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中生物模块复习2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江西省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1教案新人教版

江西省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1教案新人教版
(5)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
①个体通过有机结合组成的整体为种群。
②物种因地理隔离形成不同种群。
③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密度
①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种群所处的___________。
②种群密度是种群_______的数量特征。
(3)调查意义:对农业害虫的___________,渔业上
_________的确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四、课堂训练
例:下列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多次取样,应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
B.随机选一个样方,其密度就是整个种群的密度
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
D.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不一致则舍弃
(2)调查方法
①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适用范围】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植物,如双子叶植物;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如蜗牛。
【注意事项】:生物个体分布范围要大,取样要随机,不能有主观因素。
3
1
30
6
4
1
检查预习情况,为讲解新课铺垫。
导入新课,口述学习目标
讲授分析,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当堂训练,检测知识运用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
(1)两个要素:“同种”即同一物种,“全部”即全部个体,不分性别和大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苏冀):生态系统的结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苏冀):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5课时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标要求 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成分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成分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1.生态系统的概述(1)概念: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

(4)类型: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5)功能: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三种生物成分的比较项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作用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营养方式自养型异养型实例主要是绿色植物主要是动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3)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50“概念图内容”:判断以下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①菟丝子②硝化细菌③玉米④噬菌体⑤秃鹫⑥蜣螂⑦蓝细菌⑧结核杆菌⑨蘑菇生产者包括②③⑦;消费包括①④⑧;分解者包括⑤⑥⑨。

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1)如图甲为热带雨林的一个场景,图乙为海洋生物的一个场景,两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均有植物、动物、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图甲与图乙中的生物能否相互交换,为什么?提示不能。

每种生物生活的环境不同,都与自己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相适应,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如图为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知识网络】1.种群各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2.种群密度:指单位空间中某种群的个体数目,它直接反映了种群的繁荣程度。

它随环境条件、物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常有样方法(植物)和标志重捕法(个体较大的动物),最精确的方法就是逐个计数法。

3.出生率与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这四种因素直接决定了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5.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用于预测未来种群的发展情况。

其分型及特点如下:6(1)指数式增长——“J ”型曲线;计算公式: Nt=N0· T(T 代表增长周期)(2)逻辑斯蒂增长——“S ”型曲线(3)“(4(5)研究意义: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害虫的防治等。

【群落知识网络】1.概念: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图示如右: 2.实质:某时某地所有生物种群的有机集合。

(联系纽 带: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通过对种群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合理推导出种群数量变化和两种种群增长方式的特点;理解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实质及其结构。

二、命题落点1.种群基本特征、意义及相互关系,尤其是出生率、死亡率及年龄组成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垂 直 结构 A B C D E F 水平结构2.种群数量变化特点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3.群落结构的判定4.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区别与联系【典例精析】例1:[06全国Ⅰ-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江西省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练习课)教案新人教版

江西省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练习课)教案新人教版
讲解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进一步加深对本课的掌握
教学反思
(2)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_________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3)年龄组成:预测_________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4.种群的空间特征
二、习题讲解
世纪金榜课时作业本“课时作业十二”
三、习题巩固
1、某中学生物科技小组对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互动探究】若要调查此地段中的跳蝻的种群密度,应采取哪种调查方法?试解释原因。
2.(石家庄高二检测)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两点:
(1)影响出生率的因素:环境和性别比例。
(2)年龄结构类型:增长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稳定型的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衰退型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解析】选B。A项中,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中新生个体数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故错误;B项中,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所以雌雄比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故正确;C项中,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故错误;D项中,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故错误。

江西省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3教案新人教版

江西省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3教案新人教版
(3)影响结果: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在不利条件之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2、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为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3)有利于合理利用及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000 mm3,则稀释倍数为B的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N/5)×25×1 0000×B。
四、课堂训练
例: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答案:C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和预习
完成课时作业本“课时作业十三”
3
1
30
6
4
1
检查预习情况,为讲解新课铺垫。
导入新课,口述学习目标
讲授分析,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当堂训练,检测知识运用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
(5)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类似于“样方法”)。
⑤酵母菌的计数及计算(血细胞计数板)
(1)血细胞计数板。
用优质厚玻璃磨制而成,每块计数板由H形凹槽分为2个相同的计数池。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支持柱,将特制的专用盖玻片覆盖其上,形成高0.1 mm的计数池,如下图: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

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名师精选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名师精选教案新人教版

⋯⋯⋯⋯⋯⋯⋯⋯⋯⋯⋯⋯⋯⋯⋯⋯⋯⋯⋯⋯⋯⋯⋯名校名介绍⋯⋯⋯⋯⋯⋯⋯⋯⋯⋯⋯⋯⋯⋯⋯⋯⋯⋯⋯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个体、种群、群落间的形成关系1.形成关系年纪性别个体― →拥有出诞辰期死亡日期,种内关系种群密度年纪构成种群― →拥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率,种间关系群落的构成群落― →拥有群落的演替2.加深对群落的理解群落是同一时间内齐集在必定地区中各样生物种群的会合。

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分,即包含生产者、花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会合不可以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会合体,在一个群落中,无论其大小均生活着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互相依存,互相限制,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赖这类关系使生物在长久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固的、相互适应的有机整体。

生物群落有必定的生态环境,在不一样的生态环境中有不一样的生物群落。

生态环境越优越,构成群落的物各种类数目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判断是不是一个群落,要掌握三个因素:“同一时间” “必定地区”和“所有种群” ,包括了该地区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自主训练】以下相关群落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一样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一样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行能是随机地齐集在一同的分析: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不一样的群落,种群构成不一样,也就是物种数目即丰富度不一样, A、 B 两项对。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含物种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构造及空间构造的变化即群落的演替, C 项错误。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物⋯⋯⋯⋯⋯⋯⋯⋯⋯⋯⋯⋯⋯⋯⋯⋯⋯⋯⋯⋯⋯⋯⋯名校名介绍⋯⋯⋯⋯⋯⋯⋯⋯⋯⋯⋯⋯⋯⋯⋯⋯⋯⋯⋯种或一个个体都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同,它们之间都要有必定的关系,如种内、种间的关系,象生态系统中要有营养关系等。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导学部分:一、导入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对生物群体间相互关系的探究,而种群与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一章,深入了解种群与群落的形成、演替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目标1. 了解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掌握种群与群落形成、演替的原因和过程;3. 了解种群与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呈现让学生观察一张生物多样性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各种生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四、探究1.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通过讨论植物和动物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并分析种群的特征,如密度、分布、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

2. 种群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动物群落为例,解释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种群形成的原因。

然后通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种群形成的过程,包括迁移、新群体的建立和繁殖等。

3. 种群的演替介绍种群的演替概念,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种群演替的过程和演替的形式,如以毛竹为代表的植物群落演替等。

引导学生思考演替的原因和演替对环境的影响。

4. 群落的概念和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生态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征,如物种组成、结构、功能等。

五、总结总结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和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种群与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六、拓展让学生通过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进一步探究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七、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深入了解了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一章内容。

通过对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形成原因和过程、演替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学习,我们对生态学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了基础。

注:教案中的内容为虚构,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中,请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编写。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前复习】关于种群的概念,我们已经在第七章有所了解,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且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因此,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而本章的学习应是在此基础上再从生态学角度来理解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等知识。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 .一片森林中的昆虫B .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 .一棵树上的寄生物D .一座山峰上的树解析: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的总和;而群落指的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A 答案中的“昆虫”,肯定不是一个种,仅昆虫就有成百上千种,因此A 是错误的。

C 答案中的“寄生物”,也不是一个种群,寄生物是指生活在这棵树表面和内部的各寄生生物,它们也不可能是一个种,因此C 答案也是错误的。

D 答案明显错误。

B 答案中“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属于一个种群,因为田地一般不会很大,无论有多少狗尾草,都是指同一种植物。

答案:B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特征有:a .种群密度;获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取样调查法⎩⎨⎧法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意义:c .______________;意义:d .______________3.如图8—2—1,怎样理解各项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图8—2—14.种群增长的曲线包括: ______________型曲线和______________型曲线。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是什么?6.群落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群落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群落形成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吗?【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特征。

江西省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1教案新人教版

江西省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1教案新人教版
(补充)λ≠增长率
①λ:表示相邻两年(生物的两代)种群数量的倍数。在公式Nt=N0λt中, λ=N1/N0
②增长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
四、课堂训练
例:一种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t年后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t=N0λt。下列关于该表达式参数意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4.2种群数量的变化1
教学目标
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
重点
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
难点
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
教学过程
时间
检查世纪金榜自主预习【45】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问题探讨导入
三、推进新课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_____或它的_____的数学形式。
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
②种群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量。
计算公式:种群增长速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
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1年。种群增长速率可以看种群增长曲线的斜率。
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______型。
(3)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变化图像
由图可知,“J”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而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补充)增长率≠增长速率
①种群增长率: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率,即新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种群增长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100% =出生率-死亡率。

高三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高三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种群和群落一、课堂导入备考时要结合增长曲线及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等图形,在图文转化方面多下工夫;另外,要注意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等实验的方法、原理、操作步骤等基本技能的储备。

二、复习预习答案:①年龄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⑤“S”型曲线⑥波动⑦物种组成⑧垂直结构(分层)⑨初生⑩次生三、知识讲解考点1种群特征及数量的变化及应用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特征关系图解类型I: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都死亡,为凸型。

类型n: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为对角线形;类型川: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活到一定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且稳定,为凹形。

(2)对“s”型曲线及其种群增长率曲线的辨析①“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不是“ J”型增长曲线a.“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种群增长率是一直上升的,而“ 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b.“ 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有些种群迁入一个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就会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②“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a.当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b•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c.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 •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K K(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2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江西地区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案新人教必修

江西地区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案新人教必修
③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变化图像
④“S”型曲线中K值和K/2值的应用
应用
措施
目的
野生资
源保护
保护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小环境阻力
增大K值
有害生
物防治
增大环境阻力
降低K值
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前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害虫数量快速增长
资源开
发与利用
捕捞或收获后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
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⑤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导入新课,口述学习目标
讲授分析,掌握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生记忆相关知识点。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
4.2种群数量的变化2
教学目标
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
重点
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
难点
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
教学过程
时间
设计意图
个人备课
一、检查预习
检查世纪金榜自主预习【45】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三、推进新课
1、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
②增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例: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限制
答案:B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和预习
预习种群数量的变化第3课时
3
1
30
6
4
1
检查预习情况,为讲解新课铺垫。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2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2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2.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反思本次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例如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若发现某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效果不佳,我将调整教学策略,尝试其他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3. 实践活动的开展:评估本次教学中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效果,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收获。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将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确保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题型整理
1. 简答题:请描述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随时间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它包括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原初演替发生在未经生物活动影响的新生地表,如火山岩、冰川泥等地,而次生演替发生在生物活动后的地表,如火灾后的森林。演替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物种相互作用、人类活动等。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求,设置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活动顺利进行。同时,配备多媒体设备,以便展示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群落类型的图片,如森林、草原、湿地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群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 提出问题:“群落是如何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的概念。
4. 论述题:论述在湿地保护中,如何运用群落演替的知识。
答案:在湿地保护中,群落演替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湿地的动态变化。通过研究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我们可以识别关键物种和演替阶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保护湿地中的原生植被,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有助于维持湿地的自然演替过程,保持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2. 讲授新课(20分钟)
- 介绍群落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特点,通过实例讲解不同群落类型中的生物相互作用和生态位分配。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在课程与课程之间协调安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6.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

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

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作为生物的社会)二、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42
总结知识点,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讲解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进一步加深对本课的掌握
教学反思
3.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4.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意义:
5.物质循环:(1)概念(2)与能量流动的关系(3)碳循环
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2)原因(生物多样性:(1)类型(2)价值。
C.处理好这种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K值的大小
D.当这种生物与环境达到协调与平衡后,K值将固定不变
【解析】选C。题图曲线上a、b、c三点中b点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但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c点。c点种群增长速率明显减小是由食物、空间、生存条件、天敌等多方面引起的。当这种生物与环境达到协调平衡后,K值将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固定不变。
【解析】选C。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0 810 kcal/(m2·a),A项正确;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80/3 370)× 100%≈11.3%,B项正确;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实现的,C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与输出不处于平衡状态,群落还没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D项正确。
10、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11、能量流动分析
①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
②动物的同化量不等于摄入量
12、生态系统功能的比较
二、习题巩固
1、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三点中b点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内斗争也最激烈
B.c点种群增长速率明显减小只是由种内斗争引起的
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cal/(m2·a)。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0 810 kcal/(m2·a)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
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实现的
D.据能量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模块复习2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复习课)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
查缺补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点
查缺补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时间
设计意图
个人备课
一、知识点总结
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2.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 (1)种间关系(2)群落的结构(3)群落的演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