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分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郑和下西洋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郑和下西洋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从语文论述类文本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可以被用来探讨多个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探索与发现:郑和船队的航行代表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这一事件可以引发对探索精神、冒险精神以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等话题的讨论。

文化交流与融合: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与当地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

这可以作为一个例子来讨论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历史进程。

国家实力与外交策略:郑和下西洋展现了明朝的强大国力和开放的外交策略。

可以探讨这一事件如何反映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以及外交政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郑和的航海活动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之间的差异和互动。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明类型如何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

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对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可以讨论这一事件对于今天的国际关系、全球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启示和影响。

例如,一篇论述类文本可能以“郑和下西洋:明朝的海洋探索与文化交流”为题,从上述的多个角度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这样的文本不仅会涉及历史事件本身,还会结合现代社会的背景和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论述角度和内容会根据文本的具体要求和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有所不同。

以上仅是从一般性的角度提出的一些可能的论述方向,实际写作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发挥。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我们学习的还有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

在高中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物,郑和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他下西洋带来的历史意义没有那么简单,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历史意义及目的。

历史意义政治方面,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

文化方面,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

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目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十分繁荣。

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而中国对不能自行生产的香料等物,也有较大的需求。

除经济原因以外,还有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践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想法,同时宣扬大明威德,而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怎样学习高中和历史若想对高中历史的大量知识点有整体把握,同学们必须学会归纳和总结。

与初中时期的历史学习相比,高中历史的特别之处体现在教材的深度、难度和厂度上。

教师将知识点一一讲述,学生在做题时却仍然找不到要点,这是因为高中历史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概括能力。

面对陌生的题目,学生需要将已学的知识点与之结合并迁移。

推荐使用《蝶变笔记历史》整本书就是围绕基础知识点编写而成,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本使用,课上跟紧老师,课下自主复习预习。

书的内容上解析全面清晰,不管是学霸还是学渣都能轻松学习,没有压力。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的探讨与对比一、引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光辉的篇章之一,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与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本文将基于三种不同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的历程进行探讨与对比,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伟大航海史上的壮举。

二、史料一:明史郑和传明史中的《郑和传》是研究郑和下西洋最权威、最直接的历史资料之一。

该史料详细记载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路线、规模以及所达国家和地区等信息。

其中,郑和的航海目的、所携带的货物、与各国的交往情况等均有详细记载。

根据《郑和传》的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大明国的富强,扩大影响力,同时进行海上贸易,获取海外珍宝。

在航海过程中,郑和率领的船队所到达的国家与地区繁多,如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

他们带去了瓷器、丝绸等商品,换回了当地的特产,如香料、宝石等。

此外,《郑和传》还记录了郑和在海外所遇到的各种事件与冲突。

三、史料二:航海日志与民间传说除了官方的历史记载外,航海日志与民间传说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

航海日志记录了船员们在航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船只的运行状况等细节。

这些第一手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生动的航海生活与实际操作的描述。

而民间传说则流传着许多关于郑和航海的故事与轶事,如他的胆识、智慧、仁爱等品质在传说中得以体现。

然而,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争议。

航海日志可能因为历史的流逝而遗失或损坏,其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而民间传说则可能因为口耳相传的误差或后世的艺术加工而偏离史实。

因此,在利用这些资料时,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其真实性。

四、史料三:外国史书与文献外国史书与文献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来源。

由于郑和的船队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因此在这些地方的史书与文献中,往往有关于郑和及其船队的记载。

这些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使我们能够从外部观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

例如,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史书记录了郑和船队到达时的盛况,以及与当地人民的交往情况。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发生在中国明朝的永乐年间。

这个故事讲述了郑和率领船队,从中国的南京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印度洋沿岸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这个传说故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具有文化价值。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明朝的永乐年间。

当时,明朝的皇帝朱棣为了展示中国的强大和繁荣,决定派遣一支船队前往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外交访问。

郑和是明朝的一位著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被任命为船队的指挥官。

郑和率领的船队浩浩荡荡,包括了数百艘船和数千名官兵。

他们从南京出发,经过了中国的东海和南海,进入到了印度洋。

在印度洋沿岸,他们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现今的越南、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等。

在访问过程中,郑和和他的官兵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们不仅要面对海洋的恶劣天气和海浪,还要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差异。

但是,郑和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访问过程中,郑和也与当地的国王和居民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他们互赠礼物,进行贸易往来,还进行了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这些交流不仅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的文化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航海文化的精髓。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

也可以看到中国航海文化的辉煌和历史贡献。

这个故事还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尊重友谊、勇于探索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总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传说故事。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刻和文化成就,也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尊重友谊、勇于探索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终结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这段历程以其规模、影响和成就而著称。

然而,它的终结也标志着这段传奇的暂时落幕。

本文将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终结,并分析其对中国海洋事业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说课稿(集体备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说课稿(集体备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说课稿(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主要介绍了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影响和意义。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介绍了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远航,以及他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事迹。

教材还重点介绍了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考虑到他们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规模、经过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规模、经过及影响,掌握郑和下西洋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拓和推动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弘扬了中华民族友好交往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规模、经过及影响。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拓和推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一、引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航海探险活动,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史料的不断发掘和研究的深入,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从三种不同的史料角度对郑和下西洋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全面、深入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画面。

二、正史资料研究首先,我们从正史资料入手。

明代官修的《明史》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之一。

在《明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航行路线、贸易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开展外交活动,同时也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在航行过程中,郑和带领的船队经过了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与当地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贸易活动,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得以传播到海外,同时也带回了当地的珍奇异兽和文化艺术品。

从正史资料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展示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三、航海日志研究其次,我们从航海日志的角度来研究郑和下西洋。

航海日志是郑和船队在航行过程中记录的重要文献,包括航行路线、气象、海况、贸易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航海日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郑和船队的航行情况和贸易活动。

在航海日志中,我们可以看到郑和船队的航行路线非常复杂,经过了许多的海域和国家和地区。

在航行过程中,船员们需要面对各种自然环境的挑战,如风暴、海啸等。

同时,他们也需要与当地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谈判和交流。

航海日志中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情况。

四、民间传说研究最后,我们从民间传说的角度来研究郑和下西洋。

在中国民间,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传说非常丰富,涉及到郑和的生平事迹、航行经历、贸易活动等方面。

郑和下西洋研究论文

郑和下西洋研究论文

郑和下西洋研究论文探讨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原因,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是从宋元以来和明初的历史背景出发,宏观分析明朝出动大军下西洋的实力、条件、动力,由此得出的“外交说”[1]与“贸易说”[2],的确言之成理、信而有据。

但是,永乐时期的明朝何以在国家急需全力对付北方压力、稳定内部的同时,先后七次派出如此庞大的船队,前无古人地深入遥远的大洋,动辄在外游荡、滞留数年之久呢?仅仅从外交目的和贸易角度解释,尚且不够完满,所以,还存在第二种途径,即从微观的角度,探究下西洋的具体动因,由此得出了“踪迹建文说”等结论。

“踪迹建文说”种种其实不能成立,需另撰专文讨论,本文的目的,是从郑和下西洋军队的庞大规模这个特别引人瞩目的环节出发,从历次下西洋时的明朝政治、军事行动中,去寻觅下西洋的另一种具体动因。

永乐初年,西洋各国在明朝使节的鼓动下,纷纷前来朝贡,一派祥和盛况。

西洋使节之遣,多为文官多为行人,间有按察副使、给事中、翰林待诏,武官多为千户,唯不见派遣大队海军随行。

所以,郑和船队下西洋的确是一种十分突兀的重大军事行动,船队两万七千人的规模,仅仅用护航或操作大型船只来解释[3],是远远不够的。

郑和出使不止七次,所谓下西洋,应以郑和等自述“统领舟师”的七次为准,即永乐三年至五年、五年至七年、七年至九年、十一年(或十二年)至十三年、十五年、十九年、宣德六年(或五年)[4]。

但郑和等人或以受命、或以自南京一带出发、或以自福州等地出发时间为起始年份,或以归港、或以赴南京复命、或以赴北京复命为结束年份,故所记年份不能反应决策、受命、出发、归港等的精确时间。

郑和下西洋需要利用南海和印度洋的季风,所以一般是冬春出洋,夏秋归国。

无论官方记载受命和复命于何月,均不能用以修正这个由自然地理规律所限定的事实,而受命、复命与实际出洋、归港时间的不同,正可以展示历次下西洋与政治、军事行动的密切关系。

第一次下西洋,郑和受命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目标是古里、满剌加等已经建立往来的国家。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的成果是什么?下西洋时有哪些困难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的成果是什么?下西洋时有哪些困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郑和下西洋的成果是什么?下西洋时有哪些困难导语: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出行船只最多、航海时间最久、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海上航行,甚至比起欧洲来说,中国的航海事业足足领先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出行船只最多、航海时间最久、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海上航行,甚至比起欧洲来说,中国的航海事业足足领先了近一百年。

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令世界各国为之瞩目,同时向世界各国传达了明朝实力强盛、明朝不容小觑的现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范围内的伟大的壮举之一。

郑和之所以能够成功下西洋,除却郑和本人能力出众以外,同样离不开明朝在位皇帝的大力支持,如果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支持,郑和下西洋很难成行。

那么郑和下西洋在位皇帝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支持郑和下西洋呢?朱棣,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曾为燕王。

公元1376年,朱棣来到凤阳老家,在此处住了将近四年多,这一段民间生活对朱棣的影响极大,让他有了想要改善民间疾苦的宏伟愿望。

在父亲朱元璋死后,皇孙朱允炆继位,没能成为皇帝并没有改变朱棣最初的想法,公元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以清君侧为口号,将皇位从建文帝朱允炆处夺了过来,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为帝,成为大明王朝的永乐帝。

朱棣继承皇位后,为了实现初衷,推翻了朱允炆所颁布的政令,继续加强皇权统治,并为此推行了一系列的吏治改革,并将国都迁移至北京。

实现了大明朝的经济、政治发展之后,为宣扬大明之威仪,加强与邻邦的外交联系,朱棣命令郑和展开下西洋的行程,这项举措可谓是极为英明的外交政策。

早在公元1405年,中国的航海事业便迈出了极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虽然带来的影响不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么令人震撼,但也在生活常识分享。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一、引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始。

本文将简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带领读者领略这一伟大的航海事件。

二、历史背景明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政治稳定,国力强盛。

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三、经过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庞大,据史书记载,船只数量多达200余艘,人员达27800余人。

船队航行的路线包括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

在出使过程中,郑和船队不仅进行了外交访问,还进行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四、影响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了中外交流与合作: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友好关系,扩大了中外交流与合作。

通过此次航海事件,中国了解了更多海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同时也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2.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事业的里程碑,为后来的航海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

此次航行不仅探索了新的航线,还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3.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贸易往来,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此次航海事件不仅开拓了海外市场,还扩大了中国的出口贸易。

4.丰富了中外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代表,更是文化的使者。

在出使过程中,郑和船队将中国的文化、科技、艺术等传播到海外,同时也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优秀元素,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对全球历史进程的影响:郑和下西洋对全球历史进程产生了影响。

此次航海事件不仅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始。

它反映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智慧,对于推动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6.对后世航海家的激励: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域。

他的航行经历成为了许多探险家追寻的目标,他们沿着郑和的航线继续前行,不断开拓新的海域,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一、引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基于三种不同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的历程、影响及意义进行深入研究。

这三种史料包括历史文献、航海地图以及考古发现。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综合分析,力求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真相。

二、历史文献研究历史文献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依据。

明朝时期的史书如《明史》、《瀛涯胜览》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据历史文献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地区。

他的航海不仅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往来,还加强了文化交流,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做出了贡献。

从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明朝时期,国力强盛,郑和的航海行动也是为了展示大国的威仪,同时也是为了拓展海外贸易,获取海外资源。

此外,郑和的航海还带有文化传播的使命,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

三、航海地图研究航海地图是研究郑和下西洋航线的重要依据。

在航海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郑和船队的航线、停靠港口以及航海技术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航海技术、海上贸易以及海上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据航海地图记载,郑和的航线包括东洋、西洋、印度洋等多个海域。

在航行过程中,郑和船队运用了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如天文导航、地文导航等。

此外,郑和船队还采用了船队编队航行的方式,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

四、考古发现研究考古发现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补充资料。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文物和遗迹被发掘出来,为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新的线索。

考古发现表明,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具有较高的航行性能和稳定性。

此外,考古还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如瓷器、铜器、金银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五、结论综合三种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国力和威仪,还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西方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的对比与分析

西方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的对比与分析

西方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的对比与分析地理大发现是指15~18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即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而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友好和平交流。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一下就对二者进行对比与分析。

一.关于原因和目的: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对新的殖民地。

财富的渴望;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以及来中国的寻金热。

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南欧一些国家,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取更多财富。

但从十五世纪中叶起,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占据东西方交通往来的要地——君士坦丁堡及东地中海和黑海周围广大地区,对过往商人横征暴敛,多方刁难,加之频繁的战争和海盗活动,从而阻碍西欧与东方陆上贸易的通道;而由东方经由波斯湾——两河流域——地中海和经由红海——埃及——地中海的两条海上商路又完全为阿拉伯人所操纵。

因此,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为了获得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交换手段——黄金,并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层层盘剥,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同时,由于西方各国在生产技术方面已有很大进步,指南针也已从我国传到了欧洲,航海术的提高,多桅快速帆船的出现,利用火药制造大炮和轻便毛瑟枪的出现,以及地圆学说获得承认等等,都是为远洋探航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准备。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当时欧洲最强盛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了探索新航路的主要组织者。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珍奇异宝。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一、引言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壮举,不仅彰显了当时中国海上力量的强大,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本文将从三种不同的史料角度出发,对郑和下西洋进行深入研究。

这三种史料包括历史文献、航海日志以及考古发现。

二、历史文献研究历史文献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依据。

明朝时期的《明史》、《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等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这些文献详细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航程、贸易等情况。

通过分析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朝政府的海洋政策、航海技术、船只装备以及与各国的外交关系。

三、航海日志研究航海日志是郑和船队在航行过程中记录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船队的航行路线、海洋气候、航行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航海日志中详细记录了每次航行的起止时间、航行路线、船舶状态、人员情况以及所遇风险等。

通过对航海日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还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了解当时船队的组织结构和航海技术。

四、考古发现研究考古发现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另一种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文物被发现,如船只残骸、瓷器、铜钱等。

这些文物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使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

此外,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分析,我们还可以了解当时的工艺技术、贸易情况以及与各国的文化交流。

五、综合分析综合三种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展示了当时中国海上力量的强大。

通过历史文献,我们了解了明朝政府的海洋政策、航海技术以及与各国的外交关系;通过航海日志,我们更准确地还原了当时的航行场景和船队的组织结构;而考古发现则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和更直观的历史背景。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

六、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它展示了中国当时的海洋力量和文化影响力。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
一、引言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是明朝时期重要的海外交通活动之一,对当时的国际关系和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多年来,学者们通过对多种史料的挖掘与研究,对郑和下西洋的历程、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将基于三种主要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二、第一种史料:官方史书
官方史书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之一。

其中,《明史》等史书详细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历程、船队规模、所到国家等信息。

根据这些史书的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规模庞大,所到国家众多,涉及亚非多个地区。

这些官方史书的记载,为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影响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第二种史料:航海日志与航海图
除了官方史书外,航海日志与航海图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

航海日志详细记录了每次航行的航线、天气、海况、到达的国家等信息,而航海图则能够直观地展示出当时的航海路线和海域情况。

这些资料为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线、航海技术、海上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四、第三种史料:民间传说与口述历史
此外,民间传说与口述历史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

在各地的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能够为我们提供官方史书和航海日志中所没有的信息。

例如,有些传说中提到了郑和在某个国家进行了贸易活动或者与当地人的交流情况等。

此外,一些当地的口述历史也能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提供帮助。

五、综合分析
综合三种史料的综合分析
综合。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郑和下西洋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郑和下西洋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试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流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试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流摘要:本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简介,历史意义分析,总结本事件对当今国际间相互合作与交流所留下的宝贵经验。

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好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我们由史鉴今,在对过去的总结中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交流文化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作为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对外交流,其历史与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仍然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云南人,我们从小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也为这位家乡的英雄而深感自豪。

本人对郑和下西洋整个历史事件经过多方面了解与分析,获得一些经验总结,希望能对当今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寻踪探古:郑和与郑和下西洋概况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加之其对外界事物强烈的好奇心等性格特点,也成为他日后航海事业起步的重要因素。

从1405年一直到1433年,郑和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对外交流,为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做出突出贡献。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分析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分析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分析鲜小亮(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甘肃定西743000)摘要:六百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一支庞大舰队,前后七次远航,将整个东方的航海事业推向巅峰。

几十年后,西方诸国为开辟海外殖民地,也开始远航,地理大发现大大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波澜壮阔的郑和下西洋活动随着明朝国力渐衰而销声匿迹,而欧洲海外殖民活动却蒸蒸日上地理大发现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对这两项远航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如何从强变弱,并讨论其对现今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地理大发现经济效益政治目的一、历程简介(一)郑和航海历程永乐三年(1405年7月),郑和远洋船队由苏州太仓(刘家港)出发,第一次出使南洋, 郑和的船队像一条身躯庞大的巨龙,一字排开。

当时堪称世界之最,后人称为“郑和下西洋”的远航,从这一刻拔锚启航。

27 870船员和官兵分乘317艘船,其中q最大的是郑和宝船。

“宝船共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体势巍然,巨无与敌”。

在没有机器动力的帆船时代,如此庞然大物出现的冲击力决不亚于“泰坦尼克号”的出现。

这种航海规模一直持续了500多年都没有人打破。

1407年、1409年、1413年、1417年、1421年、1431年,郑和又分别进行了第二、三、四、五、六、七次西航。

其中永乐十五年至十七年(1417—1419)第五次和永乐十九年至二十年(1421—1422)第六次航行最远,到达了今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

郑和下西洋历时28年,对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访问和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郑和是航行到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第一人,也是世界航海家中伟大的先导者。

(二)地理大发现历程15世纪末,郑和远洋82年后,西方的冒险家们也启航了。

1488年迪亚士远航抵达非洲南端好望角。

1497~1498年,达·伽马率领4艘船和170名航员启航,一艘是载重50吨的小型帆船,用于近海航行与侦察;一艘是载重300吨的储备船;还有2艘长约20米,载重60—70吨的三桅船只。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对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对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对比1. 事件简介1.1郑和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有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1.2哥伦布远航美洲1492年8月3日,42岁的哥伦布率领87名水手,分乘三只船从巴罗斯港出航了。

他们同惊涛骇浪搏斗,经历了千难万险,横渡大西洋,到了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屿。

在哥伦布首次到达美洲后,又受西班牙国王的委派,于1493年9月、1498年3月、1502年5月,先后三次率领探险船队横渡大西洋,前往新大陆,他几乎走遍了加勒比海海域,并到达美洲大陆的南部。

当时他误认为这就是亚洲,直到他去世时,还不知道这是一个从未被人知晓的“新大陆”。

2. 动机对比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跃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然而众多叙述郑和下西洋的明代古籍基本上未提到追踪惠帝事,因此这应该不应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

且在亚非各国访问期间,郑和广泛进行文化传播和贸易活动。

由此分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宣扬明朝国威2)拓展海外贸易3)寻找建文帝4)其他诸如文化传播,消灭海盗等据哥伦布《航海日记》序文记载:“前往上述印度等地,以便去了解那里的君主、臣民、乡土人情和一切其他事物,以及把那里的人转化为相信我主的教义。

”另外就哥伦布个人而言,他认为通往亚洲的最便捷之路是通过横渡大西洋的短期航行,这也是他向各朝廷提出的方案。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程与功绩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程与功绩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程与功绩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他也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了不起的事件,凝聚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品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一、郑和下西洋的时代(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从1405—1433年,是处在15世纪.15世纪最初的30年里,在亚欧大陆两端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向海洋进军.东方以中国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西方以葡萄牙亨利王子沿非洲西岸探索为代表,东西方的航海在很大意义标志着人类的活动舞台开始由大陆转向海洋.我以为,人类经过千百年的航海实践的积累,到15世纪初发生明显的变化,进一步认识到海洋的价值和作用,而大航海活动就是这种认识的一种实践.但是应该指出,孕育和创造东方航海和西方航海活动的社会基础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我们要进一步分析郑和下西洋当时的社会背景.1、西方航海的时代推动西方大航海的动力是经济因素,当然有部分宗教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这种经济动因来源于欧洲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家知道,14-15世纪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扩展到大西洋沿岸,当时西欧各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商品货币的需求激增,尤其是对黄金、白银的追求.各国都鼓励和支持航海探险,寻找黄金,开拓海外殖民地.因此,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是处于进入“资本主义曙光”的前夜,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资本主义积累资本的迫切要求,是西方航海的主要动力.他们的航海是血腥的,推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2、中国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中国当时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由唐中叶的发展高峰向下坡缓慢的发展,但明初仍是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在许多方面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郑和下西洋的15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明初“永乐盛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作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郑和下西洋,还有浚通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建立奴儿干都司,迁都北京等.朱棣在朱元璋恢复经济和生产的基础上,使明朝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松江成为全国的纺织中心,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矿业、冶炼业、造船业兴旺发达,出现了繁荣.永乐皇帝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国家对外政策,采取对外开放,稳定周边,把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与世界、尤其是周边的环境结合起来,想争取一个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郑和下西洋就是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所以,郑和下西洋是符合明初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朱棣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就郑和下西洋的动因而言,主要是出于政治上考虑,经济活动也有,我个人理解,经济活动是作为实现朱棣天下一家的“大一统”的一个内容.从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可以看出,是人类活动由陆地向海洋进军的时代,在没有机械动力、世界的海洋绝大部分还是未知海域、阻隔着世界的时候,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一)郑和其人郑和(1371-1433年)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人(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统一云南的战争.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云南平定之后,1385年,又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沙漠和辽东等地.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边,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郑和是太监,自己没有子女,他做官后,从他哥哥过继一个儿子,他儿子结婚繁衍后代,主要有两支:一支在南京,有几百人,苏州有个分支;一支在云南,主要在玉溪,并有一分支到泰国清迈市.(一)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首先,人数多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2、船舶种类齐全航海活动离不开船.从中国造船历史看,由木筏—独木舟—船,由木船—金属船—合成材料的船,船的大小、形状、种类、材料都不断变化.郑和下西洋的船,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是我们许多船史专家长期研究的结论.(1)数量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大船“宝船”数量都在40以上——60多之间,而西方航海时哥伦布3—17艘;达加马4艘;麦哲伦5艘.(2)种类一些学者根据文献如《龙江船厂志》、《武备志》、《西洋记》、碑刻等记载结合郑和航海的需要进行研究,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种,包括:宝船、马船、战船、座船(战座船)、粮船、水船等.宝船——帅船,取宝之船.马船——快速的综合补给船,搭载中层官员、军需品、各国朝贡的动物,并能作战.战船——护航用,吨位小,机动灵活,配有火器和战斗员,保障整个船队航行安全.座船——用于船队防海盗袭击和执行两栖作战.粮船——装载粮食和副食品.水船——储存运载淡水.在当时世界的航海,都没有此船,配置专用的水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说明造船技术的先进和航海能力.关于郑和宝船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介绍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介绍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介绍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历史上,郑和曾经七度下西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外交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郑和下西洋也因此名垂千世,成为世界上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

郑和七度下西洋,那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地点和经过又是怎样的呢?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怎么样的意义?首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为永乐三年六月,换算成现有的时间为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率领着明朝的队伍从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航海行程。

当时的规模可谓是开创历史之先河,达到了古今中外所无法比拟的规模程度,光船只就有两百四十多艘,随行的士兵人数更是高达二万七千多人,一路下行,中间拜访了包括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相关国家,拜访国家数量达三十多个,最远的地区到达了东非和红海。

其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经过可谓是较为曲折的。

在第一次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主要达到的国家是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这个国家的特点是国家相对来说比较富足,但郑和到达的时机不对,这个国家内部正在进行内战,东王和西王正打得不可开交,郑和所带领的士兵被当作敌人对待,下属战士在此战役中损失惨重,共计有一百七十人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郑和保持了高度的冷静,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度,从中找到了平衡的方法,其事迹被广为称赞,并赢得了八歇国的尊敬。

郑和下西洋保存食物的方法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先后七次,历时二十八年,行程几万海里,远达非洲东海岸,如此浩大的工程,没有完善的后勤保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人们对郑和下西洋如何保存食物津津乐道,试图寻找这个的不解之谜的答案。

据现有资料表明,郑和的船队很重视后勤补给,船队中有专门的保障给养的船只,而且船员们在船上带上了黄豆,黄豆可以发豆芽,这样就有了新鲜蔬菜,保证了维生素的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暨南大学历史系课程课件
郑 和 下 西洋
主讲教师 陈 奕 平
郑和下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二、郑和出使的目的和任务 三、郑和“下西洋”概况 四、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及局限 五、热点讨论 六、复习与思考 七、深入阅读 八、相关网站 九、参与制背景和时代背景 1、宋元以来我国海外交通的发展为郑和航海奠定了基础 第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日益发达 ,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物质前提。 第二,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造船工艺的进步,尤其是罗盘针指 南应用于航海,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技术保证。 第三,陆海交通比重发生了变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同 时也使中外交通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六、复习与思考
目录
1、郑和为何下西洋? 2、简述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3、郑和下西洋有何成就与影响?它有何历史局限性? 4、你如何看待孟席斯新说——郑和发现美洲? 6、试对中国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及影响进行比较。
七、深入阅读
1、吴长春,《十五六世纪初东西航海“对比”剖析》,《世界历史》1990年第1期; 2、李隆庆,《十五至十六世纪中西航海不同结局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版)1986年第3期; 3、黄增强,《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之比较研究》,《云南学术探索》1996年第2 期; 4、陶松云、郑家红,《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比较研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 5、张附孙,《郑和为什么没有继续西航》,《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6、沈敏华,《论哥伦布西航美洲的文化背景》,《历史教学》,1994年第1期。 7、张凯:《世界市场与明季资本主义萌芽》,见《15、16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续编》 ,吴玉廑主编; 8、周积明,《鸦片战争前中国现代化的三次延误》,《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3、外交方面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以武力篡位夺朝,内心难免心虚 。所以,他一方面对内采取了镇压和笼络两种手段,努力稳定 国内局势,另一方面在对个活动中,积极遣使,向外邦宣谕诏 书,赐予财物,争取来朝,满足了明成祖“君主天下”、“御 临万方”、“际天极地皆王臣”的虚荣心。
4、贸易方面 西洋诸国,对明朝出产的陶瓷、丝绸、钱币等,都极喜爱,郑 和利用下西洋之官船,载运这些货品到海外;在返程中,郑和 官船又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紧缺的香料、染料、宝石、象牙 和珍奇异兽等等。这样两头都是低买高卖,获利丰厚。所以下 西洋当然存在着某种程度中外两方贸易的作用,这种活动也很 能获得丰厚利润。但这仅是附带性的行为。
2、明初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明成祖时期和平友好的 对外开放政策 明成祖在外交上积极推行对外开放的睦邻友好政策——“厚 往薄来”,“宣德化而柔远人”
朝贡贸易——恢复并正式建立了市舶司制度。
二、郑和出使的目的和任务
1、皇位继承 寻找建文帝或者威吓建文帝及其遗臣是郑和下西洋的“可能目的 ”之一 2、政治方面 有人认为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安抚南洋和西洋诸国,以使明 王朝无后顾之忧,好全力对付北方蒙古之祸。
郑和船队的船舶分类与规模
郑和船队约有大小船舶二百余艘,是一支特混联合船队,郑和船 队的船舶分类与规模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等级: 1、宝船 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另据《明史》等有关史 料所见,宝船尺度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 ,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2、马船 马船又名马快船,是明初的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船 ,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有八桅。
(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局限性
在郑和下西洋之际,中国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还是坚 如磐石,皇权政治强化到极点,郑和航海事业的兴废,取决于封 建皇帝的个人意志。明朝统治集团的腐败,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 发展的必然结果;郑和航海事业既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则 其必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而归于消失。
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的本身,也存在各种缺陷。就郑和执行 的对外方针和对外政策而言,是要与海外诸国建立名义上的藩属 关系。郑和下西洋所执行的对外方针和政策,是建立在中国古代 传统上以中原作为世界中心的政治观念之上的,只能存在一时, 昙花一现而已。
三、郑和“下西洋”概况
1405~1433年,郑和奉明廷之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亚非三十多 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永乐 三 年 (1405) 至 宣 德 八 年 (1433) 的 二 十 八 年 中 , 内 官 监 太 监 郑 和 (1371~1433)七次下西洋,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 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 访问了亚非沿岸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 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
3、粮船 罗懋登说,粮船有七桅,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 4、坐船 全称“战座船”,大型战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有六桅。
5、战船 担任护航的专用舰船,有五桅,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
四、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及局限
(一) 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和影响
1、圆满地完成了明王朝所赋予的使命:为与西洋各国建立 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进行活动的。 2、亚非国际间和平局势的建立 3、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4、亚非国际贸易的发展 5、文教的传播与中国人民海外知识的增长 6、建立亚非交通网
五、热点讨论
1、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比较 航海本身:船只的大小和船队规模 、航行时间与次数
影响比较 :郑和下西洋没有像西欧“地理大发现”那样带来
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和转型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而西欧 “地理大发现”却开辟了欧洲人的海权新时代,西欧各国社会 经济发展相继出现巨大变化,欧洲人从此成为世界舞台的主 角,西方开始逐渐支配东方。
九、参与制作
目录
1、收集整理郑和下西洋相关文字、图片和影音 资料; 2、制作航海地图和FLASH动画; 3、制作郑和及其他中国航海家网页。
套用梁启超的一句话:“岂郑君之罪也?”
2、郑和比哥伦布早发现美洲?
凯文·孟席斯
(Gavin Menzies)
/
孟席斯新说内容
曾任英国皇家潜水艇司令的凯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 2002年3月提出的新假设,即中国郑和比哥伦布早72年“发现” 新大陆,却轰动世界,引发激烈的争论。孟席斯根据郑和航海路 线上发现的明代瓷器、石碑、中国地图和星图等资料提出如下新 说:郑和船队早在1421年至1423年已经将世界地图的雏形绘制出 来了;美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都是中国人发现的,而不是欧洲 人;郑和下西洋的副将洪保和周满比麦哲伦早近一个世纪抵达南 美最南端的麦哲伦海峡。
八、相关网站
目录
中国郑和 / 南京郑和网 /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郑和研究站 .tw/personal/cjh/cheng-ho/#members 孟菲斯“1421”网站 /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数字博物馆” /default.as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