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1

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她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了。她已厌倦抗争和奋斗,好像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

她的父亲是位厨师,他把她带进厨房。他先往三只锅里倒入一些水,然后把它们放在旺火上烧。不久锅里的水烧开了。他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入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咖啡豆。他将它们浸入开水中煮,一句话也没说。

女儿咂咂嘴,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大约20分钟后,他把火闭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内,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

他让她近些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她摸了摸,注意到它们变软了。父亲又让女儿拿一只鸡蛋并打破它。将壳剥掉后,她看到的是一只煮熟的鸡蛋。最后,他让她啜饮咖啡。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笑了。她怯声问道:“父亲,这意味着什么?”

他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后,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后,它们倒改变了水。“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当逆境找上门来时,你该如何反应?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

逆境是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然会遇到的,每当此时,就问问自己是如何对付逆境?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

故事2

五岁的小男孩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天下起了大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

给了小汉克。汉克不解地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小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故事3

一次毕业典礼上,校长一句话也没讲,手里却高举着一张10元钞票,对着一千多名毕业生问:“谁要这10元钱?”一只只手举了起来,可是校长谁也没给,而是将钞票揉成一团,又问:“谁还要?”仍有人举手。校长又把钞票扔到地上,踏上一只脚,用力地踩,用力地碾,然后拾起那张已经又脏又皱的钞票,再次高声发问,“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了手。

校长激动地说:“同学们,我无论怎样对待这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他,因为它没有贬值,它依旧值10元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你们会像这张钱币一样,随时可能被逆境击倒,甚至会被碾得粉身碎骨,但无论怎样,你们永远不要丧失固有的价值。”

故事4

1960年,哈佛大学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中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年开始时,他让校长把三位老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老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我们特别挑选了三班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这批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希望你们能有更好的成绩。”

老师们表现出掩饰不住的喜悦。临出门时,校长又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一年之后,这三班的学生成绩是整个学区中最优秀的。比平均分数值高出三成。

这时候校长才告诉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挑选出来的。而只是随便抽选出来的普通学生。三位老师万万没有想到事实会如此,只有归功于自己教得好。

校长不好意思再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三个也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但整个结果就如博士所料:这三位老师觉着自己很优秀,充满了信心与自豪,工作中自然也就格外卖力气,而且他们认为学生也是好学生,肯定会有好的结果。结局自然就皆大欢喜,全都真的优秀起来。

点评:别人的表扬与期待,自我肯定的心理暗示,都会使普通的日子变得更加阳光灿烂。

孩子,我没有收到你还的钱

放学铃一响,校园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的脸庞生动明亮,嬉笑着奔向操场。我担心拥挤,连忙站到一旁调控路队。

“校长好!”“老师再见!”’欢快的孩子们一群群、一簇簇地涌出校园,不一会儿,校园里逐渐安静下来。“老师,您能借我一元钱吗?”一个经常在校园里与我打招呼的小男孩走到我面前,“我明天还给您。”他一脸的诚恳。“可以。”我把一元钱硬币递给他。他欢快地说了声“谢谢老师,老师再见!”然后跑出校园。

第二天上午,我外出开会,会议结束时已快放学。我匆匆赶回学校,怕那孩子还钱时找不到我。等我赶到学校,孩子们都走得差不多了,我等了一会儿,没有见到那孩子的影子,也便回家了,心中想,也许是我回来晚了。以后的几天,我都在等候,总怕孩子还钱找不到我,可是我没有等到。也许,孩子忘了吧,也有可能把钱弄丢了,我猜测着,给孩子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是我仍然固执地惦记着这一元钱的小事。

我之所以惦记着一元钱,是因为怕孩子从小失去最可贵的品质——守信。钱是小事,教孩子做人是大事。我决定去找这个孩子。

课间,我找到孩子所在的班级,碰到了这个一脸阳光的男孩。他笑嘻嘻地跑上来与我打招呼,我答应了一声,俯下身悄悄地对他说:“孩子,我没有收到你还的钱。”“啊!老师,对不起,我忘了。”他一脸的不好意思,“明天我一定还!”“行,钱不要丢了,还有一样东西也不要丢了。”“什么?”我在他的手心写下“守信”两个字。他点点头。

第二天一大早,我一走进校门,孩子便跑到我面前,举起了一元硬币。我笑着接过硬币,他也笑了。我表扬他说:“真不错,两样东西都没丢。”

“丢不掉的!”清脆的童音渐行渐远。

蒋母苦心教子

清朝中叶的蒋士铨,是与袁枚、赵翼齐名的“江右三大家”之一。他的成长全靠母亲的

苦心教育。蒋士铨家里贫穷,蒋母从早到晚辛劳纺纱织麻,可是在她劳碌奔波之余,总不忘教育儿子识字读书。士铨四岁时,母亲为了教他认字,就劈了一把细竹丝,按照点、横、撇、捺分别组成不同的字,教士铨认识。开始每天教一两个字,后来增至八到十个,认识后拆开又拼新字,认认拼拼,反反复复,使士铨掌握了大量的汉字。士铨六岁时,蒋母就教他握笔写字。七八岁时,蒋母一边织布,一边把书本放在她的膝盖,让士铨坐在膝前,一句一字地教他读书。冬天的夜晚,母亲解开棉衣,让士铨贴胸坐好,并用薄被盖住他的小脚,陪他照样攻读不止。有时士铨读累了,就在母亲怀里打个盹儿,等他稍一醒动,又催他继续学习。蒋士铨后来长大成人,成了著名的大学问家。为了报答母亲的教育之恩,他请了一位老画师,按照这些事画了一幅《鸣机夜课图》,并且亲自写了一篇文章,题为《鸣机夜课图记》,这一图一文,在当时为人们广为传颂。

卡尔·威特父子俩的故事

卡尔·威特(KarlWitte)1800年7月出生于哈勒洛赫小村,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着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它的天赋有多高——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的父亲教育有方。

老卡尔﹒威特的数学教导方法

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所有的学科中,在也没有比数学更难于使孩子感兴趣的了。因为其他学科,比如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都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实地接触在游戏玩乐中就能学到许多东西,孩子的兴趣自然高涨。唯有数学,他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只能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好动爱玩的孩子会觉得太枯燥。

我儿子刚开始也不喜欢数学。尽管我早已通过游戏法很容易的教会了他数数和数字,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