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他体现着中华名族的丰富智慧、创新能力和精神风貌。中国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宝贵资源。只有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在更广阔的领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提升人生境界、道德精神和审美意思、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等等。因此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收获意义
一、引言
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中断过,有的被征服过,至今尚存七大或八大文明。中国文明绵延数千年之久而从未中断过,业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东方之谜”,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功能。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才能创造新生活。传统文化是财富,他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系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
2.1 “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精神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协调、人的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就已经提出,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它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而“天人和谐”精神即所谓“自然”精神,如实地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
而“道”是自然的,这是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总体上看,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
2.2礼治精神
将人与人或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礼治予以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予以推行。进社会繁荣和稳定,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礼治精神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礼治精神是一套完整的社会管理理论。以和为贵。“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
2.3人本主义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2.4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它重视家庭,为家庭成员规定了应当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认为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均衡的基础。他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企求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在这个环境里人能尽其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名族积极进取、坚韧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持家治国等美德。这些美德是古代“人文”精神的精华,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古代“人文”精神的消极方面,我们应该认真辨别,正确对待。
2.4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辩证精神的主线。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礼匡扶乱世。儒家学派的后继者们对“有为”和“自强”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孟子从人格修养和扩充人性中善的成分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浩然之气”,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以天体运行无休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进取。这种思想对促进社会发展,国家强盛和文化衰荣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
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相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早就存在着主静尚柔、涵虚无为的另一倾向。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就是如此,其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并不时与儒家的积极有为交错纠缠,以至于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里,主刚与主柔,主动与主静,进取与无为的矛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
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3.1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也就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只有认真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认识和了解中华名族本身和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地批判盲目崇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努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名族精神。
3.2有助于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国情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想要全面准确而深刻地认识现实的国情,就必须全面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历史国情。要准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国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要的途径。在学习中应该明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秀道德,至今仍人影响着中华民族。而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也对现实社会有所影响。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客观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才能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国情。
3.3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扩宽知识面,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罗宏富,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人文教育,是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年青一代,使受教育者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人格得以健全,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人文教育史铸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人的心灵完善为最高目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其意义就在于加强人文教育,使人民在更广阔的领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提升人生境界、道德精神、审美意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通过学习,可以比较系统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秀道德,从而扩宽自己的失业,扩大自己的知识层面,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或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3.4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在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观念下,个人被包围在群体之中因此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中国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的突出特征。重和谐与统一的特征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贵和尚中”中国文化把人际关系放在首位,必然强调和谐。同时,也提倡“求同存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六个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程度的体现出来,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和谐社会概念既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