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PPT教学课件1

合集下载

统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共29张PPT)

统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共29张PPT)

8.“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的“无边”“不尽” 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A.朗读时,读准语调语气很重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 一句,朗读时,“风急”要读得很凄寒;读“天高”时调子 要很高并带拖腔,读出那种空旷渺远的感觉。
B.把握好重音也是朗读成功的必要环节,如“万里悲秋常作 客”中,“万”“里”“悲”“常”都要重读;“百年多病 独登台”,“百”、“多”、“独”都要重读。以读出诗人 愁苦不堪、孤苦伶仃的感情。
②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 的词语,体味情感;
③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 其自身境况;
6.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基本方法: 一、读标题 二、看作者 三、联背景 四、析意象 五、感意境 六、抓情语
当堂训练:
1.自由朗读诗歌,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 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 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 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 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 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 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 线。
C.轻重也是朗读成功不成功的要素,如《登高》中,“艰难” 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繁 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
D.朗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调、语气,还要配合表情、动 作。如读“天高”时最好仰视;“渚清”“沙白最好俯视。
4.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登高》
杜甫
导入新课:
同学们,唐代文学史上有两位重要的文学大家,一 位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另一位是现实注意诗人杜 甫,但两位伟人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命运却非常 坎坷,那么杜甫又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悲苦命运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登高》,一同感悟他的悲 伤……

《登高》ppt课件

《登高》ppt课件
悲愁的无可排遣?还是自我生命的珍重?
总结感悟
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 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 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 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 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
回顾
刚才我们先从诗歌标题“登高”入手 我们了解了作者杜甫写作这首诗的背景 鉴赏了这首诗的写景,体味了这首诗的情感 不难得出,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 写景的角度也是多样的
明代胡应麟 在《诗薮》中评价:
“杜甫的登 高,当为古今七 律第一”
任务一: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韵律,体会情感
登 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任务二:二读:读懂诗意 (抓意象——悟意境)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哪些意象?这 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
︻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 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猿人听啸着哀猿,声也觉是得诗

声音哀伤。
急风就是风很大

这些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或情感?
︻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 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 悲哀凄楚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写 下这首《登高》;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 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历史背景
公元767年,“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唐王朝由盛转 衰。国家处于一片混乱中。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夔州, 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这之前纷纷去世了。
762年,李白去世,765年,高适和严武去世(高适和 严武,是给予了杜甫非常大帮助的两个人,可以说,成 都草堂的建成、杜甫流落期间短暂的安定生活的实现都 是依仗于这两位朋友)。

《登高》ppt课件

《登高》ppt课件

•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秋” 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 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赏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 木”、“长江”这四个意象?
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创作背景
•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 经55岁,动荡的社会,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 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 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 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了抒发心 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羁旅也;
悲离
,久旅也; 悲凉
,齿暮也;
悲老
,衰疾也;
悲身
,高迥处也;
悲怨
,无亲朋也。 悲孤
析情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事艰难,国家动荡;自己苦,国家更 苦,一切都是苦;诗人恨自己年老体弱,满 头白发,不能为国效力,非常痛恨自己的无 能。自己如此潦倒,生活艰辛,还想着国家, 一腔爱国热情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不绝的回想。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写 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感受意境 之壮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艺术特色,体会杜甫沉 郁顿挫的诗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悲”的内涵,感受诗人 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以及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 大胸襟。

《登高》ppt课件24张

《登高》ppt课件24张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所言“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指哪“八意”? (同桌合作)
八意:八悲、八难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罗大经《鹤林玉露》 “万里,地辽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 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 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思考探究 (二)诗人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将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中的“落木”换成“落叶” 好不好?为什么?
思考探究 (二)诗人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林庚《说木叶》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 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 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而“木” 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 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 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 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呈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同桌相互交流)
诗句
行为
“艰难苦
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
浊酒杯。

心理
肖像
神态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登高》课件(共26张PPT)

《登高》课件(共26张PPT)

登 高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是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作者简介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8岁时贫病而卒。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登高所感(颈联尾联)
本诗写登高,可以划分成哪几个层次?
思考探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到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凛冽身寒心寒
辽阔渺小孤独
悲凉凄哀
徘徊哀伤孤寂
冷色调清冷凄凉
思考探究
情感:悲凉、悲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对外在景物的感兴
内在情感的逐步登高
悲人之多舛
悲国之动荡
登高
首联
萧条寂寥之景
尾联
沉郁顿挫
风——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多病漂泊之叹
艰难潦倒之悲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 悲秋 常作客
百年 多病 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
思考探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诗句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作客
常作客
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台
独登台
多病独登台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ppt课件

杜甫《登高》ppt课件

杜甫的生活状况
颠沛流离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饱受 战乱之苦,多次流离失所 ,生活困顿。
忧国忧民
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深感担忧,他的诗歌中充 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 。
文学成就
尽管生活困苦,杜甫仍坚 持创作,他的诗歌在唐代 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登高》的创作契机
重阳节登高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登 高赏菊的风俗。杜甫在重阳节时 登上高山,俯瞰苍茫大地,感慨
对比手法
在《登高》中,杜甫运用对比手 法,将自然界的雄浑与人生的渺 小、社会的冷酷与个人的苦闷进 行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语言精练
杜甫在《登高》中运用了精练的 语言,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深 刻的内涵,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
诗歌的意象分析
猿啼
猿啼在诗歌中象征着悲凉和凄清,与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相呼 应,强化了诗歌的情感氛围。
详细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述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同时,通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兵车行》
总结词
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对和对和平的渴望。
详细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的场景和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如“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表达了作者对战争 的反对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通过“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 苦的同情。
后世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
05
《登高》的朗诵与感悟
《登高》的朗诵技巧
节奏的把握
在朗诵时,要注重节奏的变换,根据诗句的含义和情感表 达的需要,合理安排停顿和语速。

杜甫《登高》(共19张PPT)

杜甫《登高》(共19张PPT)
登高
创作背景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 阳节。身体的疼痛,生活的艰辛,时局 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人受尽摧 残。重阳节这天,杜甫约了他一个远亲 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来。于是 杜甫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 言律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猴的啼叫十分凄 清,水清沙白的河州上有鸟儿在飞舞盘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晚年疾病缠身,今日又独自登临高台。
颈联将前两联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悟明朗化。 上句写常年漂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故生 出无限悲秋之情。从时空两方面把诗人的羁旅 之愁与孤独之感
表现得既深且广,同时也蕴含着与生命的 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艺术特色
1.写法多变,意境开阔。
首联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渲染整个秋 天气氛,颈联从时空两方面表达情感,尾 联感叹时事艰难。诗人忧国伤时之情展露 无遗,主题鲜明,意境开阔。
艺术特色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 藉;“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 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语言雄 健有力,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显得节奏铿锵, 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 无依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起句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烈 烈、秋高气爽、啼猿凄切的特点;第二句 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 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 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滚 滚奔来。
颔联写诗人仰望萧萧而下的无边落叶,俯视 滚滚而来的不尽长江,从更广阔的时空来传 达秋天的气息,使人感到气象万千,抒发了 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悲怆。

杜甫《登高》优秀公开课课件ppt

杜甫《登高》优秀公开课课件ppt

2
,展现了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体现了诗
《登高》诗的结构紧凑,主题鲜明,通过描绘秋
人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天的景象,寓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
忧虑,展现了杜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
内涵。 3 诗歌的语言特色
杜甫在《登高》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比喻等修
辞手法,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使诗歌具有很高
创作的,那时他正在流寓夔州。 3 《登高》诗的主题思想
《登高》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
,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悲观情绪,展现了杜甫深沉
而激昂的情感世界。
时代环境影响
社会动荡背景
政治腐败问题
战争频繁影响
杜甫创作“登高”的时期, 正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朝由盛转衰,社会动 荡不安,这种环境对杜甫的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题思想的深层解读
诗人的孤独感
在《登高》中,杜甫通过描绘 自己独自登高的场景,表达了 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这 种孤独感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 感慨,更是对社会动荡时期的 无奈与思考。
社会现实的反思
《登高》这首诗歌中,杜甫通 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隐喻了 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 ,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问题,呼 吁人们关注和改变现状。
世界的深沉思考。
喻、象征等,使得诗句富有深度和韵味,引人深
思。 3 诗句的情感寄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
诗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寓含了对生
活的坚韧和不屈。
深入剖析名句含义
诗句中的"飞鸟"象征
"飞鸟"在诗中象征着自由与 无拘无束,杜甫借此表达了 自己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

《登高》ppt课件26张

《登高》ppt课件26张

▪ 作品:
▪ 《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பைடு நூலகம்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等。诗风沉郁顿挫,炼字精当,格律对仗工整 。
▪ 评价:
▪ 1.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 着心源傍古人。——元稹
▪ 2.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 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
▪ 3.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陆游
• 沉郁:思想内容。
沉郁顿挫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 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 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但严武不久病逝 ,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成都,南下夔州。这 时的杜甫,生活困窘,病魔缠身。这首诗通过诗 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 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意境深 沉,含蓄不尽;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 2.情景交融,气象宏伟
• 情景交融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 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含蓄而间接的抒情方式。
• 《登高》前半部分写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后半部分写登高感触之情, 沉郁悲伤。诗人通过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 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景,紧扣 秋之特色,后四句抒情,事事感慨,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登高》ppt课件

《登高》ppt课件

走近作者
▪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 一度任工部员外郎, 又称杜工部。 ▪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代表作: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 ▪ 其诗显示了唐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 悲秋景的萧瑟肃杀、凄清悲凉 ② 悲个人渺小而天地广阔 ③ 悲时光流逝而宇宙永恒
景借 景 抒
情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即八可悲。
既然杜甫一生不得志并未得到重用,为何还将自己身世之 悲与国运之悲关联在一起?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名臣之后,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人生的跌宕起伏几乎与国家命运有着相似的历程,“诗史” 强烈的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求解脱和自由,而是沉浸在 对国家和人民的苦难中
“诗圣” 家国情怀
诗人借登高表达的“悲秋”情怀,意蕴丰富。 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的“悲秋”情怀
“悲”
秋景之萧瑟肃杀、凄清悲凉 个体之渺小而宇宙之无穷 身世之漂泊孤独、年老体衰、壮志难酬 国运之动荡战乱、民不聊生
沉郁 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七言律诗
风急天高 /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景 对仗
无边落木 /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仄
万里悲秋 艰难苦恨
/ /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个词,最能体 现诗意?

《登高》ppt课件

《登高》ppt课件
杜甫生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
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 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 杜”。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 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我国古 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 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 尊为“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顿挫为主。感情多为忧国忧民。
“急”字, 很传神地写 出了当时季 节的特点。 其次,这个 “急”字, 使人感到非 常冷。既有 身体的,又 有心灵的。

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显得天底下
的人渺小孤 单。写出了 诗人孤苦无
助的凄凉心 境。
猿鸣凄 切,使 人听到 它的叫 声倍感 悲凉。
“渚”是江中 的小洲,站在 高处朝下看, 水中的沙洲显 得既小又空, 在萧瑟的秋风 中,给人一种 凄清的感觉。
“悲”什么?
背景
国家: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 家仍是一片混乱; 诗人: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这11年中, 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56岁,飘零的第八个年头了。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 压在杜甫心头,
高 哀清
“白”是 冷色调, 与前面的 “清”字 一起构成 一幅苍凉 凄清的画 面。

在空中盘旋, 说明它无处停 息,让诗人不 由得想到了自 己的艰难处境, 孤独无依 。

风天 猿渚沙鸟
一个“哀”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更是诗人内心的折射,哀伤心绪的反映。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ppt课件51张

《登高》ppt课件51张

情缘 景 析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李白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 鱼玄机 《 赋得江边柳 》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 戴叔伦 《 过三闾庙 》
情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暗喻了诗人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有关生命的消逝与有限的思考。
可怜悲愁无边无际!有限年华匆匆逝!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 州,独自去投肃 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 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 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guǎn)事被 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 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 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 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 “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登高: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2)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
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沾裳。” (3)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4)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5)落木∶指落叶。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6)万里:指远离故乡。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 (7)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8)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

《登高》ppt课件21张

《登高》ppt课件21张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
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
负。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
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
的长江,诗人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颈联十四字之间含有 八意,即八可悲。找一找有哪八层含义。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八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可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悲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被 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 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唐诗的江山》
7.结合你对《登高》的理解,说说此诗如何体现杜诗“沉郁顿挫” 的风格?
➢ (1)沉郁 ➢ 音韵节奏上,本诗用灰韵“ai”“a”的开阔,是雄壮,“i”的细薄,最后
归于压抑,雄壮和压抑在一起,形成沉郁的情感基调。 ➢ 内容主题上,无论是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之景,还是后两联写登高所感,诗人
均将个体生命与时空交构,置于时间的无限绵延及空间的无边无际中,深沉 的宇宙意识,强烈的时空感受,蕴涵其中。其次,诗人将对个体生命的慨叹 纳入国家、黎民的视野,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从而具有了更为深沉 的情感内涵。悲秋而不孱弱,悲中有壮。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去世前在四川夔州所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万里”、“作客”、“百年多病”、 “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深秋、离乡万里、人到
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 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 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 难忧心忡忡。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 甫 介 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
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主要作 品有:《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春望》《羌村》《北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共写了几个意象? 风、天、猿、渚、沙、鸟
首联
• 风急天高猿啸哀猿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 常冷。既有 身体的,又 有心灵的。 更主要是心 的。 显得天 底下的 人很渺 小,很 孤单。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感到 悲凉。
这不是一 只快乐的 鸟,是一 只孤独痛 苦的鸟。
意境:雄浑高远而凄凉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不尽长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 不停息。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体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 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 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的感怆。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也感到有些无可奈 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 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 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 ,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 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图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
颔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 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 。所以“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韶光易逝 的感慨。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慨的话,那 么,“不尽长江”呢?
语言韵律屈折有力——顿挫
诗歌赏析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 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 ”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 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 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 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 么 “不尽长江”就指时间的无穷,是指历史长河永不 停息。把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着写的,相互衬托,人的 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 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 一种宏大的气势。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 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 “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 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 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 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时代背景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 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夔州位于 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 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 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 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 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为了排遣浓云一样 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
登高
杜甫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其对诗歌创作 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 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目录
作者介绍 时代背景 诗歌赏析
艺术成就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登高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赏析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 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 ”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 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 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 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①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 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②苦,是什么意思? 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 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 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 “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 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用六个特写镜头: ①迅疾的秋风 ②高远的天空 ③哀鸣的猿啼④孤零冷落 的小岛 ⑤水落而出的白沙 ⑥低飞盘旋的水鸟。
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 雄浑高远, 肃杀凄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等。
杜甫画像
杜甫草堂
背 景 介 绍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 夔州时写的。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 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 中。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 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 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 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 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 郁而抱病登台的。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 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 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 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我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 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 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 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 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 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 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 的心头。
2、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角度虽然 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 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 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 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 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 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 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 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 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 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
悲秋:时之凄惨。
常: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百年:年暮垂老。
独: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 人一起去。此时却是异地独自登台。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 、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处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 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 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 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 秋天。作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再 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 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怎样的愁苦啊。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 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两鬓斑白了。 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地痛恨, 以致于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 杜甫的忧国忧民。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 而不能为国家出力,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一种忧愤的心 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是个人 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 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 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 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 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 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己。 杜甫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 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 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