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第七章 教育传播效果
教育传播学讲义
《教育传播学》讲授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一)三个实例1.幼儿隔离2.海员打捞3.切断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看能维持多久?(二)传播对人类的意义1.传播是个体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缺少这个条件个体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个体。
2.传播是维持个体正常思维和行为不可缺少的条件。
3.传播是维持社会正常思维的重要条件。
(三)传播定义模式人类借助各种载体或媒体进行交流、交往以达到各种目的意图一种活动或过程(人际间传播)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二、传播的类型(一)人对人传播(人际传播)P31.个人之间传播2.组织传播组织传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通过一定的媒体3.大众传播通过一定媒体,对一群不可预知的受众,进行信息传递交流活动。
目的: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着的意向4.教育传播(二)人的内在传播;分类:外刺激传播(心理学)反射性传播(生理)思维性传播:思维性传播则是没有任何干扰,是最纯粹的传播。
I<——>ME(三)传播的功能1.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社会学家萨皮尔认为: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织的网,传播就象血液流经心血管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社会机体服务。
传播具有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
2.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政治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认为传播有三个功能:(1)传播具有授予团体和个人以社会地位的功能。
(2)传播具有促进执行社会准则的功能(社会舆论)。
(3)传播具有消极的误导功能。
(从某种角度,具有精神麻醉作用)3.从传播学角度传播学家拉斯威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传播的主要功能有: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一、教育传播的概念(一)概念师生之间利用有效媒体特定内容促进学生发展(二)教育传播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3.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二、教育传播的演进(一)口语传播阶段主要特征:信息较少且零散无序。
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
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摘要]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是教育传播理论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教育传播活动要追求优化的效果,就必然要研究影响效果的诸因素问题。
教育传播效果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内容而产生的效果。
它的构成集中反映在受教育者身上,表现为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掌握、价值的提升、态度的改变和行为的变化几个方面。
人、信息、媒体、环境、干扰、反馈等是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效果影响因素信息传播的目的,在于达成预期的传播效果;同样地,教育传播也旨在于通过教育信息的传递,实现优化的教育效果。
那么,什么是教育传播效果?其传播效果与哪些因素相关?提高教育传播效果的途径又有哪些呢?一、教育传播效果的涵义及其构成(一)教育传播效果的涵义所谓效果,是指由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即学习者受到传播媒体和信息内容的刺激,所产生和表现的知识和能力、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传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即传播对受传者精神和行为的影响。
教育传播效果与传播效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指在一定的教育传播过程在完成之后,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简言之,教育传播效果就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内容而产生的效果。
它具有内隐性、恒常性、层次性等特征。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构成教育传播效果集中反映在受教育者身上,表现为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掌握、价值的提升、态度的改变和行为的变化几个方面。
1知识的增长这里所指的知识,主要是教育者传递给受教育者的教育信息,亦即教育内容,看受教育者能否对这些内容进行识记、保持、回忆、理解和运用。
2技能的掌握技能包括动作的熟练、精巧、迅捷这一人体活动的侧面和认知、理解这一心理活动的侧面。
这就是说,技能和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知不知”与“会不会”是两个有机联系的层次。
3价值的提升价值既是指教育信息对受教育者所具有的理智的、道德的、审美的价值,所具有的健康向上的积极作用,也是指教育传播所引起的受教育者价值体系的变化。
教育传播学(全套课件337P)
主我(I)和客我(me):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接收装臵:感官 传递装臵:神经 处理装臵:记忆、思维 输出装臵:语言、动作、表情、行为等
3、传播的功能
拉斯韦尔,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应
付环境、传递遗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 与功能》;
一般: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4、传播学能做什么?
一般是在两个以上人中进行; 是一种过程,一种互动; 必带有信息,传者、受传者、信息、通道是基本
条件;
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
2、传播的类型
一般:自然传播、动物传播、人的传播、机器传播; 人的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 传播;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加涅) 引起注意→告知学生目标→刺激回忆前提性的学习→ 呈现侧记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正 确性的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组织者:使用引导性材料,来帮助对学习内容建立定向 与引导,以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发生在先,称:‚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 上位组织者:渐进分化策略 下位组织者:逐级归纳策略 并列组织者:整合协调策略
4、网络时代的教育传播变革
时空关系变化,打破原有传播结构; 传播要素变化: 教育者从把关人变成引导者 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由单向媒体变成双向多向媒体 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方式变革:一对一、一对多变成多对多
三、教育传播学
性质 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 渗透的产物;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 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第7章 教育传播效果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 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 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 把知识、技能、思想、 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 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教育传播有别于大众传播,有自身的特性, 教育传播有别于大众传播,有自身的特性, 从而产生了教育传播效果的特点
抽象层次原理
抽象是把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掉,取其共同点, 抽象是把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掉,取其共同点,去 代表或说明同一类事物,抽象有不同的层次。 代表或说明同一类事物,抽象有不同的层次。
以苹果为例: 以苹果为例:
放在桌上的那个苹果; 放在桌上的那个苹果; 一般性的苹果; 一般性的苹果; 水果——从苹果 桔子、梨子等抽出来的共同特征; 从苹果、 水果——从苹果、桔子、梨子等抽出来的共同特征; 食物——从水果 蔬菜、肉类等抽出来的共同点; 从水果、 食物——从水果、蔬菜、肉类等抽出来的共同点; 生活程度——从食物 房屋、汽车等抽出来的共同点; 从食物、 生活程度——从食物、房屋、汽车等抽出来的共同点; 经济制度——如生活程度机械化 金融事业等的共同点。 如生活程度机械化, 经济制度——如生活程度机械化,金融事业等的共同点。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使学生通过学习《教育传播学》,能够阐述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体系。
2.运用教育传播原理与方法,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有意把所学的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继续从事教育传播理论的探究,为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传播学而努力。
4.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456四、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1)教学目标1、2的达成度通过课堂讨论和课程小论文进行考评;(2)教学目标3、4的达成度通过网络课程作业、期末考试的完成综合考评;五、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出勤、平时作业和期末闭卷考试。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及课堂表现(10%)设此考核项目,目的是控制无故缺课和课堂懒散无纪律情况,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
(2)平时作业(30%)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讨论发言、网络课程作业、课程小论文,评分以课堂讨论时是否积极发言、网络课程作业的完成程度以及课后小论文的质量等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3)期末闭卷考试(60%)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考试占总成绩的6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分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六、参考教材1. 建议教材[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主要参考书[1]高蕴绮.教育传播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魏奇,钟志贤.教育传播学.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教育传播效果
精品文档
五、文化(wénhuà)规范论
观点:大众传播通过(tōngguò)它形成规范的能力,能间接地影响 行为。
文化规范伦的主要内容是大众媒体通过(tōngguò)有选择的表现以 及突出的主题,在其受传者中造成一种印象。
在大众传播媒体中经常提倡或者强调的实物,会在受传者中 造成这一事物是社会文化规范的现象,因而会促使受传者去 模仿与学习,结果造成对其行为的间接影响。
精品文档
内容摘要
第七章 教育传播效果。第七章 教育传播效果。形成时间:40年代 开始形成,。观点: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还有个人的影响力,以 及团体与社会组织对成员的左。布卢姆(Blumler)和卡茨(Katz)研究 概括了使用大众媒体的5种需要:。后来逐渐(zhújiàn)发展到包括教育、卫 生以及商业产品等各种类型的新事物的推广。1、各种媒体在创新推广 的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文化规范伦的主要内容是大众媒体通 过有选择的表现以及突出的主题,在其受传者中造成一种印象。观点: 大众传播能发挥强大的影响,但必须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去指导节目的 制作与运用。把某些对象作为特定的传播目标,制作信息内容方式完全 对准这些目标等等。累积性、普遍性、和谐性
形成时间:40年代开始形成, 观点: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
1、霍夫兰——入伍训练电影在传递信息方面有效,在
改变态度方面收效甚微。 2、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媒介“近乎迷信地推崇”
其威力无穷是站不住脚的,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
还有个人(gèrén)的影响力,以及团体与社会组织对成员的左
右力量。
精品文档
二、有限(yǒuxiàn)效果论
拉扎斯菲尔德指出媒体具有下列三个方 面的社会影响: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参考学时:32 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0 参考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理论课程。
它综合运用教育学科和传播学科的有关理论,剖析教育传播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与加工过程,分析教育媒体的传播特性与功能,科学地揭示教师与学生的传播行为,以期达到优化的教育传播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结构,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体系;培养学生运用教育传播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评价教育过程,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本课程的内容对指导教育媒体的编制与选用、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第一章绪论1. 教学内容传播的含义、类型、功能、教育传播的概念、演进、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及学习、研究教育传播的意义。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功能、区分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阐释教育传播的起源和几个重要发展阶段;阐释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3.重点与难点重点:传播、教育传播的概念难点:传播的类型、功能、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第二章教育传播系统1. 教学内容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系统、教育传播系统、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教育传播控制系统的概念;了解教育传播系统的信息控制过程;理解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个功能。
3.重点与难点重点:系统、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的关系。
难点: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第三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1.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与模式、教育传播过程分析、教育传播过程的几种主要模式。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模式、传播过程、传播者、受播者、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模式的方法,了解有代表性的几种传播模式。
第7章教育传播效果
2021/6/26
7-3-2 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
教育传播效果评价的两大功能: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传播 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的,为教育传播过程的改 进提供及时地反馈信息。是教育传播项目的开 发者、设计者和实施者进行教育传播过程开发 和改进决策的依据。 2.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教育 传播项目周期结束时所作的关于项目的整体质 量、效果、价值等的评判。是教育传播项目的 潜在用户、赞助者和上级领导等进行相应决策 时采用的重要依据。
2021/6/26
7-4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
各种教育传播媒体的教学功能,多种媒体 优化组合教学的原理和方法,教育媒体的设计 与开发,媒体传播教学的原理与方法,教育传 播效果的评估等等都是当前教育传播效果研究 的重要内容。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历程相似, 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必须 ,也必然会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需求不断 提出新的课题。其研究成果,将大大的促进教 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教 育传播学科理论。
各种教育传播媒体的教学功能多种媒体各种教育传播媒体的教学功能多种媒体优化组合教学的原理和方法教育媒体的设计优化组合教学的原理和方法教育媒体的设计与开发媒体传播教学的原理与方法教育传与开发媒体传播教学的原理与方法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估等等都是当前教育传播效果研究播效果的评估等等都是当前教育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子弹论”代表了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期 人 们对大众媒体传播效果的普遍认识。“子弹论 ” 认为大众传媒具有改变和塑造人们的观点、观 念的强大威力。其对人们的作用就像枪弹射向 靶子一样,机枪只要射向靶子,靶子自然而然 地就会倒下。
教育传播效果名词解释
教育传播效果名词解释
教育传播效果是指教育和传播活动所引起的学生、教育者、教育机构、社会和其他相关方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和影响,通常用教育传播的效果来表示一个教育传播计划或方法的有效性。
教育传播效果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成果: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绩和进步。
2. 参与度: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和课堂讨论的程度和积极性。
3. 认知水平: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4. 情感态度:指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支持和态度。
5. 社交行为: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学生、教师和社会的交流和互动。
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是教育传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探究教育传播的机制和方法,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教育传播效果的概念
7-2 教育传播效果的概念
大众传播效果
借鉴、 借鉴、启示
教育传播效果 评价标志: 评价标志:传播过程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 有效果的,强效果的。 有效果的,强效果的。
7-2-1 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
三方面:受教育者、时间、规模效益。 三方面:受教育者、时间、规模效益。 受教育者知识、 一、受教育者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 化
7-2-1 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
二、完成这个传播教育过程 所需要的时间 三、规模效益的大小:如使 规模效益的大小: 多少人受到教 育,多少 人获得知识、 人获得知识、能力和行 为的改变。 为的改变。
7-2-1 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
另一种理解——教育的社会效应 教育的社会效应 另一种理解 如:把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工作成绩作为学校的 教育效果 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采用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 成绩等数据来总结其教育效果。 成绩等数据来总结其教育效果。 可以理解为教育传播的远期效果
教育传播的策略与效果
教育传播的策略与效果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育不仅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基石。
而教育传播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知识的传递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育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信息的发送者(教师)、信息(教育内容)、信道(传播媒介)、接收者(学生)以及反馈等多个要素。
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明确的教育目标是教育传播的起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希望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传播方式。
比如,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教学内容就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罗列,而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传播方式也不能是单纯的讲授,而应该更多地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性强的方法。
其次,优质的教育内容是教育传播的核心。
教育内容应该具有准确性、系统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准确性是指内容要符合客观事实和科学规律,不能有错误;系统性是指内容要前后连贯、逻辑清晰,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用性是指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和未来的工作实际相关,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趣味性是指内容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数学时,可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时的折扣计算、家庭水电费的统计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再者,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也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包括传统的课堂讲授、教材、黑板,以及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等。
不同的媒介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课堂讲授适合于系统地传授知识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网络课程和在线学习平台则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选择和组合使用这些媒介,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第七讲教育传播效果
说明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与休眠效果
“骗人一时易,骗人一世难。” 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重要的 影响,但长期效果还是靠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 力来起作用。
4、信息来源原理
有权威、有信誉、有信任感的人说 话,总是容易让人信服; 在教育传播中,正确应用信息来源 原理:
明确目标; 系统分析; 科学运用; 量体裁衣; 最大优化;
“同处一个教育环 境中的学生,学习 效果却会有差异”
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原因分析和改进优化? 试列举你的优化策略?
共22
29
读书明智,开卷有益
《媒介效果:理论与 研究前沿》
作者:(美)布莱恩特 主编:石义彬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有目的的直接经验 言语 符号
3、重复作用原理
巴甫洛夫实验;恒源祥、“脑白金”?? ? 重复出现信息能强化受传者的信息接收。
同个概念在不同场合出现; 同个概念用不同方式重复呈现;
4、信源来源定律
“全国牙防组”留给人们的思考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可信度(credibility)要素:
教育信源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学习者要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5、最小代价律/ 媒体选择原理
如何理解:用马车运牛奶和用飞机运牛 奶,牛奶还是牛奶,营养成份没有变? 最小代价,教育媒体制作与选择原则:
方便性、显著性、吸引性、需要性、习惯 性;
可能得到的报酬
=预期选择率
教育传播效果
第七章 教育传播效果
7-1 传播效果理论简述
有限效果论(最低效果法则)- )-传者 第二节 有限效果论(最低效果法则)-传者 一、社会系统的制约作用
• 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 地位而大受影响。 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 唯一因素。 唯一因素。大众媒介在其他多种格局影响下发 生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 生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
第七章 教育传播效果
7-4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
第三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
明确目标 系统分析 科学应用 量体裁衣
最大优化
当我们步入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 以后……我们应该重新评估学校的组织以 以后 我们应该重新评估学校的组织以 及运动方式, 及运动方式,重新评估教师教学的方法和 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生学习的方法。 ——雷杰卢斯(Charles M.Reigeluth) 雷杰卢斯( M.Reigeluth) 雷杰卢斯
第二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与表征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
– (一) – (二) – (三) – (四) 特定的教学目标 特定的教学对象 采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 特殊的效果评价方法
第七章 教育传播效果
7-2 教育传播效果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与表征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的表征: (一)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的表征: –1.达标程度 1 2.教学时间 3.教学规模
第七章 教育传播效果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说明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特点与表征 说明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 方法 陈述在大众传播中,子弹论、 2、陈述在大众传播中,子弹论、有限效果 使用与满足论、采用—扩散论、 论、使用与满足论、采用—扩散论、文化规 范论与强效果论等效果理论的内容 了解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 3、了解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重复 作用原理,信息来源原理, 作用原理,信息来源原理,最小代价律与媒 体选择原理等。 体选择原理等。
教育传播学——第七章 教育传播效果
态度、感情的研究;转向对环境、倾向和动机之间互
动关系的研究;转向对集体现象的研究,如意见的趋
势、信念的结构、意识形态、文化模式和媒介规范的
研究。另外,效果研究也与传播内容的加工制作研究 相得益彰。
四、重新认识媒介的力量(60年代末到80年代)
研究者认为媒介是通过建构意义并把这一
建构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提供给受众,这个过程
自己建构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自己的定位。这 种方式使媒介的权力和受众的权力在不断进行 相互选择。
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迄今为止,传播理论的大部分研究都是效果问题。 所谓传播效果,简而言之,是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 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 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产生了传 播效果。
介万能这样一种观点。人们已经倾向于认为媒介具有
非常强大的力量。同时期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
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媒介万能的说法。实际上,
这种效果观是很片面的,是“不分时间和地点,不讲
环境条件和对象,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和神化的错误观 点…”
二、有限效果论(30年代到60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媒介效果研究开始过渡到全凭观察
“魔弹论”也好,"有限效果论"也好,都有失偏颇,
这是许多因素的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过度地关注于一个有限范围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个人
短期效果(如在战争或选举期间),而不是关注于更 广阔的社会范围的效果。
这一时期的效果研究的转折性发展表现在:研究
的注意力转向对长期效果的研究,而不只是对认知、
传播效果研究是与传播活动实践结合最为紧密 的一个研究领域,无论是对传播学者,还是对 媒介本身或是普通民众,都有着同样的吸引力。
教育传播学第七章 教育传播效果
二、使用与满足论
布卢姆勒和卡茨的研究概括了使用大众传播 媒体的五大需要: 三、创新推广理论 四、文化规范论
§7.1.3 强效果论 §7.1.4 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
第二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概念
§7.2.1 教育传播效果的意义 §7.2.2 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与表征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 (一)特定的教学目标 (二)特定的教学对象 (三)采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 (四)特殊的效果评价方法
8、学会使用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 9、阐释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的含义。 10、阐释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 11、阐释影响教育传播效果优化原理。 12、陈述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
教学提示 重点要掌握以下内容: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特点 与表征方法。 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使用与满足论、采用-扩散论、 文化规范论、强效果论等效果理论的内容。 本章难点:共同经验原理并解释说明。最小代价律 与媒体选择原理,并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电子演示文稿展示文字、图片,教育传 播效果是传播研究中一个比较丰富的领域,通过各 个理论的提出背景和提出人物的故事使学生理解各 种理论的内涵。 教学媒体:多媒体数码投影设备。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一)教育传播阶段效果的表征 1、达标程度 2、教学时间 3、教学规模 (二)教育传播远期效果的表征 1、毕业生的工作性质 2、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3、毕业生的工作成果
第三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和评价
§7.3.1 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 §7.3.2 教育传播效果的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阐述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的变迁。
2、阐释早期的传播效果论、有限效果论、 强效果论的基本观点。
3、阐述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 4、说明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 5、阐释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与表征。 6、说明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的表征内容。 7、说明教育传播远期效果的表征内容
第四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
§7.4.1 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 §7.4.2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 一、共同经验原理 二、抽象层次原理 三、重复作用原理 四、信息来源原理 五、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
§7.4.3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 一、明确目标 二、系统分析 三、科学运用 四、量体裁衣 五、最大优化
教学活动建议
组织学生对一门课的教学作调查研究,运用 本章介绍的原理,分析评价这门课的教育法。 9、阐释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的含义。 10、阐释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 11、阐释影响教育传播效果优化原理。 12、陈述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
§7.1.1 早期的传播效果理论
子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
单向线性的SMCR过程: 信源--信息--通道-- 受众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一)教育传播阶段效果的表征 1、达标程度 2、教学时间 3、教学规模 (二)教育传播远期效果的表征 1、毕业生的工作性质 2、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3、毕业生的工作成果
第三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和评价
§7.3.1 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 §7.3.2 教育传播效果的的评价
且目标明确的改变,而不是进行广泛的和普遍的改变;运用 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辅助大众媒体的宣传。
二、使用与满足论
布卢姆勒和卡茨的研究概括了使用大众传播 媒体的五大需要:
三、创新推广理论 四、文化规范论
§7.1.3 强效果论 §7.1.4 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
第二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概念
§7.2.1 教育传播效果的意义 §7.2.2 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与表征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 (一)特定的教学目标 (二)特定的教学对象 (三)采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 (四)特殊的效果评价方法
§7.1.2 有限效果论
一、社会系统的制约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关于媒体的三个方面的社会效果: (1)提高社会声望和地位。 (2)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会规范。 (3)用作社会麻醉剂。 拉扎斯菲尔德关于大众传播媒体产生重要社会效果的三个条
件: 由单一的观点垄断所有媒体;利用大众媒体进行较小的、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