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_仁政_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及启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435期·

2010第2期□姜鹏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及启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柯,战国末期邹国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具有多方面的理论建树,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全面继承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同时他又在孔子“仁”的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主张王道统一天下,以仁政治理国家。第二,主张民有恒产,以保证人民的生存权利。第三,主张薄赋轻税,减轻民众的负担。第四,主张按农业生产的规律,不抢夺农民的农时。第五,主张重教化,兴孝悌,老有所养。第六,反对统治者奢侈浪费,主张与民同乐。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今天仍然有深刻的影响。本文将重点阐述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代启示。

一、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础

1.思想基础——

—孔子仁学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从思想层面来看,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论语》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就是爱,就是对别人施予爱,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仁也。”它构成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出发点。应该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把它发展成为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服务的政治纲领。

2.理论基础——

—性善论

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是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们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并将其作为自己伦理观和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又把“人性善”归结到“仁、义、礼、智”这四种德性上。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孟子把人的四端作为“人性善”的起点,而王者正是因为有了“四端”这些“不忍之心”,才会推行“不忍人之政”,也即“仁政”。因此,孟子先验主义的性善论构成了其“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一生讲得最多的就是“人性善”和“法先王以行仁政”这两个问题,而“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平生孜孜以求的理想。这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

1.政治方面

第一,以民为本,爱民利民。民本思想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孟子认为,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君主必须做到“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梁惠王下》)即是说为人君者应该尽量按照人民的愿望施政,决不做人民所反对的事。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等思想。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仁政”思想的核心方面就是重民思想。

第二,反对暴政,减轻刑罚。孟子对统治者的暴政可谓痛心疾首。他指出:“暴其民甚,则身弑国灭;不甚,则身危国削。”凡暴虐百姓的国君,都将受到应得的惩罚。在刑罚方面,孟子反对滥用刑罚,他说:“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侯皆曰可杀,勿听……如此,然后可以为父母。”主张宽省刑罚,反对“不教而诛”。对于犯罪的人,认为应该“罪人不孥”,即只惩罚犯罪者本人,不连及妻子儿女。这些也都是孟子“仁政”思想在政治方面的表现。

第三,轻徭薄赋,减少战争。在赋税方面,孟子提出“轻赋敛”,认为夏商周三代的税收制度较合理,可以效仿。在战争方面,孟子身处战国,认识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因此,他强烈反对掠夺战争,倡导给人民一个和平、安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平生孜孜以求的理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以民为本,反对暴政;减轻刑罚,减少战争;制民之产,使民以时;重视商业,轻徭薄赋等重要内容。研究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和现代价值启示。

关键词:孟子;“仁政”思想;以民为本;制民之产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2-0132-02

[收稿日期]2009-11-09

[作者简介]姜鹏(1984-),男,辽宁营口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国学研究】

132

·总第435期·

2010第2期定的生存环境。这再次体现了:若施“仁政”必先“爱民”“利民”的民本原则,这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延伸。

第四,与民同乐,尊贤使能。他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民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要求国君与民同乐,实际上是对国君腐朽生活的一种限制,以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这一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也成为其后开明君主调整国家统治与民众关系的准绳。

2.经济方面

第一,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孟子主张“制民之产”,给小民以“恒产”。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人民有了固定的产业,才会安分守已;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会民心思乱,铤而走险。因此,贤明的君主首先要制民之产,给予农民“百亩之田、五亩之宅”

,让“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使他们“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离娄上》)为此,他主张把土地所有权制度化,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

。第二,使民以时,发展农业。孟子主张,为人君者应该“使民以时”,鼓励人民发展多样化农业,保护生产力,做到不失时机、有计划地安排多种生产活动。“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认为不侵夺民时,让百姓有计划地从事生产,是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的基本保证。

第三,重视商业。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发达起来。对于商业,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看法各异。孟子不忽视商业,认为商业的发展是封建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并把发展商业作为“仁政”的重要措施之一,并在“仁政”思想中明确规定了“关市讥而不证”(《孟子·梁惠王下》)、“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孟子·公孙丑上》)等内容。

3.教育方面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但孟子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他认为“仁政”能否推行关键在教育。在早期儒家思想中,重视道德教化一直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孟子同样把道德教化作为其“仁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统治者在做到使百姓生产生活稳定、丰衣足食后,接下来就要对百姓灌输一些必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孟子主张对百姓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圣人治天下,使有菽栗如水火;菽栗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目的在于使民众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人伦教化,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道理,使五伦关系和谐圆融。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孟子的“仁政”思想实际上就是一套以“仁”的精神为核心、以民本思想为内容的施政方案,但他的这套方案并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同时也有其阶级局限性和消极面。我们要剔除孟子“仁政”思想的糟粕部分,并在吸收其进步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超越。孟子“仁政”思想的方向是由君到民,是自上而下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加以改造;而其王道的追求也是我们必须予以否定的。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仁政”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孟子在“君本”盛行的时代提出“民本”原则,提出了另一种看待人民和君主关系的视角,这一点在当时君民等级森严的社会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仁政”思想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仁政”强调的是“仁”,而“仁”又是一种美德,把“仁”从伦理道德的领域迁移至政治领域,“仁”则外化为德治。在今天,我们党和政府必须坚持德治的治国方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时,孟子的“仁政”思想坚定了我们对以德治国的信心。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也在发生嬗变。在政治生活中,部分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贪赃枉法,严重背离了人民、国家的利益。在孟子的仁政理想中,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勤政爱民、以民为本、为民着想。这样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抑制腐败的道德资源,也许将更理想、更具有有实际效果。

在当前,我们必须把“民本”思想升华为民主,让人民由被动服从变为主动参与,由只有义务没有权利转变为不但拥有义务更拥有权利。孟子的“仁政”思想无外乎一个“仁”字,始终贯以“仁者爱人”。从孟子的仁爱到现代的为人民服务,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内在精神上具有一致性,为人民服务内在地蕴含了传统的仁爱精神。

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始终贯穿着“民本”思想,时刻提醒统治者要关心爱护人民。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不仅是“邦本”,而且是真正的主人,执政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此,党的执政领导方式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作为孟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仁政”思想在汉代以后曾一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里的显学,后世与孟子的对话也大都围绕仁政王道民本而展开,这足以显示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进步和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对孟子的“仁政”思想重新进行解读,能够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提供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孟子译注.杨伯峻译.中华书局,2005.[5]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6]鲁丹,吴建.孟子的“仁政”思想.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2).

责任编辑:烨子

【国学研究】

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