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阅读和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滴积累,课堂内外
——小议古代诗歌的阅读与积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①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①紫薇: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登临浮云楼赋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开头两句,“霭霭春空”描写云层低垂,春雨迷蒙,而“画楼森耸凌云渚”表现浮云楼雕栏画栋的美和高耸人云、俯瞰沙渚的气势。
B.“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两句,既称赞杜牧题浮云楼诗写得绝妙,也隐约道出自己具有登高能赋的才情。
C.“惆怅相思迟暮”上承“关情”,下启追忆,表现作者在人生迟暮之年登临此楼,自然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内心倍感惆怅。
D.“悄无人、舟横野渡”化用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但着一“悄”字,那种落寞孤寂的心境全出。
E.词作上片和下片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上片写景叙事,下片集中抒情,全词景物切换自然,意境清新,语淡而情切。
15.前人认为上片结尾三句“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是“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4. CE(C“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有误,E“表达方式明显不同”欠妥)(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①这三句融情于景,借塞鸿、岸柳、纷絮等意象来抒发离愁别恨,尤其是“柳”谐“留”音,见柳思人,以此表达惜别怀远之情。②离人似高飞的鸿雁,一去无踪,而最能牵动人们离愁别绪的岸柳却一眼望不到头,“塞鸿难问”与“岸柳何穷”构成对比,使离别的愁绪表达得更加深切。③“愁思”本为无形的东西,作者以“纷絮”喻别愁,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思化为有形之物,将愁思之多而纷乱表现得淋漓尽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以上为今年武汉市二月调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部分及参考答案。古代诗歌阅读部分在这次考试中对学生而言是难点,不论是多选题还是主观题,学生失分都很严重。在分析了学生的答案,了解了学生的答题过程后,我觉得学生们在诗歌阅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一、阅读习惯不好
多选题部分,大部分学生能够选出E项,说明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掌握得还是不错的,但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肯定地选出C项,而此选项中“表现作者在人生迟暮之年登临此楼,自然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是
错得很明显的。词中“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明显表明作者思慕的对象是一位女子。况且作者廖世美是宋代人,怎么会无端思念晚唐的杜牧呢?上课的时候讲到这一点,学生哇哇大叫,说是试卷上并没有注明廖世美是宋朝人,如果知道,一定能够选出来。原来,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这首词前面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单单只看到后面的廖世美。诗歌阅读题的文字部分非常少,可谓字字千金,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都会强调读题时不要漏掉任何信息,从题目、作者、作者年代、诗歌到注释。所以,此次的失误再次证明,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要遗漏任何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二、平时积累太少
这次的主观题是鉴赏诗句,也是平时训练比较多的题型。这类题型首先要能够读懂诗句,写出诗句的妙处,其次,如果句中用到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答题时一定要点出,并分析。这次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都只能答出融情于景,少量学生还能答出“柳”谐“留”音,“塞鸿难问”与“岸柳何穷”构成对比基本上没有学生答出,这一点在教师们的意料之中,而以“纷絮”喻别愁,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思化为有形之物,将愁思之多而纷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应该来说是很明显的,但是没想到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答出比喻,即使答出以纷絮喻愁的学生也答不出这个比喻凸显了愁思如柳絮多而纷乱的特点。
这个比喻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贺铸写愁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在《青玉案》中一连用三个比喻来写愁,将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纷乱而繁杂的闲愁描摹得淋漓尽致。高中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收入了李煜的《虞美人》,在鉴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教师都会强调此句比喻的效果,以春水比喻愁,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愁之多,愁情之汹涌。而大部分教师也都会适当延伸,列举其他写愁的名句,让学生比较鉴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喻体的不同作用。比如上文提到的贺铸的名句,还有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让无形的愁有了重量,突出了愁之重。
这次考试中学生不能很快发现“别愁纷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学生对这种比喻太陌生,主要还是平时积累太少,记得的经典诗词句子太少,阅读过程中无法迁移思考,无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高中阶段,诗歌鉴赏的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落实课内
对于课本上的诗歌,很多学生仅满足于背下来,应对默写,殊不知现在的名句名篇默写不是死记硬背下来就能搞定的,情景式默写要求学生对文章能够透彻理解。如果不加理解,死记硬背,根本就不知道填什么句子,背下来也没有用。甚至还有学生对于学过的诗歌,课本上没有要求背,就完全不背,学过之后什么印象都没有,到高三复习的时候甚至不记得学过。
要提高诗歌的阅读能力,一定要多读多背,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也是经验之谈。不管学什么都要打好基础,投机取巧是不会有效果的。学习诗歌也是一样,只有在不断的读与背之中,对于诗歌的题材,古人的情感,诗歌常用的手法,典故,诗歌常用意象的独特含义,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等等,才会越来越熟悉,阅读诗歌的障碍才会越来越少,理解起来才会越来越容易。经过高三的一轮复习之后,很多学生对于诗歌阅读部分的常考题型,诗歌中的情感,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都能够很好掌握,但读不懂诗歌,知道这些知识也无从下手。就好比一个厨子练好了厨艺,却没有食材,想要大展身手,却也无能无力。这种学生往往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