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自私论的认识误区

合集下载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根据本学期目前学到的内容,我明白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很多知识。

人性自私”的命题从本质上说,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论证资本、利润和生存竞争的天然合理性而提出来的。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种原因,这个问题却在当今中国又变得时髦起来。

因此,我们在这里必须针对现时代的人生实践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再思考。

在关于马克思哲学上我们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有几点: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首先,第一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第二点,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本质的学说,从某种层面上论证了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 人性的发展不外乎先天与后天二者. 先天对讲, 对于每个新生命体, 因为没有价值观念,所以不存在孰是孰非. 所以说,"人之初,如玉璞”.初生的生命体,如同一块未打磨的玉一般,并不存在社会上所各种品质. 从这一论点出发,"人性自私"已经算是不成立了. 你会说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是坏蛋吗? 不能, 你说,他将来会是坏蛋,但是后天的环境却是决定性因素, 在温馨的环境下生长,他就是一个好孩子; 在不好的环境下,他很可能就会变坏. 你还可能说,他的爸爸是坏蛋,所以他会跟着变坏?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问题并不在此, 爸爸是坏人,孩子跟着变坏,只能说明也是后天孩子在爸爸的环境下,被影响变坏了.如果,爸爸是坏人,但是孩子却并不在爸爸身边,或者在妈妈身边,那么结果可能就有很大的差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考点手册(2022年-2023年)4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考点手册(2022年-2023年)4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考点5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中外思想史上关于人的学说(★三级知识点,单选)1.在中国思想史上,远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2.春秋战国时期,对“人是什么”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间的争论主要围绕人性与兽性的区别而展开。

3.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还有人性有善有恶论、人性善恶混杂论和人性三品论等代表性的观点。

这些观点虽然互有差别甚至互相对立,但都认为人性和人的本质是先天具有的,不是后天形成的,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潭,因而从根本上说都是错误的。

4.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力图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5.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峰。

考点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一级知识点,单选)1.人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物,具有多重属性,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基于本能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等。

(2)人的社会属性,指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为人的劳动和社会关系、意识、思维、语言等。

(3)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属性,但只有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根本属性。

自然属性尽管任何正常人都具有,而且看得见、摸得着,但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只能把人和非生物区别开来,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社会属性不仅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且还制约和决定着人的自然属性。

2.人与动物的区别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在于人的生产劳动。

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界定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且可以把千差万别、各具特点的个人区别开来。

个人的本质,受个人所属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制约。

4.人的本质是由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的,由于生产劳动总是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并不断发展着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必然是具体的,这就决定了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

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

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

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本文摘要:历史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说法甚多,但总体看来,不管是中国古人,还是西方哲学家们,大都是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孤立地、抽象地来考察人性和人的本质,真正科学的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马克思得出的即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其中深入批判了人性自私这一错误的观点。

关键词:人的本质人性人性自私论利益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自己的人性观-性恶论:“荀子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好味”、“好利”、“好声”、“好色”的。

人的感官是先天的,圣人和平民都是一样的。

饿了想吃食物,冷了想穿衣服,劳累了想休息,这都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

无论是最好的圣人和最坏的暴君也是没有差别的。

当吃饱穿暖以后,人又有新的追求,吃了大米白面,还想吃鸡鸭鱼肉,吃了鸡鸭鱼肉还有要吃天鹅熊掌。

穿了粗布衣裳,就追求绸缎丝罗,有了绸缎丝罗,还想狐毛獭皮。

走累了,可以停下休息,休息后还想骑马乘车,此外还追求花纹彩色、讲究排场,没有穷尽。

人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

大家都想吃天鹅熊掌,哪有那么多天鹅、熊掌?人多物少,就要争。

争的结果,两败俱伤,人类瓦解,被自然界其他生物和灾害所毁灭。

从最终结果来考察人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

人类最高的追求是“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这只能有一个人得,而天下所有人都想得这个位子,于是有了古今无数的征伐战争。

这都是由人的“好利”本性产生的。

以荀子理论为基础的人性自私论在现代社会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认同者众多。

对于人的本质,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科学规定:第一,比较人与动物、自然界关系。

劳动创造了人以及人的语言和思维,使人与动物界相分离,成为自然界中一种独立的、能动的力量。

人的发展过程,就是自己的本质力量不断实现的过程,是不断地创造“属人世界”的过程,也是不断创造自己本质的过程。

关于“人本质自私论”的辨析

关于“人本质自私论”的辨析

关于“人本质自私论”的辨析“人本质自私论”是指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自私倾向的观念。

这一观念在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都存在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观念进行辨析:一、自私的定义和表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私”的定义和表现。

自私通常指的是个体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和利益的行为或倾向。

例如,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一个人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而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和利益,那么他就被认为是自私的。

在经济学中,自私也常被用来解释市场行为和决策,例如企业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忽视社会责任。

然而,对于人类来说,自私并不仅仅表现在个人层面上,还可能表现为群体或阶级的行为。

例如,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有时会出现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公众利益的情况。

这表明自私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可能是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所导致的集体行为。

二、自私与利他主义与自私相对的是利他主义,即以他人利益为重,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行为或倾向。

利他主义在人类社会中也有广泛的表现,例如慈善事业、志愿者活动、见义勇为等。

这些行为表明人类并非完全自私,也有为他人考虑和付出的意愿。

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某些情况下会表现出真正的利他主义行为。

例如,实验表明,人们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或不幸时,会感到同情并愿意提供帮助。

这表明人类具有情感共鸣和社会责任感。

三、自私与道德观念“人本质自私论”与传统的道德观念存在一定的冲突。

传统道德观念通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爱和合作,认为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人类本质上是自私的,那么这些传统道德观念就可能无法实现。

然而,现代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往往会表现出合作和互惠的行为。

例如,在实验经济学中,人们通常会选择合作而不是背叛,以获得更大的总体利益。

这表明人类并非完全自私,也有追求共同利益和合作的倾向。

四、自私与社会影响“人本质自私论”在社会中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关于“人性自私”谬误的批判

关于“人性自私”谬误的批判
的。
情 。雁类 的站 岗放 哨、蜜峰的集体主义精神、蚂蚁 的协同动 作 以及其他 动物的结队猎食和 自卫等 , 同样表现 出动 物具 有 明显 的利他性 。 马遇狼 群, 野 总有一匹或几匹公马挺身而 出, 与狼死拼 ,牺牲 自己掩护整个 马群 。随着社会进 步,人 的社 会性将逐步使人重义轻 利,淡化 某些 自然本能。 其实 , 人类社会 的 自私行 为和利 己现象是社会对人性 的 扭 曲。 有人 因为社会 中的绝大 多数 统治者榨 取人民、以权谋 私,统治者是社会 的代表和标牌 ,于是断定人受后天社会 的 影响,向 自私的方 向发展。这是被 表面现象蒙蔽 了。贪官 以 权谋私 ,尽满私欲;如若退而为 民,为私欲 而偷 而抢 ,这的 确展示人性真 是 自私的 。 实际上贪官一旦削权为 民, 绝大 多 数老老实实 ,安分守 己,克欲勤俭 。人们常说 当得好 民,做 不得好官 ,官久变贪 ,官场是染缸 。这揭示 了贪官 以权谋私 不是人性 的 自私 , 而是在私有制 下, 力对 人性 的扭 曲腐蚀、 权 私有观念 的畸形膨胀 ,即权力 的异化 、权 力对 私欲 的放 纵 , 时位之移人也 。退而为 民的克欲 自俭确是人性 的真 实回归。 单个人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 的总和 。 随着 公有制 的 确 立,社会权力 得到有效监督 , 会分配逐 步趋 于合理 ,社 社 会 中人 与人 的关系因互助合作呈现 出新变化 , 私有观念渐 次 淡化 ,人类 就逐步走 向真启蒙时代 的理性主义 。 共产主 义战 士雷锋 的 自白:“ 只有献 身社会 ,才能找 出那短暂 而 自私生 命 的意义 。 ”广大人 民群众 尽舜尧的善 良真诚本性便显现 出


私。
其 二,不为公众利益和他人利益承担责任 。 朱说 “ 杨 拔 毛利天 下而不为也 ”即指此 。伸 出只手、温暖一片 ,视 为 吃亏 ,仗义 疏财从不为动 , 在社会公益 中坐享其 成,只有得 到而 没有 付出 , 别人点蜡 ,自己凑光,从无撑起 片伞 , 风 遮 众人 。 或者为他人牺牲 自己一 点利 益也企图补偿 , 社会中 在 从不折本 、不 白奉献 ,有劳必报 。 其三 ,以个人为 中心 ,扭 曲他人意志 。孔子 云:父为子 隐,子为父隐 。为掩盖 自身 ( 小团体 )的不洁行 为要 求别人 服从 自己的意志, 否则就被冠之 于单轨独行 。 在社会 中表现 为顺我者 昌 我者亡 ,以我为准 、 逆 唯我是从 , 否则被 嘲为 自

关于“人本质自私论”的辨析

关于“人本质自私论”的辨析

条 件的满足 都要用道 德 的标 准加 以衡量 和评价 。此外 ,个人利 益 的获得有 高 尚和卑 微 ,正 当和不正 当之分 ,这完全 与个人对 个 人利益 的理解 、获取方式 选择 以及 所处 的社 会关 系的不 同而 引起 的 。从 上述 的 介绍 ,我们 可 以很 清楚 的认 识 到 “ 个 人利 益 ”和 “ 自私”两 者之 间概 念不 同 ,绝 不能将 其混淆起 来 ,也 不 能 因为每个人都 有独特 的需要和利 益就推 断出每个 人都是 自
是 ,我们 也应 该看 到 , 自 然 属性 的存 在是要 在一定 的社 会关 系 中实 现 ,男 女 饮食 生 理 活动 的完成 是 在 一定 社会 活 动 中实现 的 ,而 这恰恰 又却 取决于人 的社会 属性 。所 以 ,完 成 的看待人 性 ,应该 是融 合 了 自然属性 与社会 属性与一 体 的。我们 不可 置 否的是 ,人作 为 自然界的一 份子是永 远不 能摆脱兽 性 的 ,在其
2 0 1 3年第 9期
史 哲 文 艺
关于“ 人本 质 自私论" 的辨析
王 颖
( 吉林 工 商 学院 思政 部 , 吉 林

长春
1 3 0 0 6 2 )
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在理论上被越 来越 多的人所接受和承认 。然而,如何 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理论 来
问答 关于人性的 困惑 ,如何解决现 实生活 中的利益冲 突与矛盾 ,还有许 多问题或者认 识上的误 区,比如 所谓 “ 人性 自私” 、 “ 人在本质 上是 自私 的” ,就是这样一种似是 而非的观念 。本 文运 用马克思主义相 关理论 的观 点,解释 “ 人本质上是 自私”这一错误 论调 的误 区所 在 ,为今后 帮助 大学生更加客观 、真 实、全 面地 认识人 的本质 ,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第一部分教学目的和要求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消除人的本质自私论的影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把握其内容要求及其对人生的意义,明辨几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挫折;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条件,确立衡量人生价值的正确标准,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第二部分理论要点阐述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的学说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古代人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从直观感受方面,对人与动物之间区别的描述,也就是说,人们最初对自身的认识主要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开始的。

《列子·黄帝》中就叙述了黄帝时代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这种认识虽然也提到了人的手足分工问题,但其重点不在这里,而是从外观、生理的角度如身高、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区别人与动物,因此这种区分实际上很幼稚,也很模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社会属性也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逐渐转向社会属性。

孔子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

孔子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发现,人性即某种人的类本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而其具体表现如风俗、习惯等则差异非常之大。

孔子虽然看到了人具有某种共同的类本质,但是他没有提出这一本质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明确界定人性内容的是战国早期思想家告子。

他提出的命题是“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的主要内容在告子看来是和动物一样的,都是与生俱来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进行的“食”和“色”两项活动。

孟子曾针对告子这一模糊了人性与兽性的说法予以批判:“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告子上》指出告子的认识不能解决“人之性”与“犬之性”、“牛之性”之间的区别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关于“人本质自私论”的辨析

关于“人本质自私论”的辨析

关于“人本质自私论”的辨析“人本质自私论”在历史上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论点,可以说,历史上几乎每个学术思潮、政治思潮都会建立起关于“人本质自私论”的辩论。

然而,该论点本身又是如何被构建起来并争论而不会有过多争执,一般地说,“人本质自私论”分为两个观点,一种观点是“人都有其自私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自私本质论”,还有一种观点是“人不能一定毫无其他动因而单纯地表现出其自私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人不是本质自私论”。

“自私本质论”认为,人类除了智力、影响力以外,又具有不可被抑制的自私倾向。

根据该论点,人们为了获得利益,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不管他人的痛苦与焦虑,总是想方设法捍卫自身的利益。

即便是具有同情心的人也会有时有所退让,如果能够换取利益,这就体现了个体的自私倾向。

另一方面,“人不是本质自私论”认为,人类也有博爱之心,他们可以给予他人帮助,甚至人们有时为了别人的开心而不顾自身的损失,这就不是受到自私动机而已,而是证明了能够体现人类不枉此生的善良。

各方围绕“人本质自私论”发生的争论令人引以为畏,在今天,当仍有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上发表看法时,这场古老的争论又重新激起浪潮。

在仔细思考这场争论的过程中,有一些事情可以由双方共同认可: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成功的唯一标准是获得有效利益,并且不同个体有不同程度的自私和社会行为,而这背后都有双方之间不断地折衷游说,权衡利弊。

总之,人类是好是坏毕竟是人定的事情,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完全证实“人本质自私论”的正确性和客观性,正如此论的历史上,可以把人的本性界定为自私,也可以否定自私的存在。

所以,究竟有没有关于“人本质自私论”的正确解答,暂时还无法说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本质自私论”再次提出,让我们反思这个社会本质,也继续弘扬善良行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人生哲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人生哲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人生哲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理论化2.生命活动的历程3.哲学世界观4.辩证唯物主义5.革命乐观主义6.社会实践社会化7.阶级8.现实生活二、单项选择题1.C2.C3.A4.B三、名词解释1.人生就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同时也改造自己的整个生命历程,即个人一生中全部实践活动的总和。

2.人生观就是生活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环境中的人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和生活经验,对于人生的目的、价值和道路等重大问题所形成的根本看法、信念和态度。

3.人生哲学就是关于人生观的学说,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人生观。

四、简答题1.第一,无产阶级人生哲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

第二,无产阶级人生哲学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的目的。

第三,无产阶级人生哲学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生的最高理想。

第四,无产阶级人生哲学以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为人生态度。

2.第一,揭示人生的本质及其规律,科学地回答有关人生的重大问题,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生理论体系,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第二,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剥削阶级人生哲学,引导人们自觉地抵制和清除腐朽的人生观念的影响,提高实践科学人生观的自觉性。

第三,为人们尤其为青少年指明人生的方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培养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

第四,吸取旧人生哲学中一部分积极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无产阶级的人生哲学。

3.学习无产阶级人生哲学的意义有: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有利于人们增强抵制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艰难困苦和坎坷曲折。

第四,有利于青年较为顺利地过渡为成熟的社会人,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时代的挑战。

4.第一,能动性。

第二,阶级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第四,相对独立性。

转人的本质自私论的认识误区

转人的本质自私论的认识误区

转人的本质自私论的认识误区1.把人性中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属性,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根本界线人的本质自私论把人性中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属性,并将人性等同于动物本能,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根本界线,是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来论证人的本质,因此是错误的。

从逻辑上看,人的本质自私论将人和动物一样求生的吃、喝等自然本能归结为自私,并进而将这一本能混同为本质。

对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它们成为最后的和惟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4页)恩格斯更明确提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在程度上的差异。

"但是,这些机能和与动物相似的自然属性并非是人最后的和惟一的目的,动物的需要的产生、满足完全受本能驱使,而人的需要却是与社会生产活动及其结果密切联系的,离开社会就不可能产生人的需要。

把人性中的自然属性因素看作人的本质属性,就是把社会的人看成自然的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把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本能等同于自私,并用动物界的现象来解释和证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人性中的自然属性与自私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而是有质的区别。

前者是指人的某种与生俱来的生理机能,后者则是人类社会专有的概念,包含有道德评价和价值评价的意义,并不适用于动物界,因为动物弱肉强食的求生活动仅仅是其适应自然界优胜劣汰生存法则的本能反应,不具有任何道德意义。

人的本质自私论先验地在人的自然属性,自然欲望与自私之间强加了因果关系,否认人的社会属性对人的本质的决定作用,以及后天道德和价值选择的结果对自然属性和欲望的纠正,认为制约、规范人的自然本性中自私因素的道德和价值准则是违背人性的,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自私不是人的本质

自私不是人的本质

有人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并且认为,人的自私本质是绝对的、永恒的、普天之下,概莫能外。

这种错误观点曾经给人们以很大的影响,至今在社会上也还有一定的市场。

要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正确的对待人生,就必须彻底认清它的错误。

第一,“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把人的自然属性看成人的本质,混淆了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的区别。

早在十八世纪,德国唯物主义者拉美利特、爱尔维修等人不承认人的社会性,不懂得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拉美特利认为,人和动物都是一台机器,人不过比动物多了几个“齿轮”和“弹簧”。

他把人看作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个体,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都来自肉体的感受性。

爱尔维修断定,人基于这种肉体的感受,本能地会趋利避害,趋乐避苦,以“自我保存”,从而得出了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结论。

由此可知,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把人的本质说成是和动物一样的动物本能,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对人的本质的一种严重的歪曲。

对于十八世纪的拉美利特、爱尔维修等人来说,他们受着历史的、阶级的和科学状况的局限,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结论,是不足为怪的。

但是,在对人的本质有了科学认识的今天,再把资产阶级思想武库中发了霉的陈货搬出来,否认和讽刺大公无私的先进人物,为利己主义作论证,显然是错误的。

第二,“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否认人的本质的历史性。

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在每个历史时代中,人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人们的自私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就没有自私观念,人的本质也不是自私的。

据我国史学家调查,海南岛的黎族解放前居住在深山密林中,解放时还过着原始氏族生活,他们把收下的粮食平均分到各家,谁外出打到一只野鹿,也自觉地分到各户。

在他们那里,没有任何私有观念,没有“偷”的意识和词汇。

人们的自私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自私将越来越失去市场,必将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而消失。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

3.人的本质自私论的认识误区。人的本质自私论混淆了社会学范畴和伦理学范畴,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区别,否认和抹杀了人的本质的历史性、阶级性和发展性。·
二、人生目的的确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活动的前提和起点,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总目标。它决定人生的根本方向和道路、人生的根本态度和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有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低俗和高尚之分。
2.摒弃错误的人生目的。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的人生目的。它们的实质都是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它们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3.确立积极、进步、高尚的人生目的。就是在不断地学习、劳动和创造中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个性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三、人生应有的态度
1.人生态度的涵义与类型。人生态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人生态度影响和支配着主体的人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生的底色和基调。
第三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 2)
一、科学把握人的本质
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个人与社会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个人既依赖于社会,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社会对个人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制约作用。
2.正确对待人生境遇。人生境遇会出现顺境和逆境。顺境和逆境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对待。
3.新世纪新阶段对人生态度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乐观向上、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对人生态度的要求。大学生应当选择和确立科学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奉献与索取、幸福与不幸以及生与死等人生课题,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思想道德修养》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简答1.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2.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二、论述1.怎样培养和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2.如何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3.如何理解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关系4.试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5.论人的本质自私论的认识误区三、材料分析1982年,在古城西安的街头,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共产党员张华为救出沼气中毒落入粪池的69岁农民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有人认为,张华的人生价值远比农民价值大,他的牺牲是不值得的。

试用价值观理论对这种观念进行评析。

四、研究题目在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富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该不该艰苦奋斗?答案要点:一、1.答:(一)以人民群众为最高价值主体,(二)以实现四化,共同富裕为共同价值目标;(三)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价值标准;(四)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五)坚持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统一;(六)坚持艰苦奋斗与适度消费的统一。

2.答:人的个体性在某种意义上能够证明独立个体的规定性,失去这一规定性,社会就会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在于人的社会性。

(一)任何个体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及其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二)只有在社会的基础上,个体的存在才有可能,人生的发展才能实现;(三)人化社会与社会化人是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

3.答:(一)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二)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四)人的本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二、1.答:(一)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范畴,它常被应用于经济学、伦理学、美学、认识论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它在这些不同的知识领域中,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价值,是指政治方向、道德观念、人生意义和思想追求,是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去奋斗和珍视的东西,它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在这里所说的价值观,是同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价值观,从一定的意义上看,是从个人同集体、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上来考虑的,是同人生价值密切相联的,是值得人们追求的正确观点和评价标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03706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1、2、3. 4.(1804,1)单选题(1804,1)单选题BB .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2104,1)单选题(2104,1)单选题D D.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 6. 7. 8.9.10.(2104,2)单选题(2104,2)单选题A A.大胆正视,积极应对(2104,3)单选题(2104,3)单选题C C.实践性(2104,4)单选题(2104,4)单选题B B.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11.12.13.14.15.(2104,5)单选题(2104,5)单选题BB.把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2104,6)单选题(2104,6)单选题C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6、17、18、19、(2104,8)单选题(2104,8)单选题C C.爱国主义(2104,9)单选题(2104,9)单选题B B.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2104,10)单选题(2104,10)单选题A A.基本内容(2104,11)单选题(2104,11)单选题B B.经济安全(2104,12)单选题(2104,12)单选题DD.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2104,13)单选题(2104,13)单选题D D.共产主义道德20、21、22、23、(2104,14)单选题(2104,14)单选题A A.社会公德24、25、26、27、28、29、(2104,15)单选题(2104,15)单选题A A.办事公道的要求(2104,16)单选题(2104,16)单选题DD.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2104,17)单选题(2104,17)单选题B B.省察克治的修养方法(2104,18)单选题(2104,18)单选题C C.法治思维是一种法本位思维30、31、32、33、34、(2104,19)单选题(2104,19)单选题DD.公民有权就自己的发现中请领取发现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2104,20)单选题(2104,20)单选题AA.法律关系是法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关于“人本质自私论”的辨析

关于“人本质自私论”的辨析

关于“人本质自私论”的辨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在理论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承认。

然而,如何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理论来问答关于人性的困惑,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还有许多问题或者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所谓“人性自私”、“人在本质上是自私的”,就是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观点,解释“人本质上是自私”这一错误论调的误区所在,为今后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地认识人的本质,提供参考和借鉴。

标签:本质自私误区一、前言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每个人的思考和选择实际上都不可能离开现实的社会关系及发展而孤立存在,对于这样一个事实似乎没有人会在理性上给予否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在理论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承认。

然而,如何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理论来问答关于人性的困惑,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还有许多问题或者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所谓“人性自私”、“人在本质上是自私的”,就是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

这在大学生中也常常引发争论,有的人赞同,有的人反对。

为了深刻地把握人的本质,我们应该对这个“流行”观念作一些理论上的分析。

文章接下来的内容,将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观点,解释“人本质上是自私”这一错误论调的误区所在,为今后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地认识人的本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对于“人本质上是自私”的认识误区1.这是对人性的割裂看待,没有认识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生命活动的存在在于生命体的延续和发展,由此就有了饮食男女的自然属性,这无疑是人性的一方面的体现。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自然属性的存在是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男女饮食生理活动的完成是在一定社会活动中实现的,而这恰恰又却取决于人的社会属性。

所以,完成的看待人性,应该是融合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与一体的。

我们不可置否的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是永远不能摆脱兽性的,在其发展中必然会受到生物本能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本质自私论的认识误区
1、把人性中的自然属性误认做人的本质属性,同时抹杀人与动物的根本界限。

人作为动物,最本能的属性,就是具有求食、求暖性和求生殖、求繁衍性。

这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性,也是人最自然不过的属性,是天生的本能性。

这种属性所转化出来的行为,便是最自然,也是最自我化的本能行为。

这种本能行为是一切生物都共同具有的,尤其是动物表现的最为明显。

因此,在这种本能行为中是无法确定人与动物的根本界线的。

如果把这种本能行为确定为“自私”,并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也就从实质上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根本界限。

2、混淆了“个人利益”和“自私”两个不同意义的概念,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人的自然本能,或自然属性是人生而具有的生理机能。

这种机能本身并不具有任何社会化的意义,而只有当人的这种机能被赋予社会生活的内涵时,才具有社会化的性质。

“自私”从严格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后天形成的意识观念,是人们对一个人的行为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特定效应的价值评价,正当的个人利益是应当得到满足的。

因此,人的自然本能与人的自私本性不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人的自然本能不是人的自私本性的基础和源泉。

也就是说,人的自然本能不经过后天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无所谓“自私”、“不自私”这样的价值评价的。

如果人们强求于将人的自然本能同人的自私本性相联系,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同样具有自然需求的人,其中却有着高尚、卑微,优秀、堕落之别。

3、将自私作为对人性的一般性的概括,与历史事实不符。

自私,不是人固有的本质,它是私有制经济关系以及由此而组建起来的特定社会形态的产物。

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有着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形态,就有着什么样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等一系列意识形态。

而这些意识形态必然要反映到人的属性之中,并通过特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归根到底,自私只是“人的社会关系总和”这一人的本质属性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外化形式,或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经济关系形态以后的产物。

今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时期,无论在国际或国内,人们无法脱离私有制经济关系。

因此,相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人生命本质属性的表现,可以说更多地是以“自私”这样的社会化形式外显于世的。

正因为如此,现代人的人生历程更显得艰涩和曲折,同时,倡导“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克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便具有着更深刻的时代意义。

4、自私论实际上为合理利己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合理利己主义”是现代社会生活中颇有影响的人生观念。

合理利己主义打着“合理”的旗号,给人一种强调追求正当个人利益的感觉。

而正当个人利益是人们正常社会生活的有机部分,因此,这种理论容易引起人们的某种“感情共鸣”。

同时,合理利己主义在理论上所坚持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在此,自己是目的,他人只是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只是在实现自己目的的行为中,不要伤害他人的利益。

问题是,利己主义是否可能“合理”。

假如,每个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自己的利益是自己行为实践的惟一目的,他人只是手段。

那么,每个人都是目的,又都是被他人利用的手段,在逻辑上是否合理?人人都不想当手段,可客观上又不得不是手段。

人人为了达到和实现自己的目的,在现实的实际行为过程中完全不伤害他人的利益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不惜牺牲他人便是人人利己行为的客观必然结果。

如此而来,合理的利己就成了不合理的行为。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合理利己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大悖论,是不可确立的非现实的,只能把人诱入歧途的错误人生观。

坚持人的本质自私论,就是企图在人生的最基本的理论上为合理利己主义找到支撑点。

对这一问题的实质,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