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饱和溶液和溶解度

合集下载

溶解度(讲义及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溶解度(讲义及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知识点睛溶解度(讲义)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温度下,向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转化对大多数固体(除 Ca(OH)2 外)来说,温度越高,溶质的溶解性越强。

2.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①定义: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

②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与溶解度(S)的关系:ω=SS +100 g×100%(2)气体的溶解度①定义:该气体的为101 kPa 和一定时,在水里溶解达到状态时的气体。

②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

3.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均可表示固体物质的随的变化情况。

(1)溶解度曲线中的点①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对应的溶液必然是溶液。

②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液,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液(有剩余的溶质)。

③交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中的线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如K NO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曲线比较平,如N aCl。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曲线坡度下降,如C a(OH)2。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或减小)的物质,(或)温度,可将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④确定结晶方法a.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降温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物质。

b.蒸发溶剂结晶(蒸发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_的物质。

二、精讲精练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一定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硝酸钾B.温度一定时,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D.温度一定时,在食盐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蔗糖肯定不再溶解2.一定温度下,检验某物质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最简单的方法是。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就是不饱和溶液。

4.浓溶液和稀溶液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我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概念。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就是不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解度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因素: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3)举例:盐易溶于水却不易溶于汽油,油脂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蔗糖和食盐都易溶于水,但在同温同量溶剂情况下,所能溶解的最大量不同。

注:1.目前我们所学的所有的固体物质(熟石灰即氢氧化钙除外)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有的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比较溶解度时一定要在同温度下比较,否则不具可比性。

三.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用描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2、意义:(1)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曲线上任何一点表示的都是某温度的溶解度。

(2)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恰好是饱和溶液,曲线以上的各点,表示的都是有未溶溶质的过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各点表示的都是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等级五、溶解度公式溶解性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C 20溶解度/g大于10g大于1g小于1g小于0.1g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溶解物质的质量是一定的,反之,任意量的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或溶质质量与溶液的质量比是一定的,如果把一定温度下溶剂的量规定为100g ,此时所溶解溶质形成饱和溶液时的质量称为溶解度。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而饱和溶液是指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已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溶解度是衡量溶剂对溶质溶解能力的指标。

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越大,说明溶剂具有更强的溶解能力。

而饱和溶液则反映了溶剂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溶解的最大量溶质。

当达到饱和状态时,溶剂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溶解度的值也就确定下来了。

其次,温度对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能够增加溶剂分子的动能,使其具有更大的分子间间隔,从而有利于溶质分子插入其中。

因此,高温下溶质的溶解度较高,更容易形成饱和溶液。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此外,溶解度还受到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吸引力越大,溶解度也就越大。

例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大,而非极性溶质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也较大。

此外,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浓度也会影响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的形成。

一般来说,当溶剂中溶质的浓度接近其溶解度时,饱和溶液会形成。

然而,如果溶质的浓度远低于其溶解度,那么饱和溶液的形成速度会很慢,甚至无法形成饱和溶液。

综上所述,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是紧密相关的。

溶解度是溶剂对溶质溶解能力的指标,而饱和溶液则表示溶剂已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

溶解度受到温度、相互作用力和溶质浓度的影响。

对溶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溶解过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相关问题。

高三化学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的计算

高三化学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的计算

高三化学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的计算溶液是由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可见混合物。

在化学中,饱和度和溶解度是描述溶液中某种物质的溶解程度的重要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如何计算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

一、溶液的饱和度的计算1. 饱和度的概念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当溶液中的溶质量达到饱和度时,溶液被称为饱和溶液。

2. 饱和溶解度的计算方法饱和溶解度可以用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分数或溶质在溶剂中的摩尔分数来表示。

下面将以质量分数为例进行计算。

饱和溶解度(g/100g溶剂)=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00%3. 实例分析以NaCl在水中的饱和溶解度为例进行计算。

假设在25摄氏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2g NaCl。

饱和溶解度(g/100g水)= (36.2g/100g)× 100% = 36.2%二、溶解度的计算1. 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单位体积内溶解的溶质量。

溶解度的单位可以是g/L或mol/L,具体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2.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溶解度的计算可以根据溶解度曲线进行。

溶解度曲线是表示溶质在不同温度下在固定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图线。

通常,溶解度曲线可以通过实验测定获得。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逐渐加入溶质并观察其溶解状况,可以得到溶解度随溶质质量或摩尔分数的变化情况,绘制出溶解度曲线。

3. 实例分析以K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例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得知在25摄氏度下KCl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34.7g/100g水。

三、饱和溶解度与溶解度的关系饱和溶解度体现了在特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到达最大限度的情况,而溶解度体现了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饱和溶解度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理解。

饱和溶解度曲线可以显示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度的最大值。

在溶解度曲线上,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分数超过饱和溶解度时,溶液会出现过饱和,可能会发生结晶现象。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物质的量,通常用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解物质的质量来表示。

而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所形成的溶液。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也就越高。

这是因为在相同的温度下,溶解度与溶质在溶剂中的相互作用力有关,而溶质在溶剂中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解度也就越大。

举个例子,以氯化钠为例,当温度为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0g/100mL。

也就是说,在20℃下,100mL的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的氯化钠。

当溶解了36.0g的氯化钠后,再往水中加入氯化钠,氯化钠就不会再溶解了,此时形成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而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就是36.0g/100mL,也就是说,饱和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36.0%。

需要注意的是,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并不是线性关系。

在溶解度较小的情况下,溶解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可以近似看作线性关系。

但是当溶解度较大时,溶解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线性关系了。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也就越高。

这对于化学实验
和工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实验和生产中,需要根据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来确定溶液的浓度,以保证实验和生产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原理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原理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原理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所能溶解的最大量。

而饱和溶液则是指在给定温度下,已经达到溶解度的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稳定混合物。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形成是由一系列原理和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本文将探讨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原理及其相关因素。

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对溶解度具有显著影响。

一般来说,在固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原因是随着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使得溶剂分子对溶质分子的吸引力增强,有利于溶质的溶解。

然而,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这是因为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与气体溶解过程中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减弱有关。

2.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的情况,压力对溶解度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亨利定律指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

增加气体的压力将增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接触的机会,从而促进气体的溶解。

3.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是决定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质分子更容易被溶剂分子吸引和包围,从而溶解度越大。

4. 溶质与溶剂的化学性质溶质与溶剂的化学性质也会影响溶解度。

对于离子化合物而言,其溶解度取决于化合物的溶解度积。

溶解度积是指溶液中离子浓度的乘积,它与溶解度呈正相关关系。

对于有机化合物而言,极性溶剂更易溶解极性溶质,而非极性溶剂更易溶解非极性溶质。

二、饱和溶液的形成原理饱和溶液的形成是通过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在溶液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和稳定分散,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体系。

当溶质分子溶解在溶剂中时,其遵循分子间相互作用原理,如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氢键形成。

这些相互作用力使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结合,逐渐稳定在溶剂中。

当溶质分子的溶解度达到一定的饱和程度时,溶液中的溶质浓度不再变化,形成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形成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弱有关。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强下,固体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饱和溶液则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加入的溶质无法再继续溶解的溶液。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是化学中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溶解过程和饱和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这是因为温度的变化能影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影响溶解过程。

2. 压强:对于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压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呈正比关系。

增加压强会使气体更容易溶解到溶液中。

3. 溶质和溶剂性质: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也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例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高,而非极性溶质更容易溶解于非极性溶剂。

二、饱和溶液的形成当向溶剂中加入溶质时,溶质开始溶解。

最初加入的溶质数量较少,因此大部分会与溶媒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合适溶解度的溶液。

随着继续加入溶质,达到一定溶质量时,溶质的溶解速率与析出速率达到平衡,此时形成了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可以通过以下条件之一得到:1. 在特定温度下,加入溶质直到不能再溶解。

2. 将溶质逐渐加入,直到达到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最大相互作用。

三、饱和溶液中的溶质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当溶质为离子时,它会与溶剂中的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离子形成电离平衡。

这种电离平衡决定了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四、溶液中的浓度单位溶解度可以用各种浓度单位来表示,如质量分数、摩尔分数、摩尔浓度等。

其中质量分数指的是溶质在溶液中所占总质量的比例,摩尔分数则指的是溶质的摩尔数与总摩尔数的比值,摩尔浓度则是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的体积的比值。

五、应用溶解度和饱和溶液在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溶解度的变化可以用来调整药物的给药方式,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在工业中,溶解度的研究可以用来改进化学反应的条件;在环境科学中,了解溶解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溶解度与饱和度

溶解度与饱和度

溶解度与饱和度溶解度和饱和度是两个物理化学概念,在化学和环境科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溶解度和饱和度的概念、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一、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完全溶解所达到的最大浓度。

溶解度与溶剂的性质、溶质的性质以及温度有关。

通常用溶质在100克溶剂中的质量或体积来表示溶解度。

当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或体积超过溶解度时,就会发生过饱和。

二、饱和度的概念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溶质所占的体积或质量与溶剂所占的体积或质量之比。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了最大值,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饱和度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当饱和度为100%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当饱和度为0%时,溶液为无饱和状态。

三、影响溶解度和饱和度的因素1.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溶质和溶剂的极性、分子大小、晶格结构等因素会影响溶解度和饱和度。

极性溶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2.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的热运动,促使溶质分子更容易逃离晶体、进入溶液中。

3. 压强: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的情况而言,压强对溶解度有影响。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加而增大。

四、测量溶解度和饱和度的方法1. 饱和溶液浓度法:将溶质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溶剂中,逐渐加热并搅拌,直到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记录最后溶解的溶质质量或体积,即可得到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和饱和度。

2. 电导率法:根据溶液中的电离种类和浓度,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来确定溶解度和饱和度。

3. 理论计算:可以通过各种方程和公式来估算溶解度和饱和度,如溶解度平衡常数计算等。

五、应用领域1. 化学工程:溶解度和饱和度对于溶液的制备和分离过程非常重要。

在石油化工、医药制造和食品加工等行业中,溶解度的控制是生产工艺的关键之一。

2. 环境科学:溶解度和饱和度的研究对于了解水体中的溶解性物质的浓度分布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如环境监测中对水体中污染物的检测。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在化学中,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饱和溶液则是指当添加的溶质量达到溶解度时,溶剂已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

溶解度可以用来描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发生相互作用,其中包括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溶解度取决于这些相互作用的强弱,以及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溶解度通常用摩尔溶质对溶剂的质量比或溶质对溶剂的体积比来表示。

例如,对于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溶解度通常用溶质的摩尔分数表示;对于液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溶解度通常用溶质的体积分数表示。

溶解度还可以用溶剂的质量或体积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固定的,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溶解度来确定溶质的数量。

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和溶质性质有关。

在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增加,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溶质分子的动能,使其分散到溶剂中。

然而,对于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因为气体分子在溶液中的能量增加,导致其从溶液中释放出来。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小,因为溶解过程中溶质多为普通的分子,压力对其溶解度的影响较弱。

但是,对于溶解度与气体的溶解有关的情况,压力对其影响较为显著。

根据亨利定律,溶液中的溶质浓度与气体的分压成正比。

因此,增加气体的压力可以增加溶质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溶质性质对溶解度也有影响。

某些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因此其在溶液中的溶解度相对较低。

这可以用溶剂溶质相互作用力和分子间间隔的大小来解释。

例如,氟化钙是一种难以溶解的化合物,因为钙离子和氟离子之间的吸引相互作用较强,导致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

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也会影响饱和溶液的性质。

浓溶液中溶质的分子较多,相互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增强,因此浓溶液中的饱和溶液通常具有比稀溶液更高的密度和粘度。

总之,溶解度和饱和溶液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不仅可以用来描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还可以通过增加溶质的含量或改变温度和压力来控制溶液的性质。

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积的计算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积的计算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积的计算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液是指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在溶液中,溶质的饱和度和溶解度积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讨论如何计算溶质的饱和度和溶解度积,以及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应用。

一、饱和度和溶解度积的计算1. 饱和度的计算: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溶质所能溶解的最大量。

通常用质量分数或溶质的摩尔分数表示。

计算饱和度的公式如下:饱和度 =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总质量) × 100%例如,若有100g的溶剂中溶解了30g的溶质,则饱和度 =(30g/100g) × 100% = 30%。

2. 溶解度积的计算:溶解度积是指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生成的离解物质的浓度乘积。

例如,对于电解质NaCl,其离解方程式可以表示为NaCl(s) ↔ Na+(aq) + Cl-(aq)。

溶解度积的计算公式如下:溶解度积 = [Na+][Cl-]其中,[Na+]和[Cl-]分别代表饱和溶液中Na+和Cl-的浓度。

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1.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不同溶质质量与溶液中质量分数或摩尔分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步骤如下:a. 确定实验温度并准备一系列试管中的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递增。

b. 每个溶液用适当的方法(如蒸发法或滴定法)测定其溶质的质量或浓度。

c. 将测得的数据绘制在坐标系中,横坐标表示溶质的质量或浓度,纵坐标表示溶液的质量分数或摩尔分数。

d. 连接数据点得到溶解度曲线。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影响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和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a. 温度: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增加。

但对于一些物质来说,如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在温度上升时会降低。

b.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在液体中的情况,增加压力会提高溶解度。

对于固体溶质在液体中的情况,压力的变化对溶解度影响较小。

(完整word版)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2),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2),推荐文档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符号:S ,单位:g ,公式:S=(m 溶质/m 溶剂 )×100g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差别很大,从溶解度角度,可将物质进行如下分类:3.绝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个别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二、沉淀溶解平衡 1.溶解平衡的建立讲固态物质溶于水中时,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分子或离子脱离固体表面进入水中,这一过程叫溶解过程;另一方面,溶液中的分子或离子又在未溶解的固体表面聚集成晶体,这一过程叫结晶过程。

当这两个相反过程速率相等时,物质的溶解达到最大限度,形成饱和溶液,达到溶解平衡状态。

溶质溶解的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晶体析出溶解平衡固体溶解结晶溶液中的溶质溶解固体溶质结晶溶解结晶溶解结晶溶解v v v v v v2.沉淀溶解平衡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任何难溶物质的溶解度都不为零。

以AgCl 为例: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便得到饱和溶液,即建立下列动态平衡:AgCl(s)Ag +(aq)+Cl -(aq)3.溶解平衡的特征1)动:动态平衡2)等:溶解和沉淀速率相等3)定:达到平衡,溶液中离子浓度保持不变4)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将发生移动,达到新的平衡。

三.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难溶性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溶度积常数。

2)表达式:即:AmBn(s)mA n+(aq)+nB m -(aq) Ksp =[A n+]m ·[B m -]n例如:常温下沉淀溶解平衡:AgCl(s)Ag +(aq)+Cl -(aq),Ksp(AgCl)=[Ag +][Cl -] =1.8×10-10常温下沉淀溶解平衡:Ag 2CrO 4(s)2Ag +(aq)+CrO 42-(aq),Ksp(Ag 2CrO 4)=[Ag +]2[CrO 2- 4] =1.1×10-12溶解 沉淀3)意义:反应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溶液的饱和度的计算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溶液的饱和度的计算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溶液的饱和度的计算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溶液的饱和度的计算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溶液是由溶质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混合物。

饱和溶液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质无法继续溶解的溶液,此时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1.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质量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质量。

溶解度可以用质量浓度或摩尔浓度表示。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与溶质种类、溶剂种类以及温度有关。

2. 温度对溶液溶解度的影响温度对溶解度有显著影响。

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增加;相应地,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解度会减小。

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溶解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当温度升高时,溶解过程吸收的热量增加,导致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使得溶质更易溶解于溶剂中,溶解度增加。

相反,当温度降低时,溶解过程吸收的热量减少,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溶解度减小。

3. 溶解度曲线为了更好地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溶解度曲线是在一定条件下测定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形。

通常,溶解度曲线呈现出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的趋势。

4. 饱和溶液的饱和度计算饱和溶液的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溶质量与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比值的百分数。

饱和度计算的公式如下:饱和度(%) = (实际溶质量 / 溶解度) × 100%5. 示例以氯化钠(NaCl)在水中的溶解为例,假设在25摄氏度下,该溶解度为36克/100毫升。

若实际溶质量为30克,则饱和度计算如下:饱和度(%) = (30克 / 36克) × 100% = 83.33%根据计算可得,溶解了30克氯化钠的溶液的饱和度为83.33%。

总结: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与温度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通常会增加。

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完整版)溶解度

(完整版)溶解度

二、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3.影响因素: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溶质、溶剂的本性,其次是温度(固体溶质)或温度和压强(气体溶质)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变化较大的如硝酸钾、变化不大的如氯化钠,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比较特殊,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

4.溶解度曲线:(1)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③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等。

5.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要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例题2】对照溶解度概念分析“36 g食盐溶解在100 g水中,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这句话应怎样改正。

【解析】溶解度概念包括四要素:“一定的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题中错误之处在于:一没有指明在什么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二没有指明是否达到饱和状态,所以不正确。

【答案】在20 ℃时,36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所以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

【例题3】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在10 ℃时,在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 g甲物质;在30 ℃时,将23 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3 g乙物质。

则2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A.甲=乙 B.甲<乙C.甲>乙 D.无法确定【解析】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一定要在相同温度下进行。

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与溶解度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于溶剂中,溶液中已经溶解的溶质量达到了极限,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而溶解度则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所需的溶质质量。

一、饱和溶液的特性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是恒定的,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不再变化。

如果继续向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它们将不会溶解,而只会沉淀出来。

另外,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也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或增加溶剂量来使其超过饱和度,从而得到过饱和溶液。

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温度对溶解度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固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 压力: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更多地发生在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下。

根据亨利气体溶解定律,气体溶解度与气体压强成正比。

3. 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极性和溶质的极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极性溶剂通常能溶解极性溶质,而非极性溶剂则更容易溶解非极性溶质。

4. 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影响溶解度。

例如,如果溶质分子之间具有氢键或离子键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则其溶解度通常较小。

三、溶解度的计量和表示溶解度是通过溶质在溶剂中所占的质量比例来计量的。

常用的表示方式有以下几种:1. 质量分数: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质量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

2. 摩尔分数:表示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中所有物质的摩尔数之比。

摩尔分数通常用小数表示。

3. 体积分数:表示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体积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

四、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应用饱和溶液和溶解度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些常见的应用包括:1. 矿物提取:在矿石的冶炼过程中,通过调节温度和溶剂来控制溶质的溶解度,从而实现对有用金属的提取。

2. 药物设计:药物的溶解度是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节药物分子的溶解度可以改变其在体内的溶解速率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药效。

化学实验研究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

化学实验研究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

化学实验研究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是化学实验中重要的概念和参数。

在研究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时,我们通常会关注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影响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其中涉及的理论原理。

一、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1. 饱和溶液的定义与计算方法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当溶质无法再溶解于溶剂中时,我们称这个溶液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可以用单位体积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质量或溶质摩尔数来表示。

计算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时,我们通常会用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或摩尔数与溶剂的体积进行比值运算。

以溶解度用质量表示为例,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溶解度 = (溶质质量 / 溶剂体积) × 100%其中,溶质质量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溶剂体积是指溶剂的体积。

通过测量溶解度,我们可以了解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从而进一步探索实验条件对溶解度的影响。

2. 溶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溶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溶剂中的最大溶解度。

溶度通常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和实验条件有关。

溶度可以用质量溶解度或摩尔溶解度来表示。

质量溶解度是指单位质量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质量,摩尔溶解度是指单位摩尔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摩尔数。

通过计算质量溶解度或摩尔溶解度,我们可以了解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计算溶度的方法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类似,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溶度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 100%或溶度 = (溶质摩尔数 / 溶剂体积) × 100%通过测量溶度,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溶质在某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从而了解不同溶质的溶解特性以及溶剂对溶质溶解的影响。

二、溶解度与饱和度的影响因素溶解度和饱和度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 溶质的种类与性质不同的溶质由于其不同的分子结构和间相互作用力,会对溶解度和饱和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溶解度与溶液饱和度的关系

溶解度与溶液饱和度的关系

溶解度与溶液饱和度的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溶液无处不在。

从我们喝的咖啡到洗衣粉,都是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

溶解度和溶液饱和度是描述溶液中溶质溶解程度的重要参数。

本文将探讨溶解度与溶液饱和度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对较高,而在醇类溶剂中的溶解度较低。

这是因为水分子与氯化钠离子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力,有利于氯化钠的溶解。

而溶液饱和度则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中溶质溶解到达最大限度时的状态。

当继续向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时,溶质无法完全溶解,会在溶液中沉淀出来。

这是因为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已经占据了溶剂分子之间的空隙,无法再容纳更多的溶质。

溶解度和溶液饱和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溶解度高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其溶液饱和度也会相对较高。

例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因此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食盐溶液的饱和度也相对较高。

这就意味着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高,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动态平衡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然而,并非所有物质的溶解度与溶液饱和度之间都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

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温度对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产生影响。

例如,饱和盐水在加热后,溶解度会增加,因为温度的升高使得水分子的运动更加剧烈,有利于溶质的溶解。

此外,压力对溶解度和溶液饱和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增加压力可以提高溶质的溶解度。

例如,二氧化碳在汽水中的溶解度就受到压力的影响。

当汽水瓶口封闭时,增加压力可以使二氧化碳更多地溶解在水中,提高溶液的饱和度。

总而言之,溶解度和溶液饱和度是描述溶液中溶质溶解程度的重要参数。

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溶解度高的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其溶液饱和度也相对较高。

化学反应的溶解度与饱和度

化学反应的溶解度与饱和度

化学反应的溶解度与饱和度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溶解度与饱和度是导致化学反应发生与否以及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与饱和度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探讨化学反应的溶解度与饱和度。

一、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指的是在特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可以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通常用溶解度的单位来表示,如g/L、mol/L等。

溶解度的大小取决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温度和压力等因素。

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温度对溶解度有着显著影响。

一般而言,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 压力:压力对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有影响。

当液体中所溶气体的分压增加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也会增大。

3. 溶质与溶剂的性质: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越大,溶解度越大。

例如,极性分子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高。

4. pH值:对于酸碱性物质,其溶解度受pH值的影响。

有些物质在不同pH值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三、溶解度与饱和度的关系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溶质达到最大溶解度时的状态。

当溶质不再溶解时,称溶液达到饱和。

溶质溶解度的增大,会导致饱和度的增加。

当溶质的溶解度小于饱和度时,溶液为亚饱和溶液;当溶质的溶解度等于饱和度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当溶质的溶解度大于饱和度时,溶液为过饱和溶液。

溶质达到饱和度后,若继续加入溶质,则会发生沉淀反应,即溶液中的物质会以固体的形式析出。

同样地,如果在过饱和状态下改变温度或压力等条件,也会引起溶质的析出。

总结:化学反应的溶解度与饱和度是化学反应过程中重要的概念。

溶解度是指溶剂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溶解的最大溶质量,受温度、压力、溶质与溶剂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而饱和度则是溶液中溶质达到最大溶解度的状态,当溶质溶解度小于饱和度时,溶液为亚饱和溶液,等于饱和度时为饱和溶液,大于饱和度时为过饱和溶液。

了解溶解度与饱和度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背后的原理与机制。

溶液的饱和与溶解度的实例分析

溶液的饱和与溶解度的实例分析

溶液的饱和与溶解度的实例分析在化学中,溶液是指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一个均匀的混合物。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量达到饱和状态时,溶液被称为饱和溶液。

溶液的饱和与溶解度是化学中重要的概念,下面将通过两个实例来进行分析。

实例一:食盐溶解在水中食盐(氯化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质,而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之一。

当我们将食盐加入水中并搅拌,开始时会观察到食盐逐渐溶解。

这是因为水分子与食盐晶体表面的离子相互作用,使食盐逐渐分解为正离子(钠离子)和负离子(氯离子),并被溶剂水分子包围。

随着食盐加入水中的继续,溶解过程变得越来越缓慢,直到最终停止,无法再观察到食盐的溶解现象。

此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即溶液中不能再溶解更多的食盐。

此时的溶解度就是食盐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我们可以通过在恒定温度下继续向饱和溶液中添加食盐,观察到食盐无法溶解而沉积在容器底部。

这充分说明了溶解度的概念,即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实例二:二氧化碳在汽水中的饱和溶解度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它可以在溶剂中溶解形成饱和溶液。

以汽水为例,汽水中加入了二氧化碳气体,当我们打开汽水瓶盖时,可以听到“嘶嘶”的声音,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在汽水中的过程。

随着二氧化碳的溶解,汽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增加。

当二氧化碳气体饱和溶解在汽水中时,溶液中的二氧化碳分子数量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即二氧化碳分子同时溶解和返溶。

此时,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较低的温度下,溶液的溶解度较高;而在较高的温度下,溶液的溶解度较低。

这也是为什么在热天喝汽水时,汽水中的二氧化碳会相对较少的原因。

总结通过以上两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溶液的饱和与溶解度的概念是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存在的。

溶液可以是固体溶解在液体中,液体溶解在液体中,气体溶解在液体中等等。

而溶解度则受到温度、压力、溶剂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溶液的饱和与溶解度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好地应用于化学实验、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
考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够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简便方法是继续加入相同溶质看是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同一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二结晶的分类及运用 1.降温结晶(又称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将硝酸钠从其水溶液中析出)。

2.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海水晒盐)。

3.升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熟石灰从其水溶液中析出)。

考点三、练习题 1.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2.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晶体
B.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D.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3.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
B.4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C.t℃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与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60 ℃时,100 g水中加入12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的是硝酸钾不饱和溶液
(1) (2)
4.上图(2)是NaCl、MgSO4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在t1℃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才相等B.t1 ℃~t3 ℃,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在t2 ℃时,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 ℃降至t2 ℃时,有晶体析出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B.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是乳化作用的结果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D.增大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大氧气的溶解度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降低温度能使任何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B.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均可以增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C.将20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到5%,需要加水200 g D.在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和蒸发溶液中的水分这两种方法,都能把8%的KNO3溶液变成15%的KNO3溶液7.图①是物质M和N的溶解度曲线。

图②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M、N的饱和溶液,试管底均
有未溶解的M、N固体。

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中的固体减少,乙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 A.浓硫酸B.硝酸铵固体C.氧化钙D.氢氧化钠固体
8.3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同时蒸发掉10 g水,并冷却到t℃时,分别析出2 g 甲和3 g 乙物质(均不带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B.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C.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小于乙
D.将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溶液仍饱和
9.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A.将澄清的饱和石灰水加热,无白色浑浊出现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将30 g氯化钠放入50 g 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 g溶液D.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碳酸,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都是H+
10.下列变化中,溶液中原溶质的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都发生变化的是()
A.常温下密闭容器中硝酸钾稀溶液升温10 ℃B.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C.硫酸锌溶液中加入少量铜粉D.稀释硫酸钠溶液
11.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从表中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的性质有关B.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温度(℃) 使用的溶质使用的溶剂观察到的实验结果
20 碘2 g 酒精10 g 全部溶解
20 碘2 g 水10 g 部分溶解
1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 ℃、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

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溶液的温度/℃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1)65 ℃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________(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将40 ℃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______(填序号)。

①升温②降温③加溶质M④加水⑤加另一种固体N⑥恒温蒸发水⑦与40 ℃时M的饱和溶液混合(3)20 ℃时,用固体粉末M和水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M溶液,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盒)、烧杯、___、___、__、__。

13.下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最大
B.t2℃时,取三种物质各a g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C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
C.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温到t1℃,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最大D.可用增加溶剂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答案
1.D
2.D
3.C
4.C
5.A
6.CD
7.B
8.A
9.D
10.B
11.B
12.(1)无法判断(2)②③⑥(3)药匙量筒(100 mL) 胶头滴管玻璃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