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萨特戏剧艺术特点
萨特《苍蝇》的艺术特色

萨特《苍蝇》的艺术特色
让-保罗·萨特的《苍蝇》是一部存在主义戏剧,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 哲学内涵:该剧深入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如自由、选择和责任。
剧中的人物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这些选择反映了人类生存的真实状况。
2. 荒诞风格:该剧的情节和人物充满了荒诞和非理性。
例如,主人公俄瑞斯忒斯在杀死母亲后,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充满苍蝇的世界。
这种荒诞的情节设置反映了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揭示。
3. 内心冲突:剧中人物的内心冲突是该剧的重要特色。
他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往往陷入内心的挣扎,这种内心冲突使观众对人物产生共鸣,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思考。
4. 对话与独白:该剧的对话简洁明了,富有哲理。
独白则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5. 象征手法:剧中的苍蝇象征着罪恶和腐败,而主人公俄瑞斯忒斯的斗争则象征着人类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总的来说,《苍蝇》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特色鲜明的存在主义戏剧,对后来的戏剧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自由选择与他人——萨特戏剧作品的哲学分析

自由:选择与他人——萨特戏剧作品的哲学分析/****************************************************************************/亲爱的朋友,您好,此文档为我站的宣传信息,若需查看部分资料或者购买此套资料,请联系我们的客服或登陆我们的网站--3A学习网万分感谢您对我站的关注与支持!!!/****************************************************************************/老人(外祖父)和两个女人(外祖母和母亲)中间。
”吸有父亲,没有父亲的要求和管束,萨特也就失去了一般孩子所拥有的“父亲一上帝”的观念。
萨特认为,失去了父亲,自己在一定意义上就失去了存在的.阿当雷诺;《萨特,最后一位哲学家》,第U页..萨特:《词语》。
转引自弗明西加让松《存在与自由》,第巧页..萨特:《词语熟转引自柳鸣九《萨特研究A.第406页.2理由,失去了必然性。
自己是个无根的、偶然的、抽象的人。
“让。
巴蒂斯特之死是我生活中的大事,它重又给我母亲套上枷锁,却给了我以自由。
”。
萨特的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自由哲学。
“自由”不仅是其哲学著作、文学作品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而且他穷其一生为了自由而介入生活、参与政治。
当然,萨特这里讲的自由,还是一种事实上的自由,是萨特对自由的初步生活体验,是一种“空洞”的自由。
但是,正是这种从小就对自由、偶然性的体验,不仅让他在1929年中学哲学教师资格考试中以《自由与偶然》为题所做的论文荣登榜首,更重要地是,这成了他整个思想取之不竭的源泉。
早死的父亲的影响毕竟是潜在的,而在活着的人当中,母亲的影响则是最大的。
在萨特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他曾说过失去父亲使他可以完全地占有母亲,他也时常提及他与母亲间的默契。
但后来母亲的改嫁,使他很早就体验到了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困难。
电大《外国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提示

电大《外国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提示注:本课程教材为《20世纪欧美文学》(匡兴、陈惇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美国的悲剧》(D)A.塞林格B.斯坦贝克C.菲兹杰拉德D.德莱赛(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950年5月1日,法国剧作家欧仁·尤内斯库的一出名为《秃头歌女》的戏在巴黎“夜游者剧院”首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填流派名)的诞生。
三、简答(每题15分,共30分)什么是意识流小说中的自由联想?(1)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另一常用技巧,它是小说人物意识的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的自由跳跃。
(2)引起这种意识跳跃的通常是出现在人物眼前的一些因素,如声音、气味、图像、事情等,一切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引发出新的思绪与浮想。
(3)自由联想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
四、论述题(25分)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有哪些不同?要点:托马斯·曼的创作方法和传统的现实主义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1)象征的人物形象;(2)隐喻性的细节描写;(3)意识流的表现手法;(4)小说的非情节化。
(5)此外,托马斯·曼还运用心理分析、含蓄的讽刺,甚至带有荒诞色彩的细节,把现实与梦境、真实与幻觉、记忆与印象交织在一起,并和时代的基本思想问题以及主人公的思考、探索、争论与精神生活的各种变化熔于一炉,置于小说的情节框架之中。
(说明:在答题时需要对(1)(2)(3)(4)点进行展开说明。
)二、课程考核的相关内容终结性考试难度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
《萨特戏剧伦理思想研究》

《萨特戏剧伦理思想研究》一、引言萨特,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批判家,以其独特的戏剧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西方思想界。
萨特的戏剧伦理思想是通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度思考和反思,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萨特戏剧伦理思想的深入研究,探讨其思想内涵、特点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萨特戏剧伦理思想的形成背景萨特的戏剧伦理思想形成于二十世纪初的法国,这一时期正是社会变革和思想大发展的时期。
萨特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人的道德选择和行动都是基于这种自由的存在。
他的戏剧作品以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为切入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揭示了人的生存状态和道德困境。
三、萨特戏剧伦理思想的核心观点1. 自由与责任: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人的道德选择和行动都是基于自由的存在。
这种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同时,人的自由也伴随着责任,人需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
2. 道德相对性:萨特认为道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道德标准。
人的道德选择和行动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个体的人生经历。
在特定的情境下,人的道德选择可能相互冲突,甚至存在无法判断的情况。
3. 自我创造:萨特强调人的自我创造能力,人不仅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人的生存状态和道德选择都反映了人的自我创造过程。
四、萨特戏剧的伦理价值与意义萨特的戏剧伦理思想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当代西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伦理价值与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人性的探索:萨特的作品通过深刻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中的道德困境。
2. 对道德相对性的探讨:萨特的作品让我们认识到道德的相对性,从而在面对不同的道德选择时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判断。
3. 对自我实现的启示:萨特的作品强调人的自我创造能力,鼓励人们积极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2015外国文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外国文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指导一、关于考试有关说明本课为中央电大统设课,由中央电大命题,采用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二、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1.题型: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2.试题举例:(1)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美国的悲剧》的作者:A.塞林格B.斯坦贝克C.菲兹杰拉德D.德莱赛(2)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950年5月1日,法国剧作家欧仁·尤内斯库的一出名为《》的戏在巴黎“夜游者剧院”首演,标志着(填流派名)的诞生。
(3)简答(每题15分,共30分)什么是意识流小说中的自由联想?(4)论述题(25分)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有哪些不同?3.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D(二)填空题秃头歌女荒诞派戏剧(三)简答题(1)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另一常用技巧,它是小说人物意识的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的自由跳跃。
(2)引起这种意识跳跃的通常是出现在人物眼前的一些因素,如声音、气味、图像、事情等,一切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引发出新的思绪与浮想。
(3)自由联想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
(四)论述题(25分)要点:托马斯·曼的创作方法和传统的现实主义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1)象征的人物形象;(2)隐喻性的细节描写;(3)意识流的表现手法;(4)小说的非情节化。
(5)此外,托马斯·曼还运用心理分析、含蓄的讽刺,甚至带有荒诞色彩的细节,把现实与梦境、真实与幻觉、记忆与印象交织在一起,并和时代的基本思想问题以及主人公的思考、探索、争论与精神生活的各种变化熔于一炉,置于小说的情节框架之中。
说明:在答题时需要对(1)(2)(3)(4)点进行展开说明。
萨特作品介绍

● 从艺术特征上来看,《苍蝇》表现了萨特戏剧的特点:
● 第一,遵循了法国传统的戏剧结构原则即以古典主义"三一律"来结构戏剧, 集中凝练地表现戏剧冲突。
● 第二,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痛苦抉择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 第三,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可观赏性,常常出现出人意料的剧情逆转,造 成震撼人心的强烈艺术效果。
萨特
英雄自己使自己成为英雄
● 作家简介
●让-保罗·萨特 ,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二战”后 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将存在主义哲学与存在主义文学有机地 统一了起来,其哲学思想和文学实践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整一代人。
● 其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还有存在 主义小说《厌恶》《墙》等。萨特发表过《苍蝇》《禁闭》《死无葬身之 地》《毕恭毕敬的妓女》等11部剧本,其中《苍蝇》《禁闭》被誉为现代 戏剧的经典作品。
● 三幕剧《苍蝇》是萨特对于古代传说进行的改造。它以俄瑞斯忒斯回到故 国开篇,在一连串的事件中俄瑞斯忒斯发现了阿耳戈斯的秘密。尾随他前 来的朱庇特想把他引出城邦、阻止他走向复仇之路,于是不厌其烦地向他 描绘阿耳戈斯的恐怖景象——苍蝇满城飞舞、民众失去人性。阿伽门农被 害以后,所有的臣民都感到罪孽深重;每年的亡人节,都要在一个据说最 接近地狱的深不可测的岩洞举行仪式,召唤亡人回来过一天人间生活,以 表达活人的悔恨之意;他们无休止地哀叹自己的罪过、忏悔自己的罪孽。 在朱庇特看来,他们曾对阿伽门农的遇害缄默不语,理应感到愧疚;而俄 瑞斯忒斯见此则郁郁寡欢,想马上离开阿耳戈斯。这时,他遇上了他的姐 姐厄勒克特拉,随后目睹了王后母女的口舌之战。
● 第三幕里,面斯忒斯杀死弑兄篡位的埃癸斯托斯和淫乱杀夫的克吕泰墨斯特拉而为父报 仇,实现了厄勒克特拉的梦想后,她失却了存在的依托,不相信复仇的正 义性,开始感到恐惧和悔恨。俄瑞斯忒斯同样感受到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酷 性,但他把杀死国王和母亲看作一件天经地义的行动,他勇敢地面对现实、 承担全部责任。因此,当朱庇特到神庙来劝诱他们赎罪时,厄勒克特拉甘 愿领受复仇女神的惩罚;她的行为同母亲杀害阿伽门农以后的行为如出一 辙,她将在忏悔中痛苦地了却一生。但是,俄瑞斯忒斯却公然反抗朱庇特, 坚守自由的意志,他没有让朱庇特勾起丝毫的负疚感;他鼓动阿耳戈斯民 众重新认识他们的自由,并引着穷追不舍的苍蝇离开了阿耳戈斯,使城市 得到了净化。
《2024年萨特戏剧《禁闭》中的场景分析》范文

《萨特戏剧《禁闭》中的场景分析》篇一一、引言萨特的戏剧《禁闭》以其独特的主题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针对该剧中的场景进行深入分析,从角色塑造、情节发展、象征意义等方面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场景设定与角色塑造《禁闭》的场景设定在一个封闭的房间内,这一设定为萨特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人性之恶提供了绝佳的舞台。
房间内的布局、光线以及家具等元素,都为剧情的展开和角色的心理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萨特成功地塑造了三个性格迥异的角色:加尔森、伊内丝和艾斯特。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动机,通过在房间内的互动,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三、情节发展与场景转换《禁闭》的情节发展紧凑而富有张力,各个场景之间的转换也恰到好处。
剧中的场景转换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情感和心理空间的转换。
在每一个场景中,角色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
例如,在剧中,加尔森、伊内丝和艾斯特三人之间的互动逐渐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随着剧情的推进,场景的转换也更加频繁和复杂,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四、象征意义与场景解读《禁闭》中的每个场景都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例如,封闭的房间象征着人类内心的孤独和封闭,而房间内的家具、灯光等元素则象征着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些象征元素在剧中的各个场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萨特的创作意图。
在解读这些场景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萨特对于人物关系的处理。
在封闭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更加明显,这种关系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禁闭》所揭示的人性之恶和社会现实。
五、结论综上所述,《禁闭》中的场景设定、角色塑造、情节发展和象征意义等方面都体现了萨特的独特艺术魅力。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场景,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剧作的主题和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这部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萨特戏剧《禁闭》中的场景分析

萨特戏剧《禁闭》中的场景分析萨特戏剧《禁闭》中的场景分析引言:《禁闭》是法国哲学家萨特(Jean-Paul Sartre)于1944年所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
该剧以“禁闭所”作为唯一的舞台场景,在戏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禁闭》的场景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在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中的意义。
一、舞台场景的设定和特点萨特的《禁闭》将舞台设定为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即“禁闭所”。
舞台四周围困着一圈高高的墙壁,看不见天空,整个舞台呈现出一种压抑和封闭的氛围。
禁闭所以其独特的空间和布景设计,凸显了人物被困、无法逃脱的处境,使得人物关系更加紧张和复杂。
在禁闭所的布置上,萨特选择了简洁而又单一的方式,没有过多的装饰和细节。
除了一些极简的家具和几个简陋的牢房,舞台几乎是空无一物的。
这种布局使得观众更加关注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表达,引导观众在无形的墙体之间去感受剧中的心理境地。
二、场景对剧情发展的影响1. 情节的推进禁闭所作为唯一的场景,为整个剧情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被囚禁的环境中,人物们只能依靠相互交流和互动来发展剧情。
舞台上的人物无法离开禁闭所,他们不能逃离这个封闭空间,也无法与外界直接联系。
这种环境的限制使得人物只能通过对话和互动来推进剧情的发展,增加了戏剧的紧张感和冲突感。
2. 人物关系的表达《禁闭》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场景的设置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这种复杂性。
舞台局限在禁闭所内,强化了人物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关系。
人物仅能依靠语言和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进一步凸显了角色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3. 内心世界的显露禁闭所这一封闭的环境,为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了表现的空间。
因为场景的限制,人物无处躲藏。
他们被迫直面自己的内心和对外界的现实反应。
在剧中,人物逐渐显露出内心的黑暗和矛盾,没有任何遮掩和伪装,这种内心世界的暴露成为整个戏剧的重点。
三、场景对人物塑造的影响1. 条件的限制舞台场景的设定使得人物面临条件的限制和束缚。
古典与现代的统一_试论萨特戏剧的艺术特色_江志全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总第86期)古典与现代的统一———试论萨特戏剧的艺术特色江志全(山东大学韩国学院,山东威海264209)摘 要:本文分析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并试图进一步阐释他的情境剧理论及其艺术特色。
萨特继承了欧洲传统戏剧尤其是古典主义戏剧的手法,并吸收了现代戏剧中的一些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存在主义戏剧的独特艺术特色。
关键词:存在主义;情境剧;戏剧特色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05)03-0034-04 萨特(Sartre,1905-1980)作为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与文学家,其存在主义哲学继承了克尔恺郭尔(Kierkegaed,1813-1855)、海德格尔(Heidegger,1889-1976)、雅斯贝尔斯(Jas pers ,1883-1969)等人关于存在的学说以及胡塞尔(Husserl,1859 -1938)的现象学,提出要重新找回人自身的存在,从人自身的角度来探索人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
这在二战后人们对世界普遍感到悲观绝望的情况下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鼓舞起人们的人生追求。
萨特将其哲学融入到戏剧创作中去,其戏剧哲理深刻,节奏紧张,富于时代感,独具艺术魅力。
萨特继承了自古希腊以来法国戏剧发展的高峰———古典主义戏剧的手法,并吸收现代戏剧理论体系中的手法,提出自己的戏剧理论。
他的戏剧理论实质上也是从他哲学概括的角度对其戏剧创作进一步的阐述,并力图包容同时代的同类作品,从而达到了较高的理论深度。
在他的推动下,存在主义戏剧风靡法国剧坛,二战后几乎占据了整个法国舞台,到现在仍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萨特提出著名的“情境剧”理论,“戏剧能够表现的最动人的东西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性格,是选择和自由地做出决定的瞬间,这个决定使决定者承担道德责任,影响他的终身。
”[1](P455)萨特认为,戏剧要表现人的价值体系、道德体系和观念体系的对峙,而不是研究性格冲突,他将情境的设置放在首要的位置,“作为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戏剧的继承者,我们需要那种有情境的戏,我们的目的在于探索一切在人生经历中最常见的情境,这种情境在多数人生活现象中至少出现一次。
47第二节 萨特

三部曲 《自由之路》(1945-1949)
第一、二部《懂事的年龄》与《延缓》于1945年问 世,第三部《心灵之死》发表在1949年。
战争的风暴、民族的危难逐渐把哲学教师玛第厄拔出个人的狭 隘的天地,使他感到自己所追求的个人自由是那么空虚,他投入了斗 争,在一次抵抗德国侵略者的阻击战中,作出了自己的"自由选择", 以英勇的行动而成为了英雄。在他死后,他的朋友、共产党人布吕内 继续进行斗争。
2. “绝对自由论”时期(1928—1939)。 中学哲学教师,赴柏林进修。
存在主义人学的早期观点:客观存在的纯粹偶然性, 主观存在的绝对孤独性和主客观关系上的完全对抗性。
本时期代表作品:《恶心》,《墙》。
《恶心》( 1938 )
通过主人公洛根丁在布城定居期间的琐细生活经历 和真切记述,集中表达了自为的个人在自在的世界中的 主观感受:世界荒诞,难耐的孤独和主客体之间的对立。 洛根丁是一个荒诞世界中的孤独者,也是一幅作者的绝 对自由论的自画像。
‚我想要说的是:‘他人就是地狱。’但是,这句话常常被人误 解。有人以为我的本意是说,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总是毒化了的,总是地 狱般的关系。然而我要阐明的却是另一回事。我的意思是说:要是一个 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上的 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依赖别人的判断了。 但这并不是说,和别人就不可能存在另一种关系。‛ ‚我的用意是要通过这出荒诞的戏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 要,也就是说,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我们所生活的 地狱是如何地禁锢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 ——1965年《禁闭》唱片萨特口录前言
‚当我写《恶心》的时候,……我只看到‘恶心’这个形而上学 观念以及与形而上学的存在观念的关系。‛ ‚我明白了,我已经找到了存在的答案,我恶心的答案,我整个 生命的答案。其实,我所理解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荒诞这个根本 的东西。‛
萨特的_境遇观_和_境遇剧_

课堂讨论之境遇剧萨特的“境遇观”和“境遇剧”——萨特作为一个文学家闻名于世,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独具风格的戏剧创作。
他投身戏剧并不是因为他喜爱舞台,或者因为迫切的志愿,而是如介人文学的迫切需要所要求的那样,为了最直接有效地接触广大公众,是为了向世人传达他的哲学观点,因此,他的戏剧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体现。
当他意识到他的形而上观点用纯粹的戏剧作品不足以传达,无法使他的哲学获得恰当而明确的阐明和解释,他便常常又以戏剧批评来重复每一部戏剧的思想。
他的戏剧理论实质上也是从哲学概括的角度对他的戏剧创作作出进一步的阐述,并力图包容他同时代的同类作品,从而达到尽可能深的美学深度。
萨特的戏剧理论主要是关于“境遇剧”的理论。
他的“境遇剧”试图展示当代人面临的问题、普遍的焦虑,召唤人们作出“自由选择”,同时表现人们进行选择时的处境和感到左右为难的时刻。
一、境遇无定萨特的“境遇剧”是和传统的“性格剧”相对而言的。
性格剧主要关心的是性格分析和性格交锋,其设置处境的唯一目的是突出性格,是给人物创造出显露其性格的机缘和条件。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人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①。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更要求“艺术家必须让人物的遭遇与性格配合”,要用“一连串的事故和某一类的遭遇”“来暴露性格、搅动心灵,使原来为单调的习惯所掩盖的深藏的本能,素来不知道的机能一齐浮到面上。
’,②萨特也强调人的概念是新戏剧的动力,但他关心的不是人的性格。
他认为人是生存,不是物在,是自为存在,不是自在存在,“存在先于本质,”一个人先得生存于世,而后通过一系列行为来确定自身本质。
因此,他的“境遇剧”不相信人有共同的、一经形成就一成不变的“人性”,而是认为它在一定情境下是会变化的,有普遍意义的不是本性,而是人处于其中的各种处境,也就是说“不是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而是他在各方面遇到的极限。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思考题及答案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思考题及答案一《约翰·克利斯朵夫》主题:有三层:1、平民音乐家克利斯朵夫顽强奋斗的一生,揭示十月革命前,西欧进步知识分子追求、反抗、幻灭的心灵历程。
歌颂他们反抗不健全文明的英雄主义。
2、主人公的生活遭遇,反映法德为主的欧洲国家黑暗现实,批判了依赖于金钱权势的虚伪艺术。
提倡净化道德的严肃艺术,以创造健全文明。
3、主人公的理想是反抗西欧各民族之间的仇恨和战争,以博爱作为实现各民族和谐与团结的纽带。
一、克利斯朵夫性格:1、他是为追求真诚艺术和健全文明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
最突出的特点是顽强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
他出身于德国宫廷乐师之家,生活贫困,他有非凡的音乐天赋,从小就饱尝社会不公。
由于打死调戏村姑的军官,他不得不逃亡法国。
他与工人交朋友,还想办平民音乐学校。
他参加五一游行,并与军警展开搏斗。
2、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反抗注定要失败,绝望的他认为,解决社会问题唯一手段是艺术,唯一思想武器是爱,他希望用爱来消除法德民族的仇恨。
3、他是贝多芬式英雄,不仅指他是天才音乐家,而且他的精神气质与贝多芬相象。
两者有共同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但时代不同。
二、《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特点:首创了长河式小说体裁。
1、传统性与现代性交融在一起。
以感情为程序,采用内心独白,自我对话,梦境,联想和插笔,表现主人公丰富奔腾的内心,生命的流程。
2、音乐性。
这是一部音乐小说。
它的结构按照交响乐模式设计,主要人物关系体现音乐的调性。
三、《永别了,武器》思想内容: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描写意大利战场的悲剧。
通过亨利的自述,写了战争中人与人互相残杀,战争对人精神的毁灭和爱情的扼杀。
亨利自愿到前线能加战争,负伤后在医院认识英国护士凯瑟琳,两人相爱。
后来战争溃败,他逃亡时被意大利宪兵认为是间谍而受到逮捕。
他不得不找到凯瑟琳,逃往瑞士。
最后女护士难产死去,他受尽战争苦难,失去理想,孤独绝望,找不到出路。
第二节萨特戏剧艺术特色

第二节萨特戏剧艺术特点一、标题的寓意性这里所说的标题是指戏剧的名称。
萨特给其戏剧命名,不是随随便便的。
据他自己透露,他在为《脏手》命名时,曾考虑过以“激情的罪过”为名,写《阿尔托纳的隐居者时也打算以“赢者输”为名,总之,是经过再三地考虑才选定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名字。
萨特将他的第一个剧本命名为《苍蝇》,这有些让人费解。
剧中的苍蝇是复仇女神的化身。
自阿加门农被他的妻子伙同其弟谋杀后,苍蝇就像厚重的乌云一样,黑压压地覆盖在阿尔戈斯城上空。
在此,苍蝇似乎是作为罪恶的见证和正义的代表出现在阿尔戈斯,向世人昭示着新国王夫妇篡权夺位的罪恶,然而在俄瑞斯忒斯为父复仇、为民除害之后,苍蝇又张牙舞爪地围攻俄瑞斯忒斯。
乍看来,人们会对苍蝇的无确定性感到不可理喻,但仔细思量才体察出作者细密的用心。
在其中,萨特有两种用意,第一种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借苍蝇的寓意,唤起人们的自由意识,肯定法国人向德国人复仇的权利并揭露贝当投降政府的阴谋,号召人们从悔恨中解脱出来,坚定不移地向前看。
第二种意图来得不如第一种直接,但它是第一种用意立论的基础。
要理解第一种意图并不难,观众只要看懂了剧情,知道苍蝇的寓意,就能心领神会,但是,要理解第二种意图就要对萨特的思想有所了解,因为它与萨特一贯的哲学思考有密切的联系。
借俄瑞斯忒斯的故事,萨特要表现的是人的自由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围绕这一中心,萨特安排了俄瑞斯忒斯孤军奋战、力排干扰的局面。
与他构成对立面的,先有作为保傅的哲学教师和作为神权化身出现的朱庇特,后有作为策划者和同谋的姐姐厄勒克特拉。
哲学教师从息事宁人、明哲保身的角度劝导他,朱庇特以造物主和统治者的身份威慑他,但都没有挡住他复仇的脚步。
实施复仇后,他的姐姐也因悔恨而易被人忽视的苍蝇形象更引人注目,从而肯定法国人向德国人复仇的正义性,强调俄瑞斯忒斯作为“超人“的孤独感。
《死无葬身之地》的标题似乎仅仅指向法西斯分子,谴责他们惨无人道的暴行,其实在这个层面之下还有更深的寓意,剧本的主旨还是通过人的选择的必然性来强调人作为主体的自觉性。
《2024年萨特戏剧《禁闭》中的场景分析》范文

《萨特戏剧《禁闭》中的场景分析》篇一一、引言萨特的戏剧《禁闭》通过复杂而富有深意的场景构建,将人类内心深处的困境与生存的矛盾生动地展现出来。
本文将通过对该戏剧中不同场景的深入分析,探讨其艺术特色与深层含义。
二、场景设定与人物关系《禁闭》的场景设定在一个封闭的房间内,房间内充满了各种家具和装饰品,象征着人们内心的世界。
这个封闭的空间成为了人物们展示内心世界、相互交流的舞台。
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三个被困在房间中的人物:加尔森、伊奈丝和艾斯特尔。
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矛盾冲突,又有相互依存。
三、场景分析(一)场景一:初始的混乱与矛盾在剧作开始时,三个角色在封闭的房间内首次相遇,他们各自陈述着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感受。
这一场景的描写揭示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为我们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二)场景二:内心世界的展现随着剧情的发展,三个角色开始相互交流和沟通。
在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矛盾和冲突。
通过对话和动作,我们逐渐了解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一场景展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生存的困境。
(三)场景三:高潮的冲突与矛盾激化随着剧情的发展,三个角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加剧。
在高潮的场景中,他们相互指责、争吵、甚至试图互相伤害。
这一场景展示了人性的丑恶面,也让我们思考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四)场景四:反思与救赎在剧作的最后阶段,三个角色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
他们试图寻找救赎之路,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一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面和希望,也让我们思考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
四、结语通过对萨特戏剧《禁闭》中的不同场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剧的艺术特色与深层含义。
剧作通过封闭的空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深刻的人性剖析,让我们思考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同时,剧作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禁闭》成为了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戏剧作品。
萨特戏剧研——精选推荐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让—保尔·萨特是二十世纪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在二战后对法国以及整个欧美世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与其哲学密不可分,正是通过他的文学作品,存在主义哲学才真正的为大众所理解并接受。
在萨特的文学创作中戏剧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计一些习作帮改编的作品,萨特一生创作了八部主要的戏剧作品,他把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经验,把自己的哲学思考融入到他的戏剧创作中。
萨特认为人首先是存在者。
然后才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塑造自己,塑造自己的存在;入生来就是自由的,人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他的戏剧自始至终都贯彻着他的这一哲学思想,使其戏剧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萨特的戏剧善于抓住时代的脉搏,写公众所关注的题材,向当代人展示人们自身的肖像,表现大众的问题、希望和斗争,用大众都能深刻理解的形式来创作。
所以他的每一部戏尉上演后都能引起巨大的轰动,成为当时社会的熟点,上演酉场而不衰。
萨特吸收了欧洲传统的戏剧手法特别是古典主义的创作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戏剧理论——“情境剧”理论,他用戏剧来探索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在大多数人生活中至少出现过一次。
在戏剧技巧上,萨特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的创作手法,其戏剧与传统的戏剧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思想内核上,可以说他的戏剧是“用旧瓶装新酒”,用传统的形式来承载当代的鲜活内容,这些对于我们当前处于低迷时期的戏剧都具有~定的借鉴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与荒诞派戏剧几乎同时出现在法国剧坛上,两者都有类似的哲学背景,相得益彰,他们各自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表达世界荒诞,人生无奈的主题,使观众对存在主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萨特以文学作匕首,用戏剧为投枪同各种反动落后的势力作斗争,并且积极地投身于政治斗争中去,他从不屈服于来自任何方面的压力,始终凭自己的良知做出自己的选择,为受压迫受奴役的人们呐喊,无愧于“世纪伟人”,“世纪良心”之称。
他的戏剧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任何时代都将发出耀眼的光辉。
自由与责任_论萨特戏剧的主体性特征

收稿日期:2010 01 10作者简介:魏嘉斓(1984 ),女,山西大同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文章编号:1674 3180(2010)02 0180 05自由与责任论萨特戏剧的主体性特征魏嘉斓(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摘要: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始终宣扬人的自由存在观念,强调人在自由选择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出负责任的选择,这种强调主体性的观念贯穿在了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之中。
本文通过对萨特戏剧的舞台文本、戏剧角色和创作理论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出萨特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主体性特征,并来了解认识萨特的主体观念。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萨特戏剧;主体性特征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On Subjectivity in Sartre s DramaWei Jia LanAbstract:Jean Paul Sartre s existentialism advocates free existence of human and stresses that human should play a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free choices and make responsible decisions.This concept and e mphasis on subjectivity impenetrate his literal works and theories.By analyzing the scripts,characters and creative theories of Sartre s dramas,this paper concludes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ity in his creation and therefore achieves a be 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Key words:existentialism;Sartre;Sartre s dramas;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ity 西方文化始终以个人的主体意志为中心,无论是哲学、宗教、文学还是艺术,始终围绕着人的意志的主体性问题进行探讨和创作实践。
试论萨特戏剧的艺术真实

1997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 第1期试论萨特戏剧的艺术真实Ξ许 健(中山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助教 广州 510275)〔摘 要〕 该文主要从艺术真实的角度对萨特戏剧进行了初步探讨。
文章认为,萨特戏剧大多具有艺术真实性,这主要是通过类似现实主义文学的方式以及现代派文学共有的方式分别达到的。
文章又从萨特本人的哲学观和文艺观等方面,分析了萨特戏剧能够达到艺术真实的原因和条件,论证了这种成功决非出于偶然。
最后指出,由于萨特的哲学思想本身具有两面性,存在着难以消除的局限性,萨特戏剧在达到艺术真实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限制的妨碍。
〔关键词〕 艺术真实 存在主义哲学 自为的存在 “现象学的一元论” 性格悬念总的来说,现代主义文学由于内容上的需要,其艺术形式必然是反传统的。
但是,这一特点在存在主义文学那里不十分突出。
具体到萨特的戏剧,其“反传统”色彩不仅没有在存在主义流派盛行之前就兴起的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流派强烈,与在它之后产生的现代派戏剧作品相比,这种色彩也显得淡薄,正如法国的J・贝尔沙泥等人编著的《法国现代文学史》所说,“他的剧本始终是最传统的,没有任何地方显示了后来与贝凯特、尤奈斯库(Ionesco)和热内完成的形式上的革新:人们甚至也难以找到他们之间共同的审美观。
”〔1〕萨特戏剧的“现代味”主要是表现在思想内容方面,而不是表现在艺术形式上。
虽然萨特的文学活动直接与其哲学研究联系着,但他的戏剧并不是生硬、枯燥的哲学图解,相反,它们大都具有相当的艺术真实性。
一社会生活是衡量艺术作品真实与否的客观依据,只有那些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的文艺作品才具有艺术真实性。
社会生活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在反映社会生活时,必须认清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持顺应历史潮流的态度来创作,正确反映事物本质,从而有可能达到高度艺术真实。
如果说,通过生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正确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的作品,是具有艺术真实性的作品,那么,萨特的戏剧大多经得起这一标Ξ本文1995年7月12日收到。
6,存在主义戏剧

存在主义戏剧与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特征:内容:表现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点:(1)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2)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3)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
一、萨特生平:哲学家与文学家、勤奋的写作者、积极的入世者、终身伴侣波伏娃、盛大的葬礼二、理论观点:总论点:“存在先于本质”。
分论点:(1)客体观:“自在的存在”。
认为世界荒谬,人生孤独;(2)主体观:“自为的存在”,主张自由选择,不断选择;(3)责任观:自由和负责相联系,自由选择必须承担责任。
第一点是自由选择的客观条件。
第二点是自由选择的核心内容。
第三点是自由选择的基本依据。
自由选择是萨特人学的精髓。
三、创作及其阶段(一)“绝对自由论”时期(1)客观存在的纯粹偶然性;《恶心》洛根丁(2)主观存在的绝对孤独性;“孤独者对抗社会”(3)主客观关系上的完全对抗性。
《局外人》莫尔索(二)“相对自由论”的时期艺术特色:(一)极限境遇境遇剧①宣扬存在主义思想特设的一种戏剧类型。
②强调对情境的刻画,把人物逼入一种或几种特定的艰难情境甚至是绝境中,让他们通过自由选择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种戏剧极为有效地表现了当代人普遍的忧患意识和两难选择状态,肯定了存在主义者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观:立足于个人自由选择,又不失良心、正义。
(二)自由选择的人物五、《禁闭》(1943)1. 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
(一)他人就是地狱 2. 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判断,那么他们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
3.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你、我、他——社会的缩影相互依赖、相互排斥(二)自由选择与责任对待选择对待自我对待他人1. 荒诞的色彩(三)艺术特征 2. 境遇的极限性3. 哲理的深刻性。
萨特戏剧创作的性格观

萨特戏剧创作的性格观
萨特戏剧创作的性格观强调人物的欲望及其内心的冲突。
他的戏剧性格以自我反省为主,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将当时的复杂社会问题折射给观众。
他强调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们内在的挣扎和分歧。
在萨特的戏剧中,人物性格具有宽容性,他们有着复杂的内心,充满矛盾和不安。
萨特往往刻画出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压抑和叛逆,以显示个人不完美、混乱和矛盾的本质。
同时,萨特也注重社会状态的叙述,努力揭示当时的社会问题,并把它们反映到他的戏剧中来。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萨特戏剧艺术特点
一、标题的寓意性
这里所说的标题是指戏剧的名称。
萨特给其戏剧命名,不是随随便便的。
据他自己透露,他在为《脏手》命名时,曾考虑过以“激情的罪过”为名,写《阿尔托纳的隐居者时也打算以“赢者输”为名,总之,是经过再三地考虑才选定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名字。
萨特将他的第一个剧本命名为《苍蝇》,这有些让人费解。
剧中的苍蝇是复仇女神的化身。
自阿加门农被他的妻子伙同其弟谋杀后,苍蝇就像厚重的乌云一样,黑压压地覆盖在阿尔戈斯城上空。
在此,苍蝇似乎是作为罪恶的见证和正义的代表出现在阿尔戈斯,向世人昭示着新国王夫妇篡权夺位的罪恶,然而在俄瑞斯忒斯为父复仇、为民除害之后,苍蝇又张牙舞爪地围攻俄瑞斯忒斯。
乍看来,人们会对苍蝇的无确定性感到不可理喻,但仔细思量才体察出作者细密的用心。
在其中,萨特有两种用意,第一种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借苍蝇的寓意,唤起人们的自由意识,肯定法国人向德国人复仇的权利并揭露贝当投降政府的阴谋,号召人们从悔恨中解脱出来,坚定不移地向前看。
第二种意图来得不如第一种直接,但它是第一种用意立论的基础。
要理解第一种意图并不难,观众只要看懂了剧情,知道苍蝇的寓意,就能心领神会,但是,要理解第二种意图就要对萨特的思想有所了解,因为它与萨特一贯的哲学思考有密切的联系。
借俄瑞斯忒斯的故事,萨特要表现的是人的自由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围绕这一中心,萨特安排了俄瑞斯忒斯孤军奋战、力排干扰的局面。
与他构成对立面的,先有作为保傅的哲学教师和作为神权化身出现的朱庇特,后有作为策划者和同谋的姐姐厄勒克特拉。
哲学教师从息事宁人、明哲保身的角度劝导他,朱庇特以造物主和统治者的身份威慑他,但都没有挡住他复仇的脚步。
实施复仇后,他的姐姐也因悔恨而易被人忽视的苍蝇形象更引人注目,从而肯定法国人向德国人复仇的正义性,强调俄瑞斯忒斯作为“超人“的孤独感。
《死无葬身之地》的标题似乎仅仅指向法西斯分子,谴责他们惨无人道的暴行,其实在这个层面之下还有更深的寓意,剧本的主旨还是通过人的选择的必然性来强调人作为主体的自觉性。
在力主自由选择的基础上,《死无葬身之地》这个剧本还增加了伦理思考的成分,它向观众提出的问题是:在关注他人利益的境况中,你怎样选择才能称得上是道德的。
这就牵涉到自由选择行为的道德标准问题。
在进行合乎理性的利弊权衡之后,吕丝授意其战友掐死了自己的弟弟,这种选择是否道德呢?对于这个问题,萨特并没有在剧本中给出答案。
但结合萨特一贯的主张,观众不难理解作者的意图。
原来,在创作《死无葬身之地》时,作者并没有着意于建立某种道德的范式,他也从不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或先知而某一个人某一时刻的自由,而是人人都有的并与之同在的自由。
它与生俱来,被判定给每一个人,因而每一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当下的主观需要来进行自由的选择。
若干个他人构成了这一个人的外部世界,若干个他人和这一个人都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选择,但符合自己价值的东西很难适合他人的价值,于是道德的标准就有了相对性。
如果有人要在埋葬死人的墓地上划出一道高尚与卑劣的分界线来。
那么吕丝他们该埋在这条线的哪边呢?根据存在主义道德的主观性,他们应可以归于高尚一类,而依据存在主义道德标准的相对性,这样做又显得不够合适,但无论如何,他们不应属于卑劣者的行列,这样,他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吕丝等人是典型的存在主义者,他们头顶虚无飘渺的天空,脚踏空无所有的大地。
前有丛生的荆棘,后有绝望的悬崖。
除了勇敢的选择,义无返顾的前进以外,别无出路“。
死无葬身之地”的标题,正是在上述意义上体现出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的悲壮。
萨特戏剧标题无疑是其剧作的画龙点睛之笔。
二、矛盾冲突的特殊性
戏剧冲突是戏剧(严格意义上的)的本质与生命。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与其他戏剧不同的是,萨特戏剧的冲突表现得格外复杂,它不是单纯产生在人与某个神或人与某种命运之间,也不是仅仅产生在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人以及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
的社会力量之间,而是产生在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这个人所处的情境之间。
这是萨特戏剧冲突的特殊性之一。
情境的构成因素是复杂的,在剧中,作为各种观念化身的人,当然是构成情境的主要因素。
但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所有剧中人都是作为某种观念的代表出现的,他们之间的冲突往往表现为观念之间的冲突,并且,与主人公所持的观念相矛盾的并不一定只有某一个特定的对象,他可能是一种观念一个对象,也有可能是持有不同观念的多个对象,甚至还有可能就是主人公自身所持的另一种观念。
《恭顺的妓女》、《脏手》的戏剧冲突是较为单纯的,与莉吉诚实公正的道德原则相矛盾的就只是白人贵族弗雷德的种族歧视观念,与雨果人道主义理想相冲突的也只有路易的现实主义策略。
但《苍蝇》中的冲突就较为复杂了,跟俄瑞斯忒斯的自由观念相冲突的有复仇女神所代表的杀人偿命的世俗道德观念,也有哲学教师息事宁人、明哲保身的庸人处世哲学,还有包括其胞姐在内的全体阿尔戈斯人的愚昧。
三、情境的极限性与人物的真实性
我们考虑人物的真实性无法避开情境极限性的问题,因为人物是情境中的人物,情境是人物所处的环境,二者中撇开任何一方来谈另一方都会陷入虚无。
萨特的情境剧,是区别于以往的性格剧的。
他的戏剧主要不是表现某种性格或展示某种性格形成的环境之和,而是展现人类经历中最富有决定意义的特定情境以及人物在这种情境中二者必须挑一的取舍。
剧中人所面临的往往是二难境况中的二难选择,这样,他们所要进行的选择就不是平常意义上的选择,而是生与死、极善与极恶等极限情境下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