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管理政策与教师教育政策一体化探析

合集下载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_范魁元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_范魁元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范魁元 王晓玲
[摘 要]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着各级政府之 间权责不够明确,“以县为主”体制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方面重心偏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问责 机制不健全等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的制度瓶颈。为进一步推进 城乡教育一体化,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亟需在各级政府的权责划分、城乡教育统筹规划、农民工及 其子女教育等问题上有所突破,具体可从明确各级政府的权责划分、加强各级政府对城乡教育统筹规 划的领导与管理、不断完善“两为主”政策、建立健全教育问责制度和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制 化建设步伐五个方面,构筑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育管理体制。 [关键词]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1)06-0005-04
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等。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 由于这些制度规定的内容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两套标 项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成功,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
准,导致城乡居民身份的二元对立,这就是城乡教 育 无 法 实 现 公 平 发 展 的 制 度 性 原 因 。 [1]我 国 城 乡 教 育的二元结构造成城乡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差距,在
年龄的农民工子女要收取更多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或者干脆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弟推向市场或是条件简 陋的民办简易学校。[10]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了专 门的打工子弟学校。尽管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 决了流动人口子女导致就学问题,但导致了“分而 教之”的城市内部教育二元分割现象的产生。因 此,如何管理数量众多的打工子弟学校是政府和教
城乡一体化是为消除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 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反映了现代化与城市化 进程对于城乡关系变化的新要求。城乡教育一体化 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达成这一目 标,就必须打破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城乡分治的 制度性障碍,对城乡教育进行统筹管理和一体规 划。本文在对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演进逻辑及思考

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演进逻辑及思考

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演进逻辑及思考作者:徐祎徐赟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年第11期摘要运用公共政策学“间断—平衡”框架透视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城乡二元化的平衡期”“城乡二元化到一体化的间断期”“发展与完善的平衡期”三个阶段,遵循“精英取向、效益取向”到“公平取向、向农村倾斜取向”再到“补偿取向、调整取向”的价值逻辑演进。

经济及政治环境的变革是政策变迁的根本动力,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管理是其基础动力,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其直接动力。

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发展符合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演变规律,政策演进具有中国化的体制特征,未来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发展将由数量逻辑转向质量逻辑。

关键词“间断—平衡”框架教师编制教育政策教育公平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更新换代见证了其向前推进的步伐。

所有政策的设立与终止并不是某一时段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只有将其放置在政策变迁的整体框架中去阐明才有助于全面地认识政策的产生发展[1]。

因此,本研究尝试借助“间断—平衡”框架来探究政策的演变逻辑及动力机制,旨在为今后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发展提供学理依据,保障我国教师编制宏观决策的科学性。

一、“间断—平衡”框架下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演进历程上世纪70年代,鲍姆加特勒和琼斯创建了“间断—平衡”框架,该框架能对长时段内政策演进历程中的稳定性与突变性同时进行解释,这与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演进规律不谋而合。

[2]为了增强该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解释力,基于中国政治制度及体系结构的特殊性对框架进行了中国化修正,下文将围绕修正后的框架对演进历程分进行阶段阐述。

1.政策平衡期:“精英取向、效益取向”下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城乡二元化发展(1949—1965、1978—2001、2002—2006年)(1)城乡二元化编制标准的垄断格局形成(1949—1965、1978—2001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在政府各项指示下有序开展管理工作,学校编制管理模式初步形成。

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现状

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现状

摘要: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师队伍素质、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教师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保障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

本文将从教师管理制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现状1.教师招聘制度我国中小学教师招聘制度主要包括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招聘和地方招聘三种形式。

公务员招聘主要针对中小学领导岗位,事业单位招聘主要针对教师岗位,地方招聘则针对农村教师岗位。

在招聘过程中,注重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2.教师培训制度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三种形式。

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新入职教师,在职培训主要针对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则针对全体教师。

培训内容涉及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政策法规等。

3.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主要包括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和教学质量考核三种形式。

年度考核主要针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育教学工作,聘期考核主要针对教师的聘期表现,教学质量考核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效果。

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的重要依据。

4.教师待遇保障制度我国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工资待遇、社会保险、住房保障和休假制度等。

工资待遇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教学成果进行薪酬分配。

社会保险方面,教师享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住房保障方面,政府为教师提供公租房或廉租房。

休假制度方面,教师享有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年假等。

三、存在的问题1.教师招聘制度不够完善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招聘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招聘程序不够透明、招聘标准不够科学、招聘渠道不够广泛等。

“双减”政策背景下西安市雁塔区教师资源配置的调研报告

“双减”政策背景下西安市雁塔区教师资源配置的调研报告

“双减”政策背景下西安市雁塔区教师资源配置的调研报告作者:郑小君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24年第06期編者按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激发教师能动性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在全面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改革中,“县管校聘”为教师资源配置带来了新动能。

陕西省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

教师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意味着曾经各学校的“孤岛”局面被打破,编制、岗位、人事调配等纳入“一盘棋”管理。

但是,交流轮岗下“聘”与“用”主体的转变,也给学校管理、教师职业发展等带来挑战,“轮什么”“怎样轮”是亟须回答的问题。

本期刊发“双减”政策背景下西安市雁塔区教师资源配置的调研报告,从雁塔区改革实践中探寻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的优化路径。

在建设教育强市和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背景下,2020年西安市雁塔区开启了教师“区管校聘”试点改革,2021年全面开启了教师“区管校聘”改革,并在“双减”背景下,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以此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笔者就西安市雁塔区“双减”政策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和交流轮岗进行了深入调研,系统梳理了教师“区管校聘”和交流轮岗的背景、政策与特点,呈现了教师资源配置的调研情况,分析了教师流动与教师聘任、编制、职称晋升和薪酬待遇、学校管理等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而提出优化教师流动与管理的建议与方略。

一、背景与调研发现(一)现实背景为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和交流轮岗政策,作为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旨在解决城乡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结构性失衡问题。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

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探析

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探析

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探析如果从20 世纪初清政府确立师范教育体系开始计算,我国师范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

在这百年的历程中,我国的师范教育经历过了动荡也获得过机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纵观整个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过渡期(建国初期到1957 年前)解放初期的师范教育主要是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同时沿袭了民国时期的一些传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不过由于国家对于人才的迫切需要,当时的师范教育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指出:“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建设的中心环节,师资问题如不解决,文化建设的高潮就很难到来,甚至会影响经济建设。

”当时的《人民日报》向全国强调:“师范教育就好比工业中的重工业,机器中的工作母机,它是国家教育建设的根本,是全部教育的中心环节。

”于是,师范教育成了教育领域乃至国家建设的重心。

1953 年11 月,教育部专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会上讨论了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性质、方针、步骤等问题,强调:“高等师范教育是办好和发展普通教育的关键”,“高等师范学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中等教育,影响新中国青年一代的培养。

”这一阶段,师范教育在模仿与摸索中获得了一定发展。

2、动荡期(1957 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从1957 年起,中国教育开始革命化、政治化。

1958 年对教育进行大批判,师范教育受到了巨大>中击,出现了“师范性” 和“学术性”之争。

1958年8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拔掉资产阶级教育教学中的一面白旗》的社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

1960 年全国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召开,会上提出师范教育存在“少、慢、差、费”现象,认为课程内容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认为强调师范性是造成师范教育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提出要大力精减教育科目,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科合一。

会上还提出了“努力使高等和中等师范学校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分别相当于综合性大学和高中的程度。

论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的关系

论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的关系

论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的关系作者:温倩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管理活动的导向作用及教育管理实践的应对入手,得出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二者是相辅相成,教育政策指导和规范教育管理的行为。

教育管理贯彻和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深化和丰富政策内容。

教育管理体制支配着教育政策运行的政策体制、程序及其功能。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政策导向;管理实践说到教育,自然离不开管理,管理与教育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管理的最终体现也应该是为教育服务的。

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方针而制定的教育的行动准则。

“教育政策执行是教育行政机构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对教育事业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途径,作为一种行政方式,其对教育的影响与发展十分重要。

”一、教育政策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具有指导和规范两方面功能第一,指导功能。

尽管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在制定主体,表现形式,调整范围,稳定程度和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是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

首先,教育政策指导着教育法律的制定,教育法律的制定必须以教育政策为指导,不得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

“由于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的特点,因此,有必要把对整个教育事业有重大影响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并且是较长时期稳定的教育政策,经过法定程序,提升为国家意志,指定为教育法律。

”第二,规范功能。

教育政策是社会规范的一种,规范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

依法执教并不否定教育政策的规范功能。

相反,由于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调整范围,使得两者在调整教育领域中的社会关系时具有各自特有的优势。

在不便或不能运用法律调整的某些领域,或者尚无教育法律调整的某些领域,要充分发挥教育政策的灵活性特点和规范功能。

只有同时发挥教育政策的灵活性、指导性特点和法律教育的规范性和稳定性特点,综合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的各自优势,才能更好的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进治法执教的进程。

一体化教师管理办法

一体化教师管理办法

一体化教师管理办法一、背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管理的不断完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师管理办法,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目标建立一体化的教师管理办法,统一规范教师的管理流程和标准,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管理范围1. 人员管理•教师招聘与录用•教师任职资格审核•教师职称评定2. 绩效考核•教师日常考核•教师绩效评定•教师奖惩管理3. 培训发展•教师培训计划•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学历和学位管理4. 工作安排•教师工作排班•教师工作任务分配•教师工作绩效评价四、管理流程1. 人员管理流程•发布教师招聘信息•教师应聘资格审查•教师面试和录用•教师入职手续办理2. 绩效考核流程•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收集教师个人考核数据•教师绩效评定和奖惩决策3. 培训发展流程•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教师培训效果评估4. 工作安排流程•制定教师工作排班计划•分配教师工作任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和总结五、管理工具1. 信息化系统•教师招聘信息发布管理系统•教师绩效考核信息统计系统•教师培训发展档案管理系统2.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教师绩效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教师培训发展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六、实施计划1. 系统建设•采购信息化系统软件•定制教师管理办法操作手册•开发教师绩效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2. 人员培训•人力资源部门培训管理人员•教师管理办法培训全体教职工3. 流程落实•逐步实施人员管理、绩效考核、培训发展和工作安排流程•持续完善管理工具和流程七、效果评估1. 效果指标•教师绩效提升情况•教师人才培养和激励情况•教师工作效率和满意度情况2. 评估方法•定期开展教师满意度调查•定期组织教师绩效数据分析评估会议•不定期组织教师管理办法实施效果评估八、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和运行,一体化教师管理办法将为学校带来更高效的教师管理和更优质的教学效果,为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教育一体化”视野下幼儿教师的培养策略

“教师教育一体化”视野下幼儿教师的培养策略

“教师教育一体化”视野下幼儿教师的培养策略打开文本图片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一直沿袭以提升学历为主的培训模式。

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接受系统的专门教育,职后的教师培训主要由地方教师教育学院承担。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种教师教育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在此形势下,实施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已经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思想就已经产生,只是在当时没有得到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充分重视。

《詹姆斯报告》中提出教师教育应该划分为三个阶段:个人教育阶段、准备教育阶段和在职教育阶段。

前两个阶段是教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又称作职前培养,在职教育阶段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阶段,又称作职后培训。

自20世纪90年代,“教师教育一体化”理念传入中国后,我国教育理论界从终身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等多个视角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并形成不少相对成熟的理论成果。

“教师教育一体化”即立足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针对教师学习需求和发展特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内容及手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确保教师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教育一体化”主张把教师当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引导其在不同的阶段都能得到专业知识的拓展及专业技能的提升,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阶段性、持续性、整体性的成长和发展。

二、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涵顾名思义,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即以教师教育一体化理念和方法为指导,打破以往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分离的局面,对幼儿教师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构建一个合理、完备、衔接连贯、与外界协调一致、运行有序的幼儿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使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成为终身学习者。

具体而言,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立足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传统师范教育即是让有意向当幼儿教师的学生上师范院校,在师范院校一次性地掌握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变迁的路径与特点——基于1978-2013年政策文本的分析

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变迁的路径与特点——基于1978-2013年政策文本的分析

曲铁华崔红洁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zz1106。

收稿日期:2014-03-27作者简介:曲铁华(1962-),女,辽宁铁岭人,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和教师教育的研究;崔红洁(1990-),女,辽宁营口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长春,130024。

摘要: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从1978年至2013年经历了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

通过对其政策文本的分析和解读,透视出教师教育政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变迁的路径,即从工具本位向教师本位的移行;从注重职前培养向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过渡;由强调效率到更加关注公平;由一元化迈向多元化。

同时,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变迁过程,呈现出追求“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均衡化、一体化”和“多元化、开放化”的特点。

关键词: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变迁;政策文本中图分类号:g649.21;g6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3-0070-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经历了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透过政策文本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教育政策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内总会遵循着某种比较明显的倾向性原则,我们称之为价值取向。

严格意义上来说,教师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是指教师教育政策主体在制定教师教育政策过程中价值选择的总的趋势和价值追求的一贯倾向,其又具体表现为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确立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去制定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政策,以及如何去寻求、确认、实现、创造和分配价值。

[1]有学者认为,“教育政策价值取向除了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等显而易见的特点外,还具有主体性、制约性、预存性和外显性等特点。

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一系列特点表明,其作用是巨大的、多方面的。

突出作用就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

《构建城乡教科研一体化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构建城乡教科研一体化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南门小学《构建城乡教科研一体化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多年以来受“以城市优先”为价值取向的政策的指引,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很大一部分份额集中于城市,区域内有限的教育资源(投资、教师和政策措施)更多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拉大。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

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

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指导教育改革的全新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其核心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实现途径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步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保证区域内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相对接近,办学质量和效益相对均衡,区域内差距逐步缩小,维护普通民众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

为解决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低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较差等问题,我校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与地处偏远的农村学校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物质支援、教师送教、学生交流等帮扶活动。

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农村教育状况的作用。

但结对帮扶在实效性、长效性方面得不到充分发挥。

为了让教育薄弱学校和基础好的学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我们庐阳区率先成立了城乡共同体学校,以城乡学校共同体“捆绑”机制为载体,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教育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加快发展,进而把基础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不断实现高位均衡。

通过理念的传播、经验的交流、文化的影响、优质资源的共享等等,强化城市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连带”责任,加大对农村学校教科研的指导帮扶力度,使农村学校在教科研方面加快与城市优质学校接轨,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成长。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围绕“农村学校城市化,城区学校优质化”目标,以巩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成果为契机,以加强乡镇农村学校教科研管理、全面提升城乡学校办学内涵为重点,创新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城乡教科研一体化管理模式建设,力争在三年内,使古城小学教科研工作基本达到城区小学水平。

教学评一体化-从理念到实施转化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教学评一体化-从理念到实施转化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引言教学评一体化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将教学和评价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教学评一体化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理念到实施转化的角度,分析教学评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从业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理念与实施的脱节1. 理念脱节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是将教学和评价有机结合,倡导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而不仅仅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

然而,在实际实施中,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固化,很多学校和教师仍未能真正理解和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评价方式依然以传统的考试成绩为主导。

2. 实施脱节另教学评一体化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教育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师专业发展不足等问题。

一些学校在推行教学评一体化时,缺乏有效的教学改进和支持措施,导致教师无法真正将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三、问题分析1.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落地难因为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观念约束,教师和学校很难从知识传授的角度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角度,这使得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难以落到实处。

2. 评价方法不够多样化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很难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

3. 教师专业发展不足教师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中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评价能力、信念和态度等。

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成为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障碍。

四、解决策略1. 推动教育观念的改变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家长的理念教育,着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升他们对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认知和理解。

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引导教师和家长从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多样化评价方法在教学评一体化实施中,应鼓励教师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科知识的考查、学生参与度的评价、综合素质的评价等,以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教育政策意义探析-最新教育文档

教育政策意义探析-最新教育文档

教育政策意义探析文献标识码:A教育政策实质为一种利益驱动的社会装置,作为政策主体的国家与政策施予对象的单位与个人,都可以借此实现自身的组织目标与价值追求。

科学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必然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而政策一旦形成,又为各利益主体提供了依此获利的制度空间,并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最终对教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种稀缺性制度资源,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教育政策节约教育交易成本自从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以来,“交易费用”被广泛纳入人类行为(不限于经济行为)的分析框架之中,成为新制度经济学解析人类行为和经济发展的核心概念。

据分析,世界发达国家经济中实际的生产性成本只占商品总成本的一半左右,而且作为可伸缩性余地不大的成本部分,生产性成本对于企业的发展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如何节约交易性成本开支,已成为左右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恰当的制度能有助于节约成本。

如果制度界定不清,而行为者的领导机构又把规则体系搞得极其复杂,制度就会陷于复杂性机能障碍。

在实际生活中,“当公共政策涉及大量具体后果并导致指令性规则激增时,协调成本会滚雪球似地不断膨胀。

清晰、简单的制度能大大削减协调成本。

”[1]教育政策作为一种正式制度规范,对于教育交易成本有很大的影响,简单、明了的政策成为节约教育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因政策不良所付出的高昂制度性成本让我们记忆犹新。

建国初期,在政府行政命令和强制干预下,我国完成了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种改造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赋予教育管理以高度的计划特色,并极大地强化了教育行政对大学的控制与领导,从而确立了中国大学的中央集权管理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代,集权管理体制的运行机理主要体现为行政审批,各种办学资源的获取常常要经过申报、审批并被事先列入计划。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政府部门有一种强化和扩大自身权力的偏好,这种动机将驱使各级政府部门人为地增加审批的权力,从而致使审批的环节增多,审批的范围拓宽,其结果是审批制度带来了高昂的交易成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第3期2021年5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3May2021[收稿日期]2021-02-17[作者简介]汤秋丽(1993-),女,湖北随州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赵英(1983-),男,山西昔阳人,博士,山西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汤秋丽,赵 英(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4)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经历了起步探索、恢复调整、巩固发展、提升创新等四个阶段。

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研究发现,影响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是权力管理模式、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文化观念。

政府理性选择、国际教育理念和社会市场需求使制度变迁呈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色彩。

制度变迁中主要包含微调式变迁、置换式变迁、转换式变迁和断裂式变迁。

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变迁中路径依赖的突破主要依赖于制度变迁的四种类型,从而实现职教教师教育政策的创新。

[关键词]职教教师教育政策;历史制度主义;深层结构;路径依赖;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3-0091-07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1 03 01建国70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职教教师数量大幅增加,质量不断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的支撑和引领。

然而,目前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中仍存在着制度落实不到位、激励体制不完善、教师培训形式化等问题。

本文基于1949—2019年间职教教师教育的相关政策资料,利用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从深层结构、路径依赖和动力机制3个层面深刻剖析职教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总结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的演变特征,以期能为职教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思路,为更好地推进职教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课堂教学改革四个“一体化”建设研究

课堂教学改革四个“一体化”建设研究

课堂教学改革四个“一体化”建设研究作者:唐信焱宾灿华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4年第04期集团化办学通过优势互补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是目前国内学校办学管理变革的重要实践举措。

青云教育集团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发挥集团整体优势,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四个“一体化”建设,旨在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一、改革规划一体化:发挥愿景目标的引领力学校愿景是指依据学校的使命、价值取向和未来蓝图,师生员工共同认同和期望的学校未来发展景象。

无论是一所学校,还是若干所学校形成的教育集团发展,都需要从愿景目标开始。

因此,明确的学校发展愿景目标能内化为潜在的力量,引领全体师生朝着目标努力和前进。

青云教育集团由青云高中、青云初中、青云小学以及若干所协同发展学校组成。

由于集团内存在差异化的组建模式,形成了一种混合型关系集团:高中初中形成紧密型关系,与小学形成松散型关系,前两者属于政府主导批准确定的政府行为,后者属于非政府行为建立的协同发展关系。

集团愿景目标对青云高中、青云初中发挥着强有力引领作用,两者是集团化办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学校主体,课堂教学改革一体化程度最高;青云小学与集团形成松散型关系,集团改革的愿景目标需要通过小学有选择性地融合到学校办学实际需要中去,改革一体化程度偏低。

青云教育集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总体愿景目标,以围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促进课堂提质增效”为核心,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利用导学案学习任务群为载体,强化各学科学习任务设计,构成先学后教、先问后讲、先做后评的“五环六化”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以学定教,实现教学合一,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革中,激励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增强教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打造集团课堂教学特色。

浅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摘要: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基础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拟从多角度进行研究,浅析当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讨在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自身专业建设等环节如何有效地提升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教育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教师资源、教师力量、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难题之一是如何实现优质均衡发展,这既是构建均衡教师资源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研究这个课题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持续提高教师素质则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与能否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推动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强烈诉求,也是理性认识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共识。

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关注不够、研究不深目前,学校方面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重点依然停留在表层,对专业发展的实质研究不够深入,教师继续教育尚未超越“文凭”、“学历”等外在功利追求。

主管部门和校方普遍把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局限在提高师资队伍合格学历比例和获得高学历者的数量等方面。

从教师个人角度,则对学历进修的需求远远超过对教育教学技能提高、学科知识更新、教科研理论学习、教育观念更新等方面的需求。

虽然教师的学历可以作为考察一个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但不能作为评判教师的全部依据。

(二)小学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有待加强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的师资培训大多还是由独立的高等师范院校来完成的,由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单一的教师来源也造成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难以提高。

在小学教师师资培养中,教育学科课程比重较低且专业化特征不明显,建设性的指导较少,形式多于内容,教育实习没有起到通过实践将理论内化的作用,出现了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现象。

教师教育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策略初探

教师教育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策略初探

师教育专业 , 尽管他们在多年的教学 和科研 中也取 得了一定成绩 , 但由于教育理论功底欠缺而显得后
劲不足。因此师范院校的教育者要避免闭门造车 , 应充分地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 , 并要不断提 升 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 , 这才能进一步促进教师专
业 发展 。
课程 目 标和课程内容的一体化 , 打破 了以前 的各 自
培养与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为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
收稿 日期 :0 90 —1 20 - 1 9 作者简介 : 余桥 (9 3 ) 男 , 17 ~ , 四川遂宁人 , 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 学学院讲师 , 硕士 。研究方 向: 教师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研究。

1 3・ 2
模式。通过这种模式 , 能促进高校教师 、 中小学教师
和 师范 院校 ) 中小学校 共 同承担 融 师 范 生 的 职前 与

教 师教育一体化的 内涵
我 们要 探讨这 个 课 题 , 首先 就 要 明确 一 个 核 心 概念“ 教师 教 育 一 体 化 ” 内 涵 。关 于 其 内 涵 的 理 的
解, 有学者认为教师教 育一体化 的内涵至少包括 内 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两个方面。内部一体化指基 于终身教育思想 , 教师教育 内部实现长度或纵 向意
存在 “ 天 营 养不 足 ” 先 。这 些 教 师 多 数 毕 业 于 非 教
和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的共 同发展 , 促进理论研 究与教学实践 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现了以
下特点 : 一是大学化 , 由高校对 中小学教师进行培养 和培训 , 这指明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层次提高了; 二 是一体化 , 从教师的职前到职后 , 实现 了培养机构 、
余 桥, 林 群, 吴节义

多源流理论下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政策分析

多源流理论下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政策分析

职前教育38 2024年第3期(第37卷)作者简介:公伟美,女,山东枣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多源流理论下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政策分析公伟美(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050024) 摘 要:随着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国家对于中小学教师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师范生的本硕一体化培养政策是充分利用高校教师教育资源㊁进行高层次未来教师培养的重要举措㊂本研究借助于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对高校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解读,得出目前培养模式存在综合性大学参与不足㊁本硕衔接不畅㊁跨学科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㊂最后通过中央行政机关进一步推进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㊁各级学校探索多样态本硕培养新模式以及地方政府构建保障实践效果的长效机制打开新一轮政策之窗㊂ 关键词:本硕一体化;多源流理论;教师教育;高学历化中图分类号:G 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3-0038-09 教师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培养培训工作长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㊂目前我国教师队伍逐步呈现出高学历化倾向,由东北师范大学编撰的‘新时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㊁挑战与举措“中显示:中国普通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升,其中小学教师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数由2010年的23.71%提高到2020年的66.00%,普通高中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由2010年的5.52万提高到2020年的22.17万人[1]㊂本硕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推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举措㊂21世纪以来,我国不少高校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教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我国社会发展所需的本硕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 4+2模式㊁华东师范大学的 4+1+2 模式及上海师范大学的 3+3等㊂本硕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一直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进行试验㊁改进㊂本研究借助多源流理论,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采取的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及相关政策方案,从问题流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个维度进行全方位剖析,进一步归纳总结当前模式及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终使三源流耦合,开启新的政策之窗,为优化高校师范生本硕一体培养模式提供借鉴㊂一㊁多源流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切性在借鉴科恩(C o h e n )㊁马奇(M a r c h)和奥尔森(O l s e n )的垃圾桶模型(G a r b a ge C a n M o d e l )基础上,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家约翰㊃金登(K i n g d o n .J .W )建立了多源流理论,该理论最早出现于1984年金登出版的‘议程㊁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A ge n d a s ,A l t e r n a t i v e s ,a n d P u b l i c P o l i c i e s )一书中㊂其认为政策系统存在三种源流:问题源流(指漂浮的公共问题应受到政府关注的过程)㊁政策源流(政策共同体中的专家们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和政治源流(指国民情绪㊁政府变更㊁利益集团等政治变量的状况)[2],从问题源流出发,该源流旨在系统分析漂浮在政策周围的问题,关注点为社会问题如何被识别和确立为政策问题㊂从政策源流出发,该过程是政策共同体为使自己确定的思想㊁提案等得到重视进行资源投入或宣扬其政策主张的过程㊂从政职前教育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u m ㊃教师教育论坛39 治源流出发,研究重点围绕国民情绪㊁执政党意识形态等㊂总之,三条源流彼此相互独立,每一种源流都具有自身的规则,在需要决策的关键时刻,政策共同体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引起政策制定者高度重视,通过打开政策设置的 黑箱 最终开启新一轮 政策之窗 [3](如图1)㊂图1 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多源流理论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用于分析政策议程的设置问题㊂起初被应用于住房问题㊁土地问题㊁创业问题㊁养老问题㊁公共卫生问题等相关政策变革过程的研究与分析㊂在2000年后该理论被引入教育政策研究领域,为研究教育领域相关政策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㊂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政策[4]㊁高职产教融合政策[5]㊁高校扩招政策[6]及 双一流 建设政策[7]等,均有利用此框架进行政策分析的相关案例㊂本研究引入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已有学者运用该理论进行教师培养政策的相关分析为本研究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础,同时该理论对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政策改革的契合度较高,可对政策进行全面㊁系统㊁深入的学理性阐释;另一方面师范生的本硕一体化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㊂政策参与群体繁多复杂,不仅包括政府㊁高校㊁新闻媒体,甚至普通社会大众都对此高度关注㊂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政策为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变动和改进中,多源流模型具备方法论的动态性和系统性之特点,其优势在于更全面和历史地看待议程设置发生的原因㊁过程和后果,[8]从问题源流视角,本硕一体培养政策研究主要关注民众会担心培养流程够不够科学规范㊁培养质量如何等,这需要进一步通过政策导向明确和规范现有的培养体系㊂从政策源流视角,主要涉及本硕一体师范生培养方案的构建过程哪些是符合决策者主张的,哪些设想应继续施行,哪些思想可抛弃的斟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行动方案㊂从政治源流视角,关注要点是本硕一体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国民对教师学历内卷事件的情绪态度是否会进一步推动焦点事件发生,政策专家可通过国民情绪反应推动政策议程的开启㊂二、多源流理论下的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政策分析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 教师教育 替代了长期使用的 师范教育 概念, 教师教育 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将教师职前培养㊁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连成一体,将教师教育过程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过程,体现了教师教育连续性㊁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9]㊂教师教育一体化是 师范教育 向 教师教育 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师范生本硕一体培养提供了政策前提㊂从国际上看,美国是最早进行硕士学历层次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的国家,其在‘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报告中,就提出建议取消教育专业学士学位,进行教育硕士培养;只在本科阶段致力于文理教育和相应学科的基础训练,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师范专业训练[1]㊂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我国师范教育的领头羊率先开始师范生本硕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也随后进行相关实践㊂随着2004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计划“㊁2014‘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及2018年‘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意见2.0“等系列文件的颁布,本硕一体培养项目在高校试点运行的基础上有了更明确的政策规范㊂同时2021年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各类教师的准入门槛[11]㊂总之,在上述系列政策指导下,我国高学历㊁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工作被提上日常,开始大力推进本硕一体化进程建设㊂通过对不同高校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的实践案例及现有政策文本分析,本文归纳总结了以下5种代表性模式(详见表1)并尝试从问题源流㊁政策源流㊁政治源流以及 政策之窗 对源流耦合的助推作用出发,揭示三种源流在政策孕育进程中的耦合㊁汇聚过程,并最终通过三源流的嵌套耦合探究政策未来新的发展趋向㊂职前教育402024年第3期(第37卷)表1师范生本硕一体化相关政策或模式的梳理政策依托培养模式出台时间政策目的政策内容代表学校受美国‘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影响 4+2模式2001年培养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在本科学习期间接受本专业教育;在第三学年末,对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经过一定筛选程序后,从中择优选拔进入 4+2 模式培养的学生人选;第四学年一方面继续完成本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修读部分研究生学位课程和公共课程;第五学年开始进入到教育学院学习两年,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撰写相关论文,毕业后担任重点中学的高中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借鉴北京师范大学 4+1+2模式2006年在实践中学习㊁在实践中开展研究㊁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指4年本科教育+1年中学教育实践+2年硕士培养㊂基本做法是:先由华东师范大学㊁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校长和各区教育学院组成的专家组对学生进行面试㊂这些参加面试的学生都具备本硕连读资格且本科阶段的学业成绩处于相应群体的前25%㊂如学生与中学双向选择成功,则双方将签订临时就业协议㊂学生本科毕业后,以准员工身份进入相应中学实习1年,之后再回华东师范大学学习2年硕士课程华东师范大学自主创新 3+3模式2007年培养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及教育管理人才在本科的前3年以综合大学的标准培养学生,三年本科学习结束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成绩优异且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各学科专业的大三学生进行筛选,合格者进入教育学院接受第二个 3 年的培养㊂第二个 3 可以分为 1+2 ,其中 1指为期一年的教师职业体验,通过中学沉浸式教育实践明确自身的价值定向; 2 是指为期两年的教育学硕士的课程学习以及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上海师范大学‘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 硕师计划 )该政策经历三次调整,从 1+1+3模式到 3+1+1模式,再到目前的3+1模式2004年为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培养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骨干教师,提农村教师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师范生结束大学本科四年课程后,到中西部贫困县任教服务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一年,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河北师范大学㊁哈尔滨师范大学㊁新疆师范大学等‘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意见2.0“ 3+1+2模式2014年2018年培养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师范生进行本科学科专业阶段学习3年㊁随后进行本科教育学专业阶段学习1年,最后进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2年㊂前三年在学科专业学院的师范专业学习,后三年主要在教师教育学院学习西北师范大学㊁天津师范大学㊁华中师范大学㊁湖南师范大学等(一)问题源流:政策本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1.从承担主体看:本硕一体项目多由师范类高校承担,综合性大学参与不足目前来看,采用本硕衔接一体化师范生培养模职前教育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u m ㊃教师教育论坛41 式的高校大多是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储备高水平未来教师队伍的师范类院校,鲜有高水平综合院校参与其中㊂但从国际视野上看,早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世界一流大学就开始参与教师教育㊂主要原因是中学教育的大幅扩展对教师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原有的中等师范学校或教师学院无法满足[12]㊂为何要在理工科学校选拔师范人才,李志文教授曾直言不讳说道 虽然近年师范院校受到热捧,但最优秀的理工科人才并不在师范类院校 [13],但当前师范生培养主体仍以师范类高校为主是不争的事实㊂如前文提及的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 4+2 模式㊁上海师范大学为代表的 3+3 模式均在师范类高校开展㊂因此,单一依靠师范院校的力量进行未来教师本硕培养工作未免稍显单薄㊂2.从培养过程看:部分学校本硕一体培养方案存在本硕衔接不畅的问题通过相关政策梳理发现部分高校对本㊁硕不同阶段教育分别展开,培养制度㊁管理制度也分别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系统,有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管理者还未能在 一体化 培养上达成共识,甚至还存在各执己见㊁难以为谋的现象[14]㊂这种未将本科阶段教育与硕士阶段的培养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方式,极易导致师范生研究生阶段的 水土不服 ㊂如由 硕师计划 的具体政策内容可看出,其本硕两个阶段是完全分离的,申请 硕师计划 的师范生前三年一直活跃在服务岗位与培养院校几乎没有过多联系㊂同时在本科毕业的第四年才开始接受系统的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对于已经进入工作岗位三年之久的师范生是否还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在学术性和专业性上应作何取舍值得省思㊂同时理想化的政策与实践之间终究是 两张皮 ,如何将政策议题有效落实到师范生培养的具体实践工作中去,实现政策的生命力也值得相关人员进一步商榷和探讨㊂3.从培养结果看:本硕一体项目聚焦单学科人才培养,跨学科人才培养不足当前参与师范生本硕培养项目的候选者多由具有某一特定单一学科教育专业背景的师范生组成,通过 笔试+面试 等一套评选流程选拔出具有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的师范生继续免试攻读该专业教育硕士㊂无论是 4+2 模式㊁ 3+3模式还是 3+1+2 模式培养出来的硕士研究生往往是只具备单一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专门人才,所学内容多围绕本专业相关知识与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并没有跨越学科界限,这与国家强调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㊂(二)政策源流:多方政策主体的现实推动1.教育政策专家的商榷与讨论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教育专业化运动之后, 4+2 本硕一体教师培养范式被美国㊁澳大利亚等国家所采用㊂随着国际性教师专业发展运动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教师呈现本科化趋势,探索更高学历层次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㊂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 推进师范教育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㊂有条件的地区要培养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和具有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逐步提高高中教师学历,扩大教育硕士的培养规模和招生范围 [15],这为我国探索本硕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政策前提㊂同年,教育部回应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 关于改革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提案 中提到 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㊁综合大学参与㊁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 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㊁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16]㊂通过相关政策梳理,当前对教师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主要有两条路径㊂一条是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㊂支持实施院校以本科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㊁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培养一批教育硕士层次的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未来优秀教师㊂二是支持综合大学参与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参与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工作[16]㊂因此,在相关政策专家的话语推动下探索更多符合当下教师教育发展所需的本硕一体教师培养模式具有其历史发展必然性㊂2.高校及其他利益主体的主张或行动首先,针对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如何协调师范性 与 学术性 之争,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雷生认为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并非个别人所认为的要从高等师范院校 碗中夺食 ,而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有益补充,应搁置乃至摒除教师教育中的 师范性 与 学术性等无谓争议 [18]㊂其次,针对本硕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认为随着智能职前教育42 2024年第3期(第37卷)时代的来临,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也必须打造升级版本,建设 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智能教育 相互融合的新格局,建议 构建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㊁教师教育和智能教育㊁融合教育和准入职实践等三个相互独立又贯通一体的本硕连读教师培养模式 [19]㊂最后,从培养的衔接与连贯性问题上看,当前的师范生本硕培养模式普遍为 X +Y 的分段模式,若将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在两个不同的组织机构(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各学科所在学院与教育学院分别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中进行会加剧二者在培养和管理上的分离,在此情形下已有学校开始提议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学院进行本硕一体培养项目㊂因此,高校以及其他利益主体的主张或行动推动了师范生本硕一体相关政策和模式的变革㊂(三)政治源流:国民情绪与主流意识的共同诉求1.民众对高学历层次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现实渴望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进入中小学工作的研究生越来越多㊂根据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中小学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有0.15%[20],这一数字到2020年提高到3.91%[21],当然经济发达地区的数字还会更高㊂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均有不断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学历水平的趋势,在国际教师教育领域中,很多国家如法国㊁芬兰㊁捷克共和国㊁爱沙尼亚等国的政策文件中,都明确规定该国中小学教师必须完成硕士学位教育[22]㊂从国内形势看,同样的趋势也已凸显㊂随着近年来基础教育教师中有些不良师德师风问题的爆出引发公众对教师素养㊁师德师风等问题的讨论,再次强化人们对教师准入问题的关注度,推动民众对提高教师准入门槛的强烈要求㊂在公众看来,学历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识的广度与品德的厚度,因而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最明显和最直接的体现是中小学学校逐渐提高教师学历标准,有的地区硕士学位甚至成为进入职场的 标准配置 ㊂2022年有网站上关于 教师行业开始学历内卷!研究生学历成为新录用教师主流! 的帖子引起众多网友热议,2023年杭州教育局发布的一份中小学教师拟录用名单显示,新招聘入职的共186名教师中已经有182名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另外4名则为博士研究生学历㊂因此,在此背景下,民众渴望国家通过相关政策指引更好实现高学历教师培养,推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㊂2.双减 后的就业保守趋向使跨专业考研成为社会主流教师资格考试升格为国考以来,不仅有效规范了教师获取从业资格的流程,同时对报考人员专业背景不做硬性要求也为非师范专业人员 转行从教打开了制度之门[23]㊂ 双减 政策后,教培行业大量裁员,大批教培工作者面临就业危机,为更大程度拥有 铁饭碗 ㊁增加职场竞争力,越来越多非师范类教培失业者开始涌入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场,过往职业经验驱动下跨考教育(学)硕士㊁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成为他们首选目标㊂同时由于教育学专业门槛相对较低,每年考研大军中跨专业进入教育学的应届大学生也不在少数㊂大规模涌现的跨考者直接导致考研分数线上涨㊁院校报录比提高,竞争进一步加剧㊂2022年教育学专业国家线上涨14分,分数线达到351分,增幅迅猛㊂学历内卷以及非师范专业的涌入令高校师范本科生面临重重压力,加之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就业趋向于保守化,更倾向于追求预期就业行业的稳定性㊂毕业生为尽可能降低择业风险会主动调整自身的就业观,由原来的开放多元择业观变成了 稳定至上 ,而教师职业长期存在的 稳定 铁饭碗 的职业印象吸引越来越多非师范类大学生积极寻求进入教师行业的有效通道㊂在此背景下,民众迫切需求国家通过出台相应政策措施进行师范生本硕一体更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为其提供更多教育生存可能空间,缓解就业压力㊂三、政策之窗开启(一)中央行政机关: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201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就正式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㊂借助综合性大学原有的学科优势可以和教师教育专业实现更好衔接,成立专门的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进行相关本硕培养工作也可避免本硕衔接不畅问题,进一步将师范性和专业性更好统一,改变我国传统㊁封闭㊁定向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推动我国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朝向多元化㊁一体化的方向发展㊂如南京职前教育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u m ㊃教师教育论坛43 大学在2019年成立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㊁苏州大学成立师范学院㊁上海交通大学组建教育学院等积极践行政策主张㊂2023年7月教育部正式出台‘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 国优计划 )是继续推进高水平综合类大学参与教师教育㊁完善师范生本硕培养问题的又一有力政策㊂从参与院校看,选择30所 双一流 建设高校承担首批培养任务,打破了以往教师培养方案的变革与实践主要在师范类院校单一空间进行实践培养的局限,发挥了 双一流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独特优势㊂从选拔流程看,政策指出具备高校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先向 国优计划 培养高校提出申请,经考查合格可通过推免方式被录取为 国优计划 研究生,攻读 国优计划 培养高校学术学位或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对非教育类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24],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本硕一体培养模式中以师范类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弊端,有利于遴选更多适教乐教大学生坚守教师岗位㊂同时, 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的选拔机制,拓宽了师范毕业生以及部分非师范毕业生的职业生存空间㊁拓高了高素质㊁高学历中小学教师培养新赛道,一定程度上打破大学生盲目陷入考研内卷怪圈,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招生考试生态㊂此外,从就业去向看,该政策支持优质中小学与 国优计划 研究生签订 订单 培养协议,通过签订培养协议,强化 国优计划 研究生毕业从教保障,缓解了其就业压力㊂总之,该政策不仅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实施的 4+2 教育学硕士培养制度㊁上海师范大学实施的 3+3 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以及部分省份教师定向培养制度等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是推进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政策指引㊂(二)各级学校:生发内部张力,探索多样态本硕培养新模式2018年党中央相关政策文件中正式提出发展四新 (新农科㊁新工科㊁新医科㊁新文科)㊂ 四新 背景下要求高校主动把握并适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人才的培养需打破学科和专业限制,培养更多具有跨学科多元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㊂以往的本硕一体培养政策和模式大都围绕培养单学科专业人才,这显然不利于当前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㊂据此各高校可从以下出发探索多样态本硕培养新模式㊂首先,为增强师范生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培养,近年来已有学校开始探索 复合型 的本硕培养体系,2020年教育部批准南京师范大学㊁浙江师范大学㊁杭州师范大学㊁福建师范大学开展 4+2 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工作,包括 物理学+教育技术学 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 化学+生物科学 历史学+地理科学 等专业教育,从而使师范生毕业后具备多科教学能力[25]㊂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对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人次的培养需求,强化了师范生未来的职业竞争力,解决了问题源流中跨学科人才培养不足问题㊂其次,为解决本硕衔接不畅问题,作为两次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中的唯一非师范类大学的河南大学,在结合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探索出了 一体四式 的 3+1+2 本硕一体培养方案㊂具体过程是:本科阶段学生在各学科学院进行3年专业学习后,经过考核,选拔进入教育科学学院集中进行1年的教育学专业学习㊂在这一年中,要通过原本科专业的毕业鉴定,并同时通过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学习考核后,以推免资格进入教育硕土阶段的专业学习㊂该模式打通了本科和硕士的学制壁垒,充分提高大四学年学生学习效率,实现本硕之间的科学过渡与衔接[26],为解决问题源流中本硕衔接不畅问题提供了实践指引㊂最后,关于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不足问题,不仅 国优计划 名单中显示部分综合性大学开始参与教师教育,河南大学的教育实践再次彰显了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优势㊂该校 卓越教师计划实验班 依托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举办,采取 3+1+2 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师范专业,有效推动了多学科对话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养成跨学科思维,彰显了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独特优势㊂卓越教师实验班的定位是培养卓越中学教师,每一届毕业生都备受省内外知名中学的 青睐 ㊂同时就增强 师范性 和 学术性 而言,有专家建议可以实行 2+2 或 2.5+1.5 的培养模式,即在前两年或两年半,学习学科专业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学术性;在后两年或一年半,接受师范教育并进行教育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师范性㊂此外各高校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政策执行的困境与突破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政策执行的困境与突破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政策执行的困境与突破》2023-10-26CATALOGUE目录•引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政策概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政策执行的困境•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政策执行的突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政策执行的建议01引言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管理体制也在不断调整。

其中,县管校聘政策是近年来推进教师资源配置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然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县管校聘政策的提出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政策执行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研究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政策执行中面临的困境,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突破策略。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县管校聘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研究目的与方法本研究将从政策执行的角度出发,对县管校聘政策执行中的困境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政策宣传、教师权益保障、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协调等方面。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建议。

其中,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将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详细说明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将阐述研究发现和问题分析;结论与建议将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结构研究内容与结构02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政策概述政策背景为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不均、城乡差异大等问题,国家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政策。

政策目的通过实施县管校聘政策,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政策背景与目的主要包括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晋升、聘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政策内容要求各地区按照政策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管理政策与教师教育政策一体化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教师管理政策和教师教育政策正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探析,以对未来国家教育事業发展做出启示。

本文重点研究了我国教师管理政策与教师教育政策在走向一体化中所开展的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化、建立明确的教师素质标准、做到教师教育和管理政策的协调一致等相应措施,并通过举例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和阐释。

关键词:管理政策;教育政策;一体化
引言:教师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到和在职培训的统一称呼,随着学习社会建设初见规模及教育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师建设已经由数量满足型和定向封闭型发展到了质量提高型和非定向开放型,并出现了一些新特征。

同时教师管理政策也在对教师教育施加着影响,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重点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和开放教师教育市场,并与教师管理政策相结合,从而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师教育体系。

一、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化
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化是教师管理政策和教育政策走向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教育体系要走向开放化,就必须要将地方教育政策和实际发展需要进行结合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教师教育体系。

要发挥出高校教育的优势,做好基础建设,提升教育科学类课程的比重,开设与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和教学技能类相关的学科课程,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使其教学基本功得到夯实。

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做好教学实践工作,加强示范专业建设。

2.教育部门要保障各学校教师在职进修的权利,要保证教师在职进修的渠道畅通无阻,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

构建坚持以专业发展为本,提升全面素质为目标,提升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的全员培训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以制度的形式充分保障教师教育的时间和经费,建立健全教师发展教育的档案,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以教师发展需求为着眼点的包含师德、教育理论、学科实践、教育科研、技能拓展等方面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3.各学校之间要加强合作,做好沟通和交流,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要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做好调研指导,要让教师真正发现其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做好解决,从而保证教师在职教育可以取得良好成绩。

积极探索从校内顶岗培训到校际置换培训这一教育模式,这样可以让教师培训过程中置换出同学科教师接受业务培训,还使名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校际师生、教学交流活动得到加强,取得了良好的双赢效果。

这种动态式教师教育管理体系可以培养出一批学历高、素质强和专业知识深厚的师资力量,从而改变现有僵化的教师教育管理体系[1]。

二、建立明确的教师素质国家标准
在进行教师管理政策与教师教育政策一体化的环节中,需要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整改,那么在这样的整改环节中,相关部门建立比较明确、完善的教师素质标准十分关键。

在对教师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教师团队的管理与培养,在进行教师素质培养的环节中需要学校与教育体制建立确立相应的管理目标与体系,在这样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教师团队才符合教育发展要求。

但是,目前教育体制中,缺乏较为明确的教师管理培养标准与细则,导致在该体系所培养出来教师不能满足教师管理要求。

因此,在当今社会中,建立明确的教师素质标准,需要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两方面的建议:
1.从顶层设计方面考虑,要求高层次明确教师素养培养标准,切实的为教师培养提供方向;
2.针对教师的上岗的全过程培养,增加教师的岗前培养、岗中培养等,为教师管理的社会舆
论提供良好的环境。

例如:国家为招聘与评价考核确立相应的标准,已经出台了《特岗教师招聘条例》为中西部和薄弱农村提供了政策支持,师范院校毕业生可以通过此政策到中西部或薄弱农村任教,不但解决了刚入职教师的实习问题,还可以使薄弱地区的教师得到补充,解决其师资力量不足的同时还提高了薄弱地区教师素质,促进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三、建立完整的教师考评和激励机制
教师管理政策和教育政策的一体化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考评和激励机制,以促进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经过教师教育培养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承担起相应的教育教学职责,这样才能将教师教育政策和管理政策体现出来,这需要从教师入职后开始到职业发展整个过程建立一整套教师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这个体系要能依照管理学中权变理论中人的行为受到其环境影响的观点来检查教师能否做出我们希望的行为,这是检查一名老师能否合格的履行教师职责的标准;
2.使教师教育政策和管理政策达到一体化还需要让教师这个职位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只有教师可以安心工作在自己的职位上,才可以使一体化达到最终目标,这就需要学校保证教师的经济待遇,因为一个职位经济待遇的高低往往可以决定其社会地位,教师享有好的经济待遇,不仅会让其享受到教师这个职位可以给其带来的经济利益,还能通过其社会地位的提升享受到自身社会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这对于其可以安稳的工作在教师这个职位上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教育部门特别重视教师的待遇问题,之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基本工资不低于同级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同时教师还享有在职进修、参与学校管理等权利,但目前我国还是有很多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而且还有部分正当权利受到侵犯的现状,这一点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大管理力度,保障教师权利,也将保障教师教育政策和管
理政策可以实现一体化。

总结:综上所述,本文集中研究了开展教师管理政策与教师教育政策一体化的相应措施,通过运用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化、建立明确的教师素质标准、建立完整的教师考评和激励机制的措施可以起到改变现有僵化的教师教育管理体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教师综合素质获得真正提升,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促进我国教师管理政策与教师教育政策真正实现一体化,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能力、有素质的优秀人民教师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龚宝成.“三位一体”教师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05):78-81.
[2]张松祥.我国义务教育教师一体化发展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02):20-25.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第六中学321000)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