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试辅导内经 206 论治

合集下载

内经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内经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内经复习资料学习资料《内经选读》复习资料⼀、课后习题及其答案《绪论》1.《内经》的成书年代?⽐较公认的是西汉中后期,⾮⼀时⼀⼈之作,是古代医家的论⽂集2.《内经》的注家、注本?(1)全元起——南朝齐梁⼈——《内经素问训解》内经最早的注本。

(2)杨上善——唐——《黄帝内经太素》对内经进⾏系统整理(3)王冰——唐——《黄帝内经素问》补录素问所缺第7卷,对素问全书系统详尽注释,对经旨颇有发挥,为后⼈注释内经的基础,改灵枢之名;(6)张介宾——明——《类经》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部书。

其注释义理周祥,明⽩易懂。

分类注释完整没丢失。

3.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论》1.阴阳的含义及作⽤?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母,⽣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阳⽓的作⽤:①卫外的功能②保护阳精的功能③温养的功能2.清⽓在下则⽣飧泄,浊⽓在上则⽣嗔胀,的含义清阳之⽓本应该上升,浊阴之⽓本应该下降,但现在清阳不升,久陷于下则飧泄出现清窍不利,⽿⽬失聪,四肢倦怠,阴浊之⽓不降,停滞于中则?胀,出现腹胀,呕吐,⼩便不利,⼤便不通。

3.三对“清阳”“浊阴”的含义是什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饮⾷所化之精微及吸⼊的⾃然之⽓,上升化布于头⾯七窍,以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肝功能。

⾷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液其重浊沉降,尤其前后⼆阴排出清阳出发腠理,浊阴⾛五脏:饮⾷所化之精微,其轻清部分外⾏于腠理肌表,其浓稠部分内注于五脏,此清阳指卫⽓,浊阴指精⾎津液。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饮⾷物化⽣的精⽓,充养于四肢,⽓化谢后的糟粕,由六腑排出。

名解:神明:阴阳不测谓之神,阴阳昭著谓之明,神是阴阳作⽤的机理,明是阴阳作⽤的结果飧泄:完⾕不化之泄泻,腹泻物中有不消化的⾷物。

嗔胀:胸膈胀满《素问.⽣⽓通天论》1.阳⽓有哪些作⽤?提出经⽂依据卫外功能阳⽓者,若天与⽇,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光明,是故阳因⽽上,卫外者也。

《内经选读7》·论治

《内经选读7》·论治

第二节
一、协调阴阳与正治反治 7202
治则治法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第一节
治疗思想
二、重点原文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素问五常政大论) 。(素问 7102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素问五常政大论) 7103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 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 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 7105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者 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素问 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 7111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 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 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 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素问 。(素问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素问汤液醪 醴论) 醴论)

内 经——第六单元 论治

内 经——第六单元 论治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第1页 内 经——第六单元 论治要点一 正治法与反治法原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

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按语:正治法、反治法是《内经》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

从脉与证关系、疾病表象与性质关系相顺相逆而言,顺者为微,逆者为甚;从疾病表象与所选药物的属性关系而言“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逆治法称为正治法,从治法称为反治法。

在临床治疗中,正治法应用较广,如原文列举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燥者濡之,逸者行之,上之下之,开之发之等,是一种常规治法;而反治法则限定较严,原文提出“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是一种变通治法(其中“热因寒用,寒因热用”,程士德《内经讲义》认为当作“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可参)。

然而无论正治法还是反治法,都是求本而治,治本之法。

要点二 因势利导治则原文: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根据邪正斗争之盛衰趋势择时治疗如某些周期性发作性疾病,应在发病前治疗,如本段所云“其盛,可待衰而已”即是。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的论治

中医的论治

第八章论治论治,就是讨论对疾病的处理方法。

中医学强调辨证诊治,在辨证的基础上,再考虑论治。

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及处方用药。

治则,就是治疗疾病的法则,根据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制订治疗疾病的相应原则。

《内经》中主要论述了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这些法则很多包含着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在临床辩证论治中,只有确立了治疗法则,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治法。

只有首先掌握辨症,才能正确的进行论治。

【原文】圣人①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②,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词解】①圣人:此指高明的医生。

②兵:指兵器。

【语译】高明的医生,不专重于治疗已病,而是着重预防未病;正如治理国家事务一样,不单重于处理已乱,而是着重在防范未乱。

若是病已形成才去用药,已经出了乱子才去治理,好象口渴了才去掘井,战争发生了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已经晚了。

【原文】故邪风①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词解】①邪风:泛指六淫之邪气。

【语译】病邪侵袭人体,好象急风骤雨一样的突然而至,所以有经验的医生,总是乘病邪尚在浅表皮毛时就及时进行治疗;技术较差一些的,到邪至肌肤方才治疗;又差者,到邪至筋脉才治疗;再差都到邪至六腑方才治疗;更差者,一直等到邪至五脏才治疗。

邪至五脏才给予治疗的,其结果将是半死半生,治愈率显然很低了。

【按语】以上两条原文,强调了无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重要意义。

前节以总结性的文字,通俗的比喻说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后节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实际上也是预防疾病传变和传染的重要方法,从今天看来是符合“预防为主”精神的。

【原文】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语译】治疗疾病必探求其根本。

【按语】本条经文接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之后,所以这里“本”是指阴阳。

中医四部经典著作考试大纲

中医四部经典著作考试大纲

《内经》考试大纲概论[了解]⒈《内经》的成书时代。

⒉《内经》的主要注家及其著作。

⒊《内经》的基本内容。

原著选读第一单元宝命全形[掌握]⒈上古之人健康长寿的道理、后世之人半百的原因及五种养生方法。

经文101条“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⒉养生的原则。

经文102条“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以其德全不危故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⒊人之始生的物质基础及人体生命形成过程。

经文106条“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灵枢·天年》)。

4.养生逆四时阴阳的危害性;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治未病”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经文105条“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譬犹渴而穿井,斗而筑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熟悉]1.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关系以及对“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乃能写”的理解。

经文103条“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2.自然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提示人类要顺从四时阴阳调神养生。

经文104条“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了解]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各阶段与脏腑精气变化相应的外部表现,说明中寿而尽的原因。

经文107条“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灵枢·天年》)。

第二单元阴阳应象[掌握]⒈阴阳的的基本概念、引入医学的重要意义以及阴阳的内容、清浊升降出入的生理观。

经文201条“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大全,推荐文档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大全,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一、单选题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是( A )A、以五脏为中心B、以六腑为中心C、以五官为中心D、以五体为中心E、以经络为中心2、中药性能中四气、五味是指( D )A、虚、实、寒、冷;酸、甜、苦、辣、咸B、冷、暖、凉、热;辣、苦、酸、甜、腥C、寒、暖、冷、凉;酸、甜、苦、辣、涩D、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E、冷、暖、温、凉;咸、甘、苦、辣、酸5、中医护理疾病的基本特点和原则是( A )A、辨证施护B、辨病施护C、对症施护D、因人施护E、因时施护6、八纲是指( B )A、风寒、暑热、阴阳、虚实B、阴阳、表里、虚实、寒热C、寒热、恶冷、虚实、表里D、表里、寒热、恶冷、阴阳E、虚实、表里、冷热、风寒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根本依据在于(A )A、辨证论治B、对症治疗C、辨病治疗D、因人而异E、因病而异11、正常舌象是(C )A、淡白B、淡红C、薄红D、暗淡E、浅红12、下列不属于阳的属性有( D )A、明亮B、温热C、外向D、物质E、上升13、阴阳的属性是( C )A、绝对的B、不变的C、相对的D、量变的E、质变的15、望舌主要是观察( B )A、舌尖、舌中、舌根B、舌质、舌体、舌苔C、舌边、舌体、舌色D、舌下、舌头、舌体E、舌根、舌上、舌下19、为患者实施药熨时,温度不宜超过(E )A、30℃B、40℃C、50℃D、60℃E、70℃20、熏洗药温不宜过热,其温度一般为( D )A、10-20℃B、20-30℃C、30-40℃D、50-70℃E、80-90℃21、舌苔时指附着于舌面上的一层( A )A、苔垢B、斑疹C、颜色D、瘢痕E、颗粒22、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中,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资助、协同作用时,称为( C )A、五行制化B、五行相克C、五行相生D、五行相约E、五行拮抗23、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称为( B )A、配伍B、相畏C、相使D、相杀E、相须24、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甘则伤? ( D )A、心B、肺C、肝D、脾E、肾35、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D )A、以脑为中心的整体观B、以经络为中心的整体观C、以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D、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E、以精气神为中心的整体观52、具有发散作用的药味是( D )A、咸B、酸C、苦D、辛E、甘53、饮食的消化吸收主要是( E )A、脾的运化B、胃的受纳C、脾的升清D、胃的通降E、脾胃的升降57、与维持正常呼吸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B )A、心与肺B、肺与肾C、肺与肝D、肺与脾E、肝与肾58、脉形细小如线属( D )脉。

18-内经-中编-论治

18-内经-中编-论治

Company Logo
未病先防

养生以增强正气
防止病邪侵害
Company Logo
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道法自然 (二)神养 (三)护肾保精 (四)形养 谨和五味, (五)谨和五味,饮食调摄 针灸、推拿、 (六)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腮腺炎。 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腮腺炎。 中草药预 防疾病 茵陈、贯众预防肝炎。 茵陈、贯众预防肝炎。 人工免疫—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 人工免疫 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 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
Company Logo
既病防病

早期诊治 含义: 含义:在疾病发生的初 始阶段, 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 诊断,早期治疗, 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 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防止传变

内经计义
21世纪课程教材 王洪图主编 21世纪课程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湖北中医学院中基内经教研室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养生与治则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掌握预防和养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1.掌握预防和养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 2.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 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 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 因制宜等原则。 因制宜等原则。 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Company Logo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反治

含义: 含义: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 疗原则。 疗原则。其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症中假象的性 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 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

《内经》经典论释

《内经》经典论释

《内经》经典论释《内经》经典论释《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内经》经典论释,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内经》经典论释篇1人与自然这种相参相应的关系在《内经》中是随处可见的。

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诊断与治疗,都离不开这种理论的指导。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

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

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

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

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

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

内经知识点

内经知识点

内经知识点内经,又称《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基石。

内经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本文将介绍一些内经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学。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内经中指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基本属性组成的。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保持了生命体内外的平衡。

人体也是阴阳相对平衡的体系,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的核心就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内经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生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

在人体内,五行与五脏相对应,相互关联。

通过观察五行的运行规律,可以推断出人体内脏的状况,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三、气的理论内经将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是人出生时就具有的气,决定了人的体质和先天禀赋。

后天之气则是通过呼吸、饮食等方式获取的气,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认为,气的运行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通过调整气的运行,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中提到,人体内有十二经(即十二主要经络),通过这些经络,气血得以运行。

经络不仅存在于人体内部,还与人体表面的穴位相连。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为针灸、推拿等疗法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

内经中强调,治疗疾病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辨证。

辨证论治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舌苔、面色等来推断病情及其病机,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独特之处,也是其疗效显著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内经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的理论、经络学说以及辨证论治等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

内经考试一、名词解说1.因势利导:因势利导的本义是适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向,而加以疏利引导的意思。

详细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依据邪正斗争盛衰趋向择时治疗。

二是依据邪气性质和部位而采纳举措,使邪气以便利的门路、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免得病邪深入而过分损害正气。

三是依据人体正气抗邪的趋向、正气作用的生理趋向,趁势指引,帮助正气。

2.正治:又称逆治,是指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合用于病情清浅而纯真无设想的疾病,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3.反治:别名从治,服从疾病设想而治,针对病症设想拟订的治疗原则,但从实质上说药性与疾病的性质仍是相反的,合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设想的疾病,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

4.封藏之本: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即肾主藏精的功能,所以肾为封藏之本;又因肾能拘束二便,因为肾者,胃之关也,肾开窍于二阴而司拘束,故主蛰,为封藏之本。

5.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壮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罢极,历代注家看法不一,以“罢”通熊罴之“罴”,其义为胜。

罴,即熊之雌者,耐劳而多勇力,用以喻肝脏任劳勇悍之性6.两感: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

如太阳与少阳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7.瞀瘛:瞀,指视物模糊昏花。

瘛,指手指筋脉拘急抽搐。

多因为火热上扰心神,引动肝风所致。

8.壮火:是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是一种亢奋的病理之火,能消耗正气,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如乌附之类。

9.少火:是指药物饮食气味平易者,是一种生理之火,是保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要的。

? 如参归之类。

10.飧泄 : 本病是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泻出未消化的食品,又称完谷不化的泄泻。

11.外内皆越:喘则肺气消散而内气越,汗出营卫消散而外气越。

最后致使气的耗散。

二、原文阐释1.“进出废则神机化灭,起落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进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起落,则无以生长化珍藏。

《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研究(一)

《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研究(一)

《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研究(一)【摘要】在全面、系统研究《黄帝内经》有关治疗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治疗学理论的内在规律,提出《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是由论治思想、治疗原则、治疗大法、治疗手段、病证论治五个子系统所构成。

文中特别提出,按治疗学理论体系这一思路,对临床各科病证的论治,尚有广阔而深入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治疗学理论,《素问·疏五过论》称之为“治病之道”,《素问·移精变气论》称之为“治之大则”。

《内经》治疗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且至今仍然广泛而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

历代均非常重视《内经》治疗学内容的研究,但都缺乏系统性,更未有对其内容的规律性研究。

笔者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临床应用,发现散见于《内经》各篇的治疗学理论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循着这一线索和思路深入研究,认为《内经》治疗学内容存在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由论治思想、治疗原则、治疗大法、治疗手段、病证论治五个子系统所构成。

1论治思想论治思想,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思维法则。

它是从一切疾病和疾病发展全过程出发,研究在治疗中必须处理的一些关系问题,如治疗与四时气候关系、治疗与地理环境关系、治病时医者与患者的关系等等。

只有正确处理好诸如此类的带普遍性的关系问题,才能在治疗具体病证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治疗方案。

1.1求本论治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治病必求于本。

”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人身阴阳与天地阴阳相通应。

疾病产生的关键,在于人身内部阴阳失调以及人身阴阳与天地阴阳失和,所以,治病始终要抓住阴阳这一根本,去反复探求,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性质,从而施以正确的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求其属”就是“求其本”。

“寒之而热者”,其病本质为阴虚;“热之而寒者”,其病本质为阳虚。

中医考试辅导内经 204 病证

中医考试辅导内经 204 病证

第四单元病证要点一热病治疗大法与饮食宜忌原文: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

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素问·热论》)按语:热病的治疗大法是“各通其脏脉”,以“通”字强调外感热病以祛邪的思想,给邪以出路。

“其未满三日者”说明邪仍在三阳之表,采用汗法,以疏通在表被郁之阳,祛其表邪;“其满三日者”,邪热壅积于三阴之里,施行泄法,以泄其里热,祛除里邪。

至于外感热病的饮食宜忌,主要是禁多食、肉食,以防热遗与病复发。

要点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机原文: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素问·咳论》)要点三行痹、痛痹、着痹的成因原文: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痹论》)按语:痹的发生是风寒湿三邪杂合侵犯人体,与人体内在的逆乱营卫之气相结合,使机体经络阻滞、营卫之气凝涩、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其中行痹是感受痹邪以风为主,临床以痠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痛痹是感受痹邪以寒为主,临床以疼痛剧烈、痛有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着痹是感受痹邪以湿为主,临床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

《内经》:论治背诵内容

《内经》:论治背诵内容

《内经》:论治背诵内容《内经》:论治背诵内容引导语:《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今天为大家整理一下关于《内经》中的论治背诵内容。

论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汤液醪醴论》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素问·标本病传篇》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气有同气。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内经》:诊治背诵内容

《内经》:诊治背诵内容

《内经》:诊治背诵内容《内经》:诊治背诵内容引导语:《黄帝内经》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黄帝内经》中诊治部分的背诵内容。

诊治《素问·脉要精微论》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

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素问·平人气象论》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灵枢·五色》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

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论治
要点一正治法与反治法
原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

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按语:正治法、反治法是《内经》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

从脉与证关系、疾病表象与性质关系相顺相逆而言,顺者为微,逆者为甚;从疾病表象与所选药物的属性关系而言“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逆治法称为正治法,从治法称为反治法。

在临床治疗中,正治法应用较广,如原文列举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燥者濡之,逸者行之,上之下之,开之发之等,是一种常规治法;而反治法则限定较严,原文提出“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是一种变通治法(其中“热因寒用,寒因热用”,程士德《内经讲义》认为当作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可参)。

然而无论正治法还是反治法,都是求本而治,治本之法。

要点二因势利导治则
原文: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根据邪正斗争之盛衰趋势择时治疗
如某些周期性发作性疾病,应在发病前治疗,如本段所云“其盛,可待衰而已”即是。

2.根据邪气性质及所在部位治疗
如本段“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是根据其邪气性质及所在的部位,加以引导,使邪气从最简捷的途径、以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

3.根据正气作用的生理趋势
“气虚宜掣引之”即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