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皮肤血管炎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专家详解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专家详解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详细咨询请输入右侧网址 /专家详解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炎症是可以发生在身体内的各个部位的,所以皮肤也是不可例外的,应变性皮肤血管炎也是非常顽固的大难题,主要是在皮肤真皮表层较薄。

1、疾病简介:应性皮肤血管炎是有多种因素致病,累及皮肤和内脏器官的细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静脉。

组织病理以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核破碎为特征,本病多发于青壮年。

本病的发病机制是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所致。

本病的致病因子:有外源性的药物、吸入物、食物、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内源性的免疫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皮损部位:好发于两下肢,特别是小腿和足背,偶发于大腿、臀、躯干和上肢,但总以下垂部位最多,常对称分布。

皮损特征:皮疹呈多形性,包括红斑、丘疹、风团、紫癜、瘀斑、血疱、浅表小结节、溃疡。

其特征性的损害:1、紫癜性丘疹,鲜红色和紫红色,压之不褪色;2、瘀斑高于皮肤,较重者有出血现象,有的皮损出现多形性红斑样,边缘是一圈环状紫癜,自觉瘙痒或烧灼感。

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闭塞。

2、全身症状:一般有不规则发热乏力。

关节、肌肉疼痛等。

有2/3的患者有关节发热及关节肿胀症状,1/3的病例有肾脏损害,慢性患者不定期地反复发作,持续多年以损害性丘疹,皮下结节和坏死溃疡为主,偶发网状青斑。

皮疹吸收后留有色素沉着。

中医称之为“梅核丹”、“瘀血流注”。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湿热毒邪,蕴结下肢,皮肤气滞血瘀所致。

3、治疗原则:根据本病的发病机理,以中医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根据实际的病情来确定,不是千篇一律,万人一方一法,而是应用“美国EVLT纳米激光治疗体系”的精髓,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此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从而极地提高了治愈率,不易复发。

对于它有了全面的了解,我们要时刻保持皮肤的洁净,做好日常对皮肤的保养,保持皮肤的舒适度。

血管炎性皮肤病

血管炎性皮肤病
清洁剂。
避免刺激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使 用防晒霜和遮阳帽等防护措施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过 度肥胖。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降 低血管炎性皮肤病的风险。
药物治疗
01
02
03
内服药物
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 剂等,用于控制炎症和缓 解症状。
外用药物
如抗炎药膏、免疫抑制剂 药膏等,直接涂抹在患处, 缓解皮肤炎症。
详细描述
红斑狼疮的病因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有关。症状包括皮肤上的 红色斑块和皮疹,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关节痛、疲劳、发热等。治疗主要包括药 物治疗、光疗和皮肤护理。
皮肌炎
总结词
皮肌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一种血管炎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的红色皮疹和肌肉无力。
详细描述
皮肌炎的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和免疫系统异常有关。症状包括皮肤上的红色皮疹和肌肉无力,可能伴有全身症 状如发热、关节痛、体重下降等。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理疗和皮肤护理。

日常护理指导
总结词
保持皮肤清洁、保湿, 避免过度刺激和暴晒, 有助于缓解皮肤症状。
皮肤清洁
皮肤保湿
防晒措施
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化
妆品和护肤品。
选用适合敏感皮肤的保 湿产品,保持皮肤湿润。
避免阳光暴晒,外出时 使用遮阳帽、太阳镜等
防护措施。
心理指导
总结词
保持积极心态,减轻焦虑和压力,有助于病 情的控制和康复。
生物制剂
针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血管 炎性皮肤病,可以使用生 物制剂进行治疗。
非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如紫外线疗法、激光治疗 等,可用于缓解症状和促 进皮肤恢复。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诊治常规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诊治常规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诊治常规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又称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主要累及皮肤的细小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后静脉),并以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其核破碎为病理特征的血管炎。

常见致敏原为药物和化学品,感染、潜在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及特发性发病与Ⅲ型变态反应有关。

【临床提要】1.发病特征常呈急性发病,在接触某种致病因素后迅速出现各种皮疹,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体重减轻、肌痛、关节痛。

2.多形皮损如可触性紫癜、荨麻疹、斑丘疹、结节、瘀斑、大疱、坏死、溃疡。

3.系统损害重者可有蛋白尿、血尿,甚至肾功能不全,也可引起肺炎、末梢神经炎等广泛的系统性病变。

4.组织病理活检可见微静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壁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白细胞核破碎及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

5.诊断美国1990年变应性血管炎诊断标准:①发病年龄>16岁。

②发病前服药史。

③隆起性紫癜,压之不退色。

④斑丘疹(一处或多处皮肤大小不等、扁平、突出皮表的)。

⑤皮肤活检示微动脉或微静脉血管壁或血管外周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以上5项中具备3项或以上者即可诊断变应性血管炎。

【治疗处理】(一)治疗原则按不同病因和临床类型进行治疗。

应尽量找出潜在的疾病致敏药物或化学物质,立即撤除或停止接触该类物质,并避免再次接触。

如有明显感染,应给予有效抗生素。

如果同时存在有慢性疾病,治疗潜在的疾病可改善皮肤损害。

(二)基本治疗根据皮肤损害程度和治疗药物毒性和副作用,治疗药物可分为一线和二线两种。

1.作用靶位阻断Ⅲ型变态反应,避免和减少可导致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抗原来源,如感染因素和药物等,阻止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并激活补体,及其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如白三烯B4、组胺、凝血酶、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减轻其所造成的血管损害,改善临床症状。

2.除去病因药物、化学物质、感染。

3.治疗潜在疾病结缔组织病、冷球蛋白血症、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

4.系统治疗(1)一线治疗:抗组胺药、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羟基氯喹、氨苯砜。

变应性血管炎的症状和早期预警信号

变应性血管炎的症状和早期预警信号

其他症状
皮肤症状:红斑、 皮疹、瘙痒等
关节症状:关节 疼痛、肿胀等
胃肠道症状:腹 痛、腹泻等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头晕等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变应性血管炎的症状和 早期预警信号
,
汇报人:
目录
01
变应性血管炎的症状
02
变应性血管炎的早期预警信号
01
变应性血管炎的症状
皮肤症状
红斑:皮肤表面出现红色斑块,通常伴有瘙痒和灼热感 水肿:皮肤肿胀,触摸时感觉柔软 结节:皮肤表面出现硬结,通常伴有疼痛 溃疡:皮肤表面出现破溃,通常伴有疼痛和渗出液
关节症状
关节疼痛:常见于膝关节、踝 关节和腕关节等
关节肿胀:关节周围皮肤发红、 发热、肿胀
关节活动受限:关节活动范围 减小,影响正常活动
关节畸形:关节变形,影响外 观和功能
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腹泻可能是由于肠道 炎症、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 引起的。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可能是 由于胃肠道功能紊乱、食物
中毒等原因引起的。
0
0
0
0
1
2
3
4
02
变应性血管炎的早期预警信号
皮肤异常
红斑:皮肤表面 出现红色斑块, 可能伴有瘙痒或 疼痛
皮疹:皮肤上出 现小丘疹或水疱, 可能伴有瘙痒或 疼痛
皮肤硬化:皮肤 变得坚硬、紧绷 ,可能伴有瘙痒 或疼痛
皮肤溃疡:皮肤 表面出现溃疡, 可能伴有疼痛和 渗出液
关节疼痛
症状:关节疼痛、 肿胀、僵硬Biblioteka 原因:免疫系统 攻击血管壁,导
致炎症
影响:影响关节 功能,导致行动
不便
治疗:抗炎药物、 免疫抑制剂、生

血管炎PPT参考课件

血管炎PPT参考课件
2
历史
1866年 临床医师Küssmaul和病理医师Maier描述了一例 具有发热、厌食、感觉异常、 肌无力、肌痛、腹痛以及少尿的患者,血管病理显示为全身中小动脉小动脉结 节性炎性损害,称之为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periarteritis nodosa)。 1903年 Ferrari在报道类似病例时称之为结节性多动脉炎 (polyarteritis nodosa),后来被 称为“经典的结节性多动脉炎”。 1866年 临床医师Küssmaul和病理医师Maier描述了一例 具有发热、厌食、感觉异常、 肌无力、肌痛、腹痛以及少尿的患者,血管病理显示为全身中到小动脉的结节 性炎性损害,称之为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periarteritis nodosa)。 1903年 Ferrari在报道类似病例时称之为结节性多动脉炎 (polyarteritis nodosa),后来被 称为“经典的结节性多动脉炎”。
Henoch-Schonlein 紫癜
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
5
历史
1994年Chapel Hill会议 (Chapel Hill Consensus Conference,
CHCC)
主要根据受累血管的大小对系统性血管炎进行了 命名和定义。此次会议首次提及并建议使用显微 镜下多血管炎这一命名,而非显微镜下多动脉炎 (microscopic polyarteritis),因为显微镜下多血管 炎主要累及微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可无动脉 受累。根据Chapel Hill会议的定义,显微镜下多 血管炎的发病远多于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发病。确 定了主要血管炎性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
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的血管炎,通常累及小血管(毛 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典型者可累及皮肤、胃肠 道和肾小球,与关节疼痛或者关节炎相关。 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c Vasculitis) 伴有以 冷球蛋白免疫沉积的血管炎,通常累及小血管(毛细血 管、小动脉、小静脉)。血中可发现冷球蛋白。皮肤或 者肾小球经常受累。 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Cutaneous Leukocytoclastic Vasculitis ) 单独发生的皮肤白细胞 破碎性血管炎,无系统性血管炎或肾小球肾炎表现。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护理查房ppt课件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护理查房ppt课件
4
护士分工
01
责任护士:负责 患者的日常护理
和病情观察
02
专科护士:负责 患者的专科护理
和健康教育
03
护理组长:负责 护理团队的协调
和管理
04
护理专家:负责 疑难病例的会诊
和指导
05
护理实习生:协 助护士完成各项 护理工作,学习 护理知识和技能
医生沟通
01
及时与医生沟通患者 病情变化
03
及时反馈护理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过 1 敏原
保持皮肤清 2 洁和湿润
避免刺激性 3 食物和药物
保持良好的生 4 活习惯和作息 规律
定期进行身体 5 检查,及时发 现并治疗疾病
康复指导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刺激 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 避免抓挠和摩擦患处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护理团队协作
护理要点
2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刺激性物质 避免抓挠,防止皮肤破损 保持皮肤湿润,使用温和的保湿霜 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摩擦皮肤
避免阳光直射,使用防晒霜 定期检查皮肤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生活习惯
01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 熬夜
02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护理查房
演讲人
目录
01. 病情评估 02. 护理要点 03. 健康教育 04. 护理团队协作
病情评估
1
症状表现
皮肤红肿、 瘙痒
皮肤出现萎 缩或增生
皮肤出现瘀 点、瘀斑
皮肤出现疼 痛或瘙痒
皮肤出现水 疱、糜烂
皮肤出现发 热或发冷

第六章 血管炎病ppt课件

第六章  血管炎病ppt课件

细胞。除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外,其他血管炎壁层的嗜酸
性粒细胞很少见。
②管壁的弹力层和平滑肌层受损形成动脉瘤和血管的扩张,
这种病变见于带肌层动脉的血管炎病。
③管壁各层纤维素样增生和内皮细胞增生也造成血管腔狭
窄。
-
10
诊断 ①血管炎病(系统性血管炎)的确切诊断;
②血管炎的类别 ③其可能的原因 有赖于以下的项目 一、临床表现 各血管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于其临床表现。
炎,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
-
13
(二)病理 受累组织的活检 是血管炎得以确诊的金标准之一。在病理标本中能找到血管 壁或周围炎症性改变及特点。然而,未见阳性发现的组织活
检不能排除血管炎的可能。 (三)血管造影
本法对大、中血管病变者有极大帮助。 (四)血管彩色多普勒
-
14
治疗原则 1.一旦明确诊断,立即进行治疗 2.治疗方案因不同血管炎而相异。 3.糖皮质激素是血管炎病的基础治疗。其剂量及用法因血管
分泌的细胞因子都参与了血管炎的发病过程。
-
6
(一)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是第一个被证实与血管炎病相关的自身抗体。ANCA的靶 抗原为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各种成分,主要是PR3(丝氨酸蛋 白酶3)和MPO(髓过氧化酶)。ANCA都与小血管炎相关,
在中、大血管炎中极少有ANCA阳性者。 ◇ANCA参与了血管炎的发病。
-
7
◇ANCA的测定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IIF),酶联免疫吸 附试验(ELISA)。IIF法测定时,如果中性粒细胞胞浆呈荧 光阳性则称为c-ANCA阳性;如果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周围呈 荧光阳性,则为p-ANCA阳性。IIF法c-ANCA阳性时,ELISA
法往往呈PR3抗体(PR3-ANCA)阳性。IIF法p-ANCA阳性 时,ELISA法往往呈MPO抗体(MPO-ANCA)阳性。另有部

变应性嗜酸性肉芽肿ppt课件

变应性嗜酸性肉芽肿ppt课件
12
诊断
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标准: • ⑴哮喘 喘鸣史或呼气时有弥漫高调罗音。 • ⑵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计数中嗜酸 性粒细胞 〉10% • ⑶单发或多发神经病变 即手套袜套样分 布
13
诊断
• ⑷非固定性肺浸润 由于系统性血管炎所 致胸片上迁移性或暂时性肺浸润。 • ⑸鼻窦炎 • ⑹血管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病理示动脉、 微动脉、静脉外周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符合上述4条或4条以上者可诊断为 CSS。
Churg-Strauss 综合征 (css) 变应性嗜酸性肉芽 肿血管炎
1
概念
是一类病因不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 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病理特征为受累组织 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外肉芽 肿形成。称之为变应性嗜酸性肉芽肿血 管炎.主要受累器官肺、心、肾、皮肤、 和外周神经.
2
病理特点
病理特点: 是主要累及小动脉和小静脉,冠状动脉 等中等血管也可受侵犯。
14
治疗

• •
糖皮质激素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是目前 CSS的首选药物。
对病情进展快、伴有重要器官受累者, 可大剂量激素甲强冲击治疗 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仍 有约20%的患者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
15
预后
• 早期而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主要死亡 原因是心肌受累导致难治性的心力衰竭
16
3
临床表现:
• 多数患者20~40岁起病,男女患病大 致相等
4
⑴呼吸系统
• ①变应性鼻炎常是CSS的初始症状,伴 有反复发作的鼻窦炎和鼻息肉。 • ②哮喘是CSS的主要表现之一。 • ③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 ④胸腔积液。

5
⑵皮肤
• ①红斑丘疹性皮疹 • ②出血性皮疹 • ③皮肤或皮下结节。 其中皮肤和皮下结节对CSS有高度特异 性,活检显示CSS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改 变。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概述变应性皮肤血管炎(allergic cutaneous vasculitis)又称皮肤小血管血管炎、变应性小动脉炎、结节性真皮过敏疹等,是皮肤科最常见的血管炎,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微静脉、微动脉。

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以青年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包括下肢斑丘疹、丘疹、可触及性紫癜、风团、结节和溃疡等,可伴有发热、乏力、关节痛、内脏损害等情况。

英文名称:allergic cutaneous vasculitis。

其它名称:皮肤小血管血管炎、变应性小动脉炎、结节性真皮过敏疹、1-5联综合征、皮肤过敏性血管炎、系统性变应性血管炎、变应性血管炎、出血性细菌疹、结节性坏死性皮炎、皮肤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皮肤系统性血管炎疹、皮肤坏死性血管炎。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皮肤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血管。

常见症状:红斑、丘疹、风团、紫癜、水疱、斑块。

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沉、尿常规、补体检测、X线、组织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应及早积极治疗,避免损害累及其他脏器。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发病特点三、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病因病因总述: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目前认为可能是感染、异性蛋白及药物、化学品、伴随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因素,诱导机体发生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上并激活补体,产生许多炎症介质,进一步导致了血管内皮的损伤。

基本病因:1、感染(1)细菌感染:A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2)病毒感染:肝炎病毒(甲型、乙型和丙型)、单纯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细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

(3)真菌感染:白念珠菌感染等。

(4)原虫感染:疟原虫等。

什么是变应性血管炎及其症状

什么是变应性血管炎及其症状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变应性血管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组织病理有白细胞核破碎的血管炎表现,有皮肤损伤,也有多个内脏损伤。

本病轻重不一,轻者仅有皮损,数周可愈,严重者可有多脏器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该疾病分为两种类型:1.皮肤变应性血管炎仅累及皮肤,多发生在青壮年。

一般有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少数病例可有不规则的发热,但也可无上述症状。

皮肤损害可为多形性,有红斑、结节、紫癜、风团、血疱、丘疹、坏死及溃疡等。

两膝下为最常见,以两小腿下部及足背部皮损最多。

较多的皮损开始的特征为紫癜样斑丘疹,压之不退色,是由于血管壁的炎症细胞浸润和渗出,故这种淤斑都是高起的可以触及的,乃是该疾病的特征。

有的开始为皮下结节,如黄豆至蚕豆及小枣大小,淡红色有压痛。

有的开始完全似紫癜样的皮损,有的皮损开始似丹毒样改变,有的似硬斑病样改变,有的似多形红斑样。

在皮损发展过程中可伴有风团、丘疹等。

由于炎症反应严重,在紫癜及紫癜性斑丘疹上发生血疱、坏死及溃疡,一部分结节损害也可发生溃疡伴疼痛。

水肿以踝部及足背为重,午后较明显,并伴有两下肢酸胀无力。

该疾病皮损有多种,但几乎都有紫癜或结节。

中性多核白细胞外渗至周围组织时也可出现脓疱。

皮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如背部、上肢、臀部等处,呈对称分布。

皮损有自觉疼痛、痒或烧灼感,有的无自觉症状,有压痛。

皮损愈后留有色素沉着,如有溃疡愈后可有萎缩性疤痕。

病变急性发作时,损害成批出现,分布广泛,伴小腿水肿,病情较重。

损害慢性经过者,反复发作持续数月或数年。

病变轻者2~4周可愈。

有的皮损相互融合,并向四周扩展成为大片损害,在膝、肘及手部多见,似持久隆起性红斑表现。

2 系统型变应性血管炎:多脏器受累,病情较重。

由于脏器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静脉受累,因此弥漫性渗出和出血灶多在脏器之内。

脏器受累表现多为急性发病,通常有头痛、不规则发热、不适、乏力、关节及肌肉疼痛等症状。

病程不一,轻重不同,若是一次接触抗原,约3~4周愈,若反复多次接触抗原,病情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数月或数年。

什么是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什么是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什么是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可能有一些朋友会听说过变应性皮肤血管炎这样的疾病,不过真正了解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人肯定是不多的,毕竟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我们周边很少有人会患上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不过由于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危害性很大,所以大家还是要多了解一些关于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知识。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本病又称皮肤小血管血管炎、皮肤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引起皮肤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坏死性血管炎,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为丘疹、可触及的紫癜、荨麻疹、溃疡等,多发于下肢,患者自觉疼痛或瘙痒。

可伴有发热、乏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好发于青年女性,通常急性起病,常累及足踝或小腿,表现为可触及的紫癜、红斑、丘疹、水疱、荨麻疹、脓疱等,皮疹大小不等,部分患者自觉疼痛、灼热或瘙痒,皮疹可于数周或数月内缓解,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病情慢性化,预后遗留色素沉着斑。

患者可伴有发热、体重下降、关节痛、肌肉疼痛等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胃肠道受累,发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可有泌尿系受累,发生肾小球肾炎。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适当饮食,避免受凉,抬高患肢,寻找并去除可能病因。

2.症状较轻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及非甾体抗炎药。

3.症状严重伴有皮肤溃疡或有系统症状者可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口服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那就是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我们知道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疾病,上文详细介绍了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症状表现和治疗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患者可伴内脏受累,如肾脏、胃肠、神经系统等,称为变 应性皮肤-系统性血管炎。
11
并发症
可伴内脏受累,如肾脏、胃肠、神经系统等。
12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计数可减少,血沉加快,白细胞数可增高及嗜酸性粒 细胞增高。
13
其他辅助检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组织病理:
可见真皮乳头下和网状层的毛细血管炎和小血管炎。血管扩 张、内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甚至闭塞,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变 性或坏死。血管及其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6
流行病学
本病多见于青年人.目前无其他相关内容描述。
7
病因
可能与细菌毒素、病毒感染、异性蛋白及某些药物有关。
8
发病机制
致敏物质作为抗原进入机体,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沉积于血管壁而引起血管损伤。
9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年人,本病发病前1~2周常有急性细菌或病毒感染 史。多数患者仅皮肤受累,少数可累及内脏。
17
预后
本病病程慢性,常反复发作。一般未累及内脏者预后良好, 内脏受累者预后差。
18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19
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慢性经过,反复发作,以双下肢为主分布。 2.皮疹呈红斑、丘疹、紫癜、小水皰、结节、风团、溃疡等 多形损害。 3.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沈增快。 4.抗“O”值增高。 5.组织病理显示皮下组织上部非特异性脂肪组织炎及真皮炎 症反应。
20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1.寻找和去除病因,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2.非特异性抗过敏治疗。 3.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 4.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5.对症支援治疗。用药原则 1.早期轻病例以口服抗组织胺药、维生素C、E为主。 2.中期普通病例以口服或肌注抗组织胺药物,维生素C、E 及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或少量皮质激素疗效较佳。 3.重症病例以静脉予中等至大剂量皮质激素为主,同时注意 支援对症治疗。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1
英文名称
allergic cutaneous vasculitis
2
别名
allergic cutaneous angiitis;allergic vasculitis;nodular dermal allergidi;systemic allergic vasculitis;变应性皮肤脉管炎;结节 性皮肤变应疹;系统性变应性血管炎
3
类别
皮肤科/皮肤血管病及淋巴管病
4
ICD号
L98.8
5
概述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allergic cutaneous vasculitis)又称变应性血 管炎(allergic vasculitis)、系统性变应性血管炎(systemic allergic vasculitis)、结节性皮肤变应疹(nodular dermal allergidi)。是真皮 毛细血管及微细血管的坏死性炎症。
21
疾病治疗
4.应用激素效果不佳者可试用氨苯枫、秋水仙堿等治疗。
22
23
14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15
鉴别诊断
需与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相鉴别,后者有结核病史或有结核病 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皮损以毛囊性硬丘疹、结节及溃疡为 主,不出现紫癜、血疱、风团等皮疹。
16
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 常服用泼尼松40~60mg/d,待病情得到控 制后,可逐渐减量至维持量。 2.抗生素 可选用红霉素、氨苄西林、先锋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3.免疫抑制剂 可口服环磷酰胺1~3mg/(kg· d),常与皮质类固 醇激素并用。 4.其他 对治疗效果不显著者,可应用氨苯砜,100~150mg/d, 口服。
皮损初发为粟粒到绿豆大红色斑丘疹和紫癜,渐增大,可变 成水疱或血疱,也可为暗红色结节,结节坏死后可形成溃疡, 上覆干燥性血痂。溃疡愈合后常留下萎缩性瘢痕。多种损害常 同时存在,但以紫癜、结节、坏死和溃疡为特征。皮疹好发于 小腿、踝部及上肢等处,呈对称分布,也可累及躯干。自觉疼 痛或烧灼感。
10
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