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陆游诉衷情翻译

陆游诉衷情翻译

陆游诉衷情翻译陆游诉衷情翻译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匈奴还未消灭,自己的双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注释】选自《放翁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的爱国诗人。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梁州:仅陕西南部汉中地区。

陆游在48岁时在汉中川陕宣抚使署任职,过了一段军旅生活,积极主张收复长安。

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这里比喻多年没有披挂上阵,甲胄尘封,不能立功边陲。

胡: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先秋: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天山:在今新疆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身老沧洲: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觅:寻找。

戍:防守。

暗: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貂皮裘衣。

秋:白。

空:白白的。

料:预料。

八年级重点古诗赏析——诉衷情

八年级重点古诗赏析——诉衷情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匈奴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古诗赏析: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

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

“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

“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

“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

南郑属古梁州,故曰。

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

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

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

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

陆游《诉衷情》古诗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陆游《诉衷情》古诗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陆游《诉衷情》古诗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是宋代家的词作。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陆游《诉衷情》及全词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释:觅:寻找。

戍:防守。

暗: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貂皮裘衣。

霜:白。

空:白白的。

空空的。

料:预料。

翻译: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从前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黯淡。

金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斑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抗金的前线,人却老死在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

(4分)(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4分)【参考答案】(1)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

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

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

(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2分)(2)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

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

(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二:1、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及翻译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及翻译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及翻译《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及翻译《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陆游〔宋代〕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翻译:回想当年为了建功立业驰骋万里,单枪匹马奔赴边境戍守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唯有曾穿过的貂裘,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胡人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任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赏析: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

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当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

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

“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

陆游诉衷情原文及译文

陆游诉衷情原文及译文

陆游诉衷情原文及译文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①,匹马戍梁州②。

关河梦断何处③?尘暗旧貂裘④。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⑤,身老沧洲⑥!【注释】①觅封侯:寻觅建功立业以取封侯的机会。

②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地区。

③关河:关塞、河防,指边疆。

④尘暗旧貂裘:貂皮战衣积满灰尘,颜色变旧。

⑤天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这里借指前方。

⑥身老沧洲: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词大意】想当年,驰骋万里,寻觅建功封侯之机,曾单枪匹马戍守梁州。

到如今,梦中关塞河防忽不见,醒看战袍积满灰尘。

敌人未灭,大业未成,两鬓斑白,泪水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边疆,身老家乡。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晚年闲居山阴所作。

他一直坚持抗金主张,但屡遭当权投降派的打击,不能施展雄图,晚年虽退居乡里,仍壮志未衰,然而只能以诗词抒怀,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壮志难酬的愤慨。

开头两句暗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写自己当年壮志与戍守边防的情形。

“万里觅封侯”见《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少有大志,曾经投笔叹息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投笔从戎,在西域立了大功,封定远侯。

此处借典表达自己为国平定外患,建功立业的志愿。

“匹马戍梁州”,指词人48岁时在南郑川陕宣抚使王炎手下任“干办公事”时的生活,他曾单枪匹马,来往前线。

“匹马”一词,勾出了他当年的勃勃英姿。

“戍梁州”不仅写他当年从军戍守边域,而且也写出他的雄图大略。

他曾在《平戍策》里指出,欲恢复中原,必须建立一个可以制金人于死命的军事根据地。

他计划在川、陕打下一个稳固的政治、军事基础,这样,不仅可和金人争取长江上游的优势,而且可以恢复关中,进一步收复中原,实现中兴宋室的壮举。

在戍梁州时,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

当积粟练兵,有则攻,无则守”,可是这个计划始终未能实现,因此怎不使他悲叹“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呢?自己雄图大略不能实现,却被黜归乡里,此刻心情何以平静?梦中时见昔日战场,醒后只见征衣尘封,这怎不令人感慨万分!上片四句,两句写昔,两句写今,今昔对比,大开大合,慷慨万端。

诉衷情陆游原文及解析精选

诉衷情陆游原文及解析精选

原文: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时机,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参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注释:⑴诉衷情:词牌名。

⑵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时机。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⑶戍〔shù〕:守边。

梁州:?宋史·地理志?:“兴元府,梁州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

〞治所在南郑。

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⑷关河:关塞、河流。

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

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

梦断:梦醒。

⑸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⑹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

南宋词中多指金人。

此处指金入侵者。

⑺鬓:鬓发。

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⑻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

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⑼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

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有“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句。

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赏析: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

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

“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译文|作者简介《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这首词通过现在和过去的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宋代: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及注释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注释⑴诉衷情:词牌名。

⑵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⑶戍(shù):守边。

梁州:《宋史·地理志》:“兴元府,梁州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

”治所在南郑。

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⑷关河:关塞、河流。

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

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

梦断:梦醒。

⑸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⑹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

南宋词中多指金人。

此处指金入侵者。

⑺鬓:鬓发。

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⑻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

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⑼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

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有“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句。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翻译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翻译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代: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注释: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戍:守边。

梁州:治所在南郑。

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关河:关塞、河流。

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

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

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金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注释: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

南宋词中多指金人。

此处指金入侵者。

鬓:鬓发。

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

这里
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

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①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②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③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④【注释】①觅封侯:寻觅建功立业以取封侯的机会。

封侯,是功成名就的一个标志。

戍:戍边,保卫边疆。

梁州:今陕西汉中市一带古称。

②关河:关塞、河防,指边境。

何处:不知何处,无踪迹可觅。

梦断:梦破。

尘暗:光埃密积,使衣物颜色也变暗淡了。

貂裘:皮裘衣。

暗用苏秦说秦王,失志而归,黑貂之裘已敝破的典故。

③鬓先秋:秋,秋霜,鬓发白如秋霜。

④天山:今新疆境内之天山,借指前线。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住处泛称,亦即江湖之谓。

【译文】当年我满怀壮志,企盼为国效力,追求立功边疆的封侯事业,并也确实骑马远去汉中守卫过前方。

可是曾几何时,从军关河的梦破灭,往事竟无影踪可寻觅,一身旧皮裘也在时光的流逝中尘封埃积,破旧不堪。

敌国未灭,我人已老,对镜只见两鬓霜白,不禁泪落襟前,一切也只有空流苦泪而已了。

这一生谁又能料想到。

心在前线,魂系国事,却身在江湖,老于闲居呢!【集评】现代·俞平伯:“(末三句)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意。

”(《唐宋词选释》下卷)【赏析】此词用了两个反差笔法,一是“匹马戍梁州”的雄姿英发和“尘暗旧貂裘”的失志侘傺;一是“心在天山”的理想和“身老沧洲”的现实。

反差愈大,其心绪愈酸楚愈难自持,足可想见。

有此二笔反差表现,特别是结末八字,放翁的悲愤情怀,已溢见纸端。

诉衷情原文及赏析

诉衷情原文及赏析

诉衷情原文及赏析诉衷情原文及赏析译文及注释译文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匈奴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注释选自《放翁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的爱国诗人。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梁州:仅陕西南部汉中地区。

陆游在48岁时在汉中川陕宣抚使署任职,过了一段军旅生活,积极主张收复长安。

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这里比喻多年没有披挂上阵,甲胄尘封,不能立功边陲。

胡: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鬓先秋: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天山:在今新疆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身老沧洲: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觅:寻找。

戍:防守。

暗: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貂皮裘衣。

秋:白。

空:白白的。

料:预料。

赏析一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

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

“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

“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翻译及赏析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翻译及赏析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

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

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

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赏析二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

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阴,有志难申。

壮士凄凉闲处老,名零落中看。

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
1。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翻译及赏析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翻译及赏析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翻译及赏析《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宋代: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译文回想当年为了建功立业驰骋万里,单枪匹马奔赴边境戍守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唯有曾穿过的貂裘,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胡人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任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注释诉衷情:词牌名。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戍(shù):守边。

梁州:治所在南郑。

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关河:关塞、河流。

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

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

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

南宋词中多指金人。

此处指金入侵者。

鬓:鬓发。

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

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

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赏析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

古诗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翻译赏析

古诗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翻译赏析

古诗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翻译赏析《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前言】《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

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⑴诉衷情:词牌名。

⑵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⑶戍:守边。

梁州:《宋史·地理志》:“兴元府,梁州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

”治所在南郑。

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⑷关河:关塞、河流。

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

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

梦断:梦醒。

⑸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⑹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

南宋词中多指金人。

此处指金入侵者。

⑺鬓:鬓发。

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⑻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

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⑼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

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有“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句。

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翻译】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一词的译文及赏析

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一词的译文及赏析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一词的译文及赏析《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

作品追忆了自己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词的原文、译文和赏析。

诉衷情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回首当年,我单枪匹马驰骋万里,奔赴边境戍守梁州,为了建功立业,寻求建功立业并获得封侯机会。

可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却只能出现在梦中。

而且当美梦醒来,竟然自问身在何处?唯见我曾穿过的貂皮裘服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显得破旧不堪。

如今,那些来自西北的入侵者胡人尚未消灭,而我已年岁渐老,鬓发早就变白犹如秋霜,只能任由感伤的眼泪枉然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心始终在西北前线抗敌,但人却一辈子老死在沧洲!【赏析】从总体上看,诗人回忆这段生活,真实地揭示出了英雄末路时的悲哀与绝望。

词的开篇“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昔年壮志凌云,单枪匹马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其中的那一个“觅”字,显示出作者当年那种自信、雄心及其坚定执着、不懈地追求精神。

“万里”与“匹马”则形成空间的强烈对比,表现出卓荦不凡之英雄气概。

而词中的“关河梦断何处”与“尘暗旧貂裘”两句,则是作者笔锋一转描写现实,即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悲叹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那种豪雄意气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并经常入梦。

这是因为作者强烈报国愿望受到太多压抑,使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

词中的“旧貂裘”,则是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旧物,而它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即作者见貂裘,睹物伤情,从而引起他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

显然,“旧貂裘”是全词灵感的媒体。

尤其词中那个“空”字,实则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是对君臣尽皆醉、偏安东南一隅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翻译、解析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翻译、解析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宋代: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回想当年为了建功立业驰骋万里,单枪匹马奔赴边境戍守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唯有曾穿过的貂裘,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胡人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任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注释诉衷情:词牌名。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戍(shù):守边。

梁州:治所在南郑。

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关河:关塞、河流。

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

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

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

南宋词中多指金人。

此处指金入侵者。

鬓:鬓发。

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

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

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创作背景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长达十二年。

这期间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

这首《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

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诉衷情陆游原文及解析

诉衷情陆游原文及解析

诉衷情陆游原文及解析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时机,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参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⑴诉衷情:词牌名。

⑵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时机。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⑶戍(shù):守边。

梁州:《宋史·地理志》:“兴元府,梁州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

”治所在南郑。

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⑷关河:关塞、河流。

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

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

梦断:梦醒。

⑸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⑹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彼方之物。

南宋词中多指金人。

此处指金入侵者。

⑺鬓:鬓发。

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⑻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

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⑼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

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有“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句。

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

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

“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译文及注释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译文及注释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译文及注释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译文及注释《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朝代:宋代作者:陆游原文: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匈奴还未消灭,自己的双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注释选自《放翁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的爱国诗人。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梁州:仅陕西南部汉中地区。

陆游在48岁时在汉中川陕宣抚使署任职,过了一段军旅生活,积极主张收复长安。

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这里比喻多年没有披挂上阵,甲胄尘封,不能立功边陲。

胡: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先秋: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天山:在今新疆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身老沧洲: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觅:寻找。

戍:防守。

暗: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貂皮裘衣。

秋:白。

空:白白的。

料:预料。

陆游《诉衷情》宋词赏析:豪情壮志与悲愤交织的爱国诗篇

陆游《诉衷情》宋词赏析:豪情壮志与悲愤交织的爱国诗篇

陆游《诉衷情》宋词赏析:豪情壮志与悲愤交织的爱国诗篇一、原文《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二、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三、注释●诉衷情:词牌名。

●当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

●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匹马:一匹马,形容孤单。

●戍:守卫。

●梁州: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一带。

●关河:关塞、河流,泛指边疆。

●梦断:梦醒。

●貂裘:貂皮制成的战袍。

●胡:指金人。

●鬓先秋:形容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空流:白白地流淌。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

●沧洲:闲居之地,这里指陆游晚年隐居的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四、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背景故事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那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

然而,好景不长,陆游的壮志未酬,就被调离前线,此后辗转多地任职,均未能再回前线。

晚年退居家乡绍兴,过着闲居生活。

在这期间,他常常回忆往事,梦游梁州,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这首《诉衷情》便是其中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译文及赏析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宋代: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注释⑴诉衷情:词牌名。

⑴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⑴戍(shù):守边。

梁州:《宋史·地理志》:“兴元府,梁州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

”治所在南郑。

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⑴关河:关塞、河流。

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

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

梦断:梦醒。

⑴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⑴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

南宋词中多指金人。

此处指金入侵者。

⑴鬓:鬓发。

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⑴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

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⑴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

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有“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句。

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⑴赏析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

下面是资深教育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孔子学院澳方院长、澳洲国立等大学博导史双元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

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

“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当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

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

“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

“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壮岁从戎》),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

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

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

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

“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

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也难以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

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

“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赏析二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

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

“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

“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

“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

南郑属古梁州,故曰。

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

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

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

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

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

”(《醉歌》)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剌死过一只猛虎:“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

(《醉歌》)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着。

“旧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

原来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

也可以说,“旧貂裘”是这首词灵感的触媒。

换头三句,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

“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

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

谁会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此时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

这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矛盾,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同样也有切身的体验。

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之二)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名。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这首词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此篇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