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之景物分析景物分析题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de)题型,它主要从景物描写(de)特点、景物描写(de)角度,景物描写(de)作用等方面考查,不同(de)问法其相应(de)答题方向是不一样(de),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具体问法时作出准确(de)答题方向,下面就该题型不同(de)考查角度作相应(de)解题分析.一、分析景物描写(de)特点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1、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2、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3、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问:这首诗勾勒了一副秋日旅行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de)特点.问题解析:景物描写特点(de)提问往往有(1)给出对应景物描写(de)句子,要求赏析其表现手法;(2)分析景物描写(de)艺术手法(技巧)(3)是怎样描写目标景物(de)等提问变体,综合以上一问三变体,答题(de)方向是一致(de).答题步骤:首先要回答出题人给出(de)问题,即给出准确(de)景物描写特点,然后找出对应(de)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一般而言,有多少特点可以体现出来就答多少,原则是主要特点不漏过,次要特点不放过.本题答案解析:1、远近结合(由远及近)诗人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de)沙沙作响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de)场景,再描绘四周远景:华山(de)残云—中条(de)疏雨—远山(de)树色—激荡(de)河水声;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这里(de)红叶沙沙作响、河水激荡是动景,显示出一派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反衬出了环境(de)空幽,宁静.注意:分析景物描写(de)特点和分析描写(de)景物特点答题方向是完全不一样(de),前者侧重分析景物描写(de)技巧手法,而后者侧重赏析对应诗句中所描写(de)景物本身(de)特点例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问题.菊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注1、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2、金鹦鹉,酒杯名.问:诗(de)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de)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问题解析:本题是要求考生回答目标诗句中所描写(de)景物(de)特点,而不是景物描写(de)特点,考生只需认真阅读目标诗句,领会所描写(de)景物特点即可,问哪一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就回答哪一联,问上(下)阙就回答上阙,赏析之后加以总结给出主要特点.本题型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答题方向是一样(de),只是要求赏析(de)目标不一样而已.答题步骤:先给出景物特点,然后找出对应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可作简要概括).本题答案解析:1、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2、味香:它有罗含宅中(de)菊(de)香味;3、品高(亦可回答具有高尚品格):诗人将菊花(de)色,香、与陶渊明、罗含等有德行(de)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de)品格修养.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相应问题.好事近宋杨万里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注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de)名字.问:本词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月色(de) 试简要分析.问题解析:本题问法要求明确,考生需要通读全诗来赏析诗人在描写景物(月色)过程中所使用(de)艺术手法(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答题步骤:同例1本题答案解析:1、运用了比喻(de)修辞手法.用“玉”来比喻“月色”,突出月光(de)温润皎洁(de)特点;2、白描(也可答语言特点—语言质朴淡雅平铺直叙),诗人用近乎直白(de)口语交代月亮(de)视野角度,并解释其原因,没有华丽(de)语言去修饰月光(de)精致,却使得美丽(de)月色跃然纸上,语言朴素洗练,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3、虚实结合,月亮到万花川谷是实景,而面对眼前美丽(de)月色,诗人油然产生对十五十六月色(de)神往,这是虚写,更能引起读者对美丽月色(de)神往.二、分析景物描写(de)角度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画堂春宋张先外潮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问:1、请从写景顺序(de)角度赏析该词,并分析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怎样(de)情感2、所谓“景美人更美”,试分析该词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歌女(de)美问题解析:关于景物描写(de)角度(de)问法是一个相对笼统(de)问题,首先要求我们要对景物描写(de)角度有一个系统框架,如本题要求从顺序角度去赏析,而顺序角度又包括时间上(de)、空间上(de),除此之外,还有感官角度(即视觉、听觉、嗅觉等),虚实角度,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出题人有木有既定要求,如果没有,那就要求考生要综合以上角度,联系具体诗句去逐一解答.答题步骤:首先给出你从目标诗句中提炼出来(de)景物描写角度,然后结合具体(de)诗句加以阐述理由,原则同例1,主要角度不漏过,次要角度不放过,争取把分数拿满.本题答案解析:问1答案:1、远近结合.首先写到湖中莲花(de)模样,再写外湖(de)莲花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de)好时光.接着继续展开远景—天放晴了,雨后(de)青山,格外(de)青绿,而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de)白鸥,显得格外(de)白净;2、高低结合.诗人俯仰上下,只见水天相接,融而为一体.游湖之人陶醉此景,于是听任船只在湖水中缓缓前行.这样美好(de)大自然里,游人忘乎自己,有时却又以为自己是江山风月(de)主人.人在船中,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镜里移动.3、这首词通过描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湖山(de)赞美、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de)无限热爱之情.问2答案:1、歌声美.词中“桃叶浅声双唱”,写采莲女子(de)歌声轻柔,动听悦耳;2、容貌美.“杏红深色轻衣”,描写出了青山绿水之下,女子们杏红色(de)衣着,更显得色彩艳丽,衬托出女子们青春美丽(de)容颜;3、性灵美.词人印象深刻(de)是“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暑天斜晖犹有余热,女子们采得荷叶遮面,尽显女子娇柔之态,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感觉到自己也分得了她们手中荷叶带来(de)一份绿阴凉意,烘托出歌女们性灵之美.例4、阅读下面这一首宋词,完成后面(de)题目.吴江宋张先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注:合,应该(de)意思问:从写景(de)角度赏析颔联“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de)妙处.问题解析:本题就是一个典型(de)笼统式提问,根据例3解析并结合颔联所表现出来(de)写景角度,我们需要从感官角度、虚实角度对应回答.本题答案解析:1、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相结合:江上旖旎(de)风光,让人不自禁(de)想画下来,却又难以描绘,宁静(de)江面上有着断续(de)鸟啼声,却又寻不见踪影;2、虚实角度:美丽(de)景色无从下笔去描绘,寻觅鸟啼声却发现声音从深深(de)芦苇之中传来,看得见,听得着,却又画不得,寻不到,虚虚实实,更加凸显出吴江那种天然之美.例4—1度梅岭清张衍懿拔起危峰万仞雄,势临百粤控南中.人从丹壁千盘上,路入青天一箭通.古碣尚留唐相迹,荒祠谁祀越王功.只今四海梯航日,早见征车度晓风. 注:古碣:记载唐朝宰相张九龄开通梅岭道路之功(de)碑碣;越王:统一岭南各部,建立南越国(de)赵佗.问:诗歌是如何描写梅岭(de) 请做简要赏析.答案: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首联正面描写梅岭拔地而起高万仞之势(de)雄姿以及梅岭俯视百粤(de)情态,以此表现梅岭(de)高险雄峻;2、诗人先总括梅岭(de)气势,后写到具体(de)古碣、荒祠等,又通过这些景物表现了梅岭(de)历史、文化积淀.三、分析景物描写(de)作用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相应问题.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问:上片中“露浓花瘦”这一句写景有什么作用问题解析:诗歌鉴赏中,“景为情而生,情由景而发”,故在赏析写景(de)作用时,最直白(de)提问变体就是试从景和情(de)关系去简要赏析目标诗句,其次,景物描写(de)作用还要从诗歌内容上、结构上加以分析,所以一般而言,分析本类题型时,要综合考虑目标写景(de)诗句在内容、结构、情感主旨上(de)作用这三个方向作答.答题步骤:首先找出要求作答(de)目标诗句,熟读并加以理解,特别是要关注目标诗句在全诗(词)中(de)位置,在之于结构上(de)作用,往往是受目标诗句(de)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de)作用,然后从它是否在这三个方面产生作用去作答,一般先从内容上入手,然后是结构,再回答情感主旨.本题答案解析:1、露浓花瘦,表明了故事发生(de)时间是在春天(de)早晨,地点是在花园;2、烘托了少女“薄汗轻衣透”(de)娇美模样(人物形象).注:答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句,本题目标诗句主要是交代了时间、地点等内容,即内容上(de)作用,结构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作用,故略,情感主旨上,这一句写景只是侧面烘托出一个少女娇美模样,没有抽象(de)情感表达.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宋魏了翁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问:本诗第二句(de)意思是什么在诗中有什么作用问题解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目标诗句是颔联,很明显(de)一个答题主要方向就要考虑到结构上.答案解析:1、内容上,交代了诗人起夜(de)原因—天太冷,被子冷(de)像铁,冻得睡不着;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照应题目,交代了夜起(de)原因是被子冰冷梦不成;启下,引出诗人因为睡不着觉,所以干脆起来傍着梅花读书.例6—1夜泊水村宋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老子,陆游自称问:试分析尾联(de)内涵及其在全诗中(de)作用.问题解析:先读懂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再分别逐条作答.分析内涵即翻译原目标诗句内容,主要考查考生读懂了没有,能否利用储备(de)语文知识加以理解目标诗句,并做出准确(de)翻译.作用这一问解析参照例6.答案解析:内涵:尾联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de)寂寥景象—所看到(de)是荒寒(de)汀州之上(de)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之所怎能不叫人潸然落泪呢作用:以景结情,通过对水村寂寥(de)景象描写,流露出作者内心孤独寂寞(de)情感.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相应问题.寒食唐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问:试从情与景(de)关系分析诗歌(de)前两句.问题解析:本题(de)问法即是景之于情(de)作用常见(de)提问变体,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这个答题(de)方向,即通过景物(de)描写烘托出了什么主旨情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景物本身(de)特点,本题就是典型(de)一种模式—乐景衬哀情.答案解析:1、诗歌(de)前两句写江南二月繁花似锦(de)美好景象,以及诗人贫居他想,于寒食节身在远方思念亲人(de)痛苦与悲伤,以乐景衬哀情,景愈乐,情更苦.本节总结:一、景物描写(de)特点常有:(1)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点面结合、以乐景衬哀情;(2)由早到晚、由远及近、由高到低;(3)自然(侧重寻常事物)、清新自然(侧重春天嫩绿,早发(de)景物)、凄清寂寥、粗犷雄浑、神秘诡异、色彩绚丽;(4)层层深入、画面丰富二、景物描写(de)角度常有:(1)感官类:视觉、听觉、嗅觉;(2)顺序类:时间上—早、晚、春、夏、秋、冬;空间上—高、低、远、近、正面、侧面描写;(3)虚实角度、侧面烘托三、景物描写(de)作用:(1)内容上交代时间、地点、目标事物(de)外貌形状;(2)结构上 2—1 开头景物描写:开篇点题、为下文做铺垫、奠定全诗感情基调;2—2 中间景物描写:承上启下、过渡连接;2—3 结尾景物描写:以景结情、呼应开头(标题)、深化主题;(3)情感主旨上渲染气氛、烘托形象、表达情感课堂讲练: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相应问题.赠燕李晏王谢堂前燕,秋风又送归.向人如惜别,入户更低飞.海阔迷烟岛,楼高近落晖.不知从此去,几日到乌衣.1、诗歌首句“王谢堂前燕”一句(de)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简要概括.2、诗歌(de)颈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写了一副怎样(de)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de)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相应问题.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注:1.嘉佑六年,作者赴陕西路过渑池,其弟送他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下怀渑池寄子瞻兄,作者写下本诗回赠其弟;2、据苏轼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de)房壁上题诗;3、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问1: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de)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相应问题.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高适黄鸟偏偏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问:1、诗歌首联是如何表现悲(de) 依据颔联谈谈诗人为何悲伤 2、诗歌颈联是什么意思尾联在全诗中(de)作用。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诗歌鉴赏之写景技巧答题模式范例

诗歌鉴赏之写景技巧答题模式范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寻李校书

元稹
❖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本诗写景形象,景物如在眼前,试对
其写景手法进行赏析,至少写三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运用比喻。柳枝似笼裙,梅花如鸡舌,江 水像琼花,三个比喻从形态和色彩两方面生 动形象描写了事物。
❖ 2、动静结合。春风、江流、山莺是动景,柳 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渲染出早春 的生机。
❖ 3、调动多种感觉写景。云白、柳绿、梅红等 是视觉,“兼红气”写的是嗅觉,“莺啼尚 小”写的是听觉,全面而细致地写出了早春 风物。
❖ 4、远近结合。第一联是远镜头,第二联是近 镜头,第五句是远镜头,第六句又是近镜头, 使画面具有层次感。
❖ 5、用词精妙。如“穿”字形象地写出春的活 力,破土而出的芦笋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力量。 “含”字写出了梅花的含苞待放的情状,生 动写出红梅迎春之势。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 【注】蔡家亲:表亲。 • 1、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
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 之处。(4分)
•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 景物中)。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实 战 演 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 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 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 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结构上: 触生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内在关系
} 以乐景写乐情 正衬 以哀景写哀情
} 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 以哀景写乐情
近两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 频频出现考查古诗中写到了怎样的景,这种景 抒发了怎样的情一类的考题。:
• 如2007年北京卷第12题对苏轼《望江南》 这首词设题:“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一 首词作赏析。”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 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 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 息。(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 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 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 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 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 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 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单击添加副标题
如何分析 诗歌鉴赏中景物
描写的特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 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在阅读时,读出
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 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 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 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 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 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四、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 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 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 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 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 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 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五、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示例1谒金门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

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

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示例2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示例3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示例4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
实用文档
思维导引(怎么答)
·答出写景手法
从哪些方面思考判断写景手法 知识梳理:描写景物常用手法 内容:所见、所闻、所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顺序:空间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表达技巧:正侧、虚实、动静、白描、对比衬托等 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等 答题时应根据题干提出的问题作答
实用文档
思维导引(怎么答)
·找出意象词(景物)
·找到(景物)修饰语
·概括意象(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知识储备:古诗词鉴赏中常见意境术语
1 、恬淡闲适 远 2、 华美艳丽 勃 3 、清新自然 丽
安谧恬美 明快活泼 空灵悠远
实用文档
优美宁静 热烈欢快 朴素自然
宁谧悠 生机勃 清新明
思维导引(怎么答)
注:①派:水的分流,这里泛指水流。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 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实用文档
景物描写鉴赏的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情景描述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鉴赏
实用文档
诗歌鉴赏之
景物描写
7
实用文档
景物描写鉴赏的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
头(步骤二)。
实用文档
明确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 这首(句)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图景)
第?一步: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格式: (形容词)+
(名词)图/景
(景物氛围特点) (时间季节地点)
第二步:列举诗中有关意象,描述诗句内容。

诗词鉴赏之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词鉴赏之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体现季节特征)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月下雪 一般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得知地点在塞外,时令 是秋天的晚上,这都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从诗句中“沙似雪、月如霜”等景物描写看出这是 一首边塞诗。
4、景情对比,以景衬情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渲染一种“热闹欢快”的环境气氛, 与 友 人失约、 诗 人 独等半夜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诗人的寂 寞无奈之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反衬
5、含蓄蕴藉,意味无穷(以景结情)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寒鸦飞尽水悠悠”
意味无穷
以景作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含蓄动人,
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以景结情,真正做到了含
三、景物在结构上的作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景物体现地域特征)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中的“寒雨连江”既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 节在秋冬,又交代了天气情况。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景物渲染环境氛围)
二、景物折射人物情感
1、奠定情感基调
泊秦淮
杜牧 (唐)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知识积累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de)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陌上桑(节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de)形象(de)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de)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de)衣着打扮如何(de)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de)痴态,间接写她(de)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de)美丽非凡.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de)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de)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de)××××(或“来表现场景(de)××××”),写法别致.”2.渲染本是国画(de)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de)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de)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de)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de)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de)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de)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de)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de)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de)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de)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de)境界,多么深沉(de)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de)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de)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de)特色色调,渲染离别(de)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de)思念情怀.)考查“渲染”(de)题目中一般会用“浓墨重彩”“着意描写”来暗示考查方向,也可能会像例题那样直接说明考“渲染”.而且一般不会要考生辨识出渲染手法,而是结合诗歌(de)意境来考,只要求考生答出使用渲染手法后营造了诗歌什么样(de)氛围.如果问诗中渲染××之情,就要想到“渲染”一般是用景来烘托情感(de),找出写景句子,分析它与所写之情(de)联系,就是解答关键.3.对比烘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de)事物或者同一事物(de)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de)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de)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印象.如高适(de):“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战死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示深刻.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题:词(de)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分析此词(de)主题写梅花,着力歌颂了梅花不骄贫、不谄富(de)高尚品德.上阕一、二句不直说梅花开了,而是别出心裁,用设疑方式让读者去猜测.三、四句点明梅花开放(de)地点和环境.下阕一、二句,用对比(de)手法描写两种不同(de)环境.三、四句是全诗精华,它流露出作者朴素(de)平等思想,盛赞梅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de)高洁操守.从整首词而言,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就下阕而言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果不看清题目要求,很可能回答错.(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de)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de)高洁品格.)烘托,本是中国画中(de)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de)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刻画(de)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中借“行者”、“少年”等(de)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de)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目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de)是以物烘托人,如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寂、悲伤(de)心情.①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de)近似条件来衬托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de)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如李白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天台山之高衬托天姥山之高,是正衬;姜夔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以昔日扬州(de)风日繁华来衬托今日扬州(de)荒芜萧条,是反衬.在具体(de)运用中,反衬呈现出各种形式.常见(de)有动静相衬,乐哀相衬,明暗相衬等.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皎洁(de)月光,敷洒在雨后清新晶莹(de)万物上,何等澄明(de)境界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唯有“野人”——脱离市俗躬耕于此(de)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景.用景物之“清”来衬托作者心灵之“明”.(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de)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de)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de)精神境界)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分析诗人描写宫苑春色起笔.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de)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锁”是诗眼.由“锁”引起下面两句,宫女们看到落花“飞舞出宫墙”(de)情景,她们恨不能立即变成那落花,飞舞而出,可自己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啊.落花在这里起到对比衬托(de)作用.(参考答案:运用反衬手法,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de)身不由己.)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容易混淆.对比(de)双方事物没有主次之分,如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立(de)双方共同揭露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严重(de)社会现象,而构成反衬(de)双方事物是有主次(de),一个事物存在(de)意义是为了突出另一事物.对比中,对比(de)两个方面都要出现,而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可以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从高考题所给答案看,对比、反衬往往是相对而言,有时没有绝对界线.不过,对于二者区别,我们还是要心中有数,考试(de)时候慎重对待.②乐与哀诗歌中(de)景与情一般来说应是一致(de),即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但也有不一致(de)情况,那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de)写法.如唐代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明媚(de)景色,反衬诗人(de)离愁别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培其哀乐”,有很好(de)艺术效果.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首联写时已初秋,蝉声嘶哑,使人觉得音色凄咽;风中摇曳(de)松枝桂树也露出萧瑟秋意.颔联写寺内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久留不愿离去,暗示寺(de)空寂人稀.颈联写寺内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de)余晖.从明暗变化写静,反衬(de)效果是特别幽,格外暗,分外静.尾联别开生面,拉来热闹(de)扬州作陪衬,禅智寺在扬州(de)东北,静坐寺中,秋风带来远处扬州(de)歌吹之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de)伤感油然而生.(参考答案: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de)扬州反衬出禅智寺(de)静寂,更突出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de)心境.)“乐景写哀情”表现手法(de)判断,一是要细心地从写景中窥到端倪,比如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已暗示凄凉冷落.再比如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夜”暗示国事家愁萦怀,诗人一夜未曾入眠.二是要准确把握诗人情感.③动与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如王维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写出山间(de)宁静和安谧.再如宋祁(de)“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de)蓬勃生机.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一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下联是“鸟鸣山更幽”,沈括上说:“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动与静(de)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诗句(de)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寄寓(de)思想感情.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de) 请简要分析.分析首联写静景,水天一色,点出“清”;水边门前,不见人影,点出“静”.颔联上句寓动于静,写微风初起,吹开浮萍,山把身影投映水中,扣合“清”;下句以动衬静,写小船归来,摩擦水草,草声微响,扣合“静”.颈联写动景,入城(de)僧人向人多处寻去;走在桥上(de)人,看着水中倒影,竟有走在镜中之感.尾联诗人用商量(de)口吻对大自然这个美(de)造物者说,一阵秋雨刚过,为这幅山水画已增添了秋色,就不要再用修长萧索(de)芦苇,遮挡住明月(de)清辉吧.(参考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de)草声衬托出环境(de)宁静,呼应了首联(de)“静”字.)对景物描写中动静关系(de)考查,最多最常见(de)是以动衬静(de)反衬手法.所以当看到针对诗歌写景部分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者直接问“作者是怎样写景(de)”时,就一定首先要考虑是否在考查以动衬静手法.④色彩(de)对比诗人对色彩(de)敏感不亚于画家,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de)描写,唤起读者相应(de)联想和情绪体验.如白居易(de):“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de)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色彩(de)对比构成画面美.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白鸟飘飘,绿水滔滔.”色彩(de)对比,给诗歌带来浓郁(de)画意和鲜明(de)节奏.如周邦彦玉楼春中:“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青、红二色(de)对比,一个无限大,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de)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de)引人注目和令人留恋.诗人爱用鲜明(de)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de)浓度.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运用色彩(de)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de)抒情氛围.“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曾是寂寞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运用色彩对比,有时可以突出诗歌中心思想.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春天(de)红花和宫女(de)白发相对比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de)人生感慨,加强了时移世迁(de)盛衰之感.色彩对比(de)考查,不仅可以考查对比映衬(de)表现手法,也可以考查炼字.有时诗人精心锤炼(de)这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训练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林.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de) 结合全诗简明扼要赏析.答: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玉华山刘崧[注]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径通.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注]刘崧(1321~1):元末明初文学家,江右诗派(de)代表人物.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玉华山高峻(de)特点(de)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景物美,本应怡然自乐,诗人却在尾联“叹息”不已,诗人缘何“叹息”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词(de)上阕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试作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de)地方.这首诗(de)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de)两点.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⑴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⑵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⑶(选自清诗选)[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请从表达技巧(de)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写情扣住“归”.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柱杖而行(de)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de)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de)艰难表现出归家(de)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de)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de)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归家(de)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①对比:首联“千峰”与“一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玉华山峰峦众多、山路险峻(de)特点.②烘托:第二联以“云气”缭绕、“天风”吹拂,烘托出玉华山直上云天(de)高峻.(如果答第二联用了“夸张”(de)艺术手法,并有适当(de)分析也可以)③侧面描写:第三、四联通过描写在山上远眺旷野平江、俯瞰烟雨城郭(de)景象,侧面表现了玉华山之高.3.这是以乐景表哀情.“叹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叹景色虽美,但旧交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心感寂寞惆怅;二是景色幽美,怡然自得,可终老是乡,但志士空老,报国无成,心里又抑郁难平.4.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de)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de)嫩叶、小红英和动态(de)蜂儿,燕子相衬.5.(颈联两句写景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黄昏来临,画角声像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de)江面升腾起白色(de)雾气.)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de)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de)对比.而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de)画面.6.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de)远近(de)景致(de)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比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手法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 山水图。请从写景的顺序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学生答案展示:
1、空间顺序,由江山写到江面和山泉,最后写天 空。先写长江的长、淮山的翠绿,再写江水湍急 和山泉湍急,最后写天空中云雾变成露水,新月 变成扇形,鸿雁一字排开如一条线。写出了一幅 绚丽多彩的浔阳山水图。 2、作者写景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先写远处万里 长江像一条白练,点点淮山显得愈发青翠,再写 近处江上的帆船来往迅速,山上的泉水激流而下, 像闪电一样快;最后写天空中云彩都变成了露水, 刚出来的月亮像一把扇子,塞外的鸿雁排列一字 向天边飞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浔阳山水图。
诗歌鉴赏 炼字型
启发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手法的要点出)。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白”和“黑”都是使动用法,分别是“使……
变白”“使……变黑”的意思(1)。写出遍地
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浓重的雾气使河
方法八:渲染(绘色绘声绘形)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抓住景物的色彩进行渲染。突出了 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 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 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 的图景。
总结方法: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或如何)写景 的?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 赏析。
学生答案展示
1、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水面平的池塘,后两句是 动态描写,东风起,垂杨舞,荷叶万点声,采用 动静结合使荷塘美景赋予了动静变化之美。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手法,绝对用心,绝对经典!!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手法,绝对用心,绝对经典!!
侧面描写 禽蝶
二、动静结合
山静居秋暝 王维 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声色结合
声 绝句

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前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
四、虚实结合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虚 月明羌笛戍楼间。
表达了诗人为生活所累,希冀徜 徉于山水之间,享受山水田园生 活的悠然自得和轻松自在,但是 又无法摆脱尘世生活的幽幽惆怅。
赏析: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 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 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 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 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 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 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呢! 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又 怎么知道在过桥呢?就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 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 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 田, 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八、反衬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反寞衬小;用桥星和斗梦纵过横,分稻外田明深亮处反草衬虫夜鸣之。 这了昏什首暗诗么;在效果景用物?稻描田写上深最处突的出的虫特鸣点是反什衬么环?收境到的 寂静;突出诗人出行之早,烘托寂静 凄清的氛围,借景抒情,表现诗人孤 独寂寞的心境,羁旅漂泊的愁绪。
针对性限时 训练
针对训练一: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五

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五

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一、景物描写的构成层面这个层面是景物描写最基础的层面,即景物的选取,景物的特点,景物的描写角度,这三种类型的题目也是比较简单的题目。

1、景物选取这类题经常这样问: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诗中哪些景物营造出了这种意境?对与这类题,学生只要把景物依次挑选出来,写上就可以了。

比如《沁园春长沙》中选取了万山、层林、大江、鹰击、鱼翔等景物构成了一个阔大的意境。

虽然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关注景物的选取往往能看出作家的审美风格和情趣爱好。

如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多的是大江、高山、天空、等雄伟的意向,构成了毛泽东宏伟壮丽的诗歌意境。

而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选朱玉、眼泪、青烟、灵犀、等空灵凄迷的意向,构成了李商隐朦胧晦涩的意境。

2、景物特点这类题一般这样问:诗中景物描写都有什么特点?或者诗句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只要关注一下修饰词如数词,量词,颜色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尽管有些作家选用了相同的意向,但是由于修饰词的不同运用导致景物描写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同样是秋天,在杜甫笔下就是“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的萧瑟之景,在毛泽东笔下就是“万山红遍,层林浸染”的绚烂之景。

“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都因数词的夸张造成了景物的大气魄,“枯藤老树昏鸦”则因为颜色词的运用而更多了一层昏暗的情调。

3、描写角度这类题一般这样问:诗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诗中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而景物描写的角度一般有这些方面:1)视角上的远近高低,2)顺序上的前后左右,3)声音上的寂静和喧闹,4)色彩上的清冷与绚丽。

(1)从作者观察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从感知角度: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描景内容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

即把握写景的层次。

如所见、所闻、所感;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蒹葭》)。

诗歌鉴赏描写竹子景物描写的特点

诗歌鉴赏描写竹子景物描写的特点

诗歌鉴赏描写竹子景物描写的特点
描写竹子景物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诗人常常通过对竹子的外在形态和特点进行描写,如竹
叶的婀娜多姿、竹节的清秀挺拔、竹枝的柔韧飘逸等,以及竹子在
风中摇曳的姿态,展现了竹子的优美形态和灵动之美。

其次,诗人常常通过对竹子的生长环境和气质特点进行描写,
如竹子常生长在山间清幽之处、对阳光和雨露的依赖、不畏严寒酷
暑的顽强生命力等,以此表现竹子的清高、坚韧和不屈的品质。

此外,诗人还常常通过对竹子的象征意义和内在情感进行描写,如竹子被赋予了高洁、纯粹、坚贞、潇洒、不屈的象征意义,成为
诗人抒发自己情感、寄托理想的隐喻对象,从而展现了诗人对竹子
的独特情感和审美情趣。

总的来说,诗歌鉴赏中描写竹子景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竹子
外在形态、生长环境和气质特点的生动描绘,以及对竹子象征意义
和内在情感的丰富挖掘和表现。

这些特点使得描写竹子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独具一格,成为了中国诗歌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六,借滔滔江水抒壮志难酬的伤感。杜甫在《登高》 第六,借滔滔江水抒壮志难酬的伤感。杜甫在《登高》
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登高所看到的凄冷的秋色, 通过登高所看到的凄冷的秋色,和长江的奔腾 气势,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气势,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 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在《念奴娇 赤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 壁怀古》词中,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壁怀古》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由此,借塑造周 由此,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由此 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 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抒发自己功 业无成的无尽感慨。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业无成的无尽感慨。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 卷起千堆雪。”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从 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 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刘禹锡的《石头城》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 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 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采 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诗人对故 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一般来说,借景抒情的诗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说景是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对象,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还是其塑造的对象,那么诗中的景则往往是诗人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2: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

使用此种技巧可以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使诗歌韵味无穷,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诗歌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之愁呢?诗人于尾句却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3:起兴起兴,又叫“兴”。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类题型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类题型

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梦入关 韦 庄 梦中乘传①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 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 吴门梦故山 赵 嘏 心熟家山梦不迷,孤峰寒绕一条溪。 秋窗觉后情无限,月堕馆娃宫②树西。 【注】①传:驿站的马车。②馆娃宫:古宫殿,在吴门 (今苏州)灵岩山上。 问:两诗均写“月”,其作用基本相同,请对此作具体 赏析。(4分)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分)
答案分析: 开头两句描写了凄凉的夜晚秋景,萧萧细雨滴 落在小径,树叶纷纷飘落,天气寒冷,大雁急 飞,客人也在旅途赶路,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 围。(14人) 问题:①题干把握欠准确,答非所问。②描述 画面不能忠于原文。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 叶飘飞的深秋景色。(2分)营造了凄冷、萧瑟的氛围。 (2分)
2.(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 黄州是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分析:(1)第一句描写了雨水洗过的东 坡月色清凉的景象,营造了凄迷的氛围,奠 定了全诗凄凉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悠然 自在的情怀。
总结
1.认真审题,答题பைடு நூலகம்有针对性,避免答
非所问; 2.掌握特定题型的答题技巧,避免要点 不全; 3.准确分析景物特点,整体把握,避免 哀乐不分; 4.熟练掌握诗歌中重要意象的作用及 “以景结情”题型的答题方法。
“描写怎样景象”类题型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 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 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 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 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清冷、恬静优 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 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鉴赏
学习目标
掌握情景描述题的答题步骤。 了解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掌握方法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2010高考回望陕西卷(全国卷3)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 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 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 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4分)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4分)
①以静衬动,“黄牛”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
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
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
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③虚实结合,“黄牛”
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
3、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通过对景物形象的渲 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景物 的特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方法二:动静结合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皓月当空,青 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 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 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 衬出山中的宁静。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好象草树知道 春要逝去,争着展示自己的美丽,连没 有才思的杨花榆荚都不甘落后。这样就 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诗歌中写景时常用修辞及作用:
1、比喻: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景物 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拟人:使景物人格化。描写喜爱的景物,可以 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备感亲切;描写憎恨的 景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 厌恶感。(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09高考回望(全国卷1)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 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 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 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 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方法三:虚实结合
方法四:多角度描写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 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 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 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 叙述。(5分)
答案: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 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 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 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总结方法:
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2010高考回望陕西卷(全国卷3)
1、这首诗描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什么样的环境?
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 凉苦寒的环境。
09高考回望(全国卷1)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 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 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 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 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 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 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 叙述。(5分)
第一步:用表时间地点的名词+概括景 物特色的形容词。 ——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江南水乡 清幽恬静、初春时乡村春意盎然。
第二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句的内容 复述一遍,有时是列举诗句中的有关 意象。(看分值或要求)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 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 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白马”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
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则
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1分)。
诗歌鉴赏
2010年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手 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 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 史局限。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中塑造的生动 感人、具有一定情感的人、物、景 等。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 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 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 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 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方法一:运用修辞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歌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 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诗中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象”),更是含有情感(“意”) 的形象,即“意象”。
诗歌鉴赏之
景物描写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情景描述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写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