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复习教案精编版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3)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3)机械运动和非机械运动。
2.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3)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2)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运动和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运动和力之间的定量关系;(2)运动和力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运动和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3. 制作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梳理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理解。
2. 复习惯性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提高学生对惯性的认识。
3. 巩固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原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了解常见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分类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2. 惯性惯性的概念和性质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减小惯性带来的危害的方法3. 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判断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4.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5. 常见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等概念运动状态变化的判断和分析运动和力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惯性的应用。
3.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二力平衡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4. 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运用练习题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回顾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对象和效果。
2. 复习惯性的概念、性质和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惯性在生活中的表现。
3.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
4.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原理,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熟练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5. 了解常见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惯性、二力平衡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掌握。
3. 实际问题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和力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提高学生对运动和力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课件或其他相关教学资料。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斜面等。
3. 图表、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示例和讲解。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例如:什么是运动?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是什么?知识巩固:2. 通过示例和讲解,复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例如: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3. 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的应用,例如:推拉物体、抛掷运动等,引导学生思考力对运动的影响。
实验演示:4.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使用小车和斜面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等。
5.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让他们尝试解释实验结果。
练习与讨论:6.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例如:给定一个物体的质量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运动和力的理解和应用。
知识总结:8. 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和力的关系和应用。
9. 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澄清他们对运动和力的理解。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例如: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进一步加深对运动和力的认识。
作业布置:11. 布置一些与运动和力相关的作业题,例如:解答应用题、设计实验等,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与反馈:12. 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教学延伸:1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或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对运动和力的理解。
教学提示:1. 在引入活动中,可使用生动有趣的例子或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实验演示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学会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课件、教材,梳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2)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巩固理论知识;(3)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2)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复习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复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 复习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 分析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整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准备实验器材。
2.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知识梳理:利用课件、教材,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实验巩固:安排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6. 解决问题: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运动和力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物体在不同表面摩擦力的大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弹簧测力计实验,演示力的测量和力的作用效果。
-能量转化的条件与规律:能量转化的条件与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能量损失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和例题来解释。
-受力分析的实际应用:在复杂情境中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各个力的方向和大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图示分析、数学推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强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解释惯性的概念。
-力的合成与分解:重点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的合力计算。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转化:通过实例分析不同情况下能量的转化,如自由落体中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在具体情境中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如简单机械系统的能量分析。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1.速度、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
2.加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及其计算;
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二力合成与力的分解,力的作用效果;
5.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其计算;
6.运动与力的关系,受力分析;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帮助学生回顾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加速度、摩擦力、重力等。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运动和力的关系(加速度、摩擦力、重力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运动和力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
2. 通过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导:回顾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让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讲解牛顿三定律的定义、含义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力和运动关系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探讨加速度、摩擦力、重力等概念。
5. 汇报总结: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案细节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适当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计时器等。
2. 教学课件: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的图片和动画。
3. 参考资料:牛顿三定律的案例和应用实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回顾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第二课时:讲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第三课时: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5、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3)、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6、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二、中考试题分析
分析《陕西物理中考总复习》中本单元的中考试题。
三、学生练习题讲解
讲解《陕西物理中考总复习》中本单元的练习题。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分类。
(2)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能运用运动和力的关系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力和运动的知识体系。
(3)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分类(1)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
2. 牛顿三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分类。
(2)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分类及其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力和运动的变化。
(3)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和运动的相关现象和实验。
(2)使用模型、教具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2. 教学过程:(1)第1-2课时: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分类。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帮助学生回顾和掌握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4. 提高学生解决力和运动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4. 力和运动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
2. 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运动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
3. 结合生活实例和习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第二课时: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第三课时: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4. 第四课时:力和运动问题的解决方法5. 第五课时:复习测试和总结【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方法。
【讲解】1. 教师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重点讲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实例分析】1. 教师展示力和运动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练习】1. 教师布置力和运动问题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课堂小结】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的理解。
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力与运动复习教案教案标题:力与运动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2. 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力与运动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与分类:a. 力的定义和单位;b. 推力、拉力、重力、摩擦力等不同类型的力。
2. 力的作用:a. 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状态(静止或运动);b. 力的方向和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c. 力的合成与分解。
3. 运动的基本概念:a. 运动的定义和分类;b. 速度、加速度、位移等运动相关概念。
4. 牛顿三定律:a.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b. 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c.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或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介绍力的概念与分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力及其作用;2. 解释力的效果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4. 简要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牛顿三定律。
三、案例分析与练习(20分钟)1. 提供力与运动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案例中的问题;3.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三定律解决力与运动问题。
四、知识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总结力与运动的重要概念和规律。
五、拓展延伸(10分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或实例,让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应用场景,并引导他们探索更深入的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与力与运动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前交回。
教学辅助工具:1.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2. 力与运动相关的实物或图片;3. 案例分析和练习题。
教学评估:1. 在案例分析和练习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解题能力;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他们对力与运动的掌握程度;3. 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教材中本章知识要点,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教材考点内容,提高理解能力。
2、结合考试要求的内容,以典型例题引领学生如何解析试题,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
考点知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斜面小车实验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条件、现象、结论
回顾实验的条件、现象、结论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是如何得到的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来的一条重要规律
实验基础上科学的推理
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出
惯性
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一直运动,直到被力做改变
尝试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
洒水车洒水车水箱中的气泡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平衡力
平衡状态下物体一定是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或者不受力),
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分析平衡状态下的物体的受力情况
桌子上的水杯匀速下落的跳伞员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天花板上的吊灯弹簧测力计下挂着的浸没在水中的金属块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静止”、“匀速”、“不动”、“没动”
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
结论:阻力越小运动的越远,阻力无限小,运动无限远,如果阻力为零,小车将一直做。
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
结论:阻力越小运动的越远,阻力无限小,运动无限远,如果阻力为零,小车将一直做。
斜面上静止的物体
水平传送带上运动的物体
倾斜传送带上运动的物体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掌握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
(5)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
(2)摩擦力的计算及应用。
(3)牛顿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箱子、拉车等,引导学生回顾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1)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
(2)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
(3)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5)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7)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知识,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观察生活中的力和运动现象,下周上课时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应用能力。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篇1一、考情分析:运动和力是安徽中考的必考题,每年至少有两道题涉及,每个题型均有涉及,主要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考察,分值为2—8分,考察的知识点有:惯性、摩擦力、二力平衡、受力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届学生物理基础相对薄弱,从多次检测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始终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上仅停留在听话不捣乱的表象上。
因此,本次总复习应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三、复习目标:1、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的意义,能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说明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质量间的关系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4、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理解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理论依据(即二力平衡条件),并能对该实验过程和结论等作出正确的说明。
5、能定性说明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间的关系;能结合具体问题说明如何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
四、复习重难点:1、二力平衡条件;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2、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五、复习过程(一)、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测量单位;(2)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加速度等;(4)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2)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力和运动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勤奋学习的态度;(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测量单位(1)介绍力的概念,解释力的作用;(2)学习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回顾牛顿三定律的内容;(2)通过实例分析,掌握牛顿三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运动的基本概念(1)介绍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基本概念;(2)理解速度、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4. 力和运动的原理及应用(1)学习力和运动的原理;(2)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力和运动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实验与观察(1)安排力和运动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2)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力和运动的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其测量单位;(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运动的基本概念;(4)力和运动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牛顿三定律在复杂情况下的应用;(2)力和运动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 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和运动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及动手能力;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力和运动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
(4)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1)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2. 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及其表示。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分类。
(4)力的相互作用。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1)二力平衡的条件。
(2)二力平衡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转化与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知识讲解:讲解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这两种运动形式。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
4. 实验演示:进行二力平衡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 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3. 复习和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和运动情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3.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4.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定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摩擦力的作用效果5.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的作用与运动状态的改变平衡力的概念和条件非平衡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起学生对力的兴趣,并提出力的概念和三要素的问题。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和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三要素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以及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
4.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5.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的定义,讲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以及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牛顿定律和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能够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机械能转化的判断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验观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2)掌握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3)学会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2. 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3. 运动的描述方法;4. 力的作用效果;5. 摩擦力、重力、弹力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2)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3)运动的描述方法;(4)摩擦力、重力、弹力的性质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运动和力之间的定量关系;(2)摩擦力、重力、弹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运动的描述方法、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点;2.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摩擦力、重力、弹力的实验现象,探讨其性质和特点;3. 讨论法: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运动和力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知识点:分别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运动的描述方法、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点;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摩擦力、重力、弹力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其性质和特点;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运动和力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要点内容1.力的概念(5分钟)同学们通过复习对本章知识都列出了一个框架,下面请同学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
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能举例说明吗?投影学生设计的知识框架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有力的作用,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与地球学生间可以相互补充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那要看是针对哪个力而言。
对于手拍桌子,施力的是手,受力的是桌子,而手觉得痛,施力的是桌子,受力的是手。
由此可见,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不能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混淆不清. 表面物体间的作用等。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受力物体.例如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向下的作用力,但人的手感到痛,这说明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手也受到桌子对它的力的作用。
那么,是否同一个物体既可以说它是施力物体,又可以说它是受力物体呢?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2分钟)对物体施加力会产生什么效果呢?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来描述的,其变化包括以下四种情况:①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②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③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④物体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同时发生变化.完全正确,而且可以判断这物体就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可以把物体拉伸、压缩或弯曲.(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只要出现上述一种情况,就可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3.二力的合成(5分钟)什么是合力?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如何合成?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互成角度,那么它们的合力可以用这两个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二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a.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则其合力大小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方向跟这二个力的方向相同.b.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则其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合力方向与大力的方向相同。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求合力呢?师生互动,补充“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4.惯性(8分钟)惯性指的是什么?是的。
因此,可理解为惯性就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1、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属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
2、不论物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不管物体是否受力、以及受力的大小,物体都具有惯性这种性质。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这里的运动运动状态不变,也是指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情况吗?学生交流举例。
关于惯性,我们仍然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能进一步说说吗?对惯性的理解是本章的难点之一,这里老师应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3、物体的惯性大小仅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针对每种情况,教师举例说明)5.力和运动(12分钟)演示二力平衡实验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哪些条件,我们则称之为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简称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两个平衡力的合力为0。
此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与不受力时是一样的。
但不能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力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如何?这就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所归纳的规律.演示伽利略斜面实验。
强调:惯性定律是实验基础上的理论推导结论,这种理性化思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由此可见,力的作用不是产生运动,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的含义是:物体原来静止仍然静止,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注意:原来运动的以受平衡力时二力平衡的条件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那两个平衡力的合力应该为0是吗?那是否可以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1、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
3、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即其运动方或速度大小将发生变化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具体指的什么?这是一个很多同学不太理解的问题,老师在这里应着重讲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不是保持原来的运动。
(教师举例说明)解,并举适当的题例。
6、物体的浮沉条件(13分钟)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力情况如何?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当重力>浮力或重力<浮力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物体必然运动,且由静止作加速运动,运动方向取决于合力的方向。
因此,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
这点老师同意你的看法。
那么,物体的最后状态怎样?那刚才上面同学的回答是否有问题?很好,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可能悬浮或漂浮,但物体浸没时是不可能同时漂浮。
那么,物体悬浮的含义是什么?对,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受平衡力,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物体应处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称之为悬浮。
那悬浮与漂浮有什么区别?因此,我们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分清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切不可死记结论或死搬公式。
对于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这两个力的作用。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当重力=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上浮的最后状态是漂浮,下沉的最后状态应是沉底。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应悬浮,不可能漂浮。
物体处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漂浮时物体静止,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浮力﹦重力;悬浮时物体静止,浮力﹦重力。
但同一物体在同种液体中不可能既可以漂浮又可以悬浮的。
这里学生的答案中有不恰当的地方,这是好多学生易错的问题。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来解决问题。
运动状态取决于什么因素?那我们如何来改变液体中物体运动状态?能举例说明吗?可见,不管物体处在液体中,还是在气体中,其运动状态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
因此,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取决于ρ物与ρ液的大小关系。
当ρ物﹥ρ液时,物体下沉。
当ρ物﹤ρ液时,物体上浮。
当ρ物=ρ液时,物体悬浮。
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
例如,潜水艇在水中的上浮和下沉通过向水舱内排进水的方法改变重力的大小,来实现浮沉的。
沉在水中的鸡蛋可以通过向水中加盐的方法,实现悬浮、漂浮。
附:本章知识树形结构物体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改变物体受平衡力加速(上浮、下沉等)减速运动方向改变物体受非平衡力不变静止(漂浮、悬浮等)物体不受力牛顿第一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