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义礼乐中庸思想
孔子的仁义礼乐中庸思想
![孔子的仁义礼乐中庸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2f68ae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1.png)
孔子的仁义礼乐中庸思想创学派,开风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首开私人讲学学风,引导社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一代大师。
儒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最古老的一家,班因《汉书.艺文志》描述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班固认为儒家来源于古代的司徒之官,其职掌是宣明教化,其特点有四:以六经为经典,以仁义为指导思想,以尧、舜、文、武古帝王之治为理想的政治境界,以孔子为祖师。
司徒是官职,据《周礼.地官》其职能乃“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是国家不动产和居民人口的总管。
其具体职掌有“施十有二教”以化民,有“以五礼防万民之伪”、“以六乐防万民之情”等内容,不过,儒家是否就是这些官员发展演变而来,因年代久远,文献无征,不可肯定。
但考之《周礼》其他篇章,“儒”这一名称和与儒家类似的官员,确实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了。
《周礼.天官.大宰》:“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
”郑玄注曰:“师,有德行以教民者;儒,有六艺以教民者。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上古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全部内容。
师教重道德品行,儒教重文化知识。
孔子继承这一传统,将师职和儒教结合起来,用六艺教育生徒,仍然以儒者自居,徒众也以儒家为名,可见儒家与儒是有联系的。
但二者又有区别,正如金景芳先生所云:“作为教六艺的儒来说,早已存在,不自孔子始”,“称为儒家就不仅仅是教六艺的,而是由老师、门徒和具有相同观点的人所形成的一个集团。
”[注]这个“老师”即是孔子,这些“门徒”即是仲尼弟子,而这“相同观点”即是班因所谓“留意于仁义之际”的仁义。
可见,促成由儒而儒家的转变,正是孔子起了关键作用。
是他整理六经,终生教学,将旧时贵族垄断的六艺知识传播民间;是他用仁义礼乐的思想来影响生徒,武装青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理论、有行动纲领、有政治目的”[注],有声有色的学术流派、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们各怀异能,分散四方,有的贵为将相和诸侯师傅,以儒术润饰政事;有的则聚徒讲学,弘扬儒业,用儒术来教化人心。
[孔子主要思想主张]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主张]孔子的主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5a3b8c3b0717fd5360cdcc5.png)
[孔子主要思想主张]孔子的主要思想【员工思想】一:[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思想的论文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下面我们来通过一些论文来研究一下孔子的思想吧。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
中华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孔子生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地位及影响、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界和时空,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其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等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
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孔子的先世是殷商的王族。
周灭商,殷人受封到宋,转成为诸侯。
后在宋国内部变乱中又转为公卿之家。
到孔子的曾祖孔防叔时,因宋国内动乱,避居鲁国。
从此失去卿位,从贵族下降为士族家庭。
孔子即生于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陬邑的长官,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便去世。
孔子幼时家境已经降到一般平民的境地。
孔子自称“吾少也贱”,他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放牧的“乘田”,都是地位低下的小吏。
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2aed33576eeaeaad0f3303c.png)
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思想资源。
我们要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对其进行现代性的诠释,使之成为和谐文化的“灵魂”。
一、“仁”的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说:“仁者爱人”。
在儒家看来,人往往有一种本能的自爱心理,而丧失爱人的意识,所以儒家特别强调要“爱人”。
如何做到“爱人”呢?按孔子的想法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克己复礼”。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儒家倡导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将作为外部约束的“礼”内化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礼”是指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基础上的一整套协调社会秩序的规范。
孔子教导人们要按照“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五伦的秩序做到“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十义。
一个人要想做到“十义”就要在视、听、言、动等行为方面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品德方面要做到“恭、宽、信、敏、惠”。
使自己符合礼的规范。
因为如果具备五种品德就会“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忠恕之道”。
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所谓的“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能够从身边做起;而“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
“忠恕之道”的核心在于倡导人与人要和睦相处、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友爱、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儒家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诸子学派的基本内容
![诸子学派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3007b22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7.png)
诸子学派的基本内容
诸子学派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农家,他们的基本内容如下:
1.儒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其核心思想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常”、“仁、义、礼、智、信”等。
儒家强调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2.道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倡导个人的自由和超越常规的思考方式。
3.墨家: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其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尚
同”、“尊师重道”。
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全民平等,强调农业经济和军事力量,以创造更加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繁荣。
4.法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其核心思想是“法治”、“律而不破、
弊而不改”。
法家强调法律和法治的实际效果,认为政治应该依靠法律和制度管理。
5.名家:名家学派是诸子学派中非常特殊的一支,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名家
的思想特点是提倡权谋政治,强调以稳妥、灵活、有技巧的方式处理社会问题。
6.农家:农家学派主张天下大同和平共处,强调农业经济和军事力量,以创造
更加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繁荣。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4e488074b35eefdc8d33352.png)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孔子仁的哲学思想
![孔子仁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795440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c.png)
孔子仁的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之一。
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仁政: 孔子认为,仁政是指真正的政治,是以人为本、以爱心为基础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以仁政为基础的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的繁荣和安定。
2.礼制: 孔子认为,礼制是社会秩序和文明的重要保障,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基础。
他认为,礼制是由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所组成的,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3.五德: 孔子认为,五德是人的道德准则,是人的道德品质的基础。
五德包括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只有具备五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4.忠孝: 孔子认为,忠孝是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最高体现。
他认为,忠孝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道德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和谐。
5.爱民: 孔子认为,爱民是政治家的最高职责,是政治家的最高道德准则。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以爱民为重,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造福,并以身作则,做到自身行为正直,为人民树立榜样。
6.礼义廉耻: 孔子认为,礼义廉耻是人的最高道德追求,是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他认为,礼义廉耻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道德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和谐。
7.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是人的最高道德追求,是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保障。
8.政治: 孔子认为,政治是人的最高道德追求,是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他认为,政治是维护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保障。
孔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论语》的主要框架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9c2293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1.png)
《论语》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主要框架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通过记录孔子的言行和思想,展现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智慧和思想精髓。
2. 仁爱思想:孔子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基础。
3. 礼乐文化:孔子认为礼乐文化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使社会秩序井然。
4. 中庸思想: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中、恰到好处,以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中庸是实现个人和集体和谐的重要原则。
5. 教育思想:孔子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他提出了许多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等。
6. 政治思想:孔子提倡德治思想,认为君主应以德治国,以仁爱和礼乐教化百姓。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强调君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总体而言,《论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体系,涵盖了伦理、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乐和中庸,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及其影响
![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bc9fa2f915f804d2b16c116.png)
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及其影响孔子是古代东方先哲之一。
其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整理文化典籍一、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充满新与旧的矛盾(2)违背周礼行为的现象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孔子希望恢复周礼、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
2.核心主张(1)“礼“的思想。
“礼”,即周礼,他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孔子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克己复礼”,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
(2)“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中年以后在推行礼乐的实践中反思得出的结果。
孔子经过反思认为:礼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固然重要,但它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要强化礼乐制度对人的制约,还要重视人的内在条件,即人对礼乐遵从的自觉意识、能动性,必须在思想上树立爱自己、爱他人的观念,也就是“仁”的观念。
(3)中庸思想。
孔子将“礼”与“仁”结合起来,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为无序。
“仁”、“礼”、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二、开创古代传统教育思想 :1.在教育权利上,主张人人平等。
孔子开创私学,打破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的局面。
2.教学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成人”,进而使学生们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君子”。
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⒊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教授《诗》《书》《礼》《乐》《易》《春秋》。
4.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注重因材施教。
三、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的影响(1)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有利于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
(3)以“仁”、“礼”、中庸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其中“仁”给当今和谐社会的启示是:政府要清正廉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法制观念,依法治国,建立公正国家。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acbd41fbb0717fd5360cdc9b.png)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实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个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个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称“巨(钜)子”。
孔子论儒者十五大特点
![孔子论儒者十五大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2815b30fad6195f312ba6a6.png)
孔子论儒者十五大特点孔子论儒者十五大特点孔子乃儒家思想创始人,他的学说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仁义”和“礼乐”,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身养性。
而作为一个儒者,其具体特征究竟有哪些呢?孔子在答鲁哀公“问儒行”时从15个方面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修身:“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
也就是说儒者能陈述君主珍视的先王之道,能日夜勤奋学习,心怀忠信,力行仁德,以此等待征聘、拜访、荐举、进取官位。
容貌:“衣冠中,动作顺”;“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
儒者的容貌应该是衣冠随众,动作谨慎;辞让高官厚禄时直截了当好像很轻松,辞让小事物时始辞终受好像很虚伪;做大事考虑再三好像很畏惧,做小事也不放任好像有所惭愧;难于进取,易以退让,表现出一副柔弱无能的样子。
备预:平时一举一动都严肃庄重,“起坐恭敬,言必诚信,行必忠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
他们能够爱惜生命以等待时机到来,“养其身以有为也”。
人情:“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
怎样为难得、难富、易禄呢?就是时机不到不出仕,这不是难以得到吗?不义之事不合作,这不是难以罗致吗?先效力而后获得俸禄,这不是容易付酬吗?特立:保持坚定的志向和操守,“委之以货财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
同时还能做到:“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对做过的事不后悔,对未来的事不预防,对错说的话不说第二次,对听到的流言蜚语不追究来源,“不断其威,不习其谋”。
刚毅:“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过失可微辩而不可面数。
孔子的十大思想
![孔子的十大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45c1a69aeaad1f347933f13.png)
孔子的十大思想1、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2、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个内容。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②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③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3、(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4、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
孔子思想及其核心价值[论文]
![孔子思想及其核心价值[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227364b84ae45c3b358c44.png)
浅析孔子思想及其核心价值摘要: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它也历来是人们研究中国文化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争论。
文章也将浅要地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思想礼中庸仁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文献和当时现实中逐渐形成的。
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
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
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锁链,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辨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乐”作为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
孔子之道的“中庸”原则
![孔子之道的“中庸”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bcf88a0f0740be1e640e9a02.png)
应该 “ 学 而知之 ” 甚至“ 困而 学之 ” 。
一
而. 礼乐 的实行 并 不能 只重 形式 , 孔子说 : “ 礼 云礼 云 , 玉 帛 云 乎哉 ? 乐 云乐 云 , 钟鼓 云乎 哉 ? ” ( 《 论语 ・ 阳货 》 ) 所 以说礼 乐 的 施 行 要标 本 兼治 、 恰 到好 处 , 只有 如此 , 才 能 出 现像
由此 , “ 正名 ” 是 为政 的首要 任务 , 这 是针对 当时的混 乱社会 而言 的。借用 子思 的话来 说 , “ 正 名” 对于 在位者 就是 “ 践 其
所 说 的“ 大同 ” 社会 呢? 而这 些为 我们 建设 文化 强 国抑 或实 现 共产 主义 的崇 高理 想是 否有 一定 的借鉴 意 义? 这是 值得 我 们共 同思 考 的问题 。 二、 仁义与 中庸 《 礼记 ・ 大学》 告诉 我们 “ 治国、 平天下 ” 的原则其 一就是
《 乐记》 中描 写 的 那样 : “ 大乐与天地同和 , 大 礼 与 天 地 同
节 。和故 百物 不失 , 节 故祀 天祭 地 。明 则有礼 乐 , 幽则 有鬼 神。 如 此则 四海 之 内合 敬 同爱矣 。” 如 若果 真 “ 四海之 内合
敬 同爱 ” 。 那将 是 怎样 一种 和谐 的社 会? 这会 不会 就是 孔子
也 。” ②这里 的“ 道” 就是 “ 中庸 ” , 所 以他说 : “ 中庸 之为德 也 , 其至 矣乎 , 民鲜 久矣 。” ( 《 论语 ・ 雍 也》 ) ③正 因 为如此 , 孔子 提倡 “ 复礼 ” , 而“ 复礼 ” 其 实 就是 从 外 在 约束 人 们 , 引 导人
浅谈孔子的中庸思想
![浅谈孔子的中庸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6d01ba765ce0508763213bc.png)
才 掌
浅谈孔子的中庸思想
郑宛淇 华南 师 范 大 学
摘 要 :在 孔子看 来 ,中庸是道 德 的至高表 现和 状态 ,也是其 礼乐 中和 思想和美 学思 想 的基 本原 则 ,本 文主要 通过 对 《 论语》 的分 析 ,探 索 中庸 思想 在礼 乐 中和 思想和 美学 思想 中的影 响 ,使孔 子在 美学 思想上 强调仁 和善 ,强调 人格精 神和 理想 ,讲求 中庸 理念 。 它们奠 定 了中国古典美 学精神 的基础 ,对 后世美 学思想 产生 了巨大 的影响。 关键 词 :中庸 ;论 语 ;孔 子 ;美 学
例 :他对 待仆 人 ,对 待 自己的儿 女 ,以及对待 我 的祖 父都是 同样 的吝啬 而疏远 ,甚至 于无情 。
张译 :He w o u l d t r e a t h i s s e r v a n t s , h i s o w n c h i l d r e n a n d
刘译 :T o h i s s r e v nt a s , h i s c h i l d r e n a n d e v e n h i s o w n f a h t e r , h e w a s j u s t sm a i s rl e y a n d i n d i f r e e n t , o r h e a r t l e s s f o r t h a t ma t t r e . 此 句 中 争 议 点在 对 “ 我 的祖 父 ”的 翻译 上 。前 者 译 为第一人 称 “ my ra g n d p a ” ,但 与 前 面 的 第 三 人 称 表 达 “ h i s s e va r nt s ” “ h i s o w n c h i l d r e n ”不 一致 。后 者 译为 “ h i s o w n f a t h e r ” 既 与 前 面 的第 三 人 称 相 对 应 , 又 加 了 一个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https://img.taocdn.com/s3/m/e8836d5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8.png)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传承礼乐文化,实现礼治社会。
2.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时代: (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
“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影响:(1)孔子提出“礼”的思想,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2)提出“仁”的思想,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3.孔子的一生主要有哪些重要活动?(1)学习礼乐(15岁)(2)收徒讲学(30岁)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3)从政生涯(51岁)官:中督宰——司寇;政治主张:加强,削弱抑制结果:从政失败(4)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5)晚年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文化★孔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
试述其主要活动1、从政:担任中督宰,司寇;周游列国2、教学:“有教无类”,开辟私人办学先河;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3、著述:整理编辑“六经”二、孔子为什么要开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有何影响?1、孔子开创儒家思想的原因:①背景:春秋时期是的时期,充满的矛盾。
违背行为司空见惯。
表现为: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目的:孔子决心恢复,传承和改善。
2、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礼、仁、中庸A.礼——是政治概念....①礼的地位:是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②礼的含义:③关于礼的做法:克己复礼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评价:积极:有利于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消极:维护奴隶制的规范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其思想保守的一面。
B.仁——属于伦理概念....①仁的地位:②仁的含义:③ 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④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仁爱有等级。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d13bf2c85a8102d277a22f5d.png)
第 1 课儒家文化首创人孔子学习目标要点难点1. 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看法和政治主张及其 1. 要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中心内容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2. 研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2. 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影响。
和评论。
一、追求礼乐的一世1.自学礼乐少年时发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30 岁时精晓“六经” ,创办私学。
2.从政失败五十多岁时先后任中都宰和司寇,试图增强君权、削弱医生权、克制陪臣,结果失败。
3.漫游列国率徒漫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未被采用。
4.整理文籍68 岁回到鲁国后,整理文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 特别提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波及领域极其宽泛,记录了孔子对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办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件。
[ 课中思虑 ]阅读教材P21[ 资料回放 ] ,思虑:从这句话中,你看出孔子抱着什么信念?【提示】孔子在少年时就发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而礼乐是周文王拟订的,故孔子的话表现了他要将周文王的礼治社会恢复起来的政治理想,这也是孔子漫游列国的目的。
二、创始儒家思想1.背景(1)社会转型:春秋期间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期间。
(2)礼崩乐坏:违反周礼的行为习以为常,人际关系紧张。
2.目的孔子信心经过恢复周礼,肩负传承文化和改良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内容(1) 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次序。
(2)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是办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中庸:为适合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 特别提示 ]孔子尊崇周礼,恢复周礼,本质是保护风雨飘摇的奴隶社会的规章制度,表现了其思想守旧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一致平定、和睦有序的社会场面,令人们生活平定,有踊跃意义。
孔子的五个想法主张_孔子想法主张是什么.doc
![孔子的五个想法主张_孔子想法主张是什么.doc](https://img.taocdn.com/s3/m/2ddf8d94192e45361166f5aa.png)
孔子的五个思想主张_孔子思想主张是什么孔子的五个思想主张_孔子思想主张是什么孔子的思想主张1、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5、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c9d5e2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b.png)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春秋时期文化氛围比较宽松,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但是从影响范围和流传广度来考虑,真正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大约只有12家学派,它们分别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和医家。
一、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主要思想是“仁、恕、诚、孝”,孔子很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提倡教化和仁政。
秦始皇时期,他焚书坑儒,打压儒学,儒家开始衰落。
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加入了忠君思想、天人感应等,让儒学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推到了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成了我国的正统思想。
二、法家。
法家没有具体的创始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的理官,但法家思想成熟于春秋时期,它被称为刑名之学,经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发展后,逐渐成了一个学派。
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主要思想是“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即用法治国,法家思想也被历朝统治者采用。
三、道家。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时期。
春秋时期,老子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也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成型。
道家代表人物有黄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等,主张“无为、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道家是一个学术门派,后来发展成了道教,与儒、佛并列,对我国影响很大。
四、墨家。
墨家出现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子,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仁义礼乐中庸思想--------------------------------------------------------------------------------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孔子的仁义礼乐中庸思想 2009-12-23创学派,开风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首开私人讲学学风,引导社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一代大师。
儒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最古老的一家,班因《汉书?艺文志》描述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班固认为儒家来源于古代的司徒之官,其职掌是宣明教化,其特点有四:以六经为经典,以仁义为指导思想,以尧、舜、文、武古帝王之治为理想的政治境界,以孔子为祖师。
司徒是官职,据《周礼?地官》其职能乃“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是国家不动产和居民人口的总管。
其具体职掌有“施十有二教”以化民,有“以五礼防万民之伪”、“以六乐防万民之情”等内容,不过,儒家是否就是这些官员发展演变而来,因年代久远,文献无征,不可肯定。
但考之《周礼》其他篇章,“儒”这一名称和与儒家类似的官员,确实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了。
《周礼?天官?大宰》:“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
”郑玄注曰:“师,有德行以教民者;儒,有六艺以教民者。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上古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全部内容。
师教重道德品行,儒教重文化知识。
孔子继承这一传统,将师职和儒教结合起来,用六艺教育生徒,仍然以儒者自居,徒众也以儒家为名,可见儒家与儒是有联系的。
但二者又有区别,正如金景芳先生所云:“作为教六艺的儒来说,早已存在,不自孔子始”,“称为儒家就不仅仅是教六艺的,而是由老师、门徒和具有相同观点的人所形成的一个集团。
”[注]这个“老师”即是孔子,这些“门徒”即是仲尼弟子,而这“相同观点”即是班因所谓“留意于仁义之际”的仁义。
可见,促成由儒而儒家的转变,正是孔子起了关键作用。
是他整理六经,终生教学,将旧时贵族垄断的六艺知识传播民间;是他用仁义礼乐的思想来影响生徒,武装青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理论、有行动纲领、有政治目的”[注],有声有色的学术流派、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们各怀异能,分散四方,有的贵为将相和诸侯师傅,以儒术润饰政事;有的则聚徒讲学,弘扬儒业,用儒术来教化人心。
如“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魏),子贡终于齐。
如因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徒,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史记?儒林列传》),如果说在孔子以前,中国上自周王室,下至诸侯国,实行的都是世卿世禄制度的话,那么,自从孔子开馆教学、造就人才以后,有知识、有修养、有文化的人也能进入仕途,参加-管理了,这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官吏结构,改善了统治阶层的素质,也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自此之后,中国官吏阶层由於越来越多地吸收有知识、有文化的知能之士,逐渐摆脱血缘纽带的束缚,实现中国官吏制度的文官化,这不能不说是孔子首开教育风气,并主张教育为政治眼务,将人才输入仕途的伟大功绩!同时,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推动下,社会渐渐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
不少士人研讨学问,自立新说,创立学派,开门授徒,于是乎百家竞起,九流斯成,从而形成了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学术繁荣景象。
孔子不仅创立了儒家学派,而且也开启了战国时期重知识、重人才的新时代,他在文化史上的贡献,实在难以估量!仁义学说孔子不仅以教育的形式招徕徒众,还用理论来武装弟子,这些理论包括仁、义、礼结合的哲学思想、中庸的方法论、仁政德治的政治思想、天命的自然观和区别君子、小人的伦理思想。
仁义与礼乐结合是孔子的思想特色之一。
《礼记?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这是关于仁、义、礼定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准确表述。
仁的基本内涵是人,即人性。
人性首先是人作为动物的本性,具有生存和繁衍的本能需要,即告子所谓“食、色,性也”。
略与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相当。
鉴于此,在为政方面,孔子主张实行“庶、富、教”的治国方略,让人民繁殖起来,富裕起来,文明起来,过人丁兴旺、丰衣足食、知礼守纪的文明生活。
同时,孔子又看到了人的社会性,即人与人之间如何和睦相处?于是他又给仁赋予了“爱人”[注]的内容。
爱人首先从爱亲始,故曰“亲亲为大”;故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爱人集中体现在忠恕的情感上,忠恕有两层含义,从积极意义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从逊守意义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仁德表现出高尚的成全之心和不忍人之心,是人性的高度自觉与自律。
仁,包括很多优秀品德,它几乎是一切人间美德的总和。
若孝若悌[注],若“刚毅木讷”[注],若“恭宽信敏惠”[注],若“智勇”[注]“不佞”[注]……都是仁德的表现形式或个性修养。
有了这些仁德,君子才成其为君子,如进而将这种仁爱精神施诸天下,那也就成了圣人[注]。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一刻也不要放弃仁德,放弃对成仁的追求,甚至号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义是宜;即恰当、适宜,是处事的原则性。
其标准是等级制,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是“贵贵、尊尊”(《札记?丧服四制》)。
如果说,仁的思想,反映了原始社会血缘亲族关系残余意识的话,那么,义的思想则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等级关系。
对个人而言,仁是内在人性的自觉,义是外在道德的自律。
正如董仲舒所云:“仁之为言人(他人)也,义之为言我也。
”[注]“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春秋繁露?仁义法》)即将义定义为自律,深得孔子原意。
义是一切得失与行为最高、最后的准则,一切仁人、君子,必须“见利思义”(《宪问》)、“见得思义”(《季氏》),作到“义然后取”(《宪问》)。
尽管孔子一生困顿,四处碰壁,但却始终坚持“临财毋苛得,临难毋苟免”的取予之道,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两》)宁愿“饭疏食饮水,曲肽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利义之间,真是一丝不苟!仁是主观的友爱精神,义是外在的合理原则,礼就是这些精神和原则的具体规定。
那些行仁的区别(“杀”)、讲义的等级(“等”),都在礼的规定中得到了体现。
仁义是内容,礼乐是形式,仁义、礼乐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分言之则辞义各别,合言之则二者为一。
因此,他一则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礼记?郊特牲》)“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卫灵公》)一则又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无下归仁焉。
”(《颜渊》)都说明仁义与礼乐是一体的,互相依存。
中庸之道中庸是方法论。
中有中正、中和、适中、时中之义;庸,即用也。
中庸即用中。
用中的第一义为处适中,行中正,就是无过与不及。
子贡问颛孙师与卜商孰贤,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子贡曰:“然则师愈(优)乎?”孔子曰:“过犹不及。
”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质之稳定性的度,超过度就是“过”,达不到就是“不及”,过分与不及都不好。
这是对矛盾转化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的正确理解。
孔子认为,妥善地把握度,人为地控制过与不及,可以促成事物向理想方向发展,此即他的“因材施教法”。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取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针对两种极端,予以分别调节,使之符合度,这就是行中正,又叫行中道。
中庸的第二义为中和。
中和是行中正后达到的一种和谐境界。
孔子贵中,亦贵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学而》)“有子之言似孔子”,此语可代表孔子思想。
“和”,不是矛盾的调和,而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力量对比上达到均势,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无原则的调和叫“同”,和同之辨,孔子是区别严格的,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与孔子同时的齐国大贤晏婴对此有形象的说明:譬之调羹,五味相剂叫和,以盐济盐,以水济水叫同。
君臣之间,不同意见的互相匡补叫和,阿谀奉承叫同(《左传》昭公二十年)。
和之与同,孰是孰非,不言自明。
中庸还有时中之义。
时中,即适时用中。
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礼记?中庸》)君子能审时度势,在恰当之时用中于民,这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机智灵活,不胶不固。
他说:“中人以上可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雍也》)又说:“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皆此例。
在进退出处上,孔子是待价而沽,伺机而动。
他本来对古代隐者的独立人格大加赞赏,但他本人却并不一味盲从,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既不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山林隐士,又不愿作屈己就人的俗吏。
孟子说他“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佳而仕……孔子,圣之时者也!”(《万章下》)中庸的基本特征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它要求人们准确把握度,正确选择时机,妥善运用手段,这些分寸是那样地难以掌握,因而他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天命观念天命观,又称天人观,是关于以天为代表的自然界(天)和自然规律(天命,或天道)及自然与人类关系(天人关系)的学说。
孔子的天命观,从现有资料看,似乎有物质之天与精神之天的双重念义。
他曾大气磅礴地宣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阳货》)天的行为表现为四时运行,天的作用表现为百物化生。
这里的天,是物质性的、客观性的天。
他也愤愤地说过:“获罪于天,无所椅也!”(《八佾》)也曾垂头丧气地说过:“天丧予,天丧予。
”(《先进》)这里的天有喜怒、有主宰权,看似精神的天。
其实孔子的“天”,指的是同一个事物,即自然界的天;孔子的“天命”(或天道)即自然规律。
言“天”、言“天命”,只表明孔子天命观中历史继承性的一面,而这些旧词的实际内容才是孔子的真实用意,孔子的天命观正是历史继承性和个人创见性的统一。
综观人类认识史,无不经历著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级三大进程。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正是有神论向形而上学阶段过渡时期,一方面夏商周以来关于诸神的资料充斥人间,成为顽固侵蚀人心的习惯势力;另一方面,以老子为代表的“道”的形而上学体系已经形成,但还没有广泛地征服人心。
孔子从传统神学那里借来“天”、“天命”、“命”诸名词及其表达形式(如“天丧”、“天生”、“天厌”……),慰藉人们普遍的宗教心理,以便为“神道设教”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又从老子那里吸取“道”这个将最高神抽象化的精髓,用它来代表自然规律、宇宙精神和善恶的最高裁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