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语的活用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汉语成语,源远流长。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
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
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
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成语活用
成语活用
所谓成语的活用,就是临时改变一下成语的结构或意义,即变换一些成分,或者赋予成语以新的意义和用法。成语的活用又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的活用主要是指通过增字,减字,换字及变序等手段改变成语的结构,使成语的形式发生变化,内容的活用主要是指改变成语的本来含义和使用场合,或者改变成语的感情色彩,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而这两个方面又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成语的结构形式和意义一般是固定的,不能随便更动,但有时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可以活用,其方式大致有:
一.易序式。改变成语语素的词序。如万“头攒动,碑前啜泣重。一颗巨星陨落去,谁不首疾心痛!”……其中“首疾心痛”由“痛心疾首”易序而成,这是为了押韵;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重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将“损人利己”改为“损己利人”,很好的概括了革命作家柔石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高尚情操和高贵品质。
二.易字式。改换成语中的某个字,如“水落油出、燃煤之急、虎头豹尾……”便是由成语“水落石出、燃眉之急,虎头蛇尾”易字而成的。
三.扩充式。在成语中间嵌入其他的词语。如“标新立异,披星戴月”,有人分别扩充为“标现代化之新,立现代化之异”;“披星而出,戴月而归”。
四.节缩式。将四字成语节缩成两字或三字,如“大方之家,抛砖引玉,画蛇添足……”常被减缩为“大方,引玉,蛇足”。
五.离析式。拆成成语,另成新意。如“有土而不豪,是绅而不劣(矛盾)”由“土豪劣绅”离析而成;“已到了悬崖,为何还不勒马?”由“悬崖勒马”离析而成。
六.标点式。在成语中间插入标点符号,另造新意,如“望洋兴叹”(漫画标题)中的“洋”加引号代指洋货,强烈地讽刺了某些国人的崇洋心态。“对!牛弹琴。”在成语中加以叹号,并在最后加一句号,则使成语“对牛弹琴”变成了句子,并能有力的回击对方,达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艺术效果。
成语活用的例子
成语活用的例子
成语活用的例子如下:
1. 不翼而飞:小偷在商店里偷走了珠宝,警察一到现场,发现珠宝已经不翼而飞。
2. 画蛇添足:本来这幅画已经非常完美了,但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画家在上面画蛇添足,反而毁了整个作品。
3. 铁石心肠:他对亲人的离世毫不动情,简直是铁石心肠。
4. 杀鸡取卵:这家公司只顾着追求眼前的利润,却忽视了长远发展,好像杀鸡取卵。
5. 韬光养晦:他从小就很低调,善于韬光养晦,不轻易展现自己的才能。
6. 运筹帷幄:他是团队的领导者,擅长运筹帷幄,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给出明确的指示。
7. 水落石出:经过调查,最终真相水落石出,原来小偷就是屋
主自己。
8. 过犹不及:他一向做事过于小心谨慎,有时候过犹不及,反而错失了一些机会。
9. 风雨同舟:困境时,大家要风雨同舟,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度过。
10. 胸有成竹:他在会议上表现得非常自信,因为他已经胸有成竹,对解决问题有清晰的思路。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
者信息。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
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
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用
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
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
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
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成语中的词性活用
二.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分为两大类:形 (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容词活用作动词和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这又分为三种情况:形容词的使 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 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 状态。 《成语》中有8例: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 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四种。
一、名词的活用
成语中名词活用的现象比较多,可 分为两大类: 一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个名词,在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如果它出现在动词应当出现的位置上,在意 义上又不能用这个词本身所固有的意义把句 子解释通,而应当换成一个与这个名词直接 有关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意义来解时,就 可以说这个名词活用成动词了。共分三种情 况:①名词的使动用法;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⑴形容词+名词,例子有四: 集思广益 敬而远之 穷兵黩武 恃才傲物 ⑵能愿动词+形容词,例子有一: 耳熟能详
(二)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用一个 形容词代替一个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 表的特性的名词。成语短小精悍,适 于用言简意丰的语言来表达,形容词 用如名词这一语法现象正适合于成语 的这一特点,所以成语中此现象特别 多,从结构上看,主要有两种情况: 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
成语中的词性活用
一个名词,在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如果它出现在动词应当出现的位置 上,在意义上又不能用这个词本身所固 有的意义把句子解释通,而应当换成一 个与这个名词直接有关的动词或动词性 短语的意义来解时,就可以说这个名词 活用成动词了。共分三种情况:①名词 的使动用法;②名词的意动用法;③名 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3.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所谓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就是 指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没有使动用法和 意动用法的现象。此情况在《成语》 中较多,可分为以下几类: ⑴副词+名词 ⑵名词+名词 (3)几种特例
⑴副词+名词
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 容词的修饰语,名词放在副词(主要 是“不”)的后面,便具有了动词的 性质,活用为动词。《成语》中共有 此类例子12个:
三、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比较少, 可分为三种情况:动词的使动用法、动 词的意动用法和动词用作名词。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又分为不及物动词的 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成语》中共9例:
卑躬屈膝 哗众取宠 立身处世 闪烁其辞 赏心悦目 痛心疾首 息事宁人 众口铄金 降龙伏虎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成语》中有6例:
救死扶伤 量入为出 无依无靠 一无可取 报降纳叛 道不拾遗
成语用法归纳总结
成语用法归纳总结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常给人以深刻、精准、生动的印象。在汉语的日常应用和教学中,成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成语的固定和多义性,很多人往往存在使用不当或误用的情况。以下是针对常见成语用法的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一、用法一览
1.典故用法
成语来源于古代文献中的典故,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了解其来历,以免使用不当造成误解。
例如:
“空城计”出自《三国演义》,意指虚张声势、以少胜多。
“杀鸡取卵”出自《列子》,“一失足成千古恨”则出自《史记》。
2.比喻用法
成语常常利用抽象事物来比喻具体事物,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
“亡羊补牢”比喻已经发生的错误可以通过补救来减少损失。
“画蛇添足”比喻做某件事情过了头,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3.事实陈述用法
成语在不引用典故和比喻的情况下,单纯地陈述事实,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一个重要的行动原则。
4.象声词用法
许多成语是通过模拟或者描述某些声音来产生的。如“噤若寒蝉”形
容人因为害怕或惊讶而不敢说话,大约是通过想象一只蝉在寒冷的天
气失去了声音的形象引申出来的。
5.充当语助词用法
一些常用的成语,如“的确”,“确实”,“简直”等,常常用于强调语意,并充当语言表达中的语气词。
二、用法细节
1.拼音
如何正确拼写一个成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汉字书写方面的疏忽
可能会导致语义的扭曲或丧失。例如,若“蜀犬吠日”被打成“枢轴分队”,则失去了成语后半部分真正的含义。
2.搭配
与大多数词汇一样,成语也需要考虑搭配使用的问题。有些成语常
常被一起使用,因此建议在学习过程中与搭配使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16.2.举例说明什么是成语,什么是成语活用。简答题
16.2.举例说明什么是成语,什么是成语活用简答题
一、成语
成语是一种特殊的汉语词汇形式,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固定的词序和特定的词义。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源于古代文学、典故、历史故事等,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成语有以下特点:
1.四字结构:大多数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少数也有三个或五个字。
2.固定词序:成语的词序是固定的,不可更改。
3.固定词义:每个成语都有其固定的词义,通常通过故事、典故或历史事件来解释。
4.文化内涵:成语反映了中国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5.常用于修辞:成语在汉语表达中常用于修辞,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例如,成语“亡羊补牢”表示在出现问题之后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借鉴了一个关于羊丢失的典故。
成语在汉语交流中被广泛使用,既可以作为独立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嵌入到句子中,用以丰富语言表达。
二、成语活用
成语活用指的是在语言表达中巧妙地运用成语,使其与语境相得益彰,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文采。活用成语不仅能够传达准确的含义,
还能展示说话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使表达更为生动有趣。
举例来说,如果某人在谈论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使用了成语“砥砺前行”,那么这就是成语的活用。在这个例子中,使用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努力奋斗的精神,还通过成语本身的形象化表达,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
成语活用要求说话者具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和对成语含义的理解。通过巧妙地选择和运用成语,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一些成语活用的例子:
1成语:亡羊补牢
例句:他在考试前突击学习,算是亡羊补牢,虽然晚了一些,但总比不补好。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010-03-09 09:38:06| 分类:
|
举报
|
订阅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
字号
所谓词类活⽤,就是只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定的语⾔习惯灵活运⽤,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例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进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在这⽤做使动⽤法,后⾯加了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之位尊”。本来形容词经常⽤做主语、宾语、定语,后⾯不能跟宾语,⽽在这由于语⽤习惯灵活运⽤为使动。词类活⽤在古汉语中⽐较普遍,但就整个成语系统来说,⼜属于⼀种特殊的现象!本⽂共涉及到235个成语,都有词类活⽤现象,是在查阅了6000多个成语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的。⼤体⽽⾔,成语中的词类活⽤可分为七种类型,以下分别作以分析论述。
⼀、名词活⽤为⼀般动词。
名词活⽤为⼀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较常见的语法现象,⼤致有六种条件。本⽂⼀⼀列
举出来,并且对其中某些成语从语源⽅⾯试加论析。
1、副词后⾯的名词⽤作动词。
例如“不期⽽遇”“未⾬绸缪”“莫名其妙”“⽆偏⽆党”,这四个成语中的“期、⾬、名、党”原本皆为名词,但因为有否定副词“不、未、莫、⽆”的修饰⽽活⽤为动词,意思分别是“约定⽇期”、“下⾬”、“说出”、“偏私”。词类成语还有:
不谋⽽合不⽑之地不速之客横⾏不法不名⼀钱
2、两个名词连⽤,如果它们不是修饰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则其中⼀个名词活⽤为动词。例如“囊萤照读”,语出唐欧阳询等《艺⽂类聚》卷九⼗七引《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学⽽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练囊盛数⼗萤⽕,以夜继⽇焉。”其中囊本为名词“⼝袋”,和名词“萤”连⽤,活⽤为动词,释为“⽤囊装”。再如⾷租⾐税,语出《史记·平淮书》:“是岁⼩旱,上令官求⾬,⼘式⾔⽈:‘县官当⾷租⾐税⽽已,今弘⽺令吏坐市列肆,败物求利。亨弘⽺,天乃⾬。’”名词“⾐”与“税”连⽤,“⾐”活⽤为动词,意思是“穿⾐”。此成语可解释为“依靠交纳的租税吃饭穿⾐”。同类成语还有
汉语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浅谈
决定 了成 语在结构 上遗 留有古代汉语 的痕迹 ,因此 和惯用 的成语 中,名词被活用 。
语 、谚语 等 口语色彩较 浓的语言形式相 比,其书 面色 彩较
浓 。它 的 表 义 也 不 像 惯 用 语 、 谚 语 等 词 汇 形 式 那 么 直 接 ,
( )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
其 一 , 名 词 活 用 作 一 般 动 词 。 如 不 胫 而 走 ( 一 长 腿
咽 ( 、狼 一像虎 、狼 一样 )、鬼哭狼嚎 ( 虎 鬼、狼 一像厉 且不切 实际的 目标 )、驾轻就 熟 ( 轻车、熟路 )、取长补 鬼 、狼一样 )、抱头 鼠窜 ( 鼠一像 老 鼠一样 )、土崩 瓦解 短 ( 长处 、优点 ,短 处、缺点 )、温故知新 ( 已经 掌握的
( 、瓦一像土 块 、瓦砾 一样 )、蜂拥而来 ( 土 蜂一像 蜂一 知识 、新 的知识 )、扶 老携幼 ( 人、小孩 )、舍近 求远 老 样 )、狼奔 豕突 ( 、豕一像狼 、野猪一样 )、 鼠窃 狗偷 狼
故在 理解 、运用成 语时,如果仅从 结构和字面上 去简单处 腿 ),不 翼而飞 ( 翅膀 一长翅膀 ),不毛 之地 ( 草木 一长
理 , 可 能会 出现 与成 语 原 意 差 之千 里 的 尴尬 局 面 。
草木 ),衣 冠禽兽 ( 衣服 、帽子一穿衣 、戴帽 ),不三 不
“ 词类活 用 ”是古代 汉语 中一种特 殊的语法现象 ,它 四,二三其德 ( 量词活用于 动词 ),先礼后 兵 ( 数 礼貌 一 是指某些 实词在静 态时其词性 、意义和 用法是 固定的 ,而 讲礼貌 、兵 一用兵 )等 。这类 成语 中加 点的词静态 时皆为 当运用 者把这些 实词运用到一个动 态语言环境 中时,会临 名词 ,当组 成成语 时受副词 ( 否定 、时间副词 )修饰 作谓 时 改变 它的静态基 本功能——词性 、意义和 用法 ,让它充 语 。再如 :车水马龙 ( 一如水流动 、龙 一如龙游动 ) , 水 当别 的词类 ,并相 应改变词 的意义 和用法 。现代 汉语词汇 心 猿 意 马 ( 猴 一 如 猿 猴 跳 跃 、 马 一 如 快 马 奔 驰 ) , 平 步 猿 体系 中的成语 ,因其结构 的定 型化 ,使得许 多成 语仍然保 青云 ( 青色 的云一在 青色 的云上行走 ),一诺千金 ( 千金 留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的痕迹。
浅谈成语的活用
浅谈成语的活用(熊荧波)
【摘要】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结构匀整稳固,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关键词】成语特点运用语法结构
【正文】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结构匀整稳固,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一、探索成语的来源
成语有一定得渊源,也有一些演变的情况,很多成语如果不知道它的来源,不了解它的演变情况,就难以理解,也难以正确运用,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来自古代文献: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其惘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后人概括成“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来自历史事件: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共被同寝,中夜间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说的是祖狄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勉,夜里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概括为“闻鸡起舞”,比喻乘着某个好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来自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改写。例如:水落石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出类拔萃——“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
有不少成语是群众口头相沿习用的,这类成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口语色彩,一般是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之后才见于书面的,比较通俗生动。例如:欢天喜地、七嘴八舌、水到渠成、得过且过。
成语用法解析技巧
成語用法解析技巧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形式,具有固定的词序和特定的意义。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成语。学习和掌握成语的用法解析技巧,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成语的用法解析技巧。
首先,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是理解成语用法的基础。成语的来源大多数是古代的典故和故事。通过了解成语的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例如,成语“画蛇添足”中的“画蛇”源于古代故事中的一个情节,意为做了多余的事情。了解这个典故,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其次,注意成语的搭配和用法。成语的用法有时候并不是字面意思,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例如,成语“一箭双雕”意为一箭射中两只雕,形容一举两得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一定要求一定要有箭和雕的存在,而是可以用来形容一举多得的情况。因此,我们在运用成语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成语的适用范围和意义。
此外,注意成语的词义转化和引申。有些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成语“守株待兔”原指守着树桩等待野兔,后来引申为形容坐等机会而不主动努力。因此,我们在运用成语时,要注意成语的词义转化和引申,避免产生歧义。
另外,成语的用法也与时代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有些成语在古代很常用,但在现代用法中已经较少见。例如,成语“狼狈为奸”原指狼和狈(一种兽类)联合起来为恶,后来引申为形容坏人勾结在一起。虽然这个成语在古代很常用,但在现代用法中已经较少见。因此,我们在运用成语时要注意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避免使用过时或不恰当的成语。
浅谈成语的活用
浅谈成语的活用(熊荧波)
【摘要】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结构匀整稳固,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关键词】成语特点运用语法结构
【正文】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结构匀整稳固,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一、探索成语的来源
成语有一定得渊源,也有一些演变的情况,很多成语如果不知道它的来源,不了解它的演变情况,就难以理解,也难以正确运用,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来自古代文献: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孟子·公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其惘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后人概括成“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来自历史事件: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与司空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共被同寝,中夜间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说的是祖狄立志为国效力,与琨互勉,夜里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概括为“闻鸡起舞”,比喻乘着某个好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来自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改写。例如:水落石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轼《后赤壁赋》)。
出类拔萃——“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丑上》)。
有不少成语是群众口头相沿习用的,这类成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口语色彩,一般是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之后才见于书面的,比较通俗生动。例如:欢天喜地、七嘴八舌、水到渠成、得过且过。
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摘要: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的,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意义完整的定型短语。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成语是可以活用的。在结构方面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在意义方面可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除此之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
关键词:成语;活用;规范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这是语法界早已有的定论。但是从语言运用、发展的规律来看,成语是可以灵活运用的。灵活运用并非要改变成语的固定内容和形式,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运用而已。一旦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成语仍然要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从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古往今来,成语活用的情况并不罕见,鲁迅、毛泽东的文章更是司空见惯,且均为社会所认可。
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把原来惯用的成语变换一下构成成分而套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的现象。成语的活用现象既不能视为窜改成语,也不必说成成语换字,它只是一时的灵活运用,原来的成语并不会因此而退出被运用的场合。成语的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上的种种需要所采用的一种临时性修辞手法。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活用成语更加切合说话时的情况,能收到更好的修辞效果。因此,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成语活用的现象将会变得越来越活跃。成语的活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结构的改变,可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四种形式,另一个是意义的改变,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三种形式。
举例说明成语活用的方式
举例说明成语活用的方式
- 换序法:调换成语语素的位置,如“垂头丧气”改为“头雁气丧”。
- 改字法:改变成语中的一两个字,如“广开言路”改为“广开才路”。
- 曲解法:故意“望文生义”,歪曲理解成语的含义,如“有声有色”用来形容竹布衫的颜色和声音。
- 扩展法:在成语中间嵌入别的语素,如“根深叶茂”改为“根深才能叶茂”。
在使用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意图,灵活地运用这些方式,以达到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活用成语
【内容摘要】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固定于一种民族语言中。成语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成语。要想正确、灵活使用成语,必须认识、了解它。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佛教经典和历代文献民言警句。这些成语有的说明一个道理,有的是描绘一个景物,有的是记录一个事物,有的是描摹一种神态。从形式看,它基本上是“四字格”,这种形式最具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成语其实也是在不断变革的。根据需要,赋予成语新的词义内容或者改变成语结构和组成,即为成语活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成语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活用。
【关键词】成语活用结构意义修辞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固定于一种民族语言中。成语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成语。要想正确、灵活使用成语,必须认识、了解它。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佛教经典和历代文献民言警句。这些成语有的说明一个道理,有的是描绘一个景物,有的是记录一个事物,有的是描摹一种神态。从形式看,它基本上是“四字格”,这种形式最具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成语其实也是在不断变革的。根据需要,赋予成语新的词义内容或者改变成语结构和组成,即为成语活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成语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活用。
一、探源活用
许多成语来源于有关的典故。如果从典故活用方面考虑, 成语还有一种特殊的活用方式, 好象过去还未注意到。比如“黔驴之技”、“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项庄舞剑”、“以著代筹”、“结草衔环”、“画龙点睛”、“滥竿充数”、“胸有成竹”等等, 分别来自传说、寓言或历史故事。由于典故可以居用, 所以这种有出典的成语也可以从典故方面加以活用,例如收入《汉语成语词典》和《汉语常用成语手册》中的“一枕黄粱”、“蚂蚁缘槐” , 就是对成语“黄梁美梦”“南柯一梦”的活用,但这不是对原语义或结构形式的活用, 而是从引典方面的活用。因为从成语原来的意义或结构形式方面是怎么也活用不出“蚂蚁缘槐”这种格式的。只有从原成语的来源着手, 才能从槐树下的蚂蚁窝概括出“蚂蚁缘槐”的形式。
二、如何从结构上活用
大家都知道,成语具有结构上的凝固性这一特点,但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也可以对成语进行灵活运用。如将成语拆开运用,增减
或换用成语的构成成分,以及调换成语内部结构成分的顺序等等。以下我就从这个方面来分析:
1、节缩法
为了表达的需要,在使用时对成语进行简化,以达炼含蓄的目的,常见的是把四字成语节缩为两字。如:
(1)薪胆余生吾有舌,熏莸异类汝无家。
(2)寒士简编穷皓首,野人芹曝抱丹心。
例(1)中的“薪胆”是“卧薪尝胆”的节缩。
例(2)中的“献曝”是“献芹献曝”的节缩。除此以外,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节略形式,就是取成语的第四字和第二字为略语,这类形式比较少见。如:纵擒有策新疆定,叛服何常旧史亡。
该例中“纵擒”是成语“七擒七纵”的缩略。
2、扩展法
为了表达的需要,在遵循原成语内在语法结构规律、了解语素性质的前提下,可以在原成语的语素间插进别的语词,使原成语的结构放松、形体扩大。如:(3)各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必然会有某些不同特点,但这是大同中的小异。
(4)事因难能,所以可贵。
例(3)中的“大同中的小异”是成语“大同小异”的扩展用法,突出了“小异”。
例(4)中将“事因”、“所以”插入成语“难能可贵”中,便成语变为复句,其它的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混水休想摸鱼”等等都是这种用法。
3、换字法
成语换字指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将成语中的一个或两个构成成分临时替换为别的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如:(5)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人才。
(6)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表时机不二。
(7)地里尽是些阴郁的低头扫墓的人,间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
例(6)、(7)中“广开才路”、“表里不二”分别是对成语“广开言路”、“表里不一”的换字。例(7)中的“引吭悲歌”出自成语“引吭高歌”,因为“醉客”当时心中充满的不是兴奋的情绪,而是悲伤的感情,所以把“高”换成“悲”才确切。
此外,成语活用的方式还有“谐音”。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换字,但变体与原形更换的成分字音相同或相近。如:“一往情深”换成“一网情深”;“弄巧成拙”换成“弄俏成拙”;“更新换代”换成“更新换袋”。这种情况,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很多,像“一厢情愿”换成“两厢情愿”;“取信于民”换成“失信于民”;“望洋兴叹”换为“望书兴叹”“望楼兴叹”等的活用也屡见不鲜;再如把“讨价还价”说出“要价还价”,把“知难而退”说成“知难而进”,更有巧用“见缝插针”为“见缝插绿”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用法在广告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很有趣、巧妙。
4、易序法
易序就是写诗为文,或应语法的要求,或为格律所限,或因风格习惯的支配,
把某一成语的语素重新结合。如:
(8)下午两点多钟,两人回来,头垂气丧,精疲力竭。
(9)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0)“好啦,好啦,你就别说这些了,不管是狗仗人势也罢,还是人仗狗势也罢,反正这件事你就看着办吧!
例(8)为了所后面的“精疲力竭”保持结构上的对称性,而将成语“垂头丧气”改变语序,有的成语变换语序后会发生变化,如“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自不量力的贬义。将它变换语序为“弄斧班门”,其语意则变为主动向名家挑战,表现了锐意索取的可贵精神,富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物色。例(9)“取义成仁”是“成仁取义”的词序变更,上句“取义成仁今日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十分协调,如果不用“取义成仁”而用原成语“成仁取义”,那就显得平仄不协调了;例(10)的原成语“狗仗人势”和它的变体“人仗狗势”配合运用,相互映衬,把思想感情表达的全面周到。
三、如何从意义上活用
1、曲解
置某一成语的实际含义而不用,却故意“望文生义”,即用其字面意思,歪曲理解,以收到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如:
(11)他得穿那刷刷作响的竹布衫。乍一穿起这有声有色的竹布衫,连家犬带野狗都一致汪汪地向他抗议。
(12)爱作弄人的小恶魔一般在室内飞舞的花絮,“无孔不入”地向着她们的五官钻进……
(13)朋友们背后曾说她这样漂亮而无儿女,真是个“绝代佳人”。
(14)商家开始“度日如年”……
例(11)中“有声有色”的实际含义是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这里用其字面义,即有声音颜色。例(12)中“无孔不入”常用来比喻利用一切机会干坏事,这里也是用其字面意义,突出了飞絮无处不在的特点。例(13)的“绝代”本为“当代独一无二”之意,这里却被曲解为“断绝后代”;例(14)中说的是元旦尚未到来,已出现了消费高峰,商家高兴地说:这样的日子天天就像过年,“年”本指时间单位,这里则指年节。
2、双关法
利用成语的本义及比喻义,使语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如:
(15)义工代赈的项目是疏浚苏州城里的小河,这个工作很辛苦,但很有意义。旧社会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污泥浊水,我们要把污水变清流,使这个东方的威尼斯变得名副其实……
句中的“污泥浊水”一语双关,既指河流中的污泥、浊水,又比喻旧社会留下来的一切腐朽和反动的东西。
四、如何从修辞手法上活用
1、改变褒眨
有些成语或褒或贬, 感情色采十分鲜明。但这种褒贬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特定场合下, 当需要改变某成语的褒贬意义以表达某种思想、说明某种观点时, 便可通过嵌入注释性成分、换用或简约成分以及引伸意义等活用方法,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