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做人》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做人》读后感
在诸子百家里,唯一能被称之为哲学的便只有道家了。只有道家能作为中国思想之树的根基,承载先人对世界和万物的思考。不同于儒家思想,道家将眼界扩大为整个自然界和生物界,乃至超越界,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人的社会里。道家谈“道”,谈“有”和“无”,谈形而上学。《易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只有脱离器物层次,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去解决人们在生活中对万事万物产生的所有疑问。
很多人都知道道家的做人思想,“清静无为,知足常乐,”但若不知晓老庄的“道”,那么“清静无为,知足常乐”的根基便不存在,因此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么一句话很好,但实难做到。因此必先谈“道”,“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最终实体,是超越界,超越界不能被描述,能被描述的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而是我们能感知的“道”或者说是我们描述中的“道”,因此才有《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但是“道”是无处不在的,如庄子《知北游》中所说的,蝼蚁、瓦甓甚至屎溺之中皆有道。道不分尊卑高下,因此道家也是宣扬摒弃区分的。因为正因为人学会了区分,能认清什么更珍贵,什么更好用,才会有欲望,才会产生纷争。这让人想起美国电影《上帝也疯狂》里,一个原本很和谐的原始部落,因为想要得到一个从飞机上掉下的可乐瓶而产生斗争,他们认为那个可乐瓶很珍贵。对于现今社会,物欲横行,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远比那个原始部落的斗争强得多,而斗争的源头,不也是那个一钱不值的可乐瓶么。
“道”是没有概念能概括的,因为“道”是无,无好坏,无大小,无长短。万物生于道,最终回归于道。因此死亡也变得不那么可怕,死亡在道家的眼睛里,只是一种回归。有关道德,老子认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真正的道德是顺其自然而为之,而非刻意而为。对于儒墨的道德,老庄两人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庄子更是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因此,在老子那个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时代,老子的“道”完美地回答了哲学上的两个虚无主义难题:存在上的虚无主义与道德上的虚无主义,给生命和道德提供了(坚实的理由)。
另外,道家主张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无心而为。做人做事,不抱有目的性,顺势而为。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去作为,这样便不会伤即外物,更能明哲保身,《齐物论》中的庖丁解牛便是如此,这也叫顺其自然。
易中天先生说孔子是灰色的。我想,那么老庄和他们的道家便是白色的,白色并不绚丽,而且很平凡,平凡到他们的智慧其实我们触手可及。可蕴含在其中的七彩,却是无知者遥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