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标运动生理学肌肉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王步标第二版第一章答案
运动生理学王步标第二版第一章答案运动单位:运动神经元连同他的全部神经末梢所控制的肌纤维,在功能上看是一个肌肉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故称为运动单位。
神经-肌肉接头:膨大的轴突末梢在靠近肌纤维时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末梢嵌入到肌膜上称为终板膜在凹陷,形成所谓的神经肌肉接头。
肌原纤维:是肌纤维的基本功能结构,每一条肌纤维都包含上千条肌原纤维。
肌小节:每一条肌原纤维分成的许多相互连续的节段,称为肌小节。
肌浆网: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由中央部的纵小管和两端膨大的终池所组成。
粗肌丝:主要成分是肌凝蛋白,是骨骼肌细胞肌浆中肌原纤维的组成部分之一。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细肌丝是组成肌节的肌动蛋白丝。
兴奋-收缩偶联:是连接肌膜电兴奋和肌丝滑行收缩的中介过程。
••缩短收缩:又叫向心收缩。
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
拉长收缩:又叫离心收缩。
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称为功率。
Part.简答或论述2.什么是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其依据是什么?主要论点:肌肉的缩短或拉长都是肌小节中粗肌丝和细肌丝相互滑行的结果,肌丝本身的结构和长度不变。
主要论据:在肌肉缩短后: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缩短;H带消失。
3.横桥的运动是如何引起肌丝滑行的,肌肉是如何舒张的?由于动作电位刺激终池释放钙离子,使肌浆中的钙离子浓度升高,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分子构型发生变化。
引起原肌球蛋白从肌动蛋白沟沿滑到沟底,暴露出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
随后,横桥立即与肌动蛋白结合成肌动球蛋白,激活横桥上ATP酶活性,在镁离子存在的条件下,ATP分解释放能量,引起横桥头部向粗肌丝中心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
当兴奋刺激终止后,终池膜对钙离子通透性下降,钙离子停止释放并得到迅速回收,原肌球蛋白恢复构型,重新掩盖位点,粗细肌丝退回到原来位置,肌小节变长,肌肉产生舒张。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肌肉与运动
三个主要步骤:
①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 传到肌细胞内部。
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
③ 终池中Ca2+释放入肌
浆与肌钙蛋白结合,解.
51
除位阻效应。
2、横桥摆动肌丝滑行
——肌肉收缩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 肌动蛋白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细肌丝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
60
2/7
(一)缩短收缩(向心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 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 做向心运动,这种收缩形 式称为缩短收缩。
作用:实现各种加速运动
和位移运动
.
61
做功:做正功
例:屈肘、抬腿、挥臂等。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其外加阻 力在整个收缩过程中是恒定 的,当肌张力发展到足以克 服外加阻力后,其张力在收 缩的全过程就不再变化了。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 。在运动实际中,不可能有 等张收缩现象。
.
52
牵拉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
53
.
54
15 / 20
.
55
16 / 20
.
56
17 / 20
3、肌肉的舒张
.
肌膜电位复极化 肌浆网膜Ca2+泵激活
肌浆[Ca2+]↓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原肌57 凝蛋白复盖 横桥结合位点 骨骼肌舒张
.
58
19 / 20
.
59
1/7
配的所有快肌纤维组成快运动单位。
.
35
慢运动单位:由小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 配的所有慢肌纤维组成慢运动单位。
运动生理学
糖(糖原) 脂肪 + O2
三羧酸循环
CO2+H2O+E
ADP ATP
蛋白质 (生糖氨基酸)
反应部位:线粒体内,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脱下的氢, 通过递氢体或递电子体系逐步传给氧而化合成H2O ,并生 成大量的ATP。
二、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利用)
1、转变为机械能──肌肉收缩做功; 2、转移到肌酸上──储存能 ;CP是体内快速可动用的 “能量库” 。 CK ATP+C ADP+CP 3、转变为其它形式的能──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4、转变为热能──维持正常体温(50%)。 小结: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石家瑾 曹 蔚
2006年9月
课程教材: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 《运动生理学》高等 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第一版
参考书:
1、王步标主编 《人体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第一版 2、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 社2002年第一版 3、邓树勋主编 《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
ADP
ATP
(三)运动与糖代谢 1、血糖浓度与运动能力 短时间、剧烈运动后:血糖浓度上升。原因:机体由安静状态下进 入运动状态时,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活动加强,促使肝糖原分解增强所致。 长时间运动时:在运动前或运动中进行糖的补充,有利于血糖浓度 的稳定,保持运动能力,不容易疲劳。 脑细胞和红细胞必须依赖血糖供能,血糖浓度的下降,会导致脑细 胞和红细胞的死亡。因此,运动中保持血糖浓度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2、糖原贮备与运动能力 运动前补充糖或加强食物中糖的含量,可以使体内有充足的肝糖原和 肌糖原贮备量,有利于运动时血糖浓度的维持和肌糖原的维持,保持和提 高运动能力。 正常情况下,肌糖原的贮备量是稳定的,大量摄取糖是不能有效地提高 肌糖原的含量。只有高糖膳食和耐力运动才能产生肌糖原的超量补偿,使肌 糖原贮量适度增加。优秀耐力运动员肌糖原含量可达700克(占全身肌肉重 量的3%-5%)。 肝糖原对维持血糖浓度的意义:对于大多数组织细胞(除肝细胞)而言, 葡萄糖一旦进入细胞或肌肉中进一步合成肌糖原后,就不能再扩散出肌细胞, 所以在进行力竭性运动时,活动的肌肉是不能利用不活动肌肉中的葡萄糖或 肌糖原的。只有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供给活动的肌 肉才能保证活动肌肉的持续能量供给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 第十一章-肌肉力量
• 其训练效果取决于:负荷大小、重复次数多少、 练习速度的快慢、练习动作的结构等因素。
离心收缩练习
指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力量
训练方法。
研究认为:离心收缩所产生的张力比最大
向心收缩力强30%左右 。
缺点:引起肌肉疼痛的程度较明显。
等速(动)练习
60年代中期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游泳教练康西 尔曼发明了等动力量训练 在整个运动均产生最大张力,且速度恒定。 它是借助于等动练习器械进行的力量练习。等 动练习器械是一个离心制动器上连一条尼龙绳, 由于离心制动作用,扯动绳子越快,阻力越大。 所以在这种器械上练习,可使练习者在整个练习 动作范围内,都能受到较大的阻力。大量实验证 明:它的强力效果优于传统的重力性器械练习。
② 可提高肌肉收缩前弹性成分的弹性势 能 ③ 通过牵张反射机制激活更多的肌纤维 参与运动。
全幅度练习 • 进行肌肉力量练习时,首先在关节所能达 到的最大范围内,大幅度拉伸工作肌群, 接着进行大幅度地向心收缩,即力量练习 必须在关节所能达到的整个运动范围内进 行的一种力量练习方法。 • 既发展肌肉力量又能充分发展肌肉及关 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
其练习强度大,对发展神经肌肉系统反 应能力和肌肉爆发力效果显著。
拉弹式:如以适宜重量快速负重转体、
负重体屈伸、负重体侧屈、快速蹲起、 快速牵拉橡皮带等练习。
快速牵拉肌肉的速度与长度、离心-向心收缩的 偶联时间、练习的方式等均是影响超等长练习效 果的重要因素。
29
超等长练习的强力机制:
①
可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使肌肉 收缩时粗细肌丝处于较长时间的最佳 重叠状态,参与肌肉收缩的活化横桥 数目增多。
间歇休息时间 肌肉能量代谢方式 持续练习时间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 能量代谢与运动共75页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肌肉与运动
细胞内传导
方式
特 点
局部电流 不衰减传导 双向传导 传递速度快 相对不疲劳性
细胞间传导
化学传递 兴奋传递为1对1
单向传递 时间延搁 高度敏感,易疲劳,易受 化学因素影响
13 / 20
三、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原理与过程
(一)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
主要论点:
肌肉的收缩或伸长,是由于肌小 肌节肉中缩粗短丝后和,细暗丝带相长互滑行,而肌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其外加阻 力在整个收缩过程中是恒定 的,当肌张力发展到足以克 服外加阻力后,其张力在收 缩的全过程就不再变化了。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 。在运动实际中,不可能有 等张收缩现象。
等张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张力 随关节角度而变化
等张收缩动画演示
等动收缩:肌肉在进行缩短收缩时,在整个关节运动范
横桥的功能特点:①有ATP结 合位点。具有ATP酶活性,可 水解ATP供能。②有与细肌丝 的肌动蛋白可逆结合的位点。 ③可向肌节中央摆动。
细肌丝:
有横桥位 肌动蛋白 点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收缩蛋白——肌球蛋白 与肌动蛋白合称为收缩 蛋白。
5 / 20
肌管系统的功能一是物质交换;二是将动作电位传导至 肌纤维内部,引起终末池释放Ca2+,以触发肌肉收缩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 肌动蛋白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细肌丝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15 / 20
16 / 20
17 / 20
3、肌肉的舒张
肌膜电位复极化 肌浆网膜Ca2+泵激活
肌浆[Ca2+]↓
③收缩的肌肉舒张。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 12章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_PPT幻灯片
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与需氧量的关系
运动项目
短跑
强度 (米/秒)
9.8
持续时间 10”-20”
需氧量/分 (升)
40
总需氧量 (升)
7-14
中 跑 8.9-6.8 1’-4’ 8.5-25 19-50
长 跑 6.3-5.8 8’-29’ 4.5-6.5 50-150
马拉松
5
>2小时 2-3.5
>500
认为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就是用于偿还运 动过程中的氧亏,因此把它称之为氧债。
(1) 氧债的组成:乳酸氧债和非乳酸氧债。 非乳酸氧债(25% ) ATP--PCr 乳酸氧债(75 %) 糖原无氧酵解生成的乳酸
(2)氧债的计算: 氧债=总耗氧-(0.25×时间)
负氧债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其无氧耐力的高低。
最大吸 氧量
人体供 中央机制 心输 氧能力 心泵功能 出量
最高心率 最大搏出量 (氧脉搏)
循环血量和血红蛋白总量与氧的运载量
肌肉利用氧的 能力
肌肉的摄氧能 力
线粒体数量、密 度、内膜的表面 积和氧化酶活性
动静脉氧差 供给肌肉的血量 (外周机制)
其它 遗传、年龄和性别、训练
(四)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因素
憋气试验:吸气后憋气、呼气后憋气
运动后过量氧耗
• 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是指运动后恢复期内处于较 高代谢水平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量。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1.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lºC时,体内的代谢率可增加13%。
2.血液中儿茶酚胺处于较高水平
如去甲肾上腺素促进细胞膜上的Na、K泵活动加强, 因而消耗一定氧练习: 无氧供能占90-100%,如100m跑。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 第十三章--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3、教学中既要注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又要注意培养和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4、青春期神经系统的特点,女生的动作不协调尤为明显, 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
第三节
中学体育教学训练的负荷阈
一、负荷阈及其影响因素 负荷阈(optimal load zone):体育课和训 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至高限的范围。
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一)强度 1、概念: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功,即功率。 2、表示方法: (1)在一些周期性运动练习中,通常以运动
的速度来表示强度,如跑速、游速等。
(2)用心率控制和掌握强度。 (3)在一些非周期性练习,特别是力量性练 习中,常常用一次性阻力负荷的重量或单位时 间内完成阻力负荷的总重量表示。
四、神经系统
1、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发展
兴奋与抑制的发展不均衡:6-13岁,兴奋过程占优势,
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掌握动作较快,神经元 工作能力较低,易疲劳,但恢复也快。
13岁以后,抑制过程加强,兴奋与抑制逐渐趋于平衡。
2、两个信号系统的特点
儿童时期,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第 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9-16岁第二 信号系统的功能进一步 发展。16-18岁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更加完善。
(二)中学业余运动训练负荷阈的调控
1.运动强度要合理控制 学校业余训练中的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2.运动负荷量节奏要合理安排 中、小负荷合理结合、节奏明快,使儿童少年机体在大生 理负荷训练后加速消除疲劳。 3.注意不同项目的特点 4.注意营养和休息
在大负荷量训练中宜合理安排一些中小负荷量,使大、
必须保证儿童青少年合理的营养补充,尤其是足够
(三)运动持续时间
运动持续时间:指一种练习或一堂体育课、训 练课所持续的时间。 (四)运动密度 运动密度(exercise density):指全课实际练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第二章呼吸与运动资料
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
(二)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膜示意图
1、肺换气
O2 O2 O2 O2 O2 O2 O2 O2 CO2 CO2
O2 CO2
肺泡
O2
CO2 CO2 CO2 CO2 O2
CO2 CO2 CO2 CO2 O2
肺泡毛 细血管
2、组织换气
CO2 O2 O2 O2 O2 O2 CO2 O2 O2 O2 O2 O2
教学难点
肺通气和肺换气原理。
内容提要
一、概述 二、肺通气和肺换气
三、气体的运输
四、呼吸的调节
五、呼吸对运动和训练的反应和适应
呼吸概述
呼吸: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从外界环
境中摄取氧并排出CO2,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过程,称为呼吸。
肺 静 脉 肺 O2 毛 肺 细 泡 血 CO2 管 左 心 动 脉 毛 细 血 管 肺 动 脉 组 织 细 胞
C 代谢情况:代谢加强,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均增加
2、最大通气量(VEmax)
在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
大气量为VEmax。表示肺通气功能的贮备能力。 通气贮备百分比= 最大通气量-安静每分通气量 × 100% 最大通气量
3、肺泡通气量: (1)解剖无效腔:从鼻腔到终未细支气管这一段呼吸道。 解剖无效腔的容量约为150ml (2)肺泡通气量: A 概念: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气体量。 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 - 解剖无效腔气量) × 呼吸频率
(二) Pco2对呼吸的运动的调节
CO2是维持正常呼吸的重要生理性刺激。 在一定生理范围内,随吸入气中Pco2升高而呼吸加强,肺通气 量增加。当吸入气CO2中超过10%时呼吸减弱,达20%时出现呼 吸麻痹。 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 调节途径:外周和中枢两条途径。中枢途径起主要作用。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
例:现某健康成人安静状态下的呼出气作气体分析,结
果为:O2=16.26%;CO2=4.14%。呼出气量为1分钟5.2L , 计算其能量代谢。 ①耗O2量:(20.96-16.26)%×5.2=0.2444(L.min-1) ②产生CO2量:(4.14-0.04)% ×5.2=0.2132(L.min-1)
运动生理学
4 / 23
运动生理学
5 / 23
运动生理学
一、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 能量来源: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的氧化分解放能。 • 能量转移: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来维
持体温,一部分转换成ATP贮存。
• 能量利用(去路):ATP分解放能供机体各种生命活
动需要。
运动生理学
•
能量代谢过程
2.73 3.40 8.30 9.98 11.37 17.05 24.22 24.98
运动生理学
第二节 基本的能量系统与运动
• 一、直接能源—ATP
• ATP的再合成途径:①PCr分解生能 ②糖酵解生能
③糖、脂肪、蛋白质有氧氧化生能。
磷酸原系统
• 二、机体三个供能系统
糖酵解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
运动生理学
• 评价指标:血乳酸水平,最大氧亏能力
运动生理学
(三)有氧氧化系统
• 概念: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蛋白质彻底氧化成
CO2和H2O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 1mol葡萄糖氧化生成CO2和H2O,产生38或39molATP。
• 特点:①有氧供能。②输出功率低。③能生成大量ATP,
贮能多。④不产生至疲劳物质,供能持久。⑤供能项目主要是 长时间的耐力项目。⑥意义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肌丝:
有横桥位 肌动蛋白 点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收缩蛋白——肌球蛋白 与肌动蛋白合称为收缩 蛋白。
5 / 20
肌管系统的功能一是物质交换;二是将动作电位传导至 肌纤维内部,引起终末池释放Ca2+,以触发肌肉收缩
6 / 20
肌肉的神经支配
(一)运动单位(motor units)
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从功能上看是一个基本功能单位,故称为运 动单位。
(二)训练对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
训练使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①力量训练可使快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②速度训练可使快、慢肌纤维面积均增加,但快 肌增加多于慢肌增加。 ③耐力训练可使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三)训练对肌纤维代谢能力的影响 实验表明:耐力训练可使慢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 体积增大,琥珀酸脱H酶活性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慢肌 纤维的有氧氧化能力;同时,也使快肌纤维中琥珀酸脱 H酶活性提高。 力量和速度训练可能使骨骼肌无氧代谢能力得到提高。
1 / 24
运动性肌肉痉挛
1、原因:①可能是由于运动引起终末池释放Ca2+增加,摄Ca2+下降, 肌浆中Ca2+浓度升高,导致肌肉收缩、放松能力下降,骨骼肌持续 性收缩而造成局部组织缺血、代谢产物堆积——肌肉痉挛,表现为 肌肉疼痛。
②乳酸堆积、缺氧、过度牵拉、寒冷、出汗过多导致水盐代谢失 衡,均可引起整块肌肉痉挛,出现疼痛及肌张力增高,影响关节的 屈伸活动。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其外加阻 力在整个收缩过程中是恒定 的,当肌张力发展到足以克 服外加阻力后,其张力在收 缩的全过程就不再变化了。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 。在运动实际中,不可能有 等张收缩现象。
等张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张力 随关节角度而变化
等张收缩动画演示
等动收缩:肌肉在进行缩短收缩时,在整个关节运动范
传统武术理论有:“宁练筋长一分,不练肌厚 三分”、“筋长则力大,肉厚则身沉”。
有学者研究发现:黑人运动员弹跳好的原因之 一,就是跟腱特长。古巴女排选手可长达29厘 米。
1/7
2/7
3/7
4/7
5/7
6/7
三、肌纤维类型与运动成就
不同的肌纤维适合于不同的运动项目
• 慢肌纤维适合于耐力项目运动;
肌浆[Ca2+]↓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原肌凝蛋白复盖 横桥结合位点 骨骼肌舒张
19 / 20
1/7
2/7
(一)缩短收缩(向心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 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 做向心运动,这种收缩形 式称为缩短收缩。
作用:实现各种加速运动 和位移运动
做功:做正功
例:屈肘、抬腿、挥臂等。
2、防治:热敷、局部按摩及轻柔地被动牵拉肌肉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范围,可以活跃局部血液循环,排除代谢废物,消除疼痛。充分的 准备活动、适度的保暖和保持水盐电解质平衡可以预防痉挛发生。
2 / 24
3 / 24
4 / 24
5 / 24
6 / 24
7 / 24
8 / 24
9 / 24
10 / 24
3/7
二、肌肉的收缩的力学分析
肌肉在正常或实验室条件下可能会遇到两种负荷:
前负荷:指在肌肉收缩之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 它使肌肉在收缩之前已处于被拉长状态。
后负荷:指在肌肉收缩之后才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收 缩时的缩短。
4/7
5/7
6/7
(三)肌肉收缩的总和(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单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单收缩: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时, 被刺激的细胞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进行一 次收缩。
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新刺激落在前一个收缩过程 中的舒张期,使肌肉还没有完全舒张就产生第 二次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新刺激落在前一个收缩过程的 收缩期,使肌肉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未就开始 了第二次收缩。
(四)肌纤维对训练适应的专一性
①不同运动专项或不同训练方法上。
②在机体不同部位的肌肉上。
运动肌肉延时性疼痛
一、 原因
1、肌肉的张力和弹性的急剧增加,可引起肌肉结 构成分的物理性损伤。如肌肉及结缔组织损伤, 肌筋膜、肌束膜等肌膜损伤;骨骼肌超微结构改 变——肌原纤维排列不规则,整个肌节扭曲,Z线 异常等。
A终C板h与电N位2受(体EP结P)合,Na+、K+ 通透性↑ →
Na+通道开放→动作电位
12 / 20
11 / 20
兴奋在细胞内与神经-肌肉接点处(细胞间) 传递特点的比较
细胞内传导
方式 局部电流
不衰减传导
特
双向传导
点 传递速度快 相对不疲劳性
细胞间传导
化学传递 兴奋传递为1对1
单向传递 时间延搁 高度敏感,易疲劳,易受 化学因素影响
13 / 20
三、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原理与过程
(一)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
主要论点:
肌肉的收缩或伸长,是由于肌小 肌节肉中缩粗短丝后和,细暗丝带相长互滑行,而肌
证据:
度丝不本变身,的明长带度变和短结,构不变。当肌 H肉带收由缩变时短,到由消Z线失发。出的细丝沿着
当粗肌丝肉向拉暗长带时中,央明滑带动,结果相邻 (二)肌肉兴奋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的HZ带线均靠加拢宽,. 肌小节变短,从而整
返回
(四)肌肉的弹性成分对收缩力学的影响
• 1、肌肉的弹性成分
收缩成分工作时产生的能量,并不能立即抵抗 阻力,而是先在弹性成分中储存,当其储存至 足以克服阻力时,整个肌肉才开始缩短。
弹性成分的作用
1)储存弹性势能,提高肌肉收缩效果 2)减少能耗,提高肌肉机械效率 3)使肌张力变化趋于缓和,防止肌肉损伤
第一节 肌肉活动
1 / 28
2 / 28Βιβλιοθήκη 3 / 284 / 28
5 / 28
6 / 28
7 / 28
8 / 28
9 / 28
10 / 28
11 / 28
12 / 28
13 / 28
14 / 28
15 / 28
16 / 28
17 / 28
18 / 28
19 / 28
快运动单位:由大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 配的所有快肌纤维组成快运动单位。
慢运动单位:由小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 配的所有慢肌纤维组成慢运动单位。
7 / 20
8 / 20
10 / 20
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
• 快肌纤维适合于速度与力量性项目。
• 研究表明表1-2,优秀耐力运动员ST百分比 较高,速度运动员FT百分比较高。
应用:运动选材
当然,选拔运动员时除选择肌纤维优势外,还要 考虑生理、心理、生化、心血管功能和技战术等 因素。
四、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
(一)训练能否引起两类肌纤维互变
1、遗传决定而不能随训练互变——“自然选择” 2、训练可产生适应性变化——可发生较小(10%) 的适应性转变。 结论:肌纤维分配模式既取决于遗传,也受训练 影响。 研究还表明:随年龄增加慢肌纤维百分比增加。
围内都以恒定的速度进行最大收缩称为等动收缩。如: 自由泳中的手臂划水动作。
(二)拉长收缩(离心收缩)
当肌肉收缩产 生的张力小于外力 时,肌肉虽积极收 缩但仍被拉长了,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 拉长收缩。 作用:主要是制动、 减速、缓冲肌张力。 做功:做负功 例:落地缓冲、步 行下楼梯
(三)等长收缩
• 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 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 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 作用:支撑、固定和维 持某一种姿势的作用。 •做功:不做功 •如:站立、悬垂、支撑等。
11 / 24
12 / 24
13 / 24
14 / 24
15 / 24
16 / 24
17 / 24
18 / 24
19 / 24
20 / 24
21 / 24
22 / 24
23 / 24
个肌细胞或整块肌肉收缩。 三个环节:①兴奋—收缩偶联;
②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肌肉收缩;
③收缩的肌肉舒张。
1、兴奋-收缩耦联
把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 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三个主要步骤:
①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 传到肌细胞内部。
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 ③ 终池中Ca2+释放入肌 浆与肌钙蛋白结合,解 除位阻效应。
2、横桥摆动肌丝滑行
——肌肉收缩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 肌动蛋白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细肌丝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15 / 20
16 / 20
17 / 20
3、肌肉的舒张
肌膜电位复极化 肌浆网膜Ca2+泵激活
20 / 28
21 / 28
22 / 28
23 / 28
24 / 28
25 / 28
26 / 28
27 / 28
28 / 28
2 / 20
3 / 20
4 / 20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 肌球蛋白
横桥的功能特点:①有ATP结 合位点。具有ATP酶活性,可 水解ATP供能。②有与细肌丝 的肌动蛋白可逆结合的位点。 ③可向肌节中央摆动。
2、新陈代谢的增加,氧自由基、代谢废物对组织 的毒性增加。