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评价

合集下载

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与评估

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与评估

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与评估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和维护珍贵的自然资源而设立的特定地区。

制定和评估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是确保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探讨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和评估,以及其中涉及的重要因素。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1.1 确定保护目标自然保护区的制定首先需要明确保护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包括保护特定物种、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自然景观等。

保护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科学研究和专家意见,并与相关利益相关者进行广泛的讨论。

1.2 确定保护区范围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应根据保护目标和生态系统的特征来确定。

这可能涉及到区域的地理特征、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关键栖息地等因素的考虑。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因素,以确保保护区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1.3 制定管理措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是确保保护目标实现的关键。

这些措施可能涉及到限制人类活动、设立监测机制、推进科学研究等。

制定管理措施需要综合考虑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确保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评估2.1 生态评估生态评估是评估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评估,可以了解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状况。

生态评估可能包括对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生境状况等的调查和分析。

评估结果可以为规划方案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2.2 社会评估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成功与否还与社会的接受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社会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社会评估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以了解当地居民对保护区的态度和期望。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好地考虑社会因素,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3 经济评估经济评估是评估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经济评估,可以了解规划方案的成本效益和可持续性。

经济评估可能包括对保护区内资源的价值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等。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分配资源和制定政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为了保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特制定本标准。

1申报与评审1.1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1.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程序建立。

1.3申报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且原则上应在该级别建设和管理二年以上。

1.4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1)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2)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4)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地形图、水文地质图、植被图、规划图等图件资料;(5)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录像带、照片集;(6)批准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含林权证、海域使用权属证)等有关资料。

1.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在听取申请晋升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情况汇报和评估意见后,以记名形式投票表决。

经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2/3以上(包括2/3、含委员委托的代表或书面评审意见)表决通过的自然保护区,具备报国务院审批的资格。

2评审指标与赋分2.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保护管理基础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又分为11—12项具体指标。

2.2根据各评审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

2.3评审指标总分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

2.4根据所评审的自然保护区所属类型,评审标准采用三套评审指标:(1)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2)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3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1自然属性(60分)3.1.1典型性(15分)a、属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好代表(15分)b、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c、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d、代表性一般(0分)3.1.2脆弱性(15分)a、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b、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c、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d、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3.1.3多样性(10分)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较>40%(10分)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25—40%(5分)c、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少;物种相对丰度一般,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10—25%(2分)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物种总数的比例<10%(0分)3.1.4稀有性(10分)a、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b、属国内珍稀濒危、残遗类型(5分)c、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d、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3.1.5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内无居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0分)3.2可保护属性(20分)3.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分)b、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分)c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分)d、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0分)3.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3.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3.3保护管理基础(20分)3.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3.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己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3.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特征,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3,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和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上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4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4.1自然属性(60分)4.1.1物种珍稀濒危性(25分)a、主要保护物种为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5分)b、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0分)c、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5分)d、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或虽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确实属于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10分)e、主要保护物种为地方重点保护的特有物种(5分)f、主要保护物种为普遍常见物种(0分)4.1.2物种代表性(10分)a、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世界性代表意义(10分)b、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6分)c、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3分)d、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不具有代表意义(0分)4.1.3种群结构(5分)a、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具有合理的种群结构,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5分)b、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少,但具备繁衍的能力(2分)c、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极少,不具备繁衍的能力,或为偶见种(0分)4.1.4生境重要性(10分)a、世界上唯一或极重要生境(10分)b、国内唯一或极重要生境(6分)c、国内重要生境(3分)d、普通生境(0分)4.1.5生境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6分)c、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0分)4.2可保护属性(20分)4.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8分)b、面积基本能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5分)c、面积尚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2分)d、面积不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0分)4.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4.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4.3保护管理基础(20分)4.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4.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4.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4.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5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5.1自然属性(60分)5.1.1典型性(15分)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15分)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10分)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5分)d、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属国内常见(0分)5.1.2稀有性(20分)a、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20分)b、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15分)c、属全国少有的遗迹(10分)d、在国内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遗迹(0分)5.1.3自然性(15分)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15分)b、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10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破坏,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之遗迹(5分)d、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之遗迹(0分)5.1.4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a、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b、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比较系统而完整,内容较多样(6分)c、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而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主要特征(3分)d、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基本特征(0分)5.2可保护属性(20分)5.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8分)b、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5分)c、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2分)d、面积不能达到遗迹保护的最低需求(0分)5.2.2科学价值(8分)a、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8分)b、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5分)c、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2分)5.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5.3保护管理基础(20分)5.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5.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末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5.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5.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保护第一章: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和意义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和保护物种而设立的一种特殊地域管理形式。

自然保护区是国际上公认的为最有效地保护生物及其栖息地的手段之一。

自然保护区管理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生态发展的重要方案。

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一)自然保护区划设原则:1、物种及生境保护优先:自然保护区需优先考虑保护有较高体积或在当地特殊意义的物种和生境。

2、金字塔保护原则:首先保护最为脆弱的生态环节,从而实现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全面防护。

3、可持续性原则:必须兼顾自然和经济效益,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需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多种功能。

(二)自然保护区规划流程:1、收集资料:确定自然保护区的形态类型,确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等情况。

2、编制保护规划:制定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方案和管理措施等。

3、论证核批:提交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进行论证审核,获得审批后,才能实施。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1、设施建设:包括管理中心、生态保护区、检查站、野外监测控制设备等。

2、生态修复:重点针对破坏性较强的生态环节进行维护和保护,保障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3、野外管理:定期巡视、维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遏制破坏保护区的行为第三章: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一)生态保护措施:1、严禁破坏环境和物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实施多种措施加强对不法行为的管控。

2、生态修复:优化人工、自然修复的方式,促进环节逐渐恢复。

3、模型方法:通过研究模型,以揭示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及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为决策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合理开发和利用:1、农业和林业: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农业化学品使用,从而减轻农业、林业对生态的破坏。

2、旅游业:合理开发旅游,改变传统旅游强调个人享受的现象,改变消费观念,从而逐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发展:合理规划生态红线区域的经济发展,推动生态经济构建。

第四章:自然保护区的问题与建议(一)问题:1、自然保护区划定不合理:自然保护区设定粗糙,范围过大或过小,未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障。

自然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2.3 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
a、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
b、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
c、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
4.6 生态旅游规划 4.6.1 本区生态旅游的原则 4.6.2 规划的指导思想 4.6.3 旅游资源评价 4.6.3.1 旅游优势 4.6.3.2 山地景观 4.6.3.3 水域景观 4.6.3.4 生物景观
4.6.4 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4.6.5 环境容量分析 4.6.6 客源和市场分析 4.6.7 环境质量控制 4.6.8 绿化美化规划 4.6.9 三废处理 4.6.10 旅游项目规划 4.6.11 旅游效益分析
d、 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或总面积 <5000公顷,且不能满足c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 分)
2.2 科学价值(8分)
a、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 研究价值(8分)
b、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 研究价值(5分)
c、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 研究价值(2分)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
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
内物种总数的比例<10%,或高等植物种数<500种,或脊椎
动物种数<100种(0分)
1.4 稀有性(10分)
a、 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 b、 属国内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5分) c、 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 d、 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
可保护属性(20分)
2.1 面积适宜性(8分)
a、 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总 面积>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2000公顷(8分)

自然保护区科学规划工作意见

自然保护区科学规划工作意见

自然保护区科学规划工作意见自然保护区是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科学规划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基础,为实现保护区功能、提高生态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本文就自然保护区科学规划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的重要性科学规划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基础,其目的是明确保护区的定位、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制定保护措施和计划。

科学规划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促进相关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协调。

同时,科学规划还能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能,提升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规划的原则1.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应立足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2.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应注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3.多方参与:科学规划应充分考虑各相关方的意见和需求,促进各方的参与和合作,实现利益的平衡和共赢。

三、科学规划的内容1.保护区定位:明确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定位,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保护、景观保护等。

2.发展目标和方向:制定自然保护区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资源调查和评估:开展自然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工作,明确资源的分布、数量和质量,为科学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4.生态保护和恢复: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方案,包括生态修复、物种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措施。

5.生态旅游开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6.社区参与和管理:鼓励并支持当地社区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发挥社区的智力和力量,实现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民主化和社区化。

四、科学规划的实施1.强化组织管理: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限,加强对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2.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完善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提升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

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方案

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方案

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方案自然保护区是一种特殊的保护地,旨在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自然资源。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保护地球上珍贵的自然遗产。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方案,以期为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一、背景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为了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它们涵盖了各种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珊瑚礁和草原。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以确保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目标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目标是确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保护区范围和边界保护区的范围和边界的确定是规划的基础。

根据保护目标和生态系统的特点,应综合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因素,确保保护区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2. 制定保护措施和管理计划保护措施和管理计划是保护区规划的核心内容。

它们应涵盖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

同时,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3. 促进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保护区的建设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和支持。

规划方案应鼓励社区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同时提供相关培训和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策略为了实现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规划策略:1. 制定合理的保护区分类和管理制度根据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可以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合作管理区等不同等级。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2. 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科学研究和监测是保护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保护区的状况,为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为了保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特制定本标准。

1申报与评审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程序建立。

申报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且原则上应在该级别建设和管理二年以上。

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1)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2)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4)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地形图、水文地质图、植被图、规划图等图件资料;(5)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录像带、照片集;(6)批准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含林权证、海域使用权属证)等有关资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在听取申请晋升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情况汇报和评估意见后,以记名形式投票表决。

经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2/3以上(包括2/3、含委员委托的代表或书面评审意见)表决通过的自然保护区,具备报国务院审批的资格。

2评审指标与赋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保护管理基础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又分为11—12项具体指标。

根据各评审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

评审指标总分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

根据所评审的自然保护区所属类型,评审标准采用三套评审指标:(1)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2)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3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3.1.1典型性(15分)a、属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好代表(15分)b、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c、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d、代表性一般(0分)3.1.2脆弱性(15分)a、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b、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c、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d、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3.1.3多样性(10分)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较>40%(10分)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25—40%(5分)c、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少;物种相对丰度一般,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10—25%(2分)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物种总数的比例<10%(0分)3.1.4稀有性(10分)a、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b、属国内珍稀濒危、残遗类型(5分)c、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d、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3.1.5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内无居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0分)可保护属性(20分)3.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分)b、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分)c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分)d、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0分)3.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3.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3.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3.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己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3.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特征,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3,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和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上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4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4.1.1物种珍稀濒危性(25分)a、主要保护物种为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5分)b、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0分)c、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5分)d、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或虽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确实属于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10分)e、主要保护物种为地方重点保护的特有物种(5分)f、主要保护物种为普遍常见物种(0分)4.1.2物种代表性(10分)a、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世界性代表意义(10分)b、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6分)c、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3分)d、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不具有代表意义(0分)4.1.3种群结构(5分)a、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具有合理的种群结构,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5分)b、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少,但具备繁衍的能力(2分)c、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极少,不具备繁衍的能力,或为偶见种(0分)4.1.4生境重要性(10分)a、世界上唯一或极重要生境(10分)b、国内唯一或极重要生境(6分)c、国内重要生境(3分)d、普通生境(0分)4.1.5生境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6分)c、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0分)可保护属性(20分)4.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8分)b、面积基本能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5分)c、面积尚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2分)d、面积不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0分)4.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4.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4.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4.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4.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4.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5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5.1.1典型性(15分)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15分)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10分)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5分)d、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属国内常见(0分)5.1.2稀有性(20分)a、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20分)b、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15分)c、属全国少有的遗迹(10分)d、在国内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遗迹(0分)5.1.3自然性(15分)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15分)b、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10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破坏,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之遗迹(5分)d、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之遗迹(0分)5.1.4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a、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b、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比较系统而完整,内容较多样(6分)c、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而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主要特征(3分)d、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基本特征(0分)可保护属性(20分)5.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8分)b、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5分)c、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2分)d、面积不能达到遗迹保护的最低需求(0分)5.2.2科学价值(8分)a、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8分)b、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5分)c、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2分)5.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5.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5.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末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5.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5.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自然规划方案

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自然规划方案

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自然规划方案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资源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自然规划方案。

本文将探讨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自然规划方案,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管理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背景和意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是为了保护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自然保护区管理涉及到多个层面,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管理、资源利用和社区参与等。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不仅仅是保护自然环境,更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原则1.生态完整性原则:自然保护区管理应以生态完整性为核心,确保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演化和发展。

2.科学性原则:自然保护区管理应基于科学研究和数据支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

3.可持续性原则:自然保护区管理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平衡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4.参与性原则:自然保护区管理应鼓励社区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形成共识和合作,实现共同管理。

三、1.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规划方案应制定明确的保护目标和保护措施,包括建立保护区域、采取限制开发措施、恢复生态系统等。

同时,应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确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效果。

2.生态系统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应注重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恢复。

自然规划方案应制定适当的生态管理措施,包括恢复植被、防治土壤侵蚀、控制入侵物种等。

同时,应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资源利用自然保护区管理不仅仅是保护,还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规划方案应制定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策略,平衡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

资源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生。

4.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和维护珍稀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而设立的一种地理区域。

规划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旨在保护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并确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本文将探讨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部分: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意义自然保护区规划的目标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功能,恢复自然资源,并提供可持续的人类用途。

规划能够为保护区确定合适的边界,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它还有助于确保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

自然保护区规划有助于保护重要的生物圈区域,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性,以及实现景观级保护。

第二部分: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挑战自然保护区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人为活动、非法狩猎、非法捕捞和生态破坏等。

保护区的管理需要考虑到环境敏感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经济可行性之间的平衡。

管理者需要权衡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冲突,并与当地社区合作,以确保可持续保护和管理。

第三部分: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的策略为了规划和管理自然保护区,一些关键策略应该被采用。

首先,科学研究应该成为基础,为规划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了解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物种的生态需求,可以帮助确定保护区的边界和保护目标。

其次,多方合作是关键。

保护区的管理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社区之间的合作,形成共同理解和行动。

第三,监测和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定期监测和评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管理方针和措施。

最后,公众参与是成功管理的关键。

民众的参与可以增强保护区的认同感,提高社会可接受度,并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对于保护我们的自然遗产、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它帮助我们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并为未来的世代提供可持续的资源。

通过采取适当的规划策略和管理措施,我们可以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并与自然和谐共存。

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是一项不断演变的任务。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与效益评价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与效益评价
正轨 , 将建成标准化 、 规 范化 的 湿 地 自然 保 护 区 。 对 加 强 兴 凯 湖 湿 地 的 生 物 多 样 性 保 护 , 建 立 完 善 的 湿 地 监 测 体
防 R 系, 增强管理机构的保护管理能 力; 开 展 宣传 教 育和 培 训 , 提 高 广 大群 众 的保 护 意 识 , 引 导 社 区 群 众 开 展 生 态农 业 、
是建设 3 5 0 0 n 的培 训 中 心 . 结 合 兴 凯 湖 的生 态 旅
游 进 行 各 种 层 次 的 培 训 教 育 活 动 在 认 真 贯 彻 国 家 有关法律 、 法 规 和 政策 的前 提 下 . 恢 复 和 保 护 湿 地 生 态系统 . 保 持 其 景 观 的完 整 性 . 最 大 限 度 的 发 挥 湿 地
促 进 区域 经 济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基 本 建成 生物 多样 性 丰 富 , 生 态 系统 良性 循 环 , 管理科 学高效 护 生 态旅 游 等 环 保 项 目 ,

的 国 际重 要 湿 地 和 国 家重 点 野 外培 训 基 地 。
林 关 键 词 : 兴凯湖 ; 可研 ; 效 益 评 价 眦 中图 分 类 号 : s 7 5 9 9 2 科 n 湿 地是重要 的国土资源和 技 _
2 . 1 . 1 保 护 管理 站 、 点建设
根 据 项 目区所 辖 范 围
的 自然 条 件 、 资源状 况、 保 护对象 、 周 围 社 区 经 济 条 件的具体情况 . 本着有利于保护管理 . 有 利 于发 挥 项 目区 的 生 态 效 益 、 社会效益并兼顾经济效益 . 分 别 在
白泡子 、 湖 西 和 西 岗各 改 建 保 护 管 理 站 . 每站 改 建 面

环境影响评价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地理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地理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地理应用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自然景观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然而,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需要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以确保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环境影响评价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地理应用。

首先,环境影响评价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地理应用可以帮助确定合适的保护区边界。

通过评估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确定保护区的边界,以确保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目标物种和生态系统。

例如,在评估某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时,可以考虑到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水资源利用和污染情况等因素,从而确定保护区的边界。

其次,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帮助评估不同规划方案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在制定保护区规划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的管理方案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选择最佳的方案。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评估不同规划方案对水、土壤、空气质量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目标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此外,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帮助预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风险。

在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评估这些风险的潜在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例如,对于自然灾害风险较高的地区,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建设防洪设施或采取土地治理措施,以减轻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最后,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促进保护区规划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需要与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评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保护区的潜在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协调措施。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方案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方案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方案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自然资源而设立的特定地区。

它们扮演着保护珍稀物种、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压力的增加,自然保护区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区规划是确保保护区能够实现其目标的基础。

它需要考虑到保护区的生态特征、物种分布、生境类型、地理条件等因素,并结合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

通过规划,可以确保保护区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且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二、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原则1. 生态完整性原则:保护区规划应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这意味着要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维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并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生态系统退化。

2. 区域连通性原则:保护区规划应考虑到保护区与周边地区的连通性。

这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廊道、生态纽带等方式来实现,以促进物种迁移和基因流动,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3. 可持续利用原则:保护区规划应兼顾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这意味着要在保护区内开展合理的经济活动,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计需求,并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经济支持。

4. 社区参与原则:保护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需求和意见。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合作和参与,可以增加他们对保护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挑战1. 人类活动压力: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压力不断增加,包括非法狩猎、非法采伐、非法捕捞等。

这些活动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需要加强执法和监管。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不容忽视。

气候变暖导致物种分布范围的改变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加。

保护区管理需要适应气候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其影响。

3. 资金和人力不足: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包括巡护、监测、科研等方面。

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及方法

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及方法

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及方法摘要: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及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并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破坏。

预防原则。

评价工作要在项目实施前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环境影响,并采取措施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

综合性原则。

评价过程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环境风险和效益,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项目建设的益处最大化,同时也最大程度减少环境损害。

科学性原则。

评价过程需要根据科学数据和方法进行分析,进行科学判断和预测。

可行性原则。

评价过程要考虑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确保方案具有可行性。

方法包括:环境基线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环境管理计划编制和监测、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和效果评价等。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评价原则;评价方法;措施在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是一把双刃剑。

适当的开发可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开发。

盲目开发会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协调开发和保护的有效措施。

具体来说,要认识到当前自然保护区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把握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借鉴突出案例,建立生态系统检测机制,科学划分管理区域,科学可持续地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确保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1 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以保证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确保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维护和改善。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1全面性原则即评价应考虑项目对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影响,包括对生态系统、空气、水环境、土地利用、景观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准确。

一是在项目策划和设计阶段,应全面评估项目对自然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包括土地、水资源、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等方面,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其它
(7)贵单位认为规划建设对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的压力是否可以接受?
□可以□不可以□不清楚
(8)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贵单位认为应注意或做好哪些问题?(可多选)
□严格做好大气、水污染物、噪声达标排放工作
□严格做好草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严格做好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
□其它:
(9)贵单位认为规划实施对当地居民生活影响如何?
为使草海生态旅游规划能充分吸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环评的作用,请您根据上述信息和了解的情况,对以下问题进行回答:
(1)贵单位是否了解本本旅游规划?
□了解□基本了解□不了解
(2)贵单位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本本规划的?
□电视□报纸□公示公告□听说
(3)贵单位认为目前所在地的环境质量如何?
空气质量
草海是一个完整、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特有的高原鹤类——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典型性、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气候的特殊性都具有明显的代表意义,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被列为一级重要湿地,为了保证《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实施与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有关环境管理的规定,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托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为该规划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改善□恶化□无影响□不清楚
(10)贵单位认为规划实施对发展地方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有利□无影响□不利
(11)规划的实施如果需要征用贵单位的土地、房屋等,您能否接受?
□能接受□不能接受□不关心
(12)从环保角度出发,贵单位对规划实施建设持何种态度?

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
$number {01}
目 录
• 引言 • 自然保护区规划原则 • 自然保护区分类与分区 • 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与评价 • 自然保护区管理措施 •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运营 • 案例分析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而划 定的特别保护区域。
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 保护生态环境而受到损失的地 区和个人进行补偿,以平衡经 济利益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制定补偿标准和方案
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 况,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和方 案,确保补偿的公平性和合理
性。
加强监管和评估
加强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监管和 评估,确保补偿资金的有效使
济收入。
02
自然保护区规划原则
保护优先原则
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规划过程中,应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放在首位,避免过度开 发和破坏。
划定核心区和缓冲区
根据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生态敏感性,合理划定核心区和缓冲区,对核心区实行 严格的保护措施,限制或禁止人类活动。
可持续利用原则
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2
开展科学研究,深入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生 态过程,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3
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 和实时性,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宣传教育活动开展
01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 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自 然保护区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
02
通过媒体、展览、讲座 等方式普及自然保护区 知识,让公众了解保护 区的价值和重要性。
缓冲区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逐渐加剧,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存发展,规划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成为必要之举。

一、自然保护区的意义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珍贵的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和其它自然资源而划定的特定地域,由国家法律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是维持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环境保护、实现动植物多样性等目标的重要举措,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规划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加快,原始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面临不断威胁。

规划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和恢复各种生态系统功能,减缓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珍贵植物、动物群落,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规划和管理自然保护区能够促进旅游业发展。

自然保护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文化底蕴,成为旅游者喜爱的目的地。

通过规划和管理,可以增强自然保护区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使得当地居民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最后,规划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对尝试通过保护野生动植物来维持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扩张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生活和栖息地施压。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不仅保护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也有助于防止全球生态平衡被破坏。

从而,全球生态平衡得以得到持续地发展和维护。

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保护区的规划,是指根据保护区的自然特点和管理要求,进行保护区内不同利用方式的协调平衡,从而实现保护和利用的统一。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的目标是实现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原则:一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这是规划的首要原则,即要保护和优化生态系统,维护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使之达到生态稳定和动态平衡。

二是体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的规划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避免增加利润的代价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破坏。

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摘要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定地区。

本文档旨在制定自然保护区规划,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可持续发展。

引言自然保护区规划是确保自然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手段。

自然保护区规划旨在解决自然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平衡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目标1.保护自然资源:通过规划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管理策略,确保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包括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

2.提升生物多样性:通过自然保护区规划,维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促进物种的繁衍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3.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规划步骤1.评估现状: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特点、现有资源和受威胁程度。

通过科学调查和数据分析,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物种多样性。

2.制定保护目标:根据现有情况和需求,制定可行和有效的保护目标。

确保目标与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法规和政策相一致。

3.设定管理措施:制定适当的管理措施来实现保护目标,包括资源利用控制、物种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

4.规划边界和用途: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并对不同区域的用途进行规划,平衡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5.制定实施计划: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资源需求、时间安排和责任分工等,确保规划的顺利执行和监督。

6.宣传与合作:通过宣传和合作,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结论自然保护区规划是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边界划定和管理策略,可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应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合作性,共同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确保后代能够继续享受自然的美妙与丰富。

以上是一份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文档,总字数为298字,如果需要满足800字以上的要求,可以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扩充,并添加更多具体细节和案例分析。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规定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规定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规定1. 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办法。

其中,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是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规定旨在规范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以便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准确的监测和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障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环境监测目标与内容2.1 目标生态环境监测的目标是全面了解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时掌握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

2.2 内容•地质地貌状况监测:对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进行监测,包括地形地貌特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等,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背景。

•水体监测: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水体进行监测,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以了解水质状况、水量变化等重要指标。

•生物多样性调查: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等情况。

•气象气候监测:对自然保护区的气象气候进行监测,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力等指标,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对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包括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湿地面积等指标,以了解土地利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3. 生态环境评估方法与标准3.1 评估方法生态环境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式。

•定性评估: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相关标准,通过专家评估和综合评价,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定性评价,以判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定量评估: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运用统计学和数理模型等方法,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定量评估,以得出具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3.2 评估标准生态环境评估的标准应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包括生态环境基准、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生态环境风险等级等。

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与评估

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与评估

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与评估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定地区。

在全球范围内,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已经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然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方案的制定和评估过程并不简单,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如生态学、社会经济和政策等。

本文将探讨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与评估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工具。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1.1 生态学调查与评估在制定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之前,必须进行生态学调查与评估。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物种组成和生态系统功能。

通过对植被、土壤、水质等方面的调查,可以确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多样性水平。

此外,还需要评估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气候调节等。

1.2 社会经济调查与评估除了生态学调查与评估,还需要进行社会经济调查与评估。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了解自然保护区周边社会经济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和调查,可以了解他们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态度和需求。

此外,还需要评估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如旅游收入、水资源利用和气候调节等。

1.3 制定保护目标和管理措施在进行生态学和社会经济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可以制定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和管理措施。

保护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包括物种保护、生境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等。

管理措施应该科学合理,包括限制开发、禁止狩猎和加强监测等。

此外,还应考虑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如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等。

二、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评估2.1 生态效益评估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评估应该包括生态效益评估。

生态效益评估的目的是评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

通过对植被恢复、物种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的评估,可以确定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生态效益。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指标和模型,如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系统评估模型等。

2.2 社会经济效益评估除了生态效益评估,还需要进行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九章效益评价
• 9.1 效益评估 • 9.2 生态效益 • 9.3 社会效益 • 9.4 经济效益 • 9.5 总体评价与展望
• 主要附表 • 1、自然保护区现状统计表 • 2、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及利用结构 • 现状表 • 3、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 • 4、自然保护区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 • 5、自然保护区建设设备清单 • 6、自然保护区建设投资概算与安排表
• 1.3 多样性(10分)


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
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
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40%,或高等植物种数>2000
种,或脊椎动物种数>300种(10分)

b、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
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
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 (0分)

• 2 可保护属性(20分)

• 2.1 面积适宜性(8分)

• a、 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总 面积>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2000公顷(8分)
• b、 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总面积10000-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1000公 顷(5分)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评价
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 内容(章节) l、项目概况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市场分析、预测 4、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论证 5、项目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6、项目外部配套建设
7、环境保护 8、劳动保护与卫生 9、消防 10、节能、节水 ll、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12、国民经济、项目财务评价 13、项目建设周期及工程进度安排 14、结论 15、项目建设附件、附图
和土地权属纠纷,最近一年管理工作年度考核 等级为“一般”及以上等级;
• ③ 评审分值>60。 • 3、县(市)级自然保护区 • ① 面积3万亩以上,无林权和土地权属纠纷; • ⑦ 评审分值>40 • 4、自然保护小区 • ① 面积2000亩以上; • ② 保存较好的天然林生态系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 3、 工艺流程图
• 4、 主要车间(单项工程)布置方案简图
• 5、 其它
•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大纲
• 前言 • 第一章 总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规划依据 • 1.3 规划的指导 • 1.4 规划期限
• 第二章 基本概况及现状评价 • 2.l 基本情况 • 2.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 2.1.2 自然条件 • 2.1.2.1 地质地貌 • 2.1.2.2 气候 • 2.1.2.3 土壤 • 2.1.2.4 水文 • 2.1.3 社会经济状况 • 2.1.3.1 行政区域 • 2.1.3.2 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b、 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 c、 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 d、 代表性一般(0分) 1.2 脆弱性(15分) a、 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
b、 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 c、 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 )
d、 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
度等。
• 二、条件 • 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①面积15万亩以上;
• • ②已建省级保护区3年以上,无林权和
土地权属纠纷,近两年管理工作年度考 核等级均为“好”及以上等级;
• • ③评审分值>80。
• 2、省级自然保护区 • ① 面积l 0万亩以上; • ② 已建县(市)级自然保护区2年以上,无林权
c、 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
d、 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
• 1.5 自然性(10分) • 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
内无居民(10) 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
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
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 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
• 3、保护管理基础
• ① 建区状况(6分) 一 是否已建保护区,级别

如何;
• ② 基础工作〔6分〕一 科学考察、本底资源

掌握和总体规划等完成情况;
• ③ 管理条件(8分)一管理所需的工作、生活用房、 供水、供电设施、道路、交通工具、通讯设施、仪
器设备等基础设施状况,管理机构是否健全。专业
技术人员在管理人员中所占比例,运转经费保障程
• (七) 技术方案、总平面布置方案比选说明
• (八) 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产品市场

调查报告
• (九) 引进技术的考察报告、设备分交协议
• (十) 利用外资项目各类协议文件
• (十一) 其它
• 除以上外,附图包括:
• 1、 建设地址地形或位置图(注有等高线)
• 2、 总平面布置方案(注有标高)
• 2.1.4.1 历史沿革
• 2.1.4.2 法律地位
• 2.2 现状评价 • 2.2.1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 2.2.2 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 • 2.2.3 保护区经济评价 • 2.2.4 保护价值 • 2.2.5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 第三章 总体布局 • 3.1 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 • 3.1.1 保护区性质 • 3.1.2 保护对象 • 3.1.3 保护区类型 • 3.2 规划目标 • 3.2.1 总体目标 • 3.2.2 近期目标 • 3.2.3 中期目标
• 4.6 生态旅游规划 • 4.6.1 本区生态旅游的原则 • 4.6.2 规划的指导思想 • 4.6.3 旅游资源评价 • 4.6.3.1 旅游优势 • 4.6.3.2 山地景观 • 4.6.3.3 水域景观 • 4.6.3.4 生物景观
• 4.6.4 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 4.6.5 环境容量分析 • 4.6.6 客源和市场分析 • 4.6.7 环境质量控制 • 4.6.8 绿化美化规划 • 4.6.9 三废处理 • 4.6.10 旅游项目规划 • 4.6.11 旅游效益分析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
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
内物种总数的比例<10%,或高等植物种数<500种,或脊椎
动物种数<100种(0分)
• 1.4 稀有性(10分) • a、 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
b、 属国内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5分)
• 3.2.4 远期目标
• 3.3 保护区功能区划
• 3.3.1 区划原则
• 3.3.2 区别依据
• 3.3.3 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

实验区)
• 3.4 总体布局
• 第四章 规划内容 • 4.l 保护管理规划 • 4.1.1 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 4.1.2 保护措施 • 4.1.3 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 4.l.4 防火规划 • 4.1.5 保护方式 • 4.1.6 病虫害防治规划
• 第六章投资概算 • • 第七章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 7.1 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 7.2 组织机构 • 7.3 人员编制 • 7.4 组织机构的任务、作用和职能
• 第八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 8.1 政策保证 • 8.2 组织保证 • 8.3 资金保证 • 8.4 人才保证 • 8.5 管理保证 •
• 4.4 基础设施规划 • 4.4.1 局、站址规划 • 4.4.2 界碑、桩和指示牌规划 • 4.4.3 道路建设规划 • 4.4.4 供电与通讯规划 • 4.4.5 生活设施规划
• 4.5 社区共管规划 • 4.5.1 社区共管的原则和目标 • 4.5.2 社区共管规划 • 4.5.3 团组织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 • 4.5.4 人口控制和社区建设
主要附图
• 1、 自然保护区位置图 • 2、 自然保护区植被图(5一10万比例尺) • 3、 自然保护区动物分布图(5一10万比例尺) • 4、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5—10万比例尺) • 5、 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规划图(5—10万比例尺)
• 主要附件
• 1、 本底资源调查报告 • 2、 建立及规范保护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 3、 保护区动植物名录(标明保护等级、多度、频度等) • 4、 总体规划专家评审意见
• 4.7 多种经营规划 • 4.7.1 多种经营活动的原则 • 4.7.2 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 • 4.7.3 多种经营项目和生产规模 • 4.7.4 多种经营项目效益分析
• 第五章重点建设工程
• 5.1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 5.2 科研设施和监测工程 • 5.3 宣传教育和培训工程 • 5.4 生态旅游设施工程 • 5.5 多种经营设施工程
• c、 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总面积 5000-1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1000公顷;或总面 积>2000公顷,核心区面积>600公顷的以岛屿状自然 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2分)
• d、 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或总面积 <5000公顷,且不能满足c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 分)
建立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和条件

• 一、评审标准
• 1、自然属性
• ①典型性(15分)--对生物地理区的代表程度

和物种在区系和分类学上的代表意义
• ②脆弱性(15分)一地理分布狭窄,易受破坏,
•பைடு நூலகம்
且不易恢复的程度。
• ③多样性(10分)—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类型

和保护物种的丰富程度。
• ④ 稀有性(10分)—物种的珍稀濒危程度。
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25%-40%,或高等植物种数
达1001-2000种,或脊椎动物种数达201-300种(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