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8
门诊疫苗接种和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门诊疫苗接种和防备接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规范门诊疫苗接种和防备接种工作,确保患者的健康与安全,提高疫苗接种的质量和效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管理要求,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院门诊部门的疫苗接种和防备接种工作。
第三条术语定义1.疫苗接种:将疫苗注射到患者的身体以防治传染病的行为。
2.防备接种:向患者注射防备疾病的疫苗,提前防备疾病的发生。
3.门诊部门:医院的门诊服务大楼或区域。
4.护士:负责实施疫苗接种和防备接种工作的医护人员。
第二章门诊疫苗接种管理第四条疫苗储存和配送1.门诊部门的疫苗库房必需符合卫生部门的要求,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
2.疫苗的储存和配送必需依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要求进行,防止疫苗受损或失效。
第五条疫苗接种登记和档案管理1.对每一位接种疫苗的患者,门诊部门必需建立完整的接种登记和档案记录。
2.接种登记信息包含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接种时间、接种疫苗类型和剂次等。
3.接种档案必需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管和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保密和可追溯性。
第六条疫苗接种操作规范1.护士在接种疫苗前必需核对患者的身份和疫苗接种史,并告知患者疫苗的相关信息和注意事项。
2.护士必需采用无菌操作,确保接种过程的卫生和安全。
3.护士在接种后,必需察看患者的反应,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处理。
第七条疫苗异常反应处理1.假如患者显现疫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护士必需立刻停止接种,并及时报告医生和上级管理部门。
2.医生必需依据患者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治疗,并将处理情况记录在患者的档案中。
第八条疫苗剩余和过期处理1.疫苗剩余量必需依照要求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
2.过期疫苗必需依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防止误用及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第三章门诊防备接种管理第九条防备接种计划订立1.门诊部门必需依据国家和地方疫情情况,订立相应的防备接种计划,并及时向患者公布。
2.防备接种计划必需包含接种的疫苗类型、剂次、接种时间和接种对象等信息。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岗位职责
预防接种门诊岗位职责1、及时掌握本辖区儿童(包括外来儿童)情况,建立新生儿预防接种卡、证,按免疫程序的规定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组织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实施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2、提出疫苗需求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
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疫苗效果的监测工作。
3、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保养工作,建立冷链运转记录。
4、进行常规接种率报告,针对传染病和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或事故进行报告。
5、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健康教育,对儿童家长进行计划免疫知识宣教。
6、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7、准确掌握辖区常住、暂住和流动人口中接种对象的变动情况,定期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登记簿,消除免疫空白点。
8、掌握辖区内小学学生预防接种情况,定期查漏补种,杜绝发生因漏种而引发相关传染病的爆发。
9、承担上级布置的各项计划免疫工作任务。
10、完成科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管理制度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预防接种中造成的感染或疾病传播,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和接种差错事故的发生,结合自身实际,特制定以下制度:一、预防接种单位应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并建立规范的预防接种门诊,且经卫健局评审达标。
二、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应具有经过卫健局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承担。
三、预防接种门诊应设置候种、预检、询问告知及登记、接种、观察、办公等功能区,现场布局合理,避免与感染科室交叉。
四、配备合格的消毒设施、设备,做好接种前后接种室的消毒工作,做好消毒记录;定期对医疗用品及消毒物品进行更换,并做好更换记录。
五、配备足够的经检验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的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严格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方法、接种流程规范实施接种,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
六、预防接种人员接种时,必须做到“三查七对一验证”,即接种前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卡(薄)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所接种疫苗的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预防接种门诊是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重要场所,为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应以预防为主,确保疫苗接种安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2. 规范操作,科学管理。
预防接种门诊应严格执行国家免疫规划,规范疫苗接种操作,加强疫苗管理和冷链系统建设,确保疫苗质量。
3. 公开透明,服务至上。
预防接种门诊应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布疫苗接种信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4. 分工明确,协同配合。
预防接种门诊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预防接种门诊应设立门诊部、疫苗管理科、冷链设备科、预防接种科、宣传教育科等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
2. 门诊部主任负责全面工作,组织制定预防接种门诊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工作。
3. 疫苗管理科负责疫苗的采购、储存、分发、报废等工作,确保疫苗质量。
4. 冷链设备科负责冷链系统的运行、维护、更新,确保疫苗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质量。
5. 预防接种科负责疫苗接种工作,包括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疫苗接种信息登记等。
6. 宣传教育科负责疫苗接种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参与度。
三、疫苗接种工作1. 预防接种门诊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成人免疫程序》开展疫苗接种工作。
2. 预防接种门诊应建立健全疫苗接种登记制度,详细记录受种者信息、疫苗接种信息、不良反应等情况。
3. 预防接种门诊应定期开展疫苗接种培训,提高疫苗接种人员业务水平。
4. 预防接种门诊应建立健全疫苗接种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开展疫苗接种质量评估。
5. 预防接种门诊应加强疫苗接种信息化建设,实现疫苗接种信息实时更新、共享。
医院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医院预防接种工作制度一、目的和原则为了规范医院预防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和疫苗接种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自愿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确保疫苗接种的覆盖面和效果。
二、组织机构和管理职责1. 成立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组,由分管院长、预防保健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门诊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全院预防接种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
2. 预防保健科负责预防接种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疫苗采购、储存、配送、接种、监测和信息报告等工作。
3. 感染管理科负责预防接种相关的感染控制工作,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
4. 护理部负责预防接种的护理工作,确保疫苗接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门诊部负责预防接种的预约、登记和导诊等工作。
三、疫苗采购和储存1. 疫苗采购应遵循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选择具有资质的疫苗生产厂家或供应商。
2. 预防保健科应建立疫苗采购记录,包括疫苗的生产厂家、品种、批号、数量、价格等信息,并定期对疫苗采购情况进行审计。
3. 疫苗应储存在专用疫苗冰箱中,温度应控制在2-8℃范围内,湿度应控制在60%-80%范围内。
4. 疫苗冰箱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疫苗的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四、疫苗接种1. 疫苗接种应在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内进行,由具备资质的医护人员负责接种。
2. 医护人员应具备预防接种相关的专业知识,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3. 医护人员应按照疫苗说明书和接种方案,对患者进行疫苗接种。
4. 疫苗接种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告知疫苗的种类、作用、禁忌、不良反应等信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5. 疫苗接种后,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接种部位的护理、不良反应的观察等。
6. 医护人员应做好疫苗接种记录,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疫苗种类、批号、接种时间等信息。
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11、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接种单位应按“首诊负责建卡”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簿)和信息个案,为无证儿童补证。
相关信息要求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内容齐全。
2、实行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所有受种者均应纳入客户端管理,在接种后即时将接种信息录入客户端,并于当天完成数据上传。
3、受种者迁移时,应在原接种单位办理儿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转入迁入地接种单位;迁入地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受种者索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无预防接种信息的`要及时补建。
4、接种单位至少每季度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对失去联系≥12个月或迁出、死亡儿童的预防接种资料,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
5、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或受种者长期保管。
预防接种卡(簿)和信息个案由接种单位保管,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成人预防接种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
6、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系统账号专人专用,定期修改密码,不得公开和转让。
每天完成接种后要对数据进行备份,异处妥善保存。
7、建立预防接种信息保密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查询应当经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后,由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办理。
预防接种单位所在医疗卫生机构不办理预防接种信息查询事宜。
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21、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居住地属地化管理,接种单位应明确服务辖区。
2、实施预防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如实记录告知情况,由受种方和接种方共同签字确认。
3、实施预防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预防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询问的.内容;当对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有怀疑时,应建议其到医院进行检查后,决定是否预防接种。
4、预防接种操作前,要进行“三查七对”。
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而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是保障疫苗接种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为此,应该制定一项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来规范与标准化接种疫苗的流程和操作,确保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首先,应该建立严格的接种疫苗前检查制度。
接种前要确认疫苗种类和接种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免疫史询问,有关禁忌症、过敏史及病史等信息要详细询问,避免发生接种疫苗后副作用和意外情况。
若接种人存在相关禁忌症、过敏,应妥善处理,推迟或取消接种。
其次,应明确接种流程、操作标准和注意事项。
包括对疫苗的正确储存、稀释、抽取、注射技术、注射部位、运输、废弃物处理等一系列具体操作细节,以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必须遵循规范化的程序。
另外,应建立接种后观察规范制度。
接种后要对接种人进行观察,确保接种疫苗后是否发生异常反应。
特别是对于接种新型疫苗或部分高风险人群,需要进行更加细致周到的观察以及及时处理,以防止疫苗不良反应。
最后,应该定期开展职业培训和知识巡讲。
以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接种技能和接种意识,并进行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增强患者的接种安全意识,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预防接种中来。
总的来说,建立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对于保障接种工作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接种工作的信任感和接种意识,为实现社区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有益支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类疫病不断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疫苗接种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链,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为确保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的持续开展和高效运转,制定一系列详细的规章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的重要性和实践要点。
1.重视与建立严格的接种前检查制度在疫苗接种前,应该充分了解接种人的身体状况,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免疫史询问及体检,了解接种人的过敏史、疾病史等,进一步确认接种是否适用并选择合适的疫苗。
医院预防接种工作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预防接种工作管理,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预防接种门诊设置与管理1. 医院设立预防接种门诊,负责本院及辖区内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2. 预防接种门诊应具备以下条件:(1)符合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医疗机构设置标准;(2)具有符合接种要求的房屋、设备、药品等;(3)配备具有执业资格的接种人员;(4)建立健全预防接种工作管理制度。
3. 预防接种门诊应定期对接种场所、设备、药品等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安全、有效。
三、预防接种人员管理1. 预防接种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取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或护士执业资格;(2)接受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取得合格证书;(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2. 预防接种人员上岗前,应进行预防接种知识、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
3. 预防接种人员应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四、预防接种工作流程1. 接种对象登记: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详细记录接种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2. 接种知情同意:接种前,预防接种人员应向接种对象或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作用、禁忌症、不良反应等,并取得知情同意。
3. 接种操作:预防接种人员应按照疫苗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确保接种安全、有效。
4. 接种后观察:接种后,预防接种人员应观察接种对象30分钟,确保无不良反应发生。
5. 接种记录:预防接种人员应详细记录接种对象接种疫苗的种类、剂量、时间、接种人员等信息。
五、预防接种资料管理1. 预防接种门诊应建立健全预防接种资料管理制度,确保资料完整、准确、安全。
2. 预防接种资料包括接种对象登记表、接种知情同意书、接种记录、疫苗批签发证明等。
3. 预防接种资料应妥善保管,不得遗失、损毁。
六、预防接种质量控制1. 医院应定期对预防接种工作进行质量检查,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预防接种门诊运转制度范本
一、总则为规范预防接种门诊的运转,保障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接种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预防接种门诊职责1. 预防接种门诊负责辖区内适龄儿童和流动人口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提供业务咨询服务。
2. 预防接种门诊应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工作。
3. 预防接种门诊应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确保疫苗质量,保障接种安全。
三、预防接种门诊工作流程1. 开诊时间:预防接种门诊每周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 接种登记: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家长或监护人应带儿童到预防接种门诊办理预防接种登记手续,领取预防接种证。
3. 接种预约:预防接种门诊应提供接种预约服务,家长或监护人可提前预约接种时间。
4. 接种实施:接种人员应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和接种程序进行接种,确保接种安全。
5. 接种记录:接种人员应详细记录接种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接种疫苗名称、接种日期等信息。
6. 接种咨询:接种人员应主动向家长或监护人宣传计划免疫知识,解答接种相关问题。
7. 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如出现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
四、预防接种门诊管理1. 预防接种门诊应设立专门的接种室、登记室、咨询室等,并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卫生。
2. 预防接种门诊应配备足够的接种设备,如接种台、冷藏设备、消毒设备等。
3.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并经过县级以上计划免疫知识技术培训合格。
4. 预防接种门诊应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5. 预防接种门诊应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确保疫苗质量,保障接种安全。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预防接种门诊负责解释。
2. 预防接种门诊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一、工作目的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的设立是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提供有效的疫苗接种服务,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二、工作范围预防接种门诊工作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疫苗接种服务,包括儿童疫苗接种和成人疫苗接种。
2. 疫苗存储和管理。
3. 疫苗供应和采购。
4. 疫苗接种记录和信息管理。
5. 疫苗接种宣传和教育。
6.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
三、工作流程1. 接种前准备在开展接种工作前,必须认真准备,包括:- 检查疫苗存储条件,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
- 制定接种计划,包括接种时间、地点和接种对象等。
- 准备接种所需的设备、用品和资料。
2. 接种操作- 接种前,对接种对象进行健康状况评估,并核对接种对象的个人信息和接种史。
- 按照疫苗接种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操作。
- 接种后,对接种对象进行观察和评估,并记录接种信息。
3. 疫苗管理- 疫苗采购:根据实际需要,定期进行疫苗采购,确保疫苗的及时供应和质量安全。
- 疫苗存储:配备专用冰箱和冷藏设备,遵守疫苗存储温度和条件要求,确保疫苗的保质期和有效性。
- 疫苗使用:按照疫苗使用管理制度,遵守疫苗使用时限和使用规则,确保疫苗的使用安全和有效性。
四、接种记录和信息管理- 对每位接种对象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接种信息、接种剂次和接种时间等。
- 做好信息的备份和归档工作,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完整。
五、宣传和教育工作- 制定宣传和教育计划,开展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 提供接种对象和家长咨询服务,解答疫苗接种相关问题。
六、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 监测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不良反应事件。
- 加强疫苗不良反应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公众的用药安全。
七、工作要求- 遵循专业操作规范,确保接种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 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预防接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它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为了保障民众的健康,各地医疗机构建立了预防接种门诊。
这里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工作制度,以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1. 门诊人员的职责与岗位职责分明门诊的工作人员应该按照职责进行分工,做好岗位职责的履行。
比如:门诊要设置专人负责接待、登记、核对、劝告和告知接种者,维护好接种记录册等接种相关的材料;专业医护人员要对接种者进行详细询问和健康评估,遵循科学规范的接种方案,提供良好的接种咨询服务。
2. 建立接种计划和档案管理制度门诊要根据当年的预防接种计划,制定相应的接种计划,确保全面、及时、有序、方便地为接种者服务。
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接种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接种者的个人信息、疫苗种类、接种时间、接种部位、疫苗批号等信息,以便于接种者日后接种时参考。
3. 实施严格的冷链管理制度疫苗的保质期短,对温度和阴暗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门诊要建立严格的冷链管理制度。
包括:疫苗的储存、运输、接种前后的预防措施,以及温度记录和检查等方面。
门诊还要配备专门的冷藏设施,确保疫苗的冷链完好,对门诊所使用的疫苗进行日常的质量把关。
4. 加强疫苗安全风险防范疫苗的安全性是预防接种的基本要求,门诊要在疫苗接种前开展健康检查和风险评估。
对于存在过敏、慢性病史或者正在服用药物的接种者要做出合理的处置意见。
同时对疫苗接种时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处理。
5. 安全施策划流程门诊在接种疫苗时,要严格遵循疫苗接种的安全操作规范,避免在接种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或疫情相关的风险。
更需要制定预防接种门诊安全施策,针对各个接种环节,设计相关执行规程,确保疫苗的安全使用。
总之,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是门诊接种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和及时性,有利于保护公众健康和防控疾病的传播。
在它的实践中不间断地进行总结、反思、完善,作为经验锻炼。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流程图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工作职责一、收集掌握本地与免疫规划工作有关的基本资料。
特别是本辖区内儿童(包括流动儿童)人口资料,及时对适龄儿童建立免疫接种卡、证、电子信息系统档案。
二、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按时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做到预防接种安全注射。
三、做好疫苗需求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的运输和贮存管理。
四、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保养工作,建立冷链运转记录。
五、按时报告免疫规划工作中常规接种率等各类报表、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等相关工作情况。
六、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健康教育,组织开展本级与村级接种人员免疫规划业务知识培训工作。
七、定期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登记簿,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给予接种或补种,消除免疫空白点。
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八、掌握辖区内托幼机构、小学学生预防接种情况,定期查漏补种,杜绝发生因漏种而引发相关传染病的爆发。
九、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免疫规划工作任务。
预防接种操作规程一、接种场所必须宽敞清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备有空调,定期对室内空气、物表进行消毒。
二、接种人员必须穿戴工作服,戴口罩、帽子进行接种。
三、接种室接种操作台标识明确,分台接种;疫苗存入要冷藏,有冷藏所需冰箱或冷藏包。
四、接种前要做到三核对,三询问,三检查。
1、三核对:查验接种证、必须仔细核对姓名、年龄、预约接种疫苗名称。
2、三询问:详细询问健康史、过敏史、既往接种副反应史及禁忌症。
3、三检查:检查疫苗的效期、性状,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或受过冻结的液体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五、接种时,做到“三严”、“三准”。
1、三严:严格掌握禁忌症,严格掌握无菌操作,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接种(糖丸苗一人一勺,门诊看服下肚)。
2、三准:接种时严格进行消毒,做到部位准,途径准,剂量准。
六、接种后,及时做好记录,(年月日、剂量、疫苗批号、签章)不得用符号代替,接种数据及时备份,统计上报。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预防接种门诊是医院中的重要部门,它为公众提供预防疾病的接种服务。
尽管它的工作内容非常重要,但是门诊中的工作人员可能会面临一些工作压力,并且门诊也可能会发生紧急情况。
为此,制定一套完善的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门诊安全制度1.门诊工作人员应在门诊开放前进行门诊设施和后勤设备的检查。
如发现设备存在问题,需要及时维修或更换。
2.门诊内严禁吸烟,任何开放性火源,不得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门诊。
3.门诊工作人员应确保门诊内的通道畅通,避免安全隐患。
4.门诊工作人员应随时关注消防安全,及时排除消防安全隐患。
5.门诊工作人员应制定与门诊工作相适应的劳动保护制度,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二、门诊预约制度1.门诊应提供线上和线下两种预约方式,并将预约号码提供给患者。
2.患者预约后本人应凭身份证到现场登记,如因故无法到现场请及时取消,以便给需要接种的人提供服务。
3.门诊应将每日可接受预约的人数固定,以免影响门诊服务的质量。
4.门诊应按照预约人数及时调整人员和设备的配置。
三、疫苗管理制度1.门诊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级卫生领导的要求,购买合格的疫苗并妥善存储。
2.门诊工作人员应熟悉各种疫苗的存储环境和使用条件,并按照说明书中的规定妥善使用。
3.门诊应规范疫苗使用记录和追踪流向。
4.门诊应严格遵循疫苗强制性国家标准操作规程,采取多重检查、双重控制、双重审验等措施,规范人为操作,杜绝疫苗交叉感染。
四、医生服务制度1.每个门诊都应有一位医生负责预防接种工作,并确保医生具有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和技能。
2.门诊医生应秉承医德、遵纪守法、对患者负责的原则,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严格服务质量。
3.预防接种工作时间以及医生的教学工作时间和研究时间,应根据工作量和人员安排分配,并需要张贴在医院的工作通知栏上。
五、医院后勤管理制度1.门诊后勤人员应遵守医院相关的规定,保证门诊内湿度、温度、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合格;2.后勤人员应制定规范的卫生消毒方案,及时对门诊室内进行消毒与清洁,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接种门诊制度模板
接种门诊制度模板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接种门诊工作,保障疫苗接种安全,提高疫苗接种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接种门诊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疫苗接种政策和程序,为辖区内适龄儿童和成人提供疫苗接种服务。
第三条接种门诊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规范、安全和有效。
二、工作流程第四条接种门诊应当设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提供疫苗接种相关服务。
第五条接种门诊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疫苗接种计划和程序,为儿童和成人提供疫苗接种服务。
第六条接种门诊应当对接种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具备疫苗接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七条接种门诊应当建立疫苗接种记录,及时报告疫苗接种情况。
三、人员管理第八条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资格,经过疫苗接种培训并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九条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当遵守工作纪律,保持职业操守,提供优质服务。
第十条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当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疫苗接种服务的专业水平。
四、设施与环境第十一条接种门诊应当具备良好的设施和环境,保障疫苗接种的安全和舒适。
第十二条接种门诊应当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器材,确保疫苗接种的准确和有效。
第十三条接种门诊应当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
五、疫苗管理第十四条接种门诊应当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五条接种门诊应当严格按照疫苗的储存和运输要求,管理疫苗的储存和运输。
第十六条接种门诊应当建立疫苗使用记录,及时报告疫苗的使用情况。
六、安全管理第十七条接种门诊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
第十八条接种门诊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处理疫苗接种中的突发事件。
第十九条接种门诊应当加强疫苗接种后的观察和跟踪,及时发现和处理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
七、服务与质量第二十条接种门诊应当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群众疫苗接种的需求。
第二十一条接种门诊应当加强疫苗接种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的疫苗接种意识。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保障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二条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适用于所有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
第三条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并按照门诊卫生保健和预防接种工作的要求进行。
第四条预防接种门诊应当定期开展工作检查和评估,对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和改进。
第五条预防接种门诊应当注重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六条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应做好记录和档案管理,确保相关信息的保存和使用安全。
第二章工作职责第七条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按照国家预防接种计划和接种技术规范进行接种工作。
(二)进行接种疫苗的采购、存储、配发和管理,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
(三)接待预防接种对象,提供相关咨询和服务,确保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负责预防接种档案管理,及时更新和完善相关信息。
(五)参与预防接种工作队伍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六)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推动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
第三章工作要求第八条预防接种门诊工作要求如下:(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操作规程进行工作。
(二)预防接种门诊应配备充足的专业人员,并按照工作需要进行合理的排班。
(三)预防接种门诊应配备完善的设备和器材,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预防接种门诊应当及时跟踪调查接种不良反应和疫苗安全问题,做好相关记录和报告工作。
(五)预防接种门诊应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和沟通,推动疫苗种类的研发和更新换代。
第四章工作流程第九条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接待和登记: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接待预防接种对象,对其进行登记和核实相关信息。
(二)咨询和告知: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对接种对象进行相关咨询和告知,包括接种的目的、疫苗的种类和剂次等。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1.为规范免疫接种工作的管理,保证预防用生物制品的安全,使免疫接种工作安全有效的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2.免疫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医生处方书写要规范,(进修医生或实习学生开具的处方必须经带教医生审核并签名);接种前严格遵守"三查七对",核实无误后方可接种。
3.每月主动搜索、查访、发现可能被遗漏的适龄接种对象。
尤其是加强对流动人口免疫接种管理,努力提高流动人口接种率。
4.免疫接种要求分室分台接种,接种室每天必须进行消毒,并备好应急药械。
5.免疫接种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注射器必须装入规定的器械盒内予以封存。
6.任何人员发现免疫接种异常反应后,必须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做好记录,不得随意解释。
7.冷链设备实行专人专账管理,建立维护保养登记簿,做好维护保养记录,确保冷链设备正常运转。
8.指定专人负责计划免疫计算机使用及维护,确保计划免疫计算机网络通信畅通,及时准确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办证室操作员每天必须对儿童免疫预防数据库进行备份,确保儿童接种资料的完整,准确和安全。
(工作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工作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标题: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一、工作目标预防接种门诊是为了有效预防和把握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
本工作制度的目标是确保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和科学化,保障接种儿童和接种人员的健康平安。
二、工作职责1. 疫苗储存:严格依据疫苗储存管理要求,确保疫苗的储存温度恒定,防止疫苗的变质和失效。
2. 验收疫苗:接收到新疫苗后,进行验收,检查疫苗的包装和标签是否完好,确认批号和有效期,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到疫苗台账中。
3. 疫苗配送:依据疫苗需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精确配送疫苗到各接种点,确保接种点接收到正确的疫苗。
4. 接种登记:对接种人员进行登记,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接种日期、疫苗名称和批号等信息,并正确填写接种证明书,保证信息精确无误。
5. 疫苗接种:依据接种方案和接种指南,正确注射疫苗,确保接种程序规范和接种效果良好。
6. 不良反应监测:对接种后可能消灭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记录,并依据相关要求进行上报和处理。
7. 健康宣教:向接种人员供应相关健康宣教,包括疫苗的作用、副作用和留意事项等,使接种人员能够正确理解接种的意义和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
8. 疫苗废弃:对过期、变质、损坏的疫苗进行处理,并依据要求进行报废登记和销毁。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工作流程1. 疫苗储存管理流程a. 确定储存疫苗的特定储存区域。
b. 定期检查储存设备和温度记录,确保储存温度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c. 每天对疫苗储存温度进行记录和核对,准时处理温度特别状况。
d. 定期进行疫苗的库存盘点和质量检查,确保疫苗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 疫苗验收和配送流程a. 验收疫苗时,检查疫苗包装和标签是否完好,确认批号和有效期。
b. 将疫苗接收状况记录到疫苗台账中,包括批号、数量等信息。
c. 依据疫苗需求和配送方案,预备并进行疫苗的配送,确保疫苗的精确性和准时性。
d. 配送疫苗时,确认接种点的接收状况,并将疫苗配送状况记录下来。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防备接种门诊工作制度一、目的和背景本制度旨在规范和改进防备接种门诊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人员的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防备接种门诊的全部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行政人员等。
三、工作流程1.预约与登记–患者提前通过电话或网络平台预约接种时间。
–接种人员依据接种人数和疫苗存量进行接种时间的布置。
–患者来院后,前台接待人员核对预约信息,并完成登记工作。
2.接种咨询–医生和护士向患者供给有关疫苗的咨询服务,解答疑问并告知接种注意事项。
–依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医生和护士判定是否适合接种,并在病历中做出相应记录。
3.疫苗准备与存储–医生和护士依照规定的程序和条件,从疫苗冷链库存中取出所需疫苗。
–在取出疫苗前,核对疫苗的品种、批号和有效期。
–依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存储疫苗,定期检查和记录疫苗的储存温度。
4.接种操作–医生和护士在干净、消毒良好的工作间内进行接种操作。
–在接种前,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确认患者是否符合接种条件。
–依据接种程序,将疫苗正确注射到患者体内,确保注射操作精准无误。
–在接种完成后,妥当处理疫苗废液和废弃物,保持工作间的清洁和整齐。
5.接种记录与报告–医生和护士适时、精准地记录患者的接种信息,包括疫苗名称、剂量、接种时间等。
–每天结束时,将接种记录整理成报告,上报给主管部门。
–定期对接种记录和报告进行审核和复核,以确保数据的精准性和完整性。
四、安全管理与措施1.疫苗安全–疫苗由专人管理,严格掌控疫苗的购进、接收和发放等环节。
–定期组织疫苗冷链运输和存储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设立疫苗库房,并按规定进行防火、防潮和防盗等措施。
2.废弃物管理–设立专门的废弃物收集容器和处理区域,确保废弃物的适时清理和处理。
–废弃物依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封装和处置。
–定期对废弃物处理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废弃物处理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一、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所在地县(市、区)以上卫生局指定,承担本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接受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二、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报告所在地县(市、区)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疫苗接收、购进记录。
三、严格遵守疫苗储存、运输、使用管理规范,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冷链设备,保证疫苗质量。
四、严格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接种场所的显著位臵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公示第二类疫苗的收费标准。
五、每月主动开展对责任区域适龄儿童的调查走访,及时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及各项预防接种相关资料,做好预约通知接种工作;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作好记录。
六、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七、接种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实行佩证上岗;按照接种规范要求,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登记薄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并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
八、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接种情况进行登记,并向所在地县(市、区)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使用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登记上报接种人数;在完成国家和省免疫规划后剩余第一类疫苗的,应当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
九、实施第一类疫苗接种要确保达到国家和省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取第二类疫苗的服务费、接种耗材费;对自费选择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同品种疫苗者,应告知疫苗相关知识、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以及接种禁忌征。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一、上班穿工作衣、佩带胸卡,衣帽整齐,服务热情周到,使用文明用语,坚守工作岗位,上班时间不干私活。
二、保持室内外卫生整洁,按时做好室内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三、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疫苗、注射器、冷藏包、冰排及各种药械等。
严格“三查三对”,即诊查儿童健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登记薄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出生年月日、本次接种疫苗品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四、接种时严格疫苗接种操作技术,做到安全预防接种。
五、接种后注意留观儿童反应情况,正确处接种反应并及时上报。
与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六、应及时处理剩余疫苗,并做好疫苗交接。
及时上证、上册并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登记本或录入微机。
七、普及疾病防治知识,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活动。
八、正确俣用和保养微机,做好数据备份,及时上报(传)计划免疫各种报表。
九、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冷链设备管理制度一、加强冷链设备的管理,建立冷链设备台帐,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本,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
二、冷链设备做好专人管理,定期保养,经常擦擦拭保洁,冰箱冷冻冻结霜不超过4毫米,建立温度度监测记录。
每日2次(上午上班班后与下午下班前)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冷藏包每次用后及时擦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三、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四、所有计划免疫冷链设备仅专用于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
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1、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管理使用疫苗及注射器,实行专人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一、预防接种门诊每周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福建省预防接种免疫程序》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册、证。
预防接种册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
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入册或注消手续。
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并经过县级以上计划免疫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上岗工作应佩带胸卡。
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
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
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
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
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六、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免疫卡册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
卡介苗接种应设专室,暂无条件的应设专苗操作台,严防误作其他疫苗错种。
凡符合接种条件的对象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家长所接种的疫苗效用、禁忌症、接种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八、接种结束后须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册。
实行计算管理的接种门诊,应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并作好数据备份。
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必须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
工作前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戴好口罩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间隙也要勤洗手。
二、保持登记体检室、侯种室、接种室等环境整洁卫生,光线明亮,空气流通。
每天下班前须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消毒清洁,接种室和候诊室室内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新装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90U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70UW/cm2,<70UW/cm2的灯管应及时更换),紫外线灯按每M3空间≥1.5瓦安装,紫外线灯管表面应保持洁净,每2~3周用酒精擦拭1次。
三、皮肤消毒液必须密封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中的消毒液须每周更换2次,盛装的容器每周消毒2次。
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皮肤消毒时可用无菌棉签浸润2.0%碘酊,涂擦注射部位1遍,作用1分钟,再用75%酒精擦拭2遍,擦净余碘干燥后方可注射;使用0.5%碘伏则直接涂擦皮肤2遍干燥后即可注射。
消毒操作以注射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面积不小于5cm×5cm。
局部消毒后注意不得触碰污染。
接种活疫苗时不能用碘酊消毒,局部用75%乙醇消毒时,待干后再接种。
四、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疫苗接种务必一人一针一管。
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必须就地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2.0%过氧乙酸消毒剂浸泡60分钟)毁形,放入专用收集袋,严禁出售或随意丢弃。
因无回收指定单位无法集中处理的,应及时焚烧处理。
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用毁型机毁型或将针管、针头分开放入有消毒液的防刺破安全盒或回收桶。
五、保持工作台面及其他物体表面的洁净,每个工作日前用300~500mg/L 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剂擦拭消毒。
六、地面采取湿式清扫,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液湿拖地面。
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一、为及时快速抢救个别严重过敏反应病例,预防接种门诊应摆设应急治疗床和应急处理药品橱柜,备有接种反应的相应药品,有条件的应备置氧气瓶(袋)和吸氧设备。
二、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在接种时务必注意态度和蔼、动作轻柔,避免发生接种对象的心因性反应。
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病例时,应主动配合临床医生争分夺秒快速救治。
三、建立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登记本,专人负责。
工作人员要详细登记接种异常反应、群体性反应和接种事故,接种单位和个人必须在6小时(农村12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积极配合调查。
经调查认为属于接种范畴的,提请县级预防接种反应诊断小组鉴定。
四、县级和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负责本区域接种反应病例的诊断,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随意诊断为疫苗接种反应、不得出具异常反应诊断证明,所出的证明一律无效。
计划免疫培训制度1、为使村级疾控人员能正确掌握计免接种对象,疫苗接种部位,剂量、方法和禁忌症,掌握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根据国家《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制订本制度。
2、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站在每批疫苗分发时应召开一次辖区疾控医生例会,进行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实行以会代培训。
3、凡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必须按规定参加疾控医生例会,接受计免专业培训,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履行职责。
4、计免培训的内容有:疫情报告管理、疫苗及其使用管理、预防接种证(卡册)的使用管理、预防接种的组织和实施计免资料的管理与统计报告、冷链运转管理、安全接种与异常反应的处理,计免的考核评价。
5、县疾控中心每年将抽调部分参训人员进行考核,新参加预防接种的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凡不符合要求者不得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6、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计免知识培训合格证,才能上岗。
计免卡、证建立使用与管理制度1、按国家规定,实行0—7岁儿童接种建卡、建证制,包括外来居住3个月以上儿童,规定每2个月对卡、证使用规范检查一次,8岁儿童进行消卡。
2、儿童出生后,城市在1个月内,农村在2个月内建卡(证)。
3、以村(居)委会为单位,实行一岁一卡登记制度,一岁装订,由防保站保管,当年出生儿童一律发放接种证,由家长保管,凭证接种。
4、村级疾控人员建立、使用填写卡证,严格按照儿童免疫程序时间规定进行。
要求书写工整,项目齐全,以公历日期为准,不准填空农历日期。
5、村级疾控人员固定每半年进行一次计免接种卡、证的查漏、补种、资料整理工作,检查时以人对卡。
6、接种时计免卡册随同疫苗下村登记填写,不得涂改,建卡率达100%,卡册填写使用符合率达98%以上。
计免安全接种和考核制度1、承担计免预防接种的单位要有接种组或专人具体负责接种工作,人员相对稳定,职责明确。
2、参加计免接种的人员必须经过计免专业培训,能正确掌握接种对象,接种部位,疫苗性质,剂量,接种方和禁忌症,掌握接种反应判断、处理方法及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行持证上岗。
3、严格按程序进行无菌操作,实行“三查”(查对象、查接种、疫苗品种)和“八对”(对儿童、程序、苗种、批号、苗质量、剂量、方法)制,预防接种反应,事故的发生。
注射疫苗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用后及时毁形。
4、接种疫苗前必须严格核对要接种的疫苗品种,检查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瓶有裂纹或受过冻结的液体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5、安瓶启开后,未吸取用完的疫苗应盖上消毒干棉球,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6、接种现场应备有合格种量药械,准备75%乙醇、9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血压计,1:1000肾上腺素、抗过敏药、自毁型注射器回收用安全盒及污物筒等。
7、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站在每次接种后一周内抽查考核1-2个行政村,每村10名应种儿童,并做好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督导改进。
8、对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和各种原因未能如期接种的儿童,应采取各种方式补种。
预防用生物制品管理制度1、根据国家《药品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和《生物制口管理规定》、《预防用生物制品生产供应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县卫生局对全县预防用生物制品的预防接种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负责疫苗的统一计划订购和分发,未经批准,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预防用生物制品(以下简称疫苗)。
2、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站为疫苗计划编制的基层单位,每年3月底向县疾控中心上报下一年度的疫苗需用计划,县疾控中心4月25日前向市疾控中心上报下一年的疫苗需用计划。
3、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站和基层接种点要有专人负责疫苗的管理,建立健全疫苗领发,保管档案(包括各种疫苗入库和出库时间、品名、生产厂家、剂型、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数量以及疫苗库存情况等),并设立疫苗专用帐本,做到帐苗相符。
4、疫苗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贮存、运输,并按品名、批号分别存放。
5、疫苗的领取和分发应建立审批和登记手续、使用、分发疫苗应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疫苗“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
6、分发疫苗要以支、粒为单位,以减少浪费。
计免冷链管理制度1、冷链设备应按规定的装备标准进行配置,并做到专物专用,不能挪作它用。
2、冷链设备必须建档建帐,建立健全领发手续和登记制度,做到帐物相符。
3、冷链设备运输要捆扎牢固,轻搬轻放,摆放整齐,避免剧烈颠簸,电冰箱搬动时倾斜不得超过45度。
4、冷链设备要有专室或固定房间存放,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维修。
5、冷链设备全年至少运转六次,运转期间要定期对其运转情况及其温度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以保证疫苗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的质量。
6、冷链设备到货后应填写验收报告,内容包括品名、数量、型号、产地、收货时间、验收情况。
7、疫苗贮存:包括OVP、MV均应贮存冷藏室内,若已配备了低温电冰箱,则OPV、MV可贮存低温电冰箱,低温冰箱应储备一定数量冰排。
8、电冰箱内贮存的疫苗要摆放整齐,疫苗与箱壁,应留有1-2cm的空隙,疫苗要求按品名和失效期分类摆放。
9、高温季节和停电时应尽量减少开启冰箱门的次数,贮存疫苗的电冰箱中部放一支温度计,每天上、下班前记录温度,停电时要记录原因和持续时间。
10、冷藏箱和冷藏包要定期保养,使用后要及时回收,擦尽水迹和污迹,冷藏包的作用单位要固定,每次领交时要有检查和记录,冷藏包要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