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成语活用现象

合集下载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一些词因为某些语言交流上的方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文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用法。

下面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应用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敬贤礼士”中的“礼”和“士”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用,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文身、披发缨冠、汗颜无地、祸国殃民、面墙而立、心猿意马、如日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用时,其中必有一个用作动词,比如说“春风风人”和“春雨雨人”中的“风”和“雨”后面接有名词“人”,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雨”。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面又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文能武、人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不期而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日期”的意思,在此因前面有一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日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而合、不速之客、不毛之地、未雨绸缪、横行不法、不名一钱、莫名其妙、不翼而飞、言必信行必果、密云不雨4、名词用“而”连接,那么“而”字前面的或者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画地而趋”中的“趋”字,“而”字之前是一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走”。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而走5﹑名词的前面有“所”字,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无所事事”中的“事”字,用在“所”之后,用作动词,译为“做事”。

综合以上五种情况,当名词作动词时,在词中充当谓语成分,后面一般都有宾语。

浅谈成语的活用

浅谈成语的活用

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活用成语【内容摘要】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固定于一种民族语言中。

成语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成语。

要想正确、灵活使用成语,必须认识、了解它。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佛教经典和历代文献民言警句。

这些成语有的说明一个道理,有的是描绘一个景物,有的是记录一个事物,有的是描摹一种神态。

从形式看,它基本上是“四字格”,这种形式最具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成语其实也是在不断变革的。

根据需要,赋予成语新的词义内容或者改变成语结构和组成,即为成语活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成语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活用。

【关键词】成语活用结构意义修辞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固定于一种民族语言中。

成语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成语。

要想正确、灵活使用成语,必须认识、了解它。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佛教经典和历代文献民言警句。

这些成语有的说明一个道理,有的是描绘一个景物,有的是记录一个事物,有的是描摹一种神态。

从形式看,它基本上是“四字格”,这种形式最具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成语其实也是在不断变革的。

根据需要,赋予成语新的词义内容或者改变成语结构和组成,即为成语活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成语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活用。

一、探源活用许多成语来源于有关的典故。

如果从典故活用方面考虑, 成语还有一种特殊的活用方式, 好象过去还未注意到。

比如“黔驴之技”、“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项庄舞剑”、“以著代筹”、“结草衔环”、“画龙点睛”、“滥竿充数”、“胸有成竹”等等, 分别来自传说、寓言或历史故事。

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

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

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广告是一种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宣传手段,而成语则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

广告辞中经常使用成语,不仅能够提高文化含量,增强文化气息,还能够使广告更有吸引力、更生动形象。

本文将从广告辞中成语的活用现象进行研究。

一、成语的形式特点及广告辞运用通常情况下,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搭配,有其固定词序和独立的含义。

成语的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义精炼、形式紧凑、内涵丰富、可引申可借用等特点。

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使广告辞更加生动、精准、有力。

以下是几个例子。

1、仙女下凡该成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优雅温柔。

在美容美发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使用,如“滋润头发,仙女下凡,让你美如仙女。

”在这种广告语中,“仙女下凡”代表着美丽洁净的形象,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2、东风化雨该成语用于形容人的功力、地位和影响。

在公益宣传和慈善广告中使用较多,如“献出一份爱心,能够化解灾难。

我们共同用心,东风化雨,为灾区奉献爱心。

”这种广告语语言优美,内涵深刻,既有吸引力,又有感染力。

3、画龙点睛该成语意指最后一笔描绘龙眼,使画面生动,引申为用简练、深刻的语言点明主要问题的方法。

在营销策划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运用,如“哥伦比亚,将为你的生活画龙点睛,给你温暖、豪华和尊贵的品质体验。

”这种广告语短小精悍,将品牌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

二、成语内涵引申在广告中的应用成语的特点之一是含义丰富,可以引申为更广泛的意义。

在广告中,成语可借用其内涵,扩大宣传效果。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狐假虎威该成语意为凭借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别人。

在某些舆情营销广告中,该成语被用于批评和谴责一些企业和个人的不正当行为,如“狂妄无礼,狐假虎威,为了良心和未来,请不要再继续欺骗市民。

”2、小心翼翼该成语形容小心谨慎、谨慎小心。

在保险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使用,如“有小心翼翼,才能让你的未来更加坚实,让您的生活更加美好。

”这样的广告语有效地传达出对消费者生活安全的保证和承诺。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摘要: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IJ'。

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来源渠道宽广,独具风格。

本文选择从汉语成语的语法特点方面作为突破口,来浅析成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汉语成语;语法;特点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汉语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占大多数,占成语的 95%以上。

有人对《中国成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作过统计,结果是:它共“收条目 17934 个。

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 17140个。

约占总数的 95.57%” 其次,成语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结果.它具有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的特点.其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一般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造成结构和意义上的混乱。

再者。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成语就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的这一特点.其音律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匀称整齐、节奏鲜明;平仄相间,音调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

掌握成语上述的音义形方面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从音义形的高度去了解成语呈现出来的更多特点。

词类活用在成语中的表现“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是汉语语法学的共识。

汉语中的词和句法成分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哪类词主要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定的。

例如,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定语、宾语.不作述语;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不能带宾语。

但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充当另一类词来使用,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作词类活用。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在一定语言结构中可以临时用作动词。

充作由一般动词充当的述语.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成语中。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

汉语成语,源远流长。

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

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

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

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

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

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

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

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者信息。

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

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

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

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

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

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

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

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滥竽充数”中的“充数”是一个名词,但在成语中,它被变成了形容词,结合滥用“竽”,表示用一些无用或者不太合适的人或物来填补人员名单或者场景,以便让其看起来完整。

这种形容词活用的变化反映了中文语言的修辞和比喻能力。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2.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3.名词的使动用法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

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2.形容词用作意动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安贫乐道、重理轻文。

「2论文:浅谈成语的活用」

「2论文:浅谈成语的活用」

浅谈成语的活用【内容摘要】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是可以活用成语的。

其中在结构方面可分为简化、扩展、词序变更;在意义方面可分为直解、色彩的改变、仿拟;在词性方面可分为名词性的活用为动词性的,成语作谓语时带上宾语、补语等。

除此以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且成语活用具有一定的规范。

【关键词】成语特点运用语法结构【正文】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

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

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1、探索成语的来源成语有一定得渊源,也有一些演变的情况,很多成语如果不知道它的来源,不了解它的演变情况,就难以理解,也难以正确运用,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来源古代文献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寓言故事自相矛盾:《韩非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概括为自相矛盾,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1.2 来源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海处北经》: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意思是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现比喻自不量力。

1.3来源历史事件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共被同寝,中夜间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说的是祖狄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勉,夜里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概括为“闻鸡起舞”,比喻乘着某个好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

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

11语言研究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唐志勤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新圩学校摘要:成语作为一种约定成俗的语言,以其形体的短小精悍、语言的言简意赅,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还是在书面语言环境中,充分显现出它无以伦比的旺盛的生命力,正因为成语从其灵活多变的特点驰聘于语言交际天地,因此,随着社会、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其活用的现象就益加活跃了。

一、成语的还原为了表达的需要,人们有时不按该成语的本义和比喻义使用,而是力求返朴归真,追本溯源,直接用其字面之义,我们称之为词义的还原或是望文生义。

请看下面文句:日本新剧先驱者小山内薰先生,亲友帮他整理藏书时,发现好多书本里都央着钞票,那是小山内薰先生为逃避夫人耳目而藏匿的私房钱,可能是藏后日久遗忘的。

为此,他的亲友只好一本书一本书一页一页翻阅,以免疏漏。

等所有藏书都仔细检查搜出许多钞票之后,才将小山内薰先生的藏书卖给旧书店。

古人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真的没有骗我们。

这段引文中“开卷有益”语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太宗同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日:‘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

这个成语原来指的是只要读书,就有好处。

上文中的“开卷有益”却是偏离了原义,它说的是“打丌书本,便得到了好处——钞票。

”这显然是属于望文生义的一种词义还原。

像这种用法,在鲁迅先生的《安贫乐道法》中也有运用。

例如: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换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出自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席卷:像卷席一样。

如同卷席子一样把天下包括无余。

形容势力很大,能够尽快占有并控制天下。

鲁迅先生在这罩指的穷人用破席铺在路上睡觉,这同样是偏离了原义的一种用法,先生从字面上将“席卷天下”特意作了牵强附会的解释,这种“望文生义”的解释方法,使语言富有调谐趣味。

《成语的活用》论文

《成语的活用》论文

成语的活用成语属固定短语,一般来说,使用时不能更改。

不能改的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成语是古人语言的今用,既是用古人的语言,自然也就不好改,否则就不是古人所说的;二是汉字的语序一变,往往就不是原有的意思。

有这两点,一般情况下,老师讲成语,往往告诉学生,成语是不能改的。

但有时为了语言表达的需要,也用变通的方法,灵活运用成语,这就是成语的活用。

成语的活用涉及改变语序改变词语,其中有何规律性可寻,这就是本文要说的内容。

通常成语的活用有五种情况:成语的扩展;成语的节缩;成语的套用;成语的易位;成语的借用。

一、成语的扩展就是在成语的语素(有意义但不能单独使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间插进别的词语,使成语结构放松,形体扩大。

例:我们就是好大喜功,好大油田,喜为人民立大功。

惩前是为了毖后,治病是为了救人。

各尽所能配所需,将成老生之常谈。

上面三句话,就是由“好大喜功、惩前毖后、老生常谈”三个成语活用来的。

二、成语的节缩成语节缩就是把四字成语句缩成两个(或三个)字。

例:今文所谈,难免人错,聊以“引玉”而已。

此次译文,从质量看,简直是续貂。

本小说太长,难免留有蛇足,欢迎读者批评。

上面三例中的“引玉、续貂、蛇足”分别是由“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画蛇添足”节缩而来的。

在名著中,有的成语节缩有人打引号,有的人则不打。

没有统一的标点定法。

三、成语的套用改变成语中一两个语素以表达新的意思,叫成语套用例:城市的房子,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已远远不够,应该说是“日新夜异”了。

在市场经济下,极少数人唯利是图,唯名是争,唯官是抢。

补课,学生能提高成绩,教师能增加收益,高考学校能提高知名度,真是三全其美。

上三例中的“夜、争、抢、三”均是成语中改变的语素,使原有成语产生了新的意义。

四、成语易位成语易位指的是成语中的语素易位,由于表达需要,临时变易语素的先后次序,也是允许的。

例:说的人津津有味,听的人色舞眉飞。

巨星陨落,谁不疾首痛心!大庆大喜,天欢地喜。

广告中成语活用的现象研究与思考

广告中成语活用的现象研究与思考

广告中成语活用的现象研究与思考摘要:广告中的成语活用现象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 也有消极不利的因素。

成语能在广告中以种种活用的方式与当今社会生活广泛结缘, 自有其必然原因。

至于对待因此所产生的问题, 我们唯一应该也能够做的是设法趋利避害。

关键词:广告用语; 成语活用; 语言规范广告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广告词必须简洁短小、生动趣味、引人注意。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是精练生动的修辞性词组的词汇化。

”[1]因此它具有结构紧密、形式整齐、表意凝炼的特点,这些特性恰好适应了广告词的创作要求, 因而广告词创作中对成语的运用越来越多。

在成语广告中,为了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利用一定语境撇开原成语的整体义( 比喻义) 而回归于成语的表面义, 或更换原成语中的某一字词, 使仿拟后的成语贴近商品信息,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成语活用”。

近年来对成语在广告中的活用现象讨论的文章不少, 但多是从修辞效果或注意事项等角度论述的,本文讨论了成语在广告词中活用的种类、审美功效以及对成语活用现象的思考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广告词中成语活用的类型(一) 扩展。

为了让广告富有创意, 在原来的成语中间插入某些词语, 拉开原成语的结构, 这种用法是扩展。

扩展除了可以满足广告词中表意需要外, 还可以使广告在语言形式上达到音节匀称、节奏和谐, 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百川归大海,万泉入天磁。

(天磁牌磁化杯广告)这一句广告词在“百川归海”中插入了“大”字, 使得前后两个分句都是5个音节对称,形成对偶句。

(二) 删减。

为了使成语与广告词中其它语句在音节、韵律上相配合,因此省去成语中的某一语素, 是删减的用法。

如:食龙丰, 万事通。

(龙丰方便面广告)例句中“食龙丰”是3音节,所以将“万事亨通”删减为“万事通”构成了对偶句。

(三) 变序。

是指根据广告创意改变成语原有的词语顺序。

如:行空“天马”, 进入万家。

(天马牌游戏机广告)例句把成语“天马行空”换序后成为“行空天马”, 主要是为了与下句“进入万家”的“家”押韵。

汉语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浅谈

汉语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浅谈
里 ( …… 为远 ) 、不 耻 下 问 ( … … 为 耻 )等 。 ( 于 以 以 关
表 示 “ 里 出产 的东 西 、家 里 的收 入 ” ; “ ”也是 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上面 已有论及 ,在此不赘述 。) 地 生 词 ,和 “ ”构 成动宾关 系 ,但它 不是一般 的动宾关 系, 之
( 的地 方 、 远 的地 方 ) 、锄 强扶 弱 ( 势 人 群 、 坏 人 , 近 强
( 鼠、狗一像 老 鼠、狗 一样 )等等 ,这些成 语中加 点的词 弱势群体 )等 。这类对 称性结构 的成语都是 由两个 动宾式 都 是名 词 ,但 与 其后 的动 词 不是 陈述 与 被 陈述 的 主谓 关 的 词 组 成 , 其 中 的宾 语 都 是 形 容 词 , 而 在 汉 语 常 规 语 法 中 系 ,而是修饰 与被修饰 的状 中关 系,表示行 为动作发 生的 作 宾 语 的 常 常 是 名 词 或 代 词 ,所 以 在 这 些 成 语 中作 宾 语 的 时 间、处所 、所 使用 的工具 、方 式及 状态等 。对这一类 成 形容词无疑 活用作名 词 了。再如青 黄不接 ( 没有成 熟的作 语 中名词活用 的理解 ,诀 窍就是在名 词前加 一个介词 ,介 物 、成熟 的作物 )、软硬兼施 ( 的和 硬的手法 )、雅 俗 软 词 短语充 当状 语是常见 的用法 ,让名词和介 词一起构 成介 共赏 ( 高雅 的和低俗 的 ),这类主 谓结构 的成语 ,主语是 词短语,这样就不会对这类 成语造成误解 了。 二 、成语中动词 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而 是 使 动用 法 , 即主 语 “ ”使 宾语 “ ”生 。 君 之 四 、 结语 上 面 的分 析 只 是 简 单 谈 及 成 语 中 的 词 类 活 用 现 象 , 因

谈成语的活用

谈成语的活用

谈成语的活用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熟语,平时在使用时,除了按照它原有的固定意义使用外,有时为了表达和修辞的需要,还可以活用成语,这包括成语的借用、成语语素的易位和改换、成语的扩展、成语的节缩等。

并且成语的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上的种种需要所采用的一种临时性修辞手法。

这样使用起来,不仅可以让语言幽默、谐趣,增强气氛,还可以使文句表达得更具体、更明确,也更能让人充分理解。

因此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成语活用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活跃了。

一、成语的借用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不按成语原有的意义使用,而暂时借用它的另一意义。

诸如,借用其字面“义”,或是望文生义。

在成语的借用中,另一种是借用其字面“义”。

例如:书除了可以当催眠药之外,在睡眠上的另一贡献是,许多客人来访打地铺睡觉时,书可以当枕头。

怪不得近年来,大部头书好卖,因为只要一两本书就够高了,比一大堆小本书更能“高枕无忧”。

“高枕无忧”原为“高枕而卧”,语出《战国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该成语的字面义即:垫高枕头毫无顾虑地睡大觉。

比喻无所顾虑,不必担忧。

这段文字不用其比喻义,而是借用其字面义的。

一读颇有讽刺幽默的意味。

二、成语语素的易位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成语语素的排列次序变换,形成一种临时性的变体,因此它不再具备成语的习用性(千百年来长期相沿成习,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完整性和定型性(即固定性)了。

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语素的易位。

更换的方式有两种:颠倒前后结构或同等成分互换这种用法一般出现在韵文中,主要是为了达到压韵的效果。

除此而外,成语语素易位后的变体还能协调文句中的声律。

像“我小姐与张生好事成就,怕的是到不了偕老白头。

又只见老夫人气冲牛斗,且向前施一礼细问根由。

”这是京戏《红娘》中红娘的一段唱词,其中的第二句“偕老白头”的“头” (tóu),与第一句的“就”(jiù)、第三四句的“斗”(dǒu)、“由”(yóu)都是同韵(ou)相押的,若不将成语“白头偕老”中的语素进行易位变体,而直取其“原装”运用,则“老”就不与后面“就”“斗”“由”等三字押韵了。

[原创]【论文】成语活用之浅析

[原创]【论文】成语活用之浅析

【论文】成语活用之浅析成语活用现象浅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他是现代词汇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具有构成辞格的特殊功能,是我国宝贵文化的财富。

它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灵活性的一面。

这种灵活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成语活用。

首先要指出的是,成语活用是在了解了成语愿义的基础上的活用,要以原成语为基础和依据。

所以成语和成与活用是源与流的关系,我们要想了解流,必须要弄清楚源。

那么,我们就是先说说这个源——成语。

为什么大家喜欢成语活用,它具有哪些优点呢?一.成语特点:(1)形式整齐汉语成语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多由四字构成,书面上由四个汉字记录,这是汉语独有的语音形式。

成语的四音节形式,是在汉族文化传统,心理习惯影响下,在汉语语汇长期发展下形成的。

成语中的四个音节,既可以满足容纳丰富的语言信息的需要,表意清楚。

又能构成错综复杂的语法关系,而且形式又简单,不至于太松散。

(2) 音律和谐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反复运用语言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它的每一个结构要素,都已失去了独立性,而相互依存,凝结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定型化的语言单位。

(4) 言简意赅成语的内容十分丰富,他通过提炼的形式,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所以言简意赅是成语在表义上的突出特征。

许多成语往往具有双层含义,真实意义常隐于字面意义的背后,引发人们广泛的联想,这也是成语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

如“守株待兔”“偃旗息鼓”形象而含蓄的说明了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

成语以其结构的凝固性,意义的完整性,声律的和谐性,被公认为是民族语言的珍品。

成语言简意赅,透过简短的形式,领悟丰富的内涵,常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成语本身常由修辞形式凝结而成,富有语言魅力。

加上成语用字典雅古朴,字字取精用宏,韵味独具,气势不凡。

成语具有如此多的特点为什么还要活用呢?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它活用的原因。

二、成语活用的原因(一)喜闻乐见成语的独特特点和成语以四字格为主的形式,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对称美,均衡美,反映在语言结构就是钟爱四字格。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现象。

以下是一些例子:1.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一些词类会进行活用,改变它们的词性。

例如,“春华秋实”中的“华”是名词,但在成语中作为形容词使用,意思是“繁盛、繁荣”。

2.省略句:在成语中,有时会省略一些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例如,“一暴十寒”中省略了主语“人”,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3.倒装句:在成语中,有时句子成分的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行倒装。

例如,“江河日下”中的“日”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意思是“一天天、每天”。

4.意动用法:在成语中,一些词会用作动词,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

例如,“生死肉骨”中的“肉”用作动词,意思是“使死人复活”。

5.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成语中,有些名词可以具有使动或意动的功能。

例如,“汗牛充栋”中的“汗”具有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出汗”;“草菅人命”中的“草菅”具有意动用法,意思是“把……看作野草”。

6.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可以具有使动的功能,表示使宾语进行某种动作或行为。

例如,“劳民伤财”中的“劳”和“伤”都具有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劳,使……伤”。

7.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在成语中,有些形容词可以活用作动词,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变化。

例如,“沉鱼落雁”中的“沉”和“落”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使……沉水,使……落地”。

8.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成语中,有些名词可以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

例如,“风驰电掣”中的“风”和“电”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意思是“像风一样快,像电一样快”。

总的来说,成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现象的集中体现,通过研究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试论成语的活用

试论成语的活用

试论成语的活用成语是常见的一种熟语,是人们所使用的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色彩的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是祖国语言的奇葩。

成语在语言作品中往往是作为整体来运用的,因此,形式的稳固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为了表达和修辞的需要,就打破了它原有的固定形式,这就是成语的活用现象。

所谓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收到鲜明生动确切的表达效果,把原来固有的成语变换一下词组成分而套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的现象。

具体可以分为节缩、换字、扩展、易序、曲用、拆解、移用、一语双关、篡改等九种形式。

一、节缩式节缩是为了使语句简明、节拍协调或其他修辞目的而把一些音节过多的词语加以删节或归并的一种修辞方式。

成语“节缩”在特定的语境中,不但具有与原成语相同或相近的表意功能,而且表意比原成语更为凝练,含蓄,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

如: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

(朱自清《威尼斯》)“斩截”,是从成语“斩钉截铁”中一、三两个语素紧缩而来的,这两句中成语运用紧缩式,就使语言更加精确简洁。

二、换字式成语换字指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将成语中的一个或两个构成成分临时替换为别的字,表达新的意思,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收到鲜明生动确切的表达效果。

如:墓地里尽是些阴郁的低头扫墓的人,间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

(冰心《樱花赞》)“引吭悲歌”是出自于“引吭高歌”,因为醉客当时心中充满的不是高昂兴奋的情绪,而是阴郁哀伤的感情,所以把“高”换成“悲”表意才确切。

三、扩展式扩展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而在成语语素之间插进别的词语,使成语结构松散,形体扩大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我看出他话语中全是毒,笑里全是刀。

(鲁迅《狂人日记》)在成语“笑里藏刀”中嵌入“全”字,并把“藏”换字为“是”,使意义更肯定,而且和“话中全是毒”形成对仗,增强了修辞效果。

四、易序式易序是指更换原成语的语序。

更换的方式有两种:颠倒前后结构或同等成分互换,这种用法一般出现在韵文中,主要是为了达到押韵的效果。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一、引言“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是精练生动的修辞性词组的词汇化”[1]它的显著特点是结构的凝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中的每个构成成分,都失掉了自己的独立性,每个构成成分的意义与整个成语的意义相去甚远。

它们只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示特定的意义。

对它不论是进行语法变体或成分的替换,都为社会的语言习惯所不允许。

但是根据行文、立意的具体需要,临时地对成语进行一定的改动,也是可以的。

相沿袭用的“原则性”和巧妙变通的“灵活性”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可以统一在成语运用中。

二、成语活用的修辞方式成语活用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样的,而且都有独特的修辞功效。

根据成语活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产生的修辞功效,我们总结了成语活用的九种修辞方式,主要有:易序、易色、镶嵌、节缩、藏词、仿拟、别解、降用、暗引。

(一)易序:变更成语的结构顺序,调动其中的组织成分,以适应语义和表达效果的需要。

易序后的成语变体,有的与既有成语的语义完全相反,有的变化后语义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如: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上,自己背起来。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损己利人”是由贬义成语“损人利己”变换而来的,语素次序变换后,表现出与既有成语完全不同的语义,反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损己利人”突出了柔石人格之高尚,富有强烈鲜明的褒义色彩。

(二)易色: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临时有意地改变起固有的感情色彩。

如褒义色彩的成语贬用,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褒用。

例如:成岗迟疑了一下,又提出新的要求:“把收听广播的任务也交给我吧,我的工作的确不重。

”“你简直是‘野心勃勃....’,才给别人写信至敬,又要叫别人‘失业’?我早就看穿了你的思想活动!”李敬原眼角透出一丝笑意,但很快就消失了。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野心勃勃”是一个贬义成语,现在用来表示希望多做工作,多干些事的意思,用做了褒义。

这种用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造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情调。

成语活用的例子(一)

成语活用的例子(一)

成语活用的例子(一)成语活用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形象性。

在创作中活用成语,可以让作品更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下面是一些关于成语活用的例子和讲解。

1. 画龙点睛•例子:在一幅画作上,画家将画面上的主角画得栩栩如生,最后在眼部点上了一点红色,恰到好处地点睛了整幅作品。

•讲解:成语“画龙点睛”表示为一幅画画上点上恰到好处的装饰,使整幅画更加完美。

在创作中,可以用来形容为作品做最后一笔修饰,使其更加精彩和出色。

2. 一箭双雕•例子:小明在比赛中巧妙地运用两个成语,既取得了冠军,又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可谓一箭双雕。

•讲解:成语“一箭双雕”表示用一箭射中两只雕,比喻一举两得,一次行动达到双重目的。

在创作中,可以用来形容做一件事情同时达到两个目标的巧妙做法。

3. 杯弓蛇影•例子:尽管没有证据表明有蛇存在,但小红一直以为杯子里的倒影是蛇,大惊小怪,可见她多虑。

这就是杯弓蛇影。

•讲解:成语“杯弓蛇影”表示原是因杯弓形状映入水中的倒影而看成蛇而产生的错误观念。

在创作中,可以用来形容因为多疑和过分担心而引起的没有根据的恐惧。

4. 功亏一篑•例子:小刚在考试前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因为最后一道题没有做对,最终成绩只得了及格分,可谓功亏一篑。

•讲解:成语“功亏一篑”表示功劳恰好不够一篑(土筐),即因为功劳不够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在创作中,可以用来形容在最后关头因为一点小失误而导致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

5. 画蛇添足•例子:小丽在画上已经画好了一条蛇,但她又画了一只脚,想要让蛇更真实一些。

结果却让蛇显得奇怪而不自然,画蛇添足。

•讲解:成语“画蛇添足”表示多此一举地做了不必要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在创作中,可以用来形容在已经完美的状态下做出多余的举动,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

以上是关于成语活用的一些例子和详细讲解,不同的成语在创作中有着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让你的创作更加出彩!6. 一日三秋•例子:小明与好友分别已经两年了,他们之间的连络很少,每次见面就像是分别已经很久了,可谓一日三秋。

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摘要: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的,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意义完整的定型短语。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成语是可以活用的。

在结构方面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在意义方面可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

除此之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

关键词:成语;活用;规范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

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

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

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

这是语法界早已有的定论。

但是从语言运用、发展的规律来看,成语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灵活运用并非要改变成语的固定内容和形式,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运用而已。

一旦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成语仍然要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从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古往今来,成语活用的情况并不罕见,鲁迅、毛泽东的文章更是司空见惯,且均为社会所认可。

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把原来惯用的成语变换一下构成成分而套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的现象。

成语的活用现象既不能视为窜改成语,也不必说成成语换字,它只是一时的灵活运用,原来的成语并不会因此而退出被运用的场合。

成语的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上的种种需要所采用的一种临时性修辞手法。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活用成语更加切合说话时的情况,能收到更好的修辞效果。

因此,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成语活用的现象将会变得越来越活跃。

成语的活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结构的改变,可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四种形式,另一个是意义的改变,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三种形式。

一、结构上的活用(一)节缩成语节缩一般是缩减成语的字数,使之更加精练含蓄,读者一看就知道它是由某个成语变化而来的。

成语“节缩”在特定的语境中,不但可以取代原成语,具有与原成语相同或相近的表意功能,而且表意比原成语更为凝练、含蓄,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
一、引言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是精练生动的修辞性词组的词汇化”[1]它的显著特点是结构的凝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中的每个构成成分,都失掉了自己的独立性,每个构成成分的意义与整个成语的意义相去甚远。

它们只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示特定的意义。

对它不论是进行语法变体或成分的替换,都为社会的语言习惯所不允许。

但是根据行文、立意的具体需要,临时地对成语进行一定的改动,也是可以的。

相沿袭用的“原则性”和巧妙变通的“灵活性”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可以统一在成语运用中。

二、成语活用的修辞方式
成语活用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样的,而且都有独特的修辞功效。

根据成语活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产生的修辞功效,我们总结了成语活用的九种修辞方式,主要有:易序、易色、镶嵌、节缩、藏词、仿拟、别解、降用、暗引。

(一)易序:变更成语的结构顺序,调动其中的组织成分,以适应语义和表达效果的需要。

易序后的成语变体,有的与既有成语的语义完全相反,有的变化后语义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如: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
....的,他就挑上,自己背起来。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损己利人”是由贬义成语“损人利己”变换而来的,语素次序变换后,表现出与既有成语完全不同的语义,反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损己利人”突出了柔石人格之高尚,富有强烈鲜明的褒义色彩。

(二)易色: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临时有意地改变起固有的感情色彩。

如褒义色彩的成语贬用,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褒用。

例如:
成岗迟疑了一下,又提出新的要求:“把收听广播的任务也交给我吧,我的工作的确不重。


“你简直是‘野心勃勃
....’,才给别人写信至敬,又要叫别人‘失业’?我早就看穿了你的思想活动!”李敬原眼角透出一丝笑意,但很快就消失了。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野心勃勃”是一个贬义成语,现在用来表示希望多做工作,多干些事的意思,用做了褒义。

这种用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造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情调。

(三)镶嵌: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故意改变成语内部固定的结合关系,从而更具体生动地说明问题,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意思,给人以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之感。

镶嵌是在原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增添新的信息量的一种修辞方式。

如:
这算是宣纸的故事,也是后来鲁迅先生所说的抛宣纸之砖,引木刻之玉
...........的引玉的开端吧。

曹靖华《哪有闲情话年月》
上例把成语“抛砖引玉”有规则地潜入句中,“抛砖引玉”的实际语义是其字面意义的比喻义。

“抛宣纸之砖,引木刻之玉”将宣纸比喻成砖,将木刻比喻成玉,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使语义关系更加清楚明白。

(四)节缩:“节短语言文字,叫做节;缩合语言文字叫做缩”[2]节缩去次要的字,保留关键的字,意义不变,可以收到表达简洁有力,内容显豁突出的效果。

如:
我恍悟
..自己的阅历太少。

丰子恺《随感十三则》
“恍悟”是缩合成语“恍然大悟”而成,“恍然大悟”表示人突然醒悟的样子,不能直接带宾语,缩合后言简意赅,可以直接带宾语表示恍然大悟的内容。

(五)藏词:是成句(包括成语)在运用上变化后的一种语言形式。

成句一般是由几个词构成,说者要把本要说的词藏起来,而用成句中别的词来代替,从而达到用语风趣,生动之妙。

如: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

…….谁知道他将
到而立
..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

《阿Q正传》
“而立”来自于《论语.为政》中的成语“三十而立”,用“而立”代替了“三十”,使语言典雅生动。

(六)仿拟:为了取得一定的表达效果,在特定的语境中故意仿效原有成语,临时改换成语中的一两个语素,仿造出与原有成语结构相似,但语义不同的临时成语。

如:
抗日将军们要有这样的坚定性,才算是勇敢而明智的将军。

那些“一触即跳
....”的人们是不足以语此的。

毛泽东《论持久战》
“一触即跳”是仿拟成语“一触即发”而成的,“一触即跳”和“一触即发”仅一字之别,却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跳”字生动地表现了一些人在作战中的轻举妄动。

(七)别解:运用语音、词汇等手段,对某个成语加以特殊的解释,临时赋予成语原来不曾有的新义。

例如:
连长又看一看张振武的脚,一双大头鞋“空前绝后
....”,前边露着脚指头,后边露着脚后跟。

袁静《伏虎记》
“空前绝后”原义是指超绝古今,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这里是巧界字面义。

“空前”即指前边露着脚指头,“绝后”即指后边露着脚后跟。

别解这种活用方式带有很大的偶合性,是作者
智慧和幽默的体现。

它给人一种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感觉。

虽然别解是对原成语的一种破常规的解释,但是所解释的意义必须是合乎作者的思想意识,要在情理之中,毫无牵强之感。

因此别解这种修辞方式不是无理取闹,是符合生活规律的。

(八)降用: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意临时改变某成语的使用范围,把大词当成小词用,把小词当成大词用,造成成语使用范围上的不和谐,从而使语言幽默风趣。

如:
他足足用了一星期的时间,开了一系列的会,动员了校党委和系总支的许多干部分头去做工
作,双方才同意偃旗息鼓
....,把仇恨集中到“四人帮”身上。

谌容《烦恼的星期日》
“偃旗息鼓”本是指军事上斗争的双方停止了战斗,主要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这里降格用于人际间双方停止了矛盾争斗上。

降用是遵循修辞的规律,利用词语超越寻常的用法来提高语言艺术表现力的修辞方式,和成语误用不同。

(九)暗引:把成语进行适当地加工变化,并将其与自己的语言融为一体。

例如:
对于全国先进的文化工作者,我们的东西,只当作引玉之砖
.....,希望共同讨论,
....,千虑之一得
得出正确的结论,来适应我们民族的需要。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引玉之砖”是由成语“抛砖引玉”演化而来的,“千虑之一得”是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演化而成,“抛砖引玉”是动词性词组,“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是主谓句,都不能用于原文。

作者巧妙地将其进行变动,改成定中结构,暗用于文章中,指“我们的东西”。

暗引这种成语活用的修辞方式,不动声色地将成语暗用于文章之中,使语言古朴典雅,意味深长,引人推敲深思。

三、结语
运用成语活用还必须注意和成语的错误用法区分开来。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作者是否了解成语原来的形式、意义和用法。

如果作者了解且是为了修辞或创新的需要而作的变通就是成语的活用。

如果作者对成语的一般正确用法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想当然地按自己的错误理解使用的话,则是成语的误用。

如果把成语误用当成活用势必给语言规范带来极大的危害,影响规范标准的平衡;如果把活用当作误用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必然使语言呆板、空洞、无生机,所以必须严格区分对待成语活用和误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