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诗词鉴赏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诗词鉴赏放言五首·其三唐代: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注释(1)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2)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3)法:办法,方法。
(4)决:决定,解决,判定。
(5)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6)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
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7)试:试验,检验。
(8)辨:辨别,鉴别。
(9)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10)期:期限。
(11)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12)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13)便:就。
(14)复:又。
(15)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
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
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16)王莽(mǎng):汉元帝皇后侄。
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鉴赏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理解,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理应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放言五首 其三 白居易]放言五首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他范文】放言五首一:元稹放言五首引导语:《放言五首》是元稹的诗,元稹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
下面我们连看一下这五首诗。
放言五首元稹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
五斗解酲犹恨少,十分飞盏未嫌多。
眼前仇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
死是等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莫将心事厌长沙,云到何方不是家。
酒熟放言五首二:放言五首阅读答案放言五首阅读答案分享给大家,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放言五首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五首》奉和。
2.君:指元稹。
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
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
”按:元稹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情绪一度动荡,白居易因劝他要经得起考验,等到时机好转,是非真伪自会分明。
“不用”句谓:吉凶祸福,在所不计;问卜求签,更无必要。
钻龟、祝蓍(shī):古代迷信活动,钻龟壳后,看其裂纹以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
3.“试玉”二句:言坚贞之士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前句下作者自注说:“真玉烧三日不热。
”《淮南子·放言五首三: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全诗赏析《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是唐代文学家、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诗一共有五首,本诗是其中第三首。
放言⑴其三赠君⑵一法⑶决⑷狐疑⑸,不用钻龟与祝蓍⑹。
试⑺玉要烧三日满,辨⑻材⑼须待七年期⑽。
周公⑾恐惧流言日,王莽⑿谦恭未篡⒀时。
向使⒁当初身便⒂死,一生真伪复⒃谁知?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注释⑴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白居易《放言其三》赏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赏析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赏: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
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元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之谈。
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
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
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
这就使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时。
”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放言五首
放言五首(其三)
写作背景:作者的好友元稹之前被贬时,写下了五首《放言》表达情感。
而作者被贬时,元稹写了一首诗安慰他,他就也写下五首《放言》。
分析:
一:首联: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这里作者引出了这个方法,并用“赠”表现这个方法的宝贵,是经验,从而吸引读者。
二: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这两句把前面说的经验娓娓道出,从正面举了两个例子“试玉”“辩材”来说明道理。
三:颈联: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这里开始反面说明道理,从反面举了“周公”“王莽”两个例子。
说明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判断错误。
四: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里假设他们在真相大白前都死了,那么他们真正的目的不就没人知道了?说明了看错人的严重后果,也强调了这个方法的重要。
赏析:本诗作者从正面与反面写了这个方法,都靠举例子来说明,没有径直点破。
寓哲理于形象中,耐人寻味。
《白居易诗选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全文翻译鉴赏
《白居易诗选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全文翻译鉴赏白居易诗选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白居易诗选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赠君一法决狐疑1,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2。
向使3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4谁知?【注释】1君:指元稹。
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
2「周公」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
日:一作后。
「王莽」句:言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
未篡:一作下士。
3向使:假如当初。
4复:又有。
【译文】赠给你一种解疑的方法,不必用龟甲和蓍草占卜。
辨明玉的真假只要烧够满满三天,辨别树木的优劣必须等它生长七年以后。
正直贤良的周公尚且害怕流言飞语,心怀不轨的王莽在篡位之前还装做毕恭毕敬。
假如这人在被误会时就死去了,他一生的忠奸又有谁知道呢?【赏析】本诗旨在告诉我们,看问题必须全面,切忌片面。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不能仅凭一时、一事就草率地得出结论。
不能人云亦云,不加判断、考察就接受众人的观点,否则很可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好人。
从历史上来看,周公正直贤良,一心为国,却遭到流言飞语的攻击,被迫「避居于东」;而西汉末年的王莽,早就心怀不轨,阴谋篡汉,但在行动之前还假装谦虚恭谨,蒙骗了不少人。
这些经验教训,值得今人深刻记取!「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一至理名言,足可警示世人。
放言五首其三详细解读
放言五首其三详细解读放言五首,其中的第三首,是让我们对于语言的奇妙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涵,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
第三首的题目是《言多益疏》,通过这个题目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借此诗歌表达的观点是:言语过多会使人们变得疏离。
接下来,我们将逐行解读这首诗的内涵。
诗的第一行写道:“言多束缚想象腕,多的不是智慧眼。
”这句话意味着当我们过于依赖语言表达时,反而会束缚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言的能力是有限的,有时候默默思索可能会能够带来更多的智慧。
第二行诗写到:“兴味忘言却是道,应须言外有言间。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学会通过默默的思考来寻找真正的智慧。
通过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言语之间。
第三行诗说:“深宜议事勿多轩,海泛船多遇狂浪。
”这句话告诫我们在讨论问题时不应该过于冗长,而应该简明扼要。
过多的辩论和争论往往会给事情带来更多的纷扰和问题。
与其在表面上纠结于言辞,我们应该更注重实际行动和解决问题的努力。
第四行诗写到:“抵才碌碌尽世哀,口舌之忧胜家败。
”这句话告诫我们,如果我们只是空谈而不去付诸实际行动,那么我们的才华将被浪费。
过多的言辞和口舌之争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扰,使我们无法真正取得成功。
最后一行诗写到:“掩目潜心觅真灵,默言少语方通达。
”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暂时闭目思考并专心寻找真相。
默默地思考和减少言辞会帮助我们更加通达和理解事物的真相。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言语过多只会束缚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默默思考和少言辞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这首诗意味深长,给我们带来了对语言运用的新思考。
「分析哲理」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和顾嗣协《杂兴八首(其三)》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广东六校)
(广东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放言五首①(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②。
试玉要烧三日满③,辨材须待七年期④。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杂兴八首(其三)顾嗣协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贬江陵,写了五首《放言》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②钻龟、祝蓍(shī):古人占卜的两种方式。
③周公:周成王叔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等人造作流官,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外出追难。
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④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诗首联设置悬念,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赠”字强调此法乃经验之谈。
B.白诗充满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并坚信自己与友人的冤情终会昭明。
C.顾诗用语浅近、如话家常,却表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与缜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思辨性和开放性。
D.两首诗都以议论说理为主,富有理趣,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
两诗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
16.古诗中蕴含的人才观往往丰富而深刻,请分别概括以上两首诗的人才观,并简要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
(6分)1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错,顾诗结尾“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直接点明了观点。
故选D。
16.(6分)白诗人才观: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
(1分)顾诗人才观: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用人当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因材施用,不要求全责备。
11,杜甫诗2首,放言五首(其三)
作品原文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释翻译注释(1)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2)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3)法:办法,方法。
(4)决:决定,解决,判定。
(5)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6)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
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7)试:试验,检验。
(8)辨:辨别,鉴别。
(9)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10)期:期限。
(11)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12)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13)便:就。
(14)复:又。
(15)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
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
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16)王莽:汉元帝皇后侄。
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翻译我送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作品鉴赏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
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元稹已转任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
此诗为第三首。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译文鉴赏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译文|鉴赏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下面是其中的第三首。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译文及注释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注释(1)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2)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3)法:办法,方法。
(4)决:决定,解决,判定。
(5)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6)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
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7)试:试验,检验。
(8)辨:辨别,鉴别。
(9)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10)期:期限。
(11)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12)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13)便:就。
(14)复:又。
(15)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
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
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16)王莽(mǎng):汉元帝皇后侄。
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鉴赏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放言五首其三翻译]放言五首其三
[放言五首其三翻译]放言五首其三【其他范文】第一篇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全诗赏析《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是唐代文学家、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诗一共有五首,本诗是其中第三首。
放言⑴其三赠君⑵一法⑶决⑷狐疑⑸,不用钻龟与祝蓍⑹。
试⑺玉要烧三日满,辨⑻材⑼须待七年期⑽。
周公⑾恐惧流言日,王莽⑿谦恭未篡⒀时。
向使⒁当初身便⒂死,一生真伪复⒃谁知?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注释⑴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⑵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⑶法:办法,方法。
⑷决:判定。
⑸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⑹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
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⑺试:试验,检验。
⑻辨:辨别,鉴别。
⑼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⑽期:期限。
⑾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
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
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⑿王莽:汉元帝皇后侄。
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⒀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⒁向使:向,先前,使,假使,假如。
⒂便:就。
⒃复:又。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白话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和祝蓍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的真假只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对大家恭恭敬敬。
假使你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会知道呢?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创作背景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白居易的诗词《放言五首》(其三)阅读
白居易的诗词《放言五首》(其三)阅读《放言五首》(其三)唐代•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赏析】“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两句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以及“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一样,都是对人心的深刻的总结。
古人认为辨别玉石的真假,需要用火来烧,能够经得住烈火长时间的炙烤,便是好玉;鉴别一块木头的好坏,要等到七年之后,七年之后如果木头不腐不烂,依旧结实如初,那便是一块好木材。
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诗人又举了周公和王莽的例子来进行论证。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在建立周朝两年后便死去,从此周公开始辅助成王,一心致力于朝政,忠心不二,是历有名的忠臣。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起初他为人毕恭毕敬,做事十分卖力,不知疲倦。
后来招买人心,拉拢势力,等到汉平帝死后,便假拟遗照,篡汉称帝。
诗人认为,考察一个的忠心,不能单单从短期的表现来评价,必须进行长时间地考量,从整个历史的长度去衡量和判断。
诗人认为自己和好友都是受人诬陷的,自身清白,必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等到“三日”“七年”之后,朝廷定会明白他们的忠心,这是不容置疑的。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文学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千家诗: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千家诗: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译文】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试玉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注释】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五首》奉和。
2.君:指元稹。
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
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
”按:元稹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情绪一度动荡,白居易因劝他要经得起考验,等到时机好转,是非真伪自会分明。
“不用”句谓:吉凶祸福,在所不计;问卜求签,更无必要。
钻龟、祝蓍(shī):古代迷信活动,钻龟壳后,看其裂纹以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
3.“试玉”二句:言坚贞之士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前句下作者自注说:“真玉烧三日不热。
”《淮南子·俶真训》:“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
”后句作者亦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豫章:枕木和樟木。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
”《正义》:“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
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4.日:一作“后”。
见《史记·鲁国公世家》。
后句言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下士。
《汉书·王莽传》:“(莽)爵位盖尊,节操愈谦。
散舆马衣裘,赈施宾客,家无所余。
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
”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
此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
未篡:一作“下士”。
放言五首
放言五首(其三)增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一.解释加点字:1.君: 2.钻龟:3.祝蓍:二.作者是朝代的,字,号,在诗坛有之称,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一诗。
三.诗人赠送给朋友“决狐疑”的方法是诗人运用修辞手法,并且引用历史故事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解释词语:1. 巴山楚水:2. 二十三年:3. 帆似:4. 长精神:5. 见赠:二.这首诗的题目是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
诗题中的“乐天”即:,“酬”的意思是:。
三.“闻笛赋”引用了的典故,表达了。
“烂柯人”引用了的典故,表达了。
四.前两联体现了诗人的心情。
颈联的意思是:运用了、的修辞,表现了诗人。
现在又被赋予新的意义,意思是。
五.尾联照应了题目中“酬”一字,点明了酬答之意,表现了诗人。
这既是,也是和友人共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禅房:2、万籁:3.籁:4、空心人:1.这首诗的题目是,作者是朝代的。
以为线索,描写了古诗的景色。
抒发了。
2.“山光悦鸟性”中的“悦“是借来表现,“潭影空人心”中“空”上借来表现。
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宁静的、寻求与自然交融的心境。
3.尾联运用了的手法,以来衬托。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相见时难:2.别亦难:3.蓬山:4.青鸟:5.殷勤:1. 作者是朝代的。
2.“东风无力百花残”描写了时节的景色,渲染了的气氛,表达了。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达了。
现在经常用来比喻。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属双关语,暗指。
诗词鉴赏:【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诗词鉴赏:《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公元810年,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由于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在江陵期间,元稹曾写下《放言》“眼前仇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表达了自己遭贬谪的愤懑之情。
五年后,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因为上书要求彻查此案,得罪了某些当权者,被贬为江州司马。
两人同病相怜,于是白居易便也写了五首《放言》以唱和元稹。
这首是第三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我送你一个解决疑问、看透人心的方法,不用像前人那样求签问卦。
古人比较迷信,遇事喜欢求神拜佛,占卜吉凶。
作为知识分子的白居易当然是不屑于钻龟祝蓍,所以他一开始就以“赠”字,很郑重地说我要告诉你一个解决狐疑的方法,强调了这是他的经验之谈,这个方法很宝贵,一般人我是不会说的。
接着他又说“不用”常人之法,那么这个方法到底是什么呢诗歌一开头便制造了悬念,就像李白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样的写法使人读之不厌味有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检验玉石的真假需要三天的时间,而辨别木材的好坏则需要七年的时间。
周公旦刚开始辅佐成王的时候,一直为流言蜚语所扰,王莽还没篡位之前,表现得十分恭顺。
二三联白居易便说明了这个方法:时间。
第二联通过辨别玉器和木材这两个例子,从正面说明要判断一件事物需要时间的沉淀。
而第三联则用了周公和王莽的例子,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用这个方法,很难看清真面目。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便是他。
武王建立周朝不到两年便去世了,他的儿子成王年仅13,朝局不稳,他的弟弟周公旦辅佐成王处理国事,代理天子职权,按后世的说法就是“摄政王”。
一般而言,处于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要么野心勃勃,要么是真的忠心耿耿,但无论如何,都会受到猜忌,就像清朝的多尔衮。
古诗放言五首 其三 原文 注释 译文
古诗放言五首其三原文注释译文一、原文庭前花草留香气家有儿女笑语声黄昏独立怀愁苦日暮哀吟谢尚书二、注释这首诗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庭前的花草香气,家中孩子的欢声笑语。
然而在黄昏时分,诗人却独自站在那里,心中充满了忧愁。
落日的余晖下,他发出了悲凄的哀吟。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内心愁苦的深情。
三、译文前庭的花草留下了浓郁的香气家中儿女的笑语声不绝于耳黄昏时分,我独自立在那里,怀着愁苦夕阳西下时,我向尚书大人深深地吟哀四、原文秋草满堂行一夜落红风月明人尽皆寂寞不见君来即独将五、注释这首诗也出自欧阳修的笔下。
诗中描绘了秋草满地的景象,一夜之间红叶飘落,随风飞舞。
月光下,人们都感到寂寞孤独,唯独缺少了心中的相思之人。
诗情悲凉,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六、译文秋天的草地上,落满了落叶一夜之间,红叶随风飘落月光下,人们尽都感到孤寂不见君来,便孤独难耐七、原文微雨润散渐黄昏寒蛩一阵树树喧凉山夜影秋风度梦醒诗思满天繁八、注释这首诗是元稹的作品,描绘了微雨渐渐下去,黄昏将至的景象。
寒蛩在树林中鸣叫,夜幕降临,秋风掠过凉山,时光渐渐流逝。
诗人在梦醒之际,心中诗思如梦如幻,满天飘荡。
九、译文微雨渐渐地洒落,黄昏将至树林中,寒蛩声声响彻凉山之夜,秋风悄然掠过梦醒之际,心中诗思繁花似锦十、原文故园春色浓近闻翠阳声吟想早距离归鸿应合惺十一、注释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描绘了故园春色的浓郁和遥远的归乡之情。
诗人远在他乡,却能近闻翠阳的鸣声,心中对故园的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诗情深沉,情感绵绵。
十二、译文故园的春色浓郁近来我听到了翠阳的声音吟诵之中,心中早已远离归鸿应迎接吾之苍凉十三、原文莺花如谢郭长者人生因遇简文君聚散三更淹此夜归来白日斗荷云十四、注释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
诗人在诗中赞颂了郭长者和简文君,描述了人生的聚散和归期的心情。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十五、译文莺花美丽如郭长者人生因遇见了简文君聚散之间,淹没了三更的夜晚回来时,白日已经斗荷云舒展结语古诗放言五首,展示了古代诗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思乡和思念的情感表达。
义与利的古诗
义与利的古诗《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二、衍生注释:1. “赠君一法决狐疑”:赠给您一种解决疑惑的办法。
狐疑,这里表示疑惑、猜疑。
2. “不用钻龟与祝蓍”:不必再用钻灼龟甲和祝告蓍草(来占卜判断吉凶)。
钻龟、祝蓍都是古代占卜的方式。
3. “试玉要烧三日满”:要检验玉是真是假,就得火烧它三天。
4. “辨材须待七年期”:要分辨樟木和梓木需要等七年时间。
5. “周公恐惧流言日”:周公(姬旦)在遭受流言蜚语时也感到恐惧。
周公忠心辅佐成王,却被人怀疑有篡位之心。
6. “王莽谦恭未篡时”:王莽在没有篡夺汉朝政权时,表现得非常谦恭。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主要探讨了如何辨别事物的真伪、人的善恶。
强调不能仅凭一时的表象就下判断,而要有长远的眼光。
这里也隐含着一种道义的抉择,即分清善恶真伪是符合大义的,而被表象迷惑而错判便是陷入了被利益蒙蔽双眼的境地。
2. 情感:诗中蕴含着一种哲思情感,通过一个个事例来警醒人们。
既有一种对不明真相就匆忙判断行为的批判,富有警示意义,体现了诗人洞若观火的睿智。
3. 表现手法:诗人运用了典故,如周公和王莽的事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观点。
再加上前面“试玉”“辨材”等比喻,深入浅出,将深刻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同时,诗歌的句子之间逻辑缜密,层层递进,从提出辨别真伪的方法,到用实例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
他关心民间疾苦,写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同时也有许多充满哲理的诗作。
他的诗歌风格平易通俗,在唐代诗坛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公司里,小李和小张都竞争一个重要项目主管的职位。
两人都表现得很优秀,很难抉择。
小张展示了自己很多华丽的业绩,小李却比较低调。
[实用参考]放言五首-其三.doc
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①。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②。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③。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④?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这个办法既不需要用龟甲占卜,也不需要用蓍草的茎来占卜吉凶。
试玉真假还得烧满三天,辨别木材是好是坏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题解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问题忌带片面性和表面性。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正是阐明:对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或考验,要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断,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就轻率地下结论。
而且,对人的认识也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简单地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也不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是好人。
历史上的周公是好人,忠心为国,却遭到某些人的流言蜚语的攻击;而西汉末年的王莽,为了篡位自立为帝,伪装谦虚恭谨,使当时不少善良的人都受了他的骗。
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多么值得记取啊!因此,当正直的人们在受到诬陷攻击时,当钻营卑鄙之秆伪装正人君子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相信历史终将作出公正的裁决。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至理名言,足可醒世骇俗。
注释放言[放言: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五首(其三)赠君{您,这里指元稹(zhěn)}一法(办法、方法)决(决定、解决)狐疑[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不用钻龟与祝蓍(shī){钻龟与祝蓍:古人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
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试(试验、检验)玉要烧三日满,辨(辨别、鉴别)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zhāng)木)须待七年期(期限)。
周公恐惧[恐惧:感到害怕]流言[流言:到处传播的污蔑(mèi)挑拨的话]日,王莽谦(谦虚)恭(恭敬)未篡(篡:cuàn,篡位)时。
白居易的诗:放言五首
《放⾔五⾸》(其三)
赠君⼀法决狐疑,不⽤钻龟与祝蓍。
试⽟要烧三⽇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便死,⼀⽣真伪复谁知?
【背景】
唐元和五年(810),⽩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曹参军。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放⾔》诗表⽰⾃⼰的⼼情:“死是⽼闲⽣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
过了五年,⽩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放⾔》诗奉和。
⽩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居⼠,唐下邽⼈(今陕西渭南县附近),⽣于唐代宗⼤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贞元进⼠,官⾄校书郎、赞善⼤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
长庆年间(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年(825年),调任苏州刺史,后任太⼦少傅,因不缘附党⼈,乃移病分司东都。
会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这个办法既不需要钻龟,也不用祝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题解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问题忌带片面性和表面性。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正是阐明:对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或考验,要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断,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就轻率地下结论。
而且,对人的认识也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简单地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也不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是好人。
历史上的周公是好人,忠心为国,却遭到某些人的流言蜚语的攻击;而西汉末年的王莽,为了篡位自立为帝,伪装谦虚恭谨,使当时不少善良的人都受了他的骗。
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多么值得记取啊 ! 因此,当正直的人们在受到诬陷攻击时,当钻营卑鄙之秆伪装正人君子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相信历史终将作出公正的裁决。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至理名言,足可醒世骇俗。
注释放言[放言: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五首(其三)赠君{您,这里指元稹(zhěn)}一法(办法、方法)决(决定、解决)狐疑[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不用钻龟与祝蓍(shī){钻龟与祝蓍:古人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
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试(试验、检验)玉要烧三日满,辨(辨别、鉴别)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zhāng)木)须待七年期(期限)。
周公恐惧[恐惧:感到害怕]流言[流言:到处传播的污蔑(mèi)挑拨的话]日,王莽谦(谦虚)恭(恭敬)未篡(篡:cuàn,篡位)时。
向使[向使:假如、如果、假使]当(当时)初(刚刚、开始)身便(就)死,一生真伪(假)复谁知(又有谁知道呢)
写作背景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
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
长庆年间(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宝历二年(825年),调任苏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
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
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
齐名称为“刘白”。
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赏析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
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
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蓍”。
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
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
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
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
《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
“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
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
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yǖ)徐委婉。
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
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
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
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
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白居易(772~846),唐朝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他出生书香门弟,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辨别声韵,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
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在因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司马时,关心民间疾苦,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
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
(《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也有所反映)讽喻诗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
(1)诗中共举了几个例子?
周公、王莽(反面)试玉、辨材(正面)
(2)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
这里通过正反说理,寓哲理于形象之中,最后告诉我们: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要从整个历史的角度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
时间未到,要检验一个人的品质是很难的。
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这种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以通俗语言说出人生哲理没,真是小中见大,耐人寻味!
(3)作者想借助本诗说明什么道理?
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地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