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问题事件分析
毒胶囊问题事件分析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随着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发现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药品安全,人命关天,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药品质量安全,2012年一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医药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科学监管的原则,落实药品安全责任,确保药品质量,降低药品安全风险,并且要求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
按照《食用明胶》行业标准,食用明胶应当使用动物的皮、骨等作为原料,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
“蓝矾皮”是工业皮革废料,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鞣制时使用了含铬的鞣制剂,往往会导致铬残留,使用这种“蓝矾皮”加工的工业明胶,重金属铬的含量一般都会超标。
熬出来的透明胶液,再经过浓缩、凝胶、干燥、粉碎等工序,就摇身一变,成了淡黄色的所谓“蓝皮胶”。
这样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伤害。
原本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者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表现出来。
但在黑心的产假商家看来,这反而使得其所,药品是来救治病人的,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病人病上加病,铬的超标从另一个方面阻碍了人体健康,毒胶囊带来了负面影响。
而记者潜入这个事件的调查,用实际行动来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的标准不能在纯主观范围里寻找,也不能在纯客观范围里寻找,只能在主观与客观联系的范畴上寻找。
毒胶囊案例分析
毒胶囊案例分析一、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因为有些药品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有较大的刺激性,所以需要用胶囊包起来才便于服用,胶囊作为药品的重要辅料同样也会被人体消化吸收。
在调查中调查者发现,这小小的胶囊里却隐藏着大秘密。
儒岙镇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
调查者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
在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透露,他们厂生产的药用胶囊主要供应东北、江西等地一些药厂,所用原料主要就是明胶,因此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关系。
在前后长达8个月的调查中,记者走访了河北、江西、浙江等地的多家明胶厂和药用胶囊厂,发现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和江西弋阳龟峰明胶公司两家明胶生产企业,采用铬超标的“蓝矾皮”为原料,生产工业明胶,然后套上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包装,通过一些隐秘的销售链条,把这种白袋子工业明胶卖到浙江新昌地区,这种铬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由于价相对便宜,被当地一部分胶囊厂买去作为原料,生产加工药用胶囊。
这种被检出铬超标的药用胶囊最终流入青海格拉丹东、吉林长春海外制药等药厂,做成了各种胶囊药品。
根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调查中掌握的线索,记者分别在北京、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对药店销售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胶囊药品进行买样送检。
思想汇报--毒胶囊事件
敬爱的党组织: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省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
记者调查发现,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4月16日《新京报》)铬是什么?它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救人的药品变成了害人的毒药,不法企业的行为之恶劣让人震惊。
据悉,不少知名药企,如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均卷入其中。
当务之急是尽早查清“皮革明胶”的去向,避免更多的患者受害。
关于药用胶囊的生产,不是没有政策和制度。
《中国药典》就明确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
然而,为了暴利不法企业置公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不顾,让皮革的下脚料通过药用胶囊的伪装,进入患者的胃肠。
让人感到可怕的是,记者实地调查中发现,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追究和打击,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图近万元一吨的差价,也欣然同意。
从硫黄熏制生姜是行业“潜规则”,硫黄粉熏药材是行业“潜规则”,到往蛋白粉或饲料中加入三聚氰胺是奶粉行业长久存在的“潜规则”,到潲水油炼制食用油成油脂行业“潜规则”,再到这次有毒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成这一行业的“潜规则”,我们不禁想问,在食品安全领域到底有多少“潜规则”在危害公众健康与安全?这是一个让人心寒的问题。
关键是,在这样的“潜规则”下,谁又能是幸存者呢?那些生产有毒药品胶囊的人,敢说自己不生病吃药吗?那些硫黄熏制生姜的人可以不吃生姜,但他知道奶粉有毒吗?那些生产有毒奶粉的可以不吃奶粉,但他能不吃食用油吗?于是,在“潜规则”下人人都成了受害者。
2012年危机案例解析——毒胶囊事件
危机传播管理案例分析——毒胶囊事件解析姓名:王会珍学号:U200917739班级:广告0901班毒胶囊事件:黑心药VS良心药食品为人延续生命,药品则为人挽回健康,当食药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最为普通公众,我们该何去何从?2012年,一把胶囊,一个行业“潜规则”,牵扯出了多少出“皮鞋很忙”的闹剧?毒胶囊事件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食药品领域的又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铬超标”、“毒胶囊”严重触动了药品安全的底线,黑心企业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
值得注意的是,“毒胶囊”事件所引发的大范围的指责舆论和愤怒情绪,不但指向了涉事的9家药企,更把相关政府部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一、案例回顾1.危机周期分析2012年4月9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内幕很可怕”,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明胶的关注,问题胶囊浮出水面。
毒胶囊事件自此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引发了全国医药用品界的轩然大波,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问题充满了疑问,导致了社会的恐慌。
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恶果持续至今,公众对我国药品的质量问题尚未完全消除疑心。
下面我们从危机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毒胶囊事件。
1.1、 萌芽期(2004年5月~2012年4月14日)2004年,央视《生活》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入口胶囊 卫生堪忧”的节目,揭露了素有“中国明胶生产基地”之城的河北阜城和山东博兴一些地区的胶囊生产企业,在生产直接入口的药用胶囊时使用来路不明的原料明胶,而且其生产环境恶劣、生产空间不封闭、卫生状况差、工作人员徒手操作等内幕。
图1-1-1央视《生活》栏目曝光垃圾明胶生产过程危机阶段 标志事件不法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治理整顿。
但问题胶囊只在小范围内得到清查,未得到国家药监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及时在全国范围内对胶囊行业进行清理,为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毒胶囊事件的反思和体会
品监督管理局通过其官方网站表示,药用空心胶囊铬
超标一事,已经会同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有
关监督检查和产品抽验工作,并对报道涉及的药用空
心胶囊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尽快查明所用原料明胶来
源、质量检验、生产工艺及产品销售去向等情况。现
在国家对毒胶囊一事非常慎重,按理说已经不需要老
百姓担忧,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人们的心中还
a
24
a
25
a
26
a
27
a
28
a
29
a
30
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到达
延长药物作用。第二类是肠溶胶囊,这类药物
主要是治疗肠道疾病的,为防止药效遭到胃液
的破坏,肠溶胶囊需要在肠道内崩解,才能发
挥最大作用。还有一类药物因为味道特殊,或
许味道太怪、太苦,用胶囊包裹可免去“苦口
〞的痛苦。第四类是药物本身刺激性很大,如
果直接服用会造成食道损伤、烧灼。即使有些
胶囊包裹药粉吞咽。专家提醒,胶囊药是否能拆开吃,
要先向医生或药剂师进行咨询。一般来讲,肠溶胶囊
和缓释胶囊是不能拆开服用的。
网友说:“买一馒头(包子、发糕也可以,要热
软),捏成凹片,拧开胶囊倒药进去捏口成团(为保证
能吞进去,最好分为两颗)。〞还有一些网民表示,自
己现在干脆就把胶囊拆开扔掉,直接吞下药粉。还有
毒胶囊名单13种药品牵涉其中,检测胶
囊中的铬超标,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
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
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 经检测,被查获的空心胶囊及生产原料 中,重金属铬的含量均超标,最高的超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一虎一席谈2012-04-28制售企业和相关企业该不该从重处罚?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变成了毒胶囊,一只变成了皮鞋,真恐怖,真奇怪。
不能做酸奶的胶囊不是好皮鞋。
宋华琳:药品和食品没有绝对的安全,有风险,是固有的风险,现在由于媒体的关注,公共对于风险的认知不够,政府对于风险信息没有及时的发布,造成我们高估了今天的风险。
西方研究证明,公众的情绪会使风险比原来增加一万倍,我们缺少科学的证据去证明,我们究竟在面临怎样的风险。
孙忠实:生产者使用者都有很大的责任,但是作为消费者应该冷静的对待,现在把胶囊作为洪水猛兽,拆开吃,是不对的,我们国家的标准,一公斤的明胶只允许有两个毫克的铬,按这个标准来讲,我们每一个胶囊,大概只有零点一个微克的铬,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50到200个铬,它是必须的营养元素,我们的食品和水里面都含有铬。
这样一算,我们每天吃的铬远远比这六个胶囊多的多。
这是实情发生之后和发生之前的概念,你已经吃了,那么不要恐慌,不是说,你没吃,现在就要六粒的意思。
铬本身是无毒的,有害的铬是六价铬,而我们人体需要的是三价铬,我们大家恐慌的不是铬在胶囊里的危害,我们真正恐慌的是政府的监管,导致了现在一种无序化的状态,是对政府信誉和执政能力的一个怀疑。
我们谈的是冰山已经曝光的部分,那冰山之下呢,是不是还值得大家挖掘。
工业明胶不只是流向工业,更多是流向食品行业。
药品比食品控制严格的多,我们药品GMP认证要求批批需要检验,进来出去紧要检验,总共要过八道关,而食品只过三道关。
对于毒胶囊制造者的责任问题,一,经济上罚的倾家荡产,让制作毒胶囊不合算,而是依法治理,行政处罚,美国有FDA,监管主体非常明确,执法权非常的强大,监管体制相当顺畅,相关的法律也是相当完善的。
中国的集约化生产还没完成。
完善法制,加强监管,推动行政问责力度的加强。
《食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明胶的生产环节,药品企业,中间还有一个环节即走胶人,联系明胶的生产厂家和药品企业。
毒胶囊有多毒?
2) 缓释胶囊剂。主要目的是缓慢释放延长药效, 对这类胶囊剂,如整粒服用不便,可打开胶囊倒出小 丸服用,但不可咀嚼或研碎服用。如氨溴索缓释胶囊、 布洛芬缓释胶囊、罗红霉素缓释胶囊等。
20
胶囊能不能拆开服用?
• 3) 肠溶胶囊剂。包括肠溶片剂,这类制剂一般 须整粒吞服。如奥美拉唑胶囊(洛赛克,阿斯 利康),不可咀嚼,也不可倾出小颗粒服用。
14
“毒胶囊”中为何含有铬?
• 药用胶囊的主要原材料是明胶,明胶可大致分为食用、药用 及工业用三大类。食用和药用明胶需要取自动物新鲜的骨骼、 皮肤、韧带等组织。明胶在药品和食品中广泛使用,一般用作 增稠、发泡、乳化等。譬如用于制备外科敷料、止血明胶、空 心胶囊、奶糖、果汁软糖、果冻、口香糖、橡皮糖等。 皮鞋(包括皮革制品)的原始物料是动物毛皮,也含有明 胶,但是这种毛皮是经过皮革鞣制等化学处置的,大致经过硫 化钠脱毛、芒硝浸泡、浸灰、浸酸、铬鞣、染色等环节,在铬 鞣时须加入聚氨酯-铬(Ⅲ)络合物、鞣酸等。这些皮革品在生 产过程中的边角废弃物很多,约占占原料皮重的60%以上,如 果不进行有效处理,会污染环境。因此出于废物利用和环保考 虑,就将这些皮革废弃物再提取工业用明胶。用于化工、感光 材料、胶合板、印刷、粘合剂等生产。其与食用、药用明胶相 比,成本、质量控制标准、价格差别很大。尤其是工业明胶中 铬超标。
17
铬超标胶囊危害性到底多大?
铬的金属形式通过消化道吸收率很低,而且人 们摄入铬超标的药物胶囊剂量也有限,一公斤 明胶可加工上万颗胶囊,即使铬超标,每次摄 入量也非常有限,即便是含有六价铬也不可能 导致急性中毒的发生。
18
如何鉴别“毒胶囊”
• 1、颜色特别鲜艳的不要:可能添加了大量的着 色剂; • 2、捏捏外壳,特别脆的不要:为了掩盖杂质添 加大量的淀粉; • 3、胶囊接口比较松的不要:胶囊本身的工艺不 过关,无法保证药品质量。 • 4、微生物检查,一般毒胶囊微生物含量超标 • 5、原子吸收
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老酸奶、果冻的“明胶疑云”还未澄清,数量众多的不法企业利用皮革废料中的工业明胶生产的“毒胶囊”再次挑战道德的底线。
一时间,“毒胶囊”事件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遭到众口一词的口诛笔伐。
从新闻报道内容来看,有批评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有指责生产企业主黑心的,有检举利益链驱动下的产业链不良交易的,也有感叹法律惩罚不严的。
这是继三聚氰氨毒牛奶事件以来的又一次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公众谴责政府有关部门如卫生、食药监、质监、工商等监管不力,一点也不过份。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从中央到地方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严肃处理,罢免了不少官员,甚至有人为此坐牢。
如此重压下,理应敲响警钟,可为什么还发生如此严重的毒胶囊事件?为何这么大的监管漏洞,非要到媒体曝光才被发现?在这之前监管部门做了什么?若非媒体曝光,民众如何知道?老百姓看病吃药,难免有吃胶囊的药,谁知道吃药同时吃下毒胶囊?有网友感叹:“健康时,吃的一些食品不安全。
生病了,吃一些药物也不安全。
那我们的安全,究竟哪里去了呢?”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如何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伤害谁来负责?工业明胶是用皮革废料提炼的,有一点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东西有毒,这种有毒材料大量使用在药品和食品行业,肯定不是在媒体曝光的这一时间段才发生的,说不定自从有了胶囊药、胶囊保健品、酸奶、果冻、口香糖等产品,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渗入其中。
市场需求,利益驱动,使这类生产企业主胆子越来越大,可谓狗胆包天,由渗入一定比例到100%使用工业明胶。
这些被“贪嗔痴”三毒完全侵蚀的企业主,已经丧失了“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这种做人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良知。
毒胶囊事件
央视记者发现,大量不合格的工业明胶流向
绍兴新昌一些胶囊生产企业。在新昌县华星 胶丸厂、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等企业, 央视记者见到白编织袋包装的工业明胶。在 华星、卓康两家胶囊厂,用工业明胶制成的 胶囊,记者送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 合检测中心。按国家标准中铬含量不得超过 2mg/kg的规定,两家厂药用胶囊样品中铬含 量分别超标20多倍和40多倍
毒胶囊事件
事件进过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 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 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 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 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 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 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 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3、药监局和药企
a、没有按照严格的法律法规行事
b、盈利忘本(有钱能使鬼推磨,药品企业买 通监管部门的现象可能存在)
解决办法:
1、下架销毁质量不合格药品 2、提高药品检验技术指标,加大管理力度 3、调消问题严重企业的药品生产资格 4、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违法的个人及 单位给予严格的处分
5、加强药品安全的知识宣传,让人人都 引起重 视,特别是药企和药监局
网友有话说:
A、等我有钱了,买两双皮鞋,穿一双,吃一 双! B、看来放心药似乎是这样定义的:未被媒
体曝光的药都是放心药。
C、无良厂商是在法律不健全的土壤上存活 的,健全法律并严格执行法律才是当务之 急!呼吁政府的重视!
D、利益与良心的战争,良心不战而败。 E、活下来真不容易啊!!!
F、我的烂鞋子被你们拿去做胶囊了么
毒胶囊事件的原
因:
毒胶囊事件
自法 身律 的 法 独 规 立 性政 策 要 保 持 其
4 反思
4.1 毒胶囊事件的原因 1.监管部门的不作为。 这种事情医药行业内人尽皆知,为什么监管部门不 知道?这说不过去吧?同时为什么媒介都能知道,反而 专业监管部门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事件媒介曝光了,监 管部门才蜂拥而至,大张旗鼓的“作为”? 2.药品生产厂商的利欲熏心。 为了降低成本,不惜降低药品质量。 3.药品生产厂商内部管理不严。 其实企业老板不可能事必躬亲,采购的如果见利忘 义,就会低价采购,高价报账,而厂方很多人都不知道, 否则就连自己生产的药品自己企业的人都不敢吃了,但 这种不吃自己企业胶囊产品的事情不多,说明这种事情 存在生产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2012皮鞋很忙
--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 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 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 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 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 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 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 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 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 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 铬含量超标。
惨痛的事实有限公司 等9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脑康泰胶囊等13个 批次的胶囊剂药品,所用胶囊的铬含量超过国 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 的甚至高达90多倍。 在报道中,央视指称涉事的明胶厂、胶囊 厂都是“明知故犯”,而制药企业则“没有尽 到对药品原料的把关责任”,使得这些用工业 明胶加工的胶囊一路绿灯流进药厂,最终做成 重金属铬超标的各种胶囊药品吃进了患者的肚 子。
网民的诙谐打油诗
想吃果冻了,舔下皮鞋, 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 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下皮鞋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 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 2012,皮鞋很忙 ……
案例分析:查清事实,强生走出危机
案例分析:查清事实,强生走出危机1982年9月30日,在美国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市强生公司总部大楼的五层会议室里,董事长詹姆斯·伯克正在与总裁戴维·克莱尔促膝而谈。
然而,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里的平静,执行董事亚瑟·奎尔闯进了会议室。
他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芝加哥,有几位病人因为服用了强生公司的Tylenol胶囊而中毒身亡。
现已查明,在他们服用的Tylenol胶囊中含有剧毒成分——氰化物。
很快,各药店、超级市场、医院、毒剂控制中心以及惊慌失措的消费者的询问电话铺天盖地而来。
猝击之下的强生公司迅速采取行动,搜集相关资料来核查事实真相,他们很快搞清楚了受害者的情况、死因、有毒胶囊药瓶的标签号码、出售这些药的商店、胶囊制造日期及其批发分销渠道等详细资料。
强生公司同时警告所有用户在事故原因没有查明前不要服用Tylenol胶囊。
全美所有药店和超级市场都把Tylenol胶囊从货架上撤下来。
这神秘的污染究竟来自何方?强生公司配合警方很快就确定氰化物不是在Tylenol胶囊制造过程中有意或无意放进去的。
含有毒剂的胶囊是在强生公司的两家工厂分别生产的,而两家工厂同时发生投毒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投毒过程肯定是在药品流通领域发生的。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怀疑是某人从药店里买了Tylenol胶囊,在其中一些胶囊中掺入氰化物,然后以退货为由将含有毒剂的药瓶退还给药店。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中毒事件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生,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芝加哥地区。
强生公司与警方人员共同调查清楚Tylenol致人于死的真相,洗请了自身枉担的不实之冤,为转危为安、获得重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如果强生公司所调查到的事实真相与自己有关,那么只要尊重事实,切实采取改进、补救的措施,也能获得公众的谅解,并通过努力也会化险为夷。
案例分析:1.组织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
而实事求是的前提是掌握事实真相。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近年来,毒胶囊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毒胶囊事件的发
生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对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毒胶囊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监管不力。
在一些地方,
监管部门对于药品市场的监管不严,导致了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生产和销售毒胶囊。
二是利益驱使。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以次充好,生产和销售劣质的毒胶囊,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是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当前,对于毒胶囊的检测手段和技术还比较薄弱,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能够逃避检测,将毒胶囊销售到市场上。
针对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首先,加强监
管力度,严格把关。
对药品市场进行全面的监管,加大对毒胶囊生产和销售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其次,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检测水平。
加大对毒胶囊的检测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对毒胶囊的检测水平,确保毒胶囊无法逃脱检测。
最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对毒胶囊的认识,增强对毒胶囊的防范意识,避免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
总的来说,毒胶囊事件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大宣传力度,才能有效地遏制毒胶囊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共同维护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强生泰诺投毒事件
1982年,不知名的凶徒出于不可知的目的,将剧毒物质氰化钾注入数瓶美国人最常服用的镇痛药物———泰诺速效胶囊,在短短两天内造成七人死亡。
无名的恐慌席卷全美,后来有人将此次事件称为美国遭受到的首次生化恐怖袭击。
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泰诺”投毒案连杀七命,轰动一时,被称为美国遭受的最早的生化恐怖袭击。
20年过去,泰诺案仍然没有告破,恐怖袭击却成为家常便饭。
如今人们已不再关心泰诺案真凶是谁,他们关心的是在这个混乱的世界,如何照亮那些黑暗的心。
惊心惨案小小胶囊连夺七命惨剧始于1982年9月29日凌晨,伊利诺斯州鹿林镇。
那天天还没有亮,12岁的玛丽·克莱曼就醒了,她跑到父母的房间,告诉妈妈自己有些不舒服,嗓子眼痛,鼻子也有点塞。
睡意未消的妈妈给她吃了一粒泰诺速效胶囊,叮嘱她回房好好休息。
然而早上七点,玛丽的父母却发现孩子倒在卫生间的地板上,10分钟内,她就被送到了医院,但一切都迟了,玛丽已经停止呼吸。
医生对悲伤的父母说,玛丽可能是倒下时头部受到撞击,导致猝死。
就在同一天,附近阿林顿镇27岁的邮递员亚当·詹诺斯也向急救中心打来了求助电话,说自己感觉有些不对头,十分痛苦。
急救人员赶到时,发现他倒在地板上,呼吸困难,血压低得吓人,瞳孔已经开始张大。
医护人员迅速将他送到最近的医院,希望能挽回他的生命,但一切都是徒劳,抢救的医生宣布,亚当死了,罪魁是心脏病。
当天晚上,亚当悲痛的家人聚在一起,商量如何为他办理后事。
亚当25岁的大哥斯坦利和19岁的新婚妻子特丽莎因为难过,加上忙了一天,感到有些头痛,斯坦利在亚当的橱柜上看见一瓶速效泰诺胶囊,就拿出一粒自己吃了,又给妻子吃了一粒。
没过几分钟,斯坦利和妻子都面色发青,倒在了地上。
家人吓坏了,立即叫了救护车。
几分钟后,急救人员再次冲进亚当家里,竭尽全力想救活这对年轻的夫妇,但悲剧再次重演,斯坦利当天即告不治,而他的妻子两天后也随他而去。
亚当家三个人神秘的猝死令当地医院的托马斯·吉姆起了疑心,他认为可能是什么有毒气体惹的祸;但毒物中心检验员约翰·苏利万却认为元凶是某种氰化物。
毒胶囊事件
正则的文库
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15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江西、浙江有一些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来生产药用胶囊。
修正药业、通化金马等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2012年4月,多家药企被曝其药用空心胶囊涉铬超标,其中部分产品超标90倍。
生产企业使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制成的工业明胶做成胶囊,流向药企。
警方已介入此案,浙江4名涉案企业负责人被控制。
问题曝光后,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已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媒体报道的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
事件曝光后,民众对胶囊药产生了恐慌,有网友甚至想出用馒头皮包药粉服用的做法。
对此,有专家表示,胶囊药不要打开服用,尤其是肠溶性和缓释胶囊。
专家称,有些定位型的胶囊目的是只在肠中溶解,如果它在胃中溶解则可能导致胃出血。
所以,缓释胶囊及肠溶性胶囊是一定要整颗吞服的,以保证药物在肠道特定位置被吸收。
缓释胶囊打开服用会降低疗效,肠溶性胶囊打开服用则会引起药物性胃炎。
毒胶囊事件
【申论热点】毒胶囊事件【背景链接】2012年4月,央视调查发现厂商用皮革下脚料和工业明胶造药用胶囊、“皮鞋果冻”、“皮鞋酸奶”等。
由于涉嫌铬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而这次的曝光,不少知名药企,如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均卷入其中,堪称制药行业中的三聚氰胺事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已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媒体报道的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
被叫停销售和使用的产品,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将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
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纵观近期一些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媒体首先曝光,随后监管部门才有所动作,或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停止销售和使用,或下令严查。
这或多或少都反映出这样一个“民不告,官不究”的政府监管不力和滞后现状。
何时监管部门能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变“被动回应”为“主动监管”,还人民一个干净、公平的市场环境,相信到那时我们老百姓才能真正吃的安心、用的放心。
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千头万绪,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没有违法的需求,也就没有违法的生产。
问题的根子除了企业没有道德的血液,更是部门的懒政。
坏孩子造假不被查处,好孩子的产品就滞销,最后劣币驱逐良币,良币变劣币。
【标准表述】[综合分析]食品是延续生命的必需物,药品是挽回健康的救命物,食品和药品的安全保障是监管和执法部门的首要工作。
打击食品和药品安全犯罪,不只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更是在打一场形势严峻的公众健康保卫战。
生活在一个免于“食品和药品恐惧”的环境,是公众应享的权利与尊严。
从制度本身、案件处理结果、企业责任意识、各级部门监管力度等方面看,我国都存在不少问题。
从制度上来说,药监行政问责制度、药品招标制度需要完善。
比如说监管力度,有药企披露,国家层面一直没有GMP认证,容易出现以次充好;有业内人士爆料,真正拿到国药准字号文号的明胶企业仅有3家。
妖艳的胶囊 “问题明胶”事件曝光始末
胶, 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 囊, 最终流入药品企业, 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 皮革 在 工业加 工时 , 使用 含 铬 的 人 要
,“ 事件仍在持续发酵 , 从 “ 胶 囊”这 三个 触 目惊 心的字 今 日 毒胶囊” 毒 从成本到管理再 眼, 如一枚重磅炸弹 , 犹 再次震惊 了国 生产到销售再到监管,
如 “ ・ 年 生产 的合格 明胶为 5 吨左 右, 万 市场 缺 的节 目, 朱文强所 说 , 这 才是今 年3 胶 有 限公 司生产 的工业 明胶 销售 流 向进 5 可惜 没 播 。 ”当然 , 节 目 原 行清查 ;6 凌晨, 1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 口为l 吨 , 威 专家 的 解 读 为 ,“ 思 1 晚会 重头 , 万 权 意 还是 别 理局 在 其 网站 就 药用 “ 问题 胶 囊 ” 超 铬 是说应 该是 8 %以上 的食 品用的是 食用 素材 中是 否 有关 于 食品 的部 分 , 0
在微 博 等互 联 网工 具上 , 网友 以 戏 谑 的 语 言发 泄 着对 “ 胶 门 ” 无奈 和 毒 的
不 满 。 此 同时 ,网友 还 通 过 歌 曲 、 与 漫
画 、 子 等 多种 形 式 的 “ 搞 ” 泄 对 段 恶 发
毒 胶 囊事 件 的不 满 。 网上 热传 的一首 如 泛 滥毒药风 就 是借 ( ( 最炫 民族风 ,
“ 正名 ” 明并不 能 完 全平 息公 众心 中 声 的疑 虑 。 食用 明胶 广泛用于果 冻 、 奶 、 酸 冰淇淋、 糖果 类 、 肉皮冻等 , 以便使食 物 成 型 , 会 不会 有不 法 企 业 使用 工业 明 那 胶 代 替 食用 明胶 呢 ? 相关 权威 专 家的 按
以欢快 的节奏 配上沉重的题材来表达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简述】:毒胶囊事件最早由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于2012年4月15日在《胶囊里的秘密》这一期节目中曝光的。
随后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该事件。
该事件为一些胶囊生产企业利用工业明胶生产胶囊并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所引起。
全国著名的胶囊之乡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所出产的同种型号的胶囊之间的单位出厂价格差别很大。
调查者对此随即展开调查,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胶囊的主要原料是明胶,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的关系。
为此,调查者展开了更深一步的调查并最终发现了廉价明胶原料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
再对明胶原料的生产做进一步调查后发现,生产廉价胶囊的胶囊企业所用的明胶原料为工业明胶,该明胶的生产使用了一种价格低廉的“蓝矾皮”作为原料。
“蓝矾皮”即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裁剪下来的下脚料,重金属铬含量超标严重。
由“蓝矾皮”生产的明胶铬含量严重超标,由这种“蓝皮胶”生产的胶囊铬含量同样超标即为“毒胶囊”。
此事件一经报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也高度。
卫生部长陈竺对毒胶囊事件表示,“胶囊重金属超标要依法管理,有责任的企业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卫生部于2012年4月21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相关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随后并发出了《关于召回和暂停使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的通知》。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要坚决查处毒胶囊事件所涉渎职等职务犯罪。
公安部门高度重视此事件,立即部署有关地方公安介入侦查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展开查处工作。
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由于涉嫌铬超标,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药用胶囊视同药品进行管理。
”【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用含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并销售的企业以及用铬含量超标胶囊生产药品并销售的企业的行为为单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假药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2年,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执法检查中发现,一家名为“XX制药厂”的企业生产的胶囊产品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
经调查,该厂生产的胶囊产品被大量销售至全国各地,涉及消费者众多。
此案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我国近年来影响最大的假药案件之一。
二、案件分析(一)案件性质本案涉及的产品为假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假药是指药品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成分不符,或者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药品。
本案中,XX制药厂生产的胶囊产品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违反了国家药品标准,属于典型的假药。
(二)案件原因1. 企业利益驱动:XX制药厂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料和不合格的生产工艺,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
2. 监管不力:本案中,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执法检查中未能及时发现XX制药厂的生产问题,导致假药产品流入市场。
3. 法规不完善: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尚存在一定漏洞,对假药、劣药的界定不够明确,给执法部门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案件影响1. 消费者权益受损:假药产品的流入,导致消费者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引发死亡事件。
2. 药品市场秩序混乱:假药案件的发生,严重扰乱了药品市场秩序,损害了正规药品企业的合法权益。
3. 社会信任度下降:假药案件的发生,使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产生质疑,降低了社会信任度。
三、案件处理(一)行政处理1. 没收XX制药厂生产的假药产品,并予以销毁。
2. 对XX制药厂处以罚款,罚款金额为涉案货值金额的10倍。
3. 吊销XX制药厂《药品生产许可证》。
(二)刑事处理1. 对XX制药厂法定代表人、生产负责人等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对涉及虚假宣传、销售假药的相关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罚。
四、案件启示1. 加强药品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药行为,确保药品安全。
2. 完善法律法规:完善药品管理法规,明确假药、劣药的界定标准,提高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一、“毒胶囊事件”的概述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永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的13种胶囊药品是:脑康泰胶囊、愈伤灵胶囊、盆炎净胶囊。
苍耳子鼻炎胶囊、通便灵胶囊、人工牛黄硝锉胶囊、阿莫西林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羚羊感冒胶囊、抗病毒胶囊、清热通淋胶囊、胃康林胶囊、炎立消胶囊。
目前国家有关机关已经严肃地办理了这起严重的药品安全事件······毒胶囊事件的反响:几年前就有专家披露用蓝矾皮生产的工业明胶被无良商家用来做药用胶囊,可见毒胶囊的存在不是什么新鲜事。
近年来社会反响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少都是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才出面进行查处的,可见地方监管部门的失职。
截至17日,河北省阜城县公安机关已抓获涉嫌生产假冒产品的学洋明胶蛋白厂的犯罪嫌疑人8名,其中刑事拘留7名,1人因哺乳期取保候审;公安,质监等部门共查封这家企业的产品200余吨。
二、事件原因分析
(一)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追求利益最大化
毒胶囊的问题属于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相互勾结,为了谋求利益不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
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图便宜居然毫无异议,甚至是药品生产企业明知这种胶囊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却也投入药品生产使用,明胶厂、胶囊厂、药厂都了解“毒胶囊”来龙去脉,都丧失了企业的道德底线,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政府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毒胶囊之所以能一路绿灯从生产企业再到流通环节,监管部门难辞其咎,难逃其责。
毒胶囊事件不是个人的失职,而是监管部门的缺位,监管乏力已成为威
胁药品安全的一个严重问题。
毒胶囊事件的发生看似突然,但对从业者和药监部门来说,胶囊铬超标并非一个突发事件,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甚至早已为他们知晓的问题。
但是,出于地方利益(税收、当地人员的就业等)、行业利益,或者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它们或是对此“充耳不闻”,或是“点到为止”,没有进行有效打击,导致违法企业肆无忌惮。
(三)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实施不普及
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在最容易发生问题的药品流通环节,即过程监管方面异常薄弱,甚至可以说存在真空地带。
造成毒胶囊事件的原因还有药品生产企业违法成本过低。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这方面的法律规定不够严格导致药品生产的违法成本低而守法成本高,《药品管理法》第52条规定直接接触药品的表面材料和容器必须符合药用要求。
但是却没有规定违反这一条的惩罚,所以其实就是一个纸老虎。
一些不法厂家利用这方面漏洞,知法犯法,用工业原料生产空心胶囊,从中牟取高额利润,置人民生命安全于不顾。
三、事件造成的影响
(一)企业:短期获利,长期有损企业形象
毒胶囊事件的出现源于巨大的利益诱惑。
从短期看,涉事企业虽然从中获取了高额利润企业,但从长远看有损企业形象。
以修正药业为例,修正药业一直标榜着做“良心药,放心药”,但是却被查出毒胶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严重破坏了企业一直以来在人们心中的良好形象,事后被网友誉为“修正药,黑心药,坑爹药,专注皮鞋30年”。
虽然企业在事后向社会公开道歉并且找回了问题胶囊但对一个本着做良心药放心药的著名企业来说,此次事件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
(二)政府:政府信誉受损,人民不信任
毒胶囊被曝光,我们又看到了媒体曝光发挥了巨大的监督作用。
近年来曝光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遵循着媒体曝光、政府出手、企业被查处的标准程序。
十三家的毒胶囊,居然一家都没有被专管药监的政府部门发现,却是由媒体揭发的,对于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人们质疑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和办事能力,政府部门的声誉受损。
(三)消费者: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生命健康受到威胁
毒胶囊事件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毒胶囊事件侵犯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以及知情权。
这次事件也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问题胶囊事件曝光后,有患者自行打开胶囊只服用药粉,有的甚至拒绝胶囊药,可见此次事件对消费者造成的恐慌之大。
四.解决措施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较多,食品加工企业的进入门槛较低,食品的质量标准不统一,这种多重监管导致责任不清,最后成了无人监管。
所以我国应该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完善,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填补法律规定方面的漏洞并成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特别是政府机构。
同时政府应加大惩罚力度,一经查实,严肃处理食品安全事件的肇事企业,提高企业的风险成本,追究其法律责任,在社会上起一个震慑的作用。
此外,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信用的教育和宣传。
(二)政府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树立和践行政府监管责任美德药监部门应严格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加大监管力度,违法必究,决不能不作为或有所偏袒。
强化政府部门对人们生命安全负责的意识,树立执法理念,履行好政府的道德责任,为全社会树立一个好的道德典范,推动社会整体道德的发展和完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强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重建企业伦理文化
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只有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才会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所以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社会利益。
一个企业绝对不能仅仅以赚钱为唯一目标,还应服务社会,创造文化,提供就业机会,捐款资助贫困地区等。
因此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严守自己的社会责任,守法生产,诚信经营,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此外,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对整个社会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四)媒体和大众应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三鹿奶粉”、“毒豆芽”、“染色馒头”等都是由媒体揭露出来的。
为了我们今后能买到放心的产品,媒体应该加大对食品药品等产品安全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消费者也应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不要只相信品牌,另外一旦出现侵犯人身安全的行为,不能漠视,应该积极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在当今社会,没有人能独立于其他人而存在,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社会道德和义务的承担。
因此面对危害公众安全与健康的行业潜规则,绝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