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与铭文研究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与铭文研究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与铭文研究一、金石学的概述金石学是一门研究古代铭文以及刻石艺术的学科。

它涉及到对古代铭文的解读与研究,以及对刻石技艺的鉴赏与评价。

在中国,金石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后世传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金石学的历史发展中国的金石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就有人开始对刻石进行研究。

金石学的发展与演变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金石学主要集中在对刻石文字的解读,早期的金石学家主要是贵族官员,他们以解读铭文为己任,帮助统治者记载历史、制定政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金石学逐渐从政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金石学家开始注意到刻石艺术的价值,他们开始研究刻石的技法、风格、题材等问题。

3.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金石学的鼎盛时期,许多重要的金石学家应运而生。

他们以逐字逐句的方式研究铭文,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解读与评价。

4. 元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金石学逐渐衰落。

由于社会状况的变化,人们对金石学的关注度降低。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也有一些金石学家致力于对古代铭文的整理、研究和收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三、金石学的意义与价值金石学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 文化保存:许多古代文献在历史的洗礼中已经消失,但刻石铭文却幸存下来。

通过对铭文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出古代社会的一些重要信息,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2. 艺术欣赏:中国古代的刻石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对刻石的研究和鉴赏,我们可以欣赏到古代艺术家的智慧与才情,感受到刻石所蕴含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

3. 学术研究:金石学的研究对于古代历史、文学和语言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铭文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增加对古代经典文献的理解与认识,揭示出隐藏其中的深层意义。

四、中国古代金石学的代表性作品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金石作品,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代表性作品:1. 《碑刻拓片》:这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金石拓片,拓本上刻有大量的铭文和图案,记录了先秦至清代的刻石作品,是研究金石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现存最早的研究金石铭刻的著作是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成于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成于元佑七年(1092),吕大临《考古图》。

收商周、秦汉时期的铜、石、玉224件,皆绘图形、款识。

《宣和博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其款识法帖》赵明诚《金石录》王象之《舆地碑记目》清代金石学的兴盛乾隆年间梁诗正、王杰等先后奉敕编订《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被俗称“西清四鉴”,共收录了清宫所藏铜器4000余件。

刘鹗著录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材料的专著《铁云藏龟》(1903);孙诒让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著作《契文举例》(1904)。

王国维著作了《宋代金石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殷周制度考》等。

罗振玉著有《流沙坠简》等。

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金代金石学家之中集大成者,被称为“罗王之学”。

有清一代金石之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铜器、碑刻外,钱币、墨印、玉器、镜鉴、封泥、瓦当、兵符等也成为著录和研究的对象。

据容媛所辑《金石书目录》统计现存的金石著作中,被送到乾隆以前的700年间,仅有67种,而乾隆以后的200年间却有906种之多。

又据统计,清代以前的金石学家有360人,而有清一代达1058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编辑本段近代考古学近代考古学的传入1950,成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设古人类研究室,从事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

1973,成立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后改称中国文物研究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

1952,北大创立考古专业。

1956,西大设立考古专业。

70年代以后,吉林大学等十余所也设立或恢复考古学专业。

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学家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进一步发展。

考古地层学、类型学不断完善,考古区系类型论的提出;国内外考古学交流不断加强。

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考古学中。

金石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金石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金石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金石学金石学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以古代铜器和碑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出现于汉代,至宋与清时最发达。

其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文字学、历史、书法、文学、图书学等多方面,十分丰富。

广义的金石学所研究的对象还包括甲骨、砖瓦、竹简、玉器、封泥、明器等有文字画像铭刻的文物。

金石学的历史金石学的历史是从西汉开始的,当时已经有人开始研究古铜器、竹简等上面的文字。

不过其时研究者少且无专著,因此并没有形成一门学科。

到北宋时,奖励经学,激发了对古文字的研究热情,同时印刷术的发展也为金石学发展提供了条件,由此真正产生了金石学。

其中刘敞所刻《先秦古器图碑》,开创了金石学的研究。

而其他主要著作有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李公麟的《古器图》、王黼的《博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元明时,金石学成就较少,主要代表作为《河朔访古记》、《古玉图》和《格古要论》,其中《格古要论》是比较早期的文物鉴赏书。

清代,由于受到乾嘉学派的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时期。

《西清古鉴》、《考工创物小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捃古录金文》、《斋集古录》、《缀遗斋彝器款识考识》、《寰宇访碑录》、《金石萃编》、《古泉汇》、《金石索》等书,都是有名的著作。

民初时,金石学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了新发现的甲骨和简牍,当时最有名的当属罗振玉和王国维两位学者。

同时,朱剑心的《金石学》、马衡的《中国金石学概要》,则对金石学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之后,随着近代考古学的传入,虽然还是有部分学者在进行着金石学的研究,但真正的金石学几乎已不复存在。

金石学的现状明清时期的金石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包含碑帖、墨拓、器物、玺印、考古、美术书法、文献历史、典章制度、古文字、校勘考据等,并且研究金石的学者同时是文人,这种特点是现在的学科所不具有的。

其后“新史学”的发展,使新的学术框架取代了古代文史不分的学科特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科分类”。

夏商周考古

夏商周考古

名词解释:1、金石学: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金”,主要指商周时期的铜器和铭文。

“石”,主要指秦汉以后的石刻。

金石学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希图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金石学著作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材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缺陷是未曾进行深入的研究,故未能发展成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2、考古图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北宋吕大临著,共10卷。

书中收录青铜器210件,玉器13件。

其中除官府收藏者外,并集37家私人藏器。

书中对每件器物,先绘图形,次摩铭文,并记录器形大小、容量、出土地点、收藏人家以及铭文字数,并加以考证说明。

此书为后来著录青铜器开创了一典型体例。

3、《宣和博古图》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之一。

北宋王黼著,共20卷。

书中共收器物839件。

除沿用《考古图》体例之外,王黼把古代器物进行了分类,并定名,沿用至今。

4、甲骨四堂”是指对甲骨学做出重大贡献的4位专家,因他们的名字(号)中都带有“堂”字,故称。

具体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雁堂,又作彦堂5、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学术界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兼用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数学、天文学、现代科技手段等。

对夏、商、周三个王朝进行断代探索的大型工程,为20世纪末中国最大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起因)① 20世纪初,国内学术界存在“疑古学派”,对司马迁的《史记》所载三代历史持怀疑态度,认为夏禹是神话人物或动物,甚至否定夏王朝的存在。

②国外学术界相当多的学者否定夏王朝的存在。

③文献缺乏有关共和元年以前的编年记载。

(2. 主要研究成果)①确定武王伐商的年代为公元前1046年。

②确定了懿王元年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899年4 月21日。

③确定了商代后期和西周诸王的年代。

④推定了夏、商年代的框架。

6.前八后五商王朝政治中心变迁的次数。

金石学与考古学

金石学与考古学

金石学与考古学关键词:金石学,发展历程,考古学,发展历程,两者关系提要:金石学源于唐宋时期,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考古学较之金石学更为科学、完整、系统、严密。

一.金石学及其发展历程金石学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类考古学,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前朝的铜器和碑石,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第一:金石学的萌芽时期(东周~北宋)中国金石学的萌芽大约可以上溯到东周时代。

据《荀子》及《论语》记述,孔子曾到太庙研究过欹器。

例如“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司马迁在《史记·自叙》中说:“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上会稽、探禹穴;窥九薿,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鄱、薛彭城,过楚、梁以归。

”司马迁在旅途中注意采访文物古迹。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对古代城址、陵墓、寺庙、碑碣及其他遗迹都有过记载,至今对考古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隋唐五代时期的知识分子注意力多集中于诗文方面,从而影响了金石学的发展。

但也有一些知识分子继续研究金石学。

但北宋以前基本上没有金石学的专门著作问世。

第二:金石学的产生、发展时期(北宋~清末)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曾巩的《金石录》最早提出“金石”一词。

对宋代金石学有开创之功的是宋仁宗时期的刘敞。

他的《先秦古器图碑》和《先秦古器记》是古代最著名的金石学著作。

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撰写的《考古图》则是现存年代最早且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30年后《宣和博古图》成书,该书对铜器的分类和定名也有不少贡献,充分了宋代古器物研究所达到的水平。

此外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都是金石学的著作。

金石学盛极一时。

元明两代金石学少有成就。

第三:金石学的成熟时期受乾嘉学派的影响,清代乾隆以后是金石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王鸣剑、王昶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名称,研究偏重于石刻,研究的人多,著录多;研究范围较广,玉器、镜鉴、兵符和砖瓦、封泥等也都开始专门研究。

篆刻学 金石学 -回复

篆刻学 金石学 -回复

篆刻学金石学-回复篆刻学是研究篆刻艺术的学科,而金石学是研究古代铭刻和雕刻的学科。

这两个学科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篆刻学和金石学的问题,带领读者了解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学习方法。

第一步:篆刻学和金石学的定义和概念篆刻学是一门以刻制和研究篆刻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篆刻是一种古老的印章艺术形式,是以雕刻的方式将文字或图案刻在印章上,用于印制文书或用作装饰品。

篆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秦汉时期的篆字。

金石学是研究古代铭刻和雕刻的学科。

金石是指古代的铭刻和雕刻作品,主要包括石刻、铜器铭文、金器铭文等。

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金石作品的内容、样式、技法等。

第二步:篆刻学和金石学的发展历程篆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

那个时候,篆刻主要用于刻制铜器上的铭文,起到记载和纪念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成为文人雅士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

金石学的发展也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用于卜辞的文字,通常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这些甲骨文成为了金石学研究的重要素材,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

第三步:如何学习篆刻学和金石学1. 学习基本知识:了解篆刻学和金石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和讲座来获得这些知识。

2. 实践刻制:通过亲自尝试刻制篆刻作品或复制金石作品,掌握基本的刻刀技巧和雕刻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字体或图案进行刻制,慢慢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3. 研究经典作品:学习篆刻学和金石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研究经典作品。

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篆刻和金石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这样可以提高自己对篆刻学和金石学的认识和理解。

4. 参观展览:参观篆刻和金石的专业展览,接触真正的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和技法。

文物学与金石学之间的关系

文物学与金石学之间的关系

文物学与金石学之间的关系
文物学和金石学是两个相关但独立的学科领域。

文物学研究的是
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建筑、艺术品、手工艺品、遗址等,
而金石学则重点研究古代的金器和石刻文物。

首先,文物学与金石学的关系可以从它们的研究对象来看。

文物
学是以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而金石学则专注于
金器和石刻文物。

金器和石刻文物往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价值,是文物学研究的一部分。

其次,金石学是文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金石学主要研究古
代的金器和石刻文物的制作技艺、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金石学通过
对金器和石刻文物的材料、工艺以及所刻字体、内容等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技术水平、艺术风格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金石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文物学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资料,
丰富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此外,文物学和金石学也有一定的交叉点。

在考古发掘中,经常
会出土金器和石刻文物,这些文物是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文物学家需要对这些金石文物进行鉴定、分类和研究,而金石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提供帮助。

金石学家研究金器和石刻文物时,也会结合文物学的方法和理论,深入探讨这些文物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总之,文物学与金石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

金石学是文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古代的金器和石刻文物,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技术水平、艺术风格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它们也在实践中有一定的交叉点,相互借鉴和促进,共同推动了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考古学

考古学

考古学一、名词解释1、金石学: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的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的学问。

2、碳十四测年:凡以碳水化合物为养料的生物机体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

因为生物体中的碳-14一方面按5730±40年衰变,同时吸收补充,所以其浓度与当时大气中碳-14的浓度平衡。

但生物体一旦死亡,就只衰变不补充了。

这样只要测出生物体中碳-14的浓度的减少程度,就知道它的死亡年代了。

这可用来测定5万年以内的死亡生物的年代。

3、考古地层学:一群人定居于某地,在活动的过程中,必定会在天然的“生土”之上遗留下一些文化遗存和其他有机物。

天长地久,这些遗留物和自然力作用搬运来的其他物质,会形成一种颜色、质地不同于“生土”的“熟土”。

考古学中就将这种熟土称为文化层或文化堆积。

如果后人又在此居住,则会在原来的文化层上再堆积新的文化层,长此以往,文化层将越来越厚,层次也会越来越多。

按理,新的文化层总会迭压或破坏(打破)老的文化层,易言之,新的文化层的年代总是晚于老的文化层。

在考古发掘中根据这个原则,使用各种技术和手段把不同的文化层层次分辨出来,确定孰早孰晚。

4、考古类型学:认识考古发掘所获的一群文化遗存,首先必须对其个体进行比较,进而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才是整体;但不同类的东西不能进行比较。

考古类型学就是把用途、制法相同的文化遗存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比出各类文化遗存的演变系列。

这个演变系列一般就是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从而体现出文化遗存个体的相对早晚时序以及源流关系。

进而认识整体的文化遗存。

5、文化层: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青铜艺术--金石之美

青铜艺术--金石之美

青铜艺术--金石之美青铜器的金石之美“金石学”是宋代开始兴起的一门新的学问,但它所研究的对象包括了几千年以前的甲骨文时代、青铜器时代的遗留物,其构成“学”是到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李清照这一代。

当时的金石学主要是碑刻,很多的文人去访碑,搜集各种资料、青铜器,当时即有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记录有大量的碑刻研究的记录,文献记录。

还有宋徽宗,对历代青铜器收藏仿制,作为宫廷用器,今天来看都是金石学的一部分,当时叫钟鼎彝器,到元明以后有一定程度的消歇。

清代以后,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很多墓志、碑刻、青铜器出图,形成了金石学的第二次兴起。

但这次兴起跟欧阳修时代相比,体量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

清代的乾嘉学派本身就是在清初文字狱的控制之下,那时的文人不敢去做经世济时的学问,都转到考证。

文献的考证,上古文化的考证,自然而然就推衍到金石学的青铜器石刻,各种各样的器物,比如礼器食器饮器乐器兵器,建筑用的瓦当,画像石,墓志都出来了。

给当时的学者提供了很大的施展学术的空间。

很多资料可以和《史记》《汉书》等对应,中间最重要的是印章和篆刻,从清代中叶开始非常发达,成为健全的学科分支。

到了民国,民间喜欢金石学的很多,官方倡导“西学东渐”,西方的大学体制、学科分类的思维全部进来,金石学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因为它是集合了书法、古文献、古文字、古器物,文学,结合古书画鉴定等很多学科。

“金石学”这个内容被分拆到很多学科,但它本身却消亡了,没了。

因为它太综合,从“西学东渐”的观念来说不知道归到哪一类,那么干脆就没有了。

这个方式使“金石学”化身千万,但它本身作为一个本体没了。

这个情况延续了很长时间,当然碑拓技艺承传没有断绝。

金石学有两个高峰,一个宋代,一个清代中期,它形成巨大的学术王国。

它里面有很多文字内容与物质技术形态,可以印证历史、人物、修订正史之不足。

陈振濂告诉记者,西泠印社在8年前,开过一个“重振金石学”的学术研讨会,出过两本书,有很多关于金石学的。

金石学对于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金石学对于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金石学对于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金石学是一门研究古代铭文和刻石的学科,通过对这些古代刻石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金石学在古代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1. 什么是金石学在谈论金石学的重要意义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金石学。

金石学是一门研究金石铭文的学科,包括铭文的解读、考证、分类等。

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的铭文和刻石,这些铭文和刻石保存了古代人们的文字、语言、记载等内容。

2. 金石学的历史金石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人们就对古代刻石进行了研究,并试图解读其中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石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成为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工具。

3. 金石学的分类金石学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按照铭文的文字形式,金石学可以分为隶书学、楷书学等;按照铭文所刻的内容,可以分为历史学、宗教学等;按照铭文的刻法,可以分为篆刻学、隶刻学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铭文和刻石的内涵。

4. 金石学的研究方法金石学有许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包括读刻法、解字法、考证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读铭文中的内容,并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

例如,通过读刻法可以了解刻石的时代、地域、刻工等情况;通过解字法可以解读铭文中的文字,了解其含义;通过考证法可以查找铭文中的典故、历史人物等信息。

5. 金石学在古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金石学在古代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对铭文和刻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情况。

古代铭文和刻石中往往记载了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法令、税收等内容,通过对这些铭文和刻石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6. 金石学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金石学对于历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铭文和刻石往往是历史事件的见证者,通过对这些铭文和刻石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过程和真相。

金石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金石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金石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古代文献的研究是历史学领域的重要一环,而金石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铭文和碑文的学科,为古代文献研究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和方法。

金石学通过对古代铭文和碑文的认读、考证及比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还原历史事实,揭示历史真相。

本文将探讨金石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并着重介绍金石学的方法、工具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1. 金石学的定义和意义1.1 什么是金石学金石学是研究古代铭文和碑文的学科,主要研究古代石刻、碑刻、铜器铭文等遗物上的文字和图案。

这些铭文和碑文记载了古代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文化传统等重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学术价值。

1.2 金石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意义古代文献多为书写在纸张上的文字,经过漫长的岁月,纸张容易受到潮湿、虫蛀等自然因素的损坏,从而导致文献残缺不全。

而金石碑铭等物质载体上的文字相对来说更加耐久和稳定,能够保存下来的篆刻、隶书、楷书等各种字体形成了完整的历史文献。

因此,通过研究这些金石碑铭,可以减少古代文献损失和残缺带来的困扰,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提供实证依据,拓展古代文献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 金石学的方法和工具金石学通过一系列研究方法和工具来解读和考证古代铭文和碑文,以达到理解和利用这些古代文献的目的。

其中,主要的方法和工具包括:2.1 鉴赏和认读鉴赏和认读是金石学的基本方法,通过识别和理解铭文和碑文上的文字和图案,确定其字义、书法特点以及刻制年代等信息。

这需要研究者具备良好的字体识别和破译能力,对古代文字、字义、音韵等方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2.2 考证和比对考证和比对是金石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不同铭文和碑文进行对比分析,来判断其真伪、时代以及与其他文献的关联性等。

考证和比对可以通过比较字形、字义、字序、书法风格、题材内容等方面进行,也可以外援其他文献或历史资料进行验证。

2.3 研究工具金石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包括:金石拓片、金石拓印、金石文字数据库、金石编目和整理等。

金石学

金石学

金石学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类考古学,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前朝的铜器和碑石,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刘恒《中国书法史》中说:“帖学”指宋以来形成的崇尚王羲之、王献之及属于“二王”系统的唐宋诸大家书风的书法史观、审美理论和以晋唐以来的名家墨迹、法帖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

由于这一风气是在宋代出现的《淳化阁帖》等一大批刻帖的刺激和影响下形成的,故称“帖学”。

“碑学”则指重视汉、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书法史观、审美主张以及主要以碑板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

(注: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4页)。

目录或传世品,未经科学发掘;偏重于铭文的著录和考证,以证经补史为研究目的。

形成于北宋,至清代正式有“金石之学”的命名。

历史北宋至元明的金石学从西汉开始,已有人研究古代文字,考释古铜器,整理竹简,记述古迹。

但研究金石学者少,无专著问世,没有形成一门学科。

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

金石学逐渐产生。

宋仁宗时的刘敞,刻《先秦古器图碑》(已佚),对研究金石有开创之功。

吕大临撰《考古图》,在编古器物书的体例方面多有建树,该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

其后又有《宣和博古图》、《历代钟鼎彝器款式法帖》等铜器著录书,《集古录》、赵明诚(李清照的丈夫)的《金石录》、《隶释》等石刻著录书,金石研究已相当兴盛。

元明时期金石学成就较少,《河朔访古记》和《古玉图》为代表性著作。

另有《格古要论》,是中国早期的文物鉴赏书。

学科金石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始于宋代,并出现了一批对后学影响深远的金石学家和专著,当世名儒多投身金石学其中,赵明诚便是其中杰出代表.他历经二十年搜集收藏两千卷金石碑刻,整理成集撰成宋代金石学集大成之作<金石录>,共三十卷.通过叙述赵氏生平及金石碑刻的搜集整理和<金石录>的成书过程,力图完整阐释<金石录>在金石收藏领域的地位及其内在的史学价值.研究清代以后的金石学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

清代金石学的发展与成就

清代金石学的发展与成就

清代金石学的发展与成就
中国的金石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重要
的角色。

它是历史学、文化学、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
清代金石学如何发展起来,又有哪些重要的成就呢?
清代金石学的发展
清代的金石学可以说是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

首先,康
熙年间开始有了重视金石的先例。

康熙帝曾统制金石,派遣官员
查勘各地碑刻,规定考台局进行藏书辑录。

这是清代金石学发展
的第一步。

其次,在雍正年间,清代金石学迎来了一个重要人物——胡杲。

胡杲的著作是清代金石书法的代表。

他的《易学正宗篆法》、
《杲山集帛咏碑》等著作均是清代金石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此外,乾隆年间,清廷为了加强对于金石学的研究,设立尚书
左丞尹公署,下设“金石考定局”,正式成立了清代的官方金石考
证机构。

这是清代金石学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最后,清代金石学在民间流传也非常广泛,民间收集整理《碑传》、碑刻拓本等手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金石学的发展。

清代金石学的成就
清代金石学的成就十分丰硕。

以碑学为例,清代人收集、整理
的《石渠宝笈》等碑刻书籍,都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文字、文化
的重要资料。

同时,清代的金石学家还精通刻石、铸铜,增强了
他们的审美品味与手法;清代金石学家向广泛工商业传承了雕刻
技术,形成了一大批木刻匠人,他们的技艺也为我国现代工艺品
生产奠定了基础。

总之,清代金石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文化、考古
和文艺研究领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石学的名词解释

金石学的名词解释

金石学的名词解释金石学,是研究石刻和金属器物的学科,主要探索和解释这些文化遗产的起源、历史、制作工艺、艺术风格以及所体现的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金石文物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历史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拓展了我们对过去世界的认识。

一、石刻和金属器物的定义和分类金石学主要研究的是石刻和金属器物。

石刻是指将文字、图案等内容刻在石头上的艺术形式。

金属器物包括使用金属材料制作的各种器物,如铜器、铁器等。

这些文物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时期和地域,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根据文物的时代和地域背景,金石学被分为不同的分类,比如中国金石学、欧洲金石学等。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风格,通过对这些不同区域的金石文物进行比较和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地域之间的文明联系及其发展变化。

二、石刻和金属器物的历史和价值石刻和金属器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

这些文物是人们的生活和工艺技术的产物,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还承载了当时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艺术创作。

通过对石刻和金属器物的鉴定和研究,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和地域的社会制度、科技水平、艺术风格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文物不仅有审美价值,还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让我们有机会感受和体味古代文明的魅力。

三、金石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金石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鉴定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

考古发掘是金石学的基础,通过对文物的发掘和整理,可以还原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文物保护和鉴定是金石学的重要环节,保护文物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后人的传承。

鉴定文物的真伪和价值,需要依靠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

学术研究是金石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文物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各种文化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学者们通过研究金石文物,不断深化对古代文明的理解和认识,拓展了人类对历史的认知和思考。

结语:金石学研究的是石刻和金属器物,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历史文明,拓展了对过去世界的认知。

金石学在宋代发展的原因

金石学在宋代发展的原因

金石学在宋代发展的原因
,如宋朝为金石学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何原因促成金石学发展等宋朝是两千余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金石学的发展。

宋朝有着多种因素促进金石学的发展。

首先,宋朝实施了宋体类别学,为金石学研究提供了多种学习方法,把金石学从“应用”转变为“学术”,极大地促进了金石学的发展。

著名的文学家黄庭坚就是宋朝学者发明的文学类别,他的学说深受当时人士的广泛认可,并实行了宋金石学学。

其次,宋朝出现了群起学习的潮流,数量庞大的学者纷纷研究金石学,促进了它的发展。

另外,宋朝政府安排了官方学术机构,大力振兴文学文化,促进学者研究金石学,把金石学作为一门学术研究,从宋朝走向社会。

此外,宋朝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期,有大量的著作和新学说诞生,指导人们思考与回答问题,使金石学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和新概念,使它可以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

总之,宋朝实施了宋体类别学、出现了群起学习的潮流,政府安排了官方学术机构,思想也较为活跃,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金石学在宋代的发展。

发展金石学,关键在把它作为一门学术研究,宋朝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清时期金石学与碑刻研究

明清时期金石学与碑刻研究

明清时期金石学与碑刻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金石学与碑刻研究发展的黄金时期。

金石学是研究金属和石材上的文字和图案的学问,具有古今中外的学问价值,与中国的书法、篆刻、雕刻等创作密切相关。

而碑刻研究是以古代碑刻为主体,探究文化、历史、社会、地理等多个层面的学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在明清时期,随着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金石学与碑刻研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金石学家和碑刻研究家,他们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古代的金石和碑刻,推动了这项学问的发展。

明朝时期,金石学家徐渭和李汝珍等人的收藏和整理工作,为后人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资料。

他们在收集、分析和研究金石文物时,不仅注重字形和篆刻技法的研究,还会结合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例如,徐渭就以其收藏的《金石录》和《石渠宝笈》等文献,开创了金石学整理和编辑的新局面。

清朝时期,尤其是雍正、乾隆年间,金石学和碑刻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峰。

当时,皇家图书馆和硕学书院等机构的设立,为金石学和碑学的收藏和传播提供了保障,并为这些学问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

同时,乾隆年间的大同石经,成为了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之一。

除了徐渭和李汝珍之外,明清时期还有很多其他的金石学家和碑刻研究家,他们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推动了这项学问的发展。

例如,汪中熙、戴震和郑振铎等人,在锤炼自己的学问技能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中,传承了古代金石学和碑学的经典。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金石学和碑学研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学问之一。

在这个时期,金石学和碑学不仅成为了书法、篆刻和雕刻创作的重要来源,还为研究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见证和资料。

同时,明清时期的金石学和碑学研究家们,也在为后人的学术和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石学名词解释

金石学名词解释

金石学名词解释金石学是一门关于古代金属和石头工艺品的研究学科。

它涵盖了对金属和石材的性质、制作技术以及审美价值的研究。

金石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古代的金饰、银器、铜器、玉器、陶瓷器、石器等各类工艺品。

金石学主要包括对工艺品的材质、造型、纹饰、器物功能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金石学家会研究工艺品所使用的材质。

他们会通过科学分析来确定工艺品所使用的金属或石材的类型和含量。

这些分析结果能帮助研究者了解古代的冶炼技术和金石材料的获取渠道。

其次,金石学家还会研究工艺品的制作技术和工艺过程。

他们会分析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包括鎏金、铸造、锻造、雕刻等。

这些技术可以揭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水平,也能提供关于古代工艺发展演变的线索。

金石学家还会研究工艺品的纹饰和图案。

他们会详细分析工艺品上的各种纹饰,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几何形状等。

通过研究这些纹饰,金石学家能够了解古代的艺术风格和工艺品的象征意义。

此外,金石学还关注工艺品的器物功能。

通过研究工艺品的形状、大小、结构等特征,金石学家可以推测出该物品的功能和用途。

例如,一个金饰品可能用于装饰和展示身份地位,而一个石器可能用于狩猎或礼仪仪式。

最后,金石学也研究工艺品的历史背景。

通过对工艺品的时代、出土地点、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研究,金石学家可以了解到工艺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背景。

这样的研究不仅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风貌,还可以推测出古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发展变迁等方面的信息。

总而言之,金石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金属和石头工艺品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的文化、技术和艺术水平,也能一窥古代社会的风貌与变迁。

通过对金石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文明的源起和发展。

金石学概念

金石学概念

金石学概念以下是金石学概念的简单介绍:金石学是一门研究古代铭文和刻石的学科,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主要涉及研究和鉴定石碑、铜器、玉器等上面所刻的文字和图案。

它是考古学、历史学和艺术史的重要分支之一。

金石学包括对文字的解读与研究,其中尤以古文字的解析和发展演变为重点。

通过对铭文内容的研究,金石学家可以还原和解释古代历史事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金石学还关注刻石技艺、雕刻风格、用料、题识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刻石工艺的分析,金石学家可以了解古代匠人的工艺水平、审美追求和文化背景,并从中窥探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流变。

金石学研究的对象广泛,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域的石刻文物。

从古代中国的甲骨、青铜铭文到碑刻、墓志铭等,再到其他国家的石碑、铭文等,金石学都有相关的研究内容。

通过金石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字的演变和传承。

同时,金石学也对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附注:•定义: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金石学涉及文字学、历史、书法、文学、图书学等方面。

•研究对象: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商代以后的文化遗存,而且主要研究的是青铜器和石刻资料,但由于在各个时代所出土的文物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史前时代的文化遗存以及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各类传说,使得中国古代的金石学家虽然对其所研究的器物还没有准确的断代,但也已经有了朦胧的观念。

•发展历程: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学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提出“金石”一词。

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

金石学在清朝和民国时期都遭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掠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了保护和修复。

金石学 冷知识

金石学 冷知识

金石学冷知识什么是金石学金石学,顾名思义,是研究金石的学科,也就是研究古代的铭文和雕刻艺术。

金石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金石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

金石学的起源与发展起源金石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古代,人们常常将重要的文献和记载刻在石头上,以便长久保存。

这些刻石上的铭文成为了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金石学逐渐发展壮大。

在秦汉时期,金石学达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

随后,金石学逐渐传入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并在这些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金石学的研究内容金石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各种类型的金石。

金石的种类繁多,有铭文铜器、石碑、石刻、石鼓等等。

这些金石上的铭文和雕刻艺术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金石的分类根据材质和用途的不同,金石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常见的金石有:1.铜器:铜器是古代人们常用的一种金石,上面常常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

2.石碑:石碑是刻有文字和图案的石头,常用于纪念和纪录重要事件。

3.石刻:石刻是在山石上雕刻出的图案和文字,常见于山水名胜和古代建筑中。

4.石鼓:石鼓是一种古代乐器,常常刻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金石的研究方法金石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字研究、形制研究和风格研究等。

文字研究是通过分析金石上的文字,了解古代的文字演变和语言变化。

形制研究是通过分析金石的形状、结构和制作工艺,了解古代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风格研究是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金石作品,了解其风格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演变。

金石学的意义与价值金石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价值金石是古代社会的重要载体,上面刻有各种历史和文化的记载。

通过研究金石,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丰富和完善历史的记载。

艺术价值金石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金石上的铭文和雕刻艺术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石学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类考古学,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前朝的铜器和碑石,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刘恒《中国书法史》中说:“帖学”指宋以来形成的崇尚王羲之、王献之及属于“二王”系统的唐宋诸大家书风的书法史观、审美理论和以晋唐以来的名家墨迹、法帖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

由于这一风气是在宋代出现的《淳化阁帖》等一大批刻帖的刺激和影响下形成的,故称“帖学”。

“碑学”则指重视汉、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书法史观、审美主张以及主要以碑板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

(注: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4页)。

目录或传世品,未经科学发掘;偏重于铭文的著录和考证,以证经补史为研究目的。

形成于北宋,至清代正式有“金石之学”的命名。

历史北宋至元明的金石学从西汉开始,已有人研究古代文字,考释古铜器,整理竹简,记述古迹。

但研究金石学者少,无专著问世,没有形成一门学科。

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

金石学逐渐产生。

宋仁宗时的刘敞,刻《先秦古器图碑》(已佚),对研究金石有开创之功。

吕大临撰《考古图》,在编古器物书的体例方面多有建树,该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

其后又有《宣和博古图》、《历代钟鼎彝器款式法帖》等铜器著录书,《集古录》、赵明诚(李清照的丈夫)的《金石录》、《隶释》等石刻著录书,金石研究已相当兴盛。

元明时期金石学成就较少,《河朔访古记》和《古玉图》为代表性著作。

另有《格古要论》,是中国早期的文物鉴赏书。

学科金石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始于宋代,并出现了一批对后学影响深远的金石学家和专著,当世名儒多投身金石学其中,赵明诚便是其中杰出代表.他历经二十年搜集收藏两千卷金石碑刻,整理成集撰成宋代金石学集大成之作<金石录>,共三十卷.通过叙述赵氏生平及金石碑刻的搜集整理和<金石录>的成书过程,力图完整阐释<金石录>在金石收藏领域的地位及其内在的史学价值.研究清代以后的金石学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

乾隆年间曾据清宫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

其后有《考工创物小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捃古录金文》、《斋集古录》、《缀遗斋彝器款识考识》、《寰宇访碑录》、《金石萃编》、《古泉汇》、《金石索》等书,均为有成就的金石学著作。

这一时期研究范围扩大,对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等开始有专门研究,鉴别和考释水平也显著提高。

清末民初,金石学研究范围又包括新发现的甲骨和简牍,并扩及明器和各种杂器。

罗振玉和王国维是此时的集大成的学者。

马衡著《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

但未深入分析古器物的器形和花纹,未进行断代的研究,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仍有学者进行金石的整理和研究,但独立的金石学已不再存在,金石学变成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发展源流萌芽从西汉开始,已有人研究古代文字,考释古铜器,整理竹简,记述古迹。

但研究者少,无专著问世,没有金石学形成一门学科。

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

金石学逐渐产生。

宋仁宗时的刘敞,刻《先秦古器图碑》(已佚),对研究金石有开创之功。

吕大临撰《考古图》,在编古器物书的体例方面多有建树,该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

其后又有《宣和博古图》、《历代钟鼎彝器款式法帖》等铜器著录书,《集古录》、《金石录》、《隶释》等石刻著录书,金石研究已相当兴盛。

元明时期金石学成就较少,《河朔访古记》和《古玉图》为代表性著作。

另有《格古要论》,是中国早期的文物鉴赏书。

发展金石学和考古学成为独立研究的部门,是宋代学术的一大成就。

宋代金石学、考古学发端于宋真宗时期对古铜器的研究。

一○○○年(咸平三年),乾州获得古铜鼎一件,方形四足,上有古文二十一字,真宗命儒臣考证,验其款识,认为是“史信父甗”。

把古代器物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还是朱仁宗以后的事。

刘敞《先秦古器记》——宋仁宗时,刘敞和欧阳修大力搜集古代器物,进行著录和考订。

一○六一年,刘敞出任永兴军路安抚使,长安的古墓荒基很多,经常出上古物。

刘敞搜集到先秦鼎彝十多件,考订文字,请工匠摹勒刻石、绘象,一○六三年,撰成《先秦古器记》一卷。

有图录、铭文、说及赞。

刘敞书已失传,从欧阳修《集古录》所收先秦古器可见大概。

欧阳修《集古录》——凡一千卷,一○六三年成书。

此书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是学术史上第一部金石考古学专著。

所收集器物,上自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内容极为广泛。

随得随录,不依时代编次。

一○六九年,欧阳修子“撮其大要,别为录目”,成《集古录跋尾》十卷传世。

吕大临《考古图》——共十卷。

一○九二年自撰序。

本书对所收录的每件器物,绘图摹文,释文列于其下,并将器物的大小、尺寸、容量、重量、出土地点、收藏者一一写明。

另有《考古图释文》一卷。

李公麟《考古图》——又称《古器图》,一卷。

李公麟是北宋后期著名的画家,好古博学,善画工诗,多金石学识古字。

收集到夏、商以后钟、鼎、尊、彝,都能考定世次,辨认款识。

他的《考古图》对每件器物,都图绘形状,并解释其制作、铸文、款字、义训及用途,再作前序和后赞。

有的学者认为,宋代“士大夫知留意三代鼎彝之学,实始于伯时(即李公麟)”(翟耆年《籀史》)。

王黼《博古图》——又称《宣和博古图录》,共三十卷。

宋徽宗时,士大夫以至宫廷贵族竞相访求和收藏古物,每一器物动辄值数十贯甚至上千贯,因此“天下冢墓,破坏殆尽”(蔡条《铁围山丛谈》)。

徽宗所得器物,由王黼考订编纂,分成二十类,共八百多件,是北宋金石文物的精品。

赵明诚《金石录》——共三十卷。

赵明诚,宋徽宗时人,每得书画鼎彝,即与妻李清照研究整理,指摘疵病。

他经过二十年努力访求,收辑金石刻词二千卷,包括所见夏、商、周到隋、唐、五代的钟鼎彝器铭文款识,以及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

又据二千卷刻词逐件鉴别考订,撰成《金石录》三十卷。

前十卷共二千条,记述古代金石器物、碑刻、书画近二千件的目录,后二十卷收录这些器物的跋文,叙述器物出土的时间、地点、收藏者以及器物的内容,是当时所见金石文字的总录。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共二十卷。

薛尚功在南宋高宗时任职。

此书收集从夏、商到秦、汉的铜器、石器铭文,近五百件,订讹考异,详加解释。

在宋代集录彝器款识的专著中,此书最为丰富,编次也较有条理。

沈括《梦溪笔谈》、郑樵《通志》等书,也包括金石考古方面的内容。

沈括不仅记录这些古物的形状和款识,而且进一步研究器物的制作方法和原理。

如从冶金学理论来解释古剑,用光学原理来解释古镜,用几何学原理来解释弩机上“望山”的用法,都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郑樵在他的《通志》二十略中,专列《金石略》,记录他一生中见到的古代器物,并且作了考订。

其中证明石鼓为秦代遗物,是可信的定论。

洪遵《泉志》十五卷、龙大渊等《古玉图谱》一百卷、郑文宝《玉玺记》、王厚之《汉、晋印章图谱》各一卷、岳河《程史·古冢桴盂记》等专门研究古代某些器物,这些都是宋以前学者不曾注意的学问。

宋代学者在金石考古学方面的主要成绩是:第一,辛勤收录古代文物,使原来的奇器珍玩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为清代的汉学研究开拓了先路。

第二,创造了传拓文字和绘制图形的方法。

依据拓本刻本上石,以求长久。

用画图描写每一器物的形状体制,并说明尺寸、轻重,以及出土地点、收藏者,款识则摹写文字。

第三,肯定了古代器物的名称。

如钟、鼎、鬲、甗、敦、尊、壶等,都是古器自载其名称,宋人因以定名的。

成熟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

乾隆年间曾据清宫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

其后有《考工创物小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捃古录金文》、《斋集古录》、《缀遗斋彝器款识考识》、《寰宇访碑录》、《金石萃编》、《古泉汇》、《金石索》等书,均为有成就的金石学著作。

这一时期研究范围扩大,对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等开始有专门研究,鉴别和考释水平也显著提高。

清末民初,金石学研究范围又包括新发现的甲骨和简牍,并扩及明器和各种杂器。

罗振玉和王国维是此时的集大成的学者。

马衡著《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

但未深入分析古器物的器形和花纹,未进行断代的研究,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仍有学者进行金石的整理和研究,但独立的金石学已不再存在,金石学变成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传统金石学源于唐宋时代,唐代韦述等史家已经开始收集、着录金石碑版,并运用于史学著述了。

史载:“〔韦述〕家聚书二万卷,皆自校定铅椠,虽御府不逮也。

兼古今朝臣图,历代知名人画,魏、晋已来草隶真迹数百卷,古碑、古器、药方、格式、钱谱、玺谱之类,当代名公尺题,无不毕备。

”其所著《两京新记》,记述了兴福寺《圣教序碑》、西市《市令载敏碑》、东明观《冯黄庭碑》、《李荣碑》等碑刻,生动地反映了两京的历史。

以毌煚《古今书录》为蓝本的《旧唐书•经籍志》,着录了《诸郡碑》一百六十六卷、《杂碑文集》二十卷两书;敦煌出土文书中也有辑录碑志之作,如《李氏造窟功德碑》、《张淮深碑》、《常何墓志》,皆有写本传世,这些书籍虽不着编纂者姓名,但表明唐代已有学者着意集录碑版文字了。

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洪适的著作将金石学推向成熟,形成金石着录、校勘、鉴别、考订等系统而专门的方法。

清代学者进一步推而广之,并与经史考证、舆地方志之学相结合,结出了更为丰硕的果实。

我国金石学可谓具有深厚的传统,其所积累的材料和方法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厚营养。

陈寅恪先生《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云:“一时代之学术, 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材料, 以研求问题, 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粟特人是中古时代亚欧大陆贸易的担当者,对于粟特研究涉及中国与中亚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语言、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史,随着新材料不断出土,其基本面貌和重要性逐渐显现,向世人提出了中西交通史上的新问题。

学者有机会利用新材料,以研求此新问题,形成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研究中的当代新潮流。

然而面对新材料,学者却不应放弃那些行之有效的旧方法。

金石学自宋代创建,到清代鼎盛,入民国后,虽是余韵尤存,还是出现了不少辉煌成果。

再后由于种种原因,金石学开始分化,瓦解,以至衰落。

在今天,出版物虽多,却很少,甚至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金石学著作。

有一位还算著名的学者,说起金石学讲到,“金石学不就是讲金石篆刻的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