师点赞。

下面我来结合群里分享的,给大家盘点一下我们跟骨轴位的几种拍摄方法。

常规外伤型病人这类病人通常都是因为外伤过来就诊的,或跳高,或摔伤等情况。

拍摄时踝部弯曲也是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符合大多数病人的拍摄要求。

体位设计:病人仰卧或坐于摄影床上,没有摄影床的坐在板凳上。

病人腿伸直跟骨贴在摄影床上,足的矢状面垂直于摄影床。

对侧膝部弯曲脚踩在摄影床上,支撑身体的平衡。

用布带将被检者足尖向后拉,使踝关节背屈。

体位设计中心线: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5°-45°从跟骨中心射入。

中心线显示影像:跟骨轴位影像都能显示出来。

跟骨轴位图像优点: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这个方法都可以使用,是一种常规方法。

缺点:不适用石膏固定等病人,拍摄时由于石膏固定后,踝关节无法背屈,显示不是很理想。

灵活行动型病人这类病人通常都是四肢灵活能行动的,来医院检查也只是跟骨疼痛,并没有受到外伤等情况,临床医生开的跟骨轴位检查单。

体位设计:摄影架横放下拉最低,病人面对摄影架靠近一侧,患侧足部踩在摄影架中心,身体前倾作起跑式动作,球管放在病人背后。

体位设计局部放大中心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5°-45°从跟腱到足底斜下射入。

中心线显示影像:跟骨轴位影像大部分都能显示出来,对于跟骨后部分骨折显示很理想。

跟骨轴位图像优点:对于正常的、四肢灵活的病人来说,这个方法可以一试,简单粗暴。

缺点:不适用于外伤、卧床不起等病人,有可能加重病情。

同时要注意摄影架,太用力容易损坏摄影架等。

石膏固定型病人这类病人跟骨已经骨折并石膏固定了,如果我们还让病人足部弯曲是不太现实的。

但是这种方法恰好可以一试,解决这类病人的跟骨拍摄问题,效果不错。

Broden位投照在跟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Broden位投照在跟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Broden位投照在跟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瞿慧【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年(卷),期】2014(000)007【摘要】目的:探讨分析Broden位投照在跟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其进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投照检查及Broden位X线投照检查,观察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骨折检出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Broden位X线投照检查的骨折检出率为93.5%(43例/46例),跟骨侧位+轴位X线投照检查的骨折检出率为78.3%(36例/46例),X2值分别为5.385和6.238。

Broden位X线投照检查的骨折检出率明显高于跟骨侧位+轴位X线投照检查,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Broden位投照在跟骨骨折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将其与跟骨侧位+轴位X线检查的结果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跟骨骨折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总页数】1页(P80-80)【作者】瞿慧【作者单位】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湖南株洲41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相关文献】1.浅谈多角度Broden位X线投照在跟骨骨折诊断中的意义 [J], 张允国2.多角度Broden位投照法在跟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关牛仔;林岗;文康彦;谭仲伦;苏佳娜;李基才3.跟骨骨折Broden位X线投照的临床价值 [J], 李国鸿;胡剑波4.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投照在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张雄健5.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投照在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张雄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X线跟骨轴位的最佳投照方法的专题报告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张天成
跟骨是最大的一块附骨,呈不规则形。

从上面观察其形状约为长方形,其长宽比约为2:1,由于跟骨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对获取其正位影像的方法为轴位摄影。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占全身骨折的 1.5 %,占所有跗骨骨折的60%,常由突然
的高速冲击力作用于足跟引起的。

最常见的损伤机制是机动车事故或由于高处坠落跟骨首先触地所造成。

〔1〕其预后往往因不同的个体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骨折类型的不同
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有的跟骨骨折本应恢复较好,但由于诊断不及时,结果往往令人失望。

〔2〕由于X线检查具有快速、无创、低成本等优点,目前已成为诊断跟骨损伤的常用方法。

本文探讨跟骨轴位的投照方法以及对此法对跟骨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组选取2008年2月〜2008年9月,临床怀疑跟骨骨折患者35例,男26例,女9例。

年龄31〜67岁,平均49岁。

致伤因素28例为高处坠落跟骨触地损伤,9例为交通事故。

临床表现患者有典型的外伤史,足跟部疼痛,病足均不能着地,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及皮下淤血,压痛感明显。

均摄跟骨侧轴位片。

所用仪器为飞利浦专用摄片机,DR系统,ACE自动曝光系统,GE—PACS系统。

片示:
跟骨轴位片显示跟骨呈轴位投影像,载距突、跟骨体和跟骨各突均能清晰显示。

跟骨外伤病人原则上都应摄跟骨正侧位轴位片
投照方法临床怀疑跟骨骨折均应摄跟骨轴侧位,其中跟骨侧位的投照是难点,尤其是日常工作中一定遇到过打了厚厚的石膏来摄跟骨轴位和侧位的,现归纳如下
( 1)体位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对侧膝部弯曲。

被检测下肢伸直,踝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踝关节极度背屈,可用一绷带绕于足部.嘱患者向后拉住。

这样能帮助踝关节背屈,使跟骨不致被跖骨和跗骨所重叠。

如患者踝关节因疼痛或因功能受限(如石膏固定)不能背屈时,可将下肢用沙袋垫高,使足长轴与台面形成直角,并适当增加焦片距以补偿较大的物片距。

(2)中心线向足底倾斜35-45 度,从内外踝连线中点摄入,经过第三跖骨的底部射入胶片中心。

中心线倾角的大小,以踝关节背屈的角度来决定,角度大者,中心线倾角可小,角度小者,中心线倾角应加大,倾角的原则是垂直于跟骨长轴与台面平角的角平分线。

在病人极度痛苦或石膏固定的情况下,应适当抬高患肢,将踝关节处垫高,垫到跟骨长轴与胶片成基本垂直即可,并加大投照角度。

(3)使用滤线器,焦片距120CM摄片条件参考跟骨侧位片,应注意“阳极效应”。

质控要求
( 1 )跟骨投影其横径与纵径之比为1 :2
( 2)距下关节应显示。

( 3)距下关节到跟骨粗隆部,均应清晰显示
( 4)无明显伪影,层次丰富,对比良好若跟骨影像显示其长宽比例大于或小于2:1,则说明摄影时所打角度不合适。

角度小
了则比例小于2:1 ;角度打了则比例大于2:1.
在这里我想重申一个基本摄影原则,就是x 线束应垂直摄入被检部位。

注意要点: 1 要把解剖位置记清了,心里大概有跟骨的位置和跟距关节的位置,倾斜角度随着跟骨屈曲而改变,当然,是在35-45 度之间。

当然,主要是操作人员用心就行。

2碰到有石膏的病人,不用用力牵拉,轴位你要把小腿垫高后,放入暗盒再向足跟侧倾斜中心线即可。

踝关节处垫高,垫到你认为跟骨长轴与胶片成基本垂直即可,中心线向头侧倾斜,当然投照条件要适当。

3注意“阳极效应”
4采用起跑式的投照方法,患足踏于暗合上方,足底与胶片平行,踝关节尽量屈曲,
身体前扑,将重心前移;健足跨前一步,类似起跑动作;球管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5度,通过跟腱穿过第五跖骨基底部达暗合。

有时不实用,实际工作中不是每位患者都能达到体位要求的
5足底的软组织厚度大约2CM加上摄取跟骨轴位时要斜球管,更据光学投影的原理跟骨在照片上投影时要梢向上移约1-2CM,因此,摄取跟骨轴位时将足底软组织
与暗合边缘平其即可达到最好的取景效果。

6拍跟骨轴位片时,如果踝关节的屈曲度小,那么球管向头侧倾斜度要大。

一般轴位的KV 要比侧位大3~5KV,这样拍出来的效果会比较好。

7防止跟骨变形,下肢长轴、暗盒长轴和中心线射入方向三者就保持一致,可借助绷带牵
拉,中心线倾角的大小,以踝关节背屈的和度来决定,角度大者,中心线倾角可小,倾角的原则是垂直于跟骨长轴与台面平角的角平分线!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