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三)
分类: 音乐艺术 举报
1. 四大徽班 一般认为我国京剧的产生是源于所谓"四大徽班"的进京,指的是为了庆贺乾隆皇帝80大寿有关方面将"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个原来在南方演唱"徽调"的班社调进北京,才使后来发展成为京剧。实际上这"四大徽班"并不是同时进京的,最早进京的是"三庆",后来是"四喜"等。当时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都是同属"皮黄腔"类的地方戏曲,而且两种戏曲的艺人还可能同在一个班社中。如曾对早期京剧形成作出很大贡献的著名演员余三胜原来就是工汉调的。当然,这些班社的进京确实有助于"徽、汉"两调在京的合流,最终至清道光年间真正形成为"京剧"。而这四个班社,后来实际上也就成为早期京剧的重要班社。
7.富连成班 中国20世纪以来规模最大、为时最长、贡献最突出的,培养年轻京剧人才的"科班"。由叶春善于1904年在北京创办,聘萧长华、苏雨卿等著名演员为教师。先后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7科各式行当的演员共600多名。其中如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谭富英、马富禄、叶盛兰、高盛麟、裘盛戎、袁世海、江世玉、谭元寿等均成为炙声菊坛的著名演员。该班至1944年停办。
4.成兆才 清末民国初年我国北方评剧第一代代表性著名艺人。早年主要是习唱北方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后积极从事将其进行戏剧化的改造,并在河北唐山地区建立其演艺的基业(当时称为"唐山落子")。除了舞台的演出外,他还全力投入有关剧本的改编和创作,曾为我国评剧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一批新剧目。
中西音史知识点总结
中西音史知识点总结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的音乐发展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特色。
本文将从古代音乐开始,概括性地介绍中西音史的知识点,并分析其发展轨迹和影响。
古代音乐古代音乐起源于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古希腊。
在古埃及,音乐常常与宗教仪式相结合,古希腊音乐则致力于理论探讨和实践演奏。
在古印度,音乐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宗教和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西音乐的碰撞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和西方的音乐开始产生交流与影响。
如唐代的燕乐、明清时期的西洋音乐传入等等,中西音乐的碰撞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更为广阔的视野。
中世纪音乐中世纪的教会音乐(plainchant)是基督教音乐的标志,它是阿根廷音乐之父格拉鲁斯的重要基础。
古巴维拉的音乐理论工作对中世纪音乐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此外,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也是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鲁德诺音乐(troubadour music)和七音旋律(Arsnova)等。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中西音乐史上的关键时期。
在西方,巴黎音乐学派和荷兰音乐学派等草创性的音乐学派迅速崛起,使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中国,明清时期的音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广东音乐、苏州音乐等,成为古典音乐的代表。
巴洛克音乐巴洛克音乐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大时期,其代表人物包括巴赫、亨德尔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中国,中西音乐的融合开始变得更加频繁,东西方音乐元素交融,创造了更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
古典音乐古典音乐的诞生标志着音乐的规范化和体系化。
西方音乐的古典时期主要代表作家有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等,他们的音乐风格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古典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如清代的南音、北音等。
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体情感与情感表达,是音乐史上的一大流派。
西方的柴可夫斯基、肖邦等人物都为浪漫主义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民族音乐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有了更加明显的特色,如黄河大合唱、二泉映月等作品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古希腊公元前9-前8世纪,盲诗人荷马汇集整理伊里亚特、奥德赛这两部最早大型史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包括音乐生活;2.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的酒神颂;在祭祀酒神活动中,人们化妆在阿夫洛斯管乐声中载歌载舞;后逐步演化成悲剧表演,在后来发展中,悲剧内容扩展到希腊神话中的其他悲剧人物和事件,保留了合唱、舞蹈等形式;17世纪西方歌剧的产生,以及19世纪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受到古希腊戏剧的影响;3.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人称为和谐论,古希腊的音乐理论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可以最好的说明宇宙现象;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4.圣咏: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格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中期开始使用于基督教罗马教会仪式,以着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5.两种常规:蒙特威尔第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常规”,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在音乐创作中,这两种常规应该是并用的;6.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主调和声织体;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这种织体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音部和高音部,它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做通奏低音;作曲家只写出两个声部,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需要由演奏者即席演奏,作曲家通常在低音的上方、下方或旁边标记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来对每个和弦加以指示,所以,通奏低音也叫数字低音;7.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剧词都需要唱,还需要器乐伴奏;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在歌剧中,音乐需要和美术、文学、戏剧和舞蹈等其他姐妹艺术相融合;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13世纪法国游吟诗人的田园剧,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歌剧的最直接的来源是16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宫廷的幕间剧;第一部歌剧的产生是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活动直接有关的;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是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尤丽迪茜;它与1600年10月6日上演;8.25.清唱剧:是巴洛克早期产生于意大利的大型声乐体裁;通常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组成,他有一个叙述故事的人,更强调合唱,并且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合唱很重要,大部分清唱剧是宗教内容;9.26.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它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与合唱组成;即可用宗教题材,也可用世俗题材;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型的,独唱的康塔塔;另一类是大型的,除独唱,还有合唱和管弦乐队伴奏;10.27.受难乐:是用音乐表现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体裁;公元5世纪到14世纪后半叶,群众开始用单声部齐唱来代表;这种由单声部的圣咏构成的受难乐也叫做“素歌受难乐”;第二个阶段,复调手法大约从15世纪被运用;1650年以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受难清唱剧”阶段,在德国出现了一种清唱剧式的新型受难乐;巴赫代表,把受难乐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顶点; 11.博洛尼亚乐派: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北部器乐的创作和表演非常兴盛,博洛尼亚是这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中心,以弦乐为主的独奏、合奏艺术;代表维塔利和科雷利;12.奏鸣曲:在巴罗克早期只是泛指器乐作品,1660年后来,作曲家们开始把奏鸣曲分为教堂和室内奏鸣曲;教堂奏鸣曲是在教堂演奏的,它一般有四个乐章,速度按“慢——快——慢——快”的顺序排列;音乐表现比较严肃、内在;;13.协奏曲:在16世纪是指独唱与合唱、特别是人声与器乐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行演唱和演奏的作品,到了17世纪,指近代独奏者或乐队之间的协奏;14.喜歌剧:18世纪的20~30年代,欧洲各国出现了一种新型歌剧,歌剧内容不再是神话或历史的英雄,而表现着日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唱词使用各国的民族语言,意大利喜歌剧延用清宣叙调的传统形式,而法国英国,德国的歌剧都直接以本国语言进行对白;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他是一个幕间剧,1733年首演于那不勒斯;剧情生动有趣;15.交响曲:这种体裁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序曲“快——慢——快”独立为三个乐章成为交响曲;前古典时期与巴罗克时期一样,管弦乐队的乐器配置并不固定,到18世纪60~80年代海顿的乐队也不到30人,但突出的进展在于管乐已成乐队的必备乐器;由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组,依旧是主要乐器声部,羽管键琴弹奏通奏低音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减弱直至取消;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萨马尔蒂尼,德国、奥地利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早期的维也纳的作曲家;16.曼海姆乐派:斯塔米茨的特点:管弦乐队造成音色多变的声浪并给人以流动音响的快感,挖掘出管弦乐队丰富的控制力度的能力以及突强的运用,插入一个小步舞曲乐章,逐步完善乐队编制;北德乐派如CPE巴赫他们都为交响曲发展作出了贡献;17.特性小曲:一些曲子定名为即兴曲或音乐瞬间是出版商的主意;特点:强调无准备的、突然而来又瞬间即逝的灵感,每曲结构不同,简单自由,旋律如歌;肖邦李斯特舒曼等的同类作品都受到他的影响;。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2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2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1、三分损益法“第三利润和损失”是指将一根声管分成三部分,“损失”是指“减少”(即从三部分中减少一部分),而“效益”是指“增加”(即增加三分之一),即以一定长度的声管为标准,将其减少三分之一,形成下一根法管,然后把它自身长度的三分之一加到新的法律管上,一个新的法律管就诞生了。
这样一来,一个损失和一个利益将产生十二条法律。
2.郑维之音它是周代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民歌的泛称,其在后来影响极大,士大夫们常贬义地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3、鼓吹乐表演形式:秦汉时期得名并发展。
这是一个主要由鼓、打击乐器和歌唱组成的器乐合奏。
(1)黄门鼓吹(黄帝宴乐群臣,列鼓吹于殿廷,乐器用箫、笳等。
(2)骑吹(车驾从行,在马上吹奏,乐器亦用箫、笳)(3)横吹(军中马上吹奏,乐器用鼓、角)(4)短箫铙歌(军队凯旋时奏于殿廷、社庙)4、相和歌与相和大曲香河歌:最早见于汉朝。
这是一首无伴奏的民歌,通常由一个人唱,由几个人混合。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丝竹伴奏,即“丝竹交融”。
(丝竹乐器:琴、筝、筝、琵琶、笛、笙)和歌手们敲打节日鼓来统一节奏。
香河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舞蹈、器乐相结合,形成了“大曲”。
香河大曲:亦称大曲,后人称之为“汉大曲”,是香河宋发展的最高形式。
5.清尚松又叫清商乐,简称清商、清乐,是在南朝乐府中新兴起的歌曲及歌舞曲,主要是江南吴歌,楚荆西声。
简称“吴声歌和西曲歌”。
其中,吴圣歌中常用的乐器有气、琵琶、竖琴、笙、筝等还有的器乐曲,一般根据歌曲及歌舞曲加以改编,称为”但曲”。
6、《声无哀乐论》这是他写的一部音乐美学作品。
它的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们的情感。
我相信音乐可以打动人们,音乐可以引起人们的悲伤和音乐,但并不是音乐本身表现出任何悲伤和音乐。
7.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和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二)
即引子、头板(4/4)或二板慢、拷拍(1/4) 、三拍(1/4或2/4),运用"催"的旋律发展手法,可多次反复演奏。
汉吹:用于丧事,代表曲目有《朝阳》、《骂玉郎》、《欧天歌》等;
大牌子曲:用于婚、丧事,代表曲目有《一条龙》、《一枝花》、《雁儿落》等;
小牌子曲:用于婚、丧事,代表曲目有《海青歌》、《万年欢》、《哭皇天》等;
水曲:用于婚、丧事,代表曲目有《八条龙》、《太平春》等。
20、隔 凡 我国民间音乐术语,俗称"凡忘工",民间移宫变调手法之一。即将原旋律的"角"音在演奏时变换为"清角"音,使旋律的片段或全曲达到下五度移宫,与借字手法中的单借相同。
21、移调指法变奏 民间叫"翻调",鼓吹乐中"一曲多变"常用手法之一。移调指法变奏即将同一首乐曲在管子(或笛、或唢呐)上应用不同的指法演奏,它不是单纯的音高移位演奏,而是在移位和指法变换的同时,根据乐器性能和音域特点使乐曲旋律相应地进行变化,发挥乐器的不同音高和演奏技巧来丰富乐曲的表现能力,形成乐曲在演奏上不同特点和变化,同时,达到改变调式、调性的目的。往往一首乐曲可以翻四、五个调演奏,但对比最明显的是宫音相距四、五度的翻调演奏。如《小二番》,用正宫调演奏时,第3孔作do(宫=A);改用上字调演奏时,第6孔作do(宫=D)。
11、福建南音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或综合性乐类)乐种。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流传于福建省的泉州、晋江、厦门等市区,随着华人迁徙又传至台、港、澳省区,以及南洋群岛诸国的华侨聚集地。福建南音乐队编制分上四管、下四管。上四管主要用箫(或笛)、琵琶。三弦、二弦、拍板5件乐器;下四管主要用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以及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碰铃)、扁鼓等10件乐器。
中音史 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音乐史
名词解释
1、昆山腔:也叫“昆腔”“昆曲”“昆剧”等,是明代产生的四
大声腔之一。
最初是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后经魏良辅吸收诸多腔调音乐和“北曲”唱法,并同云适等人研究,改创成了婉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的“昆腔”
2、三分损益法:是在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对乐律学
所提出的理论,这也是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是指把一个音管分为三份,“损减益加”,以此延续产生十二律。
3、八音:由于乐器种类增多。
八音即是一个对乐器分类的方法,
它按照乐器制作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也叫“八音分类法”。
后来“八音”成为中国古代各朝代对各类乐器的总称。
4、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指在十二律中,六个单数的伴音“律”
和六个双数的伴音“吕”的总称。
5、南戏:是我国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它源于北宋永嘉一带以民歌、曲子为基础的“永嘉杂剧”。
后又吸收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各种戏曲形式,最终形成了南戏。
中外音乐史1精讲
一、名词解释(共120分)1.骨笛:2.《诗经》:3.交响诗:4.沈心工:5.康塔塔:6.登州文会馆:7.《魏氏乐谱》:8.新艺术:9.印象乐派:10.歌舞戏:11.南北合套:12.雅乐:13.清唱剧:14.鼓词:15.聂耳:16.强力集团:17.奥尔加农:18.十二音作曲技法:19.两种常规:20.乱弹:21.新古典主义:22.《思乡曲》:23.喜歌剧:24.格里高利圣咏:25.通奏低音:26.礼乐制度:27.《森吉德玛》:28.鼓子词:29.弹词:30.法国歌谣曲:31.国立音乐院:32.《牧童短笛》:33.真实主义歌剧:34.博洛尼亚乐派:35.大司乐:36.梨园:37.国乐改进社:38.民族主义:39.经文歌:40.法国大歌剧:二、判断题(共40分)1.老子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义者,他主张“道法自然”。
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2.《溪山琴况》一书是由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
它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美学专著,是古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它对琴乐表演艺术作了相当细致而深入的论述与归纳。
3.大同乐会于192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致力于传统乐器的继承和改良,开始探索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建,组成了一个有32人编制的民族乐队,基本上分为吹、弹、拉、打四组。
4.赵元任的作品主要是独唱歌曲和合唱歌曲,其中最著名的合唱歌曲是《海韵》等。
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国民族化创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
词作者是刘半农。
5.中国的多声部合唱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李叔同的三部合唱《春游》。
6.夏商时期的乐舞反映了私有制确立以后音乐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
《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
《大武》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7.王光祈是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是亚洲第一位在比较音乐学领域进行研究与著述的人。
中外音乐史参考答案1
一、名词解释(共120分)1.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的,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2.《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
3.交响诗:单乐章的标题管弦乐曲,强调音乐与文学戏剧等姊妹艺术的结合。
由李斯特首创。
4.沈心工:音乐教育家。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曾编写了大量的乐歌作品,如《男儿第一志气高》等。
他的作品大多是为儿童所写,能够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合得较好,很容易上口。
5.康塔塔:是17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另一种声乐体裁。
以抒情性或戏剧性叙事诗为基础,比清唱剧短且通俗,由宣叙调、咏叹调和重唱等段落组成,有乐队伴奏,内容分为宗教性的和世俗的两类。
6.登州文会馆:自1876年至1904年,为我国培育了大批高等知识人才,由此成为我国近代第一所教会大学,狄考文任“监督”。
至20世纪初,我国新式学堂普遍设立之时,“文会馆”培养的人才纷纷脱颖而出。
7.《魏氏乐谱》:明末崇祯年间,有一位宫廷乐师叫魏双侯,他在日本传下了200多首歌曲,曾风行一时,被称为“明乐”。
魏双侯的四世孙魏皓将其中的50首编成歌集,命名为《魏氏乐谱》,于明和五年出版。
这些歌曲的词多数取自《诗经》、《汉乐府》和唐诗、宋词等,是南宋以前宫廷音乐代代相传的历史遗留。
8.新艺术:14世纪以法国、意大利为中心的复调音乐创作时期。
是复调音乐由中世纪向文艺复兴的过度,新艺术之“新”是相对于“旧”的被称为“古艺术”的13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的音乐而言的。
9.印象派音乐:形成与19世纪末在创作上受到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用全新的创作手法体现瞬间的感性生命特征是连接西方古典音乐和20世纪西方现代派音乐的桥梁,代表人物德彪西、拉威尔等。
中国音乐史 名词解释
相和歌: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以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和笙、笛等乐器伴奏为主。
它是从民间收集而在汉代宫廷发展,已不是一般的民歌,而成为艺术性较高的歌曲形式。
清商乐:也叫清商曲,简称清商、清乐,东晋南北朝间,由北方和南方民间音乐的融合,但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坐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在室内表演,一般3~12人用丝竹乐伴奏,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
立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在室外表演,通常用64~180人不等,用锣、鼓等乐器伴奏,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恢弘。
大曲:又叫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参军戏:是一种讽刺、滑稽性的歌舞表演,它继承了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歌舞杂戏等发展而来。
参军戏有苍鹘和参军两个角色,参军戏一词也由一特定剧目,转化为一剧种的名称了。
参军戏的唱腔一般选用当时流行的民歌、曲子或大曲的片段,它已经具有某些后世戏曲的特征了。
说唱:形成于隋唐时期,是一种有说有唱的艺术,其歌唱部分常是一种叙事歌曲,其说话部分或用散文,或用四六文体。
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陶真: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金、元。
它流行于农村,在南宋首都演出陶真的人大多是“路岐人”,且多为“瞽者”,其唱词与题材比较通俗,多是七字句,音乐上大概是上下句反复吟唱。
陶真到明清时还很流行。
鼓子词:宋代一种由散文的讲说和曲调轮流相间,反复说唱的体裁。
它以唱为主,其原始形式以鼓为伴奏,故称谓“鼓子词”,后加上管弦乐器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每段唱词之前有“奉劳歌伴,再和前声”的套话。
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熙宁、元丰、元祐年间,是宋代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
中外音乐史大一知识点下载
中外音乐史大一知识点下载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享受美感。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音乐史的基本知识对于学习音乐和欣赏音乐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外音乐史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并提供相关的下载资源,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中外音乐史概述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发展轨迹。
中外音乐史主要包括古代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现代音乐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二、中外音乐史知识点1.古代音乐古代音乐是指中国古代音乐和世界各地的古代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以雅乐、颂乐、箫韶为代表,具有浓厚的礼乐性质。
世界各地的古代音乐则有古埃及音乐、古希腊音乐等,以古埃及的法老乐队和古希腊的古典音乐为代表。
2.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音乐是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之间的音乐时期,主要包括教会音乐和世俗音乐。
教会音乐以教会圣歌和宗教曲调为主,如格里高利圣咏。
世俗音乐则包括行吟诗、歌谣等形式,具有乐舞的特点。
3.文艺复兴音乐文艺复兴音乐是指公元15世纪到17世纪初的音乐时期,以人文主义思潮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为特点。
文艺复兴音乐注重对人声和乐器声音质感的追求,代表作品有巴勒斯塔和莫扎特的音乐作品。
4.巴洛克音乐巴洛克音乐是指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初的音乐时期,以复杂的和声和华丽的装饰性特点为主。
巴洛克音乐作品通常具有大量的乐器合奏和各种〔音符的图案。
巴赫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代表作曲家。
5.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的音乐时期,以对称、平衡和清晰的结构为特点。
古典音乐注重音乐形式和曲式的规范化,代表作品有莫扎特的交响曲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6.浪漫音乐浪漫音乐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音乐时期,以情感表达和个人主义为特点。
浪漫音乐作品情感丰富,常常通过音乐描绘故事情节或自然景观。
肖邦和柴可夫斯基是浪漫音乐时期的代表作曲家。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6.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1年秋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1906年编印了音乐小杂志;被称为南山律宗弘一大师,前期是我国近代一位才华出众的艺术大师,后期是佛教界荤奉的领袖;祖国歌春游送别悲秋山色观心;7.萧友梅: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萧友梅,与蔡元培在上海共创立了“国立音乐院”;是我国近代着名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钢琴曲:哀悼引夜曲,代表作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音乐理论着述:乐学研究法和声学纲要近世西洋音乐史纲普通乐学;8.黎锦晖:高举平民音乐旗帜的音乐家,湖南湘潭白竹村人,1919,在京参加北大音乐研究会,担任“潇湘乐组”组长,组织了一个中西合璧的乐队,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1922年4月创办小朋友周邗,创办了平民周报,反映了他的平民音乐理论,1927年“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在上海正式成立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建立的一所专门训练歌舞人才的教育机构;代表作可怜的秋香;9.秧歌剧: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小歌剧,音乐吸收了戏曲中的郿鄂,道情和陕北民歌;剧情较为简单,主题集中,有两、三个角色;反映边区人民的大生产运动、参军、学文化、减租斗争等内容;10.刘天华:中国二胡音乐的奠基人,1917年周少梅学习二胡,1921年在江阴组织“暑假国乐研究会”,传授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二胡曲,创作了“十大二胡名曲”;1927年5月刘天华等35人在北京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13.马思聪: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52年在私立广州音乐院任院长,1948年任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建国后是在中央音乐学院当院长;小提琴作品: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6.新音乐:“新音乐”是我国近代产生的一个新名词;“新音乐”概念的实质乃是指在中国音乐形态转型之后,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因此,“新音乐”及其思想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17.中国传统音乐:指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经世代相传,遗存至今的形式与作品,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18.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的广东音乐也是我国传统器乐丝乐的一种;最初流行于广州及珠三角洲一带,后来曾风靡全国各大城市,成为一种新型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简答论述题:1.简述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答: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二胡曲创作和对二胡的改进和发展上;创作方面,他创作了二胡十大名曲,是近代流传最广的二胡曲;这些乐曲充分体现了其富于个性的创新精神和继承传统学习西洋的同时又有新发展的创作特色;民族器乐改进方面,他对民族器乐教学,尤其是二胡教学,有着重要的贡献;首先是通过他的二胡教学实践,为二胡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争得了合法的地位;他以成功的教学实践培养了蒋风之、储师竹、陈振铎等二胡名家,形成了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第一个二胡学派;他对二胡音乐的其他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改进;创造了二胡弓法、指法及其他演奏符号;使二胡音乐的记谱法规范化;采用小提琴固定音高定弦法等等;这些关系到二胡艺术表现、传播、教育的基础建设,有效地促进了近代二胡艺术的发展;2.简述国立音乐院的创办过程及其历史意义;答:1927年,北洋政府—厂令停办北京各高等学校所设音乐系科,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及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均先后宣告解散;我国近代着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并未因此动摇其为中国教育家业创建的信心,他南下上海,在蔡元培支持下,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建立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29年七月;国立音乐院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音专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它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既吸收了欧美音乐学院的优长,又结合中国实际,设有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专业,是后来者继承、创新的基础;它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专业的音乐家队伍,他们所从事的音乐创作和校内外演出活动,不仅显示出学校教学的巨大成果,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当他们陆续毕业走向社会后,大都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建设发展中的主要梁柱;3.赵元任有哪些重要的音乐作品他对中国近代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答:赵元任的作品主要是独唱歌曲和合唱歌曲,独唱歌曲着名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西洋镜歌、老天爷等,合唱歌曲有海韵等;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国民族化创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4.黄自在哪些创作领域有建树答:黄自的创作领域主要有:群众合唱歌曲、独唱抒情歌曲、清唱剧及管弦乐曲;群众合唱歌曲着名的有抗敌歌、旗正飘飘;独唱抒情歌曲主要有玫瑰三愿、春思曲、思乡、点绛唇·赋登楼等,清唱剧着名的有长恨歌,管弦乐曲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等;5.简述聂耳作品的历史意义;聂耳的救亡歌曲在中国三十年代的抗日救亡时期占有突出的地位;聂耳的群众歌曲,大多采用左翼文化工作者充满激情和战斗号召的革命诗篇作歌词;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适于这种新诗的歌曲形式;聂耳的群众歌曲除了抗日救亡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些是描写国内外反动势力压迫下的工农大众;它们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苦难,表现了他们的愤恨和反抗,同时,这些作品也充满了力量、信心、毅力和乐观的气质;聂耳的群众歌曲不仅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巨大的社会现实斗争的意义,也对中国歌曲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在歌曲创作方法、艺术形式的创造,对新时代的反映、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创造;6.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有哪几个乐章这部作品的特色在近代音乐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答:这部作品共分八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水瑶;5.河边对口曲;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以力量、崇高和苦难三个主题贯串全曲;这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史诗性的大型声乐作品,兼具交响性和群众性的特色,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是我国大型合唱作品中一部有着巅峰意义的杰作;7.萧友梅在20年代出版了哪些歌集其作品的价值与局限;答:萧友梅的音乐创作包括歌曲合唱曲、独唱曲、艺术歌曲、群众歌曲,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是萧友梅歌曲创作的代表作;价值: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有了个飞跃的发展;局限:采用欧洲作曲技法,未能很好地解决和中国语言与民族音调的结合和运用,加之与他长期合作的词作者易韦斋终究是旧式文人,歌词写作虽然力求创新,毕竟受到局限,遣词造句,半文半白,喜欢用生僻词语,影响了作品的质量与推广,这是萧友梅歌曲创作的时代局限;8.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主要贡献:答:1.梅兰芳在做工和舞蹈方面富于创造性,将昆曲中载歌载舞的表演运用到京剧来,表情细腻,身段优美;改变了以前青衣以唱为主而忽略做表的倾向;2.他首创古装戏中的“古装”扮相与服饰,开创了京剧旦行装扮的全领域;除对传统剧目进行加工创造外,还编排了许多时装戏;3.在表演上,改变了“|以生为主”的局面,开拓了“生旦并重”的新纪元;4.梅兰芳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并获得国际盛誉的第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5.他是京剧界一代宗师6.他对我过京剧艺术发展做出了及其卓越的贡献,代表着旦角表演艺术的时代高峰;9.华彦军有哪些二胡曲、琵琶曲,他的音乐作品在我国民间音乐中有什么样的地位答: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含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地位:华彦军是我国近代一位着名的民间艺人,俗称瞎子阿炳,他留下的6首音乐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宝贵财富,这些音乐作品中参透了我国民间音乐的精髓和神韵;它的二泉映月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绝唱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和地位;10. 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音乐及其历史意义儿童歌舞剧是以反映儿童生活题材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观众对象,由儿童自己表演的包含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歌舞音乐、舞台道具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但以“歌舞”为其主体,这是黎锦晖在“五四精神”的倡导下创造性的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创造性意义的音乐品种,在近代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历史意义:1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2学校中各科的教材,有许多可以采用歌剧里去,通过排练和演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功课3可以训练儿童们一种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可以养成儿童们守秩序与尊重艺术的好习惯4歌舞剧的化妆、服饰和布景等都需要儿童亲自动手设、制作;通过实践,可以“锻炼他们思想清楚或出世敏捷的才能”以及“将来处理大事的才干”5提倡歌舞剧,不仅可以在学校内可以造成“协和甜美的境界”,而且“对于社会教育,有极大的帮助;11. 歌剧白毛女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何地位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答:地位:1.是我国第一部民族新歌剧;2.开辟了一条探索西方歌剧民族化的道路;3.是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要使文艺很好的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组成部分”,文艺思想的直接产物;4.它预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将展示出新景象;内容:五幕歌剧,白毛女内容反映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了“人”,的重大题材;作品深刻表现了地主各农民两对立阶级的矛盾与斗争;将农民的善良,痛苦与斗争精神和地主的艰险,狠毒,残忍形象进行了典型化的艺术处理,作品具有特定时代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形式:歌剧音乐对于人物形象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歌剧音乐性格化和戏剧化的创作经验,以人物主调贯穿发展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白毛女的音乐主要是建立在河北,山西等地方民歌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秦腔等戏曲音乐的基础上并运用板枪变化的手法使得曲调具有人物性故化的特征,以塑造了不同特点的人物形象;其次,它还成功地采用了西方歌剧的合唱,重唱和间奏曲等形式;12. 广东音乐有哪些特点那几位音乐家对广东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答:特点:广东音乐的前身是粤剧的伴奏1广东音乐的乐曲结构具有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特色,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粤胡大量运用的滑音;使得音调缠绵,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扬琴的清脆、明亮又有珠落玉盘的的效果;许多乐曲都有着风格各异;精致洒脱,百听不厌的境界;2何柳堂、吕文成和严老烈三位音乐家对广东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3. 聂耳歌曲创造性的艺术成就答:聂耳是是中国救亡音乐一面光辉的旗帜,他在短短两年间时间内,创造了新歌剧杨子江暴风雨,30首话剧,影片主题歌,插曲与歌曲共计有35首歌曲和3首民族器乐合奏曲;他主要通过30年代进步影片进行歌曲创作,体现了围绕着抗日救亡题材而写作的音乐特点;他是罕见的音乐天才,在民族存亡之际,用音乐吹响了时代之号角;创作以抗日救国与民族解放为核心内容,体现了时代精神和革命倾向,作品成功率很高;其中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之为国歌;。
(完整word版)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音乐理论的奠基人。
他是数学家,认为“一切皆数”,因此音乐也与数学密不可分.在他看来,音乐由数学决定,并体现了宇宙的和谐.也就是说,音乐在微观世界中反映了统治宇宙的协和法则.他把音高关系(音程)与数字的比例联系起来。
2.四音音阶四音音阶是整个音乐系统的基础。
他自上而下排列。
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四度音程,中间的两个音可以变化,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阶。
多利亚,弗利吉亚,里底亚,混合里底亚,副多利亚,副弗利吉亚,副里底亚都是一四音音阶为基础。
连接方式有两种,“衔接式”“分离式”。
四个四音音阶可以连成一个由15个音构成的较大的音阶,叫做“大完整体系”三个衔接式四音音阶构成的较小的音阶,叫做“小完整体系"。
3.里拉琴里拉琴是最重要的弦乐器,类似小竖琴,在一个碗状的,抱着兽皮的共鸣体(最初用龟壳制成)上有两根弯曲的支柱,在支柱的横档上系着5至12根羊肠弦,用手或拨子弹奏,是供业余演奏者使用的比较简单的乐器。
它的一种变体叫基萨拉琴。
4。
《梅索梅德斯的缪斯赞美诗》:单声部织体,没有和声或对位;表演中可能有即兴产生的支声复调,音乐的节奏与诗歌的节奏一致,《梅索梅德斯的缪斯赞美诗》就体现了这些古希腊音乐的基本特点.第二章1.弥撒:弥撒是基督教会主要仪式,是对耶稣最后的晚餐的象征性再现,中心内容是圣餐仪式,用象征基督的鲜血和肉体的葡萄酒和面饼献祭和分享.其中的特定弥撒为特定的宗教节日所用,歌词可变,形成较早,常规弥撒的歌词固定不变,形成较晚,14世纪后形成作曲家创作的复调套曲。
这两类弥撒的音乐部分各有五段。
2.教会调式系统:中世纪圣咏的调式系统,也称教会调式系统,是在7~9世纪之间形成的.由法兰克人在整理和记录圣咏时归纳而成,整个调式系统在11世纪基本完成,并在随后的很多世纪中被当作音乐理论的基础。
这个调式系统包括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和混合利第亚这四种基本调式(称为正调式),和它们的变格形式(比正格低四度,称为副调式),共有八种调式。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勃艮第乐派15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世纪~16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吟游诗人:并不是街头卖艺的流浪汉,大多是贵族骑士,在法国南部和北部出现了许多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演自唱,有的作词谱曲,有别人演唱。
他们拿着乐器,在王宫和贵族家中吟诗歌唱,内容主要是:爱情,享乐和道德风尚的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游吟诗人:12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
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
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
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
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帕里斯特里纳帕莱斯特里纳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
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
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
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
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
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
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是(无固定节拍),(无乐器伴奏)的(单音)音乐,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宗教礼仪音乐),分为(弥撒)和(日课经文),共1600曲以上。
中西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部分先时期弹歌记载于《吴越春秋》中,远古时期的一首古歌谣,歌词为:“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词大意是说原始人如何砍下竹子做成弓,发射石弹去猎取鸟兽的情形。
它语调质朴、节奏铿锵,透露出原始人对狩猎活动的喜悦心情。
天氏之乐上古时期的一部代表性乐舞。
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古乐篇》。
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具体容: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鸟)兽之极》。
这一乐舞由三人表演,他们手执牛尾且歌且舞。
手执牛尾表现出原始居民对尾巴的审美,整部乐舞表现了对图腾祖先、天地万物的敬颂祭祀,反映出了原始人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
六代之乐又称六乐。
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
在西周时主要用于祭祀大典与重要宴享活动,表现史诗性的容。
往往带有一些戏剧表演的意味。
其中,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最高典。
前三篇是对神的歌颂。
《云门大卷》歌颂云图腾。
《大咸》歌颂水、鱼图腾。
《九韶》歌颂鸟图腾。
后三篇是对人的歌颂,《大夏》歌颂大禹、《大濩》歌颂商汤、《大武》歌颂周武王,歌颂他们的文治武功。
歌颂容的变化体现了由于时代变化而引起的文化性质的变化。
六乐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和,节奏缓慢,表现一种中庸肃穆的情绪。
六代之乐是华夏民族2000年来创造的时代史诗。
也是周代音乐文化具有集大成意义的代表作品。
周代礼乐制度西周时由周公初步制定的一种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
音乐的等级化体现在佾与乐悬两个方面。
其演奏的音乐与表演的乐舞为雅乐,主要在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和演奏。
其形式是:堂上登歌、堂下乐县,文武八佾。
歌词典雅纯正、风格严肃冗长。
其目的主要是宣讲道德,教育教化。
西周雅乐是我国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礼乐制度的确定对于西周近300年的社会秩序稳定,曾起过积极作用。
中音史的名词解释
中音史的名词解释《走近中音史:名词解释》一、古琴:中国古代的弹拨乐器,亦称古琴。
作为中音史上的一大瑰宝,古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使其成为中华传统音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古琴以其深邃的内涵和高雅的风格,成为许多文人雅士追求的音乐艺术之源。
二、苏州评弹:流行于江苏苏州地区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苏州评弹以其婉转的唱腔、精湛的演技和独具江南韵味的音乐风格,吸引了无数观众。
作为中音史上的代表性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苏州评弹通过夫妻谣、青衫湿、四大名旦等经典剧目,讲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
三、京剧: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京剧集音乐、舞蹈、唱腔、表演于一体,以其雄壮的唱腔、精巧的表演技巧和盛装华丽的戏服闻名于世。
京剧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激情澎湃的表演风格,在世界范围内积累了广泛的口碑。
它融合了中国古典戏曲、民间艺术形式以及西方戏剧等元素,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四、二胡: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之一。
二胡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悠扬的旋律,在中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通过弓弦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表演艺术,传递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变化。
二胡在民间音乐中广泛使用,在各个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使人们对它的喜爱与追捧不断上升。
五、诗词: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诗和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具有丰富的意境和精湛的表达技巧。
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雅士都以写诗作词为乐,使得中华文化发展出了独具魅力的文学传统。
诗词中蕴含着华夏先民的智慧与情感,被视为中音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
六、丝绸之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欧亚大陆连接起来,将不同文化、宗教、艺术等互相融合。
中音史上,丝绸之路的存在使得中国音乐在与西方音乐的交流中得到了磨砺和发展。
沿途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互相借鉴、交流,成就了中华音乐的卓越成就和多元发展。
七、木鱼:佛教音乐用的一种打击乐器。
中外音乐史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一)1、民间歌曲的定义民间歌曲是相对于专业创作歌曲而言的概念,如同民间音乐是相对于专业创作音乐的概念。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日臻完美,成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
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
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2、民间歌曲的多功能性除了娱乐作用外,民间歌曲还具有如下多种社会功能:(1)教育与传承功用。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流传着歌唱长篇叙事诗、历史诗的民歌,其中记载了人类的起源、民族的发展与变迁、英雄史诗、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等内容。
(2)人生礼仪功用。
在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四个人生的重要阶段,民间歌曲常伴随礼仪活动,成为其中重要的程序。
(3)祭祀与驱邪功用。
一些民族常在由巫师、神婆主持的祭祀、驱邪仪式中歌唱。
(4)交际功用。
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和对歌斗智等,常在传统歌唱节日或日常生活中歌唱。
(5)表达人民的心声。
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代言者,许多传统民歌表达了人民对旧时代不合理制度的反抗。
3、少数民族历史诗和英雄史诗在我国一些民族中,流传着歌唱历史诗的民歌,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景颇族的《木瑙斋瓦》、独龙族的《创世纪》,等等。
这些民歌记述了有关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以及先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等。
这些歌曲多在节日、祭祀或婚丧仪式中由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气氛肃穆。
其曲调接近口语,吟诵性较强;歌词篇幅长大,有的长达数万行,需要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唱完。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勃艮第乐派15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世纪~16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吟游诗人:并不是街头卖艺的流浪汉,大多是贵族骑士,在法国南部和北部出现了许多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演自唱,有的作词谱曲,有别人演唱。
他们拿着乐器,在王宫和贵族家中吟诗歌唱,内容主要是:爱情,享乐和道德风尚的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游吟诗人:12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
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
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
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
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帕里斯特里纳帕莱斯特里纳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
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
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
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
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
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
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是(无固定节拍),(无乐器伴奏)的(单音)音乐,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宗教礼仪音乐),分为(弥撒)和(日课经文),共1600曲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一)1、贾湖骨笛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
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早期,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只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
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
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
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
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3、律吕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
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作吕,又称阴吕。
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
六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六吕或六同4、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
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称之为八音。
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5、乐悬西周礼乐制度,规定了钟、磬等乐器的悬挂数量和排列方位等,体现了等级的高下。
《周礼·春官·大司乐》:“正乐悬之位:王宫悬(四面)、诸侯轩悬(三面)、卿大夫判悬(即宫悬之半,二面)、士特悬(一面)。
”6、旋宫转调是指宫调系统中的调高(宫)转换和调式(调)转换。
《礼记·礼运》有:“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
”即十二律以此作为宫音构成不同音高的音阶。
“旋相为宫”就是旋宫。
旋宫是指调高的转换;转调是指调式的转换。
7、九歌原为楚国地区民间祭祀歌曲,由十一首楚声歌曲组成,歌词经过诗人屈原整理,为《楚辞》名篇之一。
8、协律都尉汉乐府乐官职称。
汉武帝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主持乐府工作。
历代有设协律部、协律中郎将等,名称不同,品级亦不同。
9、曾侯乙编钟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年代为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前后)。
共出土编钟六十四枚(楚王镈一件不计),分三层悬挂在矩形钟架上。
上层十九枚钮钟,其中十三枚体制一致的为一套,余六枚是不成套的散钟;中、下两层是四十五枚,实为三套编钟(其中的两套相同,只是其中一套缺少一钟)。
每钟两音,在击处(隧部和鼓部)标明音名。
钟体刻有错金铭文二千八百余字,标明音名及其所在律位。
编钟制作工艺精美,音质、音准良好。
四套编钟均有连续的半音音列构成完备的十二律,可旋宫转调,适于演奏比较复杂的乐曲。
钟铭中有不少已失传的乐律学内容,它的发现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对重新认识我国音乐文化在先前时期的高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0、京房本姓李,字君明,西汉时律学家。
为解决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不能回到黄钟律,而继续上下相生推演为六十律,虽未合实用,但他对平均律的探索启发了后来者。
他发现管律的计算存在“竹声不可以度调”问题,而制成十三弦“准”,推进了乐律的精确计算。
他改良的羌笛由四孔增加为五孔,能胜任了五声音阶乐曲的演奏。
11、广陵散琴曲,汉魏时期相和楚调的但曲中即见此曲。
今存琴曲《广陵散》是写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最早的谱本为明代《神奇秘谱》(1425)所载。
12、但歌产生于汉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后运用于相和歌中,由一人领唱,众人唱和,不用乐器伴奏。
13、三调即相和歌、清商乐中的平调、清调、瑟调三种常用的调式。
最初,相和歌是按平、清、瑟三调作乐曲的归类,后来又增加了楚调和瑟调,“总谓之相和调”(旧唐书·音乐志)。
《魏书·乐志》载陈仲儒的奏议说:“平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瑟调以角为主。
”(另有不同版本记为瑟调以宫为主,平调以角为主)今人对三调的音阶调式结构理解分歧,一般认为其中的宫、商、角是指同均的三种调式。
14、《碣石调·幽兰》古琴曲,南朝陈丘明(493-590)传谱。
又名《倚兰》,《琴操》说,孔子自卫返鲁,见谷中芗兰独茂,自伤不逢时而作。
曲谱是古琴早期的文字谱式,是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也是唯一存世的古琴文字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5、奚琴我国最早出现的拉弦乐器,有两弦,以竹片擦弦作声。
出自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库莫奚,称奚琴,亦写作嵇(xi)琴。
16、《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
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如:大小、单复、高埤、猛静、舒疾的变化、对比;并不表现人的思想、道德和哀乐之情,人的感情是出自客观的外物影响。
他说:“心之于声,名为二物。
”“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显然是片面的。
但他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则是有积极意义的。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17、坐部伎唐代宫廷燕乐,按表演方式、节目内容和乐工技艺的高低划分为坐部和立部两个类别。
坐部伎在堂上表演,与立部伎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乐伎一般是三至十余人,技艺水平较高,丝竹清歌,风格闲雅。
18、燕乐二十八调隋、唐至辽、宋间宫廷燕乐及民间俗乐所用的宫调。
亦称俗乐二十八调,简称二十八调。
历史上二十八调就存在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隋唐燕乐是四均(四种调高),每均七调(七种调式)而得二十八调;另一种解释为七均,每均四调而得二十八调。
由于有关理论不存,隋唐时燕乐二十八调的音位不能确知。
19、《乐书》宋陈旸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音乐百科著作。
始编于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历时近40年成书,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首次刊行。
全书200卷,分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共95卷,摘录《礼记》等10种经书文字,并作解释;后一部分共105卷,有律吕、乐器、声乐、歌舞、百戏及典礼音乐等,附插图540幅。
全书有1124个条目,内容宏富,对俗乐和胡乐给与一定重视,保存了大量史料,至今仍具使用价值。
20、南北合套南戏和元散曲中的一种套曲结构形式。
是用同一宫调的若干南北曲依次相间联缀成套曲。
原来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不能在同一个套曲中出现,元中叶以后,南戏开始采用北曲,只是在一个套曲中插入一、二北曲,后使用了南北合套。
文献记载,南北合套最早见于元沈和的散曲套曲中,杂剧未见采用。
21、诸宫调产生于北宋时期的大型说唱形式。
为汴京(今开封)勾栏艺人山西泽州(今晋城)孔三传所创。
诸宫调表演的是情节曲折复杂的长篇故事,有说有唱,与之相配合的音乐是由多种宫调构成的多种曲牌联缀形式。
一个宫调组成一个套曲,整个诸宫调的表演是由若干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完成的,体现了多调性的运用,诸宫调因此特点而得名。
22、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
南宋杰出琴家,古琴浙派创始人之一。
创作的琴曲有《潇湘水云》、《泛沧浪》存世。
大曲《秋鸿》和《飞鸣吟》亦传为是他的作品。
其代表作《潇湘水云》为历代琴家所推崇。
23、阳关三叠唐代歌曲,唐人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诗入乐,初名《渭城曲》,之后有《阳关》、《阳关曲》之称,因当时有三叠的唱法,又称《阳关三叠》,唐代原曲已失传。
今存同名明清琴歌多种,词和曲多有不同,流传最广的谱本是清同治三年(1864)张鹤编的《琴学入门》,所载该曲是源于16世纪初在长江下游一带盛行的江派琴曲。
24、四大声腔是指产生于宋元时期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
元明时期四大声腔各自传播于各地,在明代成为传奇的主要声腔。
清初,有南昆(昆山腔)、北弋(京腔)、东柳(柳子戏)、西邦(梆子腔)流行于乾隆年间(1736-1795),亦称四大声腔。
25、缠达北宋艺术歌曲唱赚中的一种曲式结构。
也被广泛用于说唱、歌舞和戏曲中。
是在引子后面接连两个曲调循环相间若干次,然后接以尾声。
即《都城纪胜》所记:“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
”这种形式是从一种称作转踏(一作传踏)的歌舞表演转化来的,故缠达也称转踏、传踏。
26、神奇秘谱古琴曲谱,朱权撰辑,明洪熙乙巳年(1425)成书,分上中下三卷。
朱权称上卷16曲(实为15首琴曲和1首调意)为“太古神品……乃太古之操,昔人不传之秘。
”收有《广陵散》、《高山》等唐宋或更早时期的古曲,其谱式保留有早期减字谱形态特征;中下两卷收琴曲34首,调意14首,朱权称之为“霞外神品”,所收多是宋元间流传的琴曲,如《忘机》、《潇湘水云》等。
该谱的解题对琴曲源流、表现内容和艺术特点作了较详的说明,有重要史料价值,为后世所仿效。
27、《乐律全书》明朱载堉(1536-1611)撰。
汇集了自撰的乐学、律学、算学、历学、舞学及乐谱、舞谱等十四种著作,于万历34年(1606)编定的一套学术全集。
他首创的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的科学理论和计算成果,即见于《乐律全书》中的四部著作:《律历融通》(1581)、《律学新说》(1584)、《律吕精义》(1596)、《算学新说》(1603)。
28、《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简称《九宫大成》。
清乾隆六年(1741)庄亲王允禄奉旨主持律吕正义馆期间,组织宫廷乐工周祥玉、邹金生、徐兴华、王文禄、徐应隆、朱廷镠等人及大批民间艺人分别审音订谱,于乾隆十一年(1746)编篡成书。
全书82卷,记录了南曲曲牌1513个,北曲曲牌581个,连同变体共4466个曲调。
选用唐宋诗词、金元诸宫调、宋元南戏、杂剧、散曲及明清传奇等各种文体唱词。
按南曲的引曲、正曲、集曲和北曲的只曲、套曲分类。
分别正字、衬字,并注明工尺、板眼、句读和韵格。
是集南北曲最丰富的曲谱,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9、《弦索备考》器乐合奏曲谱,清明谊(荣斋)编,嘉庆十九年(1814)编成,全书六卷,未经刊刻,今存抄本。
收有以弦索乐器为主的合奏曲十三套。
俗称《弦索十三套》。
用工尺谱记写。
其中《十六板》一曲独具特色,编有总谱和六个声部的分谱,即琵琶、弦子、胡琴、筝四种乐器和“工尺”、“八板”。
所谓“工尺”是《十六板》的原始谱,不经装饰的《十六板》主旋律,“八板”即流行全国的《八板》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